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改革的难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改革的难点范文1
为更好地适应当前我国生物工程的产业化建设和发展需求,培养真正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和专业型人才,就必须进一步改革传统生物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模式。
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现状
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主要是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在课程体系与课程的标准模式上实行改革。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主流课程的设计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同时也会对其后续课程教材开发具有很大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应当将培养应用型的实用性人才作为定位目标,课程的改革也应当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将社会岗位对专业知识技能的需求与课程设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高职生物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难点问题需要解决。
二、生物课程改革难点与对策
1.教材与教学内容的选定
据调查显示,生物课程改革依然面临着许多新的难题,以下将以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教材为例,进行阐释。
目前来看,生物课程教材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会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取舍及其选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单独选择某一本教材实施教学,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不理想,这也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对于高职生物课程教学而言,目前在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教材的选择上主要有《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生物分离原理及技术》等几种。基于此,笔者认为在高职生物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当与实际教学目标以及课程体系有效地匹配起来,并以此为基础来选择生物教材。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课程和专业的设置应当优先考虑服务于社会和地方产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要将理论与实践内容有效地匹配起来。
2.新技术和新内容的引进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产业的发展也相当迅猛。随之而来的便是生物教材的改革,尤其对高职院校的生物课程建设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需要一个基本框架,而这又必须以课程教材为依托,因此,加强高中生物课程的改革非常重要。实际上,高职生物教学的内容不能只是局限在教材的使用上,与当前我国科技的发展相比,现有的生物课程教材内容都是相对滞后的。因此,加强高职生物课程改革中的新技术和新内容引进,成为当前我国高职生物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对此,笔者建议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对学科发展的前沿技术及交叉学科的发展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要经常地去查阅相关文献,实时关注当前的热点问题并加以研究,以便及时地与学生共同学习。由于课堂上的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地在课程内容教学中引入新技术,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门艺术。由于大学生的自主性与探索性都很强,如何通过课程改革,将一些新的元素融入其中,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兴趣,也是高职生物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建议: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在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向学生推荐一些图书馆、网站以及与生物课程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同时还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专业期刊,从而达到开阔学生视野的目的,这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或以教材外的另一种替代性方式进行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效果非常的明显。除此以外,笔者还建议在高职院校的生物课程改革过程中,可以尝试着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分两步走:一是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不断地引入高新技术和内容;二是进一步加强对校本生物课程的改革,从而建立一套动态的高职生物课程教学和管理模式,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由于高职生物课程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实用性特点,因此,在生物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可通过问题导向的启发式模式,并结合当前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手段和新技术,来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罗志红.探讨高职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1(32).
课程改革的难点范文2
一、当前农村教师队伍的发展管理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难点问题分析
