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 微生物学 实验课 安全意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以研究病原微生物和机体免疫功能为核心内容的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与临床医学结合紧密的基础学科。而微生物实验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作风的重要渠道。因此,安全是微生物实验教学的基本保证。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要上好一节实验课,老师不仅要认真备课、准备充分、操作正确、结果精确,还要遵守微生物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加强实验课中的各种安全意识。

 1.制定完善实验室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只有建立健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才能做到管理有序,安全。因此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要求,要制定完善《实验教学人员工作职责》,《实验员工作职责》,《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物品及仪器管理制度》,《实验室细菌等标本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制度》,《实验室防火、防水、防电等制度》,以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

 2.加强实验教学人员的规范管理和安全意识

实验教学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和安全意识是实验教学的核心问题。因此实验教学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加强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在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能力、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能力的同时,要将微生物实验室的各种安全意识自始自终贯穿于实验课中。

 3.实验前的安全教育

因为微生物实验课面对的一般是活的病原体,所以实验前的安全教育是必需的。首先教育学生必须遵守实验室规则:1、进入实验室要穿工作服;2、实验室禁止饮食、吸烟;3、实验室内保持肃静,禁止高声说话打闹;4、爱护公物,节约实验材料,未经允许不能随意走动,以免发生意外,如损害实验器材时应报告老师进行登记,酌情处理。5、实验室内任何物品不得携带出去。6、实验结束时,应整理好实验器材,需消毒灭菌的物品集中到指定的地方。7、值日生在实验老师指导下,消毒桌面,清扫实验室,关好水电、门窗。

 4.实验中的安全

 4.1 仪器的安全使用

实验仪器是实验课顺利进行的保证,微生物实验课指导老师必须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规则和操作方法、了解一般仪器的保养、常见故障排除和注意事项等从而是学生获得充分的,规范的操作技术,为实验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要教育学生注意保护各种仪器,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

 4.2 动物的安全使用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验课使用的动物主要有家兔、小白鼠、豚鼠等,因此,要根据实验课内容选择适宜的实验动物,从而保证动物顺利完成实验过程。要做到(1)正确选择动物的种类、性别、体重大小、健康状况。(2)采取正确的手法抓取实验动物。(3)操作要熟练、迅速、精确、确保实验指标正常。

 4.3 学生的安全操作

要求学生熟悉实验室各项规则,掌握操作规程,严格操作技术,注意实验室中水、电、气、火、动物的使用,正确使用玻璃器皿,确保学生平安,保证实验课顺利进行。

 4.4 环境的安全

要强化实验员和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对具有高度危险性的药物和具有传染的病毒、细菌、实验标本、在实验课中应更加慎重,剩余的药品、染料不能随意倒掉,以免造成空气污染,凡是具有传染性的培养物、带菌材料、动物、器具等均按要求处理(经高压灭菌或焚烧),细菌污染实验台、地面、手、衣物要用高效消毒剂处理,不能随便乱放和用清水冲洗,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实验结束后要用消毒液泡手,再用清水冲洗,方可离开实验室。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2

1.1实验室设施、设备不完善

实验室在设计和建设上没有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致使实验室本身在建设方面就没有达到相应标准,如室内流通环节不合理、密闭性差、通风系统过滤器装置不合理等,存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缺乏与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相适应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和设备,在影响正常实验活动开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

