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艺美术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工艺美术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工艺美术的理解

对工艺美术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工艺美术;草原文化;创新发展

内蒙古的工艺美术作为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草原民族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内蒙古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其蕴含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反映出了内蒙古草原文化独特的文化。内蒙古工艺美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与此同时,也具有实用性和文化价值,是将人类审美与实用融为一体的创新产品。

一、内蒙古工艺美术的品种及几大特色

近年来,内蒙古的工艺美术业不断发展,其衍生出来的美术品不仅仅是草原民族日常生活用品,也是一种生产用品。生活用品主要有民族特色服饰、民族特色饰品、民族碗筷酒具、各种挂饰摆件、蒙古包以及皮艺等;而生产用品主要有运输、挤奶以及剪羊毛、烙马印等。结合对内蒙古美术的相关普查报告结果,可以将工艺美术品按照材质进行分类,包括草木、混合材质、皮革以及骨角等。其中,金属工艺品主要包括马鞍子、各种摆件、蒙古刀等美术工艺品。金属工艺品的特点就是工艺十分精湛,且外部图形也较为富力。蒙镶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其做工精美,蕴含着浓郁的特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金银制品的制作中[1]。

二、内蒙古工艺美术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工艺美术业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艺美术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内蒙古工艺美术业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传统的工艺美术怎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此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两大方面:即创新和传承。在传承方面,内蒙古的工艺美术是一种传统的技艺,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积累着精华,而这种精华该如何传承,怎样从草原文化的角度解析这种技艺;在传统工艺美术中,怎样将经典传承下去,更好地将草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怎样结合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将传统的精湛工艺传承下去,这些成为了内蒙古工艺美术业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从草原文化的视角,整体地进行观察和分析[2]。在创新方面,民族的生活生产需求是传统的内蒙古工艺美术品不断创造和发展的动力。群体创造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工艺品的设计师也是产品的使用者,而产品的使用者也是设计师。工艺品就是产品,而产品的用途就是方便自己和大家使用。现代内蒙古工艺美术产品虽然样式繁多,但是设计师缺少对草原文化的理解,也缺少生活实践,其设计产品能否满足草原民族的需求,能否符合人们的审美,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三、内蒙古工艺美术业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

内蒙古工艺美术业想要发展创新,首先需要对传统的继承,只有先传承才有之后的创新。首先,传承方面。对于内蒙古的工艺美术来讲,其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草原文化传统的继承,其发展是随着草原文化发展而逐渐演变而来的。工艺美术产品不仅仅需要满足草原民族的生活生产需求,其内容需要体现出草原文化的理念,产品是草原民族精神寄托的表现。因此,在文化层次方面,工艺美术品需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其次,创新方面。工业美术业的创新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首先需要对草原文化蕴含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草原文化是工艺美术业的设计源泉,工业美术的发展需要对草原文化进行详细的解读,对草原民族的文化形式加以理解,以此为核心,将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不断创新,进行深一层的艺术创造;在形式创新方面,将创新逐步融入到产品的创作理念中,结合时代的特色,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创新;在技艺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可以引入新的材料和新的创造工艺,例如,在银碗的制作上,可以应用数控技术进行银碗的雕刻技艺,不仅能够保持特色,增加艺术效果,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3]。

对工艺美术的理解范文2

英国人威廉·莫里斯领导“工艺美术运动”的本意是“手工艺的复兴”,最终却衍变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开端:柳宗悦倡导的日本民艺运动,更多地带来了手工艺品的量化;德国工业联盟和包豪斯所追求的“艺术与手工艺的结合”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一个未完的命题。工艺美术作为黑格尔所说的“次要艺术”,在机械文明和城市化进程中,似乎很难通过其“亲切温润之美”,“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

几千年来,历代能工巧匠及其匠心独运的传统工艺大多依靠师徒口传,工艺美术作为延续文化记忆和文化想象的造物形式,对它的理论研究不但在当今学术界存在被边缘化的趋向,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发挥出其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呈现的价值和尊严,也就更难以被推动为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的艺术本原的思考。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作为延续历史最长的一种民族艺术与文化传统,工艺美术研究面临的问题和理论求解的复杂性也是其他艺术领域所无法相比的。

虽然我们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研究传统积累丰富,但与积淀丰厚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相比,理论研究仍然显得单薄,甚至对于工艺和设计的理论区分都存在着解释的模糊性,对于理论的失语,杭间教授在《手工艺的“新美学”释义》一文中指出:“当代主流社会强调手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思想属性,这样做本质上是片面和‘功利’的,因此传承人被宣布保护后接下来如何做,无人知晓。”在如此的设问之下,杭间教授进一步指出了“强调微观的、实证的、调查的、小中见大的研究”对工艺美术研究的重要性。

更有研究者认为,传统工艺美术更加具备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和条件,并遗憾于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机构对传媒、影视、动画等已然市场化的艺术门类的青睐。我们可以认为,工艺美术作为活着的传统既被认为和国家、地域、族群的文化表象形式有关,又可能是现代性及后现代性的得已建构的文化产品。即使如此,笔者仍然认为,虽然理解社会的现代性,物质文化与都市消费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侧面,但是与贴近实务的业界前沿问题的解决相比,完成中国工艺美术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在理论方面的建设显然更为重要。相对于设计美学研究的“高空作业”和工艺美术研究的“在地生根”,我们也许更需要一种“在路上”的行走方式。

