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范文1

一、化归、转化――探究式

化归,是指把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到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思想方法。转化的思想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这一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是:对问题观察――联想――回忆旧知识――利用旧知识进行探究――问题解决。在教学中强调归化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探究的: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哪些知识我们是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并利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

生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是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先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生2:异分母分数加减,我们先通过通分把它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再按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生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我们是把它转化为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在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三角形内角和,能不能运用转化思想,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

(二)探究:

1.每五人一组,任意画一个四边形、一个五边形、一个六边形,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求出它们的内角和。(12分钟左右)

2.小组交流

组1:我们把一个四边形分成了两个三角形,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相加。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所以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即:180°×2 = 360°。

组2:我们把一个五边形分成了三个三角形,这个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相加。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即:180°×3=540°。

组3:我们把一个六边形分成了四个三角形,这个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四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相加。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这个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720°,即:180°×4=720°。

3.观察、归纳:

师:仔细观察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内角和的求法,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不操作你能否求出七边形、八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

生1:我发现一个多边形分成三角形的个数正好是它的边数减2,。

生2:根据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规律,可推出七边形的内角和是180°×5=900°,八边形的内角和是180°×6=1080°。

生3:通过观察,我发现n边形可以分为(n-2)个三角形,所以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

(三)小结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我们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的?

本教学案例把转化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导入时让学生通过联想明确本课渗透的数学思想――转化;探究阶段学生把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分别划分为几个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求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进而通过观察、归纳得出n边形内角和的求法,小结阶段,不但回顾了学习了什么,而且回顾通过什么方法来学习的,使他们对转化思想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观察、猜想――探究式

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数学猜想是指依据某些已知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做出的一种似真推断。猜想既是科学发现的先导,也是实现问题解决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探究性学习来说,猜想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思维方法。

这一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为:观察――猜想――检验――结论。在教学中强调“猜想+证明(验证)”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探究的:

(一)导入

1.下面哪些数能被2整除,哪些数能被5整除?

341 502 1350 28 1005 31 75 110

2.师:能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

1.观察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有的学生认为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是根据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来猜想的;有的认为个位上是1、2、3、4、5、6、7、8、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因为在3的倍数中个位上的数1-9都有。

2.检验猜想:列举一系列数字小组讨论

11、132、253、84、225、326、417、3268、519

通过小组讨论得到:个位上是1、2、3……,9的数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结论是不能只看一个数的个位,就判断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

再次列举一系列数字小组讨论

12、21,18、81,369、963,2715、7251

通过小组讨论得到: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说明能被3整除的数交换数字的排列顺序,得到的数也能被3整除。

3.进一步猜想:现在你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怎样的?

小组合作得出: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4.进一步检验: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请同组同学每人报两个数,先用计算器计算能否被3整除,再全组同学检验规律。

结论:

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性;情境;评价

探究学习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层面是指在语言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研读课文,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觖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语言探究性学习是开放式、综合性的大语文学习。探究学习的范围包括课内的、课外的和自我语文学习方法的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准备与期待、阅读欣赏与质疑、阅读反思与批判、语文实践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而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探究性学习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土壤,应当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

一、使学生从“接受者”变“探究者”

自主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高度自主和开放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有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当然,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会切实得到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例如在古诗教学中,传统的教法以学生接受为主,学生就像是接受东西的容器放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把字义、词义记住,然后把课文背诵下来,等学生将上面的内容全部背出来了,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要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顺利进行,作为教师的一定要切切实实地给学生更多的支配权和自主选择的学习机会,在学习时间上,对学习进行计划和安排,在学习空间上,学生有展示个性、发展才华足够的活动范围。这样学生能够主动去查阅材料,为课堂上的良好表现而去做准备,真正的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实现从“接受者”变为“探究者”

二、构建探究平台

教师要努力营造师生、生生之间的自由、平等、宽松、和谐和学习氛围,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做,并在想中、说中、做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师生在共同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文科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增强语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性和实践性,它能充分突出学生的实践,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技能。但从目前我们的教学环境来看,学生缺乏大规模的实践锻炼机会,因而我们可依据现有条件,在必要时适时点拨,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手段进入情景就很重要了。 从心理学理论中,我们知道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是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时,就不能单调地进行读写听说的训练,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如我在家朱自清的《背影》是有这样一个问题:朱自清为什么会流泪?综观全文可看出、朱自清对其父亲的特别感受,但一个大男人为何会对如此细微的事动情呢?这个问题让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了兴趣,探究的课题也就由此而展开了。

三、引领学生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1)提出的问题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感受知识的逻辑性,体验知识的形成性。(2)问题的程度要合适,能照顾全体学生的需求。(3)凡是学生能探究得出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要尽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解五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问而不究,是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秘所问,问有所解,才是探究式教学的追求。有的人认为全堂课中,只要是教师问,学生答,搞的就是探究式学习。其实这种问答式教学并不是探究性学习方式中的“问题”呈现,它没有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而是老师把问题设计好,让学生以判断的形式作答。这属于教师越俎代庖,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活动,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更谈不上让学生发现问题,

