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文1
一、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XX县文化局下属6个局直单位,23个乡镇文化站,其中县城文化设施面积5000平方米,现有干部职工近400人。县文物所、稽查队与局机关一起挤在建筑面积不足300平方米的三层楼里办公;县电影院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能容纳2119人;县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200平米;文化馆建筑面积为2200平方米,内有排练厅3间,教室8间,业务活动大厅1处;祁剧团建筑面积为8600平方米,无演出剧院,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十分落后。
县电影公司始建于1976年,历经近30年风雨剥蚀,院内原有的20__多张硬座已有三分之一的座椅陈旧破烂,顶棚已经腐烂,舞台灯光和音响配置不全,效果甚差。县文化馆、图书馆的办公楼亦建于70年代,1994年就已被建筑质检部门分别鉴定为危房,至今没有得到翻修。
全县23个乡镇文化站中,步云桥镇文化站在去年市文化局的关心下争取上级拨款3万元,购买了一栋建筑面积达160平方米的楼房用作扩建文化中心;归阳镇文化站有一幢所有权归镇政府,使用权归文化站的文化中心,其他乡镇文化站大部分蜗居于乡镇政府办公大楼的一两间房里办公,有的甚至连一间工作房都没有,基本上处于“四无”状态,即无图书室、无影剧院、无娱乐场所、无办公场地;各乡镇共有6个影剧院,仅有2个影剧院的产权属县电影公司所有,其它都是借用影院。随着人们艺术欣赏程度的转化和有线电视的冲击,乡镇电影放映均处于瘫痪状态。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由于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等方面原因,致使文化设施建设存在很多的落后现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形成这些落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1、原有文化设施基础薄弱。县直各单位和乡镇文化站设施,大多数建于七、八十年代,由于各级财政“供奶”不足,设施建设配套不全、规模偏小、无论是质量、结构、布局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美需求,不能适应现阶段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剧院拆后,现无款修建,仍然是空坪一块,使演出只能下乡演出,不能在县城演出。
2、财政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来,我县财政对文化干部仅拨人头经费,均没有安排维修、改建及活动经费。目前,全县各乡镇67名文化干部中还有18名文化专干财政只拨50的基本工资,另有6名文化专干分配岗位近5年时间还未落实财政拨款,工资待遇无着落,只能流落他乡打工糊口,另谋生路。特别是1998年取消文化市场管理费后,文化部门更无任何经济来源。想办事却办不成事,开展活动也只是四处求援,哀声叹气,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发展文化的意识氛围不浓。上层和基层个别领导及建设规划部门对文化设施缺乏高度认识。有一种“轻文化、重经济”的主观片面想法,总认为文化工作上去了挣不了票子,吹吹打打保不住位子,唱唱跳跳饱不了肚子,看不到文化工作对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素质、促进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忽略了文化事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小文化”观点的束缚,致使一些人对文化建设在思想上不够重视,经济上不投入,建设上无规划,严重导致全县文化设施因循守旧,停滞不前。
三、几点建议
我县文化设施陈旧落后,文化工作队伍不稳定,文化事业发展机制不健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难题。只有有效地解决好这一难题,才能解决当前全县人们存在的精神文化“饥渴”问题,让广大人们群众真正享受到先进文化发展带来的实惠。为此,特作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要制定和完善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小城发展规划,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提上工作日程。要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根据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确定文化设施建设重点、规模和速度,保持文化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步进行。
就目前而言,县里“四大家”及相关的县直机关单位都云集在开发区,建设规模基本形成县城亮点,但美中不足的还未建有配套的公共文化设施,这样,目前会给县城景观稍逊一色,缺乏精神“粮库”,缺乏生机和活力。建议上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深谋远虑,及时果断决策,将在县城人口密集、地处繁华的中心地段——祁丰小区规划30-50亩地作为兴建公共设施用地,我们将在新区规划兴建县城第二影剧院、第二图书馆,建设一个集办公、影视、歌舞、展览、博物、阅读、休闲娱乐、教学培训、商住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的文化娱乐中心。构筑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的凌云壮志。
二是要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要把发展文化事业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有计划、有重点地增拨文化事业经费,并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亟待解决农村文化设施滞后和部分文化专干历年未拨分文工资的难题。
总之,加强文化建设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是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部门具有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进一步加强领导,奋力拼搏,攻克难关。抓住有利时机,整合文化资源,建设文化陈地,繁荣文化事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把我县文化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文2
关键词:农村 和谐文化 问题对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明确指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就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思考。
1.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不能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它是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要正确认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不和谐,整个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目前,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农村文化建设则相对滞后,这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一个和谐的新农村必须要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其中,乡风文明主要就是强调农村文化、文明建设,而农村的文化、文明建设作为上层建筑反过来又能指导、促进农村的建设。所以,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也是推动和谐的新农村社会建设的动力,是加快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综合发展的内在要求。
