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意义

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1

 

本文主要论述了书法教育课程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当代艺术的进步。

 

当代艺术教育,虽一再的倡导设计中的民族性、文化感,却始终找不到传统文化、民族元素与当代设计结合的有效途径,在国际设计舞台上,还难以形成自己的民族风格。

 

笔者以传统书法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资源,在当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尝试生发书法字体,重组笔墨元素,嬗变章法构成,在教学素材上选择优秀及合理的案例,从而引领学生发现传统书法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优势,引导学生学会借鉴,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探索一条适合当代艺术设计与传统艺术结合的素质教育拓展之路。

 

一、书法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当人们看到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首先会获得视觉上的美的感受。譬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它是书法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书迹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所以文章借此流传于世,这就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中国的汉字,从绘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经历了古文、隶书、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的演变。

 

书法艺术作为抽象的符号表现形式,主要以汉字的基本结构为基础,通过线条的各种变化演绎出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形象。从审美意义上说,中国汉字的演变史就是中国线形艺术设计的演变史。

 

书法,有人称它为视觉艺术,有人称它为造型艺术、线条艺术、抽象艺术等等。书法在高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美术类(尤其是绘画专业中国画方向)的学生来说,书法对提高笔墨技巧和造型能力、落款、创作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书法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能够让学生把握书法的审美意蕴和汉子的造字规律,有利于今后做字体变形和各种创意。

 

对于师范类的学生,三笔字(毛笔字、硬笔字、粉笔字),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一项基本功。书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审美能力,对任何专业和任何方向的学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艺术设计专业的书法教学应该不能偏离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但在实际教学中艺术设计专业的书法教学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实用的目的是首要的,但不能仅仅定位在实用这一最浅层次,如果是这样,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都不会得到发挥。因而,正确的观点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实用和审美两者兼顾,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设计人才。

 

二、书法艺术的墨象表现与现代字体设计的关系

 

书法的墨色美指的是线条以墨象的形式在宣纸或其他载体上呈现的状态。柔软的毛笔成为书写的最合适的选择,再与纸和墨完美结合,书法便有了浓、淡、干、湿、迟、速等神妙的变化,从单纯的技法升华为一种高度的创作艺术,具备了极为丰富的美学内涵。现代字体设计要充分吸收它的艺术成果,以丰富字体设计的内容,提高字体设计的艺术效果。

 

1.书法墨色中的浓淡变化。黄宾虹说:“古人墨法妙于用水。”书法讲究浓淡、干湿、苍润,使墨色有丰富的变化,这就需要用水云调墨或以墨调水。说到底,对于墨象的追求,主要以行笔用墨的多少,再加上运笔的技巧而呈现浓、淡、湿、润的微妙变化,最终形成一种墨色美妙变化的乐章。

 

2.书法墨色中的干枯与湿润。书法中墨的燥与润、枯与湿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行笔速度的慢与快上。宋代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

 

书家根据创作时的实际需要在作品中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运笔迟涩即稳重有力,运笔疾速即飞动劲利,二者的运用要根据书家的心情和作品的需要而定。悲伤和欢喜两种不同的情景所用的字体应有所区别,比如王羲之的《丧乱帖》与《兰亭集序》墨色的干枯、湿润变化大不相同。

 

三、书法对现代设计思维的影响

 

设计在不断地发展、创新,书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创新与演变。设计主要倾向于设计思维的表现,而书法讲究“法、形、气、神”等多方面内在的气质和外在风格的表现。

 

书法对现代设计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书法的正险取势和现代设计的动静表现。书法追求对立统一,讲究动静结合,这也影响到现代设计思维的创新。二是书法虚实的表现和设计空间的表现。王羲之曰:“实处就法,虚处藏神。”这种虚实变化是设计中体现空间的主要表现手法。书法艺术对现代设计思维的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不论是内容与形式都有现代设计艺术可以借鉴的方面,在现代设计中运用传统书法,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价值。

 

传统书法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在现代艺术设计中需要这样的文化供养,只有强大的特色文化张力才能促进现代设计艺术的持久发展。

 

我国的优秀书法艺术更是需要现代设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重提高书法教学课程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提升书法在艺术设计中的地位,使得书法艺在艺术设计中发挥更大的艺术魅力。

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2

教师的语言不仅在于科学性、规范性和逻辑性,还在于艺术性、形象性及趣味性。教学是一项高度紧张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疲劳是正常现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在课堂上不可能始终保持注意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掌握好语言艺术,营造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减轻疲劳,而且还能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下面来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 教师语言要富有感染力

