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的定义

课堂教学的定义范文1

摘要:阐述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旅游“导游服务”课程中的实践与运用,分析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成效,对其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中职学校;导游服务;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作者简介:吕丹萍,女,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导游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9-0058-05

一、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课程现状分析

现今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课程除了“服务礼仪”、“中餐服务”、“客房服务”中有部分实操内容,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其他的“旅游文化”、“导游服务”等专业课一直沿用“教师课上传授知识,学生课下完成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模式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教学过程刻板,最终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云、微博、微信等科技不断更新与发展,教学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育者应该顺应互联网时展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克服中职专业教学中原有的弊端,实现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一)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特点

1.基础水平存在差异。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高分中考生一般都上普高,职高的生源大部分是低分和少部分家境较差的分数尚可的中考生。

2.学习兴趣有明显差别。与其他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平时不喜欢看书、学习,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有明显差别:一部分学生对旅游行业比较向往,能深刻意识到专业课程对今后的就业、深造都有一定的作用,学习兴趣较浓厚,学习主动性较强。另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抱有得过且过、混日子、拿文凭的消极心态,学习主动性不强。

(二)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材版本多。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使用过多种版本的教材,确实感觉教材的内容理论性强,实践和技能操作缺乏,对技能操作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不足。因此,对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必须改进和突破。

2.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分离。由于专业课师资力量不足,虽然学校每年要求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为期1个月锻炼,旨在掌握专业最新动态和发展,但是专业课教师平时疲于应付授课任务和做班主任,类此规定往往不能达成。导致教师很少有精力走进社会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在教学中往往采用教材本位,致使学校教学与社会岗位技能脱节,教学内容与岗位所需技能如何相结合的问题迫在眉睫,亟待解决。

3.教学方法单一。作为一门重实践的专业课程,由最初的纯理论课程发展到“理实一体化”教学。[1]但教师大多采用讲授、示范、学生操作的模式,而且都是在实训室模拟进行,没有游客,没有真实的情景,教学方法和内容单一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并不明显。

二、“翻转课堂”在国内外的发展与运用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在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在美国一些学校流行。

(二)“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又称“颠倒课堂”,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的新型教学模式。[2]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

(三)“翻转课堂”在我国的运用

进几年“翻转课堂”引入我国,率先在广东、南京、济南等地区发展,由于效果明显,在全国被教育行业大范围的学习与运用。

三、“翻转课堂”在“导游服务”教学中的实践

在新课程改变背景下,专业课必须进行系统改革。中职教育是一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特殊教育,以实践为重,培养应用性人才。在其课堂教学中多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将项目细分,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可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难。

(一)“翻转课堂”模式与传统课堂模式的对比

笔者在两年中对两个平行班进行“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教学实践,比较后得出的结论见表1。

表1显示,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在专业实训课堂的应用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往往流于形式,目标达成率较低。鉴于此,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翻转课堂”的资料,从中发现很多“翻转课堂”成功的课例,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因而在“导游服务”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笔者主要通过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来实现该模式(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的支撑下,将课前知识的传递、课中知识内化、课后知识巩固有效的连接在一起,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环境。

(三)“翻转课堂”对“导游服务”课程的新突破

1.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系列化。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课时的限制,只能讲解有限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结合模块教学模式可以解决课时限制的问题。

“导游服务”是一门系统化课程,“翻转课堂”并不是适用所有内容,笔者根据当地旅游特色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整理,设计为5个模块(见表2)。

2.教学内容的视频化。“翻转课堂”对专业课的教材提出新的要求,为了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内容必须突出视频化。根据视频能反复播放的特点,使学生能随时随地的直观、真实的反复学习相关技能。

例如,在“途中服务”教学设计中,将知识点与东钱湖当地的旅游路线相结合。以高速路口到小普陀景区这段路程为例,与旅行社联系,教师、金牌导游共同设计导游词,然后由金牌导游讲解,拍成视频作为“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

实践证明,在“翻转课堂”中,运用视频化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专业潜能,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幅提升,在各级的技能大赛中大放异彩。

(四)“翻转课堂“的课业设计

课业设计必须适应教学模式,“导游服务”课业设计也必须与地方特色和专业岗位技能相结合。设计出的课业要突出地方性、技能性、实践性,切实将理论运用到实处,以提升中职生的专业技能。