1.2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动力机制的推动,社会各种积极的思想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农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它能促使整个农村社会形成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的、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建设。并且,能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确立以和谐为目标的道德评价体系和理想信念,帮助农村社会成员确立共同的信仰,形成联系各种社会群体、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另外,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也有助于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加快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1.3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当前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对于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要加强其思想文化的建设,否则其思想意识中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会逐渐滋生,不良的、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大量产生就会阻碍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更是要加快文化建设,因为许多农村地区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落后。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发展文化教育,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建设更应该注重文化建设上的扶贫。一般来说,贫困总是伴随着愚昧。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别和思想文化素质的差别是造成地区差别、城乡差别的重要原因。对于因此,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当前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
2.当前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2.1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长期以来,在农村建设问题上,地方各级政府包括农民群众自己,都把重心放在发展经济上,从而形成了重经济轻文化的局面,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有些农村地区甚至还没有最基本的文化设施、文化阵地,有些地区虽然有文化设施,但大多陈旧老化,甚至只剩下一块牌子,成了一种摆设。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农村地区建设资金缺乏,各地政府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经济建设上,即使有点资金也由于没有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所以长期以来就导致了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
2.2农民群众和谐文化建设意识淡薄
农村中广大农民群众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比较讲求实效、讲求实际利益。因此,农民群众都比较注重经济的发展,因为经济发展了,能增加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总之,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变换。而文化建设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它的作用不能表现为可以量化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较长时间的建设、提高后人们才能感受到自己身上及整个农村社会面貌所发生的变换,并且它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也不会在短时期内表现出来,所以农民群众进行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不高,认为文化建设可有可无。
2.3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缺乏相关人才
和谐文化建设要取得成效,必须有高素质的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当前,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中受过学校教育人越来越多,但大多是青年人,他们常年在外打工或学习,很难参与农村的文化建设,加之他们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多,就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而一些熟悉农村传统文化知识的人大多年龄偏大,当然其中也有青年人但他们不愿从事这个工作,因为这个工作在短期内不能让他们得到实惠。
3.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
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重视和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紧迫的任务。针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3.1加大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建设农村文化阵地
农村地区的文化站、电视、广播和各种文化活动场所是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和主要载体。正如前面所述,许多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极其简陋,许多文化活动场所被占为他用,或者只剩一块牌子成了一种摆设,而在一些贫困地区,根本就没有文化设施。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无从谈起。因此,国家和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中、列入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加大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社会、个人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带动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加快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步伐。