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作为学生、教师、文本之平等的对话过程,把教材视为学习研究,同时也是分析甚至批叛的对象,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让学生探究。

四、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

进行拓展探究时,很多内容不在文本中,而在学生的广读博采、社会积累、生活经验与人际交往中,所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语文实践,在语文探究课中尤其不能忽视。因此教师可以从内容的开阔性、角度的多元性等诸方面为学生搭好学习的台阶。

五、注意多元化的课堂评价

评价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不应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自己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各抒己见。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作出评价,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在交流式的互评中,评价同学的朗读、回答和表演,指出其优点,提出其建议。特别是面对众多美丽的错误、可爱的偏见、荒谬的异端及灵动的创见等信息不迷茫,通过正确引导、参与评价,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思辨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创新精神;生物科学素养、有效方法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任务。而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所以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交流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知识,又能应用知识,还发展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在探究过程中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探究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更具有说服力,更有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比如,许多中学生偷偷地学会了抽烟、喝酒,家长说、老师劝都没用,只能用事实说话才有说服力。所以结合课程的内容和实际的情况课堂中开展实验活动:探究烟草和酒精对动物心脏的影响,在实验中学生亲眼看到烟草浸出液浓度越大,水蚤的心率越快,直至不能承担负荷,最终导致死亡,由此学生深刻理解到烟草中的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从而树立远离烟草、保障健康的信念。在实验中学生还观察到:酒精的浓度越大,水蚤的心率越慢,达到20%时,水蚤的心脏就停止了跳动,通过合作交流,分析总结,学生自然而然会得出:酒精有麻醉作用,理解了酒精对人体的危害性。此时教师引导提出:为什么交通法规中有禁止酒驾的条款?学生根据获取的认识不难说出司机喝酒后,各器官受到麻痹,尤其是神经系统,各部分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都很差,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的理由。这种探究性学习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而且对学生还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要比口头的说教深刻得多,这就是事实胜于雄辩的理由吧!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探究中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比如,学习《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一节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鸡蛋中蛋白质丰富,蔬菜、水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土豆中淀粉的含量很多等,但含量的多少怎样才能体现出来呢,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做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阅读教材的“小辞典”,学生知道了蛋白质、淀粉、维生素C的性质,小组讨论后有了设计思路,但阅读教材中的探究提示时,有的学生对教材中的“马铃薯、鸡蛋、橘子等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做出的假设是:含有淀粉的是 ;不含淀粉的是 ”的问题和假设提出质疑:这种问法不够科学,没法设计对比实验,而且这样的提问和假设往往会让学生产生错觉,认为一种食物中只含有一种营养成分,这不符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和实验的设计意图。对于这样的质疑教师要及时表扬激励,激发创新思维,放手让学生大胆创新设计,提出怎样设计实验才能体现出“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思想?学生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后得出,把提出的问题改为:马铃薯、鸡蛋、橘子三种食物中,哪种含有较多的淀粉?哪种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哪种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这样提问就避免了学生产生的错觉,同时能很好的设计对比实验,把教材中的三个实验合为一个来对比探究,既科学又简练,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还在质疑中培养了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后导,以学定导”的教学思想,而且在探究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151-02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学会评价。在这同时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情境,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贯穿这众多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不同的教学策略有不同的教学操作环节。不论哪种教学思想,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方法的有效性探究方面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索学习的兴趣

这是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指导学法,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学习的方法

这是自主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只有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才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会受益终身。

三、协作学习,使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这是自主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班级里,我制定了详细的小组学习加、扣分标准。并在教室黑板的左侧画上表格,将各小组的积分及时添加。这样一来,每个孩子都能随时直观地看到自己小组的学习成绩,从而更好地激励每个孩子自主学习。当然,仅有制度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将这些积分定时总结。每周一评,得分高的小组,我会给小组的每一个成员下发喜报,并带领这几个孩子去图书馆借书。而得分较低的孩子就需要在下一周的时候给全班同学表演一个节目。详细的制度就是给孩子们的一个学习、交流时的行为准则,每个孩子在这个准则下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努力为自己小组的荣誉奋斗、拼搏,班级也具有了非常高的凝聚力。小组协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好品质;协作学习,使学生明白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依靠小组之间的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协作学习,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能力。

四、放手操作,使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学习的时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价值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天堂,应该由学生主宰。教师是点拨者、引发者、补充者。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在我所教二年级数学的一次评研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图中的信息是:“乌龟有2只,鸭子的只数是乌龟的5倍,兔子比鸭子少3只,小鸡比兔子多9只。”问题一:兔子有几只?问题二小鸡有几只?看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似乎无从下手。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一下子找到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很难。我提醒小老师让大家反复读题中的信息,用自己手中的小棒摆一摆,或者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画。小组合作有摆的,有画的,不一会儿他们就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弄清、理解、接受这道题的来龙去脉,在课堂上通过摆或者画,孩子们的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了。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教给了孩子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既然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就应把权利还给学生,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愉悦地获取知识。

五、效果评价,给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信心

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教师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近年来,课堂探究性教学以及学生对专题的研究性学习,取得了一些进展: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有所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构建一种有助于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主动探求、发现与体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它要求课堂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以下是笔者对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中的一节尝试课。

本节课讲的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3),复习完前两节学的用加减法解未知数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或相等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后,我又给出了一个方程组3x+4y=16①5x+6y=33②这个方程组本来是3x+4y=16①5x-6y=33②我有意把方程②中的减法写成了加法。就让学生先解了。我让学生先观察这个方程组和前两节讲的有什么不同,能否用前两节的知识来解。

李宝宁举手说:“老师,我来做!”