(五)“翻转课堂”在“导游服务”中的运用

“导游服务”是中等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旅行社的相关部门、服务程序,并明确导游人员的职责及应具备的素质。掌握基本的导游服务程序,灵活运用常用的导游服务技能,并能妥善处理带团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科目。知识点单纯的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往往很难掌握和具体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提前主动学习新的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教师提供的“翻转课堂”的视频,完成一份沿途导游讲解词的视频作业。以拍视频完成作业的形式新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乐意去完成作业。视频拍摄不是一次成功的,需要反复拍摄,这就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导游词自然就能熟记。

教师则根据学生提供的视频作业,在课堂上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足,并加以解决。优秀的作业则上传到学校FTP上供大家学习,并作为以后“翻转课堂”教学的素材。

(六)“翻转课堂”在实践中的难题与破解

1.学校作息时间安排。“翻转课堂”要学生在课前花时间阅读学习的资料,课堂上又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来让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与实践问题,学校要想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就必须合理的安排时间。

2.学科的适用性。目前,“翻转课堂”并非适合所有的课程。如何在旅游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这个问题是对教师的一个重大挑战。例如,欢迎词、欢送词、介绍下榻饭店、介绍景区这些内容是可以制作成“翻转课堂”,但地陪导游程序、各环节的交接工作等内容环节多、内容散,很难制作成“翻转课堂”,所以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做“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元素制作,关键从提高教学录像的质量入手。教学录像中不仅要概括课程中所讲授的基本知识点,还要阐述相关理论,生动充分,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课堂中教师、同学互相进行交流探讨,逐步深化理解。对于不同的学科,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完成翻转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推进教学改革。

3.挑战教师的专业能力。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录制视频的质量、学生进行交流的指导、学习时间的安排、课堂活动的组织,都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信息素质能力的培训。

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信息素养。“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余观看教学视频后,查阅大量资料,总结问题,完成作业,然后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四、翻转课堂的成效与思考

(一)翻转课堂的成效

为何这么多美国老师争相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呢?主要有两大原因:(1)传统的教学效果太差,激不起孩子的学习兴趣;(2)在线视频大为流行,2007年时只有15%的网络使用者观看教育视频,2010年时则增加到30%。[3]网络上有了众多的学习资源以及高中生熟稔科技操作,为翻转课堂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在两年的实践中也取得可喜的成绩。

(二)教学效果

1.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的配合,如果学生不认同这种做法,在课余时间不学习,那么课程将无法继续进行,所以如何吸引学生学习是重中之重。

由于平时的学习较为枯燥乏味,所以在制作翻转课堂的同时,不能一味的强调知识点,笔者在“翻转课堂”设计中,设置趣味性、互动性、游戏闯关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每个任务结束后通过一些评价体系,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了,他们有信心继续学习下去;通过团队的合作提升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设置最具创意“欢送词”、“最佳计调”“处理突出事件最佳小导游”的活动,学生讲解导游词的激情、技能得以提升,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知。

2.从教师传授知识到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的角色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推动者。[4]教的本质在于引导,笔者在引导过程中,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通过引导学生基本自主把控学习时间和地点,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自主学习。

3.竞赛有突破。笔者从2012年最初接触到翻转课堂,两年的时间,处于一个摸索试用阶段,以下就是笔者通过近两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成绩(见表3)。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方式的改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将原本注重理论知识转变为一种技能,学生乐于学习,才会提高教学效果。

4.会考进步大。笔者尝到“翻转课堂”给教学带来好处,在旅游文化教学中也试着运用“翻转课堂”,尽管在制作上并不专业,但能将教学中重点、难点通过课前“翻转课堂”形式、课中答疑重难点、课后的拓展来实现。

例如,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国古代建筑等教学任务比较繁重,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

(三)对翻转课堂的思考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当网络教学视频流行起来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所以,有必要对执行过程的一些细节进行讨论研究。

1.信息技术的支持。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教师制作教学视频、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到个性化与协作化学习环境的构建,都需要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但是在国家基础教育阶段,农村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还存在很多不足,现阶段学校的网络平台对学生的支持还是非常有限。需要学校给予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才能得以开展。

2.“翻转课堂”的载体问题。较城市学校而言,农村中职学校开展“翻转课堂”的载体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住校生,电脑、IPAD并不普及,通过什么途径解决学生观看“翻转课堂”的载体也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农村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并不成熟,如何管理机房、怎样实现校园无线WIFI为“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支持,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4-45.

