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特征范文1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设计教育
环境设计和工艺美术是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科的发展,既有社会无意识的经验积累,又有西方特定设计学派的具体规范和引导。可以说,这是一个年轻而又古老的学科。与工业设计相区别的是,环境艺术设计追求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对人的身心有更为隐秘、更为直接的影响。我国艺术类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艺术设计课程,面对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培养新一代艺术设计人才。
1 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发展历程
环境艺术这个概念很广泛,不仅包括环境与设施的计划、空间的装饰、造型的构造与表现等艺术设计手段,也包括理论性知识如采光量的计算和心理学的感知。环境艺术是审美功能与使用功能的体现,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环境艺术设计是二战后突然兴起的,随着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生活品质的更高要求成为了市场动力,相对稳定的环境也为艺术设计提供了保障。狭义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是新艺术运动的后期体现,但是关于艺术设计的概念,实际上在古代就已经很丰富了。
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人类生活活动中分化出来的。每一个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无论是所表现的内容,还是为适应其内容而运用的形式,都根源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不同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不同的特点,即便是同一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在不同的地区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始社会人类进行磨制石器,制作工具,在岩壁上作画记事的过程中,实现了最基本的艺术创造。这一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与原始人类的生活直接融合在一起。农业社会的艺术创造,大多与宗教活动分不开的。贵族们追求金壁辉煌的形式、贫民们追求朴素的形式,而各宗教则喜好高大威严的形式。农业社会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是巨大的,似是由于当时的背景所决定,在环境艺术设计上取得的理论成果并不太多。工业社会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设计理论,从此艺术设计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艺术运动,包括工业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青年风格运动,分离派运动等等。导致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也是多样的。二战后,现代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理论逐渐形成,即与传统的建筑、家具设计、工艺美术相区别,又在大范围上包含其中的内涵,随着新技术新材料与设计手段(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出现,环境艺术设计也出现了较大的改观。
环境艺术设计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首先,独立性和容纳性更强,与多学科、边缘学科的联系和结合趋势也日益明显。其次,适应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层次、多风格。即艺术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建筑功能和投资标准的差异,明显地呈现出多层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第三,专业设计进一步深化和规范化的同时,大众参与的势头也将有所加强。第四,设计、施工、材料、设施、设备之间的协调和配套关系加强,在设计中更多的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普遍具备“绿色设计”理念。
2 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2.1 综合性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极其综合的系统,包含着与之相关的若干子系统。它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
2.2 独立性
环境艺术设计细分的话,有室内环境设计、外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设计,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切入点是不一样的。建筑专业大多是工科培训体系培养出来的,在进行建筑时,会更多的从技术和理化性质方面考虑问题。工艺美术专业大多是艺术学科培训体系培养出来的,在进行相关工作时,会更多的从感性方面考虑问题。总体来说,针对不同的设计领域,有独立性的设计特点。
2.3 创造性
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环境艺术设计有创造性的特点,设计者的独创性思维为是设计果实的源泉。
2.4 适应性
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它所涉及的范围应该远比现在广泛的多,围绕着建筑环境,小到一个标志设计,大到环境景观设计,都将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工作。对知识面、知识结构的要求将更高,它需要有相应的能力来适应并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3 如何培养适合信息化社会要求的艺术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是高校广泛开展的热门课程,培养的设计人才也是社会上紧缺的。我国在环境艺术设计培训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概括如下:
首先,盲目扩张,学校招生后却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师资与硬件教学设备。造成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管理放松,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案,教学效果差。
其次,过分强调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对艺术感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学科,重在对人营造美的氛围,过分的强调职业技能培训,是舍本逐末的行为。过分强调市场效应,一味的跟着市场走,对学生的创新性培养不足,把设计当成一种纯粹的商业利益。过分的强调学生的就业率,从而促使教学工作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第三,依赖性较强,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突出表现为过分对计算机的依赖,这打破了环境艺术设计原有的特性,难以真正实现设计艺术创新突破。很多学生错误的认为从事设计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计算机相关设计软件而完全忽略了设计的创意
最后,设计作品表现力差,突出表现为对别人作品的模仿与借鉴,华丽的效果掩饰不了内容的贫乏,创新性极差,作品只是商业快餐,毫无生命力。
培养适合信息化社会的设计人才,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转变设计观念,加强导论教育。学校应该在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专业导论教育。现在很多高校都是2+2模式,先经过2年的基础课学习,再经过2年的专业方向分流。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要求,学生进校后,校方即有责任给他们划出一幅专业“导游图”。告诉学生学习环境艺术专业需要三套思维方式,“艺术家的眼光,科学家的态度,企业家的头脑”,让他们知道“喜欢彩虹就不能怕雨”的基本道理。
其次,加强艺术修养训练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和科学的统一。艺术的特征在于其创新性和审美性;科学则在于它的不间断性、无穷性和非人性化的倾向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除学习建筑装饰材料、设计色彩和造型基础课程外,还应开设美学和艺术欣赏课程,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美的鉴赏能力、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有充分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越是具有个性和创新的设计作品,则越受到市场的青睐和人们的喜爱。
最后,加强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环境艺术设计课题的确立可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内与企业结合用实际项目进行设计教学,校内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创新设计实践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由于结合真实设计项目,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4 总结
环境艺术设计是给人带来美,让人们享受美的一门学科。它的发展是从原始社会人类劳动中来的,并在工业化社会中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在近年来受到新材料新技术的支持,环境艺术设计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展成果。本文同时分析了我国高校对于设计人员培训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我国能够及时的培养出适合信息化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l]李泉涛.施国盘.论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田.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特征范文2
摘要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形态设计也趋向于多元化。设计需要承载的意义日趋丰富,各种设计理论层出不穷,各种元素给形态设计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而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这就要求设计师不断追求对于形态设计中形式美的展现。本文正是基于此,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讨论。文章在阐述现代形态设计发展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形态设计中的自然美、建筑之美、人体之美的展现,旨在为形态设计的发展探索新的方向。
关键词:形态设计 形式美 展现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形态在其作为设计概念形成之前,人类在数千年的器物制作过程中,形态观念已经形成并得到发展。这种观念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形态为空间中的基本形体及其态势关系。一般可解释为物体的形状、姿态。但形态作为艺术创造的载体,是指带有人类感情和审美情趣的形体。是指各类具体的艺术形态,如建筑形态、产品形态、手工形态、舞蹈形态、绘画雕塑形态等。
围绕形态的系列相关名词的概念在不同时代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形――是造型要素,指一切可见物的外形状貌,是带有专业性的用语,也泛指一切平面的图形或主体的形状。在平面设计中,形、形象往往是一个意思。
形象――是指美术设计中籍以表达一定意义的视觉形象。也可称其为视觉形象、视觉单元。形象必须借助于形状、大小、色彩、肌理才能体现并且被人的眼睛实际见到,所以在设计中,把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称之为视觉元素。