我把他叫到前面来。他的做题过程如下:

解:②-①得:2x+2y=17③

由③得:x+y=8.5④

④×3得:3x+3y=25.5⑤

①-⑤得:y=-9.5

把y=-8.5代人⑤得:

x=18

原方程组的解为:x=18y=-9.5

他的做法好极了。通过转化未知数的系数,使x的系数相同,再用加减法去解,真的很棒!可他也没用到今天要讲的先求相同未知数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再用加减法去做。于是,我又问学生:“再观察相同未知数的系数,怎么变形使它们相等或互为相反数,然后再用加减法去做。”同学们冥思苦想起来。两分钟后,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于是,我叫了马玉芳同学。她的做题过程如下:

解:①×3得:9x+12y=48③

②×2得:10x+12y=66④

④-③得:x=18

把x=18代入①得:

3×18+4y=16

y=-9.5

原方程组的解为:x=18y=-9.5

同时变换两个方程使未知数的系数相等再用减法去做,也好极了。到此为止,这节课基本没啥问题了。接下来,我让他们做原题3x+4y=165x-6y=33同学们都很积极、很踊跃,很快就有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做了出来。

我感到很欣慰,这节课就这样在同学们自己探究出来的几种方法中圆满结束了。我相信,这节课一定比我单纯地去讲方法效果要好得多。

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范文6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11-1.5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学生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教学过程中“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让研究性学习走入初中语文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它可以变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传输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积极主动的现代学习方式。著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让学生在语文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就会多一些主动思考发问,少一些单纯被动的接受,就更能自主的运用知识、理解领悟、分析概括,以积极的思维获取真正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采用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由于反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语文课中重视了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但不少语文课中出现了只有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却很少见学生提问质疑,主动发现问题,学生还是被动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是在为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计划服务,不是为自己学习服务,只不过由被动地“听”变成了被动地“答”,没有真正取得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权力,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得到充分尊重。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动态过程,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可以真正体现这种主导主体的有机结合。

第三,研究性学习是语文教育复归人文性的重要途径。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是提高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精神境界的主阵地。教学中要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从当前的课堂教学看,注重了学生的认知活动,忽视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使语文教育形成了在学生道德、审美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人文精神缺失。而研究性学习教学理念的产生引入,给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复归带来了福音。一方面,因为研究性学习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让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是一个积极的学习的过程――学生去做想做的事,而不是做为他们安排好的事。这样就给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既然研究性学习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呢?

第一,教师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转变角色。吕叔湘说过:“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老师的问题。”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因此,要真正把“研究性学习”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转换自己的角色:要从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换为学生研究的参与者。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探索、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教师不可能作统一的授业解惑,因而教师应该着重指导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如何收集信息,教会学生会学。例如我在教《藤野先生》一文时,我先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添改讲义”这一事件(第11―15段)为例指导学生如何圈点批注,理解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的形象,再让学生自由选择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其他事件,进行理解阅读,学生对藤野先生这一形象的理解评析比以往教师的讲解分析要丰富得多,对本文的学习也比用传统的教法轻松得多。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自主的,学生的自控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各组活动组织管理、活动质量的差异,研究的问题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我在教《白兔和月亮》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我出示的要求自由评析课文(有对词语感彩的评析、有对描写方法的评析、有对某些段落作用的评析等),让个人依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问题研读,再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讨论,最后,总结寓意。学生的学习活跃而有序,教师教得也轻松。由于语文学科有其多元性、多义性的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体现本学科的特点。

第二,研究性学习的运用要有科学性、计划性。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有限,不同的学生又各有差异,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要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定,现行的新教材(人教版)中一些思考题、资料已给我们指导学生研究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如五律《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两种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等文章主题的多种理解,都是学生尝试研究性学习的好课题。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可以先从一词一句入手,再到某一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丰富语文课外活动,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书本以外的生活,既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要关注课本知识,更要关注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生活实践、相关学科的联系。初中学生的阅读量有限,生活积累少,在研究性学习中,视野就不开阔,探究也就不会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可以弥补学生知识的不足,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感悟,使语文学习的研究能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延伸,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变得生动活泼。如本学期在学习居里夫人的《我的的信念》一文时,我们让学生课外再阅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梁衡的《跨跃百年的美丽》、居里夫人女儿的《母亲》,丰富了学生对居里夫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