1.2日常管理不规范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的工作场所,操作者在进行标本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药敏试验、血清分型等不同实验操作时,都要接触各种病原微生物及生物危险因子。日常管理不规范的表现有:个别实验室存在不使用微生物专用培养箱而采用大房间开放式培养微生物的现象;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产生废弃物所需要的收集、包装和灭活等用品与设备不能完全满足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有些实验室采用没有标志的普通垃圾袋包装生物垃圾;学生将实验室工作服带出实验室个人保管,不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日常管理不规范暴露出许多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1.3学生自我安全意识薄弱、操作不当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许多实验课所用的标本来自病人,如临床检验基础、免疫学检验、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等采用人体的各种分泌物、排泄物、体液等标本。即使是学生提供的标本,也可能存在诸如乙肝病毒、流感病毒、痢疾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病原菌。另外,在微生物学检验中,经常接触的有三类、四类病原微生物以及少数二类高致病性微生物和有害生物因子,这些都出现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学生常常接触已知和潜在的生物危险因素。目前,由于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未能到位,部分学生对于生物安全知识了解甚少,没有意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未能认识到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例如有的学生进实验室不穿工作服,接触阳性标本不戴手套,微生物接种时不戴帽子、口罩,有的甚至在实验室吃零食、喝饮料,将干净的书或物品随手放在实验台上,将实验废液随意倒在下水道里,实验用过的阳性标本不经处理就扔在垃圾桶里,下课不洗手或不认真洗手。

1.险评估工作不到位

在使用传染性或有潜在传染性标本进行实验前,必须对微生物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实验应在哪一级的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相应的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紧急事故处理办法,形成书面文件并严格遵守执行。然而一些高校对这一重要环节重视不够,风险评估工作不到位,还有一些高校完全没有对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病原微生物实验进行风险评估,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文件。

1.5管理监督措施缺乏

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室一般都建立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制订了标准操作程序,但往往忽略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内容,不但缺乏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行政管理规范,而且缺乏具体的实验室技术操作管理规范。部分实验室尚缺乏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及监督措施,多数条款没有具体分工,未能责任到人,监管不力。

2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措施

2.1做好生物安全的培训工作

应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组织教师和学生认真学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等法规文件,把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做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在日常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将生物安全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尽早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严防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2.2完善并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制订并严格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程。同时,把责任分级落实到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的所有人员,做到“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绝不姑息任何违反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建立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清洁的工作服,除必要的书籍、笔记本和文具外,其他个人物品一律不得带入实验室。严禁在实验室里大声说话、打闹、乱走动,严禁学生在实验室里吃东西、喝饮料、吸烟、嚼口香糖,不可把任何东西放入口中。如果受到病原菌污染,应立即消毒,不可轻视和怠慢。微生物实验材料的数量和种类繁多,如化学试剂、剧毒药品、玻璃器材、生物制品、菌种、实验仪器、培养基等,若不加以科学管理,实验室就杂乱无章,直接影响实验室的整洁和工作效率,因此应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2.3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工作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硬件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建设。对已开展病原微生物研究活动的实验室进行定期检查,确定不同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是否运行、保养良好,是否配备了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设备。

2.4加强实验室日常工作中的生物安全管理

严格管理菌种、危险品、剧毒药品。目前实验室所涉及的病原菌有炭疽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产气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黄色微球菌、链球菌、水弧菌、脑膜炎双球菌等。为了合理有效地保藏管理菌种,根据《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和实验室实际状况,制订实验室菌种的保藏管理办法:(1)购买菌种时必须是卫生部规定的正规单位,为了避免菌种的死亡或变异,应采取妥善、可靠的方法,设置专用冷柜保存菌种。(2)建立菌种使用记录,指定专人负责,对一、二类菌种设专柜,单独保存。(3)使用菌种时采取严格防护措施,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4)加强菌种安全管理,防止菌种丢失。(5)危险品、剧毒药品管理应符合国家和公安部门及学校统一规定,落实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由专人、专柜保管且上锁,防止危险品及剧毒药品被盗、泄漏或误用。

