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学校历史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了解学校历史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了解学校历史的意义

了解学校历史的意义范文1

编辑提示:汇文一小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如何把学校文化整合为课程,把文化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伴随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教师梳理了学校的百年校史,编写了《文香集粹》校本课程。《文香集粹》校本课程,以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活动文化和生活文化等为载体,以体验、实践的教育思想为蓝本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认识学校,了解学校历史、文化、制度、学风等的过程中,更加热爱学校,进而建设学校。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近140年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成就锻造出一批批历史名人,著名的教育家——“故事爷爷”孙敬修,不仅曾经是这所学校的校友,更是在这里任教长达35年之久的教师。为了将学校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学校开发了以了解学校历史、创新学校未来发展为根本目标的校本课程“文香集萃”,并编写了校本教材。

《文香集粹》校本课程,以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活动文化和生活文化等为载体,以体验、实践的教育思想为蓝本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认识学校,了解学校历史、文化、制度、学风等的过程中,更加热爱学校,进而产生为建设学校而努力奋斗的思想情感,从而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认识学校》共13课(一二年级);第二部《热爱学校》共12课(三四年级);第三部《建设学校》共13课(五六年级)。

六年的主题设计,我们体现了学生认识学校文化、传承学校文化、创造学校文化的梯度。同时,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实施课程。在这一校本课程中,每个年级都设计了对于文化认识的主题,教师不断挖掘校园文化,同时通过多种体验途径让学生感受文化、传递文化。

对于学校文化的开发与认识,我们为低中高年级设计了不同的主题,同时理解的内容深度也不同。

低年级:“悠久的历史”主题,通过讲故事、参观、小组讨论,使学生简要了解学校从“丁香小学”改为“汇文一小”的过程,并认识一些科学家校友,可简单讲述他们的故事。初步体会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建校之初的故事等;“历史的印记”主题,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学校今昔的照片或文字材料,在班内进行评比,最后参观对比学校今昔的巨大变化,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学校的沧桑巨变;“校友、学子”,通过对有关“丁香小学”的教育人物、对学校有重要影响的校友以及英才学子事迹的学习,给学生提供鲜活的学习事例,从而使学生理解众多校友深厚的爱校情感。

中年级:“坎坷百年”主题,学生通过调查、搜集整理,将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学校校名、校址的变迁及办学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交流。请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和重要的纪念日;“寻访名人的足迹”主题,指导学生采用资料调查和访问调查的方式,了解优秀学子的成长过程和现在对国家的贡献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树立自己心目中的学习榜样。

了解学校历史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历史;学习;方法;中学;培养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多次问我:怎样才能把历史学好?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谈史色变”。其实是没有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学习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主要体现是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的成功不仅要靠能力和勤奋,而且也要靠有效的学习方法。现结合本人的教学谈谈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

一,培养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

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要学好历史,除了要把课本读得烂熟外,还要象学习数理化,经常做练习,以达到训练自己思维的目的,并且要不断总结自己的得失,从而提高自己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为最终取得高分奠定基础。当然,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可以把好题和易错题收集起来,形成自己的了好题集与错题集。

这四种习惯对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也都是实用的,只不过对历史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

二,掌握历史正确的读书方法

1.读目录

读历史课本不能简单地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也不能翻到什么地方就读什么地方,而要先读目录,正如陶行知先生曾说:“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搞清楚章与章之间,节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依据目录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从宏观上把握课本的大体知识。

2.读章前提示语

每一章前面的提示语,讲述的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只有认真阅读它们,才能真正把每一历史事件放入历史长河中去认识,才能全面把握每一历史事件。

3.读每一节下面的标题

搞清楚标题与标题之间,标题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4.读课本正文

课本正文是各个知识点的具体表现,是历史知识的微观方面的内容。只有把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学好历史。

5.读课本小字、注释、图表、引言

因为这部分知识是历史课本内容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只有认真阅读它们,才能对历史知识理解得更透彻,也才能更明白历史的延续性。

三,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

“历史学习三步曲”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四,开发历史资源,提高治史能力

了解学校历史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高校 校史馆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65-02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为展示办学成就和特色,兴起了编写校史、建立校史馆的风潮,如兴建校史馆,编撰、修订校史校志,拍摄校史纪录片等。许多高校将校史馆作为宣传学校的窗口,传承大学精神的阵地。校史馆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物载体,愈来愈受到重视。

