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学研究生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学研究生方向范文1
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能够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输给孩子对孩子的态度与由父母行为表达出来的情感气氛的一个集合。相关调查报告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健康,如果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不好,那么就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所以,本文对于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索。
1 采用的方式
1.3 关于齐性检验
这个分析要对于来自多个报告的效应量开展异质性检验,从而决定每一个报告的独立效应量是不是来自一个总体。此次研究使用Q的检验方式,其计算公式就是Q=∑Wi(Zri-)2。Q检验值需要服从自由度(df)=K-1的X2分布,所以能够采用X2检验来确定纳入研究的异质性状况,而K是研究报告的个数。最终按照异质性检验结果运用对应的固定效应模型,并且用经FisherZ转化以后的有关系数来表示平均效应量和其百分之95的置信区间。
2 结果分析
2.1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表示,除了父母的惩处、严格以外,其平均效应量的显著性检验的P值都是小于0.01的,这也证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是非常显著的。在这个研究分析当中,父亲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的平均效应量绝对值就是r=-0.153,其明显比母亲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的平均效应量绝对值r=-0.124要大一些。
2.2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父亲教养方式关系分析
在研究报告显示当中,各因子得分当中,平均效应量在父亲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的值是负数,其波动范围就是-0.176到-0.108,其具备了统计学的意义。而平均效应量在父亲惩处、父亲严格、父亲过于干涉孩子、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和父亲否认、父亲过于否认值都是正数,其波动单位就是0.071到0.217,其同样具备了统计学的意义。
2.3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母亲教养方式关系分析
在研究报告中显示的各因子分析得分当中,平均效应量在母亲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值是负数,其波动范围就是-0.158到
-0.099,其具备了统计学的意义。而平均效应量在母亲过于干涉、母亲保护、母亲拒绝、母亲否认、母亲惩处、母亲严厉、母亲偏爱被试值都是正数。其波动范围就是0.072到0.244,并且平均效应量的百分之95置信区间当中是没有包括0的。所以,其具备了统计学的意义。
3 研究结论分析
通过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显著,而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这也证明了父母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非常有益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父亲是大学生成长当中的重要客体,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可是母亲不良教养方式和孩子心理健康关系更加大,母亲比较倾向对大学生行为参与,因为母亲和孩子互动大于父亲,且和孩子相处时间也大于父亲。如果母亲使用了不好的教养方式,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过度的父母保护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心,并且在生活当中遇到了事情不能够单独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也受到多方面影响。比如说人格特点、家庭、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等。而在这之中,父母教养方式占有比例最大。
父亲情感温暖以及理解效应量绝对值高于母亲,就证明了父亲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的教养方式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更加大。而在母亲的过于干涉、拒绝、否认、惩处严格、偏爱被试、父亲过于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于否认都是正数。这表明父母不良教养方式,这不益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并且结果还表明,母亲不良教养方式效应量高于父亲不良教养方式效应量,这就说明了母亲不良教养方式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非常大,且非常有可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历史学研究生方向范文2
【关键词】网络成瘾;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理健康
ResearchontheEffectofIifeEventsandCopingStyleonMentalHealthofColle geStudentswith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YangXizhou,WangZhiping.H unanagricultureuniversity,Changsha410128,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soflifeeventsandc opingstyleonmentalhealthofcollegestudentswithinternetaddictiondisorde r.Methods127collegestudentswereassessedwithSCL-90、AS LECandTCSQ.ResultsColleg estudentswhohad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①theirsomatization、interperso nalsensitivity、obsessive-compulsive、depression、anxiety、hostilityscoreswe 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norm(P
【keywords】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Lifeevents;Copingstyle;Me ntalhealth
研究发现,网络成瘾高发人群多是20~30岁、受到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大学生尤为网络成 瘾易感人群(DavisRA,2001)[1]。钱铭怡(2001)对北京12所高校近500名大学生的 抽查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网络成瘾者占6.4%。林绚晖等人调查发现,大学生上网人群中网络 成瘾者占9.6%[2]。网络成瘾往往会导致个体社会支持、心理功能等伤害,对青少 年认知方式、角色认同等方面具有负面影响。个体若长时间处在网络成瘾障碍中,会出现心 理上的变化,如认知狭窄和歪曲、情绪波动、行为不可控性以及人格特质变化等。为了探究 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我们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 4月对湖南几所高校127例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生活事件以及应对方式问卷 调查,以了解其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的关系,以期为学校和家庭提供一些可供参 考的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高校周围网吧自愿参与研究的大学生和在某省级三甲医院临床心理科进行 网络成瘾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高校大学生共169人,经网络行为问卷[3]调查及访谈确 认属于网络成瘾障碍。资料汇总时剔除一些无效的调查问卷,有效问卷为127份,问卷有效 回收率为75.1%,其中男106人,女21人;大一23人,大二36人,大三40人,大四28人,平均 年龄20.27±1.75岁。