[2]应筱艳,吴星阳.信息技术助力英语“翻转课堂”[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0):77-78.

[3]金陵.萨尔曼汗.怎样走向“翻转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55-57.

课堂教学的定义范文2

一、系统解读教材,为定位学情建立坐标

“我们共同的世界”这一题材在《品德与社会》各册教材中,主要涉及以下内容(见表1):

从表1中可以发现,“我们共同的世界”涉及地理环境、历史进程,文化遗产、节日风俗、民族习惯、科学技术、经济生活、战争与和平等。梳理一下,这一题材内容主要有三大特点:

――视野更开阔。在品德学科的学习中,学生从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一路走来,走遍了整个世界,看到了四大洋七大洲;看到了世界各个民族奇异的服装,多样的风俗……学生的视野趋向全球化。

――知识更丰富。在这五个单元的内容中,有地球知识,人种分布,民族特点,科技现状,战争与和平……真可谓是包罗万象,这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集聚在一起,给学生一个多彩、立体、真实的世界。

――内涵更深刻。国际组织、战争与和平,这些都是比较严肃的话题,在这一题材的学习中,学生也开始接触、了解与感受,从而引领学生从小关心国际新闻时事,关心全人类的发展与幸福。

由此看来,教材所选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离学生的生活现实与认知经验有较大距离:学生信息量的接受远远不够与教材内容接轨,农村的孩子这一问题更加明显;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学习内容有很大的差距,在他们的脑图中对于世界,对于地球的概念处于初级形成阶段;学生的情感处于单纯感性阶段,对感受和平、灾难有明显的时空隔阂……可想而知,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欲望不很强烈。同时,世界性的话题对于教师来说,也会出现知识短缺,概念模糊的情况,这些都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

二、找准学情基点,为顺学而教寻求适宜策略

(一)根据前置学习,调整教学预设

“以学定教”是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在学习“我们共同的世界”中同样需要进行前置性学习,这里的前置性学习主要是收集相关资料与信息、完成相关调查等。只有有了知识与信息的充实,课堂上才会有信息与信息的交会,观点与观点的碰撞,已知和未知的磨合,思维与情感的聚合与发散。

1.课前布置

“我们共同的世界”涉及到人文、地理、历史等知识,对信息量的需求很大,学生自主获取的大量信息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厚的背景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取跟主题相关信息的能力。为了让学生的课前学习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预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确立相应的学习单。

如三年级下册《世界真奇妙》的学习单如下:

2.反馈梳理

教师对于学生前置性的学习,切切不可放之任之,而要做到心中有数。因此,教学前教师要统观学习单,对于学生课前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进行梳理。还是以上述的这张学习单为例,下表是教师对学习单的整理:

上表的整理并不复杂,但是全班学情却一目了然:一半左右的学生只是借助教科书了解一些信息,30%左右的学生对于相对比较熟悉的国家感兴趣,而“世界上比较有名的别称”学生不是很注意,原因是这几个国家比较陌生。

3.调整预设

根据课前学生学习单提供的学情基点,教师对“了解国家的别称”这一环节教学预设作了相对的调整:

真实学情的呈现让教学预设更贴近教学实际,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作了相应的阶梯式处理:学生已知的,采用“抢答、猜说”等灵活的形式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与积极参与;学生模糊的、未知的,教师作适当的讲解,引导学生在学习期待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顺应认知规律,凸显自主发展

1.放手尝试,暴露问题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弄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因此,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在原生态的尝试中充分学习新知、暴露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后教”。如教学《我们的地球》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对地球仪有些许的接触,课始就安排小组合作观察地球仪:轻轻推动地球仪,你有什么发现?仔细看看表面你又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观察探究后,发现“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蓝色的部分是海洋,其他部分红色的、棕色的、绿色的,可能是陆地”。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暴露的认知缺陷进行补充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确切地说是一个两头略扁的椭圆形;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确切地说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最后师生再次观察讨论“蓝色以外的各种颜色分别代表的是什么”。

2.直观操作,主动参与

“我们共同的世界”包含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很大的距离,所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深奥,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们要把纯知识性的接受学习调整为在直观形象中主动获取。如在《我们的地球》一课教学中,为达成“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教学目标,这样安排教学流程:

(1)出示半球图,你发现了有哪些大洲?