2.5加强对实验废弃物和实验动物的管理

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是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环节,必须明确掌握生物安全废弃物的分类原则,并严格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避免实验室或环境污染,进而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使用的实验动物必须经过检疫合格,且不得擅自带离实验室饲养,实验结束后存活动物要送回动物室,死亡动物要做无害化处理。实验室废弃物分为感染性废弃物和非感染性废弃物,不能随意丢弃,应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隔离、消毒、包装、转运、保存和处置。废弃物应分类按不同要求进行消毒处理,如微生物实验室感染性材料(血液、痰液标本等)及接触感染性材料应放置于结实塑料袋中密封,高压120℃消毒30分钟才能移出实验室。用过的实验材料如试管、玻片、烧杯等放入装有消毒液的废液缸内,每天更换废液缸的消毒液,应保证消毒液的量为废液缸内总量的1/2,浸泡至少30分钟才能移出实验室。废弃物应分类丢入垃圾袋,依据废弃物的性质及数量选用适合的包装材料,确保无泄漏,处理前后都应在固定位置存放,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2.6加强实验室的消毒和清洁管理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生物实验室 污染物 环境危害 管理对策

随着高职院校生物实验室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也迅猛起来。以至于产生的污染物也越来越多起来,虽然在强度和数量上不及企业单位,但是各方面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类,虽然污染性、毒性等方面是小型的污染,但是也需要政府重视起来。为了培养优秀的生物科学人才,保障生物科学与技术的稳步、健康发展,就需要有一流的设备和经费的投入使用,这就需要各项管理措施与监督机制与发展相适应。以我院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常州应用酶工程实验中心为例,目前拥有生化与微生物分析实训室、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技术实训室、酶工程实验室、微生物培养接种室、分离纯化技术实训室、微生物与生化技术实训室、制药创新实训室、精烘包间、发酵中试车间、水质与固体废弃物监测实验室、药物分析与生化分析等62个专业实验室,总面积达10800m2;拥有倒置荧光显微镜、酶标仪、PCR仪、高通量蛋白电泳系统,凝胶成像系统、高速冷冻离心机、超低温冰箱、超纯水机等设备总数超过1000台。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污染物不仅影响实验室的环境以及实验的质量与效果,也会危害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实训基地的污染。

1 高职院校生物实验室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及危害

1.1 生物活性材料及其代谢物

在生物活性试验材料的使用中,常用一般都是组织、细胞和微生物等,而细胞和微生物的生长需要良好的营养条件,试验通常用的细菌常常是在抗生素等药物存在的情况下正常生长的。如果这些含量高的养分、浓度大并且可能有毒的代谢物的生物活性试验材料,在处理不得当的情况下,就会对周围环境、河流及水域造成污染和威胁。还有大量危害生物的液体,未经处理就排出,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使得有害生物广泛传播。

1.2 有毒物品及其它实验废弃物

在生物试验中最主要的有毒和剧毒物品,不仅对人体危害巨大,还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影响极大。所以,我们在试验完成以后,就要把多余的样品、标准溶液及样品分析等残留物都处理干净。废弃的酸碱溶液等都要经过处理,等不存在危害性后再加以排出,这样试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都不会影响到环境污染,所以这也是不可忽视的安全管理内容。

1.3 各种辐射和照射

包括电磁辐射、UV 照射光、放射性元素的辐射等。实验室的电磁污染源有各种高频加热设备、短波与超短波仪器、微波加热器与发射设备等;UV光主要是无菌实验室里高压或超高压UV 灯、DUV灯、低压UV 灯的照射光;生物学实验常用放射性元素(如P32、S35等)作为标记物进行检测与分析,使得实验材料和器械、器皿都将不同程度地受到放射污染。

1.4 实验器械与耗材

其中塑料制品主要指各种吸头、吸管、离心管、注射器、手套、培养皿及包装等,而且许多为一次性用品。玻璃制品包括各种培养皿、试管、吸管、玻片、盖片、常用容器、过滤器皿等,易损易碎。金属物品最常见的是注射针头及刀片等。上述用品是生物学实验室日常必需品,直接接触各类试剂和实验材料,是有毒有害物质和病源物的传播载体,并可能造成人体的直接机械伤害,这些物体都属于高度危险的实验室废物。

