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金历史收益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保基金历史收益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保基金历史收益率

社保基金历史收益率范文1

摘 要 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法筹集并用于保障国民基本生活福利的专项基金,是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医疗、养老、失业三方面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缺口每年大约为673亿元,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提高,基金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实现保值增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社会保障 基金 投资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现状分析

社会保障基金,是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专门筹集建立起来的专款专用于建立和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是一笔独立的资产。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

我国社保基金主要的来源包括政府财政拨款、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金、国有资产划拨、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等途径。目前我国的社保基金遵循安全至上的基本投资理念,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债投资和债券投资等低风险投资。资金在投资运营过程中,必然要面临一系列风险。因此,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运营中需要遵循几个原则:

1.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社保基金投资运营中首先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社保基金是老百姓的生命线、“活命钱”,在运营管理中,无论收益如何,首先必须坚持安全至上,否则,不仅会使社会中下阶层公民的基本生活失去保障,甚至还会影响经济市场的有序,社会的和谐以及政治的稳定。

2.收益性原则。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创造收益是社会保障基金进行自我积累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衡量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行为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由于受到通货膨胀、利率变化等等因素的影响,社保基金必须要有相当的收益才能保值增值。

3.低风险原则。只要是投资就具有风险,而且风险往往与收益成正比。因此,我国社保基金在投资运营时必须遵循分散投资的原则,考虑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方式,使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实现安全增长。可以将一定的资金在不同的投资工具之间进行配置和优化,重新进行组合投资。按照投资组合最优的理论,将收益率、风险性、流动性均有所区别,甚至相差悬殊的几个品种的投资工具进行组合,优劣互补,以达到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范围和投资结构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范围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其中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占资产总量的绝大部分,其比例不得低于50%。对于证券投资、股票投资等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投资工具的比例进行了限定,不得高于40%;规定较高风险和较高收益的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当前我国社保基金投资中,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占了绝大部分。

(三)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现有规模和投资收益情况

2006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报显示,截至06年底基金权益净增加815.56亿元,其中全国社保基金权益净增加769.89亿元,包括投资收益转入195.65亿元;个人账户基金权益增加45.67亿元,包括投资收益转入0.15亿元。报告期末,基金权益总额为2769.83亿元,06年我国社保基金已实现收益195.80亿元,即实现收益率9.34%;报告期浮动盈利增加额423.99亿元,经营业绩619.79亿元,以此计算的经营收益率为29.01% 。

2007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报显示,截至07年底基金资产总额4396.94亿元,其中由社保基金会直接投资资产2327.54亿元,占比52.94%;委托投资资产2069.40亿元,占比47.06%。基金资产市值5161.52亿元,实现收益总额为1453.50亿元,经营收益率达43.19%。

2008年全国社保基金年报显示,截至08年底,基金权益总额为5130.89亿元,其中投资运营中产生的短期负债余额431.36亿元。基金资产总额5623.70亿元,其中社保基金会直接投资资产3057.89亿元,占比54.38%;委托投资资产2565.81亿元,占比45.62%。从投资业绩上看,本报告期,基金权益已实现收益233.62亿元,即实现收益率5.20%,然而,由于国内股票大幅下跌,导致股票资产从浮盈转为浮亏,交易类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627.34亿元,基金权益投资收益额-393.72亿元,投资收益率为-6.79%。

2008年,基金境内股票的缩水远低于同期A股市场的下跌幅度。成立8年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累计投资收益1600亿元,整体年化收益率为8.98%,战胜同期累计年均2.35%的通货膨胀率。

“从历史表现来看,社保基金遵循了价值投资的理念。”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08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资本市场,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而社保基金能够远远赢于市场,充分说明其能够把风险控制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的社保基金主要的投资方向都是存入商业银行和购买国债,政策也允许一部分社保基金进入证券市场。我国的存款利率自1996年以来一直下调,虽然07年12月第六次加息后,存款利率曾达到4.14%,而同期一年期国债票面年利率为3.66%,在这样的环境下,仅仅依靠将社保基金存入商业银行和购买国债所带来的收益,如此低的投资回报率是很难令我国社保基金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的。因此,如何使社保基金做到安全保值、增值已经是非常紧迫的问题。

二、国外社保基金管理的经验借鉴

从国外的经验看,目前国际社会社保基金营运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模式是由由政府部门直接负责社保基金的营运管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管理方便,程序简单,政策执行灵活;缺点是收益率低,且基金的营运过程缺乏透明度。另一种模式是由私募的基金管理公司独立负责社保基金的整个营运管理,政府不直接进行干涉,只从宏观政策上对资金运行过程进行一定的制度性规范,主要负责加强监督管理力度而非直接参与管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收益高、透明度强,目前是较为普遍的主导模式。

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由政府部门管理的养老金收益率普遍比由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养老金收益率低。其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机构臃肿,人员繁杂,多头监管,执行力差,导致自身运营效率不高;由政府进行管理的养老金出于多方面原因,往往会受到种种限制,可能被迫购买政府债券甚至向亏损国企贷款,投资质量不高,从而影响收益的实现。因此如果政府适当放权,将社保基金委托给由公平竞争机制选择出来的,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也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世界各国已经走出了这一步。美国的社保基金运作模式是:将社保金投入共同基金,以实现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由专业的投资人才对共同基金的营运进行管理,将资金的投资工具进行优化组合,分散投资于债券、股票等各种渠道,使基金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为保证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加拿大成立了专门的投资机构,配备投资专家来专门操作社保基金的运营。为降低风险,先拿出50%的基金委托政府进行投资或购买政府债券,剩下的50%分别投资股票和企业债券,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将社保基金存入银行。英国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有一定的限制,国家法律规定社保基金的一部分必须按致力于公共设施建设投资,购买政府发行的债券,另一部分用于短期信贷,特别是作为短期用款借给政府。世界银行最近发表的公报显示:以上各国的养老基金回报率分别为美国:9.5%;加拿大:8.3%;英国:11.5%。

