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文化素质现状

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素质,对策

一、岳普湖县农民素质现状

岳普湖县位于喀什地区中部,辖七乡、两镇、五个国营农林牧场,87个行政村,556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3327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人,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很底,不足7年,我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7年,仅刚达到小学毕业水平,喀什地区为4.54年,而我县仅为4年。作为全国的贫困县,我县农民素质更表现为: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等、靠、要思想严重,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宁愿固守一点土地,也不愿出外打工;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建设新农村的发展进程。

二、提高农民素质的意义

(一)提高农民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需要大量高素质农民的参与,也只有将农民培养成为掌握了先进文化科技知识的现代农民,才有可能实现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的转变。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对于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

文化程度的高低是劳动者自身能否顺利实现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劳动力市场化,农民进城也将不再是城镇劳动力的容量问题,最大的障碍还是农民的文化素质问题,只有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才能有更多的农民进得了城,才能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更新了整个农村的传统就业观念,改变了农民过去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生活式,尤其是能使青壮年农民走出家门、走出新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三)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文化素质与农民收入呈正比关系,劳动力素质不同,其收入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农户劳动力文化素质越高,获取收入的能力越强,同时,收入水平越高的家庭,也越有能力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我县一些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其素质都较高。

(四)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当前,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岳普湖县只有自觉适应历史性转变的要求,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依赖于科技进步,但科学技术本身不会自发地带来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通过推广、应用和转化才能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实生产力。因此,只有拥有了一大批受过良好教育、训练有素、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科技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农民,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靠的基础和保障。

三、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普及高中义务教育

我县已于2000年9月通过了“两基”教育工作,但要加大“两基”攻坚力度,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我县已于2005年正式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内每学期只收书本费5元,切实使许多上不起学的孩子摆脱了困境,但要提高新增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程度,需要各级政府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改革措施,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确保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所需各项经费、确保贫困地区有钱办学和所有适龄儿童能够上学的同时,将义务教育逐步由九年制向十二年制过渡、由目前的中小学向高中阶段延伸,从而保证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文化教育。

(二)扩大职业教育,使农民变“能民”

从我县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现状特征,当务之急是要结合目前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有重点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一大批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知识农民。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强农民自我提高意识

随着农业科技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与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了我县农民的收入同时带动了建筑、客运等行业,还出现了劳务收入反哺县域经济的良好局面。

(四)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

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首要的就是充分利用、整合有限的教育资源,健全完备的教育体系,保证农民学有其所、学其所需、学有所用。不仅要加强国家办学力量,而且动员和鼓励社区、企业、私人等全社会力量来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不仅要加强基础教育,而且要大力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农村科技知识的普及,从本地实际出发,允许各地自主创新,采取半日制、半工半读、函授、广播、网络等多种方式办学,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育人环境;我县广播至今在农村的通响率为97.5%,电视覆盖率在98%以上,通过一系列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构建起由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科技知识培训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等组成的完整的农村教育体系。

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2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思考

[作者简介]刘延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高级工程师;李眷萌,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广西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1-0150-03

自从2006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任务以来,全国各地农村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民族地区农村面貌也发生了改变,但是相对经济而言,文化建设处于较为落后的境地。文化是实现富裕文明新农村的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文化科技基础,没有懂文化、有技能的农民,建设新农村是极其艰难甚至备感渺茫的事情。近几年,我们走访了广西百色、柳州和桂林等地的一些偏僻山村,了解不少当地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感觉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任务非常艰巨。

一、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调查显示,在广西民族地区山村,保留着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淡泊的商品经济意识、安于现状的幸福观、极其简陋的教育设施以及简朴的文化生活。他们的价值观与当前的市场经济、新农村的目标格格不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实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地村民的文化水平总体上较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

文化水平低影响到农民树立科学发展观,难以掌握科技种田的技巧,阻碍了新农村目标的实现。例如,融安县板榄镇山尾村有1500人,只有12名大学生;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乡岩脚村1425人中走出了4名大学生;而融水滚贝乡平等村1800人中,50岁以上村民的文化程度多数是文盲,30-50岁之间的人多为初小,前两年才首次培养出2名大学生。大学生所占比例之低,是居住在城市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平等村每年人均收入约为600元左右,孩子不愿读书就弃学,他们认为孩子打工可以增加家庭收入。稍为让人高兴的是,我们所到的板榄镇山尾村是广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同时又是柳州市科技示范村。该村唐支书清楚地意识到本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资金和劳力。他认为如今村里最需要的就是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他曾多次向上级政府请求派大学生和技术人员到村里对村民实行科技培训。一旦技术上去了就能把金橘树种植发展成大规模的果园,并通过互联网寻找销售市场,这样就容易把当地的经济搞上去。但是他又提到本村村民中年轻有文化的都外出打工了,劳动力缺乏,他的设想还有待多方努力才能实现。