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实现农村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有力保证。虽然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改观,但是最近,通过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专门调研之后,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虽然农村教师队伍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需引起社会及教育界领导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一是年龄结构老化。初中教师平均年龄为35.8岁,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为39.4岁,边远乡镇学校尤为突出,小学教师平均年龄高达45.3岁。二是学历层次不高。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9.5%,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仅达11.8%,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1%,其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仅达37.8%。三是错位任教严重。据统计全县共缺各学科教师213人,英语更为突出,许多学校没有一名全日制专科英语教师,由于教师的缺乏,导致了体育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物理等严重的错位任教现象。
(二)农村教师师德师风不容乐观
一是教师的敬业精神下降。据调查,农村教师安心工作的仅为45.1%。二是教师的自身修养欠缺。一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缺乏特殊教育的知识,对暂时落后、学习有困难或是有情绪的学生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个别教师放松了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不能起到为人师表和言传身教的作用。
(三)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堪忧
一是教学设施落后。很多农村学校教育条件落后,教学设施匮乏,边远农村小学更为严重。二是流动机制不健全。“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人事分配制度尚未形成,一些教师想方设法要调进条件好、待遇高的学校,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三是拉大分配差距难。教职工平均分配的思想占主导地位,导致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综上观点所述,我们得知人才的发展日趋成为制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中国教育培养人才的传统模式正受到严峻的挑战,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国基础教育掀起了以课程为核心的改革浪潮。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河南省农村教育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但亦面临种种困难,尤其是农村教师自身素质能否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面对挑战,每一个关心、支持农村教育者尝试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因此实施农村教育中的课程改革是摆在了当今农村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首要问题。
二、农村教师与课程改革中的相关问题分析
在倡导农村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做最大的努力才有可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由于此次课程改革力度大,时间紧,难度高,对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能、管理体制等都提出较高要求。然而对于农村师资水平偏低、观念落后、教学设施差的现状,如何采取针对性措施,尽快提高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显然是一个紧迫的任务。对此如果开展有针对性的实地调查研究,提出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法,必将有助于尽快提高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有效推动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农村教育尽快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促进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等的可持续发展。
(一)课程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
20世纪6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关注课程改革实施的问题,众多的课程研究结果表明,课程改革方案的研制、宣传和采纳往往不会带来实际的变化。例如,美国60年代进行的国家课程发展运动,大量资金投入课程改革项目,重点在于开发适合所有教师的课程,然而后来的评价研究发现创新的课程设计并未得到广泛的采用,使用的程度也不理想。事实上,影响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是课程实施,它是课程设计达到预期目标的必然途径,也是产生问题或遭到抵制最多的环节,同样也是检验课程设计科学性的主要方法。因此课程实施在课程改革中极其重要。
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证实:有效的课程实施是走向成功变革的必由之路。由此审视我国课程发展的历史,课程实施问题一直处于研究的边缘,从而造成许多改革计划实施的表面化和肤浅化。同时,由于我国的课程管理一直是中央集权,课程实施主要由上而下通过行政命令来推行,所以很少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此次课程改革,从改革的力度、实施的难度、预期的效果等各方面都要求必须极其重视课程实施,充分消除各种不利因素,积极创造各种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推进新课程的实施。然而,由于我国各地情况的巨大差异性,必须因地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可能不重蹈历史的覆辙,真正的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因此实地调查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透视课程改革的问题,提出应对的策略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作用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起着核心作用,离开教师谈论课程实施是不可想象的。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课程目标、课程理念等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来实现。而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素质。姑且不论这里的每一个分值是否具有普适性,但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以倍数关系在公式中起着统率作用。而对于条件性课程相对缺乏的农村来说,农村教师更是关系到农村教育发展的命脉。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程度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也将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
1.教师是课程改革实施的动力和源泉
课程改革前期的规划、教材的编制,实施方案、策略的确定等都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由教师来发动、开展,没有教师的发动,前期所有的投入都只能是理想,是美丽的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说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核心就因为他是课程实施的动力和源泉。