1.2方法
1.2.1访谈法采用网络行为问卷及访谈,以及门诊咨询以甄别是否为网络成瘾障碍大学 生。网络行为问卷采纳美国心理学家Young提出的网络成瘾诊断指标,问卷共有10个条目, 采用是、否记分,若有5项以上肯定回答则可判定为网络成瘾障碍。
1.2.2问卷调查法采用了3种量表调查: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4],该症状自 评量表共有90个条目,进行5级评分(从1分:没有到5分:严重),主要评定心理健康状况 及症状特点;②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5],刘贤臣等1987年编制,该量表为 自评问卷,由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事件构成,分为6个因子:人际关系因 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采用5级评定。该量表 适用于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的评定 ;③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6],由姜乾金等编制,共20个条目,包含积极应 对与消极应对两个维度,进行5级评分。
1.2.3资料收集与统计方法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做完后即予以收回,采用SPSS13.0进 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2结果
2.1网络成瘾大学生组与全国青年常模得分的比较采用SCL-90进行调查后发现,网络成瘾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 对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而在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见表1。
2.2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分析将SCL一9O各因子分作为因变量,以生活事件量表各主成分因子分作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 ,显示除受惩罚和丧失事件相关因子较低或不相关外,紧张性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学习 压力和健康适应事件与心理健康各因子都存在中等程度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见表2。
2.3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应对方式得分的比较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分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 但与消极应对方式的相关高于积极应对方式,结果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 焦虑、敌对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作为大学生,他们的心理承受和调适能力都相对较弱 。从本研究中发现,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都是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生 活事件中,与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有关的事件对这些学生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都 产生了显著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大众化,生活节奏加快和竞争加剧 以及家庭的教养方式等因素都导致了他们的学习、人际关系、就业、情感等压力的加大。王 建中、等人的研究也都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果[7,8]。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的有 关效度报告表明,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二者相关系数为-0.0 9。而且,应对方式具有跨情景的一致性。在本调查中,二者的相关也较低。应对方式对个 体的心理健康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9,10]。有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在现实中具 有孤独、抑郁、焦虑的人格特征,在网上表现得更积极开放[11],我们的研究中人 际关系方面的症状也呈现出与资料比较一致的结果。从症状自评量表的得分上看出,在人际 关系、焦虑抑郁情绪等因子分上,网络成瘾大学生都有一定损害,相关研究[1,12] 也证实长时间上网在不同程度上 损害其身心健康,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诸如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睡眠饮食等 生物节律紊乱,思维迟缓,侵占很多学习时间,兴趣减弱,成绩下降,逃课现象增多, 甚至产生自杀行为与意念。
Caplan研究认为,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增强应对和摆脱紧张处境的能力。还有就是社会支持网 络有助于个体在紧张事件发生前获得和发展自己的预见及应对能力,从而提高心理功能的整 体水平,本项研究中发现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与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关,而消 极应对方式与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关。个体在面临应激事件的时候,在应对方式的选择上 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有效利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使网络成瘾的 大学生拥有较好的生活质量,增进心理健康水平,消除因网络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紊乱,是 心理干预中应该深入考虑的问题。因此,培养和提高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和心理调 适能力,在面对应激事件时更多地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是高等院校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对高校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但受样本、地 域较小的局限,本结果的深入研究还需要更多相关研究的支持。
4参考文献
[1]DavisRA.ACognitive-behavioralmodelofpathologicalinternetuse .ComputersandHumanBehavior,2001,17(2):187-195
[2]林绚辉,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 15(4):281-283
[3]YoungK.S.InternetaddictionsymptomsevaluationandtreatmentIn ClinicalPractice:ASourceBook,1997,17:19-31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5]刘贤臣,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 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6-108
[6]姜乾金,等.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0-122
[7]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 ,16(5):331-333
[8]朱祥路,,谢平霞,等.医学生症状自评量表与全国诸常模的对比分析.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8):235
[9]李金钊.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压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心理 科学,2004,27(4):980-984