(二)教育基础设施极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建设尚未形成体系

经调查,民族地区的山村小学基础设施都很简陋,缺乏师资,也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例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乡岩脚村小学的教室原来是破烂的干栏建筑,世界银行与英国国际发展部“贫困农村社区发展项目”于2005年8月正式启动对该村的资助工程,世界银行投资了3万元建造了今天的两层砖混结构新教室。融水苗族自治县滚贝侗族自治乡平等村小学有三层砖混结构的楼房做教室,但是操场上全是雨水,也没有任何的体育设施。目前正在建一栋新的中心小学教学楼,包括村委会、村医务所等。融水大浪乡麻石村本着教育第一的指导思想,村委会办公室被用作教师办公室,其操场的占地面积较大,基本可以保障学生的活动空间。融安县板榄镇山尾村小学拥有一台电脑和一间多媒体教室,这是上级对他们的奖励,极大方便了远程教育的实施。其他的配套设施如图书、体育用品、实验室等都是极其简陋和稀少的。

师资方面,各校教师都没有分科,需要时担任所有的课程。一般教师达到中专水平,很少具有大专文化的。学生母语的复杂性对当地教师的选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平等村韦老师的全能教学是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民族,学生语言的差异让他学会了用五种语言(瑶语、侗语、苗语、桂柳话和普通话)教学。在当地,教师上课需混合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当地方言和普通话,所以对教师的语言要求比较特殊。当地小学的生源相对过少,如1800人的滚贝乡平等村小学只有89个学生,1425人的八江乡岩脚村小学四个年级只有23个学生,学生人数少造成了办学成本较高。同时教师必须使用双语或多语化教学等实际情况,上级教育管理部门都没给村小学配备更多教师,导致当地学校难以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当然也无法构建起科学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

(三)村民的商品经济意识淡泊,当地丰富的资源难以推上市场

经调查,当地村民的商品经济意识淡薄,有些剩余产品和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未能转化为商品。如广西融水滚贝乡平等村没有互通的道路,都要绕山、盘山来相互沟通,交通不便,特殊的环境让这些住在大山里的人们思想保守、安于现状,有些家庭每年剩余的谷子不出售。融水大浪乡麻石村因交通条件落后,村里的杉木和竹子无法运出去销售,从而难以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融安县板榄镇山尾村村民在政府多次宣传下种金橘养蚕,但产品价格下跌使农民失去信心。麻石村还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特困户占全村20%。贫困占60%;经济落后导致“光棍村”出现;为了多挣钱,父母都出去打工,孩子交给老人看管却看不住,使得教育出现了畸形,这种情况的恶化使得教育出现断层。大浪麻石村的莫维轩专员一语中的:社会矛盾都是由贫困引起的。三江八江乡岩脚村在世界银行与英国国际发展部“贫困农村社区发展项目”的扶持下,农业综合开发茶叶和竹子种植两项目,但当地交通不便,产品难以外销而价格波动很大,甚至出现滞销现象。

(四)村民的文化生活设备落后。文化生活的种类和形式也很简单

融水滚贝乡平等村的村长说,县农业部门组织村民定期到乡里培训,推广农业技术,但没有科技人员到村里培训农民的情况。当地未上学的孩子多使用本民族语言,各族间不能交流,上学后逐渐可以交流,能听懂彼此的语言(因为苗瑶侗之间的通婚人群增多)。平时没有集体娱乐活动,一般过年过节才有芦笙会。大多数家庭都有卫星电视接收器,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就是在家看电视。村委会的办公楼正在建设中,日常办公就设在村长家,所以芦笙会都是在村小学的操场上举行。

大浪麻石村的莫维轩专员谈到当地村民文化生活情况时介绍说,本村无条件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全体村民集会,村委委员的选举活动也是分区入

户进行的。无大型集体活动,大浪乡唯有大安村有集体办公场所,所有宣传资料的发放都靠入户。麻石村曾多次向上级打报告要求拨款15万元建村委办公楼,但至今未果。农民除了看电视外,很少其他的娱乐活动。村委蒙主任介绍说,上级要求组织群众和老人的文化活动,有的老师写诗和山歌,但群众很少参与;以前村里有个篮球队,曾参加县里的比赛,今已解散;节庆没组织任何活动,外出打工的人多而家中劳动力不足,大家都忙家务。