2.教师是课堂教学变革的策划者和实施者
如果说课程改革可以由课程专家、政府等来策划和开展,那么课堂教学的改革则只能由一线教师来策划和实施。每个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可能各不相同,落实到课堂教学,他们只能是依据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对课堂教学进行力所能及的变革,任何超越他自身承受的外来规范都只能最终导致教学改革的失败。因此如何基于教师个人能力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关键。
3.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课程改革的难点范文3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及感悟:根据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充分借鉴了山东青岛市几所名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作了较大的改变。即预习――教习――练习(运用拓展)推进模式,较为彻底地改变了课改前的“综合杂糅”型模式。具体做法是:①编写预习案或利用配套教辅资料,督促学生做预习,使预习具体化、实在化,以培养学生按预习目标要求学会自主学习,促使其完成有关常识性、知识性学习任务和那些不需要老师帮助的学习任务,并明确自己在教习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比如,读准字音,了解课文相关背景和常识,写课文内容概要和白话诗意,背诵课文,感悟主题和写作特点等,将原课堂教学内处置的问题置于课堂教学之前(之外),让学生预习有事可做,让学生做该自己做且自己能做的事。其间,教师的任务是提供预习案,抽查点评预习案,补充和明确教学任务,修订教习案。②根据预习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结合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习,其主要定位在技能技巧、抽象深奥的知识点、几个知识点的交汇点这些层面上,旨在帮助学生如何运用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去解读和体悟文本重点难点,并从中获得教益和启示,进而逐渐生成新知和提升对话文本的能力。比如对文本中个性化语言的理解和体悟、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悟,例如《祝福》中嗦语言的艺术效果,鲁妈语言的内涵,祥林嫂挥力砍门槛的心理,古诗词用典的寓意等都需要老师用相关知识作辅垫,进而寻找切入点,直达中心点(本意),这是教学的核心,是学生释惑生(升)能的根本环节,更是非教师讲析能替代的环节。③根据学生能力发展需要和课程目标要求而推进的巩固拓展。我们知道,知识是构成能力的元素,而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有赖于知识的转化,其载体是知识的运用,即训练而习得技能(解题技能)。在获取知识后巩固知识,转化和提升能力显得十分必然。在这个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过程主要通过学生完成,教师精心设计和选择相应的练习题来体现和夯实。它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巩固加深理解,二是运用提升(拓展),学生在其中温故而知新,运用而提升。教师主要起点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其理论基础是课改理念和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即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自己能弄明白的不讲;学生预习获得常识和知识并发现问题(明白学习的重难点),然后在教师的帮助和同学的启发下解决问题(突破难点、把握重点),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假如按照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无法完成课改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更无法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课必然落空;教习课必然眉毛胡子一把抓,满堂灌;巩固课亦将变成教习课。这就是非课改课的弊端所在。而已改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三位一体的,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严,实践证明其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只是教师的付出更大些。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及感悟:教学方式的改革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改革。我们采取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教师切实有效的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学生成果的展示+教师恰当的点评。即: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以这两个客观依据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教学问题,以组为单位分配给学生合作探究;②学生把教师分配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形成共识,梳理定型;③小组把梳理定型的解答由某一个同学提交展示,并回答其他组同学和教师的质疑,同组的同学作补充;④教师对所展示的解答作点拨和评价。其中的关键是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和点评。其基本要求是:一是选点必须准确(即扣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二是设问必须指向明确(即不能空泛)并切合学生实际(既不能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不能太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三是点评的导向必须积极(保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热情,增强学生的信心);四是点评必须客观深刻(即一是一,二是二,理由充分,评价透彻到位,尤其要强化学生问题解答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实践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思维的盲点、误区和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指点和褒扬。其教的方法侧重于引导、点评,学的方法侧重于探究发现。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较为集中体现了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这种改革能真正实现学生获取知识方式的根本改变,即由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探究发现知识,前者是买来的,后者生成的,前者学生参与的成份远远低于后者。这一改变刚开始时,师生均感不适。在教师方面原有的思维定势束缚了手脚,总认为很多问题不讲学生不懂,不讲不放心;在学生方面原有的学习定势起了阻碍作用,总想等教师来讲。实际上老师放一放,逼一逼还是可行的,甚至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大大的超出了我们老师的教学预期。
