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 法治文化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D9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91-01
在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地区是实现依法治国最终目标的根本和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农村地区的法制建设势在必行。现阶段农村地区在法治建设基础方面已初具成效。但由于农村地区存在着人口多、地域广以及经济、文化条件比较落后的情况,农民的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仍然存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对新农村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农村社会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建设的体制不完善
现阶段新农村社会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法治建设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有关法律尚未落实到农村地区,法律的空白对农民提高法律意识造成了不利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法治建设体制的不完善,使建设工作不能完全落实。
(二)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农民法律意识薄弱是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又一问题。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依靠经验甚至暴力解决。这是现阶段农村法治文化建设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矛盾纠纷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很多情况都依赖于农村地区村委会以及其他农村管理者的“人情评判”,这就使农村地区的法治文化建设存在落实难的问题,法治文化构建秩序较为混乱。
(三)部分地区法治文化构建基础设施匮乏
现阶段新农村法治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对经济基础的要求较高。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设施落后,现阶段新农村法治教育还存在落实难的问题。农民文化知识的缺乏源于农民文化水平的落后,农民文化水平落后源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如此循环看来,r村法治文化缺乏根源在于经济基础的薄弱。
二、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改善措施
(一)对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体系进行完善
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便是法治文化建设体系的不完善。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存在断断续续、不成整体的现状,因此,填补法律空白,填充法律空白期,让法律不再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而是脚踏实地,落地生根。构建常态化、协调运作的统一体系是提升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在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也可以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对体系进行完善与升级,使现阶段法治文化建设得到整体性的提升。例如,农村地区社会工作者可以结合实际召开一次会议,对现阶段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予以有效的解决。
(二)加强对农民的法律知识教育
在建设法治国家、加快建设农村地区法治文化建设进程中,农村法治状态,农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对农民的法律知识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社会工作者在对农民进行法律知识宣讲时,应着重对村民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法律问题进行普及,增强宣传的针对性,传播农民真正需要的法律知识。使其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明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加快农村法律知识教育的整体性进步。例如,法律工作者可以着重对征地拆迁以及醉酒驾驶等方面的法律知识进行讲解,讲解的方式可以采取打“组合拳”:定期邀请法律专家召开宣传讲座,定时村内广播,建立公众法律咨询热线、微信号等。
(三)提升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础设施薄弱是现阶段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法治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村委会也可以运用创新发展的理念,拓宽投融资渠道,多方吸纳资金实现“自筹”,夯实农村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石。使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有效的提升,教育程度也得到有效的提升,以此来实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整体性的进步。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法制建设是现阶段我国依法治国的基础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影响,在我国农村内部法治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现阶段应该从对农村内部法治文化建设的体系进行完善、加大对农村地区村民的法律知识教育以及与政府的财政部门联合,提升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这几个方面进行入手,有效改善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现阶段的法治文化建设状况,提升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金鑫,肖宇亮.校地互动视角下的新农村法治文化建设[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龚元园.农村法治建设的困境和路径探讨[J].运城学院学报,2015(3).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2
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令人堪忧。一些地方只重视经济建设,轻视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问题没有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财政投入少而不落实,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偏少,原有的公益文化资产流失,阵地萎缩,队伍不稳,有的地方文化工作严重下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着力抓好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群众思想主阵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必将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些群众中也出现了公德缺失、是非观念模糊、价值观变异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就不可能取得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之举,文化建设必须全过程地渗透在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中。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后劲和活力;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农民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了,乡风文明、社会稳定和谐的目标才能实现。