实际上,我国的工艺美术研究领域除了关注其艺术本体的艺术学研究范式之外,也出现了将工艺美术视其为子系统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文化人类学对艺术学、民俗学包括工艺美术等相关领域的辐射,最终促成了路径指向不同但却可以同归一途的“艺术人类学”生成。复旦大学郑元者教授在其《艺术人类学的生成及其基本含义》一文中指出:“事实上,从史前艺术演化至今,人类艺术总是与特定的生活状况,生活经验、生命感受和生存理解直接相关,从而在最大的情境性上呈现出复杂的观念、动机,目的和行为,表达多维的功能和价值意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原在性东西的思考,发现其原初意义的审美品格和文化符号背后的隐喻,是工艺美术研究应该承担的责任。工艺美术应该成为大工业时代背景下探索人与社会,传统以及未来之间关系的中介物。工艺美术的时代价值不应该只关注艺术品和其现象本身,不应该为工艺而工艺,而应当关注其所产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并通过对艺术品、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各种艺术实践、审美活动的民族志描述,进而探讨或揭示其中蕴含着的文化意涵。

传统的工艺美术品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活化石”,艺术人人类学在包括传统和现代工艺美术在内的诸多专题领域,均相继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作为新兴的学术领域,其文本框架不是古典人类学的模型,而是现代人类学的哲学进路。不是对“小型社会”的艺术现象的基本描述,而是对艺术与人类存在关系进行的思辨与阐释。从当代人类学的视角激活工艺美术研究,让工艺美术成为“流动的水”,同时让工艺美术研究进驻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平台,从而促成学科间的交叉互渗,增强各自的伸展活性。

工艺美术的艺术人类学方法研究,不仅仅意味着研究者身处研究对象的实体空间,更意味着精神性的“在场”。在研究方法上,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是以实证性的田野工作为基础来展开,强调艺术活动及艺术品生产过程的个案及其具体细节的重要性。这种集考证、归纳与文化阐述为一体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实证主义艺术学研究将艺术活动量表化以及忽视艺术创作内在体验的研究倾向,以富含活性的观点考察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并从工艺美术资料中获得关系到民族大文化的历史信息,让文化得以传承和再生。

对工艺美术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非遗工艺美术;创新设计;视觉形态;表意内涵;功能价值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是由民间工艺思想和生活智慧长期积淀而成的精华。它与传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经世代传承而凝结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非遗工艺美术的历史传承具有动态化的特征,蕴含着民间工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展现了随社会环境和生活形态流变而不断拓进的创造精神和审美情趣。非遗工艺美术在现代视觉环境与社会生活空间中,在对传统视觉文化基因予以保存和继扬的同时,亦受到现代视觉形式、设计理念和审美观念的挑战。这种复杂的情形构成了非遗工艺美术所遭遇的现实困境,但也隐含着创新发展的契机。

一、非遗工艺美术的处境状况

工艺美术对现实生活具有极强的指向性,通常需要满足两种要求:功能实用性与精神适用性。功能实用性是指工艺美术的设计形式要符合日常使用的功能要旨,而精神适用性指的是工艺美术用品包含的精神意蕴和文化内涵要切合人们的审美取向和精神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非遗工艺美术的视觉叙事就是对传统社会生活与文化精神的演述和表达。随着社会结构与文明型态的嬗递,传统的耕织社会捩变为现代化的工业社会和信息世界,封闭的文化体系衍化成开放多元的人文环境,致使传统事物的生存境遇不断变化改换。失去传统文化背景与生活方式的加持,非遗工艺美术样式在现代视觉环境中呈现持续收缩的态势,其根本原因是功能实用性的消泯与精神适用性的失落。非遗工艺美术的创新设计策略与路径研究RESEARCHONTHECREATIVEDESIGN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ARTSANDCRAFTS

(一)功能实用性的消泯

非遗工艺美术物品属性中实用功能的消泯,导致实用性与艺术性发生分离。从前,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凝结为与视觉形式相辅相生的精神意蕴。失去实用功能后,人与物品的审美关系产生了根本改变——兼具“用”与“看”的审美互动转变为纯粹视觉的审美关注,因此淡化了蕴含在视觉形式中的精神意蕴,令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内容退变为一种仅作用于心理浅层的装饰样式和视觉趣味,形成僵化的审美展示形式。

(二)精神适用性的失落

传统的生活形态与文化语境的消逝,使非遗工艺美术在现代视觉环境中的演绎机会和空间越来越少。构成传统生活图式的诸多事物从现代生活空间中退场,遗存的视觉样式缺失生活情境与精神世界里的具体意指对象,因而失去了生成新的文化意义的活力。在现代视觉环境的规限下,其文化内涵被固化为一种对传统文化产生的崇古观感和怀旧情愫,从而造成其与现代文化语境的隔离,结果导致非遗工艺美术无法与现代生产和生活产生精神联系与互动,难以形成和积淀现代意蕴。

(三)影响与应对

缘于以上两种因素的影响作用,非遗工艺美术在现代生活中陷于尴尬的处境,呈显出两种吊诡的情态。一方面,由于寄寓在传统视觉形式中的精神内核被弱化,因此多数情况下选择以装饰形式和视觉趣味为核心来开展设计创作和审美欣赏。但是,失去精神内核和文化内涵的规范和指导,便难以形成合理适度的使用原则。当下对非遗工艺美术视觉元素的运用,频繁出现随意挪用和拼接、过度演绎和诠解等失当操作,伴生着对非遗工艺美术文化内涵的曲解与附会,致使非遗工艺美术的核心价值受到损害。另一方面,僵滞的传统视觉样式与固化的传统文化内涵,与当下的生活方式、视觉习惯、精神需要和价值取向存在较大的心理距离,无法契合现代生活中精神适用性的特点,因此难以激发多数人的审美兴趣和精神共鸣。这种情形制约着非遗工艺美术的传播范围和传承途径,导致非遗工艺美术的核心价值无法全面展现。以上问题需要在传播和传承过程中获得解决。非遗工艺美术的传播与传承,包含对核心文化基因的复制和创新两个要素。复制的含义指的是保持精神内核在传递过程中的完整性,保留重要的传统视觉元素和传统审美韵趣。而创新的宗旨,则为非遗工艺美术融入现代视觉环境提供了思考方向。在内容创新的维度,非遗工艺美术需要面向现代生活,挖掘现代主题,创设新的叙事内容,提升对现代生活的表意功能,与当下社会生活建立意义关联,为非遗工艺美术注入现代意蕴。在形式创新的维度,应从现代生活的思维方式和视觉需要出发,理解现代社会的视觉环境和生活形态,解悟现代视觉模式,并参照现代设计理念对现代生活形态的表述方式,融入现代设计语言和视觉元素,改造陈旧僵化的传统展示形式,提升创新设计的能力。