板榄镇山尾村的韦医生说:村里有文化活动室,但无设备。定期娱乐很少有人参加,都忙于工作。以前娱乐方式较多,县文娱乐队经常来演出,现在除了打牌还是打牌。近几年电影也很少,前年才请县电影队放宣传片(主要是支教和农业方面的内容)。

八江乡岩脚村的具体情况是:村里的大小事情都是在鼓楼解决,每个侗族村寨都有鼓楼。吹芦笙、邻村交流比赛、商议大事、开会等事宜,都在鼓楼处理,以前村委办公也在鼓楼。以前有吹芦笙会,现在的孩子很多不会吹,25岁以上又经常在家的人会吹一点,年龄更小的只有个别人会吹,长期在家的人一般都学吹芦笙。由于会吹芦笙的人越来越少,芦笙会也两三年才组织一次。

无论是文化生活设施、文化生活种类,还是文化生活的形式,山区农村都是处于一种相当落后的状态,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很艰巨。

二、思考

新农村建设需要文化做后盾,而先进的文化需要良好的孕育环境。在各地政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时,要考虑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着力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并将文化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一)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力军是农民自己。而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正如山尾村的韦医生所说:村民接受新事物需要一个过程。当他们看到别人从中获得实惠时,就会效仿。他们丰收了,但是没有多种渠道销售产品,而是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卖给了当地收购商,致使经济收入无法提高。农产品不能积极地向外开发市场。丰收也难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这就大大挫伤了农民建设家园的热情,从而妨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总体上看,落后的文化素质使得他们很难改变安于现状的观念,无法掌握科技,不懂去开拓市场,因此难以胜任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要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首先需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大力发展教育。

(二)加快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提升教育条件

总体而言,各地乡村小学的教学条件远没有达到标准,没法与城市小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齐全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设备同日而语,更没有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些都会阻碍当地教育的发展,制约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最终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对全民素质的提高产生消极影响。经济贫困制约着当地教育的发展。正因为村民的文化水平偏低,外出打工大多数做苦力工,工资待遇较低。滚贝乡平等村有一位村民说,他的儿子和儿媳因为外出打工待遇很低,正准备返回家乡了。正如麻石村莫维轩专员所言,当地村民的文化素质太低,没法自己去创新,只能随着别人做事,没法将当地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还没达到农业产业化水平,难以增加经济收入。

(三)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村民的商品意识淡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农民增收,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有关政府部门应该通过电影、广播和讲座等多种渠道,在农村宣传新思想、新观念,帮助农民兄弟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走出思想的误区,树立起科学的思想观念。并运用于指导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板榄镇山尾村的支书希望年青人加入村委会,把先进的理念运用于该村建设,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奔小康。因为他认为青年人的文化素质较高,易于吸收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科技,这些都能大大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建设文化娱乐场所,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3

【关键词】农民素质 问题 对策

1环县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1.1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但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等各项事业取得全面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据调查统计,至2008年底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62999万人,高中、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11066万人。全县适龄人口小学入学率和毕业生升入初中率分别达到99.7%和100%,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20%,小学文化占35%,初中文化占29.5%,高中文化占15%,大中专文化占0.5%。近年来,全县党校、农广校、职业学校、农函大等培训单位,通过科技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方式培养了近2万名具有较高素质和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农民特别是青壮年人受教育程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有所提升,广大农民对自身特别是子女的教育普遍较为重视。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发展不平衡,全县农民别是中老年人和边远山区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较为低下,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全县至今约有农村富余劳动力5.6万人,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大部分且素质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占80%以上,大部分劳动力没有受过专门职业技能培训,在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状态。

1.2农民经济意识和发展意识较为浓厚,但小农意识、落后传统观念依然存在

面对多元化经济成份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经济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逐步摆脱温饱则足、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树立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重视文化、追求知识的意识不断加强,注重学习商品经济、生产经营、工农业技术等方面知识,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由于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一些固步自封的传统观念和求稳怕变、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部分农民重于固守家门,不愿出门谋生。据统计,全县每年约有1/5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愿外出务工。一些生长在安逸环境的农村年轻人,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出现吃穿讲究、聚众玩赌等不良现象,给农村社会进步带来负面影响。