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本来就严重不足,特别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因此,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村文化建设要着力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更新文化发展理念,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组织领导。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摒弃狭隘的文化观念,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意识,深刻认识文化事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政府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要求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着力构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新格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宣传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切实抓好对农村文化工作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及具体运作。群团组织要充分利用自身网络广泛健全的优势,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重点文化工程的专项监督检查,以此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全面建设。
(二)抓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格局。一方面,要抓好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政府投资的基础上,抓好公益性文化阵地、载体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将文化作为一个产业做大做强。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将“大众文化”、“通俗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将历史文化、革命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大枣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格局。比如围绕乡土特色,着力挖掘并不断创新传统文化,在农村传统庆祝方式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农民文化活动。在比如广泛开展农民歌手大赛、现代舞蹈大赛、农民秀选拔赛、现代文明礼仪大赛及以缅怀革命英烈,弘扬革命传统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成立了农民表演队,农民篮球、乒乓球队等等。
(三)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光靠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政府的支持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要继续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对重要项目和产品采取财政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捐助文化站、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鼓励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或国家机关向农村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按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积极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中增加农村文化服务的内容,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深入广大农村从事文化信息传播、活动组织、人员培训等活动。
(四)丰富活动载体,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群众性文化活动对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和地域传统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传统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鲜明的农村文化,培育内容积极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群众文化。另外,还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品质,把和谐村组、和谐家庭、和谐支部等和谐创建活动,同“十大杰出农民”、“十大杰出妇女”、“十大致富标兵”、“十大农民歌手”等评选活动及平安村组建设,廉洁文化建设等相结合,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家庭和社会,正确对待矛盾、困难、挫折和荣辱,塑造自强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步伐。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3
关键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健康发展;难点;对策
一、 引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更赋予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的内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文化建设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2014年四川省西充县县委政府提出:建设“中国西部文化名县”和“文化城市”战略,让我们的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更显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我们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较为明显的困难与挑战,极大的阻碍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就必须针对农村开展基层文化建设。一方面,通过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推动地域经济的加快发展。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如何促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二、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难点
(一) 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实践工作的情况来看,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难点在于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近年来国家已经明确要求要不断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四川省西充县县委政府也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县目标,但这种理念却并没有被深刻贯彻到农村当中。
一方面,政府大多数还是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地方经济上。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部门从主观上忽视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搞几场活动应付应付就行了,从而一味地追求地方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文化工作人员没有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去领悟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就表现出其认识的局限性,还有就是专业艺术类人才匮乏,严重阻碍了基层文化建设的正常开展。
