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改革项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改革项目范文1
1.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
项目教学改革将完全改变教师多年的教学习惯,如同改变多年的生活习惯一样,另外,教师在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如现成的课标、开发手册或实施手册等,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面对这种改变和压力,必然会增加教师的心理压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以迎接挑战。
2.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和组织能力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导,课前由学生自行完成分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分组,以免给项目教学实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分组名单拟定后,教师向学生提供项目任务,各组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项目任务讨论项目计划,完成人员分工及项目进度安排,填写自主学习实施计划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制定项目计划,指导组长根据能力差异合理分工。项目实施阶段,组内成员根据实施计划,分工完成绘图,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查询并开展自主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掌握学生开展学习的情况,及时地作出有针对性地指导,并根据各组实施情况,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实施计划,并组织组内研讨活动。项目总结阶段,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整理项目资料,形成项目总结报告,并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由此可见,项目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和组织能力。
3.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交往合作及沟通能力
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离不开教师与课程专家、企业专家的联系与合作,高职教师应该根据课程专家提出的改革方向,结合自己学校自己专业实际对课程进行开发与实施,积极地与专家沟通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尽量避免走弯路,节省开发时间,保证课程开发质量。其次,项目课程开发初期,教师必须下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沟通,寻找真实的教学项目,并邀请专家参与讨论课程目标,形成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项目课程标准。由此可见,整个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需具备较强的交往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师参与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
高职教师愿意参与课程改革,大部分教师能积极参与项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来,但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会因为个人经验、个人能力、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倦怠现象。具体状况如下:
1.高职教师普遍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长期在学科课程的熏陶中成长,他们已经习惯于学科课程模式,缺乏系统的职业教育理论学习。以致于大部分高职教师对项目课程的理解程度不高,将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同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最终无法实现项目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
2.项目课程的教学项目来源于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企业工作岗位流程,项目课程的开发要求高职教师熟悉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流程。但大部分高职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缺乏工作岗位经验,缺乏工作岗位实践能力,这无疑会给项目课程开发带来困难。
3.实施项目课程教学模式,课堂组织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由静转为动,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难度增加。但大部分高职教师缺乏课堂综合管理能力,加之内心畏难情绪的影响,他们会因为畏惧预期的困难而放慢甚至停滞课程改革的脚步。
4.项目课程改革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工作量远远超过传统课程教学,教师需要付出正常教学工作以外的时间去完成这项工作,参与课程改革必然会增加工作负担,再则,项目课程改革激励机制、奖惩制度不完善,上述因素造成项目课程开发团队参与度不高,从而影响到课程开发的进度和质量。
三、激励高职教师参与项目课程改革的建议
1.开展能促进项目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
培训需解决教师在项目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不适应问题,通过培训,让教师在观念上、知识上产生变化。培训内容包括职业教育改革理念方法、课程开发技术方法、职业领域及前沿知识、现代教育技术方法等内容。职业教育改革理念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可以邀请教育专家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开展培训;课程开发技术方法可以选取优秀项目课程设计实例让教师通过集中观摩讨论的形式开展培训;职业领域与前沿知识可以通过外派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参观考察的方式开展培训。
2.建立项目课程改革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励高职教师及其开发团队积极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中,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具体做法如下:
(1)物质奖励制度。多劳多得,体现公平。教师付出的正常教学工作以外的时间,学校应该给予相应物质回报。对于课程改革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学校应该给予物质奖励。对于课程开发团队中的教师,学校应该根据团队教师的贡献程度,差异化下发物质奖励。
课程改革项目范文2
关键词 运输管理 项目化教学 课程改革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众多的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据统计,全国已有50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该专业,①且几乎都开设了运输管理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始终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项目化教材难找、教师教学仍以传统教学为主、实验实训难以开展等。如何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培养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是广大教师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本文仅从运输管理课程的改革出发,探讨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课程改革措施。