造型――指主动地创造形态。这里视觉艺术最基本的形式,也是一个艺术家或是设计师最基本的能力。
大千世界,万物千奇百怪,各具有一定的形态,不仅不同的物种形态千变万化,即使相同物种的形态也不尽相同。无机物的形态如此,生命之物的形态也是这样。
卵石,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形状,没有棱角、各个角度都呈现圆弧形状、外形柔顺是这种形态的主要特征。以小巧、轻便著称的日本家用电器的外观设计很多都借鉴了这一类的形态。同样是水冲刷而成的山石,同样没有棱角、形态饱满,如果尺度扩大,就会造成不同的感觉,如苏州天平山上的石头,就显得较为憨厚、淳朴,平易近人。
自然物的形态如此,人造物的形态更是这样。这些千变万化的形态充斥于我们的周围,按照自然和社会的法则而生生不息,构成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构成我们认识形态的经验世界。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研究的领域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而这其中对形态设计的研究问题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
二 现代形态设计的发展
由康定斯基开创的对形态的系统研究,经俄国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的影响,以及纳吉、艾伯斯等人的发展,终于使人们逐步接受并切实体味到了形态要素本身的表现力所特有的能量,形态设计在现代艺术中得以进一步延续和深化。
我们应该看到,20世纪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与过去的传统设计是完全不一样的,其中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现代形态设计的发展所处的大工业化机器生产的特殊环境,以及现代社会人类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和文明习惯的促使,而这些是传统设计中所不可能具有的条件。在20世纪的现代设计中,现代主义设计可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设计概念。设计作为通过“一种周密的设想、计划,以获得适合人们需要的固定且有形和美好的产品目的,其所达到的功效还可以经过计算而精确地测定出来”的概念是有前提的,即它必须在工业社会中才能产生,换句话也就是说现代形态设计是工业社会的设计。
20世纪80年代以后,技术的发展、电脑技术的大量采用,促成了生产力迅速的发展,产品形态日益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准也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正规文化的艺术设计倾向,渴望突破功能局限的新形态、多元化形态出现的精神趋势也使设计文化日新月异,波普推翻了现代主义重功能、少装饰,经久耐用的设计规范,而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宇宙时代”风格、激进设计等思潮孕育而生,符合这种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任何风格、任何形式,任何元素、任何肌理通过适当的组合都可以成为一种美的形态,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审美需求,也是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以后出现的必然结果。当今的形态设计正朝着功能完善、外形个性、多元的方向发展。
三 形态设计中的自然美
形态设计中发现美,展现美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很多最朴素最纯粹的美感都是从自然界直接或间接获取的。人类对客观自然物的美的认识,起初也并不感知。
原始人在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的情况下,把自然事物当作神秘的异己事物时并不感到美。然而,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漫长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自然界中众多美的事物。在原始社会,当人类还是以狩猎和打鱼为生时。对经常接触到的动物特别亲切,动物成为当时人类赖以生存的食品,与人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动物逐步成为装饰器物的美的对象。之后,人类发现了种子植物,产生了农业,开始了定居生活,去熟悉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形状特征等,植物也逐步成为美的对象。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领域也逐步扩大,直至今天,人们都认为鱼、蝴蝶、各种花草植物、山水、云雾等大量自然物是美的。人从自然界中感受到很多美丽动人的形象,这些形态也陶冶着人们的审美情趣。
四 形态设计中的建筑之美
建筑形态的审美是借助于建筑结构的不同手段达到的,这种结构的基础是以一定的立体空间结构,通过立体形式规律,如比例、节奏、光影、虚实等塑造手段,创建出风格迥异的造型特征。建筑的审美还建立在文化与历史的基础上,不同时期的建筑造型表达了各自明确的社会功能与目的。建筑形态之美体现在建筑艺术中,它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建筑形态美的分析也应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史与技术发展史的基础上。
建筑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始终表现了各个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特点。然而,在不同的时代,建筑的形态始终与功能、技术相互关联。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原始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在同自然力作斗争的过程中,建造了原始的房舍作为对付敌对自然力的防卫手段。从最初的栖居于树上或住在天然的洞穴里,到逐渐发现了人工的竖穴居和地面的居所,如圆形树栅、帐篷及长方形的房屋等。
至农业发明后,定居的生活要素开始有个固定的安身之所,建筑就此诞生,最早的建筑首先是为实用。如我国的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6000年)为木结构;公元前5000年的葡萄牙石窟是石结构。到了奴隶社会,埃及的建筑占据了卓越的地位,这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该建筑是正方锥形,气势雄伟,其稳定的构造屹立于一望无际的金色沙漠中,在蔚蓝的天空下,神秘与永恒为它的主基调。
