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运动主要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艺美术运动主要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艺美术运动主要特征

工艺美术运动主要特征范文1

关键词: 材料本性;质感表现;空间表现;结构原理;表现主义倾向

中图分类号: \[J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55X(2013)04-0078-06

清代,岭南古典园林(又称为岭南庭园)异军突起,与江南、北方共同形成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集中体现了“开放兼容、多元并蓄”的岭南文化特征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1]55而岭南叠山作为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也具有十分突出的美学表现。一方面,从“东学西渐”的历史角度来看,17、18世纪正是中国清代装饰风格与工艺技术对西方工艺美术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时期,输入欧洲的瓷器和版画都有假山的形象。广州是当时中国唯一的西方通商口岸,欧洲人如钱伯斯看到的主要是岭南庭园的建筑和叠山,一般在意境上比较刻露和具有剧性效果。[ 2]65约1557年间, Camocus在DrDrum花园以大块卵石在小丘上筑石窟,并筑亭于其顶,颇具中国园亭趣味,是最早的外国人在中国所筑的石景。1655年荷兰人纽浩夫在广东境内Pekkinsa村庄(很可能是今天广州从化的陂下)所见的叠石假山,据测量其中一座破坏较轻者,至少还有40英尺高(约12.2米)。假山用粘土和类似粘土的材料堆积而成,形状逼真,令人惊叹。从假山造型的玲珑通透,飞岩悬壁,洞穴生奇的特征分析,很可能是运用“包镶”的叠山方法[ 3]302,(图1)。随着18世纪欧洲掀起“中国热”,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岭南庭园艺术对欧洲造园形成广泛的影响。18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园林就有了中国式的叠石假山,如斯杜海园林、斯道维园林、派歇尔园林。18世纪下半叶,英国图画式园林大都是在自然风致园的基础上加上几处叠石假山的中国式局部。法国、德国的自然风致园园林也有叠石假山和岩洞,如宫廷丹枫白露园林、苏格罕版画及庞赛洪书里的小建筑物、歌德的魏玛公园和阿尔登斯坦园林假山山洞上的亭子。

另一方面,从“西学东渐”的历史角度来看,清代西方文化也开始进入中国古典园林,尤其在沿海一些对外贸易发达的商业城市,岭南庭园是其代表,其主人出于赶时髦和猎奇心理,多有摹拟西方。民国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大量华侨海外谋生致富后新建的邸宅和园林,也掺杂了不少西洋因素,反映在叠山置石的形式上,如陈廉仲公馆的“风云际会”石山、西园的“水晶宫”壁山等。虽然西方文化的影响仅限于局部和细节,远未形成中西两个园林体系的复合、变异,但通过中西方设计艺术的比较似乎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岭南庭园乃至叠山的艺术风格特征。

一、材料运用原则

从西方巴洛克、洛可可风格,到西方现代设计原则,尤其是新艺术运动和工艺美术运动原则,都非常注重表现材料的本性特征。正如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赖特所认为:“每一种材料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材料有自己的故事”,“材料因体现了本性而获得了价值,人们不应该去改变他们的性质或想让他们成为别的。” [ 4]45赖特特别注重在建筑设计中恰如其分地运用材料,充分表现材料的内在潜力和外部形态是他著名的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思想曾经受到中国和日本的影响。1928年赖特在《Architecture Record》中对石材有更加深入的分析:“石材的基本特点是硬质,耐久和有重量感,因此应该用于形体简洁,体量巨大而宏伟的建筑。”同时也指出石料的第二特点:“天然纹理、色彩和微妙的线条,无论粗胚和磨光的石料都具有质朴的美,因此应像中国、日本和拜占庭的建筑那样,充分利用这天然的装饰性。” [ 4]46

而对于岭南庭园叠山艺术来说,其材料的运用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首先,“就地取材”是中国古典建筑(园林)发展所必然共同产生的普遍现象,并且由于特殊的材料和方法而反映出各种独特的地方风格特色,客观存在的条件决定材料的选用,而基于对材料的了解和认识决定整体的形式。中国古典园林叠山充分尊重和表现房山石、太湖石和英石等不同类型石材的自身特性,从而形成 “北雄南秀” 、岭南 “玲珑多姿”的叠山艺术风格特征。这与现代设计大师赖特有机建筑理论中“材料决定形式”的原则有一定的相似。

其次,岭南庭园叠山非常讲究选材原则,即“相石法”。正如《园冶·选石篇》云:“取巧不但玲珑,只宜单点,求坚还从古拙,堪用层堆。须先选质无纹,俟后依皴合掇,多纹恐损,无窍当悬”。相石往往占叠石造山工作量的70%以上,所谓“主峰客脊,大兴小磝,咸识于心”,是叠石造山前对石材运用总体规划的理性思考。

再次,石性(石的自然属性)和山势(石山之精神)两个方面是岭南庭园叠山材料运用的关键。正如太湖石具有瘦、皱、漏、透的特征,因而应该“以奇而求平”;黄石外形多平整少变化,应该“以平而求变”一样。岭南庭园叠山的英石具有嶙峋通透,皱折起棱,窝洞不透,突显瘦皱的特点。另一方面,英石体积细碎,开采时很难取得大块的石材。岭南庭园的叠石造景不大,石景一般以小块英石叠砌的手法来组成,稳定性较差。随着明清代叠山工艺技术的炉火纯青,岭南地区特有的“连镶带贴”的塑山叠山技法应运而生。为了能作出较大的石景假山,常利用砖石裹铁筋作为骨架,砌贴英石。叠山可按石景的造型要求,峰峦岩洞,飘悬倒挂,随意造型,拳曲飞舞,云头雨脚,表现出瘦皱玲珑、新奇多姿的艺术风格特征,其中陈廉仲公馆的“风云际会”英石石山是其代表,被称为“岭南第一石山”。用西方工艺美术和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原则来解读,则是“设计应充分表现材料的本性特征”。

还有,西方新艺术运动和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的材料运用原则都非常注重复合材料的表现,只有在复合材料中通过多种材料的对比,才能充分表现出材料的本性特征。而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叠山原则中,一处石景,两种不同的材料和叠石手法是不能混用的,所谓叠山要“同质、同色、接形、合纹”,通常只在同一园中采用“分峰用石”的方法,如扬州个园以石笋为春山,太湖石为夏山,黄石为秋山,宣石为冬山。而岭南庭园叠山却常见“复合材料表现”叠山的成功案例,体现了不拘一格的风格特征。(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曰:“山芽(岩中)每与英石假山间列,而以蜡石平铺其下。为陂陀起伏之形。远视之,高者为群玉之山,卑者为黄金之谷,翠屏丹嶂,掩映如霞。虽炎洲多奇山水,而恒以此为绝胜。”可见,岭南地区以石钟乳、英石和蜡石混合叠砌的假山在当时比较普遍。粤东园林中,复合石材混搭的叠山实例也不少。如潮州西园壁山东北面以英石为主,表现岩洞潭影的空间效果,山体离奇诡异,遮天蔽日;而东南西面则以石蛋,咸水石和塑石为主,石蛋采用堆垒手法,峰石硕大,悬崖挂石,沉雄浑厚,使人豁然开朗,顿足停留;整体相得宜彰,互为补充。磊园采用英石、山石与黄腊石混砌一山,错落有致。“猴洞”、莼园、饶宅秋园也运用山石、海石、塑石等多种石材,营造出“咫尺山林”的意境。

岭南庭园叠山复合石材叠山的成功案例,究其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从文化背景来看,清末岭南园林的功能性由“娱于园”转化为“游于园”,园林的审美情趣倾向世俗性。二是从技术上看,清代岭南园林的叠山技巧日益登峰造极,几种复合石材混于一山又能相互补充,互相映衬的技巧十分纯熟。三是从装饰风格来看,清代岭南建筑与园林的装饰日趋复杂繁琐,注重复合材料的对比与映衬,装饰繁褥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林叠山的审美与风格。四是从美学表现上看,由于岭南庭园空间规模较小,多种石材料在狭小空间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丰富人的视觉效果。五是受到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几种石材的复合材料相互对比和谐,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二、质感表现原理

中国清代装饰风格与工艺技术对17、18世纪的西方工艺美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5]178,西方巴洛克、洛可可装饰与清代装饰风格一样,对装饰的材料与技巧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从装饰的形式特征来看,丰富多变、繁缛华丽和不对称的自由延伸、流动的韵律感是清代装饰风格与洛可可风格共同追求的效果。直到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也从东方艺术中吸收营养,特别是工艺美术运动的自然植物纹样,新艺术运动的植物和动物的纹样、复杂的装饰表面和强烈的雕塑式艺术表现特征。