(四)创新设计的策略与路径

现代科技塑造了一个以现代媒介为主导的现代生活形态。一方面,接收各种现代媒介汇集而来的信息,构成了现代生活的主要活动形式。另一方面,高速发展的视觉技术与强势渗入的现代媒介造成了视觉文化的转向,使人们对图像产生强烈的依赖感。这意味着生活观念的形成过程,不再依靠历时性的阅读与理解,而是转为依靠丰富的视觉传达和感官体验所形成的视觉经验。[1]由此可见,现代科技与媒介联手打造了一个超越传统的现代视觉环境。视觉取得优先地位,事物必须依靠视觉形态来获得存在依据,并需要通过媒介的视觉仿像来塑造现代生活的真实感。此外,现代商业社会改变了传统的生活图式和文化语境,以商品经济与消费主义重新定义日常生活中人与工艺美术品之间的关系,重塑一套对工艺美术设计的价值评判体系。综上所述,非遗工艺美术融入现代视觉环境,进入现代生活空间,必须要凭借现代技术、媒介与产业的力量形塑出新的设计理念和路径。

二、数字化促进视觉形态的创新设计

在当下,现代数字化的创作技术逐步替代传统工艺技法并成为主流,涵盖着影视媒体、电子艺术、数字互动与虚拟现实设计等诸多形式。对非遗予以数字化方式记录与保护已形成一股重要趋势,同时也促进了以数字化方式开发的探索。[2]这构成了一种新的情形,即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含量和指标来界定非遗工艺美术在现代视觉环境中的位置。换言之,传统非遗工艺美术对数字化技术的接受程度与运用水平能够映现出其在现代视觉空间中展示机会的多寡与使用价值的高低。而以数字化技术作为创新设计的策略工具,给非遗工艺美术带来的直接作用是视觉形态和质感的演变,主要体现于体验模式与展示模式两个方面。

(一)模拟主创视角的体验模式

经过数字转化,非遗工艺美术由物质实体演变为数字纠合实体的复合视觉形态,这种虚实融合的存在形态造成视觉感知上的特殊效果,形成新的视觉质感,衍生了创新性的体验模式。一方面,这种“以虚为实”的体验模式创造了极致真实的视觉体验,能够加深人们在欣赏非遗工艺美术时的沉浸感与体验感。另一方面,虚拟化技术在设计操作上具有超越现实的优势,可以更加方便地对视觉形象进行调整与修饰,有利于对非遗工艺美术的视觉形式开启创新性的设计试验。[3]体验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于数字化技术所构造的“虚”与“实”两个层面。“虚”指的是通过数字技术的图像转换,制造虚拟形象、仿真视角和交互场景。“实”指的是在“虚”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物的具体互动关系。以数字化设计的虚拟图像为中介,使观众与非遗工艺美术的实体形象产生实在的视觉联系;数字化交互场景的设计,能够使观众代入创作者的身份角色,取其主创视角,“亲身”参与整个制作或展示的过程,增强“真实在场”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例如运用AR、VR技术结合交互场景设计对非遗工艺美术展开的创新设计,就浮现出一些新的视觉特点。对于传统泥塑、木雕和织绣等传统工艺美术来说,多数情况下观众只能以纯粹观赏的角度与工艺美术品进行互动。而借助数字化技术的交互界面和设计工具,可以打破传统固定的角色关系,为观众提供一个模拟创作者的观察视角和情境,使观众能够介入到对泥塑、木雕和织绣进行数字模拟性的制作与体验过程。在此过程中,非遗工艺美术得以表现出丰富多样的视觉形态。凭借设定好的交互功能,观众无需掌握专业的技艺,就能轻松地改变虚拟形象的各种元素,如造型、材质、色彩等等。甚或施用简单的动作,便可使VR情境中的泥料产生形变,木材产生刻痕或变换刺绣针法。由动作引发的一系列视觉变化,加深了观众对工艺美术制作过程的具象化认知,形成一种强化了互动关系的体验模式。由此,模拟主创视角的交互设计扩展了现代大众的视觉体验,增强了他们对非遗工艺美术的观赏兴趣和意愿,反过来也加强了对视觉形态的设计关注和创新意向。

(二)构建动态演绎的展示模式

非遗工艺美术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由静态展示发展为动态演示,是对传统视觉形态的创造性突破。[4]其中,数字化成像与动画技术由浅入深地推进了动态化展示模式的发展。在基本层面上,静态向动态的转换得益于成熟的数字化成像技术。以非遗工艺美术常见的民俗装饰画为例。利用软件工具将传统工艺美术的画面形象转化为数码形式,并用电子屏幕来代替纸绢帛等传统媒介材料。这种数字化的装饰画能够自由调整和转变画面的视觉要素,如画幅、色调、亮度等。此外,还可以设置图像的定时更替程序并自动执行,构成类似电子广告牌的图像切换效果。这种展示模式有效地打破传统非遗工艺美术固化单调的视觉形态,使人们对装饰画中的民俗文化形象产生更为丰富的动态意象和观感。在深入层面上,运用动画技术可以增强传统非遗工艺美术在视觉上的传达效果与形式美感。例如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概括的形象造型和凝固的画面情景通常需要观众施展主观想象来生成动态化的审美意象。而动画技术能够将此主观想象过程具体视像化,从而突显出剪纸艺术的形式美感。另一方面,传统剪纸中的故事情节需要通过语言或文字来展开描述,而采用动画形式的剪纸艺术则在动态画面的连续性展示中构成完整的叙事情节,能够通过直观的动态展示过程来展现蕴含在剪纸艺术中的文化内容,这就增益了剪纸艺术的视觉传达效果。据此表明,由数字化技术淬炼出来的动态演绎的设计观念与展示模式,能够带动非遗工艺美术视觉形态的创新发展。