1 目前高职运输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好的项目化教材少,教学内容老化
目前很多出版社开发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系列教材,数量众多,品种繁杂,但是从教材质量来看,还没有真正实现教材项目化,有的只是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改头换面,有的是对教学内容的盲目堆砌。例如大部分教材包括水路运输、集装箱运输两章内容,其中水路运输一般都是以散件杂货班轮的形式编写的,而在当前国际集装箱运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散件杂货班轮的比例逐年降低,因此应该把传统的水路运输和集装箱运输内容进行整合。
1.2 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
根据笔者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运输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把传统的讲授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虽然注意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实训场地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在介绍运输托运中涉及的基本运费和杂费时,首先用一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运输成本的构成有哪些,哪些因素影响着运输费用的高低,然后再具体讲解每一部分的费用如何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给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计算,以此锻炼学生的运输费用核算能力。但此种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师讲得痛苦,学生听得枯燥。
1.3 实训教学难以开展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建设了实验实训场地,从校内实训场地来看,基本上是关于仓储和配送方面的实训室,对于运输方面的硬件投资很少,主要原因在于运输方面的实训场地占地面积大,投资成本高,实训投资主要以软件为主,其中第三方物流软件(即公路运输软件)占主要比例,而关于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国际集装箱海运方面的软件偏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课程的正常教学效果。
另外,部分学校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基本集中在公路运输行业,主要是因为公路运输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数量需求比较大,企业积极性相对较高,而铁路运输行业、国际海运集装箱、航空运输等方面的校外实训很难开展。
2 高职运输管理实务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措施
对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进行改革,首先必须了解本课程所面向的工作岗位,然后梳理出主要的工作任务,根据主要工作任务来制定教学项目。以长三角一带为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就业岗位包括如下几类:(1)各类企业仓储作业与管理人员;(2)物流企业运输计划、调度人员;(3)商贸企业配送仓储作业与管理人员;(4)快递业务拓展、操作人员;(5)外贸及货代企业跟单员、货运员;(6)制造企业生产计划、控制与改善人员。从以上六类主要的就业岗位来看,第(2)类和第(5)类就业岗位与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息息相关,因此,应该着重根据以上两类就业岗位来设置本课程的教学项目。
2.1 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
运输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物流运输环节的业务处理能力、运输费用核算能力、运输单据和合同的制作能力。具体来说,其能力目标为:能根据实例拟制所有运输方式中的单据和合同;能准确核算所有运输方式中计费重量、运费和杂费;能准确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业务环节并能进行模拟操作。
2.2 设置基于“项目化”的课程内容
在选择教学项目时,应该始终贯彻“项目化”教学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运输行业认知—业务流程(包括单据、合同制作)—费用核算—软件平台操作”的总体思路,将课程分为五大模块,二十三个子项目,具体内容的安排如下:
运输认知:几种运输方式优劣势分析;运输市场调研。共计4学时。
铁路运输托运:铁路运输认知;合同、单据制作;费用核算;业务流程模拟;共计8学时。公路运输托运:公路运输认知;单据制作;费用核算;业务流程模拟;某公路运输软件操作; GPS及GIS在公路运输中的应用;运输企业内部成本核算;共计16学时。航空运输托运:航空运输认知;业务流程模拟;运单制作;费用核算;共计10学时。国际海运集装箱托运:水路运输认知;集装箱班轮进出口业务流程模拟;集装箱运费核算;集装箱班轮单据制作;进出口贸易软件操作;共计26学时。
2.3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通过收集案例,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对于公路运输企业内部成本核算,可以通过“我国物流顽症”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公路运输企业的内部成本来源。(2)图片、视频教学法。通过收集相应的图片、视频材料,将其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方便学生理解。(3)情境实验教学法。在介绍运输业务流程时,一般涉及多个角色及单据的流转,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兴趣不高,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利用手工填制的单据,在教室内进行简单的模拟。②(4)软件操作实训法。对于海运集装箱运输业务,由于涉及的环节多、角色多,可以采用软件操作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进出口的整个业务流程。
2.4 建设基于“项目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库
本课程可以按照教育部有关教学资源库的标准,建设相应的教学资源库,具体内容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网络课件、教案、视频录像及图片、案例、试题试卷、文献资料等。③
通过对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利用,学生可以下载相关教学资源,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论坛与同学在线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不足,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2.5 建立完善的学生考核机制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可以采取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比例各占50%。过程考核侧重于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包含出勤、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情况;结果考核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测评,例如考核学生在各种合同、单据制作中的完成情况、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案例分析能力等,通过考核检验学生对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基本理论的应用能力。