在几方面结合的背景下,部分政府部门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也就没有认真对待农村基层文化的建设工作。
(二) 农民的意识不到位
此外,除开政府部门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之外,农民个人的意识不到位也是阻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难点。
从某种意义来说,政府部门在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角色是引导者和倡导者,也就是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出方向,而农民才是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主力军。
但是,部分农民却并没有相应的意识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也就决定了农民不愿意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在我们四川省西充县槐树镇社会服务中心组织开展的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部分农民不理解政府开展此项工作的意义,不愿意自觉参与,甚至还有人说长道短,打击工作人员和参与老百姓的积极性。
一些农民从主观上认为政府开展的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意义不大,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部门的基层文化建设工作难以得到农民的配合,也就导致一些工作计划无法顺利开展。
三、 促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
(一) 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针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难点,首先可以做的是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积极招引专业艺术人才。
一方面,通过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能够更好的帮助政府领悟国家有关基层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也就能够帮助政府在制定工作计划时进行合理的取舍和侧重。如上文述及,部分政府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与建设,从而忽视了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不够,无法正确意识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能给政府当好参谋。
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就能够提高政府组织、策划和协调开展基层文化建设的能力。从上文论及的内容来看,农民不理解基层文化的建设工作,进而不愿意配合政府的相关工作。
再就是加大对专业艺术人才的招引,使基层文化建设更系统,更全面地发展,让工作上档次,让参与者感到基层文化建设有新意,有创意,有夺破。让老百姓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有足够的信心,不断增强文化自觉。
此时,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能够与老百姓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就取决于其协调能力。在此基础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与政府部门制定的工作计划有密切的关系,如何制定更好的工作计划、如何与农民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切合、如何实现“三贴近”就与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相关。
由此可以看出,不断提高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提高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二) 大力开展农民的动员工作
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大力开展农民的动员工作,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兴趣,进而引导农民从抵触到接受,最后到主动配合政府相关工作的局面。
首先,政府必须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宣传工作。这就需要向农民详细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进行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大力的宣传,农民才能够逐步接受基层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相关工作的过程中。
其次,政府部门可以进行适当的奖励,可以通过对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农民进行适当的表彰和奖励。通过这样的举措,一方面可以起到更进一步的宣传作用,进而引导更多的农民投入到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另一方面,通过树立相关的榜样可以在农民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并且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
这就能够通过农民进行更有效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农民之间的感染能够更有效的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进而使得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得到更顺利的发展。
通过大力开展农民的动员工作,能够极大地减少农民的抵触情绪,进而更轻松的引导农民正确理解和认识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结束语
总的来说,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程,也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从实际出发,认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主要存在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人才匮乏,以及农民不愿意配合等问题。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大力开展农民的思想动员工作,从各个方面促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4
关键词:农村 家庭文化 变异
项目基金:此文系保山学院校级课题成果(课题立项号:12B005JY)。
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个家庭传承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为人处世之道等。家庭文化是建立在家庭物质生活基础上的精神生活和伦理道德的文化体现。它既包括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也包括文化生活、爱情生活、伦理道德等所体现的情操和文化色彩。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他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影响。所以,家庭文化建设不容小觑。我国有3亿多个家庭,而农村家庭占一半多,农村家庭文化建设的情况直接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民素质。搞好农村家庭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新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1 保山市农村家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偏重物质文化,忽视精神文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所以,自古以来,人类历史的发展均以物质为前提。