1.3农民劳动就业素质逐渐提升,但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需要

由于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劳动保障、科技、农业、教育等部门重视开展以提高农民技能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就业培训,积极利用党校、农广校、职业中专等阵地,通过学历教育、专题讲座、短期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形式,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技能培训,同时加强政策、法律法规、安全生产、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使农民的劳动就业素质不断提高,仅2008年,全县通过“阳光工程”、“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1.9万人。实现转移1.8万人,但农民劳动技能和就业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全县还有3.8万名农村劳动力需要进行转移就业。据初步调查,农村需转移劳动力中,掌握一门普通劳动技术的农民约占60%,掌握二门的约占11%,掌握多门的约占6%,无职业技术的占23%。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分布在种养殖、手工业、劳工、个体商贩等行业,还处于低水平状态,不利于农民劳动素质的提高。

2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措施与对策

笔者认为,影响我县农民整体素质提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总体教育水平不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二是由于我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竞争意识,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素质提升和农村经济发展。三是农村文化科技基础薄弱,科技文化资料短缺,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一些实用技术的需求。四是农村医疗条件有限,农民卫生保健意识不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比较普遍,制约着农民身体健康素质的提高。五是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部分农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较为淡薄,农村社会治安案件和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六是农民从事产业化生产技能不高,规模经营能力不强,成为农民素质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所以我们应把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要实施环县农村发展战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只有着眼于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坚强保障。

2.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要深入持久地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如果不切实加强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就会发生某种倾斜和失衡,社会道德和风气就会出现滑坡甚至逆转,而最终必将返过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要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持久地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激励农民艰苦创业,谋求发展。其次,要深入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不断引导农民讲文明、讲礼貌、守信誉,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倡导邻里和睦,反对宗族纠纷,逐步在农村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健康的社会风气。通过实施“道德新风与你同行”、“道德新风进农家”等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参与道德实践,接受自我教育,提高道德修养,养成良好习惯,增强文明意识,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村风民情,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

2.2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着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农村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真正把农村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把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和教育进步的轨道上来。一是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积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中小学生的流失,切实解决边远山区适龄儿童的辍学问题,提高小学入学率和初中升学率。二是坚持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导向,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农民教育工程和科教兴农、教育强县战略。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从本质上整合农业、教育、科技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的技术优势,农业部门的网络优势,教育部门的阵地和教学设备优势,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办好农函大、农广校、农技(机)校,增强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全面依靠科技和教育进步提高农民素质。三是建立健全稳定规范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切实增加农村教育投入。要充分发挥项目优势,多渠道融聚社会资金,重点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培训,努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四是重视抓好农村扫盲工作,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五是实施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通过举办种养业、林果业、加工业等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及时将先进的科学思想和实用农业技术传递给农民,帮助农民掌握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科技知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切实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提供智力支持。

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4

1.1 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存量较大

陕西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我省农业人口众多。根据2014年我省统计年鉴,截至2014年底陕西省总人口共37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319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61.43%,全省从业人员2067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782万人,占比37.83%,农村人力资源存量较大。

1.2 陕西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虽然陕西农村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存量基数大,但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农民仍然是一个知识贫困群体。与此同时,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科技素质偏低,因为为数众多的农民并未参加过系统、规范的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绝大多数属于体力型和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农业作业所需要的技术能力,农民的种养技术和知识层次都比较低,这就造成很多新技术、新品种难以大范围推广,农业科技优势得不到充分展现,农业科技成果不能直接转化,放缓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严重制约了我省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3 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较差

我省农村大多地处偏僻的山区,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广大农民受传统计划经济及小农思想的影响,及自身文化素质水平所限,对于新事物、新业态既存在着心理上的排斥又存在着技术上的难以跟进。他们对于市场、经营、互联网知之甚少,缺乏对家庭农副产品的经营管理思想,同时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贫乏,农民也难以及时捕捉市场瞬息万变的信息,因而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2 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探寻

2.1 政府要明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责任

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应该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依靠人才补齐发展的短板。正视农村人力资源是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明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并形成责任追究机制,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在科学调研与反复论证的的基础上制定适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并将它纳入政府工作议题,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科学预测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科学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并以政策保证其执行落实。

2.2 立足陕西教育资源优势,促进成人教育

陕西是闻名全国的高等教育大省,科研院所林立,教育资源雄厚。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教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农技工作者的作用,深入生产第一线,使农民科技培训,科技下乡制度化、常态化。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方法。加强对园区建设的技术指导,鼓励支持专家教授入园创办领办试验、示范基地,提高产业发展科技含量,增强示范带动效应。通过函授、辅导、委托培养等途径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