一、高校校史馆的功能剖析

(一)记载学校历史、展示办学成就、彰显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

高校校史馆中记载了高校大量的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及实物信息,其内容涉及面广,是高校在建立、变迁及发展过程中成长和历练的直观体现,同时也是高校传统文化及发展历程的精辟反映和传承。因其内容真实、图文并茂、叙事翔实,通过参观校史馆,人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这所高校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校园文化特点,进而了解到该学校的传统文化精神之精髓。校史馆的建立既是办学精神、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的具体体现,更是汇聚办学成就、彰显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她融合了思想性、教育性与艺术性,成为高校校园中一处重要文化设施,是校园内独具特色的美丽风景线。[1]

(二)对师生进行“知校、爱校、荣校”教育的重要基地

大学校史是一所大学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大学精神、大学传统、大学文化的积淀延续,是一部融合了教育史、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人物史、创业史的交叉史学,内容博大精深。一部校史,反映了一所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创业历程,不仅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经验和历史借鉴,而且为学校的传统教育和爱国爱校教育增添了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通过参观校史馆、聆听校史讲解,师生们可以了解高校发展过程的艰辛和曲折,数代前辈在建校初期的不容易,可以深入了解高校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领悟高校校训的来由,并为学校的发展成绩而骄傲,为前辈的艰难创业而感动,可以身心融入高校的传统文化之中,为自身承担的职责和使命而奋斗。

(三)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沟通的文化名片

校史馆是一所学校发展历史的浓缩和精华,它能通过收藏的文字、图片、实物、影像等让参观者在短时间内对一所大学的历史有所了解。校史馆成为高校对外宣传、赢得理解、增强认同的展示窗口。在领导视察、国内外友人来访、举办大型活动时,校史馆都是必不可少的参观和举办地点。很多企业家或校友,通过参观,自愿合作交流或捐资助学。在招生方面,校史馆成为学生、家长参观学校、了解学校的必到之地。在推进学生就业方面,校史馆内的学校办学模式、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优秀学子等专栏可有力地展示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质量,从而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

(四)高校档案馆藏史料再利用的重要途径

首先,校史馆的建立加强了对档案馆藏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校史馆的建设过程,就是不断拾遗补阙、重新搜集、梳理校史资料的过程;通过建立校史馆,将档案馆中不同类型的档案进行分离,并由校史馆人员统一管理,实现分门别类、有序地管理。其次,校史馆的建立有助于挖掘馆藏资料的历史价值。高校档案中的信息,是高校发展历程的体现,同时也是高校办学水平的体现。通过多样化的展览形式,高校校史馆可以对档案馆藏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加工,实现有效的档案展示,并通过展览引起广泛关注,进而最大化地发挥档案资料价值。再次,建立校史馆可以更好地挖掘馆藏史料的实用价值。总之,成立校史馆是使档案馆工作获得重视和支持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高校校史馆建设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努力提高建馆质量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建设校史馆的组织保证。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重视校史馆的价值和地位,首先应将建好校史馆作为高校的重要议程之一,并由专人负责,实现有效监管,并加大对建立校史馆的人资、物资投入。其次,要选好馆址。其原则是既要符合整体规划,又要突出校史馆的地位。要显示学校辉煌历史,又要营造校园特色文化氛围。选址上最好是选择学校的代表性建筑,可以展现出学校的文化底蕴和优雅的环境。再次,要留出充分的展示空间,为后期校史馆的进一步建设提供持续性的发展空间。此外,校史馆建成以后,高校要加强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精心策划,不断丰富馆展内容和形式

一是要加大力度,征集史料。充分挖掘学校档案馆馆藏,将馆藏档案中最有价值、最典型的档案史料挖掘出来,实现校史馆内容的多样化,增强档案馆馆藏的说服力。要动员广大师生员工,及时、主动提供各种有价值的实物、图片、资料及其他材料;同时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广泛征集有价值的史料。二是要精心选材,尊重历史。在展品的选择上,应本着对历史、对高校、对后人负责的态度,对于重要的历史人物及事件要进行反复考证,保证其真实性。三是要应用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布展。相应的图片、声音的融入,能够使校史展更加生动、有趣;通过色彩、灯光的变化来营造、烘托展品,达到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效果,通过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结合,给参观者以感官上的震撼,增强馆展的吸引力。