[10]姜乾金,黄丽,卢抗生,等.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中国心理 卫生杂志,1993,7(4):145-147
[11]江楠楠,顾海根.大学生上网行为、态度与人格特征的研究.心理科学,2005 ,28(1):49-51
历史学研究生方向范文3
论文关键词:应激;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择业期
生活事件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就已引起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hansselye于1956年首先提出了“应激”这一概念。按照j.c.coyne的生理应激理论,应激包括应激源、中介变量和心理生理反应三部分。
所以心理学家们在研究应激与各种疾病的关系的同时,注意研究了成功应对生活中应激源的方式,即应对方式。应对方式(coping)是影响应激结果的重要变量。它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fdkman和lazarus在他们的应激认知交互作用理论中,把应对定义为“所有控制、减弱和耐受内部需求的认知方面及行为方面的努力。”刘贤臣、刘连启等对青少年应激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青少年的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明显负相关。由此可以发现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十分值得探讨的。
择业期是大学生初涉社会的一个适应阶段,具体指从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末(大学生供需洽谈会第一次召开)到第二学期末。择业期内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受到更多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随着社会工作量和责任明显增加及为毕业分配担忧,择业期内的大学生与在校学生相比明显存在焦虑、抑郁状态,存在严重的情绪障碍。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不同的人对外部压力会有不同的反应。某一事件对一个人是威胁,对另一个人却是挑战。这种不同的应对方式对心理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所以本研究试图探讨应届毕业生在择业期,这一特殊时期内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择业期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此次研究应对方式的途径为过程法,即重点研究特定生活事件,即“择业”这一时期内个体的应对过程,所采用的量表也属于过程量表。
1研究方法
1.1被试。
被试取自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三所大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共120名,有效被试120名,其中男生60名、女生6o名;文科生60名、理科生6o名。
1.2测量工具。
1.2.1应对方式问卷。
采用folkman和bond等人研究应对预防时所采用的问卷修订而成的版本。问卷由62个项目组成,采用1—4级评分。量表的cronbach’szt系数为0.92,重测信度为0.89。每一个因子的高分表示此应对方式经常被采用,低分则表示很少采尉。
1.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采用此量表评估择业期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3研究步骤。
1.3.1测试。
在太原市春季毕业生洽谈会召开期间,即3月1日至3月23日之间,在前往招聘会的上述三所大学的同学中随机抽取120名被试。研究共发放问卷120套,收回问卷中120套有效,有效率100%。
1.3.2资料的录入与管理。
采取excel200录入与管理。
1.3.3统计方法。
用spssio.0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x方测验、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2研究
2.1“解决问题”应对因子与“强迫症状”、“抑郁”因子呈非常显著负相关;与“精神病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
2.2“自责”应对因子与“恐怖”、“人际关系”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总分”呈非常显著正相关。
2.3“求助”应对因子与scl—90各因子无显著相关。
2.4“幻想”应对因子与“幻想”、“精神病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总分”呈非常显著正相关。
2.5“退避”应对因子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各因子呈非常显著正相关,与“总分”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2.6“合理化”应对因子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各因子呈非常显著正相关;与“总分”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3结论
应对方式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本文调查发现,择业期内大学生通常应用的应对方式主要有解决问题、幻想、求助,而较少使用自责、退避、合理化,说明择业期内大学生的应对认知过程中具有较多的理性加工成分,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择业期内所出现的各种矛盾,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表现出一种较成熟的行为方式和稳定的个性特征。
应对方式各因子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自责”“退避”“合理化”应对因子与scl—90各因子显著相关,说明消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解决问题”因子和“强迫症状”、“抑郁”、“精神病性”等scl一90因子呈非常显著负相关。强迫和抑郁是大学生们常见的情绪障碍。本研究结论表明:当有问题出现,只要积极地去解决,就可有效地避免各种情绪障碍的出现。“求助”应对因子与scl一90各项均无显著相关,说明“求助”这一方式可有效缓解各种应激反应所造成的紧张、不安情绪,帮助择业期内的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由此可见,择业期内大学生合理的选择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保持有重要意义。如何合理地选择应对方式呢?就学校来说,提供大学生心理辅导,帮助择业期内的大学生更好地选择合理的应对方式,维持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是传统意义上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补充与完善。从世界范畴看,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都越来越重视对普通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心理教育与辅导。但更重要的是,择业期内大学生本身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去积极地应对各种矛盾,树立自信心去克服各种困难,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具体建议如下:
3.1自我了解。人最难了解的就是自己,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如何给自己合理的定位是人生中关键的一步。所以,我们要学会了解自己,为自己可能遇上的各种矛盾作充分的准备;
3.2自我驾驭。人们有时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个成熟的人表现在行为上就是能够驾驭自己,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驾驭能力,学会战胜自己;
历史学研究生方向范文4
[关键词]护理干预;新生儿;疼痛;生命体征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1-124-03