而从叠山的美学原则来看,中国古典园林的叠山讲究“远见山势,近看纹脉”。“势”是指山水布局的大体轮廓和组合特征,山水的整体气势,或称之山林气息。“质”是指山石细部手法,细节塑造。近“质”的内容不但指山石皴纹,还包括大小、曲直、收放、眀晦、起伏、虚实、寂喧、幽旷、浓淡、向背、险夷等多种对比。岭南庭园叠山由于面积狭小,独自成景作为主体的并不多见,叠石假山多与池水、建筑、植物共同组成园林景观,一般多截取大山水的一个片断或山石的角落来处理。山形山势表现力较弱,则必然依赖于纹理质感的表现,甚至达到了雕琢堆砌的程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岭南庭园的叠山注重石景的构图对比。无论是假山叠堆,还是景石一组,或是散石点布,都注意构图的主次之分。其主要部分,即一峰、一石或一面布置在最主要的位置上,聚散均衡,疏密有致,层次分明,呼应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叠石景观除了景石自身构图外,还利用周围的景物,在统一中求大小、多少、高低、疏密、繁简、深浅、仰俯、前后、出进、虚实、曲直、缓陡、明暗、冷暖等对比变化。

二是岭南庭园叠山尤其注重纹理气脉的处理。北方皇家园林黄石多使用折带皴、斧劈皴,江南园林太湖石多使用披麻皴,而岭南庭园英石则多采用“塑山”法,叠山手法具有很强的人工味,主要分为对纹、绚纹两种工艺。对纹所用石皮要求纹理清晰,色泽均匀,操作细致严格。贴石时须考虑到前后上下石面的斜正纵横纹路,细纹与粗纹逐渐过渡,色泽浓淡逐渐退晕;绚纹可采用不同的石料,先以灰浆填修缝隙,或局部塑补石形之不足,或塑造石面的纹理,使石块生势、纹理自然,然后用水淋透,以水泥掺乌烟调成色粉洒粘石面,使各色石块和灰缝不同的色调被粉末盖成色泽均匀和姿态美好的石景轮廓。[ 3 ]118此外,清末近代岭南庭园常见人造塑石,其特点是在狭小的庭园中,可以因地制宜,随意造型,同时节省景观石材,弥补了天然佳石不足的缺憾,方便施工,能塑造大型的岩层叠石,因而凸显“近质”的特征。主要用砂、灰等结构塑石,多与天然石材混合使用,以砖石为骨,再以灰塑根据岩石纹理雕面。大者斧劈雏形,形成虎踞龙盘,磅礴巍峨的雄伟气势,小者砂泥作料,依墙凸石,造石具有浮雕感。粤东庭园中用灰砂结合海石造景也很多。其塑石法是用砖石或混凝土作山石形体骨架,外面加彩灰塑涂面,用喷水、拉毛处理手法以求质感。

三是岭南庭园叠山多为纯石假山,叠山着重于形似神真,常常按“风云际会”、“狮子上楼台”等局谱来叠造,作真成假,混假成真,寓意于假,以假寄情。[ 6]10

从材料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岭南庭园叠山注重“近质”的特征与岭南庭园建筑“纹”饰艺术表现是同出一辙的。岭南庭园建筑对装饰的材料与技巧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在工艺技术上讲究精雕细琢,注重局部的精微,整体的密集和铺陈,凭着精熟的技巧将繁琐的内容堆砌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将装饰艺术推到一种极端化的边缘,体现出绚丽多姿、纤巧繁缛的装饰风格特征。上述岭南庭园叠山的不耐远观、注重近质、多为纯石假山、常用石谱附会点题和塑山艺术的发展,都属于“纹” 饰艺术在岭南庭园叠山方面的表现。

三、空间表现原则

首先是“流动空间(Flowing Space)”的原则。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六原则”其中一点就是基于空间的考虑。西方工艺美术及现代设计大师赖特提出现代建筑“连续运动空间”的原则中,包括反透视的三度、传统方盒子建筑的解体、空间的连续性与时间化以及建筑、城市与园林绿化的统一。它是本世纪初随着动态的时间化概念逐步成为一种全球意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表现出对运动性的认识以及风格派与蒙特利安绘画的影响而形成的空间理论。具体的办法是将建筑物分解为二度的面,以不再形成透视方盒子的方式重新组合,从而获得一个与静态空间相异的运动的三维空间。

而对于中国古典园林,常被喻为山水画的长卷,意思是指它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的特点。它不但要考虑到从某些固定的点(景)上获得良好的静观效果,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活动于其中的人,从行进的过程中把个别的景连贯成为完整的空间序列。正如彭一刚所指:“西方近代建筑理论所推崇的‘流动空间’说和我国古典园林的实践可谓不谋而合。”而岭南庭园在“流动空间”方面具有更加典型的表现。岭南庭园叠山由于占地狭小,不但考虑室外空间的可行、可游,而且还注重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进而获得良好的动视效果。叠山空间密切结合起居生活空间来处理,视线从室内到庭园,再接触到水石景,是一个连续“流动”的空间感受过程[3 ]48,因此山体玲珑通透,空间渗透与层次丰富。同时,通过对景、障景、衬景和框景等各种手法完成水石景的立体组合,视点随着人们的移动和改换角度而变化,使人们置身于景内,收到步移景换、俯仰成趣的效果,与西方近现代建筑的“流动空间”非常相近。

其次是西方流动空间理论的另一重大发展——“四度空间”原理,即把时间和空间当做不可分离的一体来对待。这也在中国古典园林实践中找到相应的回音:即所谓的“步移景异”。“步移”标志着运动,含有时间变化的因素;“景异”则指因时间的推移而派生出视觉效果的改变。[ 7 ]35岭南庭园叠山在“步移景异”、“四度空间”上也有突出表现。由于占地面积狭小,还受到市民倾向的审美观念的影响和叠山技术的发展,假山营建常见复合石材混合砌筑的类型,如潮州西园的壁山以英石、海石、石蛋和人工塑石四种石材和多种手法叠砌而成,加上水晶宫、潭影、螺径、引鹤、云水洞等空间的营造,咫尺山林,多方胜景,仿佛一山历四季、上天又下海。

还有是雕塑性原理。人们常把中国古典园林的叠山比喻成近现代的雕塑。彭一刚指出:“山石具有传情的作用。在多数场合下,人们对于山石的欣赏主要还是限于它的形式美。从这种意义上讲山石所起的作用颇近似于近代流行的抽象雕塑。”因为叠山和抽象雕塑都是以抽象形体造型、质感和颜色等语言来表达某种意念的。李允鉌也认为:“在建筑的角度看,园林置石如西方建筑设置雕像并不是说不过去,博伊德说它是‘天然的抽象雕刻’,比较现代西方建筑中的抽象雕刻,无论在那一方面说似乎都十分相近。”岭南庭园由于规模很小,空间狭窄,为了获得丰富的动态视觉效果和增加空气的对流,其叠山必然尽最大可能性地做到左右穿插,俯仰坐姿,玲珑剔透,变化多端。加上岭南假山石景塑山技术的发展,吸取天然山景的峰峦、洞壑、涧谷、峭壁、悬崖等,加以概括提炼而成各种局谱,其工艺精细,形象逼真,造型塑性,风格灵巧,富有魅力,尤如 “透雕”艺术。此外,与西方雕塑的三向性相似,园林叠山置石讲究“石分三面”。岭南叠山置石由于占地很小,石形效果不能照顾三向的观赏面,因此必然在主观赏面上尽可能地表现出玲珑、通透、皱折和多姿,即所谓“石要迎人”原则。

四、结构原理

西方建筑由于木构架建筑易于腐朽和失火,公元前7世纪已使用石材代替木材,并在后来发明了拱券(Arch)结构,石构建筑产生了灿烂的文明。到了近现代,巴洛克、新艺术风格石构建筑在此结构基础上突破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的常规。比如巴洛克晚期代表作的罗马圣卡罗教堂整个立面均采用曲线,形成波浪形的流动曲面。 新艺术代表作高迪的巴特洛公寓和米拉公寓,采用巨大的石头和铁结构、圆形、不规则间隔的洞窟以及波浪形的屋顶和阳台结构,最大程度地缩减了传统的直线和平面。

而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置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石构建筑,因为它涉及到材料、空间、结构和施工,同时还具有可游、可居的功能意义。因此,同样要面对石构建筑的结构问题:从梁柱式结构和挑梁式结构,演变出北方山石的“堆云”、“云根”、明代计成的“等分平衡法”和“条石合凑法”、苏派叠石的环透拼叠法和扬派叠石的“条石为骨”法、以及清代戈裕良的钩带式拱券结构,叠山结构不断发展。岭南庭园的叠山,由于发展了连镶带贴的塑山技法,以塑山为主,叠砌结构为辅助作用的结构。石材仅为表材,可贴在已设计的骨架之上,形成洞体很薄的洞窟,在结构上更近似于现代的薄壳结构,与西方的巴洛克、新艺术风格中石构建筑在美学表现上也有一定的相近,(图2)。