三、新媒介推动表意内涵的创新设计

由于媒体对生活的全面覆盖,非遗工艺美术作为视觉信息和文化符号,通过媒介的传递推送实现对现代生活的多方位介入。换言之,新媒介拓宽了非遗工艺美术的语义范畴和表达方式。在现代媒介和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传统非遗工艺美术的表意内涵发生转变,固化的形象符号背后,其文化涵义得到新的诠释并形成现代意蕴,揭示出非遗工艺美术在表意情境与表意形式两个方面的演变情形。

(一)创设社交互动的表意情境

社会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人们在社交活动中对社交对象、空间与交流方式产生价值认同与情感依赖。非遗工艺美术在传统社会生活里,除了满足生活与审美的功能需求之外,亦在社交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赏玩、展示与交流,一方面表露拥有者的社会身份与审美水平,另一方面折射出个人情感世界和精神境界的状貌,从而有助于社交关系的形成与深化。时下流行的网络社交媒介能够使身处不同生活空间的人们通过社交平台彼此相连,非遗工艺美术需要灵活地渗入到现代社交活动形式中,才能够有效地连接现代大众的精神世界。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采用非遗工艺美术的视觉样式来设计社交互动界面,营造氛围浓厚的网络社交空间和表意情境,如社交APP、知识分享群组、线上互动博物馆等社交平台的设计、开发与推广。通过置入非遗工艺美术的视觉元素和文化符号,缩短非遗工艺美术与受众的时空间隔和心理距离,让人们在非遗工艺美术的视觉环境与文化氛围中开展话题交流。[5]凭借现代社交媒介中高强度的互动频率与高浓度的视觉氛围,使不同的线下生活形态和情感状态与非遗工艺美术的视觉形象产生直接联系,亦即在网络社交空间与场景的使用过程中对非遗工艺美术形象与内容形成不断强化的心理印象和情感关联。每一位社交媒介的使用者,既能从表意情境中理解非遗工艺美术的传统人文蕴积,亦能依照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观念赋予非遗工艺美术新的精神内容和价值意义,继而给非遗工艺美术注入当代的文化意蕴与现实涵义。由此可见,新媒介影响下的表意情境正逐渐成为现代设计思考中的重要因素,为非遗工艺美术的创新带来诸多启发。

(二)拓展传统非遗的表意形式

非遗工艺美术在传统文化语境里滋育出深厚的表意内涵,但这种表意内涵随着功能实用性的消泯与精神适用性的失落而削弱了实际效用,而现代新媒介的传播技术与手段能够拓展非遗工艺美术的表意形式与内容,提升其在表意情境中产生的作用功效。以非遗工艺美术中的传统年画为例。传统年画主要采用木版套色印刷技术来生产制作,并依靠纸张为媒介载体来进行传播。由于现代生活形态的转型,致使传统年画的表意功能在面对现代文化生活时显得抓襟见肘。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不断突破传统媒介的传播范围,迅速降低对传统媒介的依赖程度。这两个因素减少了传统年画在现代生活中实行大规模传播与吸引大量艺术拥趸的可能性。传统年俗文化的赓续,与现代新媒介创造与增设的表意功能密切相关。传统年画需要凭借新媒体环境中衍生的表意形式,挣脱对传统媒介的依赖和传统图像表意的掣肘,继而弥合传统年俗文化与现代生活形态的裂隙。以新媒介的表意形式对传统年画进行创新设计或二度开发。比如采取时下流行的网络头像表情包设计(图2),为传统年画增加原本不具备的现代社交属性与现实生活内容,使之契合当下日常惯用的沟通方式与交流主题。在表意形式的传达上,可以将传统年画嵌入到APP小程序、手机游戏(图1)等交互媒体的设计应用中,透过群组共享或娱乐游戏的形式,在节日的交流互动中相互传递情意祝福,实现对年俗文化仪式和内涵的延续和引申。使传统文化中的民俗记忆和情感得到传承发扬,也为传统年画开拓出现代意义空间[6]。正是由于这些现代媒介的表意形式具有在场性、交互性、体验性的功能特点,使非遗工艺美术能够籍此参与当代的生活叙事与意义生成,其文化内涵得到扩展与充实,同时也描划出新的设计路向。

四、产业化推动功能价值的创新设计

现代工业化生产模式的特点是社会分工,通过分工使设计与制造发生分离,这是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生产的重要区别之一。在商品经济社会里,非遗工艺美术的成品与受众的关系首先表现为商品形式的消费与被消费关系,意味着传统工艺美术演化为现代产品设计是已然的发展形势。这说明非遗工艺美术试图融入现代生活,就应与现代工业化生产所注重的产品功能与产业模式形成深度的契合,依凭现代工艺美术设计观念中的产品理念和产业思维,挖掘和开拓非遗工艺美术潜在的功能与价值。

(一)设计开发现代实用功能

非遗工艺美术应当参照现代生活消费用品的功能属性,来开发符合现代需要的功能价值,从而实现更加贴近大众现实生活需求的创新设计,继而提升功能与审美的双重价值。以非遗工艺美术中的传统灯彩为例,它既具有照明功能,同时具备观赏价值。但是,其在现代生活空间中,由于无法达到现实空间照明所需的条件要求,因此只能用作装饰性照明或单纯的工艺摆设。通过对工艺设计诸要素的取长舍短,增强传统灯彩的照明功能,使之接近现代灯饰的使用效果。亦即提取传统灯彩的造型元素和装饰手法,结合现代灯饰的结构、材质、光源与生产方式,创造出既具有传统视觉装饰韵味又能满足现代照明需求的灯具,使现代灯具的实用功能嵌合传统灯彩的审美形式。(图3)通过现代对传统的功能补充与增益,现代设计表达形式与传统工艺制作要素的调和,令非遗工艺美术以涵盖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的产品形式重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且易于被现代大众所接受,是令非遗“活化”最有效的手段。[7]可见,非遗工艺美术在实用功能上的增益,能够助推传统工艺美术向现代设计形态的转化。