由于新生儿年龄及身体发育情况不完全,在其桡动脉采血时,常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往往导致凝血现象、血流速慢等。此外,在采血时新生儿会感到剧烈疼痛,有研究显示,新生儿感知疼痛比婴儿及成年人更加强烈、弥漫和持久。疼痛刺激使新生儿产生显著的生理反映,长期反复的疼痛会对新生儿的行为发育及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新生儿采血时应给予其对应的护理干预,来达到控制、减轻最终消除疼痛。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接诊的320例新生儿在疼痛时对其进行护理干预,取得明显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接诊的320例新生儿,其中男新生儿210例,女新生儿110例,年龄2~14d,体重1.02~3.81kg,新生儿在治疗过程中均采用桡动脉采血方式来采血,将全部新生儿进行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均为1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全部新生儿入选标准:(1)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或窒息史等体征;(2)2天内使用过阵痛药或镇静药剂;(3)危重新生儿有机械通气者及对刺激无反应者;(4)先天性畸形或具有染色体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患病情况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在疼痛刺激时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行为和环境护理干预。具体为:在操作结束15min后,整个过程中,应用多功能监护仪在操作前与操作中对新生儿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及经皮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护理干预主要措施为:(1)改善NICU的环境。降低NICU的噪音,调节室内光线强度等;(2)宣讲健康教育。增强医护人员对疼痛认识,强调疼痛给新生儿的影响严重程度,要求操作技术娴熟、动作轻柔,尽量降低对新生儿的刺激;(3)治疗。取屈曲及包裹襁褓,提高新生儿的自我条件能力,降低由于各种操作所造成的疼痛;(4)抚摸。摇晃、按摩以及肌肤接触,可以减少多新生儿的触觉、运动感觉、前庭的刺激行为;(5)口服蔗糖水。操作前口服14%~22%蔗糖水4mL,反复操作时给予口服0.6~1.2mL持续口服;(6)非营养性吮吸(NNS)。NNS指在婴幼儿口中置于一安慰,来增加其吮吸动作,但并无母乳及其他液体吸入。
1.3评价指标
通过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对新生儿采血时进行疼痛评价,NFCS包括10项:挤眼;皱眉;张口;鼻唇沟加深;嘴垂直伸展;嘴水平伸展;舌呈杯状;下颔颤动;嘴呈0型;伸舌。每一项占1分,共10分,其中≤5分为轻度痛,5~7分为中度痛,≥7分重度痛。
1.4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则采用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评分比较
研究组新生儿与对照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评分分别为(2.69±1.68)分、(7.68±1.76)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481,P
2.2两组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血氧饱和度和生命体征变异率比较
两组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的血氧饱和度变异率、呼吸变异率、心率变异率、收缩压变异率、舒张压变异率对比,研究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生命体征变异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新生儿或早产儿在出生后即具有感知疼痛的能力,他们会对有刺激伤害的信息进行传递、回应以致记忆。新生儿的血液基本分布于内脏和躯干,四肢分布比较少,有研究显示,新生儿血管较细,血管充盈度比较差,采用静脉采血方法,时间长、出血慢、易容易导致静脉血管破坏,为新生儿带来更多的疼痛感,此外,大量研究显示,医疗操作是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新生儿所处的重症监护病房,对新生儿的操作频繁。疼痛刺激会影响新生儿的生理、代谢水平及行为的紊乱,造成神经功能的损害,特别是早产儿疼痛会影响其脑部的发育,造成继发性痛觉过敏或原发性痛觉过敏,进一步影响神经功能的重建。因此,对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进行评价及有效采取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的预后与成长发育有重要意义。有专家指出,新生儿疼痛时会出现面部表情(如伸舌、张口、挤眼等)异常,采用常规护理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感强烈,护理效果不尽人意。本研究显示,采用常规护理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其疼痛评分高达(7.68±1.76)分,说明常规护理方法效果不明显。有专家指出,心率变异是检测神经系统的调节情况,主要检测心脏以及其他器官上的神经活动状况,借以诊疗神经系统病变。常规护理新生儿采血时心率变异率较高,数据显示,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的心率变异率(22.36±9.61)%,常规护理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及心率变异率效果不明显。
历史学研究生方向范文5
[关键词]教育硕士,实践性知识,专业必修课程,学科教学历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24-0064-05
自2009年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方向研究生大规模招生以来,许多高校在教育硕士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诸如“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和实施中的随意性和局限性”等问题,①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专业必修课程内容选择与重构问题。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因此,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的建设也要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施良方认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要的不是选择这种或那种课程定义,而是意识到各种课程定义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伴而随之的新问题,以便根据课程实践的要求,做出明确的选择”。②全国教育硕士指导委员会颁发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规定的专业必修课程有四门:“学科课程与教材分析”“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和“学科发展前沿专题”。这四门课程的设置需要从“教师理解”“课堂教学”和“学生体验”三个维度来理解:1.“教师理解”维度。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是指任课教师在研究《方案》和学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所领会的课程,即任课教师对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理解。2.“课堂教学”维度。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是指任课教师预设教学目标、运用相关教学材料、组织学习活动并与学生交往对话的整个过程。3.“学生体验”维度。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是指学生通过研习任课教师提供的专业学习材料以及在与教师、同学交往互动后所获得的体验或W习经验。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着力点在于“实践性”。“实践性”决定了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的目标定位,也决定了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专业必修课程是教育硕士必修的专业课程,在教育硕士课程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建设实践取向的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就必须突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来源于中小学教育实践并回归到中小学教育实践。