高中语文课堂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及感悟:课堂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和效率。我们把学习评价作为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学习结果来反制学习过程。其主要做法是:①强化课堂现场学习状态和水平的评价,并记入课堂成绩册,如学生回答问题出彩给予奖励分数;对学习不在状态者给予制约分数;对课堂作业抽查者据实记分,例如,对《导学评价》中迁移拓展的前几个选择题发纸条让学生现场作答评分。②强化预习和课后作业评价,给予阶段性总评记分。③强化模块考试评价,对不及格者或某些特定题目解答不达标者一律补考,例如模块考试对默写、基础题都有明确要求,同时把平时课堂学习状态纳入模块考核,实行“考试分数+平时评价=是否合格”的评价模式。④强化水平考试,即期中考试和期末市县统考,水平考试高于模块考试(合格考试),水平考试成绩与学期学年评奖挂钩。课堂教学状态和水平的评价改革,旨在督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引导其积极学习,创造性学习,这不仅强化了学习结果,而且强化了学习态度和过程,对消极学习者和旷课者以惩诫,一改过去一考定成败的片面评价方式,尤其是改掉了以前学了不考,考的又未学,语文课上与不上,学与不学大致一样的消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教、学、考的基本统一,避免了高一语文考高考组合题的现象,进而提升了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改变了课堂学习评价,就强化了课堂学习过程,而强化了课堂教学的过程就一定能取得课堂教学较好的结果。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的一种具体体现。
课程改革的难点范文4
通过教学实践很容易发现,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重要因素。教师虽然在课堂上是组织者、引导者,但是一个好的教师不应该总是摆出训学生的面孔,也不应该把对学生的管理立足于批评上。教师可以多表扬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关心一下学生生活方面的事情,这样有利于建立起和学生的感情,让学生能够逐渐喜欢上教师的课程,构建民主和谐、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
二、重视课标研读,把握教材核心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课标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课标即课程标准,将要告诉我们的学生,我们将要学到什么,以及要学到哪一种程度。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准确与否,不仅会影响讲课效果,同时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现在的教学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既有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又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过程与方法,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次,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教师在认知重难点基础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精确把握,善于抓住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课堂高效
传统课堂中,教师往往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应该有所改变,不能再像传统课堂中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配合教师听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讲解与引导提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营造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都知道,英语学科讲究的是听、说、读、写,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小学英语学习的实践性也比较强,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摒弃那种哑巴式英语教学,而是给了学生更多说的机会。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既培养了能力,又激发了兴趣,而且思维也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为本,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模式
前面已经提到,传统课堂教学中,更多是侧重教师的讲解,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然后作业、练习这种比较枯燥呆板的教学模式。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为了提升学生的能力,构建高效课堂,应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应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课堂中师生关系并不是平等的,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我们主张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互助和互相尊敬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教师就要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引领学生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
其次,教师应该构建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要根据每个教学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小学英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再次,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小学学段,正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与学习方法培养的阶段。教师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应该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在听说读写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当然,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篇章,不同的内容加强多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五、总结
课程改革的难点范文5
1、抓好高中新课程的实验工作
