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理财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理财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理财计划

青少年理财计划范文1

为子女提供更加美好的将来,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就在前不久,汇丰所了一项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九大城市中高收入人群进行的理财需求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子女教育是中高收入人群最为关心的理财需求。

正是看中了子女教育中所孕育的独特市场机会,越来越多的银行把服务延伸到这些“祖国的花朵”上。正值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针对少年儿童开设的儿童账户、宝宝定投等活动几乎成为了各家金融机构宣传的主打项目。

除了几乎同质化的儿童账户竞争之外,很多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小”客户以及“小”客户的家长,在提供富于特色、满足青少年发展需求的增值服务上的确花了不少心思。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银行为增加其社会影响力,冠名赞助的青少年活动并不仅限于本行的VIP客户子女参加,也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了参与和学习的机会。

青少年高尔夫赛事

高尔夫运动以优雅和严谨而著称,如今已经风靡全球,既是一种运动,又成为了一种文化。青少年高尔夫运动的推广,一方面让孩子们更早有机会接触到这项运动,另外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高尔夫运动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在很多银行的贵宾服务中,都把为贵宾客户提供免费的高尔夫练习、定时举办贵宾客户高尔夫业余赛事作为了重要的内容之一。而现在,也有不少银行把服务的对象瞄准了为贵宾客户子女所提供的高尔夫培训,如招行就曾为金葵花客户提供少儿高尔夫启蒙的课程,让孩子在球场上挥出自己的“第一杆”。此外,像汇丰、中信银行已经把举办青少年高尔夫赛事作为了一项长期性计划。

中信银行青少年高尔夫球对抗赛。中信银行的青少年高尔夫球对抗赛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今年第四届赛事正如期展开。报名选手主要限于,中信银行贵宾理财客户或是白金信用卡客户及准客户的18周岁以下(不含18岁)子女。也就是说,这一赛事的比赛选手主要为中信银行贵宾客户的子女。

据中信银行介绍,高尔夫球对抗赛采用区域对抗赛制,分华东、华北、华南、华中四个大区举行选拔赛,在男、女子A组(15~17岁)、B组(13~14岁)、c(11~12岁)、D(9~10岁)、E(8岁及以下)共十个组别选出前三名共30位选手参加年终总决赛,并决出区域优胜队。

除了选拔青少年高尔夫运动人才之外,中信银行还把这一赛事作为了密切沟通客户关系,加强青少年选手和家长沟通的机会。“比如我们在不同赛区都选择了特定的日子开赛。”中信的有关人士说,华东区比赛选择了在今年的母亲节开赛,华北区选择在今年的儿童节开赛,而华南区则将在父亲节上开球。在对抗赛进行的过程中,中信银行还将承担参赛选手比赛当天的果岭费、球童费和餐饮费用等等。

中高协――汇丰中国青少年高尔夫发展计划。除了赞助成人的高尔夫赛事外,汇丰也把眼光瞄向了青少年高尔夫运动。目前,汇丰就已经和中国高尔夫协会联合推出了汇丰中国青少年高尔夫发展计划。这也是是国内唯一经官方认可、第一个长期、系统、全面针对青少年高尔夫运动发展的计划。据介绍,邀请优秀的青少年高尔夫球手参加“汇丰冠军赛”和“汇丰女子冠军赛”等由汇丰赞助的职业高尔夫赛事,为他们提供机会与世界顶级高尔夫球手同场竞技,是此计划的一大亮点。

与中信银行主要为客户子女举办对抗赛所不同的是,汇丰的此项计划主要目的在于选拔青少年高尔夫人才。其中,汇丰每年举行的全国青少年高尔夫冠军赛,参赛选手为具有中国国际,6周岁至18周岁的青少年男女选手;而汇丰中国青少年高尔夫球公开赛的参赛选手则无论其国籍。同时,参赛选手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目前这两个赛事的报名要求为参赛选手在过去一年内平均成绩低于110杆。

小当家“剑”证勇气

和高尔夫球一样,击剑同样是一项具有贵族气息的运动。尤其是加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选手仲满夺得男子佩剑冠军后,更是激起了不少青少年学习击剑的热情。

作为中国国家击剑队主赞助商的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也趁着这股热潮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小小当家,‘剑’证勇气”――2009年中国少年健康成长体验暨东亚银行杯全国少年击剑PK赛。

东亚中国副行长林志民先生指出,东亚银行在针对其少年的理财品牌‘聪明小当家’举办少年活动时,就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其情商特质表现并不理想。“而击剑适合孩子锻炼心理素质,击剑将赋予他们自信、勇敢、坚韧、冷静和果断的心性。同时6~13岁也是击剑启蒙的最好时机。”

据了解,在此次活动中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到各地的指定网点为小当家报名,同时东亚会组织合作机构为青少年进行击剑的培训,在经历各地的分站赛后,获胜家庭就可参加成长体验营暨总决赛。由于此项活动主要在于为青少年提供接触击剑这一运动的机会,因此竞争的成分并不多。在成长训练营的活动中,除了击剑的比拼外,还可零距离与奥运冠军亲密接触。同时,针对少年心理的素质教育课程、情商游戏;由银行工作人员带来的小小当家理财课;以及寻访外滩、陆家嘴金融中心等活动都将一并开展。