公元前11世纪,希腊半岛上逐渐形成了被称之为“希腊”的统一民族和文化,其建筑风格具有开敞明朗、庄严典雅的艺术气质。古希腊人在仔细观察自然界的种种事物后,发现了美的物体在形式上都具备了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在古希腊的建筑中,其石柱比例都有严格的数字关系。神庙的对称形式和柱的有规则的序列,都呈现出一种庄重之美。
中世纪的建筑形态值得一提的是拜占庭建筑。拜占庭建筑是由古西亚的砖石拱券结构、古希腊的古典柱式和古罗马的宏大规模综合而成,特别在拱、券、穹窿方面的形式灵活多样,其另一特色是彩色云石玻璃砖镶嵌技术和用彩色面来装饰建筑。拜占庭风格的内部装饰则结合了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的技巧。
另外,哥特建筑也是这一时期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产物。其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以尖券、尖肋骨拱顶、飞挟壁、柬柱等为其主要特征,教堂和封建领主的堡垒往往高耸于城市之上,以达到精神上的统治作用。最早的哥特式风格出现在12世纪,后经连续不断的发展和丰富,直到16世纪初,才逐渐为文艺复兴风格所取代。
从19世纪中叶到目前的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世界建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主义建筑形态蕴育而生,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受到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国际主义运动”等思潮的影响,产生了各种形态迥异的建筑表现语言,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建筑理论模式和人类的居住环境。
从上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向现代主义挑战并否定其内涵的后现代主义发展起来,其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建筑造型在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人们的心理要求。在表现手法上,则大量采用各种历史的装饰符号,加以折衷的处理,使建筑造型打破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多年来的垄断,开创了新装饰主义的新阶段。
五 形态设计中的人体之美
人体是世界万物中最具灵性、最美的形态。健康的人体之美是无与伦比神奇绝妙的。从古至今,表现人体美是一个永恒的题材。
艺术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发现了人体的艺术美、造型美及人类本身的审美价值。荡涤着人体认识的污秽,使人们更本质地认识、了解、升华――人类的高级与高尚、完美与精确、自然与精神、本质与现象,然而正因为如此,人类将安详、平静,与自然融为一体。
艺术家们对人体的认识是具体的,在技术上几乎深入到了与医学、心理学、生理学家同步的状态,然而在艺术上又走向了一个新的目标方向,达・芬奇的研究可以说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他亲自解剖尸体,研究筋骨皮腱,包括对于深层肌的了解,据传他解剖的尸体不少于一个专业医师解剖尸体的数量,所以他的作品中人体的精确程度也就不足为奇了。艺术家们在对人体了解的基础上艺术的表现更是千姿百态。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安格尔的《泉》、罗丹的《吻》、毕加索的《和平》无不精彩,无不真切,无不传神。是完美的人体外在形态与内在情感的有机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充分体现。
有史以来,人类始终没有改变对人体美的追求。女人体的完美、娇美,自然曲线的音乐感、节奏感,优美之美;男人体的雄健、力量、体量,以及向外扩张的英雄式的壮美之美。无论是古代的作品还是现代的作品都洋溢着美学的气息。激发人们向上的审美感受,同时在规范着人的审美判断并且也表现出不同时期的审美标准。希腊雕塑《库罗斯像》显现出了自然主义风格,其写实程度也不难看出解剖学的功底以及对人体比例美的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创世纪》、《大卫》等作品,将人体的英雄气概体现得淋漓尽致。雕塑四时的《日》、《夜》、《午》、《暮》,人体刻画得生动、自如,且将民俗味道融于其中。
毋庸置疑,人体美具有审美价值,属美学范畴。女人体、男人体的优美与壮美,其中美的趣味由于人体表象和内在特征不同,审美主体的情趣不同,又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感觉,审美主体在努力发现符合于审美理想的人体美。因此,不同的审美主体对于人体美的发现情形不尽相同。艺术家在追求人体美的艺术活动中,努力颂扬人类――其他生灵不可比拟之美。
六 结语
形态设计作为一种人类有意识的创作活动,其涉足领域是相当广泛的,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等诸多方面。从而得知,其中形式之美的展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作为新时期的设计师,如何正确把握设计过程中对于形式美的展现,无疑是设计中的关键。我们要在不断发现形式美的过程中,熟练运用展现形式美的技巧,有力推动形态设计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永毅,罗小未:《产品设计现代生活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2] 吴翔:《产品系统设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3] 吴海红、朱仁洲、周小儒:《产品形态设计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4] [日]利光功,刘树信译:《包豪斯――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的摇篮》,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8年。
[5] [美]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编,雷晓鸿、邹玲译:《工业产品设计秘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