在交流中,随机出示各洲板块图,发挥想象,它的形状像什么?

(2)在各自的地球仪上找到各大洲,并记住它的大致位置。

(3)在各自的地球仪上找到四大洋。

交流时出示半球图、面积比较柱形图,了解各大洋的大小与位置。

(4)小组合作:在半球图上动手贴七大洲四大洋。

(5)儿歌巩固记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很好地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思考与探究,通过“看、想、找、贴”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利用冲突,深入探究

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层层推进,学习进程、实效与教学预设会不断发生冲突: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新的知识点之间的矛盾;原有情感认识与现有社会现象之间的沟壑等。这是课堂教学的真实现象,也是教学契机。此时教师就应目中有“人”,心中有“法”,巧妙利用“学习冲突”,根据学情生成新的教学问题,对教学着力点和教学策略做出相应的更新、调整,让学生始终站在最近发展区内,对学习保持盎然的兴趣。

如教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运用图片展示了地球美丽的概貌后,问:结合我们的生活环境,说说你看到的地球美丽吗?

生:很美丽。我们生活的小区种满了许多树,环境非常幽雅,而且有许多垃圾桶,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也没有了。

生:山坡上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假日里散散步爬爬山非常舒服。

……

的确我们的学生生活环境非常好,他们目之所及的是道路旁摆放的鲜花,小区里郁郁葱葱的树木,整洁开阔的马路……但是学生的生活区域是极其有限的,纵观整个地球,这样的景象只是冰山一角。地球在不断被人类伤害着!于是教师用大屏幕醒目地打出“地球的哭诉”,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图片,哀婉的背景音乐,深深震撼了学生,学生在交流中这样说:

“这么干裂的土地,不长一草一木,叫人怎么生活?”

“河流都干涸了,静静地躺着,动物、植物还怎么生存呀?”

“我们的南方居然出现这么严重的旱灾,这是我怎么也想象不到的,我真为那里人们的生活感到揪心!”

……

学生的原有情感在大量事实面前得到很大的冲击,文本情感带给他们的是全新的强烈的震撼。师生就在这样的情感场中,深入感受地球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进而深入探究引发这一现状的根源,从而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地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科学教学 以生为本 教学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初中科学教学设计逐渐代替了备课的传统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科学教师应科学地、系统地、全方位地重新审视科学课堂。尽管不同的人对教学设计有不同的理解,但理论上主要从学习需要、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教学设计以达成了一定共识。然而在科学课堂实践中,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去预设、在预设下学生是否能够生成、或者生成了不再预设范围内如何应变、怎样的预设才是最优化的问题,老师们鲜有思考。本文就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观点以供大家探讨。

一、教学目标定位: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具体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实现。课标中通常用学习、认识、知道、经历、参加、关心等行为动词来表达教学目标,这些都是描述学生的行为这就意味着教学的中心是“学生”。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初中学生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有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是非判断能力,能运用一些抽象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以进行一些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了,如果仍然采取告知和强化训练来实现教学目标,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难以让学生得到发展。实践告诉我们要达成教学目标,预设应当成为科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精心预设是科学课堂的一个起点,有了充分的精细预设,才会有丰富精彩的生成,要做精细的预设还得精心关注学生。要真正关注学生,笔者认为应做好五个方面的预设,为学生能真正地实现自我生成做好铺垫。一、学生已有了哪些知识基础;二、学生有哪些生活经验;三、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困难和个体差异;四、知识作为载体承载了哪些科学方法,学生要经历怎样学习才能生成新的知识;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得到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前三者是从学生检验的角度去衡量教学目标,为后面的教学过程的预设埋下铺垫,后两项是教师容易忽略的也不容易实现。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预设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资源运用:由“注重介绍”转向“用于加工”

新课标倡导开发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多媒体课程资源、实验室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用的最多是教科书、教师用书和教辅用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很少将教学资源多元化引入,大多数教师的做法在课堂中介绍教材中相关的资源或自己的见闻及生活经验。这样介绍式引入资源的方法并不易于促进学生深层次思维,学生容易陷入“学而不思则罔”状态。初中生已经具备自己查阅资料、对信息输入、提取的能力,教师则应该预设好能够让学生发挥信息的执行控制功能的资源,以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生成。