同时,这一活动也并不仅限于东亚银行的客户子女参加。据悉,活动在北京、厦门、青岛、大连、重庆五个城市赛区同期举行分站赛,家长们带着子女到当地的显卓理财中心就可报名,作为东亚的显卓贵宾客户,可直接报名无需报名费用。

光大“财智少年马术营”

今年以来,光大银行在各地成立了多家阳光财富中心,为其高端客户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在同质化趋势显著的贵宾增值服务内容中,光大别具一格地加入了“财智少年马术营”的活动,这一活动主要是为光大阳光财富中心贵宾客户的青少年子女所提供,同时,通过与中国马术运动协会的合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广普及中国青少年马术运动的作用。

青少年理财计划范文2

记者从上海市社科院青少所获悉,一份最新的《中国“90后”一代消费状况及与美日韩之比较》报告出炉。数据显示,中国高中生每月花费的零花钱平均为250.63元,占居民月均收入比例远超日韩美。其中,上海高中生每月花零用钱最多,消费追求“品牌”意识也最强。

记者从上海市社科院青少所获悉,一份最新的《中国“90后”一代消费状况及与美日韩之比较》报告出炉。数据显示,中国高中生每月花费的零花钱平均为250.63元,占居民月均收入比例远超日韩美。其中,上海高中生每月花零用钱最多,消费追求“品牌”意识也最强。

中国父母给零花钱最大方

为了解当代高中生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上海社科院青少所近期实施了 “中国高中生消费意识与行为调查”,对北京、上海、宁夏、辽宁、陕西和湖南等六省市10所中学的1537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中国高中生每月花费的零花钱平均为250.63元,占中国居民月平均收入17.51%,这一比例远远高于日本、韩国、美国高中生零花钱占该国居民月平均收入比例,其他三个国家占父母收入仅2%―3.7%,“这表明中国大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溺爱。 ”社科院青少所所长、课题负责人杨雄分析说。

其中,上海高中生每月花299.17元,居六省市之首。北京高中生每月获得零花钱最多,为303.32元,其次是上海。上述两个城市高中生每月获得的零花钱,要比其他四个城市多约三分之一。在金钱观方面,有86.5%的中国青少年认可“有钱更好办事”,38.7%的青少年认为“金钱可以买来权利”。

95.5%高中生由父母给零用钱

数据显示,中国高中生每月希望得到的零花钱为653.90元,占中国居民月平均收入的45.69%。其中北京高中生更是“狮子大开口”,他们甚至希望每月得到的零用钱为1066.65元。上海高中生还较“现实”,希望每月得到的数额为423.06元。

“中国父母常教育孩子要节约,但又最愿意满足、甚至怂恿孩子的消费需求,这使被调查的青少年对每月零花钱的期望值水涨船高。 ”杨雄表示。

那孩子的零用钱从哪里来呢?95.5%的中国高中生的零用钱是父母给的,中国父母每月定期给孩子零花钱比例远高于美日韩家长,相比之下,美国高中生最独立,他们中有四成人通过打工、做家务等其他方式获取零用钱,而中国高中生这一比例仅占4.5%。

数据显示,中国高中生每月“花钱大户”是“零食和饮料”,占67.3%。第二是在外吃饭,占52.2%,最后是学习书籍或用具,占48.9%。近七成多的上海高中生也是将零用钱花在了 “零食和饮料”上。中国高中生男女生零花钱用途差异明显,男生零花钱主要用在游戏厅、网吧、外出吃饭,女生主要用于服饰、书籍、零食。

成绩奖励常与金钱挂钩

调查还发现,中国父母喜欢用物质 (尤其是金钱)来奖励孩子学习成绩,其比例远高于美日韩三国家长。成绩好的中国高中生,购买课外书籍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满分150分考了140分,奖励50元;期中考试考入前五,奖励500元,第一名奖励1000元……本市高一学生小丁说,这是身边同学父母开出的奖励清单,“考试成绩直接与金钱挂钩,这个现象实在太多了。 ”

对此,杨雄分析说,相比较而言,中国父母对孩子是最慷慨大方的,而这“大方”往往与学习成绩紧密相关,“中国家长会尽一切所能去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但惟一要求就是功课要好。 ”专家提醒,父母不宜采取用金钱奖励孩子的做法,应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永远是爱他的,不管他成功还是失败,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父母的爱永远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上海高中生品牌意识最强

在上海,高中生消费追求“品牌”意识明显高于其他地区,13.9%的上海高中生购买衣物选择标准是名牌,位居六省市之首。相比较而言,北京高中生消费更追求“体现个性”。

在消费中,中国青少年对流行体现出的敏感与追逐也呈上升趋势。一半中国青少年看到最新流行的时装,也想穿一次;超过五分之一的青少年看到流行的东西就想很快到手。不过,与美日韩高中生比较,中国高中生消费“品牌意识”还不是很强,质量意识远高于品牌意识。其中,47.7%的美国高中生购买衣物看名牌,而中国高中生的这一比例仅11.6%。

杨雄分析说,总体来说,中国高中生消费观念与实际行为之间存在反差,即观念超前、前卫,具体消费行为较现实、理性。有76%的中国青少年会根据手头零花钱做计划,这个比例远高于日韩美三个国家。他预测,伴随中国经济实力和家庭收入不断提升,以及不断提高的城市化趋势,中国青少年庞大的人口消费能力与潜力巨大,但其消费主体意识、品牌意识与消费行为,仍有待指导。

[链接] 财商小测试

平时的零花钱以及过年过节的额外所得,你是一次性花个干净,还是科学地支出?做下面这个小测试,测一测你的财商吧!