语言之所以能够打动人的心,是因为它是内心真实感情的流露。教师的爱,通过语言充分表达出来,能注情于声、以情动人、以声引人。记得我曾经看到电视节目中一位老艺术家谈到她与著名少儿节目支持人鞠萍在一起时,鞠萍说话运用的都是儿童化的语言,老人不知不觉受到她的影响,用儿童语言与之交谈,感觉就像又回到了童年,又充满了童真。教师的语言也应该具备鞠萍语言一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的课堂语言也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要像磁石一般吸引学生,启迪、感染学生的心灵。作为教师,首先要深入理解课文,对所教内容融会贯通,以自己的语言渲染出文章的真实情境,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受到感染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接受教学内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强烈的语言艺术的感染力,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知识和才能转变为影响学生力量的重要条件。1.1 教学语言要准确、幽默、生动。

教师的课堂语言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且也决定着学生的语言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授课时,语言要做到规范正确,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吐字要清晰,语言要明朗,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从而把教学内容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纠正学生的方言和口头禅。教师讲课要做到简洁明快、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要尽可能把话讲得形象、直观,使孩子们易于理解。

教师语言的新颖多变,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候,巧妙地运用一些风趣的语言去引导学生,会化平淡为神奇,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做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听起课来津津有味。这种幽默的课堂语言,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愿意上你的课,而不是被动地、无奈地去上你的课。二是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上课时学生违犯课堂纪律,教师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学生大发雷霆,厉声训斥,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逆反心理会促使他故意与老师发生作对,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果这时教师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老师的爱护与批评之意,自觉地改正错误。

1.2 肢体语言的运用要恰当适度。教师的肢体语言包括表情语言、手势语言等,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有效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当教师学会用姿势、声音等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表示时,才能调动起学生来,使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课堂上老师把和蔼、亲切的目光落到学生身上,使每个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到老师能看到自己,目睹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这样无形中就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在关注自己。当学生违犯了课堂纪律时,教师以严肃的目光去注视他,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会更重视,也更容易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使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手势的加强,加深对学习重点的记忆,给课堂增添生命力,让课堂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想讲好课、教育好学生,尤其要锤炼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学能力,又与课堂教学质量平息息相关,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教师课堂语言表达技巧,从而培养学生领会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2 物理教师课堂语言艺术

语言是一门生活的艺术,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语言则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渠道:是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魅力、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纯洁而又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从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2.1 在教学中有意留下空白。在我国,曾经有一种提法:作为一名好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透,不给学生在课后留下疑难,让学生在课后提不出问题。实践证明,这样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及时恰当地留下一些暂时的空白,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填补空白的心理,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在教学中适度运用夸张手法。夸张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是指为了引起他人想象,夸大而不歪曲事实的一种对事物的形象描述。在物理教学中适度运用夸张手法,不但使抽象的物理现象,概念变得丰富形象,而且给人一种似乎逼真的感觉。让难以理解的物理规律变得简单容易,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G802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环境艺术设计是现代社会急需的新兴学科,它涵盖了城市街景、广场设计、建筑装饰、园林景观、公共设施、室内设计、装饰装修等,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从宏观到微观的整合设计。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对生存环境的艺术品位提出更高的要求,期望生存环境更加完美。在这种需求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悄然兴起,并逐渐开始形一门独立学科。它以其广泛的内涵和自身的规律,顺应着社会的需求而发展,同时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们国家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由于受各种体制因素的影响,一直未能很好的解决实践教学的问题,大多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我们的学生直到毕业参加工作后才开始关注市场的真正需求,这时候学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重新学习以便适应市场的需要。而企业则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培养新人和等待新人。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市场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达到学生毕业就能胜任岗位这个目的,而进行实践教学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把专业实践引入课堂,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场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破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理论讲授 与实践结合

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解决设计问题的基础。但低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枯燥的理论,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要考虑将理论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单元,各单元又紧密与设计过程有机结合,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进每个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中去。通过实地案例调研参观,教师进行现场授课并积极与学生交流,答疑解惑,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到每个设计原理在实践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直接性,并且生动直接解决理论知识学习的衔接盲点。如《造园学景园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环境设计》、《室内设计》等课程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讲授。另外,现场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平日课堂教学中一些无法讲述,无法感受的设计概念,如:空间感(图纸上只能表明空间尺寸、空间比例),设计材料的质感、肌理以及材质对比、地域文化特色和设计理念的表达等内容。