有研究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标准”一直处于“缺位”状态,①这给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定位和实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调查显示,近年来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在内的“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硕士课程教学体系都是依托培养教育学硕士的标准来进行的”,“在学科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学术化的质量评价标准制约下,教育硕士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在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专业性、技能性的课程教学内容被淡化”。②美国一些大学则运用NBPTS(美国全国教学专业委员会)的标准构建教育硕士的专业课程内容,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设置问题。NBPTS提出了教师专业的五项核心主张:1.教师对学生及其学习承担责任;2.教师熟悉所教科目的内容,并知道如何把它们教给学生;3.教师有责任管理和组织学生学习;4.教师能系统地对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并从经验中学习;5.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③据此,美国明尼苏达―杜鲁斯大学教育学院为教育硕士设立了与NBPTS五项核心主张相一致的课程,针对上述NBPTS第一项和第五项核心主张,该校设置了“系统情境中的教与学”和“领导、变革与合作”等课程,确定了教育硕士与同事在课内外的合作活动和在社区开展的工作;针对第二项核心主张,设置了“教和学的基础:课程理论与设计”等课程,确定了现场教学、将课程目标与课程实施经验联系起来等运用理论于实践的活动。④加拿大教育硕士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也“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准备就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为在职人员创造机会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能力,重视培养中小学教育的专业管理人员。每个研究方向的课程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教育各专业的基本理论或研究)、教育研究方法类课程、专业拓展类课程、选修课程(在其中学生必须修习几门专业方向内的课程)、专题研讨课程(专业方向内理论或实践中的热点问题),⑤课程设置较为突出研究方法类课程。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以“运用理论于实践”为核心目标重构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内容十分必要的。
实践取向的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聚焦于历史学科教育的实践能力,同时应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理论特征。专业必修课程的专业性首先体现在专业理论层面,历史学科教学方向有自己的学科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专业学位课程必须建构较为系统的老师学科知识体系和课程教学知识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必须达到优秀历史教师必须掌握的历史学科知识与课程教学知识。2.实践特征。专业必修课程内容必须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并能够有效搭建起“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桥梁,专业必修课程的落脚点是历史学科教育实践。3.理论与实践交互的特征。专业必修课程实施的着力点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要从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中抽取出学科教育的理论特征,又能把掌握的专业理论语用到具体情境的教育实践中去。
(一)历史学科教学知识是中学历史教师的核心知识
美国学者舒尔曼最早提出“学科教学知识”这一俗语,他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的核心知识,具有实践特性。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是由课程知识、内容知识、学习者知识、情境脉络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和教育目标等经过教学推理行动形成的,⑥这种推理行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课程知识”等静态的知识进行理解、转化、教学、评价、反思并产生新的理解,才能产生学科教学知识,这种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学知识的合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Cochran、DeRuiter、King等人发展了舒尔曼研究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概念中的“knowledge”一词的含义应是“knowing”,该模型提出了四种类型的教师知识:学科知识、学生的知识、背景的知识、教学法知识,四种类型知识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因此,Cochran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定义是:“教师对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学生特征和学习情境等知识的综合理解。”①具有实践性的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具有以下特点:1.是教师专业知识的合金;2.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内化而形成的; 3.是一种内隐的知识;4.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以表现。由于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承担着培养“优秀中学历史教师”的任务,而促进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实践性历史学科知识的发展应当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核心目标。因此,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致力于历史教师实践性历史学科知识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实践取向”的特征。就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而言,基础是掌握必备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即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和历史的语言表述必须是专业的,但是有了这些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不能必然成为一名合格或优秀的历史教师,其中最为关键的实践性知识,这是教师如何把历史和学习历史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经验的历史学科教学知识。
(二)依据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实践性知识已有的水平
我们通过对上海、江西和甘肃三所师范大学新入学的62位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发放问卷,主要从基本情况、学生时代历史学习体验、本专科期间专业学习、历史教育实习(教学实践)等四个部分进行调查,发现如下:
1.生源构成以应届本科生为主,大部分教育硕士没有教师从业经历。
2.大部分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研究生)对历史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感性经验阶段。中学生时代经历的历史教学策略对于其对历史教育的理解影响比较大,大学历史课程与历史教学论教师虽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对历史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感性经验的阶段。