1、 呈现的形式要多视角、多元化

初中科学涉及的领域广泛,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相关的资源通过平面或立体等视角,从生活、生产和科技方面引入课堂,既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又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这一点是我们教学中非常薄弱的环节,资源局限会使学生信息量小,难以触类旁通地发生迁移。在《蒸发》教学设计中笔者采用导学案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很多有关我们生产、生活、农业、科技等领域与蒸发有关的科普知识,学生阅读、了解后觉得科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利用要促进学生思维

多媒体资源利用,可以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但过度滥用也可导致学生走马观花,导致有多媒体资源“形”无科学课程的“神”。根据科学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利用应偏重于呈现科学现象或科学规律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展示过程中要提前预设一些问题。如《地球表面的板块》课堂教学,在海地扩张学说教学中,笔者采用视频形式呈现。

3、 合理利用网络等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资料,有备而来进入课堂,引起学生认知上的认同或冲突,真正引发学生学习上的内驱力,学会甄别判断,选取可用信息寻找相关联系发现问题所在等,课后通过网络资源仍然继续学习和讨论,将传统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

三、教学过程预设:由“呈现知识”转向“引发活动”

高效的教学过程应该选择一种科学教学策略,将教与学的原理转化成处理具体科学教学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最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求知欲,引导和激励学生乐意去学,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去生成知识,让学生始终处在动态发展中,焕发出他们的生命活力。

1、 引发活动预设应从学生经验、体验出发

例如在《蒸发》教学第一环节,笔者设计学生体验活动。体验蒸发活动:合作小组的每位组员由组长在手背上“加油”(喷医用酒精)并一起喊“加油”。让学生感受、体验蒸发,并谈他们的发现、感受。学生的表现是那么的真切、兴奋,求知欲望一下子被点燃了。在教学“蒸发吸热”环节时,大部分同学通过预学认为:涂在手背上酒精蒸发时“凉凉的感觉”是蒸发吸热缘故,但就有一小组同学提出可能是酒精温度低于皮肤温度导致,并举生活实例:夏天热时,人们喜欢冲凉水澡来解热。再一次把学生希望通过实验来检验各自观点的欲望激起!因此,引发活动的预设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出发。

2、 实验或实验探究要重点培养科学实验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初中生已经有一定科学知识基础,认知能力也有提高。教学过程预设的活动中,应该重点培养他们用理性思维来思考科学问题,并逐步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例如教学《蒸发》影响蒸发快慢三个因素时,我们不能仅以生活中一些现象,就给予学生关于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定论,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知识、方法,通过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检验来获得更具说服力证据,证明结论可靠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在长期训练中形成科学实验方法。

3、通过可操作性活动将学习过程显性化

学生在课堂中新知识生成过程是个体在自己内心的调控过程,它是隐性的,很难从外部直接观察到,尤其是,学习教学重、难点的时候,如果不以科学的方法施教,学生很不容易因跟不上教学思路,而产生思维厌学。如果从源头上去科学的预设,把认知策略转化成一套具体可操作的技术,来控制学生的认知行为,将方法和策略在授课中显现化,那么学生的生成效果才会提高。

综上所述,“学位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精细的预设,从而构建起初中科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备课新思维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课堂教学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88-01

以学定教其实就是强调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正确处理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着眼点,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方式、制定教学计划和创设教学情境。而数学教学中的“以学定教”则以学生独立思考、全作讨论为教学前提,再结合教材所指导的教学探究内容,配合教师的引导以激发同学们的主观学习能动性,最终实现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双重提高。

1 消除畏难心理,产生学习兴趣

进入初中以后,数学所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泛,这使很多同学产生了害怕、畏难的心理。要想使学生能够自发地接受新知识,教师首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向学生传达“数学学习是有意义且充满乐趣的,可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问题”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随着学习兴趣逐渐替代畏难心理,学生们的心态也会实现从“害怕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是“以学定教”的前提,这为整个“以学定教”教学计划的实施奠定了稳固扎实的基础。