(二)结合产业塑造品牌价值

“产品”是特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可以看作为文化基因与商业模式的合成。传统非遗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以现代产品形式进行传达,无疑开拓了大众与非遗工艺美术的接触渠道,扩展了大众对传统工艺文化的认知途径。传统非遗工艺美术依靠手工制作模式,通常不及产业化生产与销售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以生产大众能够普遍接受的商品形式为设计宗旨,实行规模化生产的产业模式,映射出非遗工艺美术文创产品介入消费社会的范围和程度。由此可见,产业模式是非遗工艺美术文化产品与文化价值持续性扩张和广泛性传播的动力之源。非遗工艺美术蕴含的文化价值是文化产品附加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品牌的重要价值依据。[8]文化产品产生的持续性影响,会积聚成为文化品牌效应。非遗工艺美术形成的文化品牌囊括了传统工艺美术的观念要旨和美学精髓,亦体现了对现代设计理念、产业化和品牌运营模式的认同与兼容并蓄。以当下活跃的国潮文创设计为例。国潮文创设计以中国特色文化元素作为关键的设计要素,巧妙地融合时下流行的设计手法与视觉样式,体现了一种以传统文化价值作为品牌号召力的创新设计。这种创新设计是由追崇传统文化价值的消费需求促进形成的,此消费动机中包含着强烈的民族身份意识与文化归属感。借鉴国潮文创设计的成功经验,将非遗工艺美术中的传统造型改造为具有强烈个性视觉特征的IP角色,采用品牌策划营销的方式将非遗工艺美术的视觉符号与文化内涵推广开来。[9]围绕非遗工艺美术产品的文化价值来构建其价值模型和产品体系,进一步对非遗工艺美术IP品牌策略予以深入研究与实践,设计开发系列性的衍生品(图4),沿着“文化商品——文化产业——文化品牌”的发展路径,逐级深化功能价值,使非遗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能够通过品牌化的创新设计得到极大提升。

结语

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指向未来的能力。通过实施创新设计的策略和路径,使非遗工艺美术重新融入现代视觉环境和生活空间,得到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广泛的传播,也令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能够契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主旨。以人为本的活态化传承,归根结底是通过创新意识和设计实践来表达人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的真实需求。因此,创新设计的策略和路径需要在传统非遗工艺美术的视觉形态、表意内涵和功能价值诸方面做出突破性贡献,才能够强而有力地助推非遗工艺美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

参考文献

[1]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14.

[2]李南南,卢章平,李明珠.设计视域下非遗研究态势的可视化分析[J].设计,2020(10):122-125.

[3]蔡新元,陈婧.多元与融合:数字媒体时代设计的转型与创新路径探索[J].传媒,2021(05):22-24.

[4]周屹.VR技术在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中的创新路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09):126-128.

[5]许莉,路由.基于服务设计的非遗手工艺APP设计研究[J].设计,2020(09):32-35.

[6]袁宙飞.融媒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衍生与传播——以年画为例[J].民俗研究,2021(03):71-77.

[7]章莉莉.非遗活态传承:重链手工艺和现代生活需求——章莉莉谈设计与扶贫[J].设计,2020(18):70-74.

[8]章莉莉,李姣姣.上海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设计策略研究[J].上海艺术评论,2021(02):62-64.

[9]朱珠,吴艳丽,门子琦.对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J].市场周刊,2021,34(04):47-49.

对工艺美术的理解范文4

关健词: 中国工艺美术史 课程体验设计 现状

史论课教学模式单一、效率低下是设计类院校的一个普遍现象。问题来自史论课自身特点、学生自身状况、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水平等多个方面。老师讲述式的教学模式单一是其主要方面。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作为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同样存在课率低、学习氛围差、学生成绩差等问题。这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针对客观的教学条件,合理利用有利的因素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当今已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在体验经济中,强调的是通过客户参与、客户互动、客户创造等方式实现客户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全新体验,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如果我们把教学当成一种产品,把学生当成客户,把课堂学习当成是一种消费过程,那么,如何吸引学生参与消费并给学生带来美好的消费体验是课程设计的关健。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现状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性质的要求和教学目的。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是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理论课程。它是以工艺美术为研究对象,科学地、系统地阐明工艺美术的基本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教学目的首先是通过学习工艺美术史,使学生了解古代人们生活用品的审美演变和技术提高、生产发展的历史;其次是通过理论课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习惯与理论思维能力;再次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们的爱国情操和提高学习者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最后是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从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新的工艺美术。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通常是以老师为主体讲授,完成固定的教学大纲任务的教学模式;美术史论课练习作业一般文字理论阐述和根据某一时期中国工艺美术的特点进行创新设计两种形式;中国工艺美术史考试内容一般和平时作业一样分为两个部分,都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过程,无论试题的科学性如何,学生更多只是为了考试而准备,其结果只是对分数关心而不是对自己理论应用能力作反思;另外,对作业和试卷的评价缺少直接、有效的沟通,从而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且单一的作业和考试形式不能正确反映学生对理论的真实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三)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环境分析。

在信息环境方面,网络时代信息获取的便利使老师不再是学生知识来源的主体,学生发现老师所讲内容可以轻易获取,也因此对史论课老师作出了更高的期望。而由于史论课老师一般讲授纯史论性的内容,从而散失了吸引力。组织环境方面,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一般每周上两节课,时间相对较少,而设计类的课程如技术类、软件类课程作业较多,导致学生没有太多时间去关注和学习理论;实践教学方面,工艺美术史的内容量很大,一般课堂上不会有时间进行实践性的练习,这样理论只停留在欣赏方面。