(二)市场调研、资料分析

任何创新的意识的确立都是在科学的思考之后出现的,所以市场调研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个过程是通过对设计项目的整体环境、背景、功能等资料的收集、考察以及对所收集资料的分析、比较、归纳。科学的结论往往都是建立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市场调查做的不深入,资料分析也不可能深入,其设计项目的市场定位也不可能准确。更重要的是,调研可以使学生养成独自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期亦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观察力、胆量、独立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等。

(三)确立课题、展开设计

当前大多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课题设计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采用虚拟的课题进行练习的情况,而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对于项目设计的过程必须全面了解,如室内设计师要从项目的招标、投标、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到现场施工配合和监理等都要设计,甚至到一块玻璃的成本都应了解。而课堂上的设想题目,没有实际设计项目来得真实,没能解决真正的技术问题。所以确立设计课题,应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实题实做”,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中,让学生走入社会去联系和争取设计项目,还可依据现阶段设计征稿和设计竞赛项目为课题进行实际的设计。

在设计开始的阶段,通过市场调研,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与解决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如材料、工艺、成本、效果等方面,以便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养成多动手的习惯,多画草图,多做模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以及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其他同学看到了别人的错误时,更容易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这样模拟现实中设计工作的某些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主动性,并更多地刺激交流的发生,增强教学互动性。

(四)加强修养,提高能力

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建设。由于艺术设计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面广,要想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设计水平,必定要涉及到许多学科,如现代科学、建筑、历史、文学、绘画、音乐等等。当前,各类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综合了传统的多种专业知识,这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多种方法进行立体研究。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可以借鉴美国的一些课程建设的经验。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朝着面宽的方向发展一步,应当是大有裨益的。

三、教师的新角色与面临的挑战

教师是一个院系的核心。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是否有设计实践教学能力,是否能指导学生,是否能对实践教学顺利有效展开,起着关键在作用。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师同时担任着环境艺术设计与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的责任,所以要不断跟踪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对于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和实践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只有实践指导教师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学生才会在欣赏老师实践示范的同时把自己容入其中,教师再因势利导,达到理想的效果。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设计人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阶段教育的重点,也是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张绮曼.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4

 

一、教育技术伦理及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_)教育技术伦理的涵义教育技术与伦理的联姻促成了“教育技术伦理”这一概念的形成。“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合成名词,其概念由来已久,内涵与外延不断发生变化。依据美国技术哲学之父、教育哲学家杜威对技术的观点,本文认为,教育技术就是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使用工具、装备及教学技巧的科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学设备等物化部分的使用技巧和教学系统设计等理念成分的科学方法。“伦理”的含义有多种。一般来讲,伦理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以及指导行为的道德观念。

 

伦理与教育技术的关系表现为技术伦理、教育伦理制约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推动技术伦理、教育伦理的更新两个方面。因此,教育技术伦理至少有两层含义。第_,它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关怀,是关于技术的教育伦理,主要关注教育技术所引发的教育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问题;第二,它是从技术的视角对教育的关照,是关于教育的技术伦理,从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出发,关注技术带给教育以及教育伦理的影响。

 

可见,教育技术伦理不仅是基于伦理学的视角对教育媒体使用和教学系统设计中存在问题进行伦理策略上的人文关怀,而且是从教育媒体等技术的物化层面对教育的伦理内涵的补充与拓展,进而从技术的角度提升教育的道德境界。

 

(二)教育技术伦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技术伦理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教育技术发展较快的国家,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经查阅从1967年至2012年间美国ERIC数据库和中国CNKI数据库中关于教育技术伦理的文献发现,国外教育技术伦理研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如美国于1970年专门成立AECT行业道德委员会,制订了教育传播技术的行业道德准则,建有处理行业道德问题的专门程序。1994年的研究在数量上可谓史上最多。回溯教育技术发展历史,不难发现,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教育技术定义的修改密切相关。当时正值美国AECT定义教育技术之时,可见当时人们已经从伦理的角度讨论教育技术的内涵。直到2004年AECT修订了教育技术定义,对教育技术实践提出了伦理要求。从此,在AECT的引导下,教育技术伦理研究一直是国外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之_。而我国对此的研究虽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然数量一直不多,2005年以后才逐渐与国外研究趋势相一致,如借鉴美国AECT对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经验[1]、阐明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2]等。可以说,我国关于教育技术伦理的研究是在AECT的影响下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于2011年在期刊载文中达到新高。

 