例如,在初中几何《平行线》这一章节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小组讨论生活中都遇见过哪些平行线。如爸爸衬衫上的条纹、人行道斑马线、乐谱上的五线谱等,同学们列举了很多现象。这时,笔者借机转入教学的主题:“同学们都发现了不少很有趣的平行线,知道平行线真的是处处可见,那么你们能从斑马线和五线谱中发现平行线有哪些特点呢?”就这样笔者通过实例把生活引入数学课堂,以同学们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为基础,步步深入,一方面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契合;另一方面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巧妙地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可能还会提出新的问题,也就自发地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这无疑是我们教师最为期望的。

2 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习需要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一再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在学生对学习目标有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学习,自主钻研、讨论、思考。实践证明,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课堂上自主探索,创设良好的学习效果。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其实有很多,需要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实践、认真总结、不断探索。

例如,在初涉《频率与概率》部分知识的时候,笔者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让同学们事先准备一张纸,要求他们写下自己的生日并且不能让其他同学看到或者相互交流。然后笔者假装神秘地说:“虽然我不知道你们在纸上写的什么,但我却知道班上两位同学生日是同一天,大家信不信?”(因为五十人里两个人同天生的概率达97%)同学们听了都既惊讶又怀疑。于是笔者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数据,结果发现还真的有同学生日相同。在这里笔者所创设的这个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了较大的反差,因而极大地激起了班上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的学习欲望,有效地避免了教师直接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呆板的教学局面。

在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巧妙地让学生扮演提出问题的角色,再根据提出问题的程度与教师备课内容加以结合,能够使学生在愿学中到想学,在学会中学到如何善于学习。

3 培养学习习惯,消除满足心理

由于我们的新课标教材注重切合学生们的实际,从而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对于能力强的学生而言,好学易懂。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了部分知识以后很容易产生“我都懂了”的“饱胀”心理,这很明显地表现为学习松懈、马虎、学习成绩下降。从“以学定教”的观点出发,要想解决这类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精读课标,钻研教材,体会学生心理,一方面选择适应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设置一些有难度的、易被学生忽略的“陷阱”问题,打破学生“到顶”的想法。

笔者教授《二元一次方程》这一章节时,有一例题为“2x+2y=1方程的解为负数。求解y的取值范围”。在这题中很多同学都能求得x=(1-2y)/2,再通过不等式(1-2y)/212。然后笔者又给学生出了如下题目:有关于k的方程ak+1=1的解也是一个负数,求解k的取值范围。很多学生认为这题与上一题问题一样,不愿再动脑动手。于是笔者展示解题过程:k=a-1,由a-1

4 分组合作学习,增强学习交流性

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于个体发展的差异,他们在对问题的认识理解上都会有差异。如果老师能够采用某种方式来增加同学们在课堂上交流的机会,那么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无疑可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获得。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织交流的形式,成员一起从事学习活动,有共同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小组要尽量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因为如果出现优生组和学困生组,成绩相对较差的小组可能不会进行讨论学习,这样一来合作学习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分组一定要均衡,教师在讨论过程中也要均衡照顾到每个小组。通过合理分组的小组学习会增强不同学习水平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共同促进的机会大大增加。

课堂教学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有效教学;以学定教;关注教;关注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125

教育的本质与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与终身可持续发展。所谓“以学定教”即要求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前人的名言:“因材施教”“教是为了不教”,无不证明了它的正确性。而构建仁爱课堂则与我们“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注重个性化发展,让教育飞进寻常百姓家”的仁爱教育息息相关。

一、构建“以学定教,有效教学”教学模式的涵义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生成知识的主体建构者,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1. 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并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以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为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 教师只是一个知识资源,在学生遇到疑问时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并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也纳入这种资源中。

二、“以学定教,有效教学”教学模式要求

1. 以学设教,关注学情差异

“以学设教,关注学情差异”是“关注学”的课前准备,是要求教师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模式中转变过来,不但要备“教案”,还更要备“学案”,关注学生的学情差异,了解学生的实际所需,预设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采取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有效策略。“学案”设计在考虑“教师教学方式”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要体现“知识本位”与“学生本位”的相结合。“以学定教”要求教师们教师能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与方式,使教师的教学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2. 活用教材,因材定教

