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范文1
东明县地处山东省西南部,属于黄河冲击平原,土层深厚,是山东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优势区域带,全国粮食产能建设重点县之一。
近年来我县小麦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其中病害以纹枯病、白粉病为主,赤霉病有加重发生的趋势,虫害以麦蚜、地下害虫和麦蜘蛛为主。
加强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对提高我县小麦品质、增加小麦产量非常必要。
1 病虫害监测和预报
为加强小麦病虫监测和预警预报,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开展大田病虫害普查工作,全面准确的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分析病虫害发生动态,预警预报。且加强病虫信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话、互联网等形式传播和宣传病虫信息,抓住防治适期,及时组织防治。
2 大力推广综合防治技术
根据我县近年来小麦病虫害发生的特点,防治重点是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麦蜘蛛、麦蚜、地下害虫。
2.1 加强健身栽培预防病虫害 结合春季麦田管理,把栽培措施与控制病虫害结合起来,大力推行时期划锄、追肥和浇水等丰产健身栽培措施、提高作物对多种病虫害的抵御能力。浇水振落可以减轻麦蜘蛛危害程度,适期划锄铲除杂草利于促壮苗,提高小麦抗病性。
2.2 大力推行化学除草技术 高度重视化学除草工作,尽量选择冬前,冬前为开展除草的要抓住小麦返青期及时开展化学除草。对以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亩用75%苯磺隆1克或者15%噻磺隆10克加水喷雾防治,对抗性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亩用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乳油50~60毫升或5.8%双氟.唑嘧胺(麦喜)乳油10毫升防治。对单子叶禾本科杂草重的可亩用3%甲基二磺隆(世玛)乳油25~30毫升或70%氟唑磺隆(彪虎)水分散剂3~5克,茎叶喷雾防治。双子叶和单子叶杂草混合发生的麦田可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春季麦田化学除草对后茬作物易产生药害,禁止使用长残效除草剂氟磺隆、甲磺隆等药剂;2,4―D丁酯对棉花等双子叶作物易产生药害,甚至用药后具有残留的药械再喷棉花等作物也有要害发生,小麦与棉花和小麦与花生间作套种的麦田化学除草避免使用2,4―D丁酯。化学除草不宜小麦拔节后进行,易对作物产生药害,且防效差。
2.3 返青拔节期大力推广混合施药兼治多种病虫技术 小麦返青拔节期是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的危害盛期,也是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根病的侵染扩展高峰期。我县以主要病虫害为目标,采取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一次施药,可兼治多种病虫,省时省工,效果好。根据我县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有效药剂混合使用进行防治。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每亩150~200毫升兑水75~100公斤喷麦茎基部防治,间隔10~15天再喷一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50%辛硫磷每亩40~50毫升或40%氯吡硫磷(毒死蜱)乳油每亩50~60毫升喷麦茎部,或可用以上两种药剂的5%颗粒剂每亩1.5~2.0公斤撒施后划锄浇水;防治麦蜘蛛可用0.9%阿维菌素3000倍液喷雾防治。以上病虫害混合发生可采用以上药剂一次混合是要防治。防治小麦吸浆虫可在4月上中旬亩用5%氯吡硫磷颗粒剂1.5~2.2公斤或40%氯吡硫磷50~60毫升兑细沙土30~40公斤撒施地面并划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
2.4 穗期大力推广“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穗期是赤霉病、锈病、白粉病、叶枯病、颖枯病、麦蚜和吸浆虫等多种病虫混合集中危害盛期。“一喷三防”技术具有一次喷雾防病、防虫、防早衰的多种作用,省工省时,效果好,大力推广应用。防治白粉病、锈病可用20%粉锈宁乳油每亩50~75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每亩25~30克喷雾;防治赤霉病可用25%氰烯菌酯悬乳剂每亩100~150克,初花期和化后间隔7天各喷一次。防治麦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加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亩分别为20克、10毫升混合喷雾,可兼治灰飞虱;防治小麦吸浆虫可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即成虫发生期,亩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兑水喷雾。防止早衰和干热风,可用0.2%~0.3%磷酸二氢钾或天达―16每亩100可或0.01%芸苔素内酯水剂每亩10毫升喷雾,也可用磷酸二氢钾和尿素每亩各250克混合喷雾。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范文2
关键词: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94
1 针对于种子与土壤的消毒
