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室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室内部管理规章制度

实验室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范文1

【关键词】高等院校 实验资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212-02

1 引言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实验资源能否科学、有效共享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并且能够有利于改善高校在扩招后因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而导致实验室资源紧缺的状况,进而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推进实验室资源共享工作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近几年,国内有些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开展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1-4]。但对实验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进行研究的却很少。本课题将重点探讨地方高等院校实验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进一步提出合理配置实验资源的对策。

2 高等院校实验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实验室重复建设,追求小而全

目前地方高等院校实验室数量较多,实验室分属各个教研室,实验室的设置改革步伐相对滞后,相似的专业设置雷同的实验室,购置相同的设备。每一个实验室主观上只考虑局部利益,只为本单位使用方便着想,忽视全局利益;无论在人员还是在设备上都追求小而全,而不考虑是否属于重复购置。这样,不仅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而且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效益,使得有限的资源投入于设备的重复购置上,导致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低下,资源闲置,造成巨大浪费。例如,某学院有多个实验室都需要显微镜,但每个实验室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显微镜,所以在填报购置仪器、设备计划时,每个实验室都报显微镜,但分散到每个实验室时利用率却很低。

2.2 共享信息渠道不畅,设备资源信息不完全

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实验设备信息共享平台,缺乏畅通的共享信息渠道,许多部门和教师不知道学校实验设备资源的分布状况,这就形成了想用设备者不知何处可用、拥有设备者希望提高利用率不知何处有需求的怪现象。例如,某大学填报仪器、设备购置计划时,4个学院同时都各报了1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购置理由是所开设的实验项目中需要这种仪器,但这台仪器只能在有限的几个实验项目中应用,且每个学院每学年的使用时间也超不过100小时。

由于实行校、院、室三级管理,相关实验室建设负责人对校内现有设备资源布局及利用率等信息不清楚,同时各学院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仅仅根据各自的需要提出实验设备购买申请;而作为实验室与设备管理的职能部门很难根据不全面的信息作出购买是否合理的判断,出现实验室设备重复添置的现象,直接后果就是造成本就紧张的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浪费,这在购置大型贵重仪器中尤为明显。

2.3 管理体系不健全,实验设备资源使用率不高

各学院除有一名分管副院长外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或人员,导致设备管理、维护和实验教学工作责任不明确,协调能力差。作为实验仪器设备(尤其是贵重仪器设备)管理、维护、运行,一般需要专职技术人员负责。但由于受人员编制和资金的影响,设备所在部门一般不太愿意投入较多的人力和财力,尤其是当有其他部门需使用有关设备时,出于担心仪器使用过多造成损坏及相应的工作量无法落实等原因,设备所在部门常找一些借口予以拒绝,因而出现了学校的仪器需求多,却各自为政,使用率低下的现象。

2.4 实验室相对封闭,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科技发展的特征是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前社会要求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以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目前的大多数实验室,只对本专业、本课程开放,满足不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同时,由于学校条件所限,不可能都要对所需的实验室进行建设,这就需要借助其它的实验室来完成所需的任务,实现资源共享,而相对封闭的实验室规模过小,不能满足大型实验任务的完成,更不可能实现联合攻关。

2.5 实验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学历偏低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高校均把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要务,都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师资水平。然而,对实验教学人员的培训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样就很难调动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吸引优秀的实验人才投身到实验技术队伍之中,造成实验人员数量不足、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偏低等状况。再加之,实验室划分过细,使得实验人员分散在不同的学院,缺乏相互间的交流。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实验人员提高实验水平,也不利于学校对他们进行统筹管理。

3 合理配置实验资源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统筹、和谐、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本项目组通过调研、论证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提出一种新型的实验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达到提高实验资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3.1 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

过去,大多数实验室按课程设置,隶属于各个教研室,主要服务于理论课。管理模式基本是校、院、教研室三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虽然简单、责权明确、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但横向之间缺乏联系,而造成实验室划分过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实验室与实验室间互不协调,相关学科实验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使得仪器设备利用率低、闲置率高,教学实验用房利用率低且松紧不一。也就是说,旧实验室体系的弊端制约了资金的充分利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制约了实验室功能的发挥,很难适应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图1)。

近几年, 为了解决“校-院-室”三级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以创建 “双基”合格实验室和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和学校发展规划为指导,本课题组提出并逐步实现了“校―院”二级管理模式,撤消教研室所属的实验室,建立了二级学院实验管理中心,负责管理实验技术人员和协助组织实验教学活动。在学校成立实验室工作指导委员会(非常设机构),对设备购置、实验教学、实验室工作评估等方面进行指导。并制定各种相关的制度、计划和工作规程等文件,使实验室建设经费充分利用,保证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学校实验室建设向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图2)。

3.2 整合现有资源,加强购置设备的计划性

首先,结合学科规划对现有资源按照学科专业进行整合,按照一级学科(或多个学科)和专业组建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三大平台的建制进行实验室整合,改变以往实验室多、小、散的局面。例如,在一所综合大学内有农学类、医学类、理学类的相关专业均开设化学实验课,可建立全校共用的化学基础实验室。其次,从管理的源头上杜绝资源浪费及设备利用率不高的弊端,针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购置,要求申购单位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市场调研,从性能、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综合考察,召开论证会,并填写《申购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可行性论证报告》,最后经校专家组对设备的利用率、性能指标、物质保障条件三个方面进行论证,通过后方可购买。这样,将会杜绝设备(尤其是大型设备)重复购置,使资源共享落到实处。第三,为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成立学校分析测试中心,将两个及两个以上学院共用的大型精密仪器集中在学校分析测试中心统一管理使用;对于同一学院,两个实验室以上共用的大型仪器设备集中在院实验管理中心统一管理使用。同时,将全校实验室所有实验项目涉及到的主要仪器设备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把好设备购置计划审核的关口;严格控制常规教学仪器的台套数,一些基础性仪器设备尽可能在实验室内部开放共用,仪器设备尽可能是两用型,做到教学、科研共用;尽可能与生产实际相衔接,做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3.3 建设资源共享的网络技术交流平台

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建立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管理网站,开发实验室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教学资源以及实验成绩管理等模块软件,使它们成为实验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优质实验室资源的展示平台,以及实验教学资源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平台。通过网站的枢纽作用,使全校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学校实验资源共享的有关政策、实验室资源信息,能够便捷地开展共享信息的、查询以及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的预约、确认等工作,并且可以开设网络虚拟实验室、网上答疑和辅导室,实现网上辅导教学和管理,使实验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达到实验资源充分共享的目的。

3.4 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提高实验队伍素质

建立健全仪器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是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的必要保证。为此,应针对校内实验资源制定实验设备共享管理办法,明确提出设备对校内外开放,有偿使用;并将资源开放共享、设备利用率等指标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以制度保证共享机制的落实。同时,不断提高实验队伍素质,创造实验技术人员培训、进修的机会,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根据实验室的建设需求,提供人力、财力支持,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实验教学中。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深化,实验设备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已成为共识, 加强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并能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双重目的。而做到这一步,制度的完善、政策的合理性都需要探讨和研究,同时还需要采用网络新技术构筑相应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从而构成一个高效的实验设备共享机制,让有限的实验设备资源更好地为学校的科研教学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颂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J]中国大学教学,2001.4.

[2] 贾让成等.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设计与分析,[J]教育科学,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