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制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机制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机制的概念

教育机制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高中地理概念;机制分析法;应用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072-02

一、高中地理概念凸显本质特征

地理概念是概括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或者根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经过思维、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而认识其本质属性。它能充分展示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反映的是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作为地理抽象思维的基本元素,直接影响到地理判断、推理与论证。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抓好地理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准确掌握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

二、“机制分析法”与地理概念教学

分析一切地理问题,都必须从概念出发,在正确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概念众多,其中不乏相近或相反的地理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果仅用直讲法将教材中的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简单地讲解,不仅使学生难记,也很难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较高的思维能力,导致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表象化,大多数学生缺乏对概念本质属性的认知而无法建立清晰的概念,对概念的运用缺少灵活性,往往混为一谈。比如,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破坏会对环境造成哪些不利影响”这一问题的分析中,有的学生回答“砍伐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次生盐碱化。”从学生的答案可以看出,学生把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次生盐碱化这几个概念混淆在一起,并没有分清这几个概念的本质,没有理解这几个问题的形成条件。

那如何才能更为有效地进行地理概念教学呢?由于高中地理概念具有明显的本质特征,如果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发现和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就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从而使之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地理概念,也很容易与其他概念相区分。因此,教者在讲授概念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着意养成学生按事物内在关系进行思维的习惯,提高抽象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而按事物内在本质进行思维的习惯,抓概念的本质特征,即抓住概念的机制,也就是“机制分析法”。

三、“机制分析法”在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用“机制分析法”学习高中地理中的洪涝问题。在高中地理的概念教学中,洪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学生在分析洪涝的成因时,往往容易遗漏很多因素,导致分析不完整。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洪涝问题:

(1)洪涝的本质是什么?

(2)从洪涝的本质出发,分析洪涝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通过学生的探究,得出以下结论:

(1)洪涝问题的本质就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地表积水过多的一种灾害现象。

(2)从洪涝的本质出发,分析洪涝问题的思路就是分析哪些因素导致地表水过多。

我们根据洪涝的本质出发,共同将分析洪涝问题的思路概况为:

洪涝即水的来量较大,排量较小,蓄水能力有限导致地表被淹没的灾害,而引起水来量、排量、蓄水能力变化的因素无非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在分析了洪涝的思路后,又追问一个问题:

(3)根据分析洪涝问题的思路,分析长江中下游夏季多洪涝的成因。

由于有分析洪涝问题的思路做铺垫,学生分析起来比较顺畅,总结为:

来量:①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且集中。②长江中下游地区流域面积广,且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河水来量大。

排量:①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排水不畅。②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使下游河床抬高,淤塞河道,排水不畅。

蓄水能力:围湖造田,蓄洪能力减弱。

分析了长江夏季洪涝问题后,笔者又让学生分析孟加拉国夏季多洪涝灾害的原因,学生分析起来思维清晰,比较全面,只是在孟加拉国的风暴潮引起的海水淹没上有所欠缺。

2.用洪涝机制思维迁移其他地理问题的分析。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概念或成因与洪涝机制相类似或相反,这些问题都可以用洪涝机制去分析,如沼泽问题、干旱问题等与水相关的问题。

其实,洪涝机制不仅适用于与水相关的一些问题分析上,在全球变暖的问题上,仍然可以沿用洪涝机制的来量与去量的机制分析,把全球变暖问题本质看成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多、吸收量少而导致的温室气体增多问题,而影响排放量与吸收量的因素无非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这样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就迎刃而解。此外,还可以把洪涝机制应用于资源短缺问题的分析上,资源短缺问题的本质是一种资源供应量少、需求量多的矛盾问题。

四、“机制分析法”在概念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教学实践发现,“机制分析法”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具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学生构建思维模式。学习地理,关键是构建思维模式,思维建模就是构建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的科学思维模式,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从洪涝机制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升出关于与水相关的问题分析思维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区域,只要注重不同区域特点的差异,便能准确地分析问题。这样,学生便会独立、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创造性地探索新的知识。

2.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迁移。凡是学生掌握的知识经验是进行了概括的,那就能够从一个情境向另一个情境迁移。对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越高,也就越容易产生迁移作用,因为概括化水平越高的知识,就越能反映同类事物间的共同性特点和规律性联系,与具体事物的联系也就越广,迁移的相对性就越大,因此,提高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是促进学习迁移的突破口。分析了洪涝机制后,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该机制分析的思维应用于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的问题中,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迁移、扩展,也得到了提升。