3.大部分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本、专科期间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学习综合化程度不高。
4.历史教育专业实践活动能力普遍较低。
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认为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来自两个方面:(1)学生方面:中学生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中学生阅读量有限,学生史料的查阅和辨析能力偏低,等等;(2)教师方面:缺少有效指导中学生的策略性知识,文献史籍阅读量不足导致对教科书解读不深,依赖网络资源,难以把握教学内容,对学情分析不足,不知道如何唤起中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历史意识,教师历史专业知识的欠缺,对中学生管理纪律等方面缺乏经验,课堂讨论容易偏离轨道,受应试教育影响太深,等等。
调查发现,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学习的知识均呈现出鲜明的碎片化状态,历史学科知识的欠缺、学科教学知识都严重不足,而最为突出的则是后者。
施良方教授认为,一般说来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意以下标准:1.“注意课程内容基础性”;2.“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3.“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c相适应”。②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的专业必修课程内容与中学教育历史课程内容最大的不同是专业性的,参照国际上教育硕士专业课程建设的经验,可以从参考以下三个要素来选择专业必修课程的内容:
(一)参照《教师专业标准》和《国培计划教师培训标准》
2012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师(2012)1号]。强调中学教师要以“能力为重”,认为合格的中学教师需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这套标准主要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具体规定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其中,“专业知识”部分的“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专业能力”部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是教师专业标准的核心内容。而2012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也特别强调培训内容的实践性,其课程内容设计指向实践性的原则是:“思想性与专业性相结合……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和教师学习规律,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既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又注重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改进技能和方法。”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主要参照教师专业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阐述了培训课程的内容,并在专业能力部分提出了“教学研究”能力的培训要求。上述两套标准的颁布,为合格历史教师和优秀历史教师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因此,在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强化“历史专业知识”,获取与“历史教学专业能力”提升方面的课程内容,要对学科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为学科教学(历史)教育硕士成长为优秀中学历史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国外历史教师的专业标准也为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2005年,美国伊利诺伊州颁布了详细的教师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资格证获得者,必须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指导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并决心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从“教职人员的总体要求―教师标准―社会科学核心标准―历史学具体标准”四个层次提出要求,强调历史教师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要求后,还必须具备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历史学研究方法和专业理论。①这个标准强调,合格的历史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历史学本体性知识,但前提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内容、个性发展与学习、差异等指导学习的理论和方法。2006年,澳大利亚历史教师专业标准项目研究委员会制定的历史教师课程标准从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和专业参与作了规定,对专业知识提出的要求是:1.教师需要知道的学科知识;2.教师需要知道学生如何学习历史文化;3.教师要知道他的学生。②其中的第二条,则相当于舒尔曼所说的历史学科教学知识。对历史专业教育硕士而言,第二、三条是直接指向历史教学实践的,应该是重点学习的知识。
(二)参照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研究的最新成果
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一致强调历史本体性知识,认为教师的知识体系主要由历史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包括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知识)。但是近年来,一些青年研究者以不同水平的历史教师为个案开展的质性研究发现,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在实践中呈现出个性化、情境化、默会性和综合性特征,这些研究为历史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三)分析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已有的水平和学习特点
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选择固然要服务于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培养目标,如果课程内容不能与学生已有的水平和学习特点有机结合,对全日制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也不会很大。因此,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到全日制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他们学习的特点,并尽可能地使课程内容与之相适应,这不仅有助于全日制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在未来成为高素质的历史教师,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将来成为具有较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优秀历史教师。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新入学的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以应届本科生为主,他们对历史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感性经验阶段,教育实践性知识的学习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实践活动能力普遍较低。这种现状与优秀中学历史教师培养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从学生已有的水平出发,注重基础性,确保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四)面向真实的中学历史教师职业生活