五、自然与表现主义倾向

16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西方建筑风格均有自然主义的倾向。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趋向自然,常常玩弄曲线和曲面,并在装饰中增加自然题材。洛可可的装饰题材受中国装饰风格的影响,具有自然主义的倾向,并且趋向繁冗堆砌。工艺美术运动也主张从自然、特别是从植物的纹样汲取素材与营养。工艺美术运动设计大师赖特由于受到日本以及东方建筑风格的影响,提出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的理论:一是统一(Unity),二是自然(Nature),并指出:“有机建筑观念是‘活’的概念,是指建筑与一切有生命相类似,总是处于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进化之中。表现出建筑的真实性和统一性、与环境协调性、材料的真实表现和连续可塑性等几种特征。而新艺术运动则完全放弃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完全走向自然风格,主要是受东方和日本风格的影响,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和有机形势,其装饰的动机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西班牙的高迪,更把这种有机风格发展到极端。其设计的米拉公寓由于风格极端被巴塞罗那市民称为蠕虫和大黄蜂的巢。它完全采用有机主义特点,无论外表还是内部,包括家具在内,都是尽量避免采用直线和平面,整个建筑好像一个融化的冰淇淋。此外,还有鼎鼎大名的圣家族教堂,它具有强烈的有机形态和雕塑式的艺术表现特征,甚至可以说是滑动的、淋漓的、溶解的、变形的、改变色彩和质地的[ 8 ]67,(图3)。反映了“新艺术运动”对于工业化的强烈挑战情绪和对于维多利亚风格过分装饰的厌恶以及巴塞罗那人对于形式的大胆探索,是新艺术运动有机形态和曲线风格发展到最极端化的代表作品。

而岭南庭园叠山由于受占地的限制,一方面,更加讲究师从自然的有机原则。正如《园冶》云:“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景到随机,随宜合用,因境而成。” 李允鉌也认为:“造山和叠石是园林中用以分割空间的元素,在工程上来说就是一种运用自然主义手法的场地整理(site formation)工作。”由于庭园叠山一般截取大山水的片断,不求其全,或者山石的一角落处理。叠山通常与建筑组合在一起,互相衬托,令人有“咫尺山林”之感。或以石基做建筑基座,恰像房屋建在岩盘上面,如泮溪酒家的“东坡游赤壁”;或附墙贴做石壁景,所谓“取顽石具苔斑者嵌之,方有岩阿之致”,如顺德清晖园的“斗洞”;或以石景玩梯坡,砌池岸,接洞房等,如东莞可园的“狮子上楼台”。同时,在较小的庭园空间里截取山石的某一角落处理,如小院天井、走廊池边,建筑角隅等,常用峰石立意,因为峰石占地少,在造型上可作艺术的夸张,石虽不高却给人以摩天之感,如清晖园的斗洞。另一方面,由于明清代“连镶带贴”的塑山技法的发展,岭南庭园叠山构筑不受石材的限制,因山石形势,可以随意塑造,拳曲飞舞,玲珑剔透,具有表现主义的倾向。其美学表现与近现代西方建筑的自然主义、有机形态和表现主义特征有一定的相近。

六、结 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均有着各自本质不同的建筑与园林传统,因此也有着不尽相同的设计风格,其中涉及到民族特征、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同时,由于园林艺术从本质上是源自于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再加上17、18世纪岭南造园和叠山艺术与西方现代设计艺术的彼此交流与互鉴,因此又具有相近的美学特征。凡此都构成了比较的前提和基础。本文的比较研究并不是把岭南庭园与叠山艺术风格等同于洛可可、工艺美术、新艺术等年代相近的西方建筑风格,其根本目的是在彼此设计艺术风格的发展主脉中找出其相近的美学表现特征,以求更加清晰地认识岭南庭园叠山的艺术风格特征。

参考文献:

[1]孟宪军.从岭南园林看中外文化交流.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1.

[2]陈志华.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曾昭奋.莫伯治文集 [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4]项秉仁.赖特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倪建林.中西设计艺术比较 [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6]马次航,邓其生. 岭南石景风韵.广东园林[J].1984.09:10.

工艺美术运动主要特征范文2

关键词:建筑史;反建筑史;矶崎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Abstract: throughout the human history of the building, whether Chinese or western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history is a history of human inheritance and creation. In modern architecture is very valuable for reference. Building general history compilation are genera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ime development process has been completed on the substantive building types of classifying way, and for those who only exist in medium without physical entities of the building have not been completed, which few refer to Japanese architect rocky battery new proposed "reverse architecture is the real architectural history". This article does not comment on what kind of view is right or wrong, only discuss the architecture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the impact, in this sense, whether or not completed building built buildings, is the whole macro big part of the 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a tremendous impact, it is useful to humans, and treated equally.

Keywords: architectural history; Rever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Rocky battery new;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中图分类号:TU-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以中国古代建筑史和西方近现代建筑史为例探讨已建成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建筑史

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简述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从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创造 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活动要求。在奴隶社会里,大量奴隶劳动和青铜工具的使用,使建筑有了巨大发展,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这时,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已初步形成,但前期在技术和艺术上仍未脱离原始状态,后期出现了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的体系,不论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园林、民居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

(1)陕西博物馆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对古代皇宫建筑的继承和发展。用水泥取代了传统古代的木质结构;处处体现现代与传统相互结合,整个博物馆既具备了传统元素又具时代气息。它的色彩构思更加突破了以往的红墙黄瓦的沉闷格局,反而以白、灰、茶三色为主调,使整个建筑庄严、典雅、宁静,具有雕塑感。

(2)传统符号应用于现代建筑――上海金茂大厦

所谓符号即是用一种明确的信息单元来表达一些概念和具体事物内涵。建筑中的传统符号则是通过一种高度概括和提炼的方法,以某一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图案或造型来强调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

真正尊重传统的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复古,更不是传统符号的简单叠加和堆砌,而是恰当地把握传统的神和意,抓住其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如上海金贸大厦。上海金贸大厦运用了中国古代密檐塔的传统符号。从第一节的16层开始,每节减少两层,逐步收进到第五节的8层,此后每节减去一层,如春笋般节节收分,最终形成了与中国传统密檐塔相近的外观造型。对照一下传统密檐塔西安小雁塔的外观造型不难看出其檐部向上层层收分的相似之处。

3、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设计理念。无论是北方的传统建筑还是江南的自然林园,都有许多能体现出古人对生态资源的利用和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设计理念。古代如此,现在也更是如此。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保护环境等等,这充分展现了我们的现代社会开始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价值。现代建筑更注重对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

(二)西方近现代建筑史

1、西方近现代建筑史主要建筑思潮简述

(1)19世纪的复古运动

19世纪在欧美出现的建筑上的复古运动是19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物。事实上,这场运动在18世纪下半叶就已经开始了。

这场复古运动是有着巨大进步意义的,而且在建筑形制上有所创新。只是到了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兴起,一直绵延不断的复古建筑才成为现代建筑形成和发展的障碍。

(2)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敌视工业文明,认为机器生产时文化的敌人,热衷于手工艺的效果与自然材料的美。莫里斯的“红屋”是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性建筑。新艺术运动主张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反对历史式样,目的是想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其建筑特征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一般简洁。这种改革只局限于艺术形式与装饰手法,没能解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新技术的结合问题,是在形式上反对传统形式。这两场运动又被称为“新建筑运动”,为现代建筑奠定了形式基础。

(3)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条件和要求的崭新建筑;强调功能主义,用科学的、客观的、理性的精神进行设计。这些理论用勒・柯布西埃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在实践中,也这导致了一系列新的建筑形式的出现:金属、漆成自色的混凝土和大面积玻璃窗的使用,非对称的、非装饰的立方体形式的采用等。

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学说或学派,对其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也无一致的理解。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及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融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非此非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双重译码的设计风格,重现历史文脉,文化内涵及对生活的隐喻。

2、西方近现代建筑思潮对当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将继续发展、变化和充实。20世纪最后2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建筑思潮有的已销声匿迹(如粗野主义),有的虽不成气候但仍有出现(典雅主义),甚至后现代也成了强弩之末。但是相反,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卓越作品仍然不断出现,例如“纽约五人组”的“白色派”代表人物之一理查德,迈耶的作品就是突出代表。

矶崎新的反建筑史――对未建成建筑的定义

1930年以前,建筑通史是忽略未建成的建筑的,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如果抛开未建成,建筑史就难以继续了。

在漫长的建筑史中,20世纪是杂志、展览、照片及影像等媒体具有最强大影响的时代。媒体的作用可以使得未建成的建筑具有物理性实体建筑相同的历史作用。日本建筑设计师矶崎新因此宣称未建成是20世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并撼动着现实的建筑界,如果没有未建成,就谈不了20世纪的建筑史。

(一)矶崎新的“反建筑史”

矶崎新被称为日本建筑界的“切・格瓦拉”,他超前的设计观念对日本、亚洲乃至现代世界建筑潮流都影响重大。矶崎新宣称“反建筑”正视建筑本身,认为唯有“反建筑史”才是真正的“建筑史”。矶崎新在20世纪下半叶开始至今40多年的建筑事业中,每10年里有代表性的未建成作品即构成了矶崎新的反建筑,他对这些反建筑的述说也组成了其宣称的反建筑史。

1、20世纪60年代――空中城市

矶崎新20世纪60年代的未建成作品是多个空中城市方案和“孵化过程”,它们具有自由连接核心筒的自生技术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都市的功能和密度,同时过去和未来的废墟景象也同时被重合出来。

