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1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文化
2012年,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饱含深情而又意味深长地谈到了“中国梦”。“中国梦”是一个民族的梦,是一个集体荣辱与共的梦,也是全体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目标和理想精神的体现。当代大学生是这个集体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学历高,有热情,有冲劲,有理想,可塑性极强,“中国梦”是他们前进的精神食粮,而“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他们的参与和奋斗,本文将从“中国梦”的内涵,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以及如何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内涵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在长达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辞辛苦,把洪荒大地开垦成沃土,将赤地千里打造成绿水神州,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五千年的文明只为圆中国人的一个梦:把中国变成中国人的美好家园,让世世代代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让子子孙孙永远在中国土地上繁衍昌盛。这是一个世代传承的“中国梦”,历史的辉煌激励着每一代的中国人努力前行,以实现更加闪亮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当代大学生的使命
回首历史,青年人往往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在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新时代提供给当代大学生们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同时,这也赋予了大学生们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是历史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高校文化建设与“中国梦”的联系
高校是孕育大学生们的摇篮,高校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对学生的思想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校园文化蕴含着较深层次的价值体系,它为学生提供了行为和思想的导向,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个人行为引导到集体目标上来,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其次,一个高校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良好的校风能激发学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其中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再则,校园文化建设中产生的正面典型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素质,这无不起着激励作用。
四、如何将“中国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如何将“中国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一名辅导员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首先,从自身做起,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包括过硬的政治理论素质,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以及具备大学生心理指导素质。在多样性的社会思潮、多元文化荟萃中的大学生都可能在各种情况下显示出失误、失落以及错误的选择,这就需要辅导员博学多才,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并要具备心理指导的能力,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循循善诱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帮助学生们解开迷雾,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进。当代社会的高校辅导员也需要与时俱进,关心时事动态,宣传积极向上的思想热潮,引导大学生认识“中国梦”,了解“中国梦”,追求“中国梦”,并且用自己的良好品德和行为去带动、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做学生成才的引路人。
其次,围绕“中国梦”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让“中国梦”的内涵、核心更深入人心。
通过班会、形势政策课或者其它思想教育课程以座谈、问答或主题教育报告的形式向学生们传达“中国梦”的内涵、核心、内容及意义。从历史的发展娓娓道来,循序渐进,避免照本宣科式的空洞说教,逐渐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的理想、愿望、利益诉求统一起来,鼓励学生们踊跃发表意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树立自我的小梦,因为一个个小梦的追求与实现,汇聚起来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梦”。结合“中国梦”为主题进行演讲,激发大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或者组织观看由大学生们自己推荐的爱国主义影视片,阅读优秀的励志书籍,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养成关爱自我、关爱他人的个性品格和自信务实的人生观。宣传中国历史上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英雄人物,并以之为榜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还可以开展健康心理活动,为同学们营造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环境。另外,举办摄影活动,鼓励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相机,拍摄“我的祖国”,以大学生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创意将“最美中国”通过图文并茂淋漓尽致的展现。此外,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梦”的认识,开展“三下乡”活动、社区挂职锻炼活动,不仅使他们将自己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加深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而且切身体验社会生活、感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以后投身建设祖国事业打下基础。这些活动均有助于大学生们树立梦想,激发拼搏的劲头,使更多的人起航追逐梦想。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2
尊敬的党支部:
这是我第一次上大学的党教育课,在这次的入党培训教育课中,我受益非浅。人生,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最动人心弦、引人深思的话题。每一时代的大学生,从来都没有停止对人生目标的追求。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充满挑战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时代,这个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以崇高的历史使命。
中国***,一个先进的、积极向上的、有光明前途的组织,她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这次党课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当代大学生的重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翻开党的光辉史册,我们可以发现,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关键时刻加入中国***,是中国有志青年知识分子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无论是在中国***成立时、在大革命时期、在时期、在时期、在改革开放时期,都是有志青年知识分子引导社会主义发展。因为他们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只有中国***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和胜利地实践社会主义。有理想、有抱负、愿意为实现****而奋斗的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加入中国***,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有所作为。这样的选择和目标是正确的,也是崇高的,她为我们平凡的生活带来了庄严与神圣,使我们年轻的生命征途有了旗帜和明灯,让我们执着于这样的选择追求,坚定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由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从思想、行动上提升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虽然我现在只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但是我要时刻谨记党的教诲,时刻以党员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自觉的加强自己,争取得到更大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374-02