从内容上看,大部分研究偏重于对教育技术领域具体伦理问题的一般性策略探讨,如关注在线教育中的学术不端行为[3]、调查学校教育技术实践中道德失范问题[4]、将道德教育内容整合到现有的核心课程以提高教学的道德水平[5]、通过开发新系统来抵制数字盗版问题[6]等,主要内容涉及教师职业伦理、行业道德标准、教育技术道德实践等多学科领域。一些研究者受伦理学的激情驱使,急于构建教育技术应用的规范体系而忽视了对教育技术本真的追思,未对教育技术的伦理关系、伦理边界进行界定,对伦理原则的讨论也未能形成普遍性的共识。从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实证方法,但也存在“断言多于论证”和“偏重数据”的现象。很多适宜进行理性分析的问题却被量化,忽视了伦理的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殊不知,对教育技术进行伦理道德层面现象的考察,不仅仅属于事实的经验判断,更大程度上是一种难以用数据测量的价值评判。

 

总之,目前对教育技术伦理方面的研究力度相对较小,存在研究内容宽泛、边界模糊、方法单一等显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人们对教育技术伦理的理解与认识缺少一定的价值归属。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离不开具体伦理学思想中哲学思维的支撑,一旦缺失了特定的伦理学理论的指引,对教育技术的伦理关照必将是不完整的。同时,研究方法的单一化也反映出伦理策略研究的不足。教育技术领域中伦理难题的应对不应局限于_般意义上的技术策略,还需要从伦理学理论中寻求伦理策略与途径,真正获得伦理意义的人文关怀。另外,一些研究仅从应用伦理学或技术伦理学的大视角下笼统审察教育技术伦理问题,忽略了某些伦理思想的特点及适用范围。事实上,任何一种具体的伦理思想都有其优缺点。若仅对普遍意义上的伦理学理论不加选择地通盘借鉴,抓不到具体的伦理精髓,必将造成研究内容及方法的模糊不清。

 

可见,教育技术伦理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具体伦理思想的指导,阻碍了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的深入开展。只有汲取多种伦理思想中的相关成分,才能找到合适的伦理关怀的视角与依据。所以,基于多维伦理视角对教育技术进行考察,从教育伦理、技术伦理等理论派别中汲取养料,不仅有助于促进人们对教育技术伦理的认识并明确研究的内容和边界,也对教育技术伦理策略的理解与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的理论视角

 

伦理研究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环境。对中国教育技术的考察需从全球化视野出发,立足我国教育实践的现实环境,诉求于具体的伦理思想,避免理论来源的大而空。结合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现状,本文认为,中国技术伦理思想与马克思技术伦理思想的结合,不仅是中国化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具体表现,同时,以此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伦理理论的发展也是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伦理、我国传统技术伦理、马克思技术伦理和现代责任伦理等思想来源是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的基本理论视角。

 

(—)教育伦理思想及其启示

 

教育伦理学主要研究教育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问题,并将教育中的_切道德现象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具体的教育现象进行人文关怀,以省察和规范教育的合理性及价值。教育伦理学中关于教育伦理内涵、教育伦理关系、教学伦理特性等的论述,为理解教育技术伦理内涵、教育技术的伦理关系以及教育技术的教学伦理特性等内容提供了基本思路。

 

首先,教育技术伦理具有关涉人之成长的伦理价值。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的子系统,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活动,也是培育德性的过程。关注人的未来发展、关怀人的生命、关注社会发展,是教育技术伦理价值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教育技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其次,师生关系是教育技术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人伦关系。教育中的人伦关系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称,主要包括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管理者、教师与社会等关系。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中人伦关系的最突出表现。教育技术领域亦然。教师通过应用具体的教育技术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教育技术之伦理价值的体现。

 

最后,促进教学是教育技术最重要的伦理任务。作为教育技术重要的实践领域,教学过程需要可操作性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符合新型伦理精神的师生关系、教育公平和责任感等道德因素,同时也难以脱离技术的支持。因此,教育技术伦理的主要任务是以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关注教学中人际交往行为,揭示技术在教学活动中所发挥作用的善恶,明确技术的伦理规范,确保技术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技术伦理思想及其启示

 

中国传统技术伦理思想为立足我国教育实际来分析教育技术伦理现实提供了理论依据,突出表现在以道驭技、以人为本、经世致用等观念上。

 

以道驭技的观念体现了技术的“物化”与德行的“人性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教育技术与伦理的关系问题。只有教育技术负载了社会文化及伦理规范的良知与善性时,才能摆脱道德滑落的尴尬。用“道”来规范教育技术的发展,不是阻碍和限制,而是要达到在允许其有最大发展的前提下使其副作用减到最低。