三、我国社保基金该如何保值增值

1.借助于基金管理公司。在欧美的经济体系中,社保基金是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支撑而存在的,绝大部分开放式基金都由社保基金充实。这一点很值得我国予以借鉴。目前我国已开始发展开放式基金,因此,吸取国际经验,由社保基金充实证券市场极具可能性。开放式基金管理公司的人员往往素质较高,资本市场运作经验丰富,是其他商业银行、社保基金管理公司所不能比拟的。开放式基金的规模不固定,投资者可以随时追加或收回资金,可以很好的满足社保基金流动性的原则。

2.投资渠道的选择。在社保基金必须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在风险严控的要求下,选择什么样的投资工具进行投资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确保社保资金保值增值的关键。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良莠不齐,社保基金对其投资时更应谨慎挑选。挑选的基本标准是选择长期以来表现优良而且预期未将来有发展潜力的公司。主要应看该公司是否属于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行业,是否拥有国家重点支持的产品和国家主要发展的核心技术。同时要认真分析该公司的财务报告,多方面搜集该公司的相关背景资料,甚至到公司进行实地考察,真实的了解各方面运营和发展情况……这些都有助于充分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而要做到这些,离不开基金管理公司的人才和资源帮助。

3.社保基金的入市比例。社保基金入市并不是将所有的资金都投到股票市场,而只能是将部分社保资金投入股市。其他发达国家一般都采取投资组合方式,将一部分资金分散投入资本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 如政府债券、企业债券、不动产、股票、国外资产等不同途径,且投资比例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而定。一方面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充盈的资金,一方面在分散风险的基础上力求提高投资收益率。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不成熟,投资渠道狭窄,过去大部分资金只投资于银行和国债,现在正逐步增加股票市场的投入,将来在法制、信用等制度的逐步完善下,还应增加企业债券,不动产、国外资产的投入,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以减少投资风险。

社保基金作为一个新型的机构投资者,应该倡导理性投资的理念,以获得稳定的长期的收益为目的,特别注重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长期性,多与国外社保基金管理机构进行沟通和学习,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并利用中国资本市场蕴藏的巨大机会和发展潜力,逐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的社保基金运作体制。

参考文献:

[1]宋倩.让“活命钱”长起来――当前我国社保基金管理、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3).

[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孙祁祥,郑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张问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分析.财会研究.2005(5).

[5]陈少强.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问题的思考.财政研究.2004(1).

[6]万解秋.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7]刘俊霞.论缓解社会保障资金供求矛盾的投资对策.投资研究.2001(7).

[8]聂名华,杨飞虎.全国社保基金海外投资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06(1).

社保基金历史收益率范文2

[关键词]社保基金 投资收益水平 典型国家经验

2000年8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建立,同时“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SSF)”成立,负责管理运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其主要目的是弥补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自此,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效用开始付诸实践。

一、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现状

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SSF可以直接投资,但仅限于商业银行存款和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也可交由多个投资管理人进行托管,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1)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对象

社保基金建立初期,投资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流动性良好的金融工具。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价水平的上涨,社保基金增值要求愈发明显,单一狭窄的投资渠道却限制了自身的发展。2006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规定》的颁布,预示着上万亿社保基金海外投资拉开了序幕,明确表明,社保基金海外投资还可以投资于长期、短期等衍生金融工具。

目前,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国债、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其中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比例不低于5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比例不高于40%,企业债,金融债投资比例不高于10%。

(2)我国社保基金收益水平

我国社保基金成立至今已有12年,作为资本市场上极为重要的长期投资者之一,已取得初步成效。2012年6月,SSF公布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社保基金几何年均收益率约为8.40%,其中正负表现尤为突出的是2007年和2008年。2007年是中国资本市场表现最为抢眼的一年,社保基金实现了43.19%的惊人投资收益率。其中在指数投资、股票差价上的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1500%,266.6%,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存款利息收入。2008年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机构投资者遭遇了空前的损失,向来以稳健投资著称的社保基金也不例外,其权益投资收益率降为-6.79%,自成立以来首次出现浮动亏损。

图1-1 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与通胀率

数据来源: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

二、典型国家社保基金投资实践经验

有投资就会有风险,资本市场一直都是高风险的投资领域。下面将从美国和智利两个国家投资实践分析它们在稳定投资环境、提高收益水平方面的经验。

(1)美国社保基金投资实践

美国社保基金管理分联邦和州两个层次。联邦政府直接建立和管理基本养老金,该基金在1997年已经达到6000亿,每年都会盈余约1000亿。但是联邦政府一直采取保守的投资策略,限制它只能购买联邦政府的特别债券,且规定信托基金至少要保存收益支出总额的20%-30%作为盈余储备。这种单一投资策略有以下优势:一是为满足支付需要,信托基金可在任何时候按面值提前兑付,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基金的流动性。二是购买信誉高、安全性强且利率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可以降低风险。