课程改革项目范文3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Abstract】Project management cours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project management special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course construction. Combining with teaching practice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The course construction;Teaching reform
1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现状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很多专业的选修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该课程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可行性研究与评价、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信息管理与项目管理支持系统,以及组织级项目管理等内容。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不仅涉及工程技术、管理等专业的内容,而且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然而,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使得本门课程与众多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使得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困难重重。比如费用管理一章内容,与《工程经济学》课程存在较大程度的交叉;时间管理一章内容,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存在较大程度的交叉。因此,课程内容如何设计,才能既有效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又能够涵盖所有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需要进行一定的统筹规划和科学的设计。
另外,由于本门课程属于管理类课程,文字性内容较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枯燥乏味,授课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因此,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授课教师面前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再者,随着整个社会对工程的要求提高,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必须紧扣时代特点,响应国家政策,了解行业需求,掌握科技发展。沿用固有的知识、照本宣科,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学生步入工作后也会感到迷茫。为此,如何科学合理的将国家政策、行业需求,以及项目管理的科研成果融入到工程项目课程教学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一定的研究与实践,用实践成果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
2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如下。
2.1 课程内容设计问题
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与各门课程授课内容交叉问题,必须站在专业建设的较多,召集各门课程授课教师,进行集体讨论。从专业培养计划、课程大纲,到授课计划,进行统一制定和科学的规划。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详细规划每门课程要讲授的内容,以及先导课程及后续课程设置问题,科学划各门课程的授课先后顺序,保证各门课程讲授过程中所需要的合理铺垫,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连续性,使整个专业建设具有连续性,保证知识的融会贯通。
2.2 教学设计问题
授课中的枯燥乏味,是很多教师曾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难题,对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如何有效避免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一定的难度。以往的教学研究已经提出了众多的授课手段及方法,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特点,更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把握。第一,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授课过程中的作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性较强,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案例众多,应通过科学的设计,将这些经典案例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第二,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管理科研成果促进教学的作用。科研成果,尤其是科研论文,提供了很好的对具体知识点的应用案例。因此,科学合理的引入较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必将使学生清晰了解所学知识点的具体应用,以及应用后能够得到的结论。
2.3 课程建设与时俱进问题
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与时俱进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研成果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一是以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为基础、依托注册资格考试,工程管理专业系列课程习题库建设研究与实践。在科研成果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应注意收集经典的科研成果,使学生了解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方法,并用最新的科研理论提高课程授课效果。随着国家对执业资格的重视,工程管理相关专业的注册执业资格考试每年都在进行,这为工程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考核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同时,注册执业资格考试的考试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行业实践中,对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的需求,以及具体知识的应用方法。因此,依托注册资格考试加强工程管理专业相关课程习题库建设,能够更好的贴近工程管理专业实际需求,并且使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产生更深的理解,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提出了“反转课堂”等众多新的理念,为相关课程习题库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 结语
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多、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特点,本文总结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与各门课程授课内容交叉问题,提出了系统科学的设计各门课程授课各环节的解决方案;针对授课中的枯燥乏味问题,强调了案例教学及科研成果促进教学的作用;针对课程建设与时俱进问题,提出了科研成果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以及依托注册资格考试,加强工程管理专业系列课程习题库建设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的科学实施,必将有效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建坤,成虎.对工程管理专业地位和学科体系的思考[J].建筑经济,2007,7:5-7.