当然,“机制分析法”也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分析所有类型的地理概念,有其局限性。在地理概念教学中,应根据地理概念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方法,将多种方法相结合。总之,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充分利用“机制分析法”,培养学生构建地理思维模式并进行思维迁移,是提高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教育机制的概念范文2

>> 高职《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探讨 高职《网页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网页设计”课程建设思考 关于《网页设计》课程中教学方法的改进 高职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考 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设计与实现 浅谈高职《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讨 高职《Dreamweaver网页设计》课程项目式教学的研究 做好高职《网页设计》课程的基础教学 浅谈高职院校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的几点改进 关于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动态网页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浅谈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 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探讨 高职《动态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高职《网页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探索 高职高专《网页设计》课程设置与教学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网页设计》课程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或.html,可包含文本、图像、声音、Flas、客户端脚本和ActiveX控件及Java Applet等。这种网页不包含在服务器端运行的任何脚本,在客户端浏览器上解读的网页代码与服务器端的网页代码是一样的。动态网页是由HTML、服务器端运行的脚本代码所编写的网页文件,网站的内容动态存储到服务器数据库中,当用户请求访问该页面时,通过执行服务器端的脚本代码,读取数据库信息来生成一个标准的HTML网页文件,发送到客户端的浏览器中进行显示,它们会随不同客户、不同时间等的请求,返回给浏览器不同的网页。

2.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的区别

不管是静态网页还是动态网页,浏览器解读的均是标准的HTML网页文件。静态网页与动态网页的区别可从以下四方面理解:

(1)从本质上区分,当静态网页被请求时,服务器端不需要运行生成网页文件,而是直接将静态网页文件传送到客户端浏览器中显示;而当动态网页被请求时,服务器端需要运行来生成网页文件,而后被传送到客户端浏览器中显示,它们会随不同客户、不同时间,返回不同的网页。

(2)从管理维护上区分,静态网页的内容是固定的,你编的是什么内容它显示的就是什么内容,不会有任何改变,内容的更新必须通过重新编写网页文件并上传来实现,所以静态网页更新起来比较麻烦,适用于一般更新较少的展示型网站;而动态网页的内容来源于数据库,网站上主要是一些动态网页的框架,内容更新是通过后台管理界面维护数据库的,所以动态网页大大减少了网站维护的工作量,而且也可以实现如用户注册、用户登录、在线调查、用户管理、订单管理等更多的交互功能,适用于更新快、信息量大的网站。

(3)从设计技术上,简单的静态网页只需掌握html语言就可进行网页设计,较复杂的还需学习客户端脚本语言、浏览器对象、ActiveX控件等技术。事实上,在可视化的网页制作工具dreamweaver开发环境中已集成了有关的功能,不用编程就可轻松实现客户端的动态效果,如网页背景的变化、字体大小的变化、漂浮广告、网页内容的显示与隐藏等。而动态网页设计技术包括HTML、脚本语言、服务器对象、服务器组件等编程技术。目前动态网页设计技术主要有PHP、ASP、、JSP等。

(4)从形式上区分,静态网页文件扩展名是以.htm、.html等为后缀的,而动态页面文件的扩展名,依设计技术不同,扩展名也不同,如动态网页设计技术PHP、ASP、、JSP的扩展名分别是.php、.asp、.aspx、.jsp等为后缀的。

区分动态网页与静态网页,一看后缀名,二看是否在服务器端执行程序代码。当然,网站的关键是内容吸引浏览者,并不取决于是采用动态网页技术还是静态网页技术。在静态网页上,也可以出现各种动态的效果,如GIF格式的动画、FLASH、滚动字幕、客户端改变文字大小、改变网页背景颜色、漂浮广告、网页内容的显示与隐藏等,“动态效果”只是视觉上的,网页内容固定不变,仍是静态网页。

三、网页浏览机制

1.服务器与浏览器

互联网是一个大型的、相互连接的分布式信息存储系统,它是以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工作的。通常来说,提供服务的一方称为服务器,请求服务或接受服务的一方称为客户机。服务器是网络的核心设备,实际上是一种配置较高的计算机,安装有服务器软件(如Windows XP下的IIS),其基本功能是提供网络共享资源、网络通信管理和网络通信服务。客户机是接受服务的计算机,配置可高可低,必须安装有浏览器软件以解读网页文档。有些网页文档资源浏览器不能解读时,提示客户安装相关的浏览器插件(如Flash播放器)。浏览器软件很多,如火狐、傲游、腾讯TT、Mozilla、Netscape Navigator等,常用的是Windows自带的IE浏览器。