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在“三农”政策的指引下,保山市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农业生产,农田水利,道路交通,街道建设,村庄规划,村民房屋的修建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据调查,保山市农民基本脱贫,一部分农民已走上致富路,还有部分农民已成为高收入者。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改变了村民的生活。近年来,很多农民建新房,修庭院,添置各种家用电器。城市居民享受的冰箱、电脑、空调、轿车等已逐渐走进农家。但是在农村经济繁荣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农村家庭文化建设却未得到相应的提高。据调查,村民每人每年用于文化娱乐的支出不到30元,很大一部分村民是零支出状态。走进一些富裕的农家,装修时尚,高档家具齐备,但无一书柜字画。其实,家庭文化建设应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保山市农村文化建设多体现在街道或村里设有老年活动室,传统型节日偶有活动,除腾冲和顺镇设有图书馆外,其他乡镇几乎没有。村民闲时的娱乐活动就是老年人跳跳集体舞,很多年轻人则看电视、喝酒、赌博等。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失调,使很多农民拜金主义较严重,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甚至道德品质下降,农村社会环境不安定。昔日淳朴的民风和安稳的环境正在被金钱、物质和不健康的价值观冲击着。
1.2 婚姻伦理问题日趋严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按理说,家庭伦理道德品质应相应提高,但通过对保山市五乡镇调查了解发现,经济的发展和正在转型的农村生产和经济模式正冲击着农村家庭的婚姻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责任意识淡化。很多农村青年重物质享受,重权利轻责任。结婚后,子女多住新房,老人住旧房,甚至有的不赡养老人。有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把父母留在家,生病、孤独全然不顾。有的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不承担抚养孩子和赡养老人的责任。老人享受天伦之乐成为奢望。二是婚姻约束放松。由于家庭伦理道德观念日趋淡薄,农村青年甚至中老年婚姻道德约束也放松。一些村民外出打工,家中只有一方留守,于是出现重婚、离婚、非法同居等情况,离婚率也逐渐上升。三是早婚现象日趋严重。在农村,由于没有良好的文化生活,加之电视、网络等一些不良诱惑,部分农村孩子早恋。谈恋爱的初中生逐渐增多,有的甚至有,因没有正确的性知识,有些女孩怀孕,而父母也没太多地关心和考虑,就让孩子退学结婚生子。从保山妇幼保健院和各乡镇医院了解到的情况看,不到婚龄就结婚生子的农村青年已到30%,不满18岁的年轻父母也有一部分,甚至16岁就结婚生子的人数也在增加。很多年轻人自己还是孩子就当父母,因不知道怎样抚养孩子,所以只好交给父母照管,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早婚已成为保山市农村家庭中的普遍现象。
1.3 优秀传统文化淡化,宗教迷信活动盛行
在现代物质的冲击下,农村家庭很多传统的美德,如亲情,尊老养老等观念逐渐淡化,甚至出现较为异化的现象。过年大兴压岁钱,但只给孩子不给老人。红白喜事、生子盖房、乔迁修坟无不请客送礼。老人活着时不孝敬,死后则大修坟墓,大办丧礼,还互相攀比。甚至办丧事时要耍狮子、念大经,还要烧无数的纸钱、纸马等,不但浪费钱财,而且污染环境。
2 保山市农村家庭文化建设策略
2.1 政府重视,加强对农村家庭文化建设的指导
农村家庭文化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部门在搞好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利用政府职能对村民有约束、有引导、有教育,用健康的文化观念来指引村民走小康路。如,建农村书屋,与城市书店和图书馆联系,搞好图书下乡活动,通过各种文化活动鼓励村民多读书,在劳动之余,享受健康的文化生活,接受文化熏陶,逐步提高农民素质。对封建迷信活动要进行正确引导,较严重的应采取强制措施,进行行政阻止,遏制迷信之风、攀比之风。
2.2 丰富文化活动
如何才能让富起来的农民过上有质量的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使命。首先应做好宣传工作。要大力开展健康文化宣讲活动,可以开办各种座谈会,还可以用文艺表演等形式把村民引到正确的文化意识中来。开展多姿多彩的家庭文化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健康文化的美好,逐步脱离愚昧、低级、盲目的活动,从而构建美好的家庭文化。
2.3 利用子代反哺,激活家庭文化
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新知识、新事物、新观念不断涌现,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生活在现代的人们需要有较快的接受能力才不落于时代。而农村,有的青、中、老一代都没有接受过中高等教育,有的甚至是文盲,平时处于零阅读状态,要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更新观念就很难。如果在子代加强文化教育,让子代养成较好的文化娱乐习惯,形成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向父辈传递一些健康有益的知识,让父母辈在平时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就能激活健康的家庭文化。所以,农村家庭文化建设的中心应放在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和阅读习惯上,以此来反哺上一代,达到共同促进,建立良好家庭文化和培养孩子课外阅读能力及习惯的目的。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凸现出来的问题是以娱乐功能为主,文化功能没有得到发挥。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从读书、教育、正确引导出发,融情、理、法为一体,才能搞好农村家庭文化建设,才能为农村乃至国家经济建设护航。
参考文献:
[1]国艳华.浅析影响家庭文化的几个因素[J].大众文艺,2011,(10).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乡风文明 文化 双重性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系统的提出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内容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法治、社会安全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中文化作为影响力最广泛的元素,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的重要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体现:一个是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作用,另一个是精神文化提高人类综合素质的作用。物质文化是有形的、易变的,精神文化则是无形的、相对稳定的。
一、乡风文明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和变化。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政府逐步发展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急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相对于经济的发展速度,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西方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渗透和融入到我国的文化市场中来,同时随着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化,我国主体文化正承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之我国对传统文化继承的缺失,导致我国传统文化的流失,我国的本土文化正面临着被外来文化覆盖和同化的现实。
文化是人类实践的反映,实践是文化的本质属性然而文化又能指导实践。文化冲突是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文化建设中,应该着重突出我国特有文化的优势,汲取世界上的优秀文化应该只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补充我国的文化建设。如果过分依赖国外的文化理论那么我们势必会被导入一种误区,使我国自身的文化走入僵局,更容易陷入被西方文化西方同化的尴尬境地。