2.3 实施农村信息化人才战略

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是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保障,但是在我省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人们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对现代信息技术知之甚少,严重阻碍了我省农村信息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因此实施农村信息化人才战略,既很重要,又很迫切。推动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尽快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从而提升他们收集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第二,稳定现有农村信息人才队伍,提高信息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与质量。第三,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让其在农业工作中起到引导帮扶和模范带头作用。第四,柔性引才,制定富有吸引力的灵活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利用假期投身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設中来,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与决策依据。

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5

[关键词] 乡镇农技推广;滞后;问题;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科研成果能否尽快的转化成社会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是关键。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令人堪忧,笔者多年从事乡镇农机推广工作,亲身体会到了乡镇一级农技推广难的现状:上级业务部门对乡镇农技站重视程度不够,人员配备、技术员的知识结构、阵地建设、办公条件等都严重滞后、使得乡镇农技推广工作长期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

针对目前乡镇一级农技推广工作的现状,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在乡镇农技站的工作经验,就今后乡镇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一、目前乡镇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知识水平老化

由于,乡镇一级农技人员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工作条件差,待遇低,一些年轻人都不愿意在乡站待,高学历者来去匆匆,乡站只是一个客栈,据了解有的乡站只有一个农技人员在干工作,编在人不在现象严重,有关系,高学历者都陆续抽调到上级业务部门,真正留在乡站工作的也都是年龄在45岁以上的人,思想和知识过于老化,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致使一些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严重滞后。

2.乡农技站办公基础设施落后,跟不上现代化的需求

信息和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乡农技站多年来上级部门不够重视,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或者跟本就没有经费,有的连一台电脑都没有,致使有些工作干起来束手无策,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部分人员对本职务工作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3.农民科技意识落后,对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

一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新技术的接收能力。二是大多数农民注重生产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对新技术应用持怀疑态度,三是传统的传统的耕作方式根深底固,一时难以改变。四是气候条件的变化无常,导致农民不愿意使用新技术。

4.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的机制、技术上,效益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上产需求

面对农产品市场的需求,产品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已经做为农产品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做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对粮食生产技术的需求已经严重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强,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转变为优质技术的需求。但现在的技术推广,仍然以粮食产量为目标的推广任务,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导致农户对每年的新技术推广没有兴趣。

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今后发展的对策

1.加强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转化靠推广,农业新技术能否顺利的推广到实际生产中与推广技术人才密切相关。现代化的技术必须有掌握现代化知识的人来推广,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调战,必须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首先要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使其了解掌握新技术的原理、操作规程等。在推广一线中能讲解、会指导、会示范,直接为三农服务。二是要增加乡站农技人员职数,将一些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补充到乡站,使老、中、青农技人员相结合,各自发挥特长,提高乡站人员整体素质。三是要提高广大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全局观念和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乐于奉献的精神。

2.加强政府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和保障

乡农技站是推广新技术基层单位,直接面对技术推广的对象农民。乡镇农技站能否很好的发挥作用,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要避免只下达任务,不关心工作的过程的做法,加大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力度,以此确保农业新技术推广。

3.进一步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农技推广的主体对象是农民,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密切的关系,离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在广大的农村,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他们接受新技术的程度存在着差异。面对目前农民文化素质的现状,一要重视对劳动者的技术和技能培训,确实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要改革与创新农民培训方式,在培训方式上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对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要采取现场示范操作讲解多于室内理论培训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使被动变主动,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三要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农技人员要深入农户、深入田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确保农民技术培训不走过场。

4.建立乡村两级农技推广信息网点,设置村级农业技术信息联络员,提高科技传播速度

在当今信息时代,及时为群众提前、产中、产后的结构调整、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信息服务,对农业技术推广来说尤为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农业大户应运而生,在农村,他们是带头人,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也是农业技术推广创新方面最具活力的一个突破口,如种田大户购买先进的农机具,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适度的规模经营,在农村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每个村可选择思想品质好、群众威望高、种植效益好的大户作为本村的农业技术信息联络员。因此,乡镇一级的农技站要以此为抓手建立方便快捷的农业技术信息网点,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上下联成线、网点带动片、示范面对面效益看得见,使新技术推广真正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

农村文化素质现状范文6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引言:

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城镇化的本质来看,城镇化是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无论是生产方式的转变,还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城镇化的主体是农民,因此,城镇化是农民的城镇化。农民可以通过进入城市、融入城市而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镇化的本质与农村的发展

根据我国对经济的调查,我国近一半的地区已接近城镇化,预计几年后大概五分之三的地区实现城镇化。这说明了我国的城镇人口在逐步增加而农村人口在减少,农村人口愈来愈向着城镇迁移,标志着我国的人口由最先的以农村人口为主转变为了以城镇人口为主,分布格局和发展速度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城镇化就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全面发展的一个城乡转型问题,其中包括经济、文化、人口、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经济转型。对于我国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研究最早是在发展经济学里面提出来的,国外学者提出来的发展模式与国内的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有区别,我国农村城镇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本质其实就是城乡转型的问题,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农村,例如农民工进城打工农村人口大面积的向城镇迁移,这样可以使农村的经济不断的流向城镇与此同时农民的经济也得到了提高。然而新农村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城镇化,例如城镇交通道路延伸、城镇的工厂扩大等都可以给农村的经济带来收益。

二、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城镇化发展对农村经济的正面影响

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协调而统一的,他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必然会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反过来,城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1.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就业率。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土地减少,导致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在增加。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入城就业,农村特色产业的加工行业形成,为农村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城镇化促进了城镇内需,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扩大了城市衣食住行、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先进的生产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城镇化优化了农业结构。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人注意到小城镇的人文和自然优势,很多投资者投资小城镇的原材料产业,农村私营企业不断崛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了农村产业竞争力。

(二)城镇化发展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

1.农村耕地面积在日益减少。城镇化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由于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政府不断扩大城市建设用地,使得农村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地利用率低。

2.农村资源不断流失,导致环境不断恶化。城镇化的发展促使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使得农村资源大量流失,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同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导致农田弃耕抛耕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

3.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后继乏人。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种田者多为老人和妇女,科学文化素养较低,不能利用先进的现代生产技术来耕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一)认识上有差距,小城镇发展目标不够明确

个别乡镇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进行必要的指挥与协调,许多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个别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有的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甚至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

一个地区的用地结构直接反映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而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大多数小城镇的用地现状中,居住用地比例偏大,居住建筑层数普遍偏低,容积率小,绿化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比重较小,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导致这样的用地结构无法将小城镇的功能和定位承担下来。此外,小城镇内部各项用地功能分区混乱、相互穿插、土地利用无序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对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也会造成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偏低、生态环境变差、土地利用率低下等后果。

四、促进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农民这一生产主体的支撑与保证,其中农民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故而,也就要求充分重视农民在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保持和贯彻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诸如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农民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是多方面,其中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就业和创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都是关键部分。

(二)对小城镇合理规划

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布局,构建个性化城镇。各地政府在小城镇的数量、规模和功能定位上,要认真把握,进行调控,促进城镇第二、三产业发展,聚集人口,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以规划为龙头,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与此同时,还要有经营城市的理念,强化规划和经营,城乡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城镇的规划,不能只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而是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来设计规划,只有将局部的、个体的城镇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中建设发展,才能形成区域内合理有序的城镇群体结构。否则,即使单个城镇规划得再好,也会限制区域优势的形成和发挥。在城镇发展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三)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农民这一生产主体的支撑与保证,其中农民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故而,也就要求充分重视农民在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保持和贯彻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诸如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农民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是多方面,其中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就业和创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都是关键部分。

(四)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

目前,乡镇工业的污染排放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的极大的破坏,直接威胁到当代人与后代人的生存环境和资源基础,如此方式的乡镇工业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为了实现我国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和依靠科技进步相结合的举措。加大环境保护制度,促进环境监测模式的两个转变,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开征可再生资源利用补偿费,提高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型技术的竞争力。

(五)改革小城镇建设投资

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主体主要为政府,投资方式多为行政性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无偿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这种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城镇建设。因而,应当将市场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中,改革现有小城镇建设投资模式,并建立开放性、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各类基础设施应由企业进行商业性投资,企业筹资建设后,通过经营管理或其他合法手段收回投资。由于纯公共设施项目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则由小城镇政府集资建设。

五、结束语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人口的就业率:扩大了城市内需,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优化了农村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但也为农村发展带来很多弊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资源流失、环境恶化、劳动力缺失等等。因此,在加快城镇化快速发展时应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劲松.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出路[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2:12-14+18. 

[2]杨志英.对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分析[J].天津电大学报,2004,0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