 

以人为本的观念突显了人的重要性。人们本能地反对技术活动中的各种有违人性的行为。一旦技术违背了人的内心追求,就会遭到抵触与拒绝。教育技术的发展在目的上应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强调“人化的教育技术”的特征,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关注技术场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重视师生的发展。

 

重于应用、学以致行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技术“经世致用”的表现,具体表现为重视实践价值、勇于创新、致力改善实际效果、服务社会等伦理特征。在当今社会,教育技术的经世致用就是关注教育技术的实践价值,勇于创新并注重将技术成果服务于教育。只有创造性地应用,才能防止教育技术流于形式、浮在表面。

 

(三)马克思技术伦理思想及其启示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是在技术意义上把事实和价值的整体关系还以本来的现实面目,是一种对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积极超越与综合创新。[8]马克思技术伦理思想中关于技术中介、技术异化等思想对于教育技术伦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技术中介论:解答教育技术的休谟难题。研究伦理问题必然涉及事实判断和道德判断的关系这_休谟难题。事实判断与道德判断分属于理性和情感两个领域,二者不可通融,即通过“是”不可推断出“应该”。马克思认为,技术在道德判断与事实判断的统_过程中具有媒介作用,通过技术将事实判断和道德判断统一起来,从而解答了这一休谟难题。[9]教育技术实践活动相互关联的各个部分,包含了事实判断和道德判断。人通过技术与教育发生关联,从而使教育技术负载了道德评价,沟通了教育技术中“是”与“应该”的判断,为教育领域中“凡是技术上能够做的事情就应该做”的问题提供了应对策略。

 

(2)技术异化论:批判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异化。教育技术领域中出现的技术反作用于人而影响其教学效果的现象是技术异化教育的表现。教育异化根源于技术主体的矛盾本性。马克思的技术异化论对分析教育技术过程中的技术对人的异化、对教育的技术垄断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引导教育中技术规范的形成。

 

(3)技术伦理观:重视教育技术的伦理价值。技术负荷正价值与负价值,二者统一于技术伦理。[10]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负面价值不断堆积,技术的伦理价值体系得不到强化与重视,人们开始对“通过技术来追求最大的效益”等命题产生怀疑。只有技术与社会伦理体系良性互动,才是技术伦理应该关注的目标。教育技术的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同时显现时,不仅应该关注技术为教育带来的高效率与好效果,还应关注技术对于教育伦理、社会伦理等价值体系的影响,尽可能地促进技术与教育的和谐发展。

 

(四)当代责任伦理思想及其启示

 

教育技术的良性发展呼吁担当、义务等责任意识的出现,体现了人们对教育技术的内在精神需求。谁负责、对谁负责、负哪些责、如何负责等思想为教育技术伦理研究提供了责任的视角。

 

根据人员身份或角色的不同,教育技术责任主体主要有三类: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专门从事教育技术设计、开发、管理、应用、评价的技术人员)、教育工作者(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管理等工作的人员,包括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育行政人员等)、学习者(主动及被动应用教育技术进行学习的人员,主要是学生群体)。教育技术责任主体的确定,回答了面对伦理难题“谁负责”的问题。

 

不同的责任主体对应不同的责任对象。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责任对象主要是使用教育技术的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对象主要是学习者。责任内容即责任主体应当承担哪些责任。比如,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责任主要表现为推进教育技术的体制改革、完善行业的自律机制、规范从业人员道德行为、保证政策方针在价值层面上的人文关怀、关注教育技术带给社会的影响等。责任对象及责任内容解答了教育技术伦理责任中“对谁负责”和“负哪些责”的问题。

 

教育技术领域的责任如何实现呢?就目前教育技术的发展来看,让公众参与到技术活动相关决策的制定过程中,预防技术专家统治论,是_条可供参考的教育技术责任实现路径。比如,在教育技术的开发项目立项和决策之前,召开有专家和公众参与的“听证会”,让公众不仅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发挥对技术人员及政府的监督,协助进行技术决策。另外,建立相应的制度与机构也是责任实现的重要手段。[11]教育技术对教育活动负责,必然离不开相应机构与制度的约束与保证,如教育技术伦理委员会等。这些机构一方面传授了技术责任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承担整个行业的责任,对于加强教育技术各种主体的道德素养和职业规范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技术中介论、追求教育至善、强调责任等伦理思想,为教育技术伦理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视角与依据。教育伦理思想巩固了教育技术的传授知识和培养德行并存的价值诉求,强化了教育技术在协调师生关系和提高教学交往质量上的伦理使命;技术伦理启示教育技术以“以道驭技”为基本理念,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归宿,以“经世致用”为突出特点,从的实践论角度理解教育异化、教育技术的伦理价值,并从责任伦理的视角促使教育技术主体为其活动负责。这些具体的伦理思想拓宽了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的思路,同时也界定了该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的内容边界