课程改革项目范文4
摘 要:通过借鉴IHK技术制图师中德合作项目的教学经验,并结合教学实践与教学成效,提出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朝着融合性、可视性、实践性和行业性四个方面努力,给机械制图类及其他高职课程的改革带来了一些启发。
关键词:IHK 教学改革 融合性 可视性 实践性 行业性
随着办学思路的拓展,我校于2010年启动了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合作的IHK技术制图师教育项目。IHK技术制图师教育项目是按照德国工商联合会(IHK)职业培训规则组织教学,培养具有一定工业产品设计能力,懂得工业产品加工工艺,能够熟练运用设计软件从事复杂工业产品(机械及设备技术方向)设计绘图工作的高级技能人才。
目前,参与IHK中德合作项目的第一届学生已经参加了德国工商联合会组织的中期考核,并即将参加最终的期末考核,考试合格后,他们就可以获得由德国工商联合会颁发的技术制图师职业资格证书。这一证书是德国权威的技工认证,已得到欧盟国家的认同。
在IHK中德合作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我校任课教师严格按照德国职业培训规则组织教学,并多次与德方专家深入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德国职业教育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多年来大家学习、效仿的侧重点都放在教学方法改进方面,如广泛推行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的改进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内容除了教学方法之外,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提炼与筛选是至关重要的。通过IHK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努力方向。
1 教学内容的融合性
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基础的专业知识仍然会以课程形式进行系统讲授,上升到一定阶段之后,教学内容会有非常好的融合性。在IHK技术制图师的教学过程中,工程图纸一定要结合材料学、力学、生产工艺以及机械装配讲解,并且非常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讲“轴”这个知识点时,教师除了讲解轴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表达方式之外,还要讲解轴的使用场合,轴的材料,轴的加工方法等。这种“讲解”并不是一言带过,而是很详细地去讲每一点,材料的标号、材料的性能、替代材料,如有必要还需要带学生去实践场地观看。在讲解“轴的加工”时,由“轴的加工”和“轴的功能”又会密切联系到“轴的尺寸标注”,这样传授的知识是实用的、灵活的,也是和实际工程紧密相连的。而我们传统的机械制图很少详细地去讲关于材料、加工工艺这样的关联知识,学生往往将图纸与实际工程联系不到一起,结果就是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发现学用分离。
在追求教学内容的融合性时,并不是急于要求每个专业都完全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善的教学模式。但是,职业学院的教师可以尽力做到对现有知识点的扩充,相关知识点的融合。例如,在讲“轴车削”知识的时候,将“热处理”知识也一并讲出,因为车削出的轴类零件属于动态负载零件,在实际加工时需要通过淬火与回火来提高强度,增加韧性,并且热处理工艺一般放在半粗车削之后、精车削之前。这些知识并不是很复杂,把它们放在一起,联系实际来讲授,既能让学生加深理解,又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融会贯通。
教学内容的融合,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增强自身专业能力才能游刃有余。教学内容的融合可能造成同一知识的重复传授,但通过不同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避免这一情况,而且不同教师的侧重点有可能不同。
2 教学内容的可视性
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强调学习内容的可视化。“教学内容可视性”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知识点的筛选方面,职业教育中的知识应该都是比较直观和容易理解的,深奥的知识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是无需掌握的;二是遇到比较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手段使其变得更容易理解,让书本上的知识变得可以看得到、摸得着。
在技术制图中会讲到“表面粗糙度”的概念以及不同的粗糙度值,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并不能很直观地理解,Ra1.6与Ra12.5之间具体的区别也很难理解。德国职业教育导师在讲解此知识点时,会将学生带到车间,直接去接触不同表面粗糙度的零件,观察不同加工方法会得到什么程度的表面粗糙度。通过直观的、实际的生产实例,学生对粗糙度的理解会加深,会有实物概念做参照。在德国,技术制图师的培养过程中还会有捏橡皮泥这样的教学环节,这些实际上都是执行教学内容的可视性。