在小麦的主产区往往选择药剂拌种的形式来预防低下病虫害,使得小麦纹枯病得以推迟或者避免发生,同时,其对早春的蜘蛛、蚜虫病虫害也有着一定的防治作用。特别是地下病虫害较为频繁的地区,可以选择甲基酸或者辛硫磷来对土壤进行处理。
土壤的消毒应当要在40%的甲基异柳乳油中加30kg的水进行搅拌,使得可以通过喷雾器在细沙上喷洒,当其晾干之后,再将细沙均匀铺洒到种植田中去,在完成这项工作之后,再进行播种。当然,也可以将处理后的细沙铺筑到播沟之中,在其表面覆盖一层薄土再进行播种。亦或者,可以选择3%的辛硫酸颗粒剂在每平方里中用60~90kg,让其可以在播沟内铺平,然后进行处理、播种。
将种子进行消毒,使得50kg的小麦种子能够在浓度占40%的辛硫磷乳油50mL中与浓度为20%的粉锈宁乳油50mL,伴以3kg的水,让其搅拌均匀形成喷洒用的药剂。亦或者,选择浓度为2%的立克秀湿拌剂50g与甲柳50%,酸乳油50g加入3kg的水,将其搅匀形成喷洒药剂。之后使用喷雾器来为小麦种进行喷洒,当小麦种晾干之后即可进行播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药剂进行拌种的时候需要按照规定的药剂来调配药量,避免药量过大或者过小,而带来的小麦种破坏亦或者病虫害产生。
2 化学药剂的除草
禾本科的杂草进行除杂的时候,需要选用精f唑禾草灵( 骠马) 水乳剂600 ~ 900 ml /hm2,兑入600 kg /hm2的水。当小麦处于杂草二期的时候进行喷洒与防治。
阔叶杂草的防治,可以选择浓度为20%的氯氟吡氧乙酸加入750mL的乳油与600kg的水,当小麦处于3~5叶期的时候,对小麦的茎叶进行喷雾。将浓度为10%的苯磺隆可湿性粉剂以1:4的比例加入水,当小麦处于3~4叶期的时候,对杂草进行处理。
禾本科亦或者阔叶混生类的杂草需要选择溴苯腈乳油来作为除草剂,让其能够以225 g /L 的比例直接加入到乳油之中,使得其可以在小麦的生长二期进行喷雾,以此来降低病虫害影响。
3 病虫灾害的预防与处理
3.1 小麦病虫害
3.1.1 生物防治
可以选择生物防治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确保病虫害能够被有效遏制,将化学药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确保可能出现的穗蚜彻底杀死。其中,如三突花株、七星瓢虫作为小麦蚜虫的生物天敌,当其能够达到一定比例的时候,即能将麦蚜病害彻底控制,无需再选择别的化学防治措施。
3.1.2 化学防治
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时,选用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450g/hm2 或3% 啶虫脒( 如金世纪) 可湿性粉剂300g/hm2,或10% 吡虫啉(大功臣、蚜虱净) 可湿性粉剂300~450g/hm2 喷雾防治。机动喷雾药液量为225kg/hm2,WS-16 型或工农-16 型( 喷片孔径0.7mm) 手动喷雾器药液量为450kg /hm2,常规喷雾( 喷片孔径1.5 mm) 药液量为675kg /hm2 以上。
3.2 小麦纹枯病
药剂配方:要选择对纹枯病、白粉病均有效果的药剂配方,如15%井冈・戊唑醇悬浮剂、12%井冈・苯醚甲可湿性粉剂每667m2100mL(g)、56%醚菌・丙森锌(爱诺丰采)可湿性剂50g、27%噻呋・戊唑醇悬浮剂每667m230mL单用,也可选择40%井・蜡芽可湿性粉剂每667m240g,再加12.5%腈菌唑40mL或80%戊唑醇(优兴)可湿性粉剂每667m220g混用。对小麦白粉病已发生较重的田块,每667m2可选用56%醚菌・丙森锌可(爱诺丰采)湿性剂100g,加有机硅助剂(丝润)10g,对水30kg喷雾,迅速控制病情的扩展、蔓延。
3.3 小麦地的蜘蛛病虫害
主要是发生在春季,所以,在暖冬时节就应当为避免病虫害的发生,选择盛风啊等化学药剂来完成防治工作。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范文3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证农民增收、农作物增产,保护农作物资源的重要保证,对农业生态坏境的改善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综合防治的基本特点
近几年来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防治技术的改进,更主要的是通过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终于更深刻地认识了植保工作的方向,改变了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概念,从而更好地解决植保问题创造了条件。人们曾想寻找一种防治手段,企图利用这种单一手段来达到控制或消灭害虫的目的。综合防治是通过有机地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手段,使之相辅相成,将病虫害压低到经济危害水平以下,以收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将所使用的手段对农业生态系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新的综合防治概念,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错综复杂的动植物、农作物的耕种管理和周围环境构成一个生态体系。在生态体系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支,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或轻或重地影响整体体系的稳定,在关键因素上,甚至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影响病虫害种群的消长。所以说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生态学问题。