一、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目的和意义
民族精神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保障。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世代不散,依赖于民族精神的引导和支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些首要任务都为高等教育所承担。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有利于他们想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拥有崇高的理想来为祖国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注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的培养,塑造大学生的民族自尊、自强、自立精神,用中华民族革命传统去教导青年学生,让他们能够提升自信,增强士气。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可以拉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有助于提供强大的精神激励,使学生一直努力不懈,使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祖国的发展而成才。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发奋图强的意识。现如今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需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用中华民族拼搏奋斗的精神教育广大学生,可以磨炼他们的意志,建立逆境中拼搏的精神。如今经济迅猛发展,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已经刻不容缓,且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各高校亦是责无旁贷。
二、新时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状与分析
关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与实践,理论界和各高等学校都很重视。不少学者都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紧迫性、实施途径等做出探讨。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施,此问题更是引起学界关注。关于这一课题,不仅学界重视,各高等学校也身体力行,在实践层面做出不少深入探索。我国新时期的大学生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大体是好的,是催人奋进的。但在复杂的国际局势和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许多大学生对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认识还不够,还有一些没有形成正确的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因此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成了重中之重。从以往研究成果看,学界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偏重意义、价值这些理论层面的东西,缺少对育人实践的具体指导;各高校的实践,重视的是各项活动的开展,缺少理论的梳理和提升。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既深入探寻民族精神的精神实质,特别是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效用;又注重将其与指导实践紧密结合,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挖掘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让大学生通过民族精神的渗透,激发大学生发奋图强、艰苦奋斗的动力,意义重大。
(一)民族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体现
作为国之栋梁,大学生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中汲取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时代内涵,并为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爱国精神、民族意识的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族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和实际意义。大学生的爱国、民族意识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达到大众的心目中。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应自觉地学习与了解我国的国情、民情与民族历史,充分地利用好自己的课余时间关心时事,关心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尤其关心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的状况、问题与前景,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如信函和网络、高校的社团、协会等去了解并参与国家大事。
2.顽强拼搏、求实创新的精神。民族精神只依靠历史传承还不能得到长久发展,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学生在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回报于社会的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的体现。
3.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增强。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即将步入各个领域成为骨干力量,部分将走向领导岗位,他们将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事业同国家的兴衰和改革的成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展现着他们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民族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忽视的原因
1.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网络信息传播的普及,不少大学生受外来主义思潮的冲击,潜移默化地削弱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2.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很多大学生只盲目追逐于金钱与财富,崇拜明星以及富豪与成功人士,完全不去理会这些光环背后的努力与艰辛;仅凭直观当作认知。
3.不求上进,虚度年华;有些大学生没有目标,认为上了大学的人生就会很完美,蹉跎度日,把青春耗费在网吧和花前月下上,一些大学生抽烟、喝酒成了习惯,整天搓麻将,逃课弃学。对他们而言,大学的生活就是蒙混度日。
4.道德危机,政治态度不坚定;当代大学生在言论自由、思想解放的大氛围中,思想意识空前活跃,恐惧、烦恼、困惑、迷惘、不平衡感,无时无刻不使他们陷入又一轮的精神伤痛[1]。
三、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方法和手段
(一)课上教育为主要着力点
课上教育是学校培养学生的主要渠道,而课堂教学也成为开展中华民族教育的关键地点。所以,为了发挥培育民族精神的课堂教育的重要作用,要足够注重课堂教学的作用,争取做到师生间传授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将民族精神教育贯彻到课程的教学中。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热切地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却又面临着纷然复杂的社会,这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甚大。课堂教育此时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要把大学生们从混乱的理念中剥离出来,晓之以理,做他们前进路上的指明灯,重新塑造和培育他们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对于正处于意气风发的大学生而言,心中有了坚定的民族精神,就有了应对社会风云巨变的思想武器。作为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课上教育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目标,就必须以极强的责任感和光荣的使命感,注重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引导其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而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教师们应该充分利用课上的机会,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充分挖掘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时时关注着学生的思想和成长,最终达到培育新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目标。