 

以上伦理思想启示教育技术应加强教育技术伦理内涵、教育技术行业伦理规范、教育技术实践中伦理问题等内容的研究,为教育技术伦理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边界。

 

(—)教育技术伦理内涵:亟待解决之要

 

教育技术伦理内涵的确定,有利于凸显教育技术伦理的本质及其研究内容与方向。中国传统技术伦理思想和马克思技术伦理思想从技术与伦理的关系层面为教育技术伦理的内涵确定指明了方向。而作为一个学科,教育技术的目的、过程与结果等微观层面也需要伦理学的人文关照。

 

从技术与伦理的关系层面来看,教育技术伦理可以分解为教育技术与教育伦理的关系、教育技术与技术伦理的关系。教育技术与教育伦理都是构成教育基本要素的重要内容,前者是确保教育活动的物质力量,后者是维系教育活动的精神因素。教育技术作为_种物质力量对教育伦理具有着重要影响,而作为意识形态的教育伦理对教育技术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人们道德观念的更新,也拓展了教育伦理学的研究领域;而教育伦理对于教育技术的规约与引导,促进了教育技术学的良性发展。同理,技术伦理一方面约束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技术伦理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支持。在当今技术理性受到多方面质疑的时代,教育技术与教育伦理、技术伦理的关系愈加凸显。本文认为,教育技术与伦理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三类:教育技术与伦理排斥论、教育技术与伦理无涉论、教育技术与伦理相互依存论。

 

教育技术与伦理排斥论是一种将技术与伦理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它把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教育活动的不断渗入看作是道德堕落的表现。教育技术仅仅是教学能力不足的人谋求生计的手段,技术带给教育的不是美好、友爱和善,而是懒惰、应付和丑恶。这种主张放弃教育技术而回归自然的教育状态的观点,是极为悲观的,尽管在警示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上具有积极作用,但其拒斥教育技术的态度和做法,在当前信息技术时代是行不通的。

 

教育技术与伦理无涉论认为教育技术无所谓好坏,可以被用来服务于任何目的。对教育技术的道德判断是其作用于社会目的之后才被提出。教育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等问题不是教育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取决于人用它来做什么。因而,教育技术行为的目的总是存在于教育之外,没有义务去考虑行为的后果。这种观点几乎完全排除了教育技术主体的社会责任,认为只要技术上能够实现的目标就应该去实践,而不必顾虑实现这一目标是否应该。

 

教育技术与伦理相互依存论认为教育技术负荷价值,是伦理、政治与文化价值的体现,游移在善恶之间。该观点认为,教育技术是社会利益和文化价值倾向所建构的产物,应强调教育技术主体在支配和控制方面的主体性地位和责任。教育技术工作者有时会成为技术的受害者,为了防范和减弱技术的负面效应,就需要对教育技术进行_定的约束。这种约束要体现在技术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的整个系统过程之中。教育技术具有何种伦理价值,以及各种教育技术行为的道德标准和伦理秩序如何,均属于教育技术伦理的内涵。

 

除此之外,内含于教育技术本质中的以人为本、责任、公平等伦理向度在教育技术的目标、过程、结果等环节中如何发挥出来,也是教育技术伦理内涵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从而实现动机“善”、过程“善”和教育效果“善”的统一。如,在目标上,应体现教育性(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尊重学生为根本目标,以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改革等社会责任为目标)、规范性(以遵守公民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技术应用的法律法规等法权伦理、德才规范、教学规范为目标)、责任性(强化教育技术对受教育者、社会等担负起责任为目标)等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应保证在教学媒体的选择、师生关系的协调、教学内容的呈现等方面得到伦理的规约;在结果上使用规范伦理学的相关伦理方法进行评价,将目的论、义务论、美德论三种理论综合起来,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统_。

 

(二)教育技术行业伦理规范:学科发展之需

 