2、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种群的数量,使害虫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所以不要求进行不必要的防治工作,通常情况下不是使害虫绝灭,有时为了使天敌能够继续生活繁殖,在今后抵制虫害中发挥作用。本文由收集整理在防治时还要有计划地留下一部分害虫。
3、各种防治手段化学防治、天敌利用、抗虫品种、农业技术措施或昆虫绝育,都是它们的各自特点和限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采用多种防治手段,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互相协调,彼此补充,能够收到最大的防治效果。必须全面考虑,使防治措施对生态系内外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不仅要注意它们对防治对象、作物和人畜的影响,还必须考虑与其它害虫、天敌、益虫和其它生物的关系,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二、综合防治技术在控害减灾中的作用
我国农业生物灾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已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从单一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发展为以作物及其全生育期的多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开展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基础的系统研究,组建适合各主要生态区的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分别在各示范区贯彻实施。在病虫害大发生的条件下,这些综防体系和配套防治技术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示范区显示出典型的科技主导作用。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是实现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益以及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实现农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增产指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山东省曹县农作物害虫的防治工作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由于农作物种植重茬、迎茬较多,病虫害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曹县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花生、棉花等,多年来,由于农作物种植种类单一长期重茬、迎茬种植的情况较多,近几年来病虫害发生程度及发生面积逐年加重。
2、 农民盲目用药、滥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意识还有待提高。近年来由于病虫害的逐年加重,据调查,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对农作物防治过程中,化学防治面积达到90%以上。一些农民在施药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用药量随意加大,这样就造成一些病虫害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也增加了用药的成本,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加重了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
3、农业生态系统脆弱,病虫灾害此起彼伏
(1) 小种分化与变异。新发现小麦白粉病毒力较强的8个新小种,潜在威胁更大;稻飞虱生物型以ⅰ型为主,转变为生物型ⅱ为主,并发现了致害力很强的孟加拉型;稻瘟病小种变异也很频繁。这些病虫新种型的出现,将引起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丧失抗性,危害加重。
(2) 主要病虫再猖獗、次要病虫上升。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农药品种的更换,导致过去已长期控制的小麦吸浆虫、二化螟、三化螟、东亚飞蝗、稻蝗等多种病虫又回升造成灾害,一些次要的或局部性病虫害,如稻瘿蚊、水稻细菌条斑病、水稻恶菌病、麦蜘蛛、麦叶蜂、玉米病毒病等亦常成灾。。
(3) 危险性病虫害传入。近年来,一些国际上成灾频率极高的危险性病虫害如稻水象甲、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马铃薯象甲等先后传入我国主要粮棉产区和林区;美国白蛾已沿主要铁路干线分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美洲斑潜蝇的传播更快、危害更大,迄今已在南北十多个省(区、市)发现其严重危害蔬菜、花卉、烟草、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形势相当严峻。
4、关键防治技术落后
(1) 农药使用技术落后。如农药的施用至今仍沿用50年代的大容量淋浇喷雾法,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20%左右,施药器械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一贯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民用飞机施药发展缓慢,机动施药器械拥有量小,使用范围有限,目前防治病虫害主要是手动器械施药。在病虫害大发生时,还得靠人海战术,尤其是除草的问题愈加突出,全国年耗除草用工约250~260亿个劳动日,几乎占农业用工的一半。有关农药的药效测定、残留动态监测、病虫抗药性的评估及治理亦严重滞后,盲目用药现象十分严重。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虽有一定基础,但与产业化的目标差距很大。此外,我国化学农药创制和研究能力落后,主要依赖于仿制的格局依然如故。