认真学习、解读高中新课标和新教材,准确把握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要求,认真组织好新课程跟进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积极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各级教研员要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切实发挥对高中新课程的研究、指导、服务作用,确保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2、深入推进学科建设工作
围绕“加强学科建设”这一主线,依托校本教研平台,引导教师正确理解学科价值思想,准确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强化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认真抓好落实教学常规工作。教研室要修订、完善*市中小学教学常规,各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把教学常规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规范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改进完善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
组织好协作区级达标活动理论测试工作,使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常态化、规范化。
4、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充分发挥各级教研组织和教研活动的优势,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三级教研网络,多层面、多角度、多样化的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围绕学科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和典型问题,有效地开展协作区及全市的观摩研讨性的教研活动,发挥优秀教师和优秀教研组的典型示范作用,推广有价值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
初中:认真总结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不同学段的教学规律,改进和完善教研工作管理。
认真抓好初中毕业年级复习备考工作,通过教学诊断、教学观摩、经验交流、检测分析等形式,整体提高复习教学水平。
高中:高一年级重点做好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通过通识培训,把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要求;通过认真解读新课标、新教材,吃透教材编写理念和要求,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
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及时做好新课程研讨、交流工作,坚持通识培训与学科跟进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观摩相结合,有效利用各种教研资源,及时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确保高中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上期工作总结
1.听课调研
本期听课主要是跟踪听课和听毕业班的客为主,高、初中组分别到二中等二十多所学校听课调研。
2.经验交流
20*年4月9日(周三)下午2:30,在*四中大礼堂,召开初中毕业班数学复习经验交流会。会上*二中史康老师上初三复习观摩课。3中王其长老师作经验交流。课后马建民老师对今年的中招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交流。
20*年4月9日(周三)下午2:30,在*四中教科楼三楼报告厅,召开高中数学复习经验交流会。4中任有志老师上高三复习观摩课。李应顺老师作经验介绍。会后由教研室孙老师点评并对高考进行预测分析。
3.组织市、区、县中学一百多人参加了本学年的质量预测和期末调考的评卷工作以及中招考试的改卷工作。组织高中教师进行高中会考的评卷的评卷工作。
4.竞赛工作
5月份组织参与*省高中2年级和*市高中1年级的高中数学竞赛的工作。
20*年*省高二数学联赛暨*市高一数学竞赛于20*年5月11日在*省实验中学举行,*市市区*市高一数学竞赛获一等奖56名,二等奖110名,三等奖170名;市区高二获一等奖27名,二等奖52名,三等奖73名。
5.优质课
上期我们进行了*市中学数学优质课比赛,初高中分别推出一名选手参加*省中学数学优质课比赛。
6.期末成绩分析
(1)命题指导思想
根据近两年高考、中招考试试题的难易情况,我们组织了*市的一线骨干教师命题,结合*市的学情,试题有针对性。
(2)命题意图
初中命题意图
①注重基础(关注考生对教材知识的达成度),②面面俱到(不留死角,让教材内容全面落实),③凡中见奇(推陈出新,注重创新,让基础题显出味道来);④在题型和难度上与中考接近,试题有区分度,能够发现不同层次考生的薄弱环节;⑤联系实际,学以致用;⑥试题注重梯度,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水平的空间。
高中一年级命题意图
①紧扣教材,知识考核面面俱到,又要突出重点(以发现薄弱环节);②试题难度适宜,该送分的要送出去(但不提倡死记硬背),该有区分度的要有值得讲评玩味之处;③关注初高中知识上、方法上的衔接;④联系实际,学以致用;⑤试题有梯度,由易而难,循序渐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应得的分数。
高二年级命题意图
由于是阶段性考试,命题时以基础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本学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鉴于本学期所授内容以理论为主,是理综命题重点和难点,命题时在注重基础的同时,适当进行综合,便于学生逐步适应高考;考虑到高考实际,命题时选择题题型设计等方面尽量和高考一致。
3.答题中反映出的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初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较好,但对新的题型和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学生掌握的不尽如人意。九年级在坐标系下的运算是比较薄弱的地方。
高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是很好,高一学生在函数部分应加强。高二的学生的运算能力需要加强。
(1)对课本的熟知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2)审题不清,不能注意到关键词关键字,例如选择题。
(3)不能根据情境的改变做出灵活的调整,不能理解命题人意图
(4)文字表达能力需进一步提高,要强化数学符号的运用。
(5)概念理解还要深入。
4.教学中应该改进的地方
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多讲通式通法,在培养能力上多下功夫,初中七八年级以基础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九年级以能力为主,注意点面的结合。强调依“标”扣本,课本上的原题,学生考的较差。
5.期末考试成绩中的部分数据
三、本学期主要工作
学科具体工作安排:
1.抓好高中一年级的教研工作。
培训考试情况的简单介绍。
新课程理念的简单介绍。
为适应时展需要,高中课程内容有了哪些变化?
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了如下原则:
时代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基础性——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与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选择性——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模块与过去的知识单元有哪些不同?