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起指导实践的作用,工艺美术史论的学习也是如此。工艺美术课程的教学性质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表明,应把学生作为主体,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验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课程体验设计的概念

体验设计是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而相应发展起来的,谢佐夫(Nathan Shedroff)在《体验设计》(Experience Design)中将其定义为:它是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中,是企业把服务作为“舞台”,产品作为“道具”,环境作为“布景”,使消费者在商业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过程。

课程体验设计是结合体验设计和课程教学的特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依托,使学生在课程当中产生美好体验的设计。把课程当成是一件产品来进行体验设计,老师是产品的设计者,学生是产品的消费者,最后学生参与体验的整体过程和感受成为体验设计的最终产品。结合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特点,要求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体验设计时强调以下几点:

(一)人性化、愉悦性。

以往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关注大纲的要求,采用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的方法,在传播方式上也主要是结合图片讲授,因此课堂往往过于沉闷,效率低下。而体验设计更注重学生的感受,注重内容的选择和传播方式的科学性,以设计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目的。

(二)参与性、互动性。

改变以往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传达、作业展示、等方面进行设计,提供学生参与的可能性。突出学生参与体验的全面性和主体表现性,强调交流方式的有效性。同时,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互动的主体性表现将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丰富性。

课堂教学不同于产品销售,它是长时间针对同一体验受众,这要求方式方法要多样性;由于课程内容本身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因此也要求体验的方式要多样化。

(四)时效性。

课程教学有一定的时间阶段和时间长度限制,合理设计体验的时间,即时的作出评价,强调体验的效果。

三、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体验设计

(一)教学方法的体验设计。

1.综合教学法

综合法是从内容的多维度加强学生的体验感受。中国工艺美术是人类生活文化的一部分,与其它文化同在一个时空中存在并相互影响。中国工艺美术史课应该展示的是一个全面生活的场景,教学内容可以包括相关的地理、政治、哲学等人类生活的其它方面,以能够建立一个全方位体验,如同一部历史剧电影里所展示的那样。这里可以通过图片或视听材料加强体验效果。如讲到周代工艺美术史时,可让学生欣赏电影《孔子》。通过讲解,学生一方面可以大致了解那一时期的人民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电影里的艺术设计相关内容与书本内知识的对比,了解现代设计对传统艺术的利用和表现方法,这样既加强了理解,又提升了学习工艺美术史的动力。

2.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除了对同一地域不同时期的中国工艺美术进行对比外,还可将同一时期不同地域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作对比。通过横向的对比和纵向的对比,把点的体验变成面的体验,把断续的体验变成连贯的体验。因为对比需要确定相应的主题,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强调能加强体验的可能性。如将春秋战国时代的装饰与希腊同一时期的装饰风格进行比较。在纹饰的题材、纹饰的风格方面有相似的地方和相异的地方。中西方这一时期都出了长有展翅的神兽形象,希腊在东方样式这一时期的陶器纹饰频频出现这种翼兽,在中国的战国时代的装饰中也发现有这类题材,此种现象耐人寻味。那么,为什么不同地域的人们都会有如此浪漫的想法,它们在造型和装饰上又是如何凸显各自的美感形式的?它们对后世的艺术发展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等等。通过对比讲解欣赏,学生会加深时空体验,从而形成更深的记忆,明确工艺美术发展的规律及各自的特点气质,为以后设计形式和内涵的吸收利用做好准备。

3.专题教学法

工艺美术内容非常广泛,每一种类在不同时期又有相应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把工艺美术分类进行专题讲解,一方面可使点成线,进行前后对比,加强记忆和理解。如在把陶瓷工艺美术分出来专门讲解,对陶瓷不同时期的工艺特点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专题讲解要求对某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如造型与空间的设计、装饰的线条运用等,这种严谨的分析和学习可与其它专业课相结合、相联通,对将来的设计运用产生直接的影响。

4.实践教学法

中国工艺美术使用的广泛性、中国工艺美术材料的准备为现代网络多媒体提供了各项体验的可能。加之设计类院校一般有相应的实训基地,如服装染织、服装材料、陶艺、铁艺等实训工作室。比如,在讲到青铜及陶器造型时可安排陶艺实践课教学,以加深学生对传统造型艺术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空间环境不一定总是教室,可以是展示厅、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市场等,场地选择以突出课程内容的体验效果为目的。综合地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根据具体需要,对环境和材料进行选择和安排,使其成为教学的有利因素。

(二)作业与考试的体验设计。

中国工艺美术史练习常用的方法是结合某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工艺美术风格进行中国工艺美术设计。这种纸面的练习由于评价的单一性和滞后性,几次过后便失去了吸引力。由于教学方式的设计带来课程形式多样化,学生作业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主题性的辩论、造型装饰的临摹和创作、作品解说等。学生作为表现的主体,能够参与和互动,可以清晰地展现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很好地培养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考试的形式、时间、评价方式都可以进行设计。理论测试与学生的作品展、学校演讲活动等都可成为平时成绩或试题的组成部分。作业和考试作业的评价要讲时效性,最好是当场对学生的作业作出评价。

四、结语

体验设计的概念已在产品设计领域广为使用,很多企业已把消费者的体验作为企业开发项目的依据。这与学校以生为本、突出学生体验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突出受众的体验是这个时展的需要。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体验设计,无论是从理论教学的目的还是理论教学的效果来讲,把学生推到前台,让他成为事件真正主体都将使其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变得更为主动、更为有效。当学生将来参与到实际的案例当中时,表达的能力和求知的方法将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83.1.

[2]B.H.施密特等著.周兆晴编译.体验营销,2003.1.