强调教学内容的可视性,是由我们的培养目标与培养对象所决定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实践能力,职业教育所面向的学生层次,德国与中国是类似的,这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一些,对于实践活动以及与实践活动关联近的知识理解起来会更容易一些,而对于一些逻辑性强和理论性浓的知识不太善于掌握。反思我们现有的一些课程,由于是本科教育课程的浓缩版或孪生版,所以内容方面理论性偏重,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在课堂上死记硬背的概念,囫囵吞枣的理论,在他们今后的工作中用处不大。实现教学内容可视化,一方面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筛选,大胆地放弃一些深奥的、与培养目标无关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在遇到难懂的知识点时,应该尽可能地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手段让知识更直观,更容易理解。
3 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IHK的教学内容70%以上是实践性质的,在工作任务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从而达到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记忆。如在IHK教学中,人手一本图表书(工程技术参考书籍),书中的内容是与数学、物理、技术制图、材料科学、机械零件等相关的概念、公式、规则、标准解读等。这本图表书,在学生参加各种考核的时候是可以带在身边的,里面的图表、公式不需要记住,只需要知道如何去查找和应用。这本图表书,学生在学校的时候随身携带使用,参加工作以后也会继续使用。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高职毕业的学生多数并不从事科学研究,也不需要去发明创造,只需把现有的方法、工具、设备使用得更熟练、更完善、更完美。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是被看成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它的传授也是在教室中进行的,缺乏实践性,不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用途,不利于学生在脑海中找到知识与工作之间的清晰关系。我们不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理论知识,却无职业行为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加重教学内容中的实践比例,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建立知识与工作之间的联系。
4 教学内容的行业性
德国的职业教育执行的是“双元制”,它的行业性是与生俱来的。在IHK技术制图师中德合作项目中,行业性的表现就是近乎苛刻地执行德国绘图标准,如手工绘图时,尺寸标注箭头的大小、标注的位置、技术要求的书写位置,不允许出现不规范的图
纸。这样的要求一方面体现了德国人的严谨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的职业教育与他们的“行业标准、规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教学内容的行业性不但体现在要把校内的学习标准与行业的使用标准进行统一,并且教学内容的更新也要紧密联系行业发展。现代制造企业正在从刚性自动化的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模式向柔性自动化的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模式转变,教学内容也应该按照所对应的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
教学内容的行业性还体现在追踪职业标准方面。国家有职业资格制度标准,规定了从事某一专业(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各行各业也会有不同的职业认证标准。这些行业性的标准为我们指明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能力目标,追踪这些标准可以让我们的教学不偏离目标。
5 结束语
IHK技术制图师中德合作项目,给机械制图等课程改革带来了一些启示,笔者希望这些启示对其他高职课程的改革也能够提供一些帮助。教师在强调教学方法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筛选与提炼。这里的筛选与提炼不只是简单开发教学项目,而是要深入理解,认真钻研,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的融合性、可视性、实践性和行业性。
达到以上目标对教师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基本的教育素质之外,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探究能力与教学实施能力,并且不断拓展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倡导团队教学,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引进企业人员参与教学设计,这些都能很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王行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阻力分析[J].内江科技, 2011(7):183,187.