(2) 抗病虫作物品种选育急待加强。对棉铃虫、棉蚜、黄萎病、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稻瘟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病毒病等主要病虫害,尚没有研究出高效的可稳定控制其危害的农作物品种,生物技术在抗病虫品质创新与选育的应用上也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3) 病虫抗药性日趋严重。化学
药剂防治仍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减灾手段之一,随着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威胁我国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病虫害有200多种,其中27种防治对象已产生严重抗药性,如水稻螟虫、棉铃虫、棉蚜、红蜘蛛、菜青虫、褐飞虱、水稻白叶枯病、小麦赤霉病、蔬菜霜霉病、小菜蛾、温室白粉虱等,尤以棉蚜、棉铃虫、白粉虱、小菜蛾、蔬菜霜霉病的抗药性突出,成为生产面临的重大难题。
(4) 生物防治技术呼唤新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突破。我国是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取得很大成果,就总体而言已步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但近年来在应用基础研究(技术贮备)、生物技术应用、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投入市场新的生防制剂和保护利用天敌的实用技术越来越少。生物防治技术有待新的重大突破。
5、灾害预警能力差
长期以来,受研究经费和条件限制,我国对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吸浆虫、棉铃虫、玉米螟、棉蚜、草地螟、稻瘟病、黄萎病、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爆发成因和灾变规律的研究相当薄弱,因而对大区域流行暴发的重大病虫灾害的整体预警能力差,目前仍难以完全摆脱被动应付的局面。
四、持续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措施
1、加强对病虫害研究的投资力度
我国农业一直是低投入的弱质产业,农业科研的投入更是如此。在农业科研中,一谈及加强投入,人们首先考虑良种培育、科学施肥、兴修水利、区域治理等,植物保护总是被放在从属地位。植保科研单位由于经费不足,设备、仪器严重老化、陈旧。研究手段和技术的落后,导致相关基础研究滞后,无法开展重大病虫害的灾变规律研究,因而对灾害的预警能力差,生产上顾此失彼,已造成了严重后果,亟待加强投资力度。
2、 粮棉作物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迁移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1)迁移性害虫大批量、长距离、大范围迁飞或扩散的行为特征、生理生态机制及其灾变规律;流行性病害大区域蔓延、远距离传播的特征、生态条件及其成灾规律。
(2)重大病虫害与其寄主作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不同的作物布局、栽培制度及气候等条件下的消长规律与成灾趋势,分析引起暴发灾变的关键因素。
(3)害虫生物型分化和病原菌致病性变异的趋势、遗传规律及其与病虫暴发或流行成灾的关系。
3、加强粮棉油作物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及油料等主要
农作物的重大病虫害及农田草、鼠害为主要对象,开展以下研究工作:
(1)重大病虫害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动态消长规律;主要致灾种类的发生发展趋势;准确的中、长期发生预报,数量化的灾害性风险预测技术。
(2)改进农业生物灾害的关键治理技术,对生态调控技术的创新与示范、控害生物的扩繁与利用、高效低毒非残留药剂的筛选与应用、病虫抗药性治理、抗病虫作物的选育与应用、耕作栽培措施的持续控害等技术措施着重加强研究;开发适应不同作物生态区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控害减灾配套技术体系。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范文4
[关键词] 小麦 绿色防控技术 病虫害 应用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33-01
在小麦生产中,病虫害是制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1]。优质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十,落实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和控制的准则,每一步都应该考虑到多种病虫害,尽可能地采取综合对策,同时符合要求的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并尽量减少投资,提高效益[2]。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地区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法规,以实现小麦生产的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率,环境友好的目的。