(2)智利养老基金投资实践

智利养老金制度已有31年的发展历程,历史上养老基金在政府、金融、公司以及境外投资的分布情况:国债投资一直是养老金投资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初始阶段,投资份额在30%-50%,后呈缓慢下滑态势,2000年以后下降到20%左右;金融机构发行证券(包括债券和股票)是仅次于国债的第二类投资渠道,初期投资比例甚至超过了国债,其后份额逐步下降,90年代后降到约20%,1995年开始有所增长,2004投资份额在20-30%之间;公司部门投资(债券和股票)始于1985年(之前比例非常小),1994年达到40%左右,此后逐步下降至约20%;国外金融资产投资起步于1998年(1990年-1998年比例很小),近几年增速较快,已接近30%的最高限额。

养老金投资趋于分散化,单项工具的比例都不具有绝对优势,这说明养老金投资渠道日趋多元化,从以前集中于政府和金融领域的投资政策向多元化策略变更。

三、典型国家社保基金投资经验借鉴

一直以来,我国社保基金投资都坚持审慎投资,安全至上,控制风险,提高收益的投资方针。但2007年和2008年,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出现骤变,不得不引发我们思考。从典型国家社保基金投资实践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设定投资控制线非万全之策

美国的资本市场是高度发达的,但在社会保障问题上,政府表现十分谨慎,70年来一直不允许社保基金入市,与我国社保基金的积极投资风格形成了鲜明反差。美国联邦政府管理基金审慎性投资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低利率抑制社保基金增值的要求,甚至不足以抵消通货膨胀的消极影响。而美国州政府管理私有退休基金则在资本市场中表现相当活跃,但结果是损失较大,保守估计该基金在2000年至2004年之间就损失了约3000亿美元。

虽然我国规定了社保基金投资比例控制线,但从2008年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6.79%的事实来看,控制线并不足以保证基金的安全。有介于此,更多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急需出台,以防范资本市场风险,保障全国社保基金的安全。

(2)多元化投资策略

30多年的发展,智利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基本养老基金投资管理体制框架,其投资实践经验主要体现在投资方向和投资政策的多元化上。一方面,逐步放开对每类投资工具的数量限制政策,实行更加灵活的投资组合政策,同时,也在进一步拓宽国外金融的渠道,目前智利社保基金投资国外金融工具的比例已接近30%的上限,从长期发展趋势看,该比例还有可能上升至50%左右。另一方面,允许社保基金更多的投资工具,逐步加大风险投资比例。

我国于2006年通过的《暂行规定》限制了社保基金海外投资比例不能超过总资产的20%,但未对具体的投资比例做出限制。海外资本市场运营效率较高,风险对冲工具齐全,可以有效的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回报。

(3)成功的股票投资

宏观上讲,我国社保基金的股票投资迄今为止,除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收益骤降外,其他时间均保持了渐进式高额回报率。当然,这种投资收益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外大的宏观环境。此外,娴熟的股票投资技能,投资机构的操作策略,公众的广泛监督等都可以通过创造成功的股票投资收益进而带动社保基金的整体收益率增长。部分投资机构对社保基金的高度重视会促使他们审慎地开展投资操作,甚至牺牲公司自身的利益为社保基金保驾护航,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社保基金取得收益或避免损失做出了贡献。

2007年和2008年,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的骤变为我们上了惊心的一课。审慎投资,安全至上,控制风险,提高收益的投资方针我们需要坚持,更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社保基金投资要抓住时机,要充分利用我国资本市场发育趋于成熟的机会,完善投资制度,即要开展多元化投资策略,又要抓住拉动收益的驱动力,确保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 /

[2]徐高林.保险资金投资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龙菊.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郑静宜. 社保基金投资效率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社保基金历史收益率范文3

世界各国及地区都不同程度地运用社会保障基金进行投资以获得收益,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权利交给国家相关机构通常的投资方式是购买国家发行的债券或者直接参与国家财政投资。无论是采取从一级市场购买国债、定向认购社会保险特种国债,还是直接列入财政预算等方式,这种国际通行的做法具有无风险、收益保证、操作容易等优点。其缺点是虽然这种投资方式在风险上有保证,但收益性较差。如果物价指数较高,即使国家对国债实行利率补贴,仍不能使基金增值。

(二)委托专业的金融机构进行投资通过规定最低收益率的形式委托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进行信托投资,这样可以保证稳定的收益率。为使基金得到尽可能大的投资回报,一般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将基金分割成几块,委托多家机构进行投资。这种模式强调投资的收益性,但其缺点是在物价指数增幅较大时,仍难以保证投资的收益率高于通货膨胀率。

(三)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自有的投资机构如果成立一种专门从事基金投资的机构作为社会保障投资部,那么由投资部进行基金投资的优势就在于其拥有投资自。这意味着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方向可以同社会保障事业本身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可以将社会保障基金用于福利目的的投资比如住房、居住环境、福利设施及教育等。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效益分析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模式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中大部分是委托投资,也有通过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直接投资,例如债券投资、股权资产的投资等,所以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是直接投资与委托投资相结合,即采取的是第二种模式和政府监管下的第三种模式。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全国社保基金境内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债券、信托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股票、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等。境外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银行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货币市场产品,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以及用于风险管理的掉期、远期等衍生金融工具。截至2009年,全国社保基金指定了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10家境内投资管理人以及施罗德投资管理公司等12家全球投资管理人。社会保障基金在各类资产的具体投资比例限制为: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50%,其中,银行存款的比例不得低于10%。在一家银行的存款不得高于社保基金银行存款总额的50%;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