从综合性与相对独立性来看,过去的单元更强调知识的前后联系与纵向延伸,每一个单元是整个学科知识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综合性及相对独立性较差。而模块则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和更强的独立性,例如: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要求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从而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位;每一模块也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有利于教学实施。从设计类型及相互关系来看,单元主要以知识的逻辑联系为纽带加以线性组织,单元之间呈现递进关系,必须前后依次展开;而模块设计则有多种类型,既有前后递进、学科逻辑较强的设计,如模块A为模块B的基础;也有并列关系设计,如模块A与模块B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可以先学模块A也可以先学模块B,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先学习的模块内容。
高中《数学课标》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来自中科院、工程院的王梓坤、张恭庆等6位院士对数学课程标准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数学课程体现了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体现数学学科发展的趋势,突出数学的人文价值,重视增加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内容,将数学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中,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崔俊芝院士认为,高中是人生中选择志愿、确定志向的时期,对于多数人来说,高中确定的志向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作为高中主要学习内容之一的数学,从教材的编写到讲授方法、课外活动都会对学生确定志向有一定影响。为此,崔院士建议高中数学应该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既学习数学知识,又学习数学思想,学习用数学知识和思想表达与解决现实世界一般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重视基础性、时代性和多样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过程,而且适当加强不同知识模块的关联性,以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数学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高中课程改革如何与初中课程改革实现和谐衔接。
应该说,高中课程改革是在初中课程改革基础上的再改革,应该是一种比较自然的衔接,但由于高中课程改革说涉及到的知识体系较之初中而言,要来的复杂和具体,在“三维”目标上的要求跨度要大。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如何适应高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需要?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如何适应高中学习的进一步要求?对于学校来说,如何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深层次改革,以适应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这些都是摆在改革者面前现实而且棘手的问题。
教师应该树立危机意识,认识到课程改革不单单是改革教育本身,更在于改革教育者、改革教师,通过改革,唤醒教师内心深处的危机意识。在改革面前,每个教师,无论你资格多老,无论你多么年轻,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必须有学习意识,必须有动力意识,要强调通过改革,加强学习,以学习来强化自身的学识和修养,以学习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适应高中的改革;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学习行为,强化自主学习、培养合作精神,造就探究能力,这是初中阶段学习能力和精神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学习的乐趣,其实更多的还是学习的挑战和压力,因为高中课程改革体现的是素质教育的思想,它屏弃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和局限,在改革中,纯粹的“死记硬背”式学习方式非但不能适应,还会限制和影响学习成效;学校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学校的内涵建设,在不断完善学校各项硬件设施的基础上,着眼于人的发展和生命的昂扬,从人的精神世界入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精神,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品位,从学生的一生出发,为学生的的未来负责。
做好毕业年级备考工作,具体安排与要求。
(1)高中认真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明确复习内容及要求,提高复习针对性;
(2)科学安排复习进度,圆满达成每一阶段的复习目标;
(3)研究命题趋势,关注新课程理念在试题中的体现(信息题、探究题、开放题、综合题等);
(4)有针对性的专题训练:围绕考试热点、难点、及学生薄弱环节(典型错例)展开;
(5)积极开展有效的复习课、讲评课的教学策略及模式.
2.作好初中的教学研究工作
初中工作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准备抓好初三年级的的复习备考工作。
3.关于数学竞赛工作
作好高中竞赛的赛前培训工作。
10月,*省高中数学竞赛报名,竞赛将于10月12日举行,报名等具体事情另行通知。
4.课堂教学达标笔试题命题基本要求
一、试卷结构、题型、和分值
1.试卷分公共试题和学科试题两大部分。
2.公共试题20分,学科试题80分(其中学科专业知识30分,教学设计50分)
二、试题内容要求
1.公共试题主要考查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教学法的基础理论;课程改革以及调节教学的相关内容;重要的是对内容的融会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
2.学科试题主要包括任教学段的教材内容以及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拓展延伸内容:
①对学科教学的价值取向和特有思想方法和学科能力要求考查
②对学科知识框架的把握和理解,对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现用教材以及相关知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③对教材中重难点知识、重难点实验、重难点问题的准确把握和理解
④对高考、中招命题思路和方向的理解和把握
5对学科相关知识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的考查
6教学设计的方法、原则和实际能力。教学设计部分占50分,以任教学段教材中的某一课、某一章节、某一课时或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素材,考查教学设计能力。
三、命题难度:定位于“达标”的层面,难度适中。