一、我国目前小麦主要病虫害及防控方法
小麦易发生的病虫害主要有:小麦红蜘蛛,麦播地下害虫,吸浆虫,小麦纹枯病,蚜虫,白粉病,黑星病,锈病和其他。预防时期要根据不同地块的害虫和疾病,预防药最好用生物农药,然后用高效,低毒,安全的化学农药,禁止使用剧毒或高残留农药喷洒[3]。应使用电机喷雾器,以改善喷雾质量。小麦防控技术根据小麦生长的时期进行单独防治,通常在越冬期、返青期、孕穗至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期分别进行防治。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防治病虫害上的应用。
二、小麦绿色防控技术
1.绿色防控技术
绿色防控是指以保护农作物、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为目标,协调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调控等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4]。为满足绿色消费,服务绿色农业,提供绿色产品,近年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全国开展了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从2006~2009年已扩展到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0多个县(市)。据统计,2009年各级植保机构在不同作物上建立的各种类型的示范展示区达1 215个。示范面积超过100万hm2[4]。
2.小麦绿色防控技术的主要措施
2.1物理防治。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引诱害虫,并通过高压电网将害虫击晕后落入接虫袋。然后用人工防治、生物防治或化学药剂等方法消灭害虫。开灯和关灯时间因地而宜,一般以主治对象成虫始盛期开始[5]。
利用病虫适应生存温度范围的特性来消灭病虫害。变化温度杀死或减少病虫害,如温烫浸种、蒸汽灭菌、太阳辐射等可杀死土壤病原微生物和杂草种子。霜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在30℃以上时活动缓慢,42℃以上停止活动而逐渐死亡,可通过高温来杀灭此类病原菌。
2.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指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
利用赤眼蜂防治菜青虫,利用七星瓢虫、草蛉、食蚜蝇等防治蚜虫和螨类等,利用青蛙捕食蛾类等害虫等。在田间放鸭也可以防治虫害。
性信息素诱杀剂是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昆虫达到诱杀或迷向的作用,影响正常的害虫,从而降低了种群数量,以达到控制效果。
2.3营养防治。作物生长期间适当的、及时的喷施叶面肥,能够提高植物的抗性。要确定相应的微肥品种,预防和治疗微量营养素缺乏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也能补充钙肥。通过不同的营养补充作物,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预防疾病的能力,以实现自身保健。
2.4农业防治。在高产量和优质的前提下,当地种植的品种应该首选具有抗虫害较强的特点,合理轮作可以恶化单食性害虫或寡食性害虫食物链,可以令其无法觅食,从而减少种群数量。不同作物套种可以利用植物产生的化感物质抑制虫害的发生或诱集灭敌,减少病虫害发生,与此同时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使用生物群落内部控制害虫和疾病的发生。此外,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体的感染源;秋耕深翻,减少越冬的虫源;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的田间,地埂的杂草,是虫卵减少。
三、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上取得的成果
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经济效益,而且农药用量减少,残留期缩短,这也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提高了生态和社会效益[6]。
绿色防控模式以农作物为主线的模式,使用性诱剂+生物农药,性诱剂+天敌等,节约成本220元至300元/hm2,减少喷施1~2次。
绿色防控模式以靶标为主线的模式,应用“诱虫灯+赤眼蜂+白僵菌”绿色防控技术,控制效果达70%以上,增加经济收入1500元/hm2,全程实现了绿色化防[7]。
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缩短农药残留期,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这有利于天敌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调查显示,绿色防控示范区,实施绿色的预防和控制,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超过15%的,辐射带动面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超过10%的,天敌的数量明显的上升趋势。绿色的预防和控制技术,有效地减少了人力和化学防治的投入,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实施绿色防控的预防和控制技术示范区的部分的分析结果显示,实施绿色防控平均水平相比化学预防和控制成本平均减少10%,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任志祥.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村科技,2011(2):26~27.