(二)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效益的评价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各年的投资收益额并不稳定,波动剧烈。各年投资收益率受投资环境、经济政策等多种外部因素影响,呈大起大落之势。表1显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在2006、2007年很高,这与2006、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的牛市相关,当我国证券市场在2008年进入熊市时,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率锐减至-6.79%,这说明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证券市场所面临的高风险、高收益。另一方面,除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投资收益率为负数以外,社会保障基金每年的投资收益率都高于当年的通货膨胀率。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只是部分数据得出的结果。根据现行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制度,社会保险基金仅有少量个人账户资金委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到2011年6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的基金总资产约为9000亿元。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计算,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可能不足2%,这远远低于2011年7月份6.4%的通货膨胀率。表2显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和股票投资收益,特别是证券差价收入。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0年年末,全国各项社会保险基金资产总额已达到24309亿元。但同样存在的问题是,以购买债券和委托运营的方式进行投资的社保基金占基金总额的比例不足一成,其余九成以上只能采取存银行和买国债等管理方式。

三、国外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效益分析

(一)美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效益分析1.美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模式美国社会保障基金分为三大块,分别是美国联邦社会保障基金、美国州和地方社会保障基金以及私有社会保障基金。在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上,美国联邦政府采取的是第三种模式,即通过由政府部门牵头组成的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委员会负责基金的投资运营。但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联邦政府明确规定美国联邦社会保障基金中的遗属保险信托基金只能购买联邦政府的特别债券,而不得购买其他任何证券。这充分体现了政府的主导地位,也即第一种模式。另一方面,出于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增值需要,美国联邦政府对另外两大基金没有太多的限制。其中,美国州和地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组合变化很大,对公司股票的投资从无到有,并且在近年来一直维持在30%左右。2.对美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效益的评价从投资效益来看,美国联邦社会保障基金各年的收益率均在4%以上。与此同时,美国州和地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率在各年中则变化很大,1998年投资收益率高达13%,而到了2002年却跌至-3.2%。由此可见,美国联邦政府在保证基金的安全性的基础上,寻求基金的增值,目的是在安全性与收益性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二)日本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效益分析1.日本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模式日本养老储备基金制度就是政府将每年的国民年金和厚生年金的缴费收入支付养老费用后的剩余部分积累起来,形成养老储备基金进行投资,以此来应对未来老龄化社会较高的养老费用。其分为日本公共养老储备基金和日本企业年金两部分。日本政府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模式。日本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由政府养老基金投资基金(GPIF)进行投资,即采用第三种模式。对投资资产的方向和比例进行了较为严格的管理。在资产组合、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方面采取市场化运行的措施。日本企业年金主要委托信托银行和人寿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即采用第二种模式。日本企业年金的投资主要以股票和债券为主,而且每年的总体比例变化不大,大约保持在60%。相对于公共养老储备基金投资来说,日本企业年金的投资组合中债券的比例明显减少,而其他类投资例如房地产等的投资比重较大。2.对日本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效益的评价由于日本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主要以股票为主,因此其投资收益率极不稳定,随着日本股票市场的震荡而剧烈波动。GPIF的投资收益率在2005年高达14.37%,而到了2007年则下降为-6.41%。由此可以看出,单一的依靠投资股票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增值方式,结果并不理想。

(三)爱尔兰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效益分析1.爱尔兰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模式爱尔兰政府是采取社会保障基金的第三种投资模式,即成立国民养老储备基金委员会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机构。该委员会将超过50%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市场,并在全球范围内加以分散。2.对爱尔兰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效益的评价国民养老储备基金以长期收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制定了从2000年建立到2070年退出的分阶段差异性投资策略,在2001、2002年投资回报很不理想的情况下,根据评估效果和市场发展方向拓宽了投资渠道,实施新的投资策略,2003年开始便获得了显著的成效。投资收益率从2002年的-16.1%上升至2006年的24.4%。这种对于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进行有效监控的做法,有利于平滑资本回报率,提高投资效率,非常值得借鉴。

四、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发展启示

国外社会保障基金的不同投资模式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与国外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效益比较可以看出,在保证社会保障基金安全性的同时,多方拓展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与完善社保基金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将成为我国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两大法宝。

(一)多方拓展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单一的依靠股票投资特别是证券差价收入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收益来源其风险极大,收益也极不稳定。以贝因美股份(002570)为例,贝因美2011年中报显示二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东中,社保基金包揽前两席,分别是社保一零八和社保六零二。截至2011年8月12日,社保基金在该股上的总体浮亏已经超过1.02亿元。在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方针指引下,社保基金参与收益率较高、回报预期稳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长期看将非常有助于其实现保值增值。2010年9月底,社保基金累计投资信托项目20个,主要借款人包括铁道部、国家电网、国电集团等。2011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加大了对社会保障房建设的支持,已先后向南京、天津、重庆等地保障房项目累计贷款超过100亿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通过交银信托,并由国家开发银行担保,向重庆市城租房建设有限公司发放3年期45亿元信托贷款。此外,选择安全性最高的领域进行股权投资,对相关企业实行战略性注资,预期未来将能够充分分享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所带来的丰硕成果。2009年,社保基金已投资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各100亿元,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155.2亿元。截至2010年8月31日,社保基金直接投资项目9个,按新企业会计准则计算的账面价值合计1287.59亿元,占社保基金总资产的20.29%,累计已实现收益208.74亿元。其中四家银行按新企业会计准则计算的账面价值1137.47亿元,浮盈776.28亿元,投资以来增值1030.11亿元,占社保基金累计投资增值的30.8%。2011年,社保基金会出资100亿元战略入股国家开发银行,持股比例为2.19%。全国社保基金战略投资中国人保集团100亿元,持股比例11%左右。