教师要充分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要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源、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本,对初中科学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如初中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同一专题主题的学习内容在不同的年级中反复出现,虽然层次水平有所不同,但是由于不在同时期学习,初中生习得后的遗忘率相当高,学习的效果也就低效。因此,我们可以创造性地把初中科学学习内容按生活主题进行归类整合,联系初中生生活实际,渗透社会和自然学科知识,使教材具有学科融合性和拓展性。同时,把新旧知识进行穿插,让初中生进行主题式的科学学习与探究,有利于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提升。

因此,我们在设计“学案”时,更应关注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经验,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秉承“教育即生活”(杜威)和“生活即教育”(陶行知)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更好的发展。如下面学案设计:

下面以白磷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验为例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举例点拨]:请同学们看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并观察思考:(1)实验得出什么结论?(2)实验方案与课本比较有什么问题?怎样改进?教师展示白磷在烧杯中燃烧的实验,反应前后在天平上称量,观察现象。

[教师启发性提问]:同学们观察天平指针有什么变化?

[学生发现]:左盘质量减少了。

[教师提问]: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反应时敞口,反应前的总质量>反应后的总质量。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扩散到空气中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实验,并进行对照讨论,鼓励学生对实验方案大胆地改进。

教师巧设反常实验,使整个反应系统处于敞口状态,其实验结果恰恰相反,引导学生抓住反常原因进行探究、分析,变反常为正常,再进行实验验证,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同学们分组做改进后的白磷燃烧实验,对白磷燃烧前后进行质量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参加反应的白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总和。

[教师启发拓展引导]:一个实验并不能说明普遍规律,还需要经过多次实验来验证。

方案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方案二: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认真观察,反应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总结方案一]:在烧杯里敞口反应,反应前后,天平指针没有变化。

[教师提问]:同白磷燃烧实验比较,为什么这个实验敞口反应天平仍然平衡

[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没有气体生成,不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学生1总结方案二]:在烧杯里敞口反应,反应前的总质量>反应后的总质量。

[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敞口反应后,有气体挥发到空气中去了。

[学生2总结方案二]:在封闭的反应器内反应,反应前后总质量相等。

(3)对比、归纳、解惑、总结。对比上述实验装置可知,在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变化时,要注意反应装置的密封性,杜绝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进而得出无论是敞口还是封闭系统,质量守恒定律客观存在。科学家从无数个实验证明,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深入提问]:质量为什么守恒?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水电解的微观图片可知:反应分析如下:

在化学变化中,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②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③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不变。

[总结]: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这就是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大胆质疑求解,学会协作探究,学会动手、动脑、观察、思考、运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因材施教,关注差异

“以学定教”设计学案,还应关注学生的差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教学设计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备“学案”时,要了解学生差异,要心中有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以人为本,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长课堂真正的主人。在日常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都会挖空心思地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与活动,但是往往只关注了知识的趣味性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结果轰轰烈烈的课堂过后,学生所习得的知识甚少。因此,在学案的设计中,我们要根据初中生的个体差异,设计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既具趣味性,又具层次性的有效学习活动,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差异发展的过程。

三、以学施教,关注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以学施教,关注学习过程,就要把学生真正地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解放出来,改变教师“教”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

1. 先学后教,培养自学能力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来源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他认为再也没有一件事比明了这五个字还重要的了。他主张事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先学后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各种类型学生的长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自学、练习。所谓“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生教生,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多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形式,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勤于动手、大胆探索,确确实实把课堂放开,使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畅所欲言,不必顾忌说对说错,在一种民主、平等、创新的氛围中,学生学会发言、学会倾听、学会归纳总结、学会进步。

2. 多元评价,增强学习动力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实现从知识本位向注重为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转变,以“学生为本”开展活动并进行多元评价的新课程体系使我们广大教师和学生成为最大受益者。

四、以学评教,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评价是“以学评教”,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评教”的重点是教师如何组织、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激发学习的学习热情与探究兴趣。“以学评教”,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变“学会”为“会学”。这就要求教师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最终目标。

课堂教学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以学定教;小学阅读课堂;生本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85-01

现阶段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表明,只有在最大程度上打造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时刻保持积极学习的心态,因此,教师要在“以学定教”的基础上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高效课堂的根本在于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高效率地完成教师的教学内容,而小学阅读课堂更加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其中包括“静态阅读”和“动态阅读”,“情境阅读”和“朗诵阅读”等方式,让学生利用多样阅读完成学习目标,实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一、重视课前预习,实现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要建立在学生所具有“学情”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监督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首先,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性,预习是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进行课堂学习的重要方面,只有全面预习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为高效课堂提供基础,具体的课堂预习内容可以根据以下方面进行:

1.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教师在布置新课预习内容时,要把阅读课堂中产生的生字和新词进行标注,然后设计成学生课前阅读预习的一部分,保证学生可以进行无障碍阅读。为了保证生字和生词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查字典的方式进行,将生字的读音进行标注,生词通过摘抄字典的词义解释加强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在阅读课堂中抽出时间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而为阅读课堂进行大略规划和制定步骤。

2.朗读和总结文章的必要。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时,要强调朗读和总结文章大致内容的重要性,朗读是加深记忆和理解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文章讲解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学生在进行课前朗读时会发现教师所标注难词的遗漏,学生就会自觉将难词解决,起到朗诵的重要作用。学生在阅读预习时,不仅可以通透文章,对于文章的理解会有初步的认识,也方便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深入讲解。

二、丰富阅读课堂,注重“生本”理念

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学习作用,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基础上利用科学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阅读能力,从而达到有效的“生本”课堂效果。

1.完成课堂生字和新词的总结和学习,把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实现针对性教学。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在确保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下进行适合学生预习情况的课堂讲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个别学生和小组代表的方式检查课前预习情况,随机提问学生对生字新词拼音的标注和生字新词的默写、解释,或者在班级内划分适当的小组,并以小组检查的方式选出优秀预习小组,激发学生对于课前预习内容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风》中,教师可以重点检查“唤醒”、“明媚”、“生机勃勃”、“暖烘烘”和“凛冽”等字词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检查环节完成“以学定教”的教学准备。

2.强调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重要学习地位,发挥“生本”课堂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利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的理解作用设计成“小游戏”环节,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发展仍存在不容易集中、集中时间较短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课堂环节吸引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在一些枯燥的阅读文章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兴趣。比如,在《新型玻璃》这一阅读文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自然段所介绍的不同新型玻璃进行归纳,让学生分别扮演“变色玻璃”、“吃音玻璃”、“夹丝玻璃”、“吸热玻璃”和“防盗玻璃”等,然后通过对话的方式各自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扮演的乐趣,还可以在此过程中加深阅读记忆。

3.引导学生总结阅读内容,让学生通过总结实现系统化学习。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知识,还可以引导他们在写作能力方面实现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文章的脉络和中心思想,让学生学会借鉴和利用。教师可以通过在学生阅读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例如,在《落花生》这一文中,问题可以设计为“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事件的简略和次要、文章的主要内容等,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确“四要素”:时间、地点、任务和事件。“生本”课堂的优势不仅在于给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学习自由,还在于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不完善的时期,因此,系统化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的重难点所在,我们还应贯彻阅读课堂的根本,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助学习下完成阅读的理解和总结。

三、完善以学定教,拓展“生本”内容

对于以学定教的完善不仅在于让学生的学习实现课堂内容知识的积累,还可以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关于在阅读课堂中拓展“生本”的内容,是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下通过多样形式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内容中选取的有效教学手段。总之,要在小学阅读课堂中实现高效学习,就要在教师“以学定教”的基础上根据丰富的“生本”教学经验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模式,从而为积累学习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打下基础。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课下阅读时间的规划,从而对学生提出相关要求,让他们在阅读课堂的复习中巩固学习内容,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拓展课下的阅读学习应该发展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训练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课下拓展中,教师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回顾课内的学习方法,强调课后对于运用能力的发展,从而最终形成能力型学习的发展。课后作业模式也是体现“以学定教”内容的重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情况布置课下作业内容,作业可以分为探究式作业、自主式作业和合作式作业等三种类型,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也需要体现“生本”理念,突出学生自身思想的重点所在。例如,可以要求学生摘抄阅读中的优美句子并写下自身感悟,还可以通过家长和学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字词检查,对于拓展作业,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内阅读学习写出相关题目的“文章”。

在新课标要求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不仅需要教师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式,还需要教师在“以学定教”的基础上实现“生本”理念的落实。通过实践教学过程表明,只有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引导教学为基本的课堂教学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从而打好牢固的阅读基础和写作素材积累,最终实现高效科学阅读课堂的形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