2、20世纪70年代――电脑城市

在70年代矶崎新最重要的未建成项目“电脑城市”规划中,计算机辅助设施的概念扩展到整个城市的范围,设计了一个蕴含着既存的各种机构的解体和再整合过程的城市模型。在这里,计算机网络被全面渗透到城市的各种活动中,这个城市被可以调节气候的穹顶所覆盖,被包容在其中的各种设施都具有可变的内部结构。

矶崎新的这个“电脑城市”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对现有的建筑形式进行了在编和分解,预见未来城市即是分散型的如便利店般包罗万象,又共存着中央集权式计算机的表象。

3、20世纪80年代――虚体城市

80年代矶崎新的代表作是“东京都新都厅舍”。矶崎新的这个设计方案充斥着柏拉图式立方体或可以解释成“风水”的几何体,并“明知故犯”地拒绝采用超高层,提出一个错综体结构的办公楼和一个体现民主的内庭广场。在此,矶崎新所关心的不是建造什么或今后的城市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而是关心在建造建筑物的时候如何去更改限制建筑设计的任务书,认为不修改任务书就无法建造建筑。

4、20世纪90年代―蜃楼城市。

矶崎新在这个10年的重要未建成作品是在中国的“深圳证券交易广场”和“海市”。“深圳证券交易广场”和“海市”以被压缩了的亚洲时空为舞台,前者是反映当今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体系的异想;后者探索者信息资本时代网络型都市模式的多种可能性。

(二)媒体时代的反建筑史

媒体时代使得空间和时间概念近乎消逝,而仅存“间”,如在网络中,因网络具有同时性,所以时间为零,而空间则是根本不存在的。矶崎新的未建成是对20实际媒体世界的这种现象的回应,这种回应过程超前而注定成为未建成。矶崎新的未建成建筑编织了一幅20世纪由非时间的事物构成的反建筑史。这种汲取了未建成的建筑史与以往的建筑通史完全是不同的风格。

(三)矶崎新的反建筑史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现存建筑将不复存在。那时,建筑史学家将怎样回顾现在?除少数的实物史料得以传世外,媒体储存的信息将成为依据,当作为原型的实体消失时,建成与未建成之间的差距亦随之缩小。将来的人们,有可能在矶崎新的未建成作品中,发现未来建筑的前兆。

结论

现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断恶化,非常有必要学习和传承古代建筑文化,把传统的建筑文化与现代的科技手段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纵观整个建筑发展史,不论流派,不论国别,不论古今,均可对现代建筑发展从思想到风格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未建成建筑则是对传统建筑通史的有益补充和修正,两者共同构成了一部人类建筑发展的宏观历史,对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建筑意义。在今后的研究中,建筑史和反建筑史应该被放在同等的地位上。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图集[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1.

[2]矶崎新 著,胡倩译.未建成/反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牟晓梅,李冬梅,牟卫东.西方当代建筑的发展状态与趋势[J].煤炭技术,2004.11.

工艺美术运动主要特征范文3

Abstract: Traditional folk embroidery in Shaanxi is list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intangible heritage. As a typical female art,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lso the important inventions in ancient China. It has greatly boosted China's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but also contributed for the world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It is occurred and developed accompanied by our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No matter how society changes, it will be endless. Today, we vigorously promote and protect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s goal is still for development. Through seeking some of disappearing civilization or converting from modern civilization, we can promote the vast cultural heritage, and actively play their role.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秦绣;纹饰题材;造型;地域色彩观;弘扬与保护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raditional Qin embroidery;decoration themes;shape;local color view;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J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313-020引言

陕西历史悠久、民俗淳朴,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地区之一,陕西在全国有着非常重要和独特的地位。秦作为陕西的简称最早是因陕西为战国的秦地而得名,所以陕西地区的大量民间刺绣,统称为秦绣,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大量的民间刺绣,同时也包括近几十年来陕西工艺美术工作者继承民间刺绣技艺的穿罗绣。[1]

传统秦绣作为陕西的刺绣手工艺术,是陕西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蕴藏着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三秦大地广大劳动妇女审美意志的结晶。她们以自己仁慈宽厚的爱心,勤劳坚韧的品格,用自己灵巧的“女人之手”,表现了极富想像力和创造力的装饰才华,在贯穿于她们一生的刺绣活动中,将传承、创造各种装饰图形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她们自己的奇思妙想,将自己理想中和生活中的各种形象,按一定的结构,运用寓意、谐音、象形等手法,经过朴实的变形、简化、夸张,使它们图案化和符号化,形成了一种能使人共同理解、共同喜好的形式。这种形式在长期的欣赏、交流过程中,相对稳定地发展下来,积淀为一种有特殊意义的艺术语言,形成了独放异彩的秦绣艺术。[1]

人们通过解读秦绣作品中的图案造型,题材样式,色彩等直观的艺术元素,用眼睛看到独具特色的作品形式,理解从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由此,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陕西传统秦绣的民间艺术特征。

1质朴、简约、稳重的艺术造型是秦绣区别于国内其它绣种的特征所在

任何艺术都需要用造型的手段来揭示艺术形象、精神、意境、美感……。

陕西民间刺绣图案的造型艺术特征,从宏观角度可概括归纳为稚朴、简拙、稳重三方面的特征。

秦绣中的图案纹样充满了稚趣美,这主要源自于秦绣元素特有的构成方式。秦绣图案实际上是以同向圆弧形的构形方式在做由单个形到复杂图案的加法集成。虽然在同向圆弧形的连续运动中会形成尖角,但它并不妨碍最终纹样给人留下的以“圆”形为主导力量的印象。圆形在所有几何形中是最具亲和力的,就像儿童使用的玩具就是以这种圆形作为基本构成形式,它们之所以被孩子们所喜爱正是因为这种构形方式给人以稚趣、可亲之感。它让人不由的联想起儿童那稚气的外形及走路一摇一摆的笨拙样子,引人发笑,便更觉可爱。秦绣图案中不断散发出来的这种稚趣美原因也正在于此。从局部到整体,由细节到全局,无一不透露着圆形带给观者们的稚感,因此“稚朴”便成为秦绣图案造型的主要特征之一。

秦绣图案除了给人以稚感外还表露出笨拙的憨态。秦绣图案中为了使主体物更加突出,多使用这类构形方法,使主体物面积大而圆,转角多用圆弧形相接,因此有敦实感,不灵活。另外,在形体塑造时用简单概括的弧形会弱化物体内在的结构特征,只将事物外在表面形式概念化的表现出来,因而显得笨拙。

陕西劳动人民的生活环境简单,终日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刺绣成为生活中的重要调节,秦绣中的稚拙感是他们性格特征中单纯、质朴、憨厚的自然流露。性格对秦绣艺术风格的影响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当然,任何图案都不可能走向极端化,每一种绘画风格或造型特征都不是绝对的,美的图案始终存在着矛盾,正如哲学中所讲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但要看谁占据着主导地位,谁占据着次要地位,占主导地位的便在整个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而位居次要地位者则往往起到服从、调节的作用。秦绣图案造型特征也是一样。并非所有的秦绣图案都是拙劣不堪,也并非整个图案的所有元素都给人拙的感觉,在细微之处我们仍可见到民间艺术家们轻巧的造型妙笔。画面中拙巧并存,虚实相生,构成了对比、统一、和谐,且风格独特的秦绣艺术!

基于上述对“稚朴”、“简拙”的特征分析,不难再推出稳重的造型特征,形体大而饱满固然放得平稳。圆的总体构成方式最终形成大而稳的画面气质。

民间艺术家们为了使视觉上和心理上达到一种平衡感,在创作时极力追求“稳重”的效果。人们内在生理及心理上求稳、求平衡的本能性要求在此发挥了主导作用。唯有使图案造型饱满丰润,大而实在,这些东西才能放的平、靠的住、扎的稳。

2浓郁的地域色彩观

约翰内斯・伊顿在《色彩艺术》的绪言中说道:“色彩是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概念,色彩感觉是人类原始的本能之一。”陕西民间秦绣作品以红色为主旋律,搭配黑、黄、蓝、绿五行原色,表达出民间艺人的审美追求,原始先民对于大自然中颜色的感觉逐渐影响到人的色彩活动。

陕西位于我国腹地,黄河中游,自北而南分为黄土高原,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区三部分,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中黄土高原是陕西特殊地域风情的主要特征,在其秦绣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中这种独特地域环境起了很大作用。陕西秦绣艺术吸收了黄土的高原文化养分,绣品历史源远流长,作品风格多姿多彩,与其它地区的绣品相比色彩差异尤为明显,色彩最大的特点是原始古朴,热烈而纯粹。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以红色为主色的各种纯色配合形成浓艳热烈的纯粹感,体现着西北豪迈而淳朴的民风。[3]

黄土高原的每一个风景,每一种风情,都与土黄色的影像记忆浑然一体:纵横交错的黄土地,一道道沟壑和一排排土房,所有的色彩均融于一种厚重的暖色调中。在秋季的村庄里,院落中,田间地头上,到处都是收获的玉米和串串红辣椒,那暖暖的黄色,红色,鲜艳的色彩充满了整个黄土高原。千百年来,勤劳的陕西人民就在这块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土民情,而浓郁的色彩也自然成为黄土地上人们最为崇尚的色彩。