社保基金历史收益率范文4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金,财政效应,投资,制度缺陷

0、引言

社会保障基金是指根据国家立法,通过各种特定渠道建立的用于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专项资金。社会保障基金在筹集和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而且会与许多经济和社会变量发生联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缺陷限制了社会保障基金财政效应的发挥。本文通过分析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缺陷及其对策,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基金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调控作用。

1、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缺陷

(一)社会保障基金资金不足

社保基金收支缺口巨大,社会保障制度无法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阶层分化是必然发生的现象,但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把这种分化控制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实施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社会保障供需失衡的矛盾十分突出。以企业养老保险基金为例,据测算,如果把企业(单位)供款限定在工资总额的20%以内,制度转轨采取渐进方式,我国未来25年的统筹基金年均缺口将达到717亿元,总缺口1.8万亿元。[1]现实表明,在社会阶层持续分化的背景下,现有保障体系很难为应保人口全面有效地提供保障,缓解贫富差距因此缺失了一个基础平台。

(二)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窄

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窄,不仅制约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来源,而且无法促进劳动力的流动与合理配置,限制了国企改革和就业水平的提高。国企改革的核心是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为此企业必须调整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不断调控劳动力结构,这样必然有一部分职工下岗、失业,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无法把所有企业的各种类别的职工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以失业保险为例,目前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仍主要集中于国有企业职工,覆盖面仅占全部城镇劳动者总数的一半左右,如果考虑到许多非登记失业人口,则现阶段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会更小。这就造成了我国的劳动力在地区、部门、行业尤其是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流动不畅,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就业水平的提高无法实现。

(三)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和运用渠道单一

社保基金筹集和运用渠道狭窄,限制了社保基金本身的保值增值及其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从社保基金的筹集来看,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依靠征收相关的费用和国家财政拨款,而且投资运营方式比较落后,限制了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除部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股票和债券二级市场之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企业年金的资产基本是投资于收益率较低的国债、存款,基金运作回报率低微,保值增值能力有限。如2003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为34.07亿,如果按成本计价法计算,收益率为2.71%,而2003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则同比上升了3.2%。[2]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曾经表示,即使每年的收益率能够达到5%,2万亿元的基金,一年至少有1000亿元的收益,仍然不足以补充4亿人口养老的费用。

2、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缺陷的化解路径

(一)多元化筹集社保基金,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1.采取财政手段弥补历史欠账形成的隐性债务

首先,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整个预算支出的比重,弥补基金缺口。其次,通过国有资产变现融资。由于当前国有资产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来源于养老金积累,将国有资产的一定份额划入社会保障基金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发行长期债券进行融资。通过扩大国债规模的方式来吸收和消化养老保险历史欠账,从而将隐性的政府债务显性化,既体现了代与代之间的公平,也不会出现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转换对某一代人造成的福利损失。

2.通过税收渠道增加社保基金来源

从长远看,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是最佳的筹资方式。社会保障税稳定性、法制性的特点决定了它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理想来源。政府还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变动社会保障税税率,发挥其稳定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目前可以通过强化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将一部分个人所得税纳为社保收入。遗产税和资本利得税也可以成为社保基金的来源。另外,还可以在现有消费税的基础上对一些极高档消费品加征专项用于社会保障的特种消费税。[3]

(二)积极探索新的投资渠道,使社保基金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机制

1.持股国企,参与国企所有权改革和公司治理改革。由社会保障基金持股国有企业,主要可以达到三个方面的效果。第一,由于社会保障基金的公有制属性,不会发生国有资产流失。第二,原有计划体制造成国企的已退休职工和即将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已经转变为国有资产,划拨一部分国有资产交由社会保障基金法人持有,实际上是把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的那一部分财富归还给社保基金的受益人。

2.参与住房融资,发挥资金跨期配置作用。在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规模庞大的购房贷款作为支撑,目前实行的是以公积金贷款为主、辅之以商业贷款的做法,但是这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住房改革的融资难题。因为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如果商业银行大量增加住房贷款,资产的流动性就会大大降低,资产负债的时间结构就不合理。[4]因此,必须开辟新的购房资金融资渠道,以免将来严重制约住房融资并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

(三)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增加筹资收入

应该通过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将社会保险费的征缴范围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所有参保单位都要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费。可以选择将进城农民工覆盖进来。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农民工已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基本力量。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他们尚未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致使进城农民工仍然处于流动状态,严重妨碍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齐海鹏.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曜.养老保险基金形成机制、管理模式[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社保基金历史收益率范文5

国际上通常将监管方式分为两类:

(一)审慎型监管—

即根据审慎原则对基金进行监管。监督机构不对基金资产的具体安排做任何数量化的规定,但要求投资管理人的任何一个投资行为都要像一个“谨慎人”对待自己资产一样考虑各种风险因素。有如下四个主要特点:一是强调基金管理者对基金持有人的诚信义务以及基金管理的透明度,打击欺诈行为,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二是要求对基金资产进行多样化的组合,避免风险过于集中;三是限制基金管理者进行自营业务;四是鼓励竞争。在这种监督模式下监督机构较少干预基金的日常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审计师、精算师等市场中介组织对基金运营进行监管,只是在当事人提出要求或基金运营出现问题时才介入;这种监督模式给基金管理者依靠专业背景进行投资以很大的发挥空间。

(二)严格限量监管

即预先配置好各种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然后按照既定的比例投入资金。其主要特点:监督机构独立性强,权力较大,除了要求基金达到最低的审慎性监管要求外,还对基金的结构,运作和绩效等具体方面进行限制性的规定。监督机构根据这些规定,通过现场的和非现场的监管方式密切监控基金的日常运营。