[2]郭香环,铁春晓,王永攀等.优质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0(8): 20~20.
[3]孙锋,高波,蔡军.淮北地区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 30~30.
[4]杨普云,熊延坤,尹哲等.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工作进展与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0(4): 37~38.
[5]阿孜古丽.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10(3): 51~51.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范文5
固镇县今年麦播面积100万亩,主要品种有烟农19、济麦22、洛麦23、烟农5158、山农20等为主。麦季的植保工作在各级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狠抓了麦季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植保新技术推广等项工作。由于指导及时,措施得力,小麦病虫害基本得到了控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现将今年工作总结如下:
1 小麦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概况
今年固镇县小麦病虫害总体上属中度发生年份。固镇县小麦发生的主要病虫有小麦纹枯病、赤霉病、蚜虫、红蜘蛛等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固镇县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191万亩次,防治面积 173万亩次。 共计挽回粮食损失58332.52吨。
2 麦田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及原因分析
2.1 发生危害新特
一是病虫害总体上属中度偏重发生年份 ;二是小麦赤霉病重于去年,属中度偏重发生年份。根据5月20-25日调查,病穗率均占0.5%,最高达3%,发生面积2.5万亩见病面积57.5万亩;三是小麦纹枯病发生中等偏重,病情指数较去年略高,属中度偏重发生年份。据3月下旬调查,平均病株率13.4%,最高田块病株率65%;四是红蜘蛛轻于常年;五是蚜虫重于去年。发生90万亩,发生高峰在4月下旬,全县平均蚜株率17.4%,平均蚜口密度358.5头,最高田块蚜株率100%,蚜口密度10000头。
2.2 原因分析
2.2.1蚜虫:重于去年。主要原因是:冬季气温高有利于蚜虫安全越冬、虫口基数大,春季回暖早,利于蚜虫发生。
2.2.2红蜘蛛:前期重后期轻,偏轻发生年份,全县发生15.5万亩,发生高峰期在1月下旬末,全县平均虫株率13.7%平均虫口密度32.8头/百株,最高田块虫株率92%,虫口密度310头/百株,3月30以后大田见不到虫。原因主要是4月份持续低温(低于8度)阴天寡照天气,不利于该虫扩散蔓延。
2.2.3纹枯病:偏重发生。原因:一是秸秆还田面积大,田间病残体连年累积,菌源充足,加上病田常年连作;二是群众病害防控意识差,用药时间滞后或不防治。
2.2.4赤霉病:较重发生。主要原因是4月下旬至五月初小麦齐穗养花初期连续几场降雨,田间菌源充足发育进度与小麦杆病生育期吻合,小麦主栽品种不抗病,均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
3 小麦病虫害防治采取的主要措施
3.1 搞好预测预报,科学指导防治
入春以来,固镇县加强了对小麦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县站固定三名专业技术人员,在十一个乡镇进行动态监测,共各类病虫预报6期,防治技术意见5期,印发技术资料5万份。适时指导了大田防治。
3.2 加强技术培训,搞好技术服务
为解决病虫防治技术骨干缺乏的问题,固镇县采取县培训乡,乡培训村的办法,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全县共举办以小麦病虫防治为中心的麦田管理技术培训班11期次,培训技术骨干800余人次,为搞好小麦病虫害防治及田间管理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提供了技术保障。
3.3 大力宣传发动,普及防治技术
为解决目前千家万户分散种植管理,防治技术难以进村入户的难题,固镇县在采取开现场会、印发技术资料、出动宣传车、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田间地头技术咨询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宣传媒体大力进行宣传发动,普及防治技术。今年固镇县共召开赤霉病、纹枯病、蚜虫、红蜘蛛防治现场会5期次,参会人员8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万余份,出动宣传车30辆次,县乡两级共出动技术人员60余人,开展技术咨询服务1000余人次,收效明显。