民间艺人们不是再现自然色彩的原貌,而是突破了时空观念,随心所欲。这种颜色运用从表层意义上看与环境极为协调,配合也极为合理,完全符合色彩学基本原理;而深层意义上来看,隐藏在色彩补偿心里背后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进一步讲,这种纯色的大量运用如同那高亢的秦腔,震天的腰鼓,门前灶后火红的辣椒串一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陕西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火辣辣的情感,以及他们向往的红红火火的生活。

3营造吉兆的纹饰题材

秦绣题材是指刺绣图案在绣饰物件时所表达的内容、形式,凡大自然中的一切物体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都可能成为绣饰题材,凡能够符合其艺术的主题宗旨“歌颂生命,歌颂生殖繁衍”的,俱无不可。因此它们绝大多数都是以营造吉兆环境和吉兆现象为主,以美的纹饰和造型来攘解各种民间禁忌,并寄托祈福求吉的心愿。这种意念不是沿袭阴阳哲学、生殖繁衍观念,就是结合民俗习尚的祈福消灾,趋吉辟邪。[3]传统秦绣所选取的题材涉及面很广,寓意吉祥的动植物很多,取材非常丰富。图案题材主要有动物纹、植物纹、祥禽瑞兽纹、人物纹、几何纹、器物纹、吉语文字纹以及由数种图案组成的吉祥组合图案,这几个题材的含义大致如下:

动物纹是指那些被古人赋予各种吉祥寓意和哲理观念的飞禽走兽、家畜虫鱼,如喜上眉梢、鹿鹤同春、鸳鸯戏水、孔雀开屏、鸡、羊、蝙蝠、龟、蝴蝶等。

植物纹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富于变化,而且还由于植物自身的特征被赋予各种品质、气节、寓意,为人们所喜爱。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柿蒂纹、三多图(佛手、石榴、桃)、长春花等。

祥禽瑞兽纹是根据吉祥文化所创作的装饰形象,以龙、凤、麒麟为代表,都是集多种动物形象于一体,在宗教、政治、文学、艺术、民俗等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人物纹包括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历史人物、娃娃画等内容。如八仙过海、百花赠剑、荷合二仙、蝴蝶杯、槐荫记、火焰驹、鹊桥相会、醉打金枝等。[4]

几何纹是一种以几何线形为主的装饰纹样,主要有方胜纹、断字纹、龟背纹、回纹、拐子龙纹、连钱纹、联珠纹等。[5]

器物纹多是由器物和祥云组成的图案,这些器物多与道教、佛教有关,是其中神佛所持的法宝器物,人们将这些器物作为神佛的象征,认为他们具有辟邪防灾、逢凶化吉的作用。主要有“太极图”、“八卦图”、“八宝”、“八吉祥”、“暗八仙”“如意”等。

吉语文字纹是以吉祥祝语、诗词歌赋直接进行装饰,或用文字配合图案进行装饰。我国的文字,其结构符合图案的构图法则,笔画的长短、粗细、疏密、转折,富有节奏和韵律,加上各种不同字体的书法又各具美感和神韵,可以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其中除了几何纹样、器物纹样、吉语文字纹样不作为主体纹样单独出现外,其他纹样都会以不同形式单独出现,这三种纹样一般都作为主体纹样的配饰出现,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秦绣艺术在陕西民间艺术这一庞大的体系中,是最富有生命力和神秘感的一支,由于它处于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特殊地理地貌环境的陕西,故而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魅力的艺术形态。近年来在设计艺术界倡导“民族艺术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设计理念下,细细体味本民族遗留下来的丰厚文化遗产,这对我们今天设计之路的发展不无裨益。[3]

杨先让先生在《黄河十四走》的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刺绣这种民间艺术品,由于材料质地和实用功能的限制,相对来说较容易湮没,因而可以说是一种,即‘逝艺术’,一件美丽的绣花布制品,年深日久要化灰入土;剪纸窗花,风吹雨打,仍然重回大地的怀抱;土捏的玩具、辟邪物,耍过了,用完了,扔到地里和黄土混在一起,又可以长谷子。”[2]随着时光的不断消逝这些民间艺术正在一步步的消退。如果再不进行研究开发,用不了多久我们的下一代将再也见不到这么美丽的精灵一样的民间艺术了。

在大力弘扬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我们有义务去潜心研习先辈们遗存下来的这些宝贵的艺术珍品,从中发掘有用的东西为我们今天的设计服务。我们不能总让民间手艺人停留在一种原始的质朴的社会生活水平中,成为一种仅仅是被时代回顾的“活化石”。应该尊重民间艺人的生存选择,使其进入到现代社会之中,满足对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精神向往。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发展。通过寻找一些曾经在历史文明中存在,现在已经渐渐消失的文化,或者是在现代文明中,仍然可以通过转型过来,发扬广大的文化遗传,并积极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胜.中国刺绣:永远鲜活的女性艺术[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3):13-16.

[2]杨先让,杨阳.黄河十四走(上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461,323,

324,325,319,47,48,49,50,314,315,318,474,478,475,479.

[3]张道一.美在民间[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

工艺美术运动主要特征范文4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现代平面设计招贴广告标志设计中国设计

中国五千年积聚下来的文化,是历史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有无处不在的广博性,或移花接木、或一脉相承的传承性,潜移默化的影响性,是我们走向现代化所凭借的精神支柱。可以说传统文化已经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对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传统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元素,其创作和发展也离不开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习惯

一、中国传统艺术概述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无论是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笔墨还是板刻结圆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这一切无不为现代设计艺术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形语言。中国传统艺术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形式多样,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

二、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

在我国,平面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矛与盾”的口头广告——“韩非子”中所描述的“悬帜甚高”中的“望子”;两宋时期伴随着印刷雕版而产生的“传单”等.都可以看作是平面设计的雏形,是我国广告历史久远的例证。但是,平面设计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性活动并发挥其巨大作用却是从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平面设计艺术可以说是引进的。西方设计发展了百余年,而在中国。真正意义的设计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商业融合,强化了中国设计师的竞争意识,参与国际平面设计竞争和交流已经是家常便饭,中国设计师在国际设计大赛中获奖也是十分频繁的事情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多元化的国际并存已经融人中国设计师的作品中,这是中国平面设计事业成熟的表现。然而,正是这种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国现代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在“国际设计风格”潮流之后,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已成为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这种发挥是在对传统文化表现方式的理解基础上。传统的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现代设计更富有时代的特色。

三、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

1.我国传统艺术对招贴广告的影响

招贴广告是现代平面设计中比较大众化的一种体裁,用来完成一定的宣传鼓动任务,或是为报导、广告、劝喻、教育等目的服务,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招贴广告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甚至背景,把各个不同的比例.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赋予画面更广的含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而西方传统艺术,基于几何学空间观念,从模拟生活现象人手。借以展示作者的创作思想。中国艺术家则是有选择,有重点,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艺术追求的胜境。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有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内涵,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入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其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齐白石提出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说法和石涛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说法是相通的。再看我们的一些招贴画.就“似与不似”的观点来考察。就形象的简明与富于概括这一点来衡量。很多形象显然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某些概括的形象显然与素材有很大的差别.由复杂到单纯,由繁杂到简洁,这种特点正符合了招贴广告的要求。

观众欣赏画,主要不是欣赏艺术家画的是什么,而是主要欣赏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欣赏的着眼点在于笔墨、章法、气韵、意境,正如同观众欣赏传统京剧,主要是欣赏演员的技艺和“唱、念、做、打”的功夫。中国传统艺术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规范化的程式.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

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在平面设计界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人物。他曾获得过300多个设计类的奖项。其中很多是国际平面设计界一流的大奖。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在国际“水”主题招贴艺术展中.“水一生命一文化”招贴图形作品,将极其强烈的民族装饰风格化的图形形象作为整幅作品的大背景,进行了丰富而适当的虚化处理,整个画面以黑白极色加以艺术表现.形成了形与色的对立与协调、冲突与融合的视觉效果.构筑了一幅在中国特定大文化场景下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平面图形设计作品。招贴作品“金、木、水、火、土”招贴图形形象设计,也充分显示了这种文化艺术的精神特征.萦绕着极其强烈的现代主义设计的精神光环。

我们从靳埭强的设计作品中,都能感受到强烈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气息,这也正是他艺术设计成功之所在。如果说.靳埭强的成功,还有什么捷径的话,那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到现代设计中去,使设计更具有文化气息,更具有民族特色,以此强化设计的感染力度。

2.我国传统文化对标志设计的影响

2008年北京理想设计公司的申奥标志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图案如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为主体的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两个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而且得到了世界的认同。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不仅代表着中国、中国文化、汉文化,更是汉文化的一个最直接体现,更代表了中国现代的人文精神面貌,她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汉文化,更了解了现代中国发展的进程和希望,使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中国的未来,看到了中国对世界人们的影响和作用。2008北京奥运会是历史的新的里程碑,也是新时代文化的里程碑。大家可以想象:有什么比用2008奥运会标志作为现代中国文化的标志更有意义呢?