其风险较小,但保值风险一般高于审慎性监管模式。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两种模式各有特点;对待不同的风险抵御能力不同。从资金投资权力上来讲,审慎性监管是较宽松的,因为管理人享有充分的资产配置权。但从另外一方面看,它又是非常苛刻的,因为在发生投资失败时,资金管理人必须能够举证自己当时的决策是符合谨慎性原则的。与审慎性监管相比较,严格限量对投资管理人在承担投资失败责任时比较有利;只要不违反预先规定的资产数量比例规定就可以免除承担投资损失的责任。

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严格限制监督模式,而只有英国、美国、爱尔兰是采用的谨慎人投资监督模式。这些国家采用谨慎人投资监督模式,其资产组合中不动产投资均在50%以上,股票投资尤其居多。

从收益率上看,这种模式的特征是不动产和股票投资收益率大于其他的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其倾向于风险较高,灵活性强的投资模式。采用审慎型监管方式的国家的基金收益率一般高于采用严格限量监管的。但这类投资组合的风险较大,需要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有效的制衡机制作为充分条件,否则基金的安全难以保证。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方式及其实际效果

(一)当前社保基金运营的监管模式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严格限量监管模式。2000年我国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并于2001年出台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对基金的投资渠道和内容进行了规定。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理事会直接运作的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其他投资需委托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管理和运作并委托社保基金托管人托管。它的优势是资产承担的风险有底线,但最大的缺陷是容易产生人风险,而人风险在公共产权资产管理框架尚没有形成合理制约或激励的投资。土壤上是最容易滋生的,也是最难根治的,这类风险常常表现为“道德风险”。

(二)基金运营现状

根据《暂行办法》,目前主要投资于国内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包括银行存款、国债和股票等。银行存款、国债等风险较小的投资,由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内部专业人员直接运作。股票等风险较大的投资,社保基金委托给专业投资机构投资运作。2003和2004年,共有10家专业投资机构人围,成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人。2000年我国建立起了全国保障基金理事会,对全国社保基金的积累部分进行统一投资运营。通过各种投资渠道,社保基金取得了一定成绩如表2所示。全国社保基金累计收益率为11.48%,比同期累计通货膨胀率5.04%高出6个百分点,说明理事会较好地实现了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目标。

(三)投资创新与探索

这几年,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针对社保基金的运作展开了一系列多元化投资的探索和创新。2003年,开展了债券回购业务;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申购了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股。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进行了股权投资,并且开通了上证50ETF直接投资渠道。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投资工具和投资方式的创新,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在进入新的资本市场方面,2004年2月,国务院已经原则同意全国社保基金进行海外投资。这对社会保险基金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三、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实行审慎型监管方式的必要性

我国当前面对的老龄化问题严峻;其一是我国的养老保险起步晚,层次低,覆盖面窄;其二是人口老龄化速度迅猛。据测算,目前我国退休人员占在职职工的比例为20%左右,2010年达到30%,2032年达到50%,2045年将达到55%。从目前的投资收益来看,我国社保基金自我保值增值能力难以应对未来20年后的老龄和购买力风险。故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监督机构有必要从制度供给方面考虑,转变现行的监管方式。

(一)资金增值是监管方式转变的内生要求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需要通过投资运营实现其保值增值,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社保基金来源有限,多半来自于财政拨款。如表3。假设财政支持可这样继续,对于要承担的2万多亿的转制成本,凹这无疑是杯水车薪。如果情况不能得到改善,这些历史成本很难甩掉,还会使财政陷入泥潭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为资金创造一个合理的投资环境,让其实现自我保值增值。

(二)监管模式要与投资方式相适应

投资方式改变,要求其监管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两者相辅相成。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成立之初,按照《暂行办法》的要求,主要将资金在银行存款、国债等风险较小的投资。在这种投资方式下,选择严格限量监管是比较适宜的,其优点在于投资风险、委托风险及成本比较小。不过,随着基金积累规模扩大,应对未来老龄化危机的要求,选择更能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基金入市成为大势所趋。2003和2004年,共有10家专业投资机构入围,成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人。这一投资方式的调整,要求监管方式也需要随之改变,使监督方式向适合于社保基金发展的方向渐进。此外,国家对投资的范围有所扩大,开展了债券回购,股权投资,并原则上同意海外投资等一系列政策变化。这也就为我们的投资管理人提供了提高收益,降低风险制度前提。但这个前提还不完全,需要适合的监管方式与之配合,才可能达到基金保值增值预期的目标。

(三)化解“资产——负债”风险

社保基金在运营过程中,会遇到经营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信用风险,在限量型的监管模式下,它们都得到了较有效的控制,但是“资产——负债”风险就成为了一种很难规避的风险。这种风险就变成了一种系统风险。也就是说,当未来的现金流量是已知的,那么就能够购买合适的债券来抵消负债的影响,然而,假如未来的现金流量是不确定的,特别是由于工资、物价变化,资产价格上涨或人口因素等,那么固定收益工具或政府债券是一种拙劣的保值工具,不能化解社保基金的资产—负债风险。风险管理学中有一句言简意赅的结论,那就是“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告诉人们要用分散的办法去规避风险。这种规避方式正与审慎型监管方式相匹配。因此,转变监管方式成为一种大的趋势。

(四)理清产权

社保基金属于公共产权资产,划清产权界限,良好的制度供给才能充分发挥对投资管理人进行激励的作用。依据《暂行办法》的规定,商业银行是基金的“托管人”。银行存款、国债等风险较小的投资,由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内部专业人员直接运作。股票等风险较大的投资,我们委托给专业投资机构投资运作。从这里可以看出,基金理事会兼有基金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的双重身份。两者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基金托管人的目标是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好、流动性高;而投资管理人的目标是社保基金投资的收益最大化。这样看来,“双重角色”必然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冲突,所以这个机构应该进一步“专业化”。审慎型监管有利于这种产权的清晰划分,使得基金理事会真正成为基金托管人,专业的投资机构成为投资管理人。从而权责匹配,使它们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大社保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五)提高竞争层次