3.2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要贴近群众、开拓创新、注重特色、讲求实效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从群众的需要和愿望出发,采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形式。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以及民族风俗习惯,赋予其新的形式和时代内涵。可以通过一些传统的民俗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当地的一些民族风俗习惯,广泛开展农民群众文化活动,来宣传一些关于尊师重教、尊敬长辈、家庭和睦等一些和谐文化内容,并对一些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进行挖掘和创作,使之成为当地农村的特色文化,带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3.3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人才队伍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文3
[关键词]会计文化;发展过程;问题;方法
一、企业会计文化涵义
会计文化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的会计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在一定的历时条件下形成的有关会计的物质和精神的背景文化及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会计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必然以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准则、行为规范、职业理念、专业素质、道德情操作为核心和主要内容,会计改革实质上是对会计文化的改革。一个企业能否有效规范会计工作、增强会计工作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企业会计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换句话说,就是现代企业管理,需要有先进的会计文化作为支撑。
60多年来,在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三代北大荒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会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必须与企业文化高度一致,农场会计文化一直传承着北大荒精神,早些年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到现在的“诚信、务实、创新、卓越”。
二、查哈阳农场会计文化发展历程
我场会计与农场共同经历60多年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秉承了各个阶段的“北大荒精神”。我场会计发展可分为手工记账阶段、电算化阶段、网络阶段。
1.手工记账阶段。手工阶段各个连队设会计部门,全场60多个连队,再加上管理区、农场机关及场直单位,造成了财务机构庞大,财务人员达到300多人,工作效率不高,但这主要受限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
2.电算化阶段。1997年全场实行电子计算机财务核算业务。当时会计业务纳入电子计算机管理是一件新生产物,大部财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处理业务产生怀疑。通过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与手工记账相比,不仅缩短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劳动时间、还减少了工作人员,而且也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2004年农场取消管理区法人主体资格,财务核算也随着农场制度的改革,成立了财务核算中心,集中到农场机关,各管理区仅设置一位财务报账员。成立核算中心后农场的财务人员锐减到30多人,虽然人减少了,但办公效率提高了。提供各种财务数据的时间大大缩减了。
3.网络发展阶段。
(1)局域网阶段。核算中心成立后,使用“垦财”财务软件,每个报表单位进行单独核算,财务数据并未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中管理。2008年,我场试运行“金蝶”财务软件,2009年正式使用该财务软件。金蝶财务软件,设置一台服务器,客户端通过局域网进行链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据集中管理。而且管理员可以实时了解全场的财务核算状况。
(2)广域网阶段。我场土地面积125万亩,地域辽阔,由于我场各管理区分散,当业务发生时并不能及时的处理业务,因此数据尚有滞后性。2011年年我场试运行票据打印软件,数据集中存储在服务器中,客户端通过因特网进行数据操作,解决了地域的限制,实现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
会计发展的各个阶段,也是会计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随着“北大荒精神”的发展,会计文化也随之发展。从手工会计的整体人员素质偏低到现在的电算化及网络的普遍应用以及大学生的加入,使得现在我场的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质的飞跃。我场计财科创建学习型科室,每周五下午集中学习,学习的内容涉及企业文化、会计文化、业务核算等。
三、企业会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人员整体有待提高,缺乏高级会计人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会计工作中来。然而,随着电算化会计、网络会计在会计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同时,会计人员自身的技能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经验丰富的老会计,往往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不甚了解,而新生力量,又往往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
2.会计人员整体意识有待加强。从财务部门来讲,财务工作是一个整体,其中再细分为若干不同的岗位。从企业来讲,财务部门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财务人员内部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具有团队意识;同时与企业其他部门之间,也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做好诸如全面预算等工作。
3.会计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场会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会计的发展必然导致新生事物的产生,而同时制度建设往往比较滞后。这一点不仅是我场会计建设存在的,在全国来看也是存在的问题。制度的不健全往往导致会计人员处理新生事物时,无统一的标准可以执行。
四、加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方法