对工艺美术的理解范文5

1.1人本质力量和造美、寻美的体现

人以智慧和双手创造物品,是人的本质力量。人通过手做出的劳动来改变自然界,以达到为自己服务的目的,而人在长期的劳动和实践中不仅使得身体更加灵活,而且逐渐形成了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即观念。正如陶器的形成,一开始人们在木质或编制的器皿上涂上一层粘土以达到耐火的目的,在实际使用中久而久之,人们会发现,被火烧制后成型的粘土不需要内部的器皿也能达到这个目的。观念形成源于实践活动,而造物的审美便是观念的一种,工艺美术的创作也是一个在满足生产实践之下的造美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与此同时,人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人的生产劳动也在围绕物质生活展开,而对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也一定程度影响了人的观念、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人对于审美的认识是日积月累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断实践并产生出“美的尺度”,正如“黄金分割”这一美学概念,古人在认识到的同时不断在书法、绘画、建筑、工艺美术等领域不断加以运用。有一种祖型的器皿,在原始社会它是用以生活取水的一种尖底瓶,因其独特的尖底的造型特点,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非常实用。但到了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样工具被其他器皿所取代,古代奴隶主便取其形状特点,将它置于座旁,用以修身和劝诫。由此可见一直以来古人一方面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另一方面也在努力捕捉生活中的美,工艺美术作品正是兼具这两者的特点。

1.2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审美性与实用性融合于一体是被人们所公认的工艺美术品的基本性质,制造工艺美术品本身也是以实现美与用的双重功能为目的的。着两种功能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正如我们对于文明的界定,常常有两种,即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审美的作用在于精神,而实用的作用体现在物质。正因此,工艺美术一定程度的体现了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民族精神和物质文明,它在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经济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在所有艺术门类中有着这两种性质的只有工艺美术和建筑这二者。工艺美术品所体现的在美与用的关系上,并不是简单的将这两者的相加,也不是并列,而是将工艺美术品的实用性摆在首位,使它能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场合中实用,在实用的基础上将物美化,将美物化的。也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工艺美术是一门实用的艺术,是美化生活的艺术。而要把握工艺美术的特点,只有先认识到它是美与用的统一,才能真正认识到它的内涵。因为要用,所以必然和人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又因为要美所以也需要以艺术美学的原理和视角来看待它。同时,也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我们常常将艺术分尊卑,视工艺为低下,也常将绘画、雕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些理论来硬套工艺美术。这样的后果,便是强求工艺美术做它做不到的、不适合的事,从而束缚了其自身的表现力,最终影响到了工艺美术本身的健康发展。

2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困境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门类丰富,既有宫廷工艺美术,也有民间美术;既包含实用生活品,也包含陈设装饰品。工艺美术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更是使其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所追捧的对象。但工艺美术品本身所具有的实用性与审美性与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是有隔阂的。现代社会的工业文明发展迅速,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不断变化着,随着网络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西方文明文化的渗透,都不断冲击着传统工艺美术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急功近利,快餐文化流行所谓时代里,人们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漠视态度日趋严重,这也加剧了工艺美术全产业的衰败。使得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徘徊在现代时尚生活的门外。传统工艺美术虽然在特定时期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但其本身在创作、生产、流通等环节中所具有的弊端日益阻碍着其发展。一方面,工艺美术的生产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商品经济下的快速流通方式,其生产主要是以工匠个体为单位的手工制作,生产周期较长,且同类物件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且随着工艺美术产业的整体衰落,工艺美术人才也在不断的流失,高级研究型的人才缺乏已经成为了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瓶颈,甚至许多民间手工艺已经缺乏基本的传承者,从而造成了它们的消亡。另一方面,传统工艺美术创新缺乏,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本身古典文化、韵味十足,且大多代表着古人审美的潮流倾向,但这样的传统审美与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美学价值差异较大,从而使得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显得不相融合。这样一味仿古,缺乏创新呼应现代人们的诉求的生产方式也使得工艺美术日益失去其往日的光彩。此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许多工艺美术企业缺乏有效的经营与宣传,即使具有良好的技术实力和应用基础,却缺乏市场,没有营销的网络,没有品牌,经营乏力。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形式下,面对工艺美术产业本身的优劣势,我们应该积极思考,重新确认其发展方向,以使其迎合时展需要,并完成在现代产业格局下的转型。

3当代传统工艺美术的转型

3.1融合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主体,创意为核心,具有高增值性的产业,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英国政府对其定义如下:起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透过智慧财产权的生产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被普遍认为的是,创意产业内海的关键是强调创意和创新,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创意产业也是创新产业,它可以涉及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丰富创新度的任何产业。而工艺美术产业,正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的所有特性。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是以手工业为基础融寓一定的审美倾向而制作成的独件作品,它具有创意性劳动和产品的特征。且由于其生产是由工匠独立创意生产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知识产权性,并具有丰富的内涵———地域特色、历史脉络、人文内涵等,体现着造物文化的品格,这也正是后工业时代中人们对于生活文化的完整性、多样性的需求以产业化方式作了新的安排。工艺美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诸多门类下的一个,其发展也深受整体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在创意产业的框架下设计的创新会成为促进工艺美术创新的有利机制。比如,工艺美术可以吸收艺术设计,特别是产品设计中的新理念与方法,以此作为工艺美术创作的基础凸显其创新性。也只有将工艺美术的发展与整体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相联系,相互借鉴,才能获得更多的由创新智慧而带来的经济推动力。

3.2提升文化内涵

传统的工艺美术是一种文化的产物,它始终具有着文化的本质,因此现代工艺美术的转型发展,我们不能忽略其文化的推动作用,应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发挥传统工艺美术的优势,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传统工艺美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在以文化为主导的前提下谈创新和创意。工艺美术不同于其他的创意产业门类,它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服务于人的物质和精神的诉求,因此必然要将“文化精髓”融入其中,在产品设计的同时注重凸显其传承的文化性。这就要求当代工艺美术的制作者在拥有精湛制作技艺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并在具体创作时将其对文化的理解和提炼融入其中。当然,不同历史时期、工匠之间对于“文化精髓”的理解也有不同,比如同为泥塑作品的惠山泥人和凤翔泥塑,惠山泥人材多以传统的戏曲人物、神话传说、民风民俗,人物塑画生动传神,色彩色调秀丽明隽。注重配色,“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而凤翔泥人造型多是古人的图腾崇拜,且其包含的图案纹样具有其特定的意义,绿色代表福寿万年,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等。