2.URL

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ion的缩写),中文意思为“统一资源定位地址”,通常叫网址,它是Internet上用来描述信息资源的字符串。URL的格式由下列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协议或称为服务方式,如网页浏览服务是http协议,文件传输服务是ftp协议。

第二部分是该资源的主机域名(或IP地址),有时也包括端口号,Tcp/Ip协议要求服务器的每一种类型服务必须对应一个通讯端口,保证不与其他服务的通讯端口有冲突。通常通讯端口号是省略的,如http协议的端口号为80,ftp协议的端口号为21。

第三部分是资源的具体地址,由目录和文件名组成。

书写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用“://”符号隔开,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用“/”符号隔开。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不可缺少的,第三部分有时可省略,当第三部分省略时表示用指定协议访问指定网站根目录下的默认文档资源。

如::80/111/222/welcome.htm或 /111/222/welcome.htm(省略通讯端口号的书写方法)

代表存放在主机上的111/222目录下的一个网页文件,文件名是welcome.htm。

file:///pub/files/foobar.txt(省略通讯端口号的书写方法)或file://:21/pub/files/foobar.txt

代表存放在主机上的pub/files目录下的一个文本文件,文件名是foobar.txt。

3.网页浏览机制

客户要访问服务器提供的网络资源是通过在浏览器的地址栏输入URL来发出请求的,该请求经过互联网上的网络设备、域名系统等功能的处理,连接到要访问的服务器,建立起服务器与客户机的点对点通信机制,服务器对客户的资源请求进行处理,发送回客户端标准的HTML文档,经浏览器解读显示给浏览者。具体的工作原理,见图1。

如果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仅输入网址,并未指出要访问的路径和资源文件名,则打开该网站的主页,如输入网址 ,便打开北京大学的主页,通过主页面上的导航及超级链接可访问北京大学网站为我们提供的各种资源内容。用户一般访问网站的某一页面时是不可能知道它在网站中的路径和资源文件名的,除非你是网站设计人员或通过其他方式准确知道了该资源的具体URL。所以访问某一网站往往是通过网址访问主页开始的。

四、结束语

设计网页既是内容的表现,又是艺术的展示,虽然没有非常复杂的技术,但却包罗万象,涉及知识面广。讲好这门课程,一方面教师应有深厚的实战功力,即在网页制作领域要能深入市场需求、把握市场动向以此来决定教学方向;另一方面应切合实际开展教学,运用实例深入浅出的使学生掌握知识、熟练运用。为达到此教学目的,阐述清楚有关概念是关键所在,通过这些概念串联起与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 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0)

教育机制的概念范文3

1 钢琴教学的现状

钢琴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钢琴教学。钢琴学习者成绩的优劣与其天赋有关,但同时也依赖于钢琴教学。先进的钢琴教学理念和有效的钢琴教学模式可使钢琴教学的效果得到显著提高,落后的教学理念则会影响人才培养。当今,钢琴教学虽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制约着钢琴教学效果的提高。首先,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不平衡方面。钢琴教学内容一般包括钢琴演奏技术和钢琴作品的分析、理解两个方面,对学生这两方面的培养不可偏废。在当今钢琴教学的实际中,教师一般将钢琴演奏技术作为教学的重点,对学生乐感、作品理解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则不加重视,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的钢琴演奏为真情实感,难以打动人心。此外,钢琴教学方式的单一也是当今钢琴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将实际的演练作为主要的教学过程,没有或者较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培养产生的不足之处便是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钢琴学习容易产生倦怠感,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当今钢琴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已经严重制约了钢琴人才的培养,这样的现状亟待改善。

2 全面素质教育概述

钢琴教学如需进行改革首先需要教学理念的革新,教育理念的革新推动实际教学的改革。我国如今在教育领域持续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其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自学能力、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在智力和情志方面均得到提高。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等特点。钢琴教学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会钢琴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全面素质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其在钢琴教学中加以运用后可使钢琴教学更加全面,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得到培养,教学效果会得到更为显著的提高。

3 基于全面素质教育理念的钢琴教学改革策略

在当今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钢琴教学也需不断进行改革,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充分应用全面素质教育理念,推动钢琴教学改革的进行。