你会理财吗?

1有没有想过父母的钱是怎么来的?

A有B没有C偶尔

2与父母一起上饭馆时,是否想过要自己付帐单?

A是 B不是 c偶尔

3是否有过向父母借钱的想法?

A是 B不是 c偶尔

4如果口袋里有10元钱,你一般会在多长时间里花掉?

A7天B3天 C1天

5春节所得的压岁钱你通常是怎么处理的?

A存银行B立即花掉c花一部分存一部分

6如果父母在你做完一项家务后给你10元钱,你会觉得――

A很意外B这是理所当然的c无所谓

7你是否向慈善机构捐过钱?

A经常B从来没有c偶尔

8你参加过社区义务服务活动吗?

A经常B从来没有c偶尔

9你是否常买电视广告上的产品?

A不是B是的C偶尔

10如果店员赞扬你穿上他们的衣服效果非常好,你会――

A认为那是他们的职业需要B马上产生购买的欲望c会对店员产生好感

说明:

选A得3分选B得1分选c得2分

分析:

(25~30)分

恭喜你,你已经具备理财的基本知识,明白一些理财的简单概念。你有比较正确的金钱观,懂得花钱要有计划性,有较健康的消费观念。希望你能进一步在实践中强化自己的理财知识。

(16~24)分

你的理财知识一般,不是一无所知,但也懂得不多。消费时偶尔有一定的计划性,但往往不能彻底执行,因此,有必要更深入地学习理财知识。你有一定的生活目标,能够为此做出努力,对你而言,如何加强自己的财务预算能力,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

青少年理财计划范文3

关键词:金融理财知识;中职教育;实践探索

一、金融理财知识在中职学生中普及的必要性

(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余年,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富裕的生活。但是,新时代出生的青少年接受了过于物质化的生活方式,消费问题伴随着生活的改善一起产生了。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九大城市的中小学生消费调查报告显示,现在中小学生中,每月有固定零用钱的占98.6%,他们主要把零用钱消费于食、穿、玩三个方面。而对于剩余零花钱的使用,72%的学生表示一直花完为止,仅有28%的学生选择存入银行。华中师范大学陆玉红在《当前城市中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查中发现,能够自由支配零花钱的中学生比例高达61.2%。和这种高自主性不同的是,同辈群体和社会潮流的影响造成中学生在消费时带有从众性,造成盲目消费,攀比风气甚至物质至上的享乐主义思想。

(二)中职学生金融知识匮乏的原因及表现

由于中职学生年龄较小,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所以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缺少应对和应变能力。再加上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自农村,且不说家长对金融产品接触甚少,难以给学生进行有利、正确的指导,有些家长对金融行业的不信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如家长不善于把钱存入银行,学生第一次来上学带着一学期的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存在路途中和保管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再如,有些学生把银行卡和身份证都放在钱包里,一旦丢失就一起丢失。在使用ATM机时,出现吞卡、扣款未吐币、忘记退卡或密码等问题时,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会不知所措,不知如何解决问题,或者在处理问题时成为被诈骗的对象。如果教师可以提早给学生传授各种金融知识,分析各种银行卡、利息、贷款等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帮助学生科学的使用金融工具,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及时地给予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在金融方面少走弯路,除了避免不必要的财务损失,更对其走上社会后能更加合理地运用钱币、银行、保险、证券来解决实际问题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适应中职课程改革的需要

2014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推出了《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这表明“以选择性教育为理念,以多样化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创新为取向”的浙江省中职课改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中职课改要求学校至少为学生提供两个选择: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要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学制的权利。这次课改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即更加关注和强调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比如独立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当然也包括打理金钱和财富的能力。在市场经济蓬勃的今天,财富早已不再是人们忌讳的话题,正确对待财富和学习与金融相关的货币理财知识是中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中重要的一课,尤其对很多第一次离开父母,完全拥有了对生活费支配权的中职学生来说,理财规划和财富管理的教育不但能适应我省中职新课改要求学生发展多方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更能较好地解决学生非常渴望了解金融知识,但苦于没有合适渠道的难题。