课程改革项目范文5
关键词:认知任务分析 职教烹饪大赛 训练
2年前全国烹饪技能大赛某省某选手,在平时的训练中一直使用倒计时的计时器进行训练,在训练中他已经习惯于按照计时器的指示来分配操作的流程。比赛过程中在评委宣布开始后,该同学由于紧张忘了按计时器的开始键,后来发现了却又不知如何补救,此时他已经感觉失去最好的时间指挥了。慌乱中他还是超时以5分钟结束他的比赛。纵使他的作品分高达95分(金牌作品以90分为标准),但还是由于前场超时被扣20分而与金牌失之交臂。
一件大家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就这样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发生了。事后我们对我们的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教学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是目前我们应该探讨的话题。
1 认知任务分析的概念界定
认知任务分析(CTA――Cognitive Task Analysis):它是确定工作者在完成任务时认知技能或心智模式的一种方法,主要用来分析工作者(如专家)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认知技能,包括推理、诊断、判断和决策等技能以及在问题解决情境中分析工作者行为表现活动。
2 基于认知任务分析的烹饪大赛训练
认知任务分析以学科专家的认知过程、问题解决和专家知识的生成为取向,并使用知识抽取工具提取和表示他们完成任务过程中所利用的专家知识和关键的认知要素,据此训练内容项目化、任务化,就能将学科专家的专门知识传递给学习者,加快学习者向专家方向发展的进程。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理查德克拉克教授认为:CAT的设计时间增加20%,它可以减少训练时间20-50%,那么我们如何培养灵活、适应性强的知识和技能?经过粗浅的学习,笔者做了一定的尝试。
2.1 确立任务
大赛技能训练的任务确定是与大赛方案吻合的,它是源于大赛比赛方案而又高于大赛方案的设计与任务确定,每个任务的步骤与子任务不是浮于表面的表述与要求。
①专家调研。所有的任务确立都是建立在对学科专家调研基础之上,凡技能需要的认知技能步骤以及涵盖的其他认知技能内容包括判断、评估、情境回应、决策和问题解决思维技能,都应该在任务中表现。基于这样的理论要求,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在经过多次专家论证,我们将训练项目确立任务图,任务图是学科专家对任务总的看法、任务的分解和彰显认知过程的未知部分。
②确立任务。经过专家调研,确立任务就会有理论基础的支撑。大赛冷拼训练任务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当然我们考虑任务实施过程中,不同的选手,其认知能力(问题感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专家知识交流能力、社会协调能力等)是各有不同,实践过程中任务的取舍,是可以存在的。
2.2 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的表现形式是以专家访谈的形式表现,专家访谈是捕获专家知识最重要的手段,并成为聚类和分析专家知识数据的代表性方法,它围绕发现具有专家知识特征的知识分类来组织,包括诊断和预测、情境意识、知觉技能,知道何时应用这些诀窍、临场发挥、元认知、识别异常等,发现这些子任务、步骤中的专家知识、所需的专门事件、使用的策略等。
此阶段的信息收集是在确立任务后对每个任务或与任务有联系的问题访谈,也是新原料新技术的挖掘,它将是决定任务目标的一手资料。
2.3 设计蓝图
设计蓝图就是确定专家级目标
①分析背景。背景分析是基于大赛方案与参赛队员以及参赛对手的分析,背景分析第一步要明确大赛目的、研究大赛要求、熟悉大赛流程,然后分析本队的优势、强项,研究参赛对手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田忌赛马”的战略方式。
②确定专家目标。以“鸟”的构图为例:
2.4 示范、实践和反馈
①示范是根据目标任务给予学生的演示。示范是专家、指导老师告诉学生何时以及如何完成哪些具体任务。教师自己可以通过表演,给学生示范如何分析一个问题、如何区分重要与不重要信息、如何采用解题策略以及如何评价结果等等,这里既有具体的行为动作又有形象的抽象思维。
②实践是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专家技能,引领学生与专家思维靠拢的过程。此过程可以挖掘学生自身本能的思想,特别在创新思维方面,学生的思维是与专家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往往在我们完成任务中恰恰就是点睛之笔。
③反馈是发现问题、修正问题的过程。由于时间、温度、湿度以及选手的生理状况等都是影响训练效果的因素,那么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反馈,来调整与避免。比如学生有训练的波谷与波峰期的调节,气候的应付对策等等。
以拼盘《觅食》――锦鸡为例将两种模式做一比较:
2.5 情境模拟
①专家访谈。情境模拟是再一次发现专家隐性知识的过程。过去的情境模拟往往是针对学习者设计的,而认知任务分析要求情境模拟的初级阶段应该是对专家设计,让专家与学习者处于同样的情景,甚至于执行同样的任务,然后比较其不同的执行方法以及不同的想法,从而挖掘专家的隐性知识特别是那些高度隐性的知识,以提高学习者的训练效果。
②情境模拟。情境模拟也是为受训者创设多次模拟比赛的情境,它与教学情境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学情境是宽松的、开放的、发散的,比赛情境是紧张的、严格的、收敛的;教学情境允许学生围绕教学目的出现各种其他思维与尝试,比赛情境不允许学生出现任何其他思维与尝试,比赛情境模拟目的让受训者对比赛有多次的环境和操作磨练,以便减轻受训者实战时的心理负担。
认知任务分析的训练方法,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它不仅在大赛技能训练中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在我们的烹饪项目课程中也应该借鉴和使用。试验证明,它在快速提升学习者向专家层次的知识发展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快速提高了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究与尝试,我们是可以找到一条更适合我们烹饪实践课改革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詹青龙.培训活动设计中的认知任务分析模型与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6.