从制度的角度来看,没有—个适合的制度,市场经济只能是低效的,审慎型的监管方式实质是政府的一种新的制度供给。这种监管方式的转变,会引入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竞争,符合市场经济及全球化的要求。在严格限量监管条件下,基金投资管理人自由较小,没有资产—负债风险压力,也没有积极寻找基金增值的内在需求。他们只要按照比例投资就高枕无忧,盈亏对这些机构影响不大,缺乏逐利动力。而审慎型监管模式会打破这种“大锅饭”的情况,采用一种机制设计的方式将表现优秀的和低劣的基金投资者区分开来。使得它们有动力和压力尽可能的为基金保值增值。这样的话,保值增值能力强的投资管理人会有获得更多的资源;反之,可供投资的资源越来越少,甚至取消其投资管理人资格。

综述所述,社保基金所面对的风险呈多样化,不能完全靠政策法规,行政命令,更不能依仗投资人或称为内部人的那部分人的自我约束来控制和化解。需要政府从制度上来考虑,从制度上来约束,为社保基金投资营运提供制度环境。通过上述分析,审慎型监管应该是比较适合今后社保基金保值与增值的一种制度。

参考文献:

[1]林义.社会保障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2]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2000-2004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度报告[EB/OL]http:///web/NewsInfo.asp?Newsld=243,2006-04-10.

[3]赵曼,刘恒庆.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项怀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运营的几个问题[EB/OL]http:///web/index.asp,2006-04-08.、

社保基金历史收益率范文6

关键词:基金监管/审慎型/严格限量型

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系统工程,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完整是基金监管的首要目标。社会保险基金无论从收支的过程来看;还是从投资运营的操作看,都潜伏着各种风险。随着基金的规模的扩大;基金风险的可分散程度越小。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目标的实现,要求通过建立规避基金运营风险的“防火墙”、“减震器”,以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完整,促进保值增值,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维持社会公众对社会保障的信心。我国现在社保基金的监管方式采用的是严格限量监管。这种模式的选择是由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的。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成长、个人账户逐步做实的要求以及面对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应尝试将现行的监管方式由严格限量监管向审慎性监管转变,在给社保基金以最适合的约束条件下,充分发挥其资本的增值空间。

一、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典型方式及其比较,

国际上通常将监管方式分为两类:

(一)审慎型监管—

即根据审慎原则对基金进行监管。监督机构不对基金资产的具体安排做任何数量化的规定,但要求投资管理人的任何一个投资行为都要像一个“谨慎人”对待自己资产一样考虑各种风险因素。有如下四个主要特点:一是强调基金管理者对基金持有人的诚信义务以及基金管理的透明度,打击欺诈行为,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二是要求对基金资产进行多样化的组合,避免风险过于集中;三是限制基金管理者进行自营业务;四是鼓励竞争。在这种监督模式下监督机构较少干预基金的日常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审计师、精算师等市场中介组织对基金运营进行监管,只是在当事人提出要求或基金运营出现问题时才介入;这种监督模式给基金管理者依靠专业背景进行投资以很大的发挥空间。

(二)严格限量监管

即预先配置好各种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然后按照既定的比例投入资金。其主要特点:监督机构独立性强,权力较大,除了要求基金达到最低的审慎性监管要求外,还对基金的结构,运作和绩效等具体方面进行限制性的规定。监督机构根据这些规定,通过现场的和非现场的监管方式密切监控基金的日常运营。

其风险较小,但保值风险一般高于审慎性监管模式。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两种模式各有特点;对待不同的风险抵御能力不同。从资金投资权力上来讲,审慎性监管是较宽松的,因为管理人享有充分的资产配置权。但从另外一方面看,它又是非常苛刻的,因为在发生投资失败时,资金管理人必须能够举证自己当时的决策是符合谨慎性原则的。与审慎性监管相比较,严格限量对投资管理人在承担投资失败责任时比较有利;只要不违反预先规定的资产数量比例规定就可以免除承担投资损失的责任。

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严格限制监督模式,而只有英国、美国、爱尔兰是采用的谨慎人投资监督模式。这些国家采用谨慎人投资监督模式,其资产组合中不动产投资均在50%以上,股票投资尤其居多。

从收益率上看,这种模式的特征是不动产和股票投资收益率大于其他的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其倾向于风险较高,灵活性强的投资模式。采用审慎型监管方式的国家的基金收益率一般高于采用严格限量监管的。但这类投资组合的风险较大,需要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有效的制衡机制作为充分条件,否则基金的安全难以保证。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方式及其实际效果

(一)当前社保基金运营的监管模式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严格限量监管模式。2000年我国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并于2001年出台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对基金的投资渠道和内容进行了规定。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理事会直接运作的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其他投资需委托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管理和运作并委托社保基金托管人托管。它的优势是资产承担的风险有底线,但最大的缺陷是容易产生人风险,而人风险在公共产权资产管理框架尚没有形成合理制约或激励的投资。土壤上是最容易滋生的,也是最难根治的,这类风险常常表现为“道德风险”。