3.4 搞好试验示范,实行典型带动
按照省、市植保部门安排布置,今年固镇县共安排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试验示范方5个,面积20000亩,开展新药剂试验、综防示范,有效地带动了周边乡村的防治工作。
3.5 搞好综防统治,确保防治质量
固镇县利用小麦种植大户契机,同时在各乡镇成立应急机防队,每个机防队配备30台弥雾机,重点扶持植保专业合作社大力开展以“统一购药、统一组织、统一配药、统一防治”为内容的综防统治工作,全县综防统治面积达30万亩次,确保了防治质量。
3.6 配合执法大队抓好农药市场监管,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针对固镇县农药市场现状,在加强《农药管理条例》宣传贯彻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省、市农药市场管理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固镇站积极配合执法大队抓好农药市场监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召开专题会议,对全县300余家农药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进行了两次专题培训,增强了经营单位的遵法守法意识;二是组织农业执法人员会同工商部门对全县农资市场,从3月10日开始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治理及农资打假活动,对违规经营行为进行了查处,净化了农资市场,维护了群众利益。
3.7 合理灌溉
注意加强小麦的春季田间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小麦的病虫害发生,春季浇灌不适宜大水漫灌,建议缓水渗灌,而且要做好排涝工作,减少田间湿度。大块田地要适当间苗,控制好肥量。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范文6
一、主要经验与体会
我县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几年来并不是风调雨顺的,先后遇到了低温、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依旧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充分体现了农业科技在小麦生产中的增产因素,回顾这几年的攻关历程,取得成效的主要因素为:
1。精细整地,科学施肥
玉米收获后,对该地块进行土壤养分含量测定,根据养分含量,按照单产700千克目标,配制配方肥。同时,在玉米秸秆还田的基础上,667平方米施农家肥3~4方。采用大拖拉机深耕,耕深25厘米,耕后机耙两遍,除净根茬,粉碎坷垃,达到上虚下实,地表平整,利于小麦一播全苗。
2。选用良种
选用小麦良种百农矮抗58,该品种是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育成的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普遍表现抗到、抗冻抗旱、抗病、优质、高产稳产五大栽培优势。播种种子纯度在99%以上,发芽率在95%以上。
3。药剂拌种,健康一生
小麦一生多灾多难,有些病虫害非常隐蔽,如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症状表现一般在5月中旬以后,防治易被忽视,一旦发病束手无策,所以,应从源头抓起。播种时,每10千克种子用全蚀净、甲基异硫磷各20毫克拌种,堆闷6小时后再用杀虫剂拌种晾干后播种。
4。足墒适期精量播种
根据该品种栽培要点及土壤墒情,10月8~13日播种,播量10千克,行距5~6寸,播深1.5寸,基本苗20万头/667平方米。近三年来播种时墒情较足,没有浇水造墒。若播种时土壤墒情不足,应适时灌水造墒,确保足墒下种,做到宁可晚种几天,也不能种欠墒麦。
5。浇越冬水,确保壮苗越冬
12月中旬,当日平均气温下降到3℃~5℃时冬灌。禁止大水漫灌,以当天下渗为宜。结合浇水,667平方米施小麦专用肥15千克,确保小麦壮苗越冬。
6。合理灌水,科学施肥
4月中旬浇好孕穗水,结合浇水,667平方米追施小麦专用肥15千克或尿素10千克;5月中旬较好灌浆水,不宜大水漫灌。不浇麦黄水,以利于提高小麦籽粒品质。
7。病虫害综合防治
小麦返青后该地块667平方米群体都在了100万以上。3月中旬进行了第一遍病虫害综合防治,主要防治纹枯病和预防锈病;4月中下旬(孕穗水后)进行第二遍病虫害综合防治,主要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叶枯病、穗蚜、预防干热风;5月中旬(灌浆水前)进行第三遍病虫害综合防治,特别是增喷叶面肥,预防干热风和防治早衰提高粒重。
二、结论
该地块三年来田间测产显示,成产三要素较协调,亩群体都达到了50万穗以上,特别是2011年群体在了63.5万穗;三年来穗粒数都在30粒以上,千粒重都在45克左右。理论产量都在700千克以上,实打产量每年都在新乡市名列前茅。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