课程改革项目范文6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现状和改革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实施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计划,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侧重职业性,以培养高层次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坚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突出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积极转变教育思路,引进先进的教育观念,突破学科界限,组织项目课程内容体系,是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高职会计教育不同于会计专业的本科教育,一般的会计学本科教育较注重学生会计理论的培养,而高职会计教育更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从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过程和结果来看,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是有层次分别的,因此不同层次的学校在培养目标上也应有所区别。本科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是企事业会计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这样的培养目标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要会记账、算账、报账,更重要的是要会用账。所以,其发展前途应是财务管理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等。高职高专会计教学不是对本科会计教学的简单化,而是更加强调对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只有在实务操作上更胜一筹,才能既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又可在与本科生的求职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然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并未认识到这一点,仍旧采取“小本科”的形式从事会计理论教育。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普遍重视不够,特别是对各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何统一配置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的研究,重复实践与遗漏现象严重,培养目标不清晰,对实践教学效果无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从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来看,虽然每个高职院校都会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各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操作比较困难,加之对会计的实践教学缺乏统一可行的评价指标,这都导致了培养目标不清晰的结果。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能独立从事会计工作的中、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就要将各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性设计,并付诸于实践。
(二)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与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并无多大区别,主要分为四大块: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选修课。这就意味着专科学生需要在三年或不足三年的时间里学完和普通高校本科生四年内完成的几乎类似的课程。由于这种原因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压缩了各门课程的课时量。然而,会计专业又属于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过多的压缩课时量很容易造成这样的局面,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连起码的理论都难以跟学生交代清楚,或者说仅仅教授给学生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而无法安排时间对这些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巩固,更谈不上系统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而在高职会计教育过程中,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已经开始,并且其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实施时一些基本问题仍未解决。最主要的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这一偏差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这说明改革的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具体落实的效果还有待提高。针对这样的状况,在探索的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被认为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实施课程改革,教学观念转变是灵魂,项目课程开发是前提,教学条件改善是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是核心,教学团队建设是关键,科学机制建立是保证。只有各方面发挥协调,才能真正地实现课程改革,取得
实际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基本思路
(一)结合会计专业特点理解项目化的含义。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使会计教学适应企业需求,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会计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是指突破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会计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向导,来确定学习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的动手机会,建立“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学中做,做中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满足未来的就业需求。会计一体化的内涵很广,它包括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的一体化、学生与职员一体化、岗位能力与专业知识的一体化、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一体化、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一体化、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一体化、技能证与毕业证的一体化等等。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导向,整合、序化学习内容,把会计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多项基本任务。每一项任务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岗位分析、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巩固练习、单项实训、案例分析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
综上所述,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结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未来毕业的去向,确定在教学过程中每门课程应该设置的工作情境,从而确立学习目标及内容等就显得十分的关键。
(二)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具体实施措施