(三)加强研究,为校史馆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

校史研究是校史馆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建设校史馆是一项对历史负责、为现在服务、为未来着想的工作,加强对高校校史工作的研究,对学校建设及发展方向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建设校史馆离不开对校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对学校发展历程的研究、概括、总结。[2]同时,校史研究是校史馆持续发展的动力,校史研究不断发掘更新的成果,可以为校史馆注入活力、保持生命力。如果校史馆中的展品没有新的内容加以充实,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免沦为摆设。校史研究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处理好研究历史与服务现实的关系,发挥校史馆宣传教育和“以史为鉴”功能,更多地为学校与社会服务。

(四)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校史馆工作队伍

诸多高校在投入重金修建好校史馆后,除重大对外交流活动安排参观外,长期使其处于闲置状态,导致重要精神资源尚未得以充分弘扬。[3]在建馆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建成后的长期管理和运营,因此,要建立规章制度对其进行规范管理。要建立校史馆建设发展长效工作机制,确保校史馆工作的常态化、深入化、发展化。专业化人员是高校校史馆得以顺利运行的有力保障。要求校史馆工作人员除学习高校历史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工作人员不断拓宽知识面、苦练基本功,提升业务水平,这样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着的校史馆的要求和观众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扩大宣传,开发课程,充分发挥校史馆宣传和育人的价值

要增强校史馆的推广和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上级领导视察、社会各界来访、新生入学、举办大型活动等各种时机,以发挥校史馆的传承作用及其教育功能。除在学校内部举办展览外,还可以面向社会不定期地举办专题展览;不但要组织静态的参观,还要组织开展以校史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作文大赛,举行校史图片展、校史影视展,开展校史文化宣传周、校史刊物征文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宣传和学习校史,使校史馆工作不断推陈出新。要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校史课程纳入学生德育课程体系。除了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历史、精神文化进行教学之外,还可以邀请老教授、知名专家等参与到校史课程的教学中,讲述自身对学校历史的感悟及学习工作经历等;同时,邀请知名校友回校讲学,鼓舞在校学子热爱母校、立志成才。

(六)与时俱进,建立网上校史馆。

第一,实现网络化的校史馆,参观者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及时获取多样的信息资源。第二,传统的校史馆由于场馆的有限性,导致馆藏内容有限。数字校史馆具有庞大的存储功能,而且除了校史馆馆藏内容之外,其它有意义的内容也可以通过链接和网络化展现在人们面前。[4]第三,网络化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参观者可以享受到更多高校校史馆的资源。第四,网络化校史馆可节省物力和财力。第五,校史馆馆藏中贮藏着大量的照片及实物档案,时间长了自然会损坏,网上校史馆的建立,使这些档案数字化,可以多储存备份,这样就在无形中延长了馆藏资源的寿命。因此,网络校史馆的建立,在搭建校史馆资源的共享平台,使参观者更方便、更快捷地参观与访问的同时,还可以扩大参观者范围,利于扩大高校自身的影响力。[5]

[ 注 释 ]

[1] 吴思杰.发挥校史馆作用,增强母校凝聚力[A].郭军丽,郭主编.高校校友工作成功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39-141.

[2] 刘燕.论高校校史馆的建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4).

[3] 翟红.校史馆建设之我见[J].北京档案,2008(6).