工艺美术运动主要特征范文5

[关键词]动画;角色;性格;题材;审美

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是出人意料的。该片除了获得173%的高收视率外,还曾夺得“金鹰奖”“金龙奖”“优秀国产动画片奖”等几项专业奖项,在第二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动画节上获得“卡酷动漫创意大奖”。 [1]一部动画作品的成功包含了很多因素,如生动的角色设计、幽默的影视语言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等等.都是成功作品的基础。纵观世界动画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米老鼠、唐老鸭、机器猫、汤姆、杰瑞等一大批优秀的动画角色经久不衰,深受欢迎。

从《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来看,其出奇制胜的核心在于通过个性鲜明的动画角色形象与欣赏者心里的内在角色产生共鸣,并且用孩子的目光来反映成人社会的问题,以狼与羊的对立斗争反映出美和丑、善与恶的取舍,教给孩子们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和人生价值观。

一、动画角色的灵魂:鲜明的个性特征

《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的每只羊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喜羊羊机智、勇敢、乐观,永远带着微笑,也是族群里跑得最快的羊,每次都识破灰太狼的阴谋诡计,拯救了羊羊族群的生命,是羊氏部落的小英雄;懒羊羊因为聪明,干活读书都比别的羊快,所以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睡觉,它不爱运动,只是聪明机智,而且临危不乱,总是给人一种大智若愚、举重若轻的感觉;灰太狼是一个奸诈但又愚蠢的雄性的大灰狼,一有机会就去骚扰羊羊,永远想偷羊吃,永远被喜羊羊识破打败,灰太狼依然不屈不挠,事情办不好,就被红太狼惩罚;红太狼是灰太狼的老婆,一只好吃懒做、凶悍无比的母狼,贪婪、虚荣、嫉妒、狠毒、身材妖冶、打扮高贵,认为自己是天下最美的动物。

影视作品中对于角色形象的塑造,无一不先从刻画角色的性格入手,性格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人物对外在世界所持的态度。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2],动画中的角色更是如此。

动画角色的形象设计是以角色性格为基础的,完美的性格塑造可以决定角色受欢迎的程度,也影响着该部动画影片的成败,动画中角色是形态各异的,其性格塑造经常采用夸张的手法,或活泼或古板、或天真或狡诈、或善良或邪恶、或真诚或虚伪,等等,正面角色与反面角色的个性特点截然对立。强烈的性格对比更能突出角色的性格特点,也只有个性鲜明的角色才能牢牢吸引观众,被人们所记住。[3]在宫崎骏的动画《风之谷》中,被称为白鸟使者,黄金草原上的青衣圣者的娜乌西卡不但拥有善良勇敢、不怕牺牲的美好品质,更拥有对森林、王虫和人类的热爱。在观众的心里她是一个勇敢、细心和坚韧不拔的女英雄。在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片《白雪公主》中七个小矮人各有各的小毛病,但他们都是那样的善良和可爱,再比如阿凡提的善良和智慧,巴依老爷的悭吝和愚笨;大力士海格利斯的真诚和爽朗,凯帝斯的虚伪和邪恶;狮子王辛巴成年后的善良和沉稳,刀疤的阴郁和邪恶;龙猫多多洛的慵懒和可爱。这些角色由于故事中性格刻画的成功,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性格是动画角色的“灵魂”,拥有鲜明的性格特点是动画中角色能否“活”起来的关键。[4]

二、动画角色的审美:符合受众趣味

从创作上看,“喜羊羊”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受众群明晰,一是针对低幼观众,因而它摈弃了纷繁的故事逻辑和人物关系,狼和羊的争斗十分单纯;二是针对“80后”及“奔三族”,因为这一群人正好是伴随着动画成长起来的一代,多半有动漫情结,而且这群人正处于工作最辛苦、压力最大的时期。原本完全不搭界的两个观众群,却因为动画片独具匠心的人物设计而交织起来。片中倒霉的反派角色“灰太狼”在老婆“红太狼”面前俯首帖耳、对“红太狼”的要求总是尽力去做,因此成了年轻白领眼中的“好老公”代表。在事业与家庭双重压力下的“灰太狼”虽然是反面人物,但却拥有小人物的可爱之处,屡屡受挫,却百折不挠的捉羊精神也多少令在都市充满压力的生活中摸爬滚打的年轻人颇有所感。“懒羊羊” 追求效率,鄙视纯体力,拒绝无脑型的盲从;他明白自己的长处和弱势,在扬长避短中为羊儿对抗狼族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角色完全是根据当今社会白领的生活状态和处事方式来设计的。

动画片越来越深得不同年龄观众的喜爱,原因在于动漫故事中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角色,有着与观众心中相同的、类似的性格的人物或者说能够塑造出观众心目中所追求的具有方向性、引导性的角色的性格。设计者抓住了这些角色性格。才能使设计出的角色更加生动有趣自然。

早期的动漫作品主要的观众是儿童,儿童有着与成人完全不同的生活,儿童的世界充满了幻想,充满了快乐,优秀的动画作品应对儿童天性和需要充满无比的赞美和尊重,正如缔造美国动画电影王国的天才人物沃尔特・迪斯尼所言:“我的工作就是为人们尤其是孩子制造欢乐。”因此在动画角色的性格塑造上应表现得更为可爱、顽皮、聪明、睿智等。无论是《猫和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鸭》,还是《怪物史莱克》《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甚至是相对严肃的《埃及王子》《狮子王》等影片都以形象夸张、个性鲜明、充满幽默的角色造型博得小观众们欢乐的笑声。

再如,日本电视系列动画片《机器猫》中的机器猫每次施展的超能力都令小观众欣喜若狂.不论是抽屉中的时空穿梭隧道,还是能够飞上天的戴在头上的小小的螺旋桨,它所具有的神奇本领让每个小观众都幻想在家里拥有一个机器猫玩伴,满足自己的愿望,[4]完成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这些形象无疑寄托了孩子们许多美丽的梦想与期盼,孩子们常常在这类动画片的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这类动画片也更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让孩子们领悟生活的真谛,让他们在童年的欢乐中逐渐学会了生活,了解了世界。

面对青少年观众,由于处在叛逆期的原因,青少年会表现出逃避现实的情绪,对于真实的现象和反映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动画、漫画的虚拟性和幻想性恰好满足他们的需求。[5]因此动漫角色的性格应该符合青少年观众的心理特征,以获得青少年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使青少年观众与角色之间能够产生共鸣。

对于成人观众来说,成年人思想成熟,能分析问题并有明确的见解。因此动漫角色的性格塑造应强调人物内心深处的主观世界,以剖析复杂、矛盾、多重性心理为主要特征,并通过动漫诙谐、讽刺的方式揭示人性和社会的现实问题。

针对受众对象创作出来的角色形象应符合观众的审美趣味。不同的观众群的欣赏能力和喜好各有不同,因此,角色设计之初,必须研究我们所设计的形象将面对的观众是处于什么样的年龄层次、文化背景、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6]只有尊重观众的意识,考虑他们的观赏需求,才能塑造出深入人心的动画角色形象。

三、动画角色的设计:题材和剧情

《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还在于题材的现代化,所有现代生活题材,而且是孩子能够懂得的,能够理解的,都放在这里面,包括一些热门话题,如三聚氰胺、奥巴马、无间道、梁朝伟等这些热门词,都在里面了。给孩子讲故事,和成年人一起反思,这样的内容设计带来了动漫电影的多重审美。儿童视角和成人话题的对比本身,也成了动漫电影的力量来源,造成的震撼甚至能超越真人电影。一头永远在叫嚣要吃羊却永远吃不到的狼,经典地大喊“我会回来的”; 一群永远用智慧战胜威胁、运气也绝佳的羊。该片通过简单有趣的故事情节努力传达乐观、自信、勇敢等富有时代气息的精神以及一种幽默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种现代题材的动画片里的角色,表现的都是和我们意识观念相同或相近的人,其角色形象的设计运用多种表现形式,较为直接地对现实人生进行综合刻画,激起观众最原初的兴奋,也可以运用艺术的夸张进行含蓄的深度批判,产生令人回味的美感。

如日本动画片《蜡笔小新》,主人公小新虽然是幼儿园年龄的小男孩,但思想和意识上却趋于成人化。[7]角色的形象设计上,以随意甚至是丑化的线条造型表现形式与主人公幼儿思维的成人化形成呼应,在充满童趣的画面中,更多地影射了现实社会里成年人的生活,突出了当今社会环境对儿童思想教育的影响这一主题内容。

题材和情节内容,是设计动画角色形象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不同的题材和情节会产生不同的动漫形象。如《汤姆与杰瑞》是以幽默轻松的故事为主题,其角色造型夸张简练可爱。再如动画影片《人猿泰山》就是动画设计人员在深入分析研究剧情的基础上来把握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从而创造出经典的动画形象。由于泰山的特殊生活经历,所以作为人类,他虽然在形体上与人类相同,而语言与动作又完全有别于人类。[8]作为猩猩家庭的一员,他虽然掌握了一整套猩猩的攀援技能,而从形象上又与猩猩有着天壤之别。

动画角色设计时应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善于挖掘时代气息,深刻领会题材和情节内容,准确表现剧中角色的本质,才能够找到引起观众共鸣的切入点,让观众迅速喜欢这个角色,迷恋这个角色。

四、结语

角色的形象塑造在动画片的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动画角色造型不仅仅是纯粹的视觉形象符号,它更是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与受众心理是密切相关的,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人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象的真实再现。它既是受众可接近可理解可期盼的角色,又是受众内心真实的人际生活境界的反映。[9]优秀的动画作品应设计出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具有个性特征的动画角色,使受众产生镜像认同的心理。

一个成功的动画形象可以跨越漫长的时间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被多年龄层次和多种文化背景的广大观众所接受。动画角色是否可以充分地展示角色造型的性格魅力,是否符合不同观众群的审美趣味,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与观众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是否针对不同的题材和情节内容来设计的,以推动剧情的发展,是决定动画片成败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喜羊羊与灰太狼[J].数字娱乐技术, 2009(01).