1.以建设和谐会计文化为基础,提高会计人员整体意识。加强和谐会计文化建设,就是要利用其文化属性来更有效地指导企业的会计行为与经营管理活动,并且使它在经济运行中不断完善与发展,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起到引导、凝聚、激励、约束等作用,从而让让会计人员深切地意识到,会计工作是一个整体,会计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具有整体意识,相互配合,相互沟通,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2.加强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教育,培养综合性会计人才。在会计工作设施的配套上,企业领导者往往会大力支持。然而,综合性人才的短缺,却不能使这些设施工具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只有通过加强对现有在职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以及引进高素质综合性的会计人才,建设一支具有过硬专业知识同时又符合信息化、网络化要求的会计人员队伍,才能建设高质量的企业会计文化。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文4
[关键词] 农村 信息化建设 现状 问题 对策 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01-01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继2008年国务院下达文件说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以来,各地的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响应起来,展开了一系列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到现如今,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已经逐日显现出来。一方面,农业信息网站的迅速发展为农户们提供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动态信息,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农业科技信息,及时的把这些切合实际的农业信息传达给广大农户们,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伯伯们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对农业信息的收集能力,有效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更进一步的得到了发展,农户们可以及时见识到很多更为先进的技术,帮助农民们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这样做在农业上大大提高了科技的创新和实用能力。为“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和新农村的发展建设等多项工作做出了很多贡献,同时也为这些工作铺了路。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到目前为止,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这些主要的问题:
1.认识不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欠缺
各级政府等有些相关部门及实体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实质,重要性及意义认识不够准确或者是对有些区域存在着错误的认识,还有就是政府的有关人员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比较肤浅,他们以为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的配备就代表完成了信息化建设,其实不然,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深入复杂的软件系统工程,并不仅仅是对于计算机的操作,忽视了更新信息、培训农户农村信息员还有后期配备、系统的维护,所以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投入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都有着明显的欠缺性,这种种原因都严重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建设。
2.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不够先进
国家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在投入方面存在着不足,使得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民收入低,在很大程度上都不能满足对农业信息与技术的探究和对信息资源的获得,而且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在农村大部分山区还不够普及,进而直接影响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进度。
3.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效果不够显著
在实施建设农村信息化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地区没能把本土(本地)实际情况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理念相结合,实施之前没能做个预测性分析,只顾于套着概念、跟着技术走,结果造成大量的资金项目投入了,但是收效却不够明显。没能做到把信息网络技术中最实用、最精华的部分加以好好的利用,也没能找到本地实际与信息网络的最完美结合点,产生大量没有必要的浪费。还有就是有的农村地区虽然创建有自己的网站和网页,但是长时间以来都不注重更新内容,所以功能简单,交互式匮乏,没有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功能,造成点击率低。
4.缺乏综合性的农业信息技术开发全能型人才
如今各行各业都需要综合性人才,与其他信息行业相比较,农村信息化建设尤为特殊,它不仅对于人员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它需要的是不仅对农业知识了解深刻而且还有这精湛的互联网等信息开发技术的全能复合型人才。信息技术涵盖着高科技,需要有着同等的人才,现在要找既懂农业又对互联网信息技术有着深入了解的综合型人才是很缺乏的。一般的信息互联网等方面的技术精英对于农业又不是很了解,要么就是农业的精英但并非擅长用着信息开发方面的技术。所以人才的匮乏也会使得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三、对于加强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1.多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知识模块讲座,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信息意识,为了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打下夯实的基础。针对以上列出的问题,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个政府的相关部门及实体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或者是认识有误,因此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当其冲我们要大力展开对农业信息知识的教育以及宣传,加强农业生产经营者和政府有关管理人员对于信息的意识,让他们看清楚实施农业信息建设有多么重要,是必须要开展的在当今为了达到“城乡一体化”形势下。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农户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改变有助于推动我们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施。
2.组织一个领导班子