了解学校历史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

对于初中生学习历史是体现我们修养,学习一些名人英雄事件,改变个人品质,提高自己个人的高尚品德,正如初中历史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志。的确了解历史可以让我们明白很多道理,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智慧更好的发展我们自己。开拓视野,寻找不一样的思维去改进社会现状,用自己的智慧去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初中教育正是中学生奠定基础的时候,因而初中历史教学就尤为重要了。然而现在的历史教学存在很多阻力,不能很好的体现其价值。这急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及时创新。

一.重视历史课的作用,改变原有教学模式

历史课一直以来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都是“副课”,历史课也往往被安排在上午最后一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似乎重视了初中历史教学将会喧宾夺主,影响主课教学,分散学生学习精力。因此对待初中历史教学只求过得去,不求在全面提高素质上做文章。一些人甚至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某些学科教学可以淡化,将来继续教育可以弥补。然而初中阶段进行历史教育是国民历史知识素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能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以及对世界的了解,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历史中吸取智慧,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人类进入21世纪,面对国际形势背景,有助于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初中历史教育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其独特的作用,我们在学校基础课程教育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1]

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本人必须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这里就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大力度了。例如,学校开展全体教师学习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活动。例如,学校开展教师互听课与互评课的教学实践改进活动。

二.减少传统考试制度局限性,创新学生考试与考察

现有的考试制度打击了一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现在的历史教学大部分还是仅仅限于为了升学考试,考个高分,忘了学习历史本质,以为这样学习更轻松,其实不然。所以学生们必须死记硬背很多的历史事件,时间,意义等,于是很多学生成了死学史,学死史。历史对他们来说仅仅是历史,是分数。因此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抗拒历史课,甚至讨厌历史。一方面,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例如,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重要事迹,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是为了借鉴历史让学生更好的发展自己,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人才,而不仅仅是升学率,只是知识的容器。另一方面,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促进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使学生参与教学,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探究性教学、合作性教学、自主学习性教学等多样的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三.培养学习兴趣,招聘专业教师

历史课作为“副课”,从主观上的不重视导致很多学校也不重视历史专业教师的配备,很多历史老师都是半路出家。当年我上的初中就只有一个专业的历史老师,别的都不是历史专业,有时语文老师都会客串一把历史老师,这都是一些学校历史教师紧缺。因此一些教师对某些历史知识自己都弄不明白,于是上课就只有照本宣科了,下课就逼着学生死记硬背,历史课堂不存在任何的趣味,这样的课学生肯定是不喜欢的。例如,中学生刚刚接触系统的历史教育,兴趣爱好不高,积极性低,不能很好地投入其中这时就需要比较专业的历史老师出马了,老师与老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是最好的媒介,带领学生走进历史的天堂,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不能像念文章一样授课,要多列举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事例,用ppt放一些引起同学极大兴趣的课件,而且要让学生主动去查找一些内容,也可以上网寻找一些相关内容,可以查阅一些资料,可以去图书馆,博物馆等等一些途径。其实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就可以培养他们的浓厚兴趣。[2]

四.巧记历史知识,创新念书式记忆法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太古板,一些历史事件不能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是当时稍微了解了一下,过后不久就遗忘殆尽。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因而学生会感到学习历史太琐碎了,太多的时间太多的事件需要记住,因而一些学生会觉得历史太难了,其实老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把一些时间一些事件具体化,形象化,找一些巧记的方法,例如:在讲《》这一节的时候,记时间的方法,英国将一把死灵撒向了中国,“一把死灵”谐音就是1840,死灵也代表着害人的鸦片,鸦片使中国很大一部分人家破人亡,自己也成为了废人就像是被死灵附身。因而英国在1840年对中国的就很形象生动的深深印在了每个同学的脑海里。因此教师要把一些历史事件形象地,又充满趣味地讲授给学生,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历史。

初中教育正是育德育才的阶段,可见学习历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历史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思想,引领我们进入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用一些伟人的事件来灌输我们那些单纯的心。就初中教学,以上是我个人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我希望此文可以对初中教学有所帮助,每一位老师也包括学生都不可忽略历史对我们的重要性,有了它的基础,我们才会对自己的国家需要什么更加了解,才能以后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中国的未来付诸努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了解学校历史的意义范文5