二、国外关于金融知识在青少年中普及教育经验的借鉴及我国的现状分析

(一)美国的金融教育

美国关于青少年金融教育的探索起步较早,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更完善、更系统,这与美国社会浓重的商业氛围对教育体系的影响是息息相关的。1.纳入教育体系美国正式把面向全民的金融教育纳入国家法案是2003年颁布的《金融扫盲与教育促进条例》,之后美国有6个州通过立法,将金融教育列为12年学校教育(小学、中学)的必修课程。2.教育目标美国的金融教育在青少年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具体且明确:3—4岁能辨别纸币和硬币,辨认币值,并知道金钱并不是无限的;5岁知道钱的等价物及钱的来源;6岁能数钱;7岁会看价格标签;8岁学会储蓄,并知道要通过自己劳动赚钱,懂得自食其力的道理;9岁能够制订开销计划,并比价;10岁懂得记账、节约,以备不时之需;11岁能分辨广告里的信息是否真实;12岁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基本术语;12岁以后直至高中毕业阶段则鼓励孩子从事一些购买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利用业余时间打工赚钱,从而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3.课程内容与形式美国金融教育课程内容丰富,以中小学生为例,其金融特色课程包括:儿童与金钱管理、人生理财、个人财务开支计划、储蓄和投资、金融决策、高中理财计划项目等。比如“股票游戏”就是一门非常具有特色的金融教育课程,它主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配给每小组假定投资本金1000万美元作为股本,让学生从纽约股市的几百家企业中选择投资对象,进行买卖股票的模拟操作。除此之外,还有“金融扫盲月”,网络平台服务活动,联储会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金融教育校园挑战赛,模拟市场金融活动,组织参观联邦储备银行等金融教育活动,对象涉及中小学及大学在校生。

(二)我国广东省率先试点,将金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地方课程体系

2015年9月,广州市36所中小学在开学时正式试点开设金融理财知识教育地方课程,参加学生将近一万人,广州也成为我国内首个将金融理财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地方课程体系之中的试点地区。该课程以金融证券基础知识的学习为核心,以培养学生金融理财意识、基本能力、经济素养为基本目标,以塑造学生正确的财富观、理财观为教学理念,力争通过基础教育普及金融证券知识,培育合格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从青少年阶段开始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是广州市教育局授牌的其中一所广州市财经实验学校。该校校长杨霞介绍,学校的金融理财课程以“综合实践课+金融理论课”的形式开展。其中,综合实践课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校内实践每年有大规模的商品交易会,模拟网上理财操作、迎春花市模拟投标、“我的创业梦”论文大赛等。校外实践则以参观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为主。金融理论课高一的主题是“理财金钥匙”、高二的主题是“一生的理财计划”。君武课程实验班的学生每周三下午上两节课。家长和学生对此反应积极,普遍表示支持。由此可见,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际经济、金融的国际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金融知识水平将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起到深远的影响。广东省率先在中小学中普及金融知识,将金融基础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而作为相同年龄段的中职学生,很大一部分将在毕业后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面对风云变幻的复杂社会经济形势,他们对金融基础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我们亟须在中职的课程中阐述金融原理,介绍金融工具和常识,分析变幻莫测的金融现象,让金融学走向更多的学生,让学生能够树立科学、合理的投资观、消费观和金钱观,这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需要,是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需要,也是实现国家、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在本校开展“从零开始学理财”金融理财知识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决定了更有效的金融素养培育需要在实践中开展,为此,本校金融骨干教师在设计金融理财普及系列课程时,就以如何让学生“走进金融业、走近金融人、参与金融事”为指导思想和设计主线。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学校“走进金融博物馆”“采访金融人士”“金融嘉年华”的实践课程。

(一)“走进金融博物馆”课程

该课程是以教师在线播放中国人民银行的数字资源——《反假货币展》和中国钱币博物馆、金融博物馆的在线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进中国钱币和金融的历史,从而了解货币的起源。从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中关于借贷的详细记载和中国早有春申君放贷的故事,让学生走进信用的历史,进而了解银行一词竟然来源于意大利语Banco(即“坐长板凳的人”),这些活灵活现的金融史让学生对金融知识产生兴趣,进而不再觉得金融是多么神秘难懂的知识。

(二)“金融嘉年华”课程

该课程是学生在组织与服务中展现才能、体现责任的实践课程。该课程的实施由教师指导、金融专业学生负责落实,其主要对象是本校的非金融专业学生、外校高中和初中学生等。该课程设置了“虚拟投资比赛”“企业ERP沙盘大挑战”“金融知识竞赛”“银行实务技能大比拼”“知识飞毯”五个模块。其中,最真实紧张的是模拟股票交易市场,各类股票使参与的学生眼花缭乱,学生可以决定百万资金走向。是盈是亏?全在学生的一念之间,这一念需要知识、智慧、勇气,这就是“虚拟投资比赛”的模块。“企业ERP沙盘大挑战”既是一次经济知识的竞赛,又是一次领导力、团队精神、企业家自信心的比拼,在校内以ERP沙盘软件为平台,组建虚拟公司管理团队,做出关于公司产品价格、产量、营销费用、生产投资以及研究和发展费用等复杂决策,参赛团队要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和竞争对手的情况,适时调整战略决策,经过几轮较量后,业绩最好的团队将胜出。“知识飞毯”模块中,学生一起乘坐时间飞船到金融发展的起点,一步一步见证“金融”的成长。在这里,学生一起来到金融殿堂与中外专家们对话,观智者们的较量,论成功的契机;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刺激。