二、在文化的双重性中探索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在物质文化中文化显性作用
目前我国存在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也就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由于一直对农村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差,农村文化管理系统几乎成为摆设。加上长期以来文化建设只是“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这些文化发展形式过重强调外部植入而忽略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培育过程。这种植入文化的发展模式导致农村文化发展缺乏生命力,一旦停止外部文化输入农村文化的发展就会陷入僵局。
当代农民大多是改革开放后经历土地承包的新型农民,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有一定的物质文化需求,手机,电脑等新的科技设备的购买逐渐增强。但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对电脑等高科技设备的使用还是相对浅薄,在利用互联网等便利网络资源查询信息方面还是相对落后。通常电脑在家里成了摆设,有的成为孩子的游戏机,还有的仅仅是当起了电影设备,对于网络科技信息的利用还是相对较少。
2.在精神文化中文化隐性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精神生活贫乏,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单一对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认知缺乏主动性。另外农民对于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农忙时农民没有时间学习,农闲时农民大多看电视、打麻将、玩扑克等活动为主,很少人会主动学习提高自己。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依据,农民自身主动性的缺乏是目前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
三、对乡风文明建设中文化建设的对策
1.重视隐性作用的影响
第一,改革农村文化的发展机制。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发展过多依赖外部力量,忽视了依靠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很多农村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问题,传统的节日氛围越来越淡化。改革现有机制提高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文化能人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文化主体,拥有文化主导权,带动大多数农民都能积极的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去。
第二,重视传统文化地位。农村是相对封闭,是具有相对封闭传统文化的社区。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农村社区中,重视和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对提高乡风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带动农村自身物质文化发展有巨大的作用。
2.提高显性作用的影响
第一,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镇政府应当提倡各个村建立图书馆为农民提供学习的客观条件,另外政府部门应当扩大家电下乡的覆盖范围和财政补贴力度,扩大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以及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利用原有广播文化站体系继续对农民的主体意识加以正面引导。
第二,针对农村的实际开发技术性教育体系。农村自身教育条件有限,很多人义务教育结束后就不再接受再教育,有点只是传统的农业技术,致使很多人一年到头都只是收入甚少。开发农村技术教育体系,可以使农民自身的技术教育提高的现代水平,拥有先进的思想,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利用自身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农民网络课堂的建立。对于农民用电脑的技术专门开设网络普及班,有利于农民在农产品种植或养殖中处理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也有利于在购买种子和销售产品时也可以多渠道供销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小云,赵旭东,叶敬中.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6
农村体育文化是农村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所有农村群众所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和积累的思维模式、价值观、态度、人生追求、认知风格等等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上的深层次的结构,它可以表达出一个农民的性格特征、文明程度和精神境界。陈建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研究中,对体育文化的四个层次进行具体界定,即:物态文化层,指的是农民群众所使用的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器材状况;制度文化层,是由在农村地区体育活动中集中的各种体育行为规范构成;行为文化层的基本特征是农民群众在参与体育运动显现的;心态文化层指的是农民群众对于体育的态度与认知情况和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与意识等等”
2.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发挥的重要意义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在农村,农村体育是在体育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在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强健体魄的需求上有着直接而积极的作用。新时期的农村体育具有新的内涵,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中其意义是非凡的。
2.1实现小康社会需要从建设农村体育文化下手
党的十六大会议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会议指出,小康社会是社会、自然、环境和人协调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那么同时,新时代里,农村也将作为重点和难点在体育领域中出现,没有农村体育的小康也就是没有全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不完善的。近年来,党和国家在三农经济发展上的努力是卓有成就的,但人们的精神需求并没有随着物质的分别丰厚而有明显的改善,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实是越发明显的。
2.2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农村体育文化
进行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里,当群众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观念等思维模式上产生差异的时候,文化就显得十分重要,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可以增强一个团体乃至一个民族的向心力,促进团体内部个体的团结和整合。这样的文化,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可以形成一种十分高尚的道德,在提高人的素质,磨炼人的意志,修缮人们的精神起着深渊影响。由于健身活动所形成的组织形式更加轻松,人际情感更加融洽,因此,体育文化建设对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升道德价值观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排除不健康的文化,以及摒弃农村落后的观念,促进社会环境的优化和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3提高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离不开体育文化建设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给人以健康的机体,这是大家所共识的,同时,良好的精神面貌能使人们在日常学习工作以及家庭生活中保持充沛的体力、旺盛的精力和坚强的承受能力。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比重占了绝大部分,那么农村人口的素质也就制约着中国人口的整体素质。作为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的主体,广大群众的健康状况也就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状况,也是有效地强化农村民俗和民风建设的途径,对于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提高群众素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效力。