    论文摘要:高校档案是一种具有文化属性的文化,它兼备文化积淀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本文从加强高校档案馆(室)基础业务建设、加大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和进一步促进高校档案的开放等角度阐述加强高校档案馆建设对高校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高校档案馆是我国高校档案事业的主体,它是高校各级组织和部门以及个人活动中所形成的历史记录,集中反映高校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教学、科研、管理等的历史面貌,是收集、存储、开发利用高校档案信息的机构。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普  及,高校档案部门也在积极探索与信息技术的契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大多数的高校档案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与手工操作上,与信息化的要求差距较大。如何突破旧的框架,实现高校文献信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的综合集成,真正发挥沉淀学校历史精华、浓缩高新技术和高等教育成果的作用,高校档案部门的任务还很艰巨。因此,我们必须剖析问题,找出原因,才能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档案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记录,是人类智慧的物态结晶,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档案也是一种具有文化属性的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高校文化通过档案这一特殊载体得以保存和传承,并以各种方式传播、发展,同时高校文化建设又不断促进高校档案工作的开展,丰富着档案工作的内涵。发挥高校档案文化功能对促进高校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档案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

    高校档案是高校在从事教育、教学、党政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对高校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门类和载体的原始记录。一所高校的档案文化就是这所高校整体文化的基石,它真实地记录着高校的过去,诚实地预示着高校的未来。高校档案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

    1.高校档案具有文化积淀功能

    档案是人类积淀文化最有效的手段,是人类文化的贮存器。人类知识的90%以上来自档案文化的历史积淀,如果没有档案文化的积淀,任何人类文化都将是短命的和不成熟的。高校档案具有显著的文化积淀功能。例如校训的形成,在高校档案中清晰地记录了校训的萌芽、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是在高校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传统、精神风貌,是该校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的沉淀。高校档案记载了高校教学、科研及党政管理各个方面大量的情况,还记录了大量前人的认识、建议、经验总结等,通过查阅档案材料,可以弥补不够了解基层情况或听取汇报不够全面的缺陷,做到全面掌握情况,达到科学决策的目的。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是完成教学任务、推进各项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管理水平的提高,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管理经验,借鉴前人的管理方法。档案工作收集了高校各个时期管理活动的情况,档案中记载了很多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或者通过对大量的文字材料、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获得某些信息。这些都是管理工作的宝贵财富。事物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原有的基础,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完  善、不断改进的。扎扎实实做好档案工作,认真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以史为镜,可以治天下”的凸显高校档案文化功能促进高校文化建设。

      2.高校档案具有文化传播功能

      文化传播是指一种文化传递扩散的迁移继传现象。校史档案的编辑是高校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在校史的编辑、出版、展览过程中,使每一个人的脑海中深深地印着高校的形象,激发全校师生更加热爱高校、更加爱岗敬业,尽心尽力地为高校的发展献计献策。校史的出版也扩一大了高校在社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增强了高校在教育市场的竞争力。另外,高校还利用档案举办“校史老照片展”,把高校历任校长和其艰难曲折的办学经历通过照片一这种生动、明了、原始的档案形式展现在参观者面前,会使高校形象鲜明直接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老照片展也成为高校向社会展现高校形象的有力方式。校史档案的编写有利于塑造和宣传独特的高校形象。高校档案是高校的昨天和历史,记录着高校的成长,是高校产生并茁壮成长的历史见证人。它是高校发展的一面镜子,是高校风貌的代言人。由此可见,在高校教育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发挥高校档案的档案传播功能,在扩大高校影响力和知名度,争创高校教育品牌,在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促进高校教育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3.高校档案文化具有教育功能

    档案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档案具有教育功能。利用高校档案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许多高校都有自身光荣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高校档案记载着师生员工在不同历史阶段参加革命的英雄壮举,许多名师献身教育事业的动人事迹以及许多知识分子在讲台上的故事等。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编写校史和纂写人物档案两个方面。校史档案编研就是要把高校成立以来所走过的风风雨雨进行高度的提炼。它是站在历史的高度纵览高校的发展历程,就是把高校最原始、最真实可靠、最有说服力的档案材料和事物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他们从中体会到追根溯源的满足和探求真理的渴求,并使他们的心灵深深地被震撼。直面这些鲜活的历史不但会激发出人们以校为荣、尊师爱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而且也激励人们“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的斗志。高校是科技与文化精英汇集的地方。建立高校人物档案不仅可以体现高校雄厚的师资和科研力量,还可以通过这些人物档案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从而树立高校教育基地、学科基地和科研领头羊的形象。同时,人物档案的编纂进一步激励下一代不断向前人学习、开拓进取的雄心壮志,同时也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人为本”的高校形象。