课程改革的难点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对策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应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以及教材,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确保职业教育课程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和课程系统功能的最佳。
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因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前进的,职业教育课程也不例外。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变迁等;内因是指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的新进展,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采用,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职业学校设施,师资水平等。其中,对职业教育课程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由于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的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相应地职业教育课程也要进行不断地改革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呈现以下新的趋势。
课程结构是课程要素联系,组合的方式。它包括设置课程,确定各类课程比例、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等等。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相对稳定的“骨架”和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课程结构内部的矛盾运动。所以实施职业教育,首先要研究什么是适应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
学历教育在课程选择上以基础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课程的基础性、系统性,是把学问中所包含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按照学问的逻辑结构展开教学。所以学历教育主要是以学问为中心设置课程。职业教育在课程选择上,以岗位关键任职能力所需的知识、经验为主要内容,强调课程的指向性、实用性、时效性,从而决定了要以问题为中心设置课程,首先要考虑的是根据岗位任职需要解决的问题设置哪些课程,哪些课程有利于尽快地形成任职能力。
二、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类型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实践性教学,强调知识技能的针对性、实用性、速效性,实现与职业教育对接,满足职业教育特点的需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力素质上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根据上述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目前有几种课程结构形式可以采用。
一是课题式(单元式)课程结构。课程的总体设计是将所学课程:编成若干个专题(单元),根据每一专题的内容选择若干课程。每一课程的教学变以章节为线索的学科化教学为以“问题”为单元,按专题单元)组织教学。这种课程结构比较适合于各种短期培训。它的最大优点是突破了追求学科体系完整的课程设置模式,突破了偏重理论传承的课程内容设置,淡化了学科界限,强化了岗位任职需求,课程内容针对性强,学了管用。这种课程结构最大难点是问题选择,问题选的准与不准直接关系教学成效。根据各单位的实践经验,一要选择军事斗争需要解决的问题;二要选择任职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三要选择反映学科的精华内容和前沿性问题。
二是两段式课程结构。将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学习。学习专业基础课或技术基础课,为职业教育构建较为充实的专业基础平台,使任职能力的形式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第二阶段为实践应用。围绕任职能力或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研究。这种课程结构的优点是学好理论指导应用,在实践应用中升华理论,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从而实现理论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三是共性合训,特需分训,自我拓展相结合的课程结构。相同课程实行合训,突出必修的共同内容;特需的不同课程分别进行分训,突出各类学生的特殊需要;开设选修课、讲座课、自修课着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要。这种课程结构,既保证了岗位任职所需的知识和经验,又保证了必须共同掌握的知识;既注意到了任职能力的生成,又注意到了任职发展和个性发展所需的知识。体现了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统一。
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对策
当前职业学校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些弊端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在充分研究、借鉴、吸收国内外课程综合化成功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对职校毕业生的要求,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注重多样性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众多,课程性质各异,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及学生状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从安排顺序上采取“理论一实践一再理论一再实践”模式,也可以颠倒过来;从认识论上采取“感性认识(既非理论也非实践)一理性认识”模式;从内容上采取“问题-知识-经验-技术”模式,或者“经验-问题-知识-技术”模式,或者“知识-经验-问题-技术”模式等。可以开发以培养学生智力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教材,甚至普通教材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打破传统的从概念到原理的逻辑顺序。如电工教学以设计民宅的照明线路或家用电器线路为开端,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求等,这样的学习更有效。
(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充分考虑专业特征
专业的差别往往导致能力、知识结构的完全不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思维、技能特征。如理科类专业要求思维周全、缜密;工科类专业要求思维严谨、准确;管理类专业则要求思维灵活、开放。这就要求在课程实施中表现出这一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应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连接起来,使已有经验和未知领域对接起来。为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到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多样性与专业理论性的统一,使僵硬的技术赋予灵性,从而使职业教育朝着内容活、形式活、目标活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