2 生物理实一体化实验、实训室污染物的特点

2.1 种类多,成分杂,集中处理难度大

如要集中处理,很难对症下药,更谈不上回收利用。

2.2 排放量相对不多,排放规律性强,周期明显

其排放量远小于工矿企业,易被人们所忽视。生物实验集中,时效性强,排放成分、量的大小规律性强,周期比较显著。

2.3 废液比重较大

粗略估计,废液的排放量占污染物总量的90%以上。如果不加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会造成环境二次污染。

2.4 污染具有蓄积性和隐蔽性,部分污染物毒性大,危害大

实验、实训室经常使用一些毒性较大的化学药品,如砷、镉、铬、铅的化合物毒性大,蓄积性明显,危害严重。砷化物如砒霜,其它毒性强的化学药品和试剂罗列、氰化物、生物碱等,极少量就能引起中毒。

2.5 危害传播的广泛性

生物性污染物特别是高传染性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可能引起流行性疾病的蔓延、师生中的传染和一定规模的爆发。

3 理实一体化生物制药生产性实验实训室主要污染物的管理建议

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学习、实验实训的教学工作环境不只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完善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人们的环境意识及其高度自觉性是维护环境安全的基本条件。

3.1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执行力度

生物学实验室具有多重性与交叉性特点,在管理上既要满足一般意义上的安全需要,还应针对其自身特点制定和完善操作性强的安全与环保管理措施和规程,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提高生物学实验实训室理实一体化教学安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水平。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和指导相关措施的落实与执行,对实验实训室安全、环保进行定期检查,建立通畅的申报、回收和处理渠道。

3.2 由于理实一体化教学废弃物种类不同、性质各异,为减少交叉与重叠污染以及可能的直接机械伤害,不同废弃物应该分类储存,及时回收处理生物活性实验材料:实验废弃的生物活性实验材料特别是细胞和微生物(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必须及时灭活和消毒处理。固体培养基等要采用高压灭菌处理,未经有效处理的固体废弃物不能作为日常垃圾处置,液体废弃物如细菌等需用15%次氯酸钠消毒30分钟,稀释后排放,最大限度地减轻因此对周围环境、河流及水域的影响。同时,生物学实验室不可引进或购入带病或具有传染性的实验动物。有毒实验废弃物的管理:明确专人负责,使用专用容器和醒目标识,将重金属、氰化物、溴化乙锭(EB)及其结合物进行分级、分类收集,专人管理,定期回收,统一处理。严禁随意掩埋、倾倒、丢弃有害废液和废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废液不能互相混合,比如过氧化物与有机物;氰化物、硫化物、次氯酸盐与酸等。要配备完好无损、不会被废液腐蚀的容器进行收集。对有异味或挥发性的废液或废物要防止泄漏,并应尽快进行处理。实验器械与耗材的管理:吸头、吸管、离心管、注射器、手套及包装等塑料制品应使用特制的耐高压超薄塑料容器收集,定期灭菌后,回收处理。废弃的玻璃制品和金属物品应使用专用容器分类收集,统一回收处理。

3.3 建立专门机构进行监督与管理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能否到位主要取决于所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是否落实,要落实管理制度就必须有专门机构、固定人员负责宣传、定期检查与监督。目前,国内有些高校尚未设置独立的实验室管理机构,缺乏专职的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人员,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这是影响师生人身健康和环境安全的一大隐患。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一流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其设有较为强大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专业机构,拥有详尽的技术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了先进的安全检测设备、资深的卫生与技术专家和生物安全职业资质的高级管理人员,专门从事微生物与生物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工作。

3.4 建设高标准实验室

在新建、扩建和改建实验室的过程中,要全面规划、合理布置,严格实行污染治理设施与实验室设计、施工“三同时”,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实验室。相关部门要制定各类实验室的环保标准,要求实验室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改造,达标后才能使用。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同时设计建设的实验室,应按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理念和要求,规范实验室环境行为。

3.5 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力度,强化岗位培训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的同时,对新进入实验实训室的的各级各类相关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是确保制度落实、责任落实的重要措施。岗位培训可以是多层次的、灵活多样的。从新生开始,负责教学实验的教师可以明确地教导学生遵守规则,规范操作,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习惯。在学生的必修课程或网络课程中可以考虑开设实验安全课程,建立相关考核制度,提高大家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和自觉性。

总之,只要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就一定能够把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得更好,让大家拥有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凤莲.高职院校生物实验室的环境污染及防治措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4):130.