3.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鉴赏力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是钢琴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提高钢琴教学效果需着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鉴赏力。钢琴的演奏需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感观系统,从而完成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为使学生音乐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提高,可以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原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设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可以融入自己的情感,这样可使音乐演奏的内容更加丰富,所弹奏的钢琴的情感感染力也更强。此外,学生需对经典的钢琴曲目进行反复的联系和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争取做到与作者的情感相贯通。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提高的情况下钢琴演奏的层次也会得到提高,更能打动人心。

3.2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钢琴的学习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也需要学生情感的积极融入,这样钢琴学习的效果才会得到提高。由于目前钢琴教学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对钢琴学习会产生倦怠感。在全面素质教育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当今科技和社会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在钢琴教学中获得发展和推广,为钢琴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辅助工具。在实际钢琴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形成一种交互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参与。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时要注意知识的趣味性,将枯燥的理论转换为富有节奏的动态演示,使学生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能够快速记忆。学习氛围的调动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每个学生均可感受到熏陶,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3.3提高钢琴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钢琴教学改革中,教师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是钢琴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钢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将、授课模式等均直接影响钢琴的教学效果。为推动钢琴教学改革,提高钢琴教学效果,钢琴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均需得到提高。首先,教师需充分理解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强对全面素质教育理念的学习,将全面素质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其次,钢琴教师需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乐于学习。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要力求避免进入传统教学的窠臼,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提高。教师需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多样,使课堂的实际效果获得提高。

3.4钢琴教学中注重多学科知识的借鉴和融合

钢琴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演奏技巧和钢琴知识的学习,钢琴学习通常会涉及到多个学科和多个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钢琴作品的历史背景,打通学科障碍,加强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音乐作品往往是作曲家灵魂的外化,音乐作品中包含丰厚的时代信息,倾诉着作曲家的心境和情绪。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史,学习作曲家的生平,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此外,钢琴弹奏者有必要学习相关历史时期的政治、艺术、宗教、经济、文化等信息,力求对音乐作品获得全方位的理解,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教育机制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概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79-01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技术(05定义)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从上面的概念可以看出,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教育技术,两者都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值得探讨的是,目前国内对这两项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一个系统的概括,这就更加谈不上两者之间的理论关系了。本文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概念的研究,对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两大学科的知识理论进行系统建构,希望对教育技术学或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一个小小的帮助。本文得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概念主要从以下3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教育技术学是以它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要求及其规律,利用技术与科学、教学系统设计与科学决策方法,通过创造、使用、管理和评价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效能(或绩效)最大化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理论与实践。

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教育技术学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从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等有关的研究成果中寻求理论依据,并且依据各学科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使它们作为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指导理论。同时,教育技术学在自己的实际研究领域中,一定要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出发,总结出、建构出、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并将该理论有效地应用于本专业的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美学、传播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管理学、人才学以及文学、艺术等学科都有联系。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理论下一个的二级学科,它与该一级学科中的其他二级学科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而且它们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有很多相似之处。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的理论与实践必须依靠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支撑,从中吸取、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发展本学科的内容。

依据上述,我们大体可以知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在一定意义上是属于教育学的范畴,也就是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种教育活动。自从教育这一活动一产生,人类的思想活动、政治活动、教育活动以及技术活动就会产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技术。

二 从教育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

教育技术05定义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学习环境。

通过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我们清楚地知道,教育技术的研究是围绕学习者的学习进行的,学习是教育研究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多种,在这里笔者认为它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普遍联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与教育对象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发展的关系,揭示、探索如何调节社会环境对教育对象的交叉立体作用,以及教育对象在受环境影响时的能动作用。通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笔者认为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并且通过改造人的思想规范人的个体行为。

上述关于两者的研究对象,在本质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对人而言,从一出生就开始接收教育,而实现教育活动的过程和资源就是教育技术,另外,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技术实践活动。

三 从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来看

教育技术学从本质上说是运用了自然科学(如物理学、数学等)、社会科学(如哲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来促进教育教学的。它既具有自然科学属性,也具有社会科学属性。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既不是传统的理科,也不是传统的文科,而是融合两者于一体的具有方法论的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是具有阶级性、实践性、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性质,内容的变化,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评价都真正体现了该学科的性质。其实该学科的学科性质一直都蕴藏于、表现于而且作用于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那么,不管是教育技术学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两个学科的性质都具有很强应用性、综合性以及方法论。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换句话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实际上就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它本身就是一项社会活动、技术活动以及教育活动。