[2] 许盛.浅议动漫角色造型设计中的趣味性[J].新闻界,2008(03).

[3] 于瑾,方建国.动画角色的性格塑造[J].浙江工艺美术,2008(06).

[4] 叶风.动画片《机器猫》的角色设计[J].动画视界,2008(03).

[5] 李洁.浅谈动画片中的角色造型设计[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05).

[6] 孙立军,李捷.现代动画设计[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7] 佟婷.论动画艺术的审美价值[J].现代传播,2005(05).

[8] 何爽.性格迥异的童年“看护人” [J].影视评论,2009(04).

[9] 张静.动漫造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工艺美术运动主要特征范文6

关键词:艺术学;艺术学理论;艺术学门类;艺术分类;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艺术分类是艺术学学科基础建设任务之一。艺术学学科的分类理论因其内涵的丰富性、形象化和多元交叉等特点,要实现“多层多角”的分类理想,尚需时日。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经过调整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①,艺术学由此脱离“文学”学科门类,成为“学科目录”中第13个独立的学科门类。“升门”后的艺术学,在“调整后”和“学域扩张”②的新的学术视野下,分类问题再一次成为学科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一、艺术分类所面临的基本形势

在艺术范畴中,音乐、舞蹈、戏剧、杂技、绘画、建筑、雕塑等传统艺术形式已经具有了广泛的影响力,电影、电视、动漫等后起形式更是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当下,艺术呈现出总体繁荣的趋势。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各种艺术形式在追求最佳艺术效应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开始追求艺术手段的综合性和多样化。原本意义上的单个艺术形式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本能而发酵、膨胀和扩张,如:杂技戏剧化,器乐演奏歌舞化,声乐演唱伴舞常态化,戏曲表演话剧化,行为艺术的出现,新媒体的产生等。各艺术形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内涵和外延等方面都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随之产生了新一轮艺术形式的交叉与融合以及新形式的出现。艺术分类自然要直面如此多彩多姿的艺术形态。倘若照旧原封不动地以各艺术形式的名义进行分类组合,必然会遇到诸多新的问题。“升门”后的艺术学,首先需要迅速厘清文学与艺术的学术分界,更要在立足艺术现状,对既有的艺术分类做出新的判断、分析,并就此提出一种新的分类设想。

二、既有艺术分类方法分析

一般认为,在艺术学史上,首先提出依据某种原则对艺术形式进行分类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艺术是模仿,并根据模仿的媒介、对象和方式的不同,区分了绘画与音乐、悲剧与喜剧、史诗与戏剧等。我国先秦时期的《尚书・虞书・舜典》和汉代《毛诗序》中都涉及到对艺术分类的思考。20世纪以来,出现了真正具有现代形态的艺术分类学研究。

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标准形成的,并在当代被广泛应用的艺术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时间艺术如音乐、文学;空间艺术如建筑、雕塑、绘画、书法;时空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舞蹈。

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听觉艺术如音乐;视觉艺术如建筑、雕塑、绘画、书法;视听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

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动态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静态艺术如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美术。

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实用艺术如建筑、工艺,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语言艺术如文学,综合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等。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表现艺术如音乐、舞蹈、抒情诗;再现艺术如绘画、雕塑、戏剧、叙事文学等。

依据艺术行为的表现方式可分为行为艺术、肢体艺术、语言艺术、表情艺术等。行为艺术是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为媒介,通过某种行为方式展示其文化观念和美学态度的艺术;肢体艺术如舞蹈;语言艺术如文学,表情艺术如音乐、戏剧等。

从媒介的角度艺术形象可分为视象、听象、心象和视听形象。视象如绘画、雕塑等;听象如音乐;心象如文学;视听形象如戏剧、电影、电视等。

大体上看,上述分类方法中有些是按照“大艺术”的概念来分类的,譬如:“时间艺术”、“语言艺术”“心象”等类别,已把文学整体性的纳入艺术的范畴。这种大艺术观虽然从其实践的角度出发,但是作为更加精细、缜密的学科理论建设工程,不仅与“升门”后艺术学的独立学科思维相矛盾,也与早已成为独立学科的文学学科建设思想不相符。那么,如今做艺术的分类,首先,需要请文学③出局,并要对艺术中的文学元素如戏剧、电影、说唱艺术中的文学内涵做出新的恰切的阐释。再者,“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之分与“视象、听象、心象和视听形象”之分显然有着异曲同工之趣,特别是在作为“心象”的文学出局后,两者已别无二致,两相存在则缺乏理论的独特性和实践意义。第三,“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与“行为艺术、肢体艺术、语言、表情”的两种分类方法即使在文学出局之后也还有相类和缺乏自洽之处,也需要再斟酌。当然,既有的几种分类方法在学科建设和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是不言而喻的,这里意在立足于新的理论基点,发现和认识过往各种艺术分类方法的历史局限,从而为新的分类设想提供参考。

具体来讲,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划分的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的分类方法所反映的是生活中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时空观,是基于人类生活经验的一种由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所构成并被人们所普遍感知的艺术存在方式。在特定的感知范围内,以这种时空形式解释艺术,把艺术的创作与审美过程置于一个与客观存在相一致的特定的界域来进行,不仅符合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也与人的认知能力相契合,是一种具有共识基础和便于应用的分类方式。然而,又不能不看到,科学体系中的时空观是多样的,是挣脱了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感知局限的对宇宙天体及其客观存在的创造性发现。譬如:以霍金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是用十一维空间来解释宇宙的。高维空间不会因为它不被人类所感觉而不复存在,就如我们人类听不到超声波、看不到红外线的客观存在。现代科学认为,宇宙的许多自然之谜如黑洞、超自然力、意志力、时空通道等,以更多空间的理论才有可能存在和解释。看一看时间的“穿越”理论,空间的一维、二维、三维……十一维……二十六维、N维等理论,就不能不说采用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为艺术分类或多或少地显得有些奢侈和粗疏。时空概念更多的应用于超越生活经验的天文物理科学,也适用于几乎所有客观事物,并且是多义的、相对的,其内涵远远大于人类的艺术生活。现代艺术正以开放的姿态在作品中表现科学的、更加多样的时空观。一句话,时空概念不是艺术所独有的,这样的艺术分类不易真正触及艺术的特殊本质。

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的分类方法,与上述的时空分类方法似乎有相应之处――听觉艺术对应时间艺术,视觉艺术对应空间艺术,视听艺术对应时空艺术。所不同的是,以人的视听功能作为艺术分类的依据,能够从人的感官感受出发,体现了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的基本路径和人性特点。尤其是关于“视觉艺术”的理论和实践,已使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依赖视觉而呈现的艺术形式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进而在“读图时代”获得了时代认证和现代意义。与之相比,“听觉艺术”显得有些寂寥,其同类较少,并且,作为听觉艺术主体的音乐艺术只能依赖“音乐的耳朵”来感受,又大大减弱了它的接受群体及其影响力。作为分类结构中的一支,听觉艺术的提法虽然明白无误,但是结构性的支撑力还显得薄弱。对于“视听艺术”的框定似乎也有些笼统和松散,致使戏剧、电影、电视等所谓视听艺术形式无需借助其理论,甚至完全抛开视听艺术这个称谓而竟自发展。这不禁使人产生疑问:这种分类方法是否更偏爱视觉艺术?

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已然显得过于粗疏,因为世间万物无外乎动与静两种运动形式,并且,物质的动态和静态存在方式均具有相对性,这一分类方法对于认识各种艺术形式的艺术特性到底能有多大帮助?