      二、发挥高校档案功能,促进文化建设的途径

      1.加强高校档案馆(室)基础业务建设

      要想发挥好文化作用,就要加强日常工作,在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等工作中多下工夫,凸显档案工作的文化特色,夯实档案馆(室)文化服务功能的基础。(1)根据高等学校档案成分复杂、种类较多的特点,要做好这样一些工作:首先要按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规范》的标准,认真做好传统意义上的档案材料的整理编目、统计、鉴定及保管等工作,使馆(室)藏的每份文件、每张照片、每件光盘、每件实物都有相应的检索工具,能做到迅速快捷地调阅;其次是做好档案的保管保护工作,确保档案的完整安全;最后是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加强档案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高档案利用率,不断提升档案工作的文化服务形象。根据高等学校特点,着力构建反映高校文化特色的档案馆藏结构,为发挥高品位的文化功能储备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没有丰富的、具有文化特色的馆藏,就好比无源之水,档案工作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作用,其文化意义则无从谈起。

高校档案馆(室)应广开收集渠道,通过接收、征集、个人捐赠等多种方式将有收藏利用价值的档案收集进馆(室)。要充分考虑到高校的文化特色,对体现了学校历史渊源、教育特色、人文气息、校园文化、教学管理水平等内容的档案资料要着重收集。现在,一些高校档案馆(室)的档案收集还停留在“坐等”阶段,不能做到主动去发现、寻找有价值的档案材料,而各部门容易以微观的标准判定收集范围,经常会造成一些有重要文化收藏价值的档案流失。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档案馆(室)人员要增强使命感,主动出击,深入学校各个层面,关注学校各时期、各方面的工作,以宏观的、文化的视角对各个种类、各个层次、各种载体的档案材料多渠道进行收集。(3)加强档案知识的普及宣传,让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学校档案工作的文化意义;加强档案收藏意识,鼓励主动捐赠,使散落在个人手中的与学校有关的重要档案(如一些名人名家的重要手稿、书画,优秀教案,参加重要学术活动、文化交流的各种载体资料,回忆录,各种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纪念意义的实物档案等)收藏进馆(室),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2.加大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

    要发挥高校档案馆(室)文化服务功能,只是提供孤立零散的数据、文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对大量的档案资源进行科学的整理加工和系统地深层次编撰、研究,发挥高校的文化资源优势,产出具有高校特色的档案文化精品。档案文献的编研与开发本身就是一项文化建设,是文化的再创造,它可以更深层次地反映档案工作的文化功能,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档案编研工作和编研成果的利用又体现着文化需求和文化取向。高校档案馆(室)中藏有很多具有较高文化、科学价值的档案资料,其价值远远没有得到充分挖掘,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加强高校档案编研工作,不仅是高校管理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社会文化的需求。现在,很多高校档案馆  (室)开始重视馆藏档案资料的编研工作,出版了大量高质量的档案文献,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充分向社会展示了高校档案所蕴涵的文化能量,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形象。

了解学校历史的意义范文6

乡土史即本乡本土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包括了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人口状况、风俗习惯、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和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可见乡土史教育对于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之重要性。作为职校历史教师,笔者深深地感到开展乡土史教学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概而言之,乡土史的教学有助于影响人和教育人。

二、职业学校开展乡土史教学的实践

1.开发乡土史教学资源

乡土史教学的第一步就是乡土史教学资源的开发。

笔者所在的桐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这块古老土地上,有着浙江省迄今时间最早、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罗家角遗址,以及最近发掘的距今4000多年的留良新地里良渚文化古墓群;有千年水乡古镇——乌镇;有江南名刹——福严禅寺;有人文景点——茅盾故居、丰子恺缘缘堂、君匋艺术院、金仲华故居、侯波徐肖冰摄影艺术馆等一大批名人文化场馆。在这里有着大量可以开发的历史资源:乡土类资源即文本类资源、非文本类的实物资源、音像类资源、口述类资源、民俗乡风类资源。其中文献资源是笔者开发乡土史的主要资源。

2.乡土史教学实践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史资源。笔者所在学校虽是一所职业学校,但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历史教育的功能,每周开设有两节历史课,这为笔者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平台。笔者最初的乡土史教学实践就是从历史课堂开始的。为达到课堂渗透乡土史的目的,笔者主要做了以下两项工作。