(二)发挥模范的榜样效应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总会出现优秀的榜样,榜样人物的影响力是超越时代的。他们的理想、信念、信仰、追求和风采对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各高校应根据具体情况为在校学生搭建平台来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例如利用校园电台,制作几期有关民族精神培育的电台节目,使学生们走在校园里随处都能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还可以在校园网、宣传板或学生较集中的地方作为宣传地点,大力宣传民族精神;充分挖掘潜在资源,引导大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精髓、体会民族精神的力量,逐步树立民族自豪感,形成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营造培育民族精神的浓郁氛围。
(四)以有利契机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通过课堂的教育大学生可以了解到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但要做到知行合一,还必须把握有利时机开展各项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们身体力行,更易达到培育他们民族精神的目的。如利用各种民族传统节日、重要事件和纪念日等,作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最优时机和切入点,这对营造民族精神教育的氛围具有特别的意义。且经过几千年来的历史沉积,我国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因此,要完全理解民族精神,就要去深入了解我们的民族和民族文化;组织大学生参观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地方,如烈士陵园、英雄纪念碑等,让他们追思民族英雄,学习他们的崇高品格,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参观各地的名胜古迹,了解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成就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可以以我校60周年校庆为契机,开展讲座、组织专题访谈等活动,更加具体地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在现实中的深远影响与意义。
时代正在召唤着有志青年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广大青年为之努力。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必须时刻抓紧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响应时代的号召,挺起我们民族的脊梁!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4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势,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面临的新形势
在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经受着各类思想、文化的不断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清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明确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新挑战,更是切实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
二、明确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系列讲话精神,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用指导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培养的坚定信仰者、实践者、传播者、维护者;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青年大学生,开展党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形势政策教育;
第二,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青年大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青年大学生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勤工俭学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还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能力;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解决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理念,不断以科学水平的提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1.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
当代青年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选择性较强,注重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在行为上,追求自主决策;在生活上,追求自立自强;在精神上,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然而,当代青年学生自身也存在缺点和不足,比如,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等。针对这些缺点和不足,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善于积极跟进、引导,让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明白做人道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当代青年学生的理论教育,从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尽快成才。
2.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
2.1大力开展实践育人工作
针对青年学生喜欢参与和竞争的特点,开展各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实现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的互动。
2.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创建和谐积极的育人环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作为教育部门需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增强授受两者的互动,积极构建生态教育环境,而这个环境的获得,需要高校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有深厚的校园人文底蕴作支撑,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作载体[1]。
2.3加强网络教育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网络化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效率与效益的必要方法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网络重要性,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开辟了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因此,应进一步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利用网络开展宣传、教育、讨论等活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2.4深入细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究其根源是由于这部分人群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心理承受能力过低造成的。高校要实现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咨询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大学生有着更加活跃的思想和观念,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未来与希望。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跟随时代步伐,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同时要坚持不断创新,结合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和新的要求,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金建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0-12.