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将艺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在去掉“语言艺术”之后,还应该看到,其中“实用艺术”与其他艺术种类的关系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关系。实用艺术确实有着十分广泛的实践意义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一般认为,在人类发展史上,最古老的原始艺术都曾是实用艺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越来越追求实用物品的审美性质,致使一部分实用物品最终发展成为纯艺术品。这一变化过程还将继续。再者,从理论上讲,能与实用艺术并列和相对应的,也许只能是非实用艺术或纯艺术,而不是其细类。

表演艺术与综合艺术其实也是有交叉的,尽管类似的分类方法在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等一大批原理性著述中均可找到,即使在作为经典释义的工具书《辞海》(1980版)中,也在“艺术”一词的释义中作了类似的表达:“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于表现的手段和方式不同,艺术通常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电影)。”不难看出这也是一种大艺术观。问题还在于,被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的戏剧,又何尝不是一种表演艺术?但是,无论如何本文仍认为,这是几种分类方法中的一种最为贴近艺术特性的分类方法。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将艺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的分类方法也是值得慎思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与其说该方法所列举的表现艺术如音乐、舞蹈、建筑、书法,再现艺术如绘画、雕塑、戏剧、电影,不如说以上每一种艺术形式无不渗透着表现与再现的艺术手法。任何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都反映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美学判断。尽管歌剧中含有主要用于叙事的宣叙调和主要用于抒情的咏叹调,舞蹈中有抒情性舞蹈和叙事性舞蹈,绘画有写实和写意、抽象与具象,但是,在操作层面上特别是在综合艺术形式里,表现艺术与再现艺术在同一形式乃至同一作品中的截然分离几乎是不存在的,每每使人难于分辨。表现与再现不过是艺术家艺术审美经验的主观倚重或曰同一形式的不同侧重而已。表现与再现作为一种艺术思维方式是有其特殊意义的,而将其运用于艺术分类则往往使各艺术形式和作品难分难解,以致不能真正实现其分类意义。

依据艺术行为的表现方式将艺术分为行为艺术、肢体艺术、语言、表情等的分类方法同样需要首先除去“语言”类。同时,其中的“行为艺术”与“肢体艺术”二者也存在矛盾,因为所有行为艺术都是通过肢体来完成的,有些肢体艺术本身就是典型的行为艺术。

尽管行为艺术不断地僭越艺术学学科规诫并获得新发展,但是它仍然“能够被匡正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对象”,被认为是传统架上艺术形式(绘画、雕塑)的观念化移置或拓扩,尤其是抽象表现主义之“行为绘画”(Action Painting)和“无形式艺术”(Art informal)的延伸和变异。④由此,行为艺术被作为艺术分类中的一个大的类别会引起质疑。本文认为,它起码不适于位居艺术类别的第一层级。

该分类方法将行为艺术、肢体艺术之外的其他艺术形式均以“表情”来概括,其做法也同样值得商榷。一般认为,表达情感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一切艺术形式都是表情的,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行为艺术、肢体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也有将表演艺术统称为表情艺术或单纯的将音乐和舞蹈称之为表情艺术,那么,这些基本特征也一定能够从行为艺术和肢体艺术中寻找到。可以说,这种分类方法没能在同一层面上进行。

三、新的分类设想、分类原则及其基本形态

受既有艺术分类研究成果的启迪,本文所要提出的新的分类设想立足当下,是从实践的、经验的、具体的事物出发,并力求对艺术学学科门类进行整体性思考,来寻找和思考各艺术形式间的同一性、关联性和方向性。新的分类设想遵循如下原则:

1.只适于艺术学特性,反映学科内在联系原则;2.顺应与其他学科的外部关系原则; 3.从艺术形式的主体出发,去表象化、综合化,力推原型、元素和基本特征原则;4.力求穷尽类项,规避将不易归类的或具有综合性质的现象归入“综合”类、“假设”类、“其他”类等把问题堆积一隅原则;5.兼顾新形式的归属和未来发展原则。

本文认为,在艺术学范畴里,在艺术学与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电影、电视等具体学科之间,还实际存在着一个中间层级――它集中了某些艺术形式的共通特性,并使各艺术形式相互联系与区别。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分类设想,即依据艺术呈现方式的介质不同分类,将艺术划分为动作艺术、声音语言艺术⑤、材料艺术、操作艺术、音像制作艺术。

第一,动作艺术。动作艺术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包括舞蹈(含戏曲舞蹈)、杂技人体技巧、哑剧等。其主要特征是:1.人的表演的本真性;2.人体技巧的真功夫;3.动作语言体系的特殊性和包容性;4.动作语言的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时代性及个体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一些重要艺术活动中,包括国家艺术学社科基金项目的评审工作,杂技是被放在戏剧类中进行评审的。这从一个角度充分肯定了杂技与戏剧都是以人的自然身体为媒介的基于身体表现的艺术,以及身体技能对于二者的重要性,也肯定了当代杂技与戏剧在戏剧性、情节化方面的相关性。但是本文认为,这种做法模糊了杂技与戏剧在主体方面的重要区别――杂技是一种以人体技巧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戏剧则是以声音语言为主、以对话或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从基本属性来看,杂技与舞蹈更为贴近,二者同为动作艺术。

第二,声音语言艺术。声音语言艺术是以人的声音和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包括话剧、戏曲、曲艺、声乐等。其主要特征是:1.由人的声音创造出的语言和音乐艺术形式;2.多以艺术中的文学元素作为创作的基础。正如曲艺形式被直呼为“说唱”艺术。话剧突出一个语言功能。尽管戏曲以唱、念、做、打著称,但是一般的剧目还是以“戏”甚至以唱念为主。即使是以武生、武净、武丑、武旦、刀马旦唱头牌的戏曲武戏,也还是以戏为主,以武为辅,如:《挑滑车》《伐子都》《长坂坡》等。为此,还出现了专供欣赏武功表演的折子戏,如:《三岔口》《挡马》《杀四门》等。

这里之所以把声乐与器乐分离开,是更加看重声乐和器乐的相对独立性。声乐是由人的发声器官――声带产生振动所产生的音乐效果,而器乐则是由人操作物,使物体发出音响、音律、音频等的音乐效果。二者的发声材料和发声原理明显不同。在艺术实践中,声乐与器乐也常常被分开来应用,凡单纯的人体人声艺术都是声乐的近亲或本是它的归属。例如:声乐训练被作为戏剧学院学生的必修课;民间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载歌载舞。器乐学习和训练是另一套功夫,它是人与自身之外的其他器物共为介质的音乐艺术,当属于操作艺术。

第三,操作艺术。操作艺术是指由人操作物、人与物共同完成,乃至以物的某种性能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的艺术形式。即:通过人的技能所产生的物理的艺术呈现。它包括器乐、木偶、皮影、魔术、驯兽等。其基本特征:1.人与物一同进入创作的共时性;2.始终在人的操控之中,使物的某种性能成为审美对象,“驭物为灵”;3.以人的艺术技能为主导,并由此决定艺术品水平的高下;4.离开人的操作其艺术效果便不复存在。操作方式一般有演奏(吹、拉、弹、打),耍弄(耍皮影、耍木偶、耍杂技道具),魔变(变魔术),驯化(马戏、驯兽)等。吹、拉、弹、打基本包容了乐器演奏中的所有管乐、弦乐、打击乐器;耍皮影、耍木偶、耍杂技、变魔术、马戏、驯兽……等,更是呈现出了人操作物的千姿百态和无限可能。

动作艺术中包含了杂技人体技巧。这里的杂技道具节目(如:手技、蹬技、顶技、走钢丝、抖空竹、舞流星等)和魔术、驯兽被作为操作艺术形式,在于着意强调人与物(动物、实物)在艺术呈现过程中的相互依赖关系,如实反映杂技艺术⑥所含纳的“杂”之属性和技术特点。

第四,材料艺术。材料艺术是物化了的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建筑等。材料艺术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一种可见形式,是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才华完全依托于物、显现于物的艺术。其基本特征:1.依材质、材料性能、形态等特性在材料上形成;2.艺术品是为审美对象,艺术家与艺术品分离。例如:绘画由水墨、水粉、水彩、油彩和宣纸、绢、画布、画笔等材料实现画家的创作。艺术家的审美创造一经凝聚于物,便就此形成一个艺术品实体而凝固不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艺术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第五,音像制作艺术。音像制作艺术是指录音录像艺术形式。即:以镜头形式、录音效果等录制技术呈现的,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各种活动影像、声音效果的摄录、创制及放映与传播的艺术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广播艺术等。其基本特征:1.跨介质⑦;2.技术的作用显著;3.艺术家的现场参与与艺术成品相分离,即“缺席的在场”;⑧4.具有音像记录、合成双重属性;5.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制作;6.机构、团队形式的集体劳动。

音像制作艺术的跨介质性质不同于以往的综合艺术。它不仅是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的集合体,它还汇集了人、物、特定材料和技术设备等共同作用共同参与的艺术创作,突出了技术的特点。它是一种异质性综合媒介系统。

音像制作艺术与物化了的材料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先进技术引导下的成像方式和录音、传输方式,其物质介质本身均具有科技含量。譬如:当前影视技术已经出现了光-电子-数字成像方式,并有最终替代传统的光-化学成像方式和光-电子-模拟成像方式的趋势。由于人的审美需要,音像制作艺术还将继续积极引入高技术手段为之所用。

四、新的分类设想的实践意义

1.自始以来,宏观艺术学与各艺术门类之间缺乏理论打通与拓展,即缺乏对艺术总体的分解、分析,对艺术个体的归纳、综合。构建艺术总体与艺术个体之间的中间层级是艺术学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这为新的分类设想提出了学理性、实践性要求。

2.“要不要打破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要不要研究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关联性问题、要不要寻找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规律、要不要从宏观上来认识艺术现象”⑨等问题是当下艺术学的重要理论关切。新的分类设想具有建设性、创新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