责任伦理思想指导人们将教育技术的价值实现转化为教育技术主体的责任。教育是_个体现责任意识、弘扬责任理念、培养责任个体的实践活动。教育技术负荷这_责任特征,理应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技术手段,体现作为教育实体和伦理实体的内在规定性。而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尚未对行业责任标准、职业伦理规范、个体道德要求进行详尽的论证,缺少责任与规范的熏陶与引导,淡化了教育技术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和规范特征。因此,为促进学科发展,教育技术的行业责任标准、职业伦理规范、个体道德要求是教育技术伦理需要应对的重要研究领域。

 

1.教育技术行业责任标准

 

作为_个行业领域,教育技术是_个伦理型共同体,应该设有专门的责任组织机构。该组织机构应该对教育技术设计人员、开发人员、管理人员、应用人员、评价人员进行责任划分,提出具体的责任要求。比如,对教师、管理者等教育技术应用的责任主体提出诸如承担起教育技术的选择过失、关爱学生等要求,促使其担负起对学生、社会、国家等责任,从而感染学生形成道德责任感。

 

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12]从制度上保证了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从公平利用、健康使用、有效应用、规范行为等四个方面规定了教师的社会职责,具体如“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然而,责任标准还有待细化,同时,责任实现的方法也应有所涉及。

 

2.教育技术职业伦理规范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教师在教育技术实践中的能力与标准进行了规约。但是,该规约没有着重从伦理规范的角度给予系统的指导。规范伦理学作为西方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形式,一直以人的义务及价值合理性为研究重心,旨在说明人们的行为本身应遵循何种道德标准以达到“善”的要求,为教育技术职业规范的制定提供了指导。

 

教育技术职业规范在特定时期是相对稳定的,但又并非永恒不变的。根据职业规范的内容不同,可将教育技术职业规范界定为“法权伦理”规范。法权和伦理是教育技术职业规范的整体要求,既包括法权规范,又包括伦理规范。教育技术的法权规范是_种制度性的公共活动领域的规范,除了社会法律的强制性规范外,还有为教育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所必需的学校纪律、各种教育体制、教学秩序等一系列规范。而伦理规范通常是由责任和义务构成,是_种具有内在制约力量的规范体系。教育技术的伦理规范是教育技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规范,本质上属于一种自律道德的范畴。在教育技术活动中,法权规范和伦理规范共同构成教育技术的职业规范体系。因此,教育技术行业人员应该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技术应用的法律法规、学校纪律等制度性规范,践行教育技术的伦理使命,促进教育技术领域人伦关系的和谐,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性人才而努力。

 

3.教育技术主体的道德素养

 

教育技术目标的达成依赖于设计者、开发者、应用者、管理者、评价者等主体的技术实践,尤其是教育技术工作人员和教师的教学实践。道德素养能够帮助教育技术主体寻求驾驭科学技术的精神力量,辨别与应对由技术引发的反道德现象,从而抵制道德失范并促使教育技术实践在合乎伦理的轨道上发展。因此,教育技术主体的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在当前技术理性压抑价值理性的去道德化倾向下,人的道德素养不断受到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的侵染,如何强化教育技术主体的道德素养成为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要唤起教育技术主体的道德意识并加强其道德素养,道德教育不可或缺。道德教育有助于人们反思技术应用理念的合理性、技术操作规范的道德性,引导人们认识教育技术的先进性及其所代表的文明与进步,警醒人们注意技术依赖带给教育的危险。因此,借助道德教育的方式对教育技术主体进行技术伦理、信息素养等方面的教育,能够提高其道德素养。

 

(三)教育技术伦理现实问题:存在意义之基

 

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的实践意义是为了应对教育现实中技术带来的诸多问题,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以及技术带给教育的伦理困境问题。因而,对教育技术伦理现实问题的关注,是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的存在基础。

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5

关键词: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培养;途径

快速把握信息的能力和终生学习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它们的必要条件;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增加,教育资源的丰富,以及教育打破国别和地区的限制,教育形式也一改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通畅和广泛。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成组织者和协调者。面对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尽快地汲取营养,使自己进步更快,要求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首先我们先来看信息素养的含义:它是一种涵盖面较广、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它应该是基于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的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和表现形式的综合素养。

一、目前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一)技术能力水平欠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网络知识普遍比较低,就老年教师队伍中有绝大多数老师不会使用计算机,更谈不上应用它去处理日常工作。网络知识严重缺乏,不能很好的利用有利的条件改善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个年龄段的老师由于过去没有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因而信息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信息面不够广泛,信息技术掌握不够系统,缺乏对信息的敏锐性及获取与利用的能力。就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而言,他们有很熟练的信息技能,但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上学老师的授课方式的影响,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定式授课方式。