[2]彭兰.加强高职高专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现代验医药卫生,2012,28(23):3634-3635.

[3]吴伟军,刘海飞.实验室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4):142-144.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4

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没有学生在业余时间到实验室参与实践活动就谈不上实验室开放。所以,学生对待实验室开放的态度成为实验室开放成败的关键[1]。现有的教学体制和模式使学生只注重理论课的学习,对实验课和开放实践环节缺乏足够的重视。针对目前存在的状况,应加强实验教学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并开展一系列的激励和宣传措施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开放实验室的实践环节中来。教师作为开放实验室的组织和管理者,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计划和安排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并适当延伸和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充分参与。

2建立有效且实用的实验室开放机制

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强化实验室开放的科学管理。首先要规范和调动实验室教师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监管工作,提高利用率,使得设备既要能够满足实验室开放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又要防止闲置浪费现象的出现[2]。其次,建立好开放实验室的软环境[3]。实验室开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开放性实验室的课题设置应该具有创新性、趣味性,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投身到实验中来[4]。例如,可以针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增设食用菌的栽培管理、真菌形态的观察和鉴定等基础性、综合性相结合的设计实验,丰富实验室开放的内容。最后,加强开放实验室的监督和检查力度。生物技术实验室的开放是一个长期、持久的工作,必须有一套严格的监管制度。实验室的开放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并被纳入到正常的教学管理中来,定期检查、考核,并通过一系列的奖励制度来激励教师不断地坚定信心,在实验室开放的运行中不断地探索。

3优化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开设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

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目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较少,甚至没有,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得不到锻炼;2.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及理论课;3.课堂时间有限,供学生操作和锻炼的时间少,学生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掌握不牢靠[5]。针对上述问题,实验教师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方案,完善实验课内容,提高微生物实验的课堂效率。首先,不断更新实验项目,在着重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引进生物技术领域的新方法、新概念。目前,微生物学实验的内容大致包括[6]:微生物的接种与培养技术、微生物种类的识别、微生物的生长与测定、微生物的理化实验等,在掌握这些基础操作与理论的同时,要引进新方法、新概念,逐步活跃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注重基础实验的同时,增加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查阅文献,扩宽科学视野,增加对微生物学实验的兴趣。最后,在保证完成实验教学目标的同时,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选实验材料、自设实验因素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6]。

4利用实验室开放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微生物学的科研项目中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5

检验人员的素质培养

检验人员的素质培养检测人员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质量控制的先决条件,由于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复杂性、专业性和主观性、所以,操作人员的经验、态度和操作熟练程度尤为重要。应针对具体情况有计划、有步骤的对上岗人员进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培训,并定期考核使之自觉地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SOP)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接受继续教育,及时掌握医学科技的新动态,不断实现理论技术的更新,培养一只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原则:一份合格的标本是细菌检验后续工作的关键。严格无菌操作将污染降至最低,应在患者感染的早期、治疗前和停药后采集标本,标本中不可添加防腐剂,盛标本的容器应贴有标签,及时送检。建立标本验收制度,对不合格的标本坚决退回,说明原因、重留标本并记录。