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5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人有人文,有人类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就是人类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理念、基本价值取向。对人自身来说,人文精神就是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意识,更是一种价值诉求、一种终极关怀”。人文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但总体上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包括他人)”、“人与自身”这三个层面上。在人与自然层面上,关注自然,关爱生命,具有尊重自然的伦理态度,遵循自然规律的理性态度,保护自然的实践态度。在人与社会(包括他人)层面上,懂得平等相处,尊重他人,努力做到公平、公正、诚信、友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有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人与自身也就是个体层面上,懂得人的尊严,热爱生活,珍视生命,有正确的信念、信仰、理想和人生目标,能够努力做到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兴衰更替,浩瀚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为一体,内涵丰富,且互相渗透,相互吸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整体,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在中国人的人生智慧方面凝练出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人与人关系的定位取舍,人与自我精神境界的深邃追求”。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它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崇尚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倡导刚健有为,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其基本内涵至少可以概括为七个方面:第一、“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和人道精神;第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第三、“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第四、“任重道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五、“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和高尚人格;第六、“厚德载物”的宽广情怀和道德情操;第七、“尚中贵和”的和谐理念和处事原则。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既具时代意义,又具有普世情怀。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它不仅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也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在当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对于增加青年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打造坚实的人文根基,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出于怎样的教育理念,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必定是吸取人类精神文明即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资源并加以再生性创造的结果。正如当代中国社会的人文精神不能拒斥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也同样不能拒斥中国传统文化”。
理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不仅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且能够为当代社会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3月,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在21世纪的今天,作为社会文化主要传承者和建设者的青年大学生,无疑应该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积淀,努力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2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人文素质的养成,人文精神的培养,既有赖于学校教育,也有赖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更依靠人文教育”[3]。作为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主要手段的人文教育,具体表现在四个层面:人文学科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人类意识教育和个人修养教育[3]。其中,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家园和精神追求,民族文化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中心层面和核心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合理内核和人文精华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为当今我们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文化素材和思想资源,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并非单一的课堂教育,它包含着教书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品行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多元渠道,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殊途同归。但不可否认,在诸多渠道中,课堂教学依然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它既是教师履行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人生舞台,也是学生求知进取、明辨是非、增长才智,乃至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理想平台,处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地位。身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平台和载体,有质、有量、有效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并使受教育者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呢?笔者沉思揣摩,以为唯有“创新”二字,即教育者在拥有良好思想品德、扎实专业素质和学术修养的基础上,努力优化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多姿多彩,既在教学效果上事半功倍,又在人文教育上潜移默化,二者兼具,相得益彰。
首先,在教材建设上做到篇幅适度,注重“守正”与“出新”。目前,国内出版了不少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教材,通览之下,大多体例庞大,内容偏深,份量过重,专业性过强,与时代特点、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等联系不多,可读性不强,学生无欲浏览,甚至望而却步。为此,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学生的通识类教材编写,应在篇幅、内容上予以斟酌,避免过全、过量、过深。在编写体例上尝试采取专题编著法,全书由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宗教哲学与现代人生、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思想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与审美情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创新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专题合构而成。每一专题的内容既要“守正”,又要“出新”,“守正”层面是系统阐述和梳理专题文化基本知识,“出新”层面则是注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贴近时代、社会及学生实际,着力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努力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启发指导意义。