(三)“采访金融界人士”课程

通过实施“采访金融人士”课程,让中职学生学会基本采访、采访提纲设计、报告撰写等技能之外,获得交流合作能力、即时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金融人士的素养、成功轨迹,为自己树立成功的信心。本校曾邀请到浙商保险湖州分公司总经理徐雪珍,与学生交流她在保险职业生涯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金融业成功人士,变身小记者做现场采访问答。王同学说:“我觉得我收获到的不仅是对金融方面更深的了解,还有对当今社会更清楚的认识。快节奏的生活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压力,而对金融界人士所具有的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良好的素养不是一朝一夕习得的,是需要不懈努力的。”学校的金融选修课程让学生“走进金融业、走近金融人、参与金融事”,开阔了非金融专业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发现别样的风景。本校从2014年开设该课程至今,从25个学生选课到有200多名学生参与,此课程越来越被学生喜爱。笔者深信学生在中职阶段有这样一段关于金融理财方面的学习经历,一定会对他们的现在和未来产生影响,帮助他们学会一些基本的金融知识,进而树立理性、正确和成熟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白术瑁.中职生理财教育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9.

[2]罗阳佳.东昌中学:以金融素养撬动人才培养[J].上海教育,2013(11).

[3]陈勇,季夏莹,郑欢.国外青少年财商教育研究梳要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2).

[4]杨子强.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J].中国金融家,2010(4).

青少年理财计划范文4

【关键词】高中生;理财;零用钱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迅速提升,家庭中对经济的承受、把控能力逐渐增强。高中生在家庭中对经济的认识越来越重要,理财教育问题已成为多个发达国家关注的时事热点。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理财教育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由于缺少理财教育,许多学生都缺少理财意识,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如何通过理财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理财意识,也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现在大多数高中生都拥有宽裕的生活费,过年也能得到大量压岁钱,然而对于这笔富余的零用钱,大多数人都选择娱乐花掉。高中生学习理财知识已经显得格外重要。高中生虽然学习紧张,但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需要更多融入社会,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了解一些简便易行力所能及的理财方法。毕竟经济和一个人的一生是分不开的,闲置的资金在通货膨胀下一直在贬值,从小养成理财的习惯,对将来升入大学,走进社会也是有很大帮助的。本文将针对高中生理财意识的相关问题,分析原因并给予相应的对策,为提高高中生理财观念提出有效建议。

二、问题说明

理财(Financial management),指的是对财务(财产和债务)进行管理,以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为目的。目前在经济日新月异地发展中,人们的消费理念不断更新,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而90后的高中生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消费理念与理财观念也早已与父辈甚至兄长不同,值得大家关注。欧美国家的孩子们从小开始凭自己的付出赚取零花钱,并自行支配零花钱,而我们却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和基本的理财观念。我们高中生作为社会中最具青春活力的群体,既是消费主体之一,有着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理念,同时也处于消费习惯和理财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必然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的改善等方面产生影响。近年来,我国教育逐渐认识到了高中生在经济消费理念方面的漏洞,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逐渐开展理财教育,对我们的理财观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还远远不够。

21世纪的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正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毋庸置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当中,少有时间处理生活琐事,需要消费购买生活用品时就由家长直接帮助购买,没有时间和机会自己自行实践与消费,因此在此方面是缺少经验的,部分人很不具备理财观念。对于多余的零用钱与压岁钱,习惯好一点的同学会把钱存起来,而大部分同学缺乏理财观念把闲置的钱通通花在了和同学的娱乐项目上。这其实与父母最初给我们的零用钱让我们吃好穿暖的本意是违背的。高中生已十分有必要掌握一些理财知识,更加有效地利用好自己的零用钱。

三、问题分析

1.理财观念教育的缺失

高中生全身心投入到了学习当中,所学课程只限于高考所需的文化知识,没有机会学习理财基础知识,从而也缺乏理财观念。我们平常忙于学习,很少有时间和机会自己购买生活用品,因此我们实践方面是缺少经验的,不具备理财观念。而现在中小学的理财课程几乎为零,在学校学不到理财知识,高中生了解理财知识的途径又少。作为高中生,我们也不太明白钱多钱少的概念,给多少就能花多少,根本没有想过如果能剩下一部分钱应该拿来做什么。或者说想了也不知道省钱干什么,干脆能花就花。家长给我们的零花钱没有一定得限度,使得我们盲目消费,对于消费的质量也没有评价,盲目追名牌。这样的我们急需要理财方面的教育,以更新消费理念。

2.缺乏理财知识

高中生对理财有着简单的了解,并对此兴趣不大,了解途径单一。各种新闻、网络、纸质等媒体的传播是高中生获取理财知识的主要途径。部分高中生对于理财知识完全没有兴趣了解,笔者并不认为是高中生没有能力理财,而是因为在从小的家庭、学校教育中,家长、老师一直疏忽了对孩子理财知识的教育,因而高中生大多数意识不到理财知识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3.金融机构服务不到位