3.阻碍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
在经济高速运转的当下,特别是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体育还是低水平的体育,处于不全面、不平衡的状态,还不能够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分析其原因,制约因素有如下几点:
3.1农村体育文化的资源投入不足
首先,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物质上存在短板。全国第五次体育场馆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各类的体育场地约850080个,但是,占全国总人口一半的乡镇人口,只拥有体育场馆69537个,仅仅占了总数的8.18%。很难想象,有许多农村孩子是未见过单杠和足球的。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基础设施的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体育人才的不足导致了体育文化建设在引导上的欠科学性。很多地方,由于学校条件艰苦,造成了农村体育师资力量长期缺乏,这让大部分的学生在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不能够得到科学的指导。除此之外,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的人才类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直以来是数目珍贵的。2003年,在我国的9亿多人口的农村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只有18000名,平均5万名农村人口只有1名。这些都使国家在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问题上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3.2农村体育文化的组织机构不完善
政府管理系统和社会体育管理系统组成了我国的农村体育管理机构。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体育行政部门有很大的依赖性,同时,社会体育管理系统的作用就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调查显示,体育协会帮助组成的活动点的增长量所占比重仍然很小。体育协会在群众体育方面的工作引导还有于增强,体育协会自身管理职能更有待于加强,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还需要继续大规模地挖掘。
3.3农村体育文化的意识缺失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民对体育是缺乏了解的,对体育的价值、功能的认识仍然较为肤浅和保守。时至今日仍深深沉淀在农民头脑中的还是类似“劳动就是身体锻炼”,“无病就是健康”的错误观念。农民群体对体育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了解,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是制约我国农村体育深入发展的一个无法忽视的因素。从客观到主观,除了上述状况阻碍小康社会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外,还有很多细枝末节的状况因为未能受到重视而会在未来变成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像有限的农村体育场地资源存在着闲置与浪费的现象等等,都是现在需要重视起来的地方。
4.构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科学对策
4.1加大农村体育事业的多方面投入力度
首先,加强资金投入,加大对建设农村体育设施的支持力度,实践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投入的多元化,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建立由社会、集体和个人等多方面投入的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和开放型的运作风格。这样可以有效克服因为国家投入不足而导致的体育场地建设跟不上的状况。其次,人力资源方面,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各级体育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力度,组织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院校学生等多技能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不断扩大全民健身的志愿者队伍。
4.2强化组织领导
完善农村体育管理工作县、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服务和带动功能,加强对农民健身工作的领导,把农民健身作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可以成立体育工作小组,加强体育服务意识建设;定期举办体育知识培训班,经常举办以乡镇为参赛单位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等等,总之,任何有利于发展发动农民群众健康体育的方法途径都可以积极运用,有效发挥。除此之外,农村体育要充分发挥农民体协、文化站等的体育组织机构和爱好者协会等的社会体育管理部门的作用,建立健全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与政府行政机关相互配合,自下而上地进行民间体育文化的开展,形成和谐的互动氛围。
4.3加大体育活动宣传力度
促进农村体育生活化、社会化可以利用现代大众媒体的传播作用,宣传体育文化。各级体育组织部门应该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全面普及健身知识,形成崇尚健康科学的良好舆论环境。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法定假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突出健身性、参与性、趣味性,努力打造喜闻乐见、感召力强、影响力大的活动品牌,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宣传的内容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宣传体育健身理论知识,如健身方法、运动技术、健身常识等;第二,宣传体育文化,如体育新闻、逸闻趣事、体育赛事等;第三,宣传新的生活观念,如体育休闲观念、积极人生观等。通过参与这些内容丰富的社区体育,农村居民得以更深层次的接触体育,培养观念。
4.4因地制宜搞农村体育文化的特色建设
长期以来,城市文化所代表的时代文化是我们所强调的,更多的宣扬城市对农村的表率与导向作用,同时却忽视了对农村特有的文化的整理挖掘。我们常在在理论上承认农村文化的重要性,却“一刀切”地规划成了毫无特色的模样。其实,我国民间的体育活动是有很广阔的开发潜力的。如舞龙灯、赛龙舟等在内的许多的体育项目是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至于在少数民族农村里,其绚丽多彩的体育项目就更加夺目了,包括射箭、摔跤等在内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就多大977种。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能够从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目光投向各地在发展进程中创造和成长起来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不拘泥于现代体育的书本化指导,而去充分挖掘这些传统民俗体育文化,或许能够在不断地融入新的内容的同时,开辟出一片农村体育发展的新天地。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