综上所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中,在理论指导下,遵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和评价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效能(或绩效)最大化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理论与实践。它是依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运用教学系统设计,通过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现代教育媒体等进行系统整合而形成的综合性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教育机制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立体几何;直线与平面;基本概念;教学方法

立体几何中的概念、公理、定理是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尤其是“直线与平面”这一章的内容,它系统地研究了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性质,是整个立体几何主要的基础知识。因此,掌握好这一章内容是学好立体几何的关键。为了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记忆,为整个立体几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个人的教学体会。

消除思想顾虑,激发学习兴趣

近几年来,技工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缺乏空间想象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由平面几何转入立体几何,学生会感到很不适应,总是习惯于用平面图形的思维来考虑空间图形,对学好立体几何信心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首先要鼓起学生学好立体几何的勇气,向学生介绍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学习方法,指出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是紧密相联的,很多立体几何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平面几何的问题来解决,鼓励学生只要认真学习,抓住每个概念的本质,做到深刻地理解就能学好立体几何,从而消除学生学习中的顾虑。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认识学习立体几何知识的现实意义,可以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并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三条腿的凳子为什么是平稳的?怎样判定墙面与地面垂直?怎样检验钻床的钻头是否与工作面垂直?等等,使学生认识到立体几何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原理无时不用,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用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讲清概念

教师的语言要直观、生动、形象,既活泼有趣,又浅显易懂、深入浅出。这样才能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产生联想。例如“平面”是一个原始的概念,无法下定义,只能举实例给出“平面”的形象。数学中的平面在空间是无限延展的,让学生体会到平面的延展性往往很难。有的学生总会误认为桌面、镜面等就是数学中的平面,把生活中的平面与几何中的平面混为一谈。教师可以先从“直线”的概念讲起,提出类似“直线有端点吗?你能否画出一条完整的直线?”等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可进一步指出:直线是没有端点的,一个人从生下来就开始,直到死为止,也画不出一条完整的直线。画不出完整的直线那么我们怎么表示直线呢?只能用直线上的一段来表示,决不能认为直线就是这么长,直线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趁学生的兴趣正浓,教师可紧接着指出:“平面”的概念也是如此,数学中的平面在空间是向各个方向无限延展的,它很平,没有厚薄、没有边界。而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玻璃面、黑板面、平静的水面等,只是数学里“平面”的一部分。既然平面是无限的,它也无法画出来,只能用有限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来表示。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对平面概念延展性的理解与记忆。

抓住关键性的词汇

在学生作业中,常会看到这样的推理:

AB在平面α内,AC在平面β内

∠BAC是二面角α-MN-β的平面角。

这位同学推理错误,对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没有理解,缺少条件“ABMN,ACMN”。每个定义中都存在着关键性的词语,抓住了关键词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在讲述概念的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定义中的关键词,使学生明确地掌握概念。如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经过分析,可以分解为三个要点:(1)过棱上一点;(2)在两个面内;(3)垂直于棱。并指出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只要有一条不满足,就不是二面角的平面角。随后画出各种图形或举实例,让学生判定哪些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按照上述三条可以做出正确答案。

用反例图形澄清错误的认识

图形是用来描述几何原理最直观的形象语言,几何中多以图形的正面形式来刻画点、线、面之间的结构关系,而反面形式不易被人们重视。反例图形就是用来说明某种关系或结论不成立的特殊图形。恰当地举出反例,对明辨是非、纠正错误会起到重要作用。例如“不共面的两条直线称为异面直线”,学生会误认为不同在某个特定平面内的直线是异面直线,为了让学生理解“不共面”的含义,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分别画在两个平面内的直线是异面直线吗?”部分学生会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当教师画出反例图1时,学生会立刻明白,画在两个平面内的直线不一定是异面直线。又如针对学生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容易混淆的知识,可以通过反例图形加强它们性质的比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本质的区别,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如“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平面几何中成立,在立体几何中也成立。“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平面几何中成立,而在立体几何中不成立,要说明这一点画一个反例图形就可以了。可见指出错误最有力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画出反例图形。转贴于