(二)基金运营现状

根据《暂行办法》,目前主要投资于国内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包括银行存款、国债和股票等。银行存款、国债等风险较小的投资,由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内部专业人员直接运作。股票等风险较大的投资,社保基金委托给专业投资机构投资运作。2003和2004年,共有10家专业投资机构人围,成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人。2000年我国建立起了全国保障基金理事会,对全国社保基金的积累部分进行统一投资运营。通过各种投资渠道,社保基金取得了一定成绩如表2所示。全国社保基金累计收益率为11.48%,比同期累计通货膨胀率5.04%高出6个百分点,说明理事会较好地实现了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目标。

(三)投资创新与探索

这几年,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针对社保基金的运作展开了一系列多元化投资的探索和创新。2003年,开展了债券回购业务;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申购了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股。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进行了股权投资,并且开通了上证50ETF直接投资渠道。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投资工具和投资方式的创新,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在进入新的资本市场方面,2004年2月,国务院已经原则同意全国社保基金进行海外投资。这对社会保险基金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三、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实行审慎型监管方式的必要性

我国当前面对的老龄化问题严峻;其一是我国的养老保险起步晚,层次低,覆盖面窄;其二是人口老龄化速度迅猛。据测算,目前我国退休人员占在职职工的比例为20%左右,2010年达到30%,2032年达到50%,2045年将达到55%。从目前的投资收益来看,我国社保基金自我保值增值能力难以应对未来20年后的老龄和购买力风险。故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监督机构有必要从制度供给方面考虑,转变现行的监管方式。

(一)资金增值是监管方式转变的内生要求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需要通过投资运营实现其保值增值,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社保基金来源有限,多半来自于财政拨款。如表3。假设财政支持可这样继续,对于要承担的2万多亿的转制成本,凹这无疑是杯水车薪。如果情况不能得到改善,这些历史成本很难甩掉,还会使财政陷入泥潭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为资金创造一个合理的投资环境,让其实现自我保值增值。

(二)监管模式要与投资方式相适应

投资方式改变,要求其监管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两者相辅相成。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成立之初,按照《暂行办法》的要求,主要将资金在银行存款、国债等风险较小的投资。在这种投资方式下,选择严格限量监管是比较适宜的,其优点在于投资风险、委托风险及成本比较小。不过,随着基金积累规模扩大,应对未来老龄化危机的要求,选择更能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基金入市成为大势所趋。2003和2004年,共有10家专业投资机构入围,成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人。这一投资方式的调整,要求监管方式也需要随之改变,使监督方式向适合于社保基金发展的方向渐进。此外,国家对投资的范围有所扩大,开展了债券回购,股权投资,并原则上同意海外投资等一系列政策变化。这也就为我们的投资管理人提供了提高收益,降低风险制度前提。但这个前提还不完全,需要适合的监管方式与之配合,才可能达到基金保值增值预期的目标。

(三)化解“资产——负债”风险

社保基金在运营过程中,会遇到经营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信用风险,在限量型的监管模式下,它们都得到了较有效的控制,但是“资产——负债”风险就成为了一种很难规避的风险。这种风险就变成了一种系统风险。也就是说,当未来的现金流量是已知的,那么就能够购买合适的债券来抵消负债的影响,然而,假如未来的现金流量是不确定的,特别是由于工资、物价变化,资产价格上涨或人口因素等,那么固定收益工具或政府债券是一种拙劣的保值工具,不能化解社保基金的资产—负债风险。风险管理学中有一句言简意赅的结论,那就是“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告诉人们要用分散的办法去规避风险。这种规避方式正与审慎型监管方式相匹配。因此,转变监管方式成为一种大的趋势。

(四)理清产权

社保基金属于公共产权资产,划清产权界限,良好的制度供给才能充分发挥对投资管理人进行激励的作用。依据《暂行办法》的规定,商业银行是基金的“托管人”。银行存款、国债等风险较小的投资,由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内部专业人员直接运作。股票等风险较大的投资,我们委托给专业投资机构投资运作。从这里可以看出,基金理事会兼有基金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的双重身份。两者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基金托管人的目标是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好、流动性高;而投资管理人的目标是社保基金投资的收益最大化。这样看来,“双重角色”必然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冲突,所以这个机构应该进一步“专业化”。审慎型监管有利于这种产权的清晰划分,使得基金理事会真正成为基金托管人,专业的投资机构成为投资管理人。从而权责匹配,使它们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大社保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五)提高竞争层次

从制度的角度来看,没有—个适合的制度,市场经济只能是低效的,审慎型的监管方式实质是政府的一种新的制度供给。这种监管方式的转变,会引入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竞争,符合市场经济及全球化的要求。在严格限量监管条件下,基金投资管理人自由较小,没有资产—负债风险压力,也没有积极寻找基金增值的内在需求。他们只要按照比例投资就高枕无忧,盈亏对这些机构影响不大,缺乏逐利动力。而审慎型监管模式会打破这种“大锅饭”的情况,采用一种机制设计的方式将表现优秀的和低劣的基金投资者区分开来。使得它们有动力和压力尽可能的为基金保值增值。这样的话,保值增值能力强的投资管理人会有获得更多的资源;反之,可供投资的资源越来越少,甚至取消其投资管理人资格。

综述所述,社保基金所面对的风险呈多样化,不能完全靠政策法规,行政命令,更不能依仗投资人或称为内部人的那部分人的自我约束来控制和化解。需要政府从制度上来考虑,从制度上来约束,为社保基金投资营运提供制度环境。通过上述分析,审慎型监管应该是比较适合今后社保基金保值与增值的一种制度。

参考文献:

[1]林义.社会保障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2]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2000-2004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度报告[EB/OL]

[3]赵曼,刘恒庆.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项怀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运营的几个问题[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