媒体的传播使部分高中生拥有理财意识,但是现在银行的理财产品大多是向着有一大笔闲钱的成人的,高中生很难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理财产品。高中生作为一个群体,尚不具备独立的经济实力,所以不太能够得到金融机构的关注。就目前而言,市场上还没有针对高中生的投资理财产品。但是,高中生作为一个群体是有投资理财的能力和需求的。希望高中学生能够成为被金融系统所关注的一个群体。

4.理财思想匮乏

我们90后的高中生大多不具备理财意识,对于理财的看法也存在很多误区。现在高中生对理财的认识普遍存在三种误区:1.没有财可以理。现在正在求学阶段,所需费用及生活用品都有家长供应,零花钱数目有限,理财有难度,等将来上班自己赚钱了再理财。2.没必要理财。自己有需,父母就会帮着解决。自己虽然不会理财,但自己不缺钱花,因此没必要理财。3.理财就是挣大钱。许多学生认为理财就是赚大钱,只有有许多钱的人才理财,对理财理解片面。针对这些错误的理财观念,高中生大多没有理财的动机和想法。。

四、问题对策

1.加强理财观念的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最大的因素。家长的理财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健康的消费行为和理财观念,自然而然地伴随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拥有健康的理财观念。尤其对于当下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结构,父母更应当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消费理念和正确的理财行为,而不是一味地满足他们的所求。比如,父母要主动告诉孩子家庭收支情况,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帮助孩子有计划地储蓄和规划零钱,养成独立理性的理财观念。

2.加强学校的消费教育和引导

老师和家长都认为高中生的主要任务是为考上好大学而努力学习,学校所学课程也仅限于高考所需,教学过程中更是疏忽了对学生健康消费行为和理财观念的引导和培养,这其实与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少年的目标是相悖的。老师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正确的理财意识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继而应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渗透和引导学生正确消费和理财。例如班主任在班会上给大家讲解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并结合分析身边好的消费理财案例让学生接受教育;或者开设理财专题讲座,结合高中政治的经济学知识给大家传授理财的基本知识和方式,让学生对理财和投资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培养同学们健康的消费理念和理财意识。

3.参加理财夏令营

理财夏令营是以理财规则和理念教育的夏令营活动,是近年来我国悄然兴起的,它着重学生的财富主体意识的培养,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活动养成勤俭节约、自我管理钱财的习惯,使学生初步形成投资理财意识。因此,我们高中生可以利用假期,参加理财夏令营活动,并通过活动了解理财相关方面的知识,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始理财管理,开展投资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投资手段,提高自身的理财能力和投资技巧,为自己将来在经济化社会中拥有更好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4.多样化的理财方案

我们中学生,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管理好我们的压岁钱和零花钱,就是我们理财的主要任务。我们怎么来管理这些钱就取决于我们的消费习惯和理财理念。我提供几点有意义的做法供同学们参考:交学费:既可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也能培养同学们的自立精神和家庭责任。订购报刊杂志、学习资料等: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购买学习用品及益智玩具:不仅能帮助同学们学好功课,也有助于启迪思维,增长智慧。为自己办理保险:如少年儿童终身幸福保险、医疗保险等,解除我们健康成长和升学成才的后顾之忧。献爱心、捐希望工程:为贫困落后地区的小朋友奉献爱心,帮助失学少年儿童上学,开展一帮一活动等,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参加储蓄:参加储蓄或购买国库券,支持国家建设,也能够培养我们自己理财和节俭计划开支的良好风范。给长辈或孤寡老人赠送小礼物:在长辈或孤寡老人生日或者有意义的节日,送点经济而有意义的小礼物,增进亲情。贴补家用:帮助家里解决一些经济困难或购买急需物,培养我们的责任感。

5.从身边做起,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金融理财是一门复杂的知识性学问,它需要不断的学习。我们国家的相关部门为了普及理财知识,宣传科学的理财观念,会定时不定时地开展一些理财知识讲座和理财知识宣传活动。学习之余,我们要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丰富我们的理财知识,提高我们的理财意识,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同时我们也要谦虚地向身边有成功理财经验的人询问、请教、学习,然后结合自己的经济状况,制定理财计划,选择与自身经济状况相匹配的理财产品,以优化自己的理财知识储备和投资。此外,我们还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社会调研活动,珍惜能接触理财教育的机会,积累理财智慧。

五、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高中生的理财观念,揭示了高中生对理财A狭义理解,或根本就没有概念与想法。由于教育的缺失,大部分高中生毫无理财观念,有多余的零花钱不能合理使用并使之更有价值;由于金融机构的不完善,少数拥有理财观念的高中生也难以合理理财。为解决高中生理财知识匮乏的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应做出相应的努力:比如,相关教育部门应该注重当今中小学生的理财教育问题,从小培养理财习惯;在高中生课程里增加理财方面的课程,教育培养高中生的理财理念,激发理财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和接触合理的理财方式。当然,培养高中生健康的理财理念需要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高中生树立了科学的理财观念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昊.高中生零花钱运用问题分析[J].中国经贸,2016,(2):80. DOI:10.3969/j.issn.1009-9972.2016.02.054.

青少年理财计划范文5

物质是生活的基础,你怎样利用“可支配收入”为自己赢得更美好的生活呢?我们先来看看世界各地的小孩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吧。

美国

你知道向银行贷款,除了还清所贷款项外还要偿付利息吗?你是否想过等自己老到不能工作的时候,如何支付生活开销?