一是平时整理好乡土史资源库。现在的历史教学是专题模块教学,分别是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思想文化和科技文明史,涵盖古今中外的三大文明发生发展的历史。笔者在搜集整理桐乡地方历史乡土资源的时候,依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按照下表分门别类,进行归档研究,以备教学之用。

二是课堂运用好乡土史资源。在讲述对应历史时期相关内容时,笔者十分注重引入乡土史资源。如在讲到古代中国起源时,适当介绍桐乡已发现的两大早期中国文明,即:马家浜文化与良渚文化的遗存;罗家角遗址和新地里遗址。它们是古老桐乡的见证。通过引入这些乡土材料的介绍,给学生以教育和启迪,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讲到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濮院的“濮绸”。濮绸品种繁多、质地细密、柔软滑爽、色彩艳丽、强度高,有“天下第一绸”之称,跟当时的杭纺、湖绉、菱缎合称江南四大名绸,不仅远销海外,而且是历代朝廷的贡品。在讲到三省六部制之时,笔者引入司马高桥(崇福镇南门)。司马高桥旧名南高桥,明洪武间(1368—1398)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重建,同治三年(1864)毁,光绪二年(1876)知县余丽元再建。据《周礼》载:周时设置六官,以司马为夏官,掌军政和军赋,后用为兵部的别称。通过这些介绍,学生加深了对明清时期桐乡经济发展的了解,以及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印象,唤起学生对家乡古建筑的热爱保护之情。

多渠道、多角度地挖掘相关乡土历史,适当合理地与教学内容相整合,能够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乡土史的教学除了课堂教学的渗透,还有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引领学生开展有关乡土史资源的研究性学习。

3.开展依托乡土史资源的研究性学习

(1)乡土历史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当下的课程内容已不再只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更主要的是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而且我们也知道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知识和结论,而应当将学生学习历史当作一种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即历史教学要运用史料证据,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所以在这样的认识下,乡土历史就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收集的有关资料显示,各地研究性学习课题有一半与乡土史有关。这些课题主要包括各地民间传说和民风习俗,名人故居的维护与开发,民族的产生和发展,老城市改造的利弊思考,桥梁民居街坊的演变,传统工艺、产业发展状况,历史人文景观的开发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等等。可见乡土化已成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发展方向。学生通过诸如设计课题、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历史和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历史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体会与他人的交往合作,使整个德育过程潜移默化、悄然无声。

(2)挖掘乡土史资源,确定研究性学习主题。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内容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对乡土历史进行充分发掘与利用,通过构建研究主题模块的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研究本乡本土问题,构建历史研究性学习内容体系。

主题是指在设计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整体方案时,设置一些研究主题,从而引导学生确定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向,让学生围绕主题提出一些课题,从而使课程内容相对集中。通过设置研究主题,可以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开发乡土资源,使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比较系统规范。如笔者给学生设置了像桐乡行政制沿革、桐乡古代经济发展、桐乡古代文化、古代遗址研究、乡风民俗研究等主题,希望通过这些主题的设置,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3)整体设计研究课题。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以课题研究为主要载体的学习,选择好恰当的研究课题十分重要。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后,围绕主题,可从不同角度、切入口进行设计。同一主题切入口不同,研究的内容也就不同。如在“乡风民俗”的主题模块下,可以选择研究节日民俗、礼仪风俗;可以研究生产、生活习俗、饮食习俗;可以研究民间体育、文艺、谚语;可以研究地方方言等等。学生在进行课题设计时,可以将主题模块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子课题再分解为若干次子课题。这样主题模块通过分解细化、层层相嵌,呈现立体结构。通过这样的设计,逐步形成主体研究系列。

当然,在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和设计课题这一过程中,要遵循四条原则。第一,现实性原则。课题要符合学校的层次和学生能力的实际。第二,兴趣性原则。课题是学生感兴趣的、乐于钻研的。第三,可操作性原则。课题不要是纯理论的,要避免大而全,可以选择乡土历史的一个侧面进行探究。第四,可依托性原则。课题尽量与乡土历史相结合,与历史基础型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相结合,从中寻得理论和实践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