借助模型和实物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从实际生活、生产中抽象出来的,但数学化了的概念与实际感受有较大距离,所以在立体几何教学开始阶段困难很大。克服困难的办法是遵循教学规律,使立体几何的教学尽可能与学生的认知过程靠近,注重直观思维的作用,逐步把直观思维引导到分析思维。因此,教学中充分利用模型与实物,为学生获取知识创造条件。例如要讲清楚公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可以举例:一扇门有两个合页和一把锁,门可以看作一个平面,两个合页和锁看作三个点,当打开时门转动一个位置,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平面,可见经过两点有无数个平面,当门锁上时门被固定不能转动了,观察这三点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因此得到: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能作也只能作一个平面。这样,学生对公理容易理解与接受。再如公理“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经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学生对两平面相交为什么会是条直线不易理解,可以用硬纸板演示给学生看,如图2,就可使学生明白了这一道理。接着可以提问学生,若平面有两个公共点A、B,是否它们有两条公共直线呢?突出强调两个平面相交只有一条交线,这条交线就是通过A、B的直线,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公理的理解。

教育机制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技术转移 知识创造 动力机制

技术成果产生和转化过程本身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因而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科技成果如何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是目前世界各国都广泛关注的问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作为我国自主创新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技术转移是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主体向企业过渡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实现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渠道。

一、技术转移的概念

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技术的积累和流通。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通过各个主体的独立、重复的技术创造来实现。不同主体间的互通有无不仅是节约技术创造成本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动态的供求均衡的必然选择,技术转移问题由此而生。

自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有关部门对转移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考察与研究以来,技术转移已逐渐演变为今天世界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研究机构及政府都十分关注、广泛参与的战略性行为。

技术转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技术转移的核心内容是技术的创造、扩散、转移与价值应用的再实现。按照国际上对技术转移研究的看法,技术转移可以表述为基于某种技术类型、代表着某种技术水平的一个知识群的扩散过程。技术转移可以表述为基于某种技术类型并代表某种技术水平的知识群的扩散过程,知识转移的关键是结果的同化和应用。

哈佛大学的罗斯布鲁姆认为,技术转移就是技术通过与技术起源完全不同的路径被获取、开发和利用的技术变动过程。该定义强调,技术转移并不是单纯地把技术从一处移到另一处,而是在这种转移中重视技术与环境的适应性。另一种观点来自美国学者斯培萨。他认为技术转移就是在有组织的工作中,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使必要的技术、信息得以有计划的合理移动。他把技术转移限定为政府和企业的有计划、合理的技术移动,强调技术转移的有序性和制度性。

虽然对技术转移的内涵存在各种学说和分析,但从技术接受者角度,技术转移主要包含技术选择、技术同化和技术再创新的3个阶段的连续过程。第一阶段主要是技术选择、技术扫描,涉及企业既有的技术能力资源结构和组织特性,与要素禀赋和要素价格相关;第二阶段是技术同化阶段,主要涉及企业的获取能力、吸收能力和内外部信息共享,与技术距离和学习模仿相关联;第三阶段是技术跃迁和自主创新,主要涉及R&D投入、新产品产值比重和创新项目数。

因此,技术转移包含3种知识的移动和传递:第一是所谓有形知识体系的移动,比如存在于产品、设备、零部件以及生产企业中的知识,可以称之为硬件的转移过程;第二是所谓无形知识体系的移动,即专有技术、专利等信息,包括技术数据、标准、技术说明书、技术许可、服务合同等,此过程可以称之为软件的移动过程;第三是存在于国家、地区、企业组织以及个体之间的那种宏观和微观的信息的流动,属于该含义的信息比较广泛,既包括引进方需要去理解的该技术的原理和可能效果,也包括其应用过程的技艺和评价,以及对该技术有效使用并不断创新的经验,甚至包括相关的政策问题,等等,因此这类知识的转移也最为困难。

总之,由于技术转移涉及范围广泛,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义。从技术转移的主体、方向、目的、方式、过程综合来看,我们可以将之定义为:技术在不同地区与组织之间,从技术拥有者到技术需求者的技术资源的供给与接受的过程。其中可能伴随着资金、设备、人员、时间等其他资源流动,可以采取合作、指导等不同的实现方式,其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二、技术转移的特征

技术转移具有自己的独特特征。技术转移的独特特征主要来自于技术转移的对象——技术。作为标的对象的技术,它的特点决定了技术市场的制度环境和参与者的交易行为,制度环境和交易行为又进一步决定和影响了技术转移的特征。总体来看,技术转移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技术转移的信息非对称性