1、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培养方向。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较强的适应性,必须对相关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打破学科体系束缚,根据会计专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来确定培养方向。高职会计教育面对的岗位主要包括:基层机关事业单位的会计、出纳、统计、收银、仓管、审计助理等岗位,中小型企业的一般会计核算岗位等。因此,高职会计教育应是面向中小型工商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培养具有从事收银、出纳、统计、仓管、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报表编制和软件应用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具备会计职业操守、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2、如何进行项目导入,任务驱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一方面缺少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模拟的案例分析和操作,不利于学生对企业背景下的会计核算过程和业务处理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没有包含会计工作组织、会计计算方法和会计报表编制于一体的会计整体应用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将会计理论知识体系应用于企业具体实践。结合上面的分析,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适应未来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已显得不合适了。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形成为出发点, 将复杂和繁琐的学科体系与应掌握的技能模块化,一个模块作为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围绕该技能与未来可能涉及的就业岗位来具体确定。再将模块任务化,把一个项目分成若干项任务,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完成工作任务,就相当于在企业实践,教师现场进行指导。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获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使其产生自我提高的驱动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目的,满足未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具体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也是成功地进行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核心。
第一,根据能力目标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传统的会计教学是没有任务驱动的,而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首先就是如何把过去单纯的课本理论结合未来工作需要重新整合,从中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只有通过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才能确定职业能力目标。例如,高职会计以培养会计员为主要目标,会计员岗位的主要任务就是记录、核算,它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建账、会计凭证处理、成本核算、纳税申报、期末业务处理、编制报表和财务软件使用等。通过分析工作的性质,会计员需具备的能力包括: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如支票填写、增值税发票的填写、普通发票的填写等,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试算平衡表,根据总账及明细账资料编制会计报表、报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这些能力要求可以设置会计基础、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商品流通会计等模块,确定模块后根据工作流程从易到难将模块分解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在进行每一块的理论教授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实现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目的。
第二,设置不同就业岗位的训练模块。为了让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拥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必须培养会计流程操作能力、出纳实务操作能力、成本会计能力、电算会计能力、会计相关岗位能力、综合理财能力、核心职业能力等专业能力。在高职会计学生进入高年级的学习阶段,应围绕会计、仓管、出纳、成本核算等岗位设置模块进行一体化训练,可以设置的训练模块有:
(1)出纳员训练。重点培训点钞、真假币识别、数字及文字的规范书写方法,正确填写支票发票和收据、银行对账、日记账登记以及货币资金清查等。
(2)会计员训练。通过对模拟会计业务的实践性操作,重点培训正确填写、审核原始凭证,正确编制记账凭证的能力,选择相应的账页格式,登记总账、明细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能力,综合掌握会计流程、会计处理及会计报表的编制,使学生达到一名会计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成本核算训练。要让学生掌握利用相关资料,选择相应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企业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制定成本计划和编制成本报表,初步具备进行成本分析的能力。
(4)电算化会计训练。让学生掌握财务软件的安装、初始化、账务系统的应用、报表系统的应用,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培养,使毕业生熟练掌握会计数字化处理的能力,为会计工作信息数字化做好准备,并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通过考试获得会计电算化证。
另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更高层次的综合技能模块:如税务会计模块、审计基础模块、财务管理模块等。相对来说这些模块的要求较高,要根据学校、学生素质及就业实际状况进行合理设置。
三、关于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项目化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具体情况,我们发现产生需求的企业一致认为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和报账,还要能操作、懂管理。会计工作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根据就业岗位的需求,还要具备社会实践、社会交际、沟通合作等综合能力。所以,在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除了专业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一是沟通和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情商,使他们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矛盾、控制情绪的能力等;二是抗挫折的能力;三是提高其现代办公能力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英语应用及一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四是尽量扩大知识面,以适应扩大就业面的需要。
(二)项目化课程改革后在教授过程中仍然要精讲理论。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中,以任务为驱动,主要目的是尽量按照企业实际来设计问题,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以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性、体验性学习为主体,教师主导拓展训练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忽视教师进行理论指导的重要意义,在授课过程中,理论知识仍然要精讲,在每项任务给出之前,项目方案中的“工作要点”即提供了完成任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重“点”不重“面”。教师在导兴趣、导方法、导思维上下功夫,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需要建立与改革相适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在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之后,传统的考试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授课方式的要求,可以考虑采取传统理论考试与实操技能考核相结合,重实训、重平时,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的考试制度。立足于会计具体业务,突出对学生会计基本技能的考核,例如实践考核成绩可占总评成绩的60%~70%;考试形式上,可以按照模拟岗位进行考核、评价,用会计仿真账务处理替论考试,注重学生对会计业务操作,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考试时段上,更注重平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作者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劲松.项目教学在《基础会计》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消费导刊,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