3.3塑造品牌形象

对工艺美术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教学建议;策略

一、引言

新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生命之源,而文化创新却又是一直困扰我国文化创新发展的一个问题。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加剧,让我们认识到文化创新与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这就不得不迫使我们去寻找本民族文化的根,而民间工艺美术正是民族文化之根。既然我们找到了它,那我们就应该将它传承、创新、发展下去,使之发扬光大。大学生是社会中的强大的中坚力量,他们应该承担起民族文化不被历史发展所湮灭的责任。

二、民间工艺美术概述

(一)民间工艺美术概念

民间工艺美术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形成的,以手工艺制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工艺美术作品一般为了适应生活和审美情趣的需要,材料一般为就地取材,可以反映出独特的地域性和人文资源,主要以传统手工艺为特色。民间工艺美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传承性;二是民族性;三是地域性。

(二)在大学艺术教育运用中的现状分析

民间工艺美术在大学教育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发展,很多学校在公共基础课中设置了民族艺术等相关课程,间接地传播了民间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但其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自身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缺乏科学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和完备的教材内容;三是教师队伍本身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知识储备的欠缺。

三、教学建议

(一)聘请传承人或者民间艺人到学校指导实践

目前,教师队伍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知识的教育是欠缺的。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时间不长,并且在最初的教育中并没有民间工艺美术的相关课程,是近些年才开始推广开来的。因此,学校教师队伍对于工艺美术的教育可谓是短板。为了解决这个短板,不影响教育的质量,我们可以采取聘请传承人或民间艺人亲自授课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的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与他们共同交流,共同进步,弥补“短板效应”所带来的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

(二)由专业人员撰写教科书

民间工艺美术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已有自己完备的系统,因为还处于发展的前期,所以还存在体系不完备,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学内容不统一,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科书的办法,在使教学内容一致的前提下,其他的问题也就随之而解了。教课书的撰写应聘请专业人员来撰写,避免由于传承人或民间艺人的文化水平限制,在言语的使用以及逻辑思维等方面的不足,进而影响书的专业水平。

(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学校可开设相关的实地考察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学习。如果仅仅通过课上老师单纯地去讲述,或者通过视频播放去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制作流程及形成的原因、历史、文化等,很难提升学生对此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某种民间文化的认识也会仅仅停留在教师所教授的范围内。通过学生实地考察,不仅可以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形成自己对于某种民间艺术全方位的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知识高度、审美观,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形成良好的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氛围。

四、在大学艺术教育运用中的策略分析

(一)发掘资源与课程结合

民间工艺美术的产生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具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习惯、地域性等特色。首先,应该挖掘尽可能多的资源,每种工艺美术都有自身的语言特色、设计原理、工艺特色、哲学思想等;其次,将所搜集到的民间工艺美术与课程二者相结合,丰富自身艺术语言的多元化与个性化,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选择典型的资源

对于学校的课程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民间工艺美术都适应学校的课程。比如有的工艺美术制作时间较长,并不适合学校的短暂课程的学习;还有的工艺太复杂,学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该技艺等等。对于课程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去选择民间工艺美术:一是选择难度适中的,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便可掌握的,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热情;二是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匹配的,可以同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三)应用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资源

大多数民间工艺美术的哲学思想是与现代教育中的哲学思想相违背的,尤其是少数民族中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他们大多相信鬼神的存在,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寄托于鬼神上,并将此之情转化为工艺美术作品。比如壮族的某些地区会制做各种以鬼神为题材的面具,每到某个节日村中的男性会戴此面具跳舞,来驱除一年中所有的厄运等。像具有这样特征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很多,而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来讲,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性,这些思想将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要选择好适合他们不同年龄段心理特点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正向发展的作用。

五、在大学艺术教育运用中的方法分析

(一)情感体验法

民间工艺美术用其自身的质朴、率真、清新等特点打动着我们,是因为这些作品表现了他们真挚的情感体验。造型上主观随意,对形式美的表现和追求,往往以能激起感官亢奋作为潜在的自然依据,带有原始的自然选择印记。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实地考察体验的方法,使学生对某地域的工艺美术作品获得切身的体验。

(二)组合法

组合方法包括造型、材料和色彩三方面。首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运用民间工艺美术造型并不是简单的复制与粘贴的过程,而是应该在深刻理解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来源、寓意性、创作意识、审美观念等基础上,再从中提炼、创新并运用。其次,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在材质上多为就地取材,在大自然中便可取得,这样的设计理念与当今的低碳环保理念相吻合。在创作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在材质上,比如部分材质可以直接使用自然界中固有的材质等,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最后,在色彩的组合运用方面也与材质相类似。有些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所使用的颜色是大自然中的花朵,通过研磨等方法可以提取花朵中的颜色,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六、总结

从传统文化来看,民间工艺美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长期发展所形成的一种独有的文化特色,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与历史特色,反映出时代的变迁给人们思想所带来的不同变化。大学生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要承担起传承并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因此,加强大学生民间工艺美术的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2]汤科.湖湘民间美术在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3]吴峥.民间美术造型语言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大观,2012.

[4]谢昭.发掘民间美术的现实意义[J].文艺争鸣,2010.

[5]张楠楠、鲁浪浅.谈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J].美术大观,2012.

[6]路展宇.“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校体育教育中活性传承的探究一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4.

[7]徐华军.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中的传承和创新[D].太原:山西大学,2009.

[8]李雅日.民间工艺美术的教学利用价值探析——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9]孙瑞.民间美术造型元素的继承与革新[J].作家杂志,2009.

[10]彭佳.中国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设计与人文,2010.

[11]李洋.论中国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2]段静.浅谈民间美术在艺术设计中的价值[J].才智,2009.

[13]王进东.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