(二)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手段。从多媒体技术手段引入到我们的教育领域,教育的方式和效果有了显著的变化和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现在的有部分老师上课,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手段,甚至离开了这些就不知道怎么上课,有些老师上课就是一个电影片放到底,一个PPT反映到底,和学生没有任何的交流,进了电影院,放映的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睡的实在是“香”。关键的问题,一旦电脑不能启动,音响没有声音等一些简单故障他们都不能解决。

(三)硬件设施制约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是培养老师信息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无论是培训教师还是他们工作中都要有硬件的支持。硬件设备的配置会受学校经济条件、领导重视程度、城市区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是落后的,多数是滞后于社会其他相关产品、网络速度的快慢和稳定性等势必会影响到教师工作和上课需求。电子形式的教学文件便于存储传输和交流,现在已经被广泛采用。有一部分老师电脑甚至都不会用,对网络的利用更是一筹莫展,主要原因就是硬件设备滞后造成的。

(四)对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不愿意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更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在他们的观念中学习信息技术手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困难,甚至是觉得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帮助。在学校要求授课要有课件时,常常看到的简单文字和图片的堆砌就敷衍了事。“收集教育教学资料”虽然已成为教师的一种重要教学应用方式,教师还不能充分认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的重要性。

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不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是许多教师逃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原因。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

我们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就是要使教师善于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素养的实现依赖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一)加强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有效的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得从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出发,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培养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这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许多教师一时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不少教师缺乏信息学的基本知识,信息思维能力弱,信息的敏感度低,不能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教学质量增长不高。在此,在信息技术时代,提出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纳入教师的职前培训。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既包括对学生的信息教育也包括对教师的信息教育。对教师而言,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因此,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加入教师的培养内容体系就显得举足轻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包括: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等等。

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数学;数学教学;计算机应用

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日益普及,教育教学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教育技术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科学技术把教学媒体与传统教育相结合,不但深化教学、加大信息容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利用软件资源,融合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传授知识,使师生交流更方便、更快捷,使教育的目的更突出。

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大特点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交互性有效地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人机交互是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在交互式教学环境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作为一个传统的科目,课堂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考,不断深入理解这门科学。如何合理地将计算机科学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已成为我们不断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一、 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活动,突出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总结、教学练习都事先安排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交互性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探索数学问题中计算机科学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起到辅助作用。比如说,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整个过程中模型求解,模型分析,模型检验这三部分都需要应用到计算机科学知识。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解决科学计算,就是把实际问题转换为程序,经过对问题抽象的过程,建立起完善的数学模型,我们才能设计良好的程序解决问题,从中不难看出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在数学建模中的重要性及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在影响教学效果的多种因素中,计算机对于教学的仅仅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教师的责任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任何计算机都无法替代的。

二、在计算机科学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环境下,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计算机三者的关系

数学知识是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来源于生活,但比现实生活更严密、更精确,更抽象、更具有创造性。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这种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时才可能发挥最佳的效果。

1. 教学手段的改革让数学教学手段灵活起来

传统的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教育改革的理念是终身学习,教师要努力培养数学专业素养,还应积极参加计算机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学习一些与数学教学相关的软件和先进的教育技术,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几何画板”、“几何专家”和“ Excel”、“ Power Point”这一类软件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引入数学课堂,使数学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增大信息量、动静结合,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使之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突破教学难点。

2.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主体作用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人机交互式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选择,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作用,通过学生与老师实时交互与反馈,把外部的刺激转变为学生内部主动求知过程,更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比如说:当网络技术的介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丰富资源环境、灵活的交流环境,使学生学的方式比以往更多、更灵活。比如说某同学依据定义或题意求轨迹,确定取值范围的过程不能理解时,他可以通过发邮件向教师或同学求解,也可以通过在线的形式求解,直到解决问题为止。当遇到数学建模这个词后,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进一步了数学建模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一词由何而来。总之网络上有丰富的内容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小结

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大特点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交互性有效地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人机交互是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在交互式教学环境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作为一个传统的科目,课堂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考,不断深入理解这门科学。如何合理地将计算机科学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已成为我们不断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辅助数学教学,要围绕数学这个中心,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地给学生提供观察机会、思考时间、联想空间。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时,并不依赖于技术本身,而主要依赖教师如何合理利用技术对数学教学的设计,将书本知识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能让数学教学更精彩,让数学课堂更灵活,让学生的更自主,让数学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吕国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算法设计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