微生物采集的方法:①呼吸道标本:采集晨痰和随意痰,用清水漱口后,用力咳出深部痰,与无菌容器中迅速送检。②咽拭子标本:用盐水湿润无菌拭子,采集咽喉部发红、灰白色可疑假膜部位,随即放入无菌试管中,送检。③中,塞紧瓶塞,尽快送检。留取导尿管的尿,应更换导尿管后留取。④血液标本:严格皮肤消毒,在24小时内要在不同部位采三次血,每次间隔不少于30分钟,发烧有规律时,必须在发烧高峰前1~0.5小时采一次血,如培养阴性可24~48小时后在抽2次血,提高阳性率。⑤粪便标本:挑取含脓、黏液、血或水样粪便送检,必要时可用直肠拭子。⑥脓性标本:开放性脓肿应先用无菌盐水冲洗伤口表面,取病灶深部脓液。封闭性脓液应消毒后用穿刺引流的方法采取。⑦无菌体液标本:如脑脊液、胆汁、胸腹水等,应严格无菌操作,采集后立即送检,延迟送检时,不能放入冰箱。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制定切实可行又符合要求的SOP规范管理文件使微生物检测质量的可控依据,严格每日室内质控记录整个操作流程,并参加省市室间质控发现不足之处及时纠正,不断提高检测水平。

实验设备的质量控制,冰箱、水浴箱、培养箱等基本设备,应每日监控记录。细菌检测仪、紫外线、高压灭菌器,应有使用、保养、维修记录定期校正,保证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正常运行。

培养基、试剂、染液、抗血清的质控:购置的物品应选择国家认证的生产厂家。使用时,首先对其外观、批号、有效期、保质期进行检查并按储存条件保存。运用NCCLS标准菌株做室内质控加以控制,一旦发现失控立即查找原因及时纠正,记录备查。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建立规范的报告审核制度,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并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咨询[1]。随着微生物先进检测仪器的普及,新的检测指标和采血方法的运用,需要检验者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宣教工作,使之能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根据需要采用细菌检验的分级报告和临床微生物的紧急报告值,尽早提供检验信息,定期分析和总结实验数据,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使之早日康复。

加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建立建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使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2]。配备必要的设施,如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应急淋浴、洗眼装置等,微生物实验室严格三区划分,废弃物的处理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理条例》进行。检验人员加强掌握保护意识,严格遵守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减少和避免发生职业感染。

综上所述,微生物检验不仅要在各方面加强质量控制,而且要使生物安全体系行之有效。只有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科学性、才能有利于检验医学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高职教育;食品检验;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

高职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职能的实现离不开实验室这一重要场所。食品检验专业课程的的教学主要依托于实验的开展,科研数据的获得也是有赖于实验的进行,食品检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食品检验技术的推广等都离不开实验室。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对食品检验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方面进行了思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高职院校食品检验实验室的建设原则

基于高职院校食品检验实验室是以专业实践教学为主,集科研、服务于一身的功能性质,食品检验实验室的建设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先进性原则。

在实验室建设理念上要追踪现代食品检验技术和实验教学手段的最新发展动态,本着“安全、环保、实用、耐久、美观、卓越、领先”的规划要求,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管理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综合运用,保证实验室建设的先进性。

(二)教学性原则。

实验室的基本配备应能满足实验教学大纲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常规器材的数量应达到二人一组。同时,实验室应配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和现场教学投影系统,实现实验教学的直观展现。

(三)系统化原则。

食品检测实验室的建设涉及到给水、排水、通风、排风、强电、弱电、空调、消防、废气废液处理、集中供气等复杂的工艺技术,同时还要考虑环保、安全、可持续性发展等诸多因素,因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在实验室的设计布局上,要系统化考虑,既要充分利用空间,又要避免交叉污染,各实验场所要按功能和检验顺序合理布局。

(四)开放性原则。

食品检测实验室在以教学为主的前提下,可以对外开放。如作为技术服务中心,为企业提品开发和生产控制所需要的参考数据;作为公共服务平台,以公共实验室的模式对企业开放,同时接受其他院校同类专业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作为培训基地,提供技术推广、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等服务;作为劳动部门的岗位技能考核鉴定站。

(五)发展性原则。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高职院校现代食品检验实验室的建设可以采用分步骤实施建设,先根据现行的检测技术和资金情况采用相应的软件和设备设施,同时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以便于与今后建设的项目实现对接。