其二、在教学模式上,改革教学课程“个人承包制”,实施“分片包干制”。众所周知,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教师教学课程的分配,一般根据教师所属专业方向来确定,一人主带一门或多门课程。学有专攻,这种教学课程“个人承包制”教学模式对于专业性课程的教学而言确有必要。然就中国传统文化这门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学科的通识课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则因教师较为单一的知识结构与课程庞杂的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良莠不齐的“夹生饭”,有些教学内容甚至因教师相关知识的“贫瘠”显得苍白乏力。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课时少,且大多为合班大课,不少学生对这种非专业课程又怀着漠视态度。教师若勉强上阵,并按传统教学模式和程序“按部就班”授课,其教学之艰难是可想而知的,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也只能是一种奢望。笔者认为,要避免中国传统文化课教学中的这一乱象,较为奏效的办法是建立课程教学团队,实施课程教学“分片包干制”。该课程教学团队由若干位授课教师有机组成,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结合教材编写体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以及教师知识储备及研究方向、学术积淀等诸多因素,将该课程分解为若干教学模块,制定若干教学专题,因人分配教学任务,实施专题模块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使课堂教学由“机械”走向“机动”,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能使知识点相对集中,分析问题深刻透彻且成系统,会起到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不一样的全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变过去通识课教学“大餐”中因学生吃“夹生饭”导致“厌食”的局面。
其三,在教学内容上少做“加法”,多做“减法”。在过去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教学中,之所以出现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加取舍,将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不分青红皂白,混为一谈,重点不清,脉络不明,使得有限的教学时空被无限的文化史堆积挤占。而且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顾社会变迁,不联系时代和学生实际,为讲文化而讲文化,带着学生徜徉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海洋里,始终不着边际。这种对教学内容不断做“加法”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最容易产生,其结果是教师灌输得越多,学生越难消化,学习“胃口”越来越差。因此,要解决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消化不良”的良方,只能是在教学内容上努力做“减法”。记得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减法”有过很好的诠释,他认为,为文化做“减法”、为文化思维“减肥”的目的,就是“让文化真正有价值的部位凸显出来,不要让它成为热闹喧嚣的文化闹剧”,我们在讲传统文化的时候,不要过多地渲染“谋术文化、民粹文化、复古文化和地域文化”,应努力增加“大道文化、理性文化、创新文化和整体文化的成分,那才是中华文化的复兴”[7]。余秋雨老师的文化“减法”思维给我们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以很好的启示,也是指导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方法论和实践论。这种全新的思维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选择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质感的文化”进行梳理、整合和演绎,如此方能推陈出新,让学生喜闻乐见,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6
作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更有其独特的性格。当代大学生因缺乏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时政关注自觉性不高,导致大学生普遍存在爱国主义意识薄弱的现象。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国家建设接班人的重要领地,在教授和巩固大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健全人格更具现实意义。由于民族自豪感的不足与缺失使得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淡化;其次,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将民族自豪感教育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间,使得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后,普遍存在民族自豪感的缺失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我们身处的社会、家庭、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局限了学生的思想意识,大家普遍存在顾小舍大的现象;政治觉悟不够高,对国家事务报有事不关己的自私态度;信念不坚定、易信谣言、过于冲动与偏激,对事物认识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因此,大学生民族自豪感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中一项就显得尤为重要。
1当代大学生民族自豪感教育的基础与保证
民族自豪感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是我国日渐强大的重要体现,是中华儿女56个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撑,是提升国民素质与民族自信心的保障,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民族自豪感教育是加强与提升我国公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五观”,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新时代下升华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途径与方法
2.1知往鉴今、资政育人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屹立在960万平方公里中华大地上向世界展现的是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力量,发扬的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人文情怀。高校处于意识形态的前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以清醒的历史自觉、求真的态度正视客观史实,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式看待问题,整合碎片化的历史现象,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本因、趋势和基本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文化自信。知往鉴今、资政育人,中国历史犹如一杯甘醇的美酒,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后,迸溢出缕缕幽香,味淡而绵长,清冽却醉人,从而进一步培养与巩固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2发挥高校的校园环境和社会实践的作用
大学生民族自豪感教育的落实与开展,一定要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提升大学生民族自豪感教育吸引力为着手点,积极打造大学生民族自豪感教育载体的创设。高校应该在建立大学生民族自豪感教育基地,加强与红色教育基础的相结合,共同开展大学生民族自豪感教育工作。要积极探索大学生民族自豪感教育载体的创新模式,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民族自豪感教育中来,使他们能够感同身受,引导大学生到科技创新集中的区域进行学习考察,让大学生自主自觉的探索和学习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将“国学教育”与大学生民族自豪感教育结合起来等,都能够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同时,高校党委、团委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班主任、科任教师,都应将大学生民族自豪感教育渗透与落实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使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自豪感教育。对于专业课老师来说,在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过程中,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更多地融入民族自豪感教育内容,使学生既学习了专业文化知识,同时也接受了民族自豪感教育,从而春风化雨,入脑入心。
2.3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网络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