美国Charles Schwab基金会发起了一项叫做“钱是大事”的针对青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22%的人不知道向银行贷款在偿还本金之外还要偿付利息;33%的人认为老了自有政府养。这家机构认为,青少年的理财知识的多寡,不仅仅关系到下一代人的生活,还关系着家庭和社会财富的传承。

日本

日本青少年问题专家山本教授提出,孩子通过零花钱的使用,学习怎样建立和维持与周围人的关系。“金钱仿佛是一种很有魔力的东西,父母给孩子一些钱,意味着向孩子传递了这种‘魔力’,因此他们会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如何使用这种‘魔力’。”

父母对孩子零花钱的控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定期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花钱,让孩子自己安排开销。第二种是根据孩子的要求或愿望来给孩子零花钱,每一次都和孩子协调或者控制孩子的要求。

山本发现,在日本,后一种方式意味着对孩子的强力控制,它否定了孩子的独立性。

新加坡

新加坡的大人和小孩都是存钱狂。据统计,新加坡全国中小学生参加储蓄的百分比超过53%,平均每名学生大约有1144新元存款。新加坡的学生如此会存钱,有一部分原因是教育部和银行每年都开展全国性的校际储蓄活动。在这种环境下,许多孩子都成了储蓄迷,他们为了防止自己大手大脚花钱,连提款卡也不申请。

法国

很奇怪,一家专业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法国女孩子的零花钱每月平均为16欧元,而男孩子的高达28欧元。法国人重男轻女吗?调查还显示,钱并不是这个浪漫国度的孩子的主要话题,三分之二的孩子从来不和伙伴谈钱。

比利时

比利时的家长很少依据考试成绩来决定给子女多少零花钱。而且比利时的小孩很善于计划买大件物品,他们十六七岁就开始做汽车梦了。

中国

青少年理财计划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勤俭节约;引导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1-0030-02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自己生活上需要的行为和过程。中国有1700万名在校大学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绝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独苗儿”,其成长环境和消费行为都与其他社会消费群体不同。面对繁华的都市生活,大学生出现了种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反映了他们盲目消费的一面。如何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表现

“一群没有经济能力的人,养活了一大群商家。”一位大学教授对当代大学生消费作了精辟地概括。下面除了特殊说明的一些调研数据以外,采用了2006年1月《京津冀地区大学生消费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数据。该《调查》覆盖了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8所高校,共有9500余名大学生接受了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非理性消费现象,其特点为消费的随意性强、大手大脚、大把花钱,有些甚至随心所欲,生活奢侈。主要表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一)高消费,重享受

高消费指的是消费水平超过了实际需求或者家庭实际支付能力的一种消费方式。这种情况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调查》显示,一个大学生的一年消费额是我国城市居民年均纯收入的1.1倍,是农村居民年纯收入的3.5倍。40.5%的人有随身听,12.9%的人有电视机,48.9%的人有自己的电脑,28.7%的人有数码相机,74.7%的人有手机,21.4%的人有CD机,45.5%的人有MP3。据查,手机在大学生中已司空见惯,台式电脑甚至笔记本电脑在大学生中也相当普遍。但是80%以上大学生的电脑是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二)追求时尚,盲目攀比

一些大学生不顾自己家庭经济的承受能力,产生了与其他同学攀比的畸形消费心理。比如说对品牌非常敏感,互相攀比,以潮流为审美标准。别人没有的我要有,别人有的我要更好的。2006年"3・15"期间,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在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消费维权状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会买。时下在大学生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三五百是贫困户,七八百是一般户,一两千你别摆酷,四五千才算小康户”,可见攀比之风的浓烈。

(三)感情投资,开销较大

《调查》数据中,交友应酬、手机费用和恋爱费用三项比较引人注目。这三项费用平均分别为84元、82.13元和78.75元。总数虽然不高,但却占有15.56%、13.7%和17%的比例,大学生每月在这三项上的花费超过200元。恋爱费用这一项花费在500元以上的比例就达到了1.5%。也就是说,在京津冀地区的每百名大学生中,有1.5人在恋爱上每月花销超过500元。谈恋爱是大学生“烧钱”的主因,很多男生在填写问卷的同时,抱怨恋爱费用过高。

(四)开支随意,负债消费

一些大学生没有理财经验,生活上的开支比较随意,毫无计划性,经常是前松后紧,导致不断出现财政赤字。对于大学生的理财能力,《调查》显示,38.1%的人对月生活费支出有计划,而另有24.8%的人表示对自己的花销并无安排,还有37%的人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本来计划得好好的,但都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坚持下来。在关于个人储蓄习惯的调查中,29.6%的受访者没有储蓄习惯,36.3%的人"没有坚持下来",13.7%的人"想过,但未实施",只有20.4%的人坚持定期储蓄。

另外,在法律方面,一些大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法律常识缺乏,于是,一些违法乱纪的丑恶行为在学校滋生蔓延,如校园存在吸毒、妓、赌博现象。如此的消费行为轻者损人害己,重者锒铛入狱。