真实的中学历史教师职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的内容要面向真实的专业生活,理论的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必须能够学科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真实的中学历史教师职业生活中,备课、上课、考试评价、听评课、日常管理都是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完成的专业事务,也是历史教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内容选择绕不开的内容。
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T士专业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历史学科课程研究与教材分析”“历史学科教学与案例分析”“历史学科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和“历史学科教学发展前沿专题”四门课程。这四门课程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的历史教学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指向优秀中学历史教师的培养目标,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是第二位的。2014年以来,我们已在上海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两届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发现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教学实践能力比较欠缺,尤其缺乏将历史学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的知识进行整合的教学能力,也即历史学科教学知识。因此,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的课程很有必要以历史学科教学知识为核心整合专业必修课程的内容体系,在提高他们教学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历史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
历史学科教学知识,在实践中体现为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一节历史课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抉择。因此,学科教学(历史)专业教育硕士的专业必修课程可直面这些问题,以案例教学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教育部教指委规定的四门专业必修课程内容应该有一定的交叉,如都包含历史课程目标与内容、历史教学设计、历史教学实施、历史教学研究方法的内容,但又各有侧重,因此,专业必修课程内容也应注重联系,并有所侧重。“历史课程研究与教材分析”课程主要解决历史课教什么的问题,具体包括历史课程与教材的基本内涵和编制的基本理论,理解历史课程的性质、特点、功能,熟悉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体系,形成较高的教科书解读能力,并具备独立从事对教科书不同类型内容进行分析解读的研究能力。“历史教学与案例分析”课程主要解决历史课怎么教的问题,具体包括掌握历史教学设计和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案例研究的方法与流程,形成历史教学设计、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掌握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流程并在实践中运用,具备独立从事案例研究的能力。“历史教育测量与教学评价”主要指向历史课程、教学和学习结果三个方面如何测量与评价的问题,具体内容包括“历史课程评价”“历史学业成就测量与评价”“历史课堂教学测量与评价”“历史教师评价以及我国历史学习测试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等。这四门课程的核心内容都必须指向以历史学科教学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时必须与其他相关课程有效衔接和沟通。“历史教育前沿专题研究”主要了解历史课程、教学、评价与研究方法等不同方面最新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动态,并通过自主查阅资料,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历史课程、教学、评价与研究方法等专业领域一些感兴趣的问题的研究,并训练文献综述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师的核心知识无疑应当是学科教学知识,但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并实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也是优秀的历史教师不可缺少的实践性知识。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课程资源、校本课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国家历史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如笔者所在学校在客家史和苏区史领域的研究很有特色,因此,在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贯穿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内容,对教育硕士硕士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方向的研究生对这方面内容特别感兴趣,通过“王阳明与赣南地域文化”“客家迁移史与客家文化”等高中校本课程案例学习,比较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硕士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历史学研究生方向范文6
关键词:新闻自由 司法独立
引言
新闻自由源自作为民主制度下的言论自由,但是又不同于言论自由,新闻媒体被称为继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种权力”,新闻记者更被称为无冕之王,新闻媒体似乎可以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另一方面,司法独立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屏障,天然的排斥外力的干预。任何社会不能拒绝新闻自由,否则这样的社会将是极权社会;任何社会也不能缺少司法独立,否则这样的社会将是不存在公正、犯罪横行的悲惨社会。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平衡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权力的有效保障,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新闻自由与公众知情权
在西方,最初的大众传播手段即印刷术的出现,成为推动民主建立的原始动力之一。当时,作为新知识新思想载体的书籍承担起批判传统社会的功能。虽然各国统治者和官方教会都极力实行言论控制,但西方社会具有多元化特征,各民族国家并立但又相互紧密联系和影响、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政教分立、教会内部的分裂等因素,以及思想家和学者追求真理的勇气等,都使思想的控制难以奏效。
同样,那些曾为民主理想而奋斗的政治思想家都认识到言论自由是民主制度的基石。民主制度以公民和各种社会集团自由平等地参与为基础,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公平竞争和妥协中形成政治决策。新闻自由是民主价值观在传播领域的表现。民主社会的大众传播不能允许传播手段为政府和少数权势集团所垄断,从而形成对人民大众一边倒的强制性灌输,它要求保障不同意见的自由表达,实现一种不同知识和观念的自由市场。