二、高职院校食品检验实验室建设的场地与布局要求

食品检验实验室一般设有理化检验实验室和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在实验室的建设上,可根据实验室实际应用情况与环境要求,考虑人流与物流的走向,确定布局。

(一)理化检验实验室。

1. 环境要求。

进行感官评定和物理性能项目检测场所、化学分析场所和试样制备及前处理场所应具备良好采光、有效通风和适宜的室内温度,应采取措施防止因溅出物、挥发物引起的交叉污染;天平室须防震、防尘、防潮;放置烘箱、高温电阻炉等热源设备的房间应具备良好的换气和通风条件;试剂、标准品、样品存放区域应符合其规定的保存温度,冷冻、冷藏区域应进行温度监控并做好记录。

2. 室内布局。

可划分为制样室、样品室、热源室、天平室、感官评定室、化学(物理)分析室、仪器分析室、标准品存放区域、试剂存放区域、高压气瓶放置区域、器皿洗涤区域等。

(二)微生物检验实验室。

1. 环境要求。

高职院校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一般达到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二级要求,需要建设净化空调系统,做到控制实验室内温度、尘埃、细菌、有害气体的浓度和气流分布,保证室内人员所需新风量和室内合理的气流流向,并能维持整个微生物实验室合适的梯度压力和定向流动,减少实验全过程中一切潜在的感染危险。

2. 室内布局。

可划分为样品接收和储存区、样品前处理区、样品的微生物检测和可疑致病菌鉴定区、灭菌区、无菌区、污染物处理区、更衣区等。

三、高职院校食品检验实验室的基本配置

食品检验实验室的配置应根据实验室常检食品的种类、班级学生的人数、技能考核鉴定资格工种和级别、实验室职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根据食品常规的理化检验项目和微生物检验项目,实验室一般的配置见下表:

四、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室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实验教师是其中最具活力的、能动的、富有创造力的因素,因此,要使实验室工作顺利进行,实验室质量方针得以实施,教学质量得以保障,就必须注重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可构建以满足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发展为出发点,以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以校本培训、企业实践为培养思路,加大实验教师培养力度,并拓展渠道通过进修学习、技能竞赛等切实提高其技能水平,同时通过完善考核机制,加大实验教师的奖励力度。

五、实验室的管理

能否正常地开展食品检验教学工作以及能否通过实验得到正确的结果或结论,都需要在一个管理规范、科学有效的实验环境中进行,因此,做好实验室管理的各项工作是食品检验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1. 建立规范、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健全实验守则、设备保管、安全保密、卫生检查、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等制度,如《实验室管理规定》(含实验教师的职责、学生实验守则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药品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使用及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方案》等。

2. 加强财产管理,如登记设备附带的各种资料(说明书、合格证、电路图、装配图、附件清单、装箱单证等)及设备技术卡片(验收报告、维修、校验记录等);仪器设备的使用、出借、转让和报废登记等。

3. 完善实验教学文件,编制好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任务书等,建立详细的实验教学档案。

4. 建立实验室意外事故应急处理程序,如《化学试剂中毒的应急处理》、《化学试剂灼伤的应急处理》、《实验室起火与烧伤的应急处理》、《实验室烫伤的应急处理》、《实验室割伤、烫伤的应急处理》等。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GB/T 27404-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食品理化检测[S].

[2]GB/T 27405-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食品微生物检测[S].

[3]WS 233-2002.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安全通用准则[S].

[4]GB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S].

[5]周妍蕾.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管理[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09,(11).

[6]刘芳,刘韫祺.浅谈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J]. 品牌与标准化,2011,(20).

[7]巩强.如何加强食品检验实验室管理[J].大众标准化, 2011,(12) .

[8]李蕾,张国琴.浅谈实验室建设与理性管理[J].今日科苑,2009,(6).

[9]陈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10]和彦苓.实验室管理[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11]李立勇,郭萍.高职院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探索[J].特立学刊,2012,(2).

[12]聂卉,徐翔,李晓静.浅谈食品专业实验室建设与改革[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13]杨国华.最新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及教学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