技术价值的核心是知识,是可以操作、可以创造价值的知识,即信息。在技术交易过程中,技术合约当事人一方会拥有另一方不知道或无法验证的信息或知识。即技术授方(技术转移方)相对技术接受者,拥有更多的“私有信息”,前者对技术所有相关信息掌握的程度远远大于后者。因此,技术的需求方对拟引进的技术知之甚少,相对处于劣势。

但是,如果在签约前,需求方已经掌握了技术供给方拥有的核心技术信息,双方拥有相同的信息,那么,需求方就不会产生购买技术产权的欲望。因此,信息的非对称性是技术转移产生的基础和前提,信息的非对称促进了技术交易的发展。

(二)技术转移过程的复杂性

技术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一项技术会在不同程度上与其他支持性技术和关联性技术发生关系。所以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有关配套技术的引进和协商往往消耗大量的交易成本。而技术转移过程中,隐性知识能否有效让渡会对技术转移的成功率起到决定性影响。如何避免隐性知识的损失,一直是技术转移中的一个难题。大量的隐性知识蕴藏在所转移的技术中而难以书面的形式写出,这就极大地增大了交易成本,给技术引进方在技术转移后成功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隐患,甚至直接导致技术转移交易过程的失败。

(三)技术价值的非确定性

技术虽然有较高的潜在价值,但是这种价值的实现却具有不确定性。技术转移活动中,技术需求方的知识基础与技术供给方的知识基础会存在差距,技术的需求方往往不能完全理解技术的核心、对技术的接受也会有障碍。因此,技术受方也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吸收,技术提供方更不可能在第一时间把技术以及相关信息全部进行转移。

三、技术转移的动力机制

最先提出技术转移的动力问题,是日本经济学家斋滕优,他比较客观地解释了国际技术转移产生的原因及动力机制。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对外经济活动,受该国国民需求N(Needs)与该国的资源R(Resources,包括人才、资本、设备、信息等)关系的制约。他指出N·R 关系不相适应正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原因:需求(N)与满足需求所必需的储备与资源(R)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而本国的N·R关系与另一国的N·R关系的互补互动,才能实现技术转移,这种互补互动也规定了一国的产业发展及其对外经济活动方向。

斋藤优的国际技术转移动力机制同样适用于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两个主体方N·R关系的互补互动关系。张玉杰(2000)分析了技术流动发生的动力和作用过程。他认为,技术流动的动力来自技术市场需求(企业)和技术市场供给(研发者)两个方面。而技术转移(流动)体系由转移主体,转移客体和转移行为三个层面的诸多要素组成。其中,技术转移主体是具有技术创新行为能力和技术使用行为能力的人或法人实体,技术转移客体是技术本身,是由人创造的劳动成果。技术生产与技术消费同时存在,技术进步推动和技术需求拉动的交互作用,促成技术转移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技术转移主体和客体的研究业已取得丰富的成果。

魏江(1997)从技术势差和能力势差的角度分析了技术转移的动因。由于某一技术在不同国家间技术位势存在“落差”,为了弥合这一“落差”,处于低技术位势的组织为了提高自身的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组织技术能力的增长,就希望从高技术位势的组织引进这一先进技术,从而使技术转移有出现的可能。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不同技术领域内各有优势,因此导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具体技术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向发达国家转移其它有优势的具体技术。但从整体来看,发达国家的技术积累、知识经验、技术基础设施和科技环境较发展中国家有明显的优势,使得发达国家的能力位势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两者出现能力势差,因此,处于低能力位势的发展中国家就希望借助于技术转移实现势差弥合。能力势差的存在,导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的绝对性。 转贴于

从技术转移的主体来看,供求双方是技术转移发生的直接行为人,其性质和行为特征常常深刻影响着技术转移的效率,因而,它们是区分技术转移模式的重要标准之一。因为技术转移的过程实质是技术供给方和技术需求方共同把握合作机会的博弈过程,所以供求双方的合作是转移成功的重要保障。

此外,为了发现更多的技术转移机会和提高转移效率,范晓屏(1995)认为在实践中应重视企业技术体系的分析,从而进一步摸清企业技术转移的潜在需求和吸收能力。许多学者认为,技术转移的主体不仅指供求双方,而且应包括转移的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它们的主要功能在于协助转移双方有效地克服市场阻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