美国民主之父杰斐逊留下了一段十分著名的话:“民意是我们政府的基础。所以我们先于一切的目标是维护这一权利。如果由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段语录被美国新闻界作为标准高悬于各报社的墙上。杰斐逊坚信:“人可以靠理性和真理来治理。所以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向他开放一切通往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所发现出来的最有效的道路便是新闻自由。”他认为,“可以放心地信任”人民,“让他们听到每一种真话和谎言,并且作出正确的判断。”(1)
在现代民主社会,公民有获得参政的权利。但人民只能根据得到的信息作出决定,而这些信息主要是由媒介提供的。如果公民没有得到充分、正确、全面的信息,也就没有“充分知情的民主”(well-informed democracy),因此新闻自由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前提。新闻媒体向公众提供信息,也就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要求。知情权(right to known),国内又译为获知权、知晓权等,指公民了解政府和行政机关的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它是在当代西方得到承认的一项新的公民权利、民主权利。知情权连接新闻自由和公众参与权,如果公众不能有效获取新闻信息,甚至不能获取信息,那么知情权得不到保障,公众在对信息不能有效占有的情况下参与国家和社会活动,必然导致参与范围狭窄,参与深度不够,进而使参与行为表面化形式化。实现知情权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政府和行政机关主动将信息公开,另一种是便是新闻记者对信息的挖掘。前一种是政府机关应尽的义务,后一种则关系到新闻采访和出版问题。有关对政府不理的事件,政府很大程度上不愿意公开,但公众又有权知晓,这时媒体就必须担当这个任务。媒体担当这个任务的理论基础就是新闻自由,通过新闻自由实现公众知情权。
二、司法独立与社会正义
另一方面,司法独立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也规定在各国宪法之内。司法独立是司法的当然要求,裁判者独立于两造超然于待决纠纷是案件得到公正审理的前提条件。现代法律理论的发展将正义区分为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其中程序正义基本内容中就包含着司法独立。司法独立作为程序正义的基本内容,其含义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法官中立,任何人不能充当自己的法官,法官与待决纠纷之间不存在任何可能影响使纠纷公正审理的因素;法官独立,法官仅凭自己的良心和理性以及经验裁判,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制约,法官可以基于特定理由排除该因素的影响;3、消极裁判,法官审理案件严格遵循不告不理原则,不主动审理案件,审理事实限于所控事实,所深被告限于指控书所载被告,裁判罪名限于指控罪名。一般而言,司法独立主要又指法官或法院独立于其它机构和个人,其它机构和个人不能干预法官审理案件,不能对法官施加任何可能影响案件公正裁判的外力。对法院正在审理的案件的评论报导,应当受到特别限制,新闻采访只能是纸面的记载,不能懈怠录音机、录像机进入法庭。
司法独立被无数次重申作为司法乃至宪法的基本原则不是偶然的。司法最终解决的原则表明司法作为社会纠纷解决方式的终局性、不可重复性,因此司法必须保证绝大部分纠纷得到公正处理,使整个社会正义在司法过程中得到绝大部分的实现,否则司法就会被人们抛弃。在实体法公正的前提下,案件得到公正审理的基础就是审理过程必须公正,无偏私,即程序正义(又称程序公正)。司法独立对社会正义的保障,就是通过对审理案件的裁判者的规范,保证裁判者中立独立的地位来实现,任何有违裁判者独立中立性行为的出现,都是对司法独立的严重违反,法庭必须排除,甚至不惜重新开始审理过程。
三、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
新闻自由保障公众知情权的有效行使,但新闻本身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由于电视新闻必须吸引大量观众和压缩报导以适应节目时间紧凑的特点,所以几乎不可避免地有过于简单化、琐碎和哗众取宠的毛病。由于追求效果,往往热衷于新闻的刺激性。所以很自然,事务的常态不是新闻,变态才是新闻。“好消息不是新闻”,“坏消息才是好新闻”。人们都在工作不是新闻,罢工才是新闻;西方新闻界流行一句很形象的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另外,新闻到底应当深入到社会何种程度,如何解决新闻自由与其它权力(权利)的冲突?在司法方面,新闻自由在何种程度上才是既保障了自由又无害于案件公正审理?媒体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在实现审判公开的同时,又可能对另一重要的法制原则——司法独立构成威胁。诚如有学者所言:“现代大众传播工具如新闻报纸、无线电与电视等之发达,往往对于法官独立性构成威胁。由于大众传播工具对于司法领域之报导,而对司法之影响程度亦日渐上增,因为整个社会舆论,均为大众传播工具所控制,有些法官之审判,就可能受此等组织之传播系统所控制之舆论所左右,而失却独立审判之立场。”可见,对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作一番有效分析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首先,新闻在司法上作用就是新闻监督,以媒体报导间接实现审判公开,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繁忙,时间紧张,居住分散,不太可能经常以旁听的方式去了解司法、监督司法,因此使直接审判公开呈现一定的局限性,而公民对于法院审判的案件应当享有知情权,这样就为间接审判公开留下了合理的空间。媒体报导和监督恰恰充当了扩大审判公开范围、最大限度实现公民知情权与监督权的角色。另一方面,直接审判公开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许多地区法院由于受审判场所、设施的限制,往往不能满足群众旁听的需要,有时甚至发生影响法庭秩序的情况。通过媒体报导实现间接公开,可以弥补审判场所、设施的不足,成为公民了解司法、监督司法的主要途径。
其次,司法对新闻报导具有天然的排斥倾向。司法的独立性要求法官必须保证自身的超然性,美国法院规定:法庭和法庭的一切设施受法庭控制,法官有责任严格控制法庭和法院处所的环境以确保传媒和公众不干预被告接受公正审判。法官可运用若干程序上的方法来排除报导带来的不利影响,包括:(一)推迟审判案件直到偏见的危险消除;(二)如果有关的报导尚未充斥整个州,将案件转移到另一县区,或从另一县区引进陪审员以代替转移案件;(三)监督对陪审团成员的预先审核,以确保对被告的清白与否抱有先入为主的候选人不能入选陪审团;(四)隔绝证人或至少警告他们在作证前不要听从传媒对于诉讼的报导;(五)命令重新审理;(六)限制性命令,禁止案件的所有当事人向传媒做出带有倾向性的陈述。保证司法独立是案件审理的前提,无论媒体发表何种言论,只要可能影响案件审理,法庭就必须加以排除。
但是必须指出,虽然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并不表明二者不可调和。美国虽然1972年布朗兹伯格诉哈耶斯一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否定了新闻记者享有不披露秘密信息来源的特免权,但是由于是以5:4微略优势票获胜,且投决定性一票的鲍威尔大法官赞同另外四位法官的看法,认为在其它情形下应当给予新闻记者至少是有限的拒绝披露秘密信息来源身份的作证特免权。自此,给予记者作证特免权以保护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规定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就成为美国法律界和新闻界热切探讨的问题。目前美国一共有31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建立了保护记者不披露秘密信息来源身份的作证特免权,一些州通过法院判例也确立了限制性的新闻记者作证特免权,显然如果没有司法独立,法院一定不能确立保护新闻自由的判例比国内影响立法机构立法。(2)司法独立由此对新闻自由产生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新闻监督作为保证审判公开的一项举措,使法官在公开中裁判案件,有力的防止其它机关和个人的不当干预,有力保障了法官独立判案,毫无疑问促进了案件的公正审理,对维护司法独立有着极大的保障作用。
处理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必须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笔者认为,新闻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引申出来的权利必须得到保护,同时司法独立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基础也必须得到体现,在一般情形下,应当坚持新闻自由的优先地位,新闻记者应当享有包括采访、出版司法事件的权利,新闻记者对秘密信息来源应当享有拒绝披露的权利,只有在记者掌握的材料是对案件审理的关键证据时才能被法院强制披露,但是如果新闻自由所保护的利益面对的是司法独立所保护的国家安全利益时,则必须让位于司法独立。总之,披露应当是非常情形才得以允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