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成因

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尝试着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世界,模仿成人独立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但常常迷失方向,容易产生非理性的消费行为。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 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由于我们国家在发展商品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一度放松了思想道德教育,使整个社会产生了一种鄙视理想崇尚实惠、轻视精神重视物质的实用主义风气,一些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认为只要有钱,吃喝玩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第二,与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关。传媒广告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左右着大学生的消费倾向和消费选择。为了实现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媒体瞄准了公众消费动向,围绕消费大做文章。当媒体把消费作为人类存在的根本目的时,消费所起的作用必定是对人类精神的一种毁灭。

(二) 个人心理问题作祟

当代大学生是矛盾交集的消费者:一方面他们经济实力薄弱,另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消费心理处于不稳定时期,出现了从众心理、虚荣心理、攀比心理、自卑心理等等。这其中以从众心理影响最大。比如购物时喜欢到人多的商店;在品牌选择时,偏向于明星代言的产品;在选择旅游点时,偏向热点城市和热点线路。从众行为是被动的接受过程,从众者往往有无奈、被动等消极的心理体验。

(三)家长的溺爱

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不能穷孩子"。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在成长过程中时刻受到家长的宠爱。家长对孩子的爱集中在对其经济的一味满足上,忽视了对他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和理财能力的培养。许多家长不得不勒紧腰带甚至举债“源源不断”地向孩子提供消费资金。家长的溺爱客观上助长了一些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恶习。

(四)学校教育力度不够

第一,学校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理论教育不够。学校在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艰苦生活环境,以至于一提到“艰苦奋斗”,大学生往往就把艰苦奋斗与吃糠咽菜、穿补丁衣服联系在一起,片面地认为国家富裕了,不需要艰苦奋斗了。第二,学校为大学生提供的实践活动较少。有的学校甚至为学生们推出了“宾馆式”服务,原本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学校也包揽了。第三,学校缺少激励和约束机制。对自觉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表扬、宣传不够;对于学生中存在的贪图享受、挥霍浪费现象未及时批评教育。

三、对非理性消费大学生教育引导的几点思考

非理性消费,从表面上看属于个人行为,但从深层次上看,其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助长了少数大学生行为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形成;面对金钱、财富只知索取和享受,不懂得创造和回报社会,从而造成大学生道德感缺失、责任感丧失、价值观偏向,进而丧失自我。如何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是当前必须深思和认真面对的课题,需要包括教育者、家庭以及社会方方面面形成“合力”,才可能取得成效。

(一)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青少年良好的成才环境

第一,全社会各个部门尤其是消费场所,要从战略高度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积极主动地对青少年的消费取向进行正面的引导和疏导,而决不能把他们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更不能唯利是图,需要、想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害人、害已、害社会。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取缔那些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格格不入的消费领域和场所,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第二,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从源头上预防奢华消费。政府和媒体应大力倡导勤俭节约、量力而行的消费观。中国人历来崇俭戒奢。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对国家,节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个人,节约更是一种美德。各种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用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舆论引导青少年。第三,政府应出台一些事关青少年消费的法规,把引导青少年健康消费的工作纳入法治的轨道,对于那些向青少年提供不健康消费的经营者要绳之以法,并加重处罚。

(二)家长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启蒙和熏陶作用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走出爱的误区。过分溺爱剥夺的是孩子独立承担困难与挫折的机会,而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与行为准则的必由之路。第一,加强对孩子艰苦奋斗教育。在与孩子相处当中,家长一方面要以身作则,在工作、生活、学习各方面艰苦奋斗,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不要溺爱孩子,教育他们不攀比、不乱花钱,生活节俭,节约水电、粮食等;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第二,在孩子读书期间,给孩子创造节约的条件。一方面家长给孩子提供正常消费的资金;另一方面建议借鉴西方“再富不能富孩子”的做法,在费用方面搞点“预算”,来点“数量控制”,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了解孩子的消费情况,及时纠正不必要的消费。第三,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体贴关心父母,体会父母挣钱的艰辛,从而养成合理消费、适度从俭的习惯。

(三) 学校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大学生的消费教育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每天都离不开消费,而多种类、多层次、多方式的消费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成长。目前消费教育在高校还尚属空白,学校不能把学生的花钱、消费仅仅视为学生个人的、“可管可不管最好不管的私事”,而应转变观念,将消费教育列为日常性的一项重要工作。第一,消费教育应与“两课”教育相结合,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倡导平民消费、诚实消费,节俭消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这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的根本措施。第二,学校可设立不同层次的消费咨询与指导部门,对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尤其是“大宗”消费提供咨询和指导。目前大学生理财能力比较弱,花钱办不好事、甚至花钱办坏事的现象屡见不鲜。设立消费咨询与指导部门对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第三,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和创造性劳动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培养大学生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实践活动包括农村调研、科技扶贫、三下乡、义务劳动、捐助救助、贫困地区调研等。第四,注重制度的约束作用。学校要制定奖惩措施,鼓励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引导学生应当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学业上,不必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学会对高消费、攀比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说“不”。

参考文献:

[1]中国质量万里行:大学生消费多表现非理性倾向[N].新民晚报,2006-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