这个举措是为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有力的领导保证,使得农村信息化建设这个宏伟的项目有一个权威性的保证。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把信息化建设和当地的农业以及农村的工作都划入为重点内容,并且有必要把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到如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加以认识。组织一个领导班子,建立相应的职能体制,做到真正有力的加强组织领导,最大程度的发挥职能作用,部门之间都紧密配合对应的工作,加大力度,尤其是政府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鲜明的作用,把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规划为一门重要的职能。
3.加大对于跟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关项目的资金的投入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高科技、高技术、高资金投入的社会工程项目,必须得有政府的资金支持给予强有力的依靠。首先,政府可以采取为农村信息化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并且除此还要加大对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投资和投入,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创建优厚的条件,给予最大的支持。再者政府可以为这个长期性的项目设立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动用多方面的能力筹集资金。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有效的完善对于我们国家经济、农业方面有着显著的成果,现在正是一个新兴的事业,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职能发挥市场作用,制定优惠有效的政策,鼓励企业、外商、集体乃至个人积极投资,使得投资渠道多元化,因为它的重要性,我们整个社会要一起发挥集体作用为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作出贡献。
4.培养农村信息化全能型人才
加快人才的多功能性培养,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推动因素。组织一个培训班,挑选一批有农业技术的农民,定期对他们做农业信息化的培养,并且加强农业科学知识的学习,从基础扎实的做起,培养不仅懂技术还有雄厚知识韵底的新型农民。把农村的中小学作为培养的重点,因为它是当地的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的中心。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农村的中小学选择恰当的方式跟互联网对接,使其信息化的综合功能发挥到最大化,为农业科技的传播、农民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以及农产品的供求信息提供最好服务。培养综合性的农业人才,为我们的农村信息化建设解决人才稀缺问题。
四、结语
总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对于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变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莫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成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有力推动力。所以说各级政府要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开展切实的实际行动,我们每个人都要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政府要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合理规划,采取有效的措施,这样综合集体的力量,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晶;龙振华;周子塑;危博;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文5
关键词:三亚;新农村;完善;改造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01603
1 引言
新农村建设,是在2005年提出的,主要方针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的是为了“统筹城乡发展、以乡村特色旅游、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的需求”、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然而在现代的社会发展形式中,农村已经不再是城市的附属品,也可以拥有自身的发展优势[2]。三亚的新农村建设,同样也是现代新农村发展的方向。为此对三亚的中廖村、槟榔村、海螺村、水南村、南山村和龙海村等新农村的代表村落的建设现状展开调查,从而对三亚的新农村的建设现状有了新的认识,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以供参考和借鉴。
2 三亚市新农村规划设计的现状调研
2.1 中廖村
三亚市中廖村位于三亚市的北部,村庄西接G224国道,南邻三亚绕城高速和东线高速,距离三亚市区半小时车程,距亚龙湾动车站仅有9 min,地理位置越,海南省5个5A级景区中的4个分布在其50 km范围内,全村总面积6810亩,812户,3350人。
中廖村是目前三亚生态环境最好的村庄之一,绿树成荫,房屋规划有序,高大的灌木在道路两旁罗列。在村庄的中心位置,有一棵大榕树,高大挺拔,方便人们休闲,纳凉。中廖村拥有健全的基础设施,不仅有玫瑰花园和秋葵花园,还有供儿童游玩的场所。中廖村的植物非常丰富,有槟榔、芒果、旅人蕉、椰子树、小叶榄仁、凤凰木、青皮竹、鹅掌楸等,各种不同植物的搭配,使中廖村变得生机勃勃与众不同。但是中廖村的道路未形成回路,游人需要走回头路。配套的产业比较薄弱,如小卖部、厕所、形成规模的农家乐较少,也没有民宿。一般情况,游客游玩时间较短,未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2 槟榔村
槟榔村位于三亚市凤凰镇,临海靠山,是一个纯黎族的自然村庄,人口约6800人,因周围遍布槟榔树,且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称之为“槟榔村”,曾在2014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当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获特色居民的称号。
在槟榔村,最有特色的应该就是这里黎族风貌,村民为了彰显民族特色,对其村庄的大门、宣传栏、指示牌以及墙体等进行了不同的设计。槟榔村是挨着槟榔河两侧建起来的村庄,两侧的建筑都是居民住宅,墙漆都用不同的颜色绘画出了黎族图案,村庄统一规划。在槟榔河的一侧,村民为了纪念和宣传黎族的文化,专门建设了一个小型的博物馆,详细的介绍了黎族的房屋特色、穿着服饰的特点、符号所代表的含义以及他们身上纹身含义等。
在槟榔村内部,人们还划分了不同的功能分区,有集市区,居住区生活,健身活动休息区等。村庄内部还有不同形状的雕塑,宣传牌等。道路两旁的绿化,有小叶榄仁、椰子树、大叶揽仁、槟榔、三角梅、灰莉、高山榕、小叶榕、旅人焦、芭蕉等,枝叶茂密的大树把整条小路全部遮挡,感觉不到烈日,虽然整体植物群落比较单调,且没有色叶或开花植物相搭配,但并不影响整体美观。
2.3 海螺村
海螺村位于三亚市市区的东北部,海螺村三面环山,一面向三亚河,西南侧有三亚市交通性主干道迎宾路和凤凰路,分别与市中心和凤凰机场相连,迎宾路直通三亚湾,连接三亚老城区。
整个区域拥有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城市配套和良好的自然景观等资源。由于在城市中,整个村中没有了乡村的气息,逐步走向城市化,二层的洋楼,一层的小商店,排列在街道的两侧,井然有序。村中有些房子正在被拆重建,现在的海螺村正逐步迈向城市化。
2.4 水南村
水南村是位于三亚市崖城区的一个村庄,居民大多以农村产品批发出售为主要收入来源,沿街的植物较少,没有可以遮阴的树木。整个村子规划混乱,基础设施差,大部分的道路还是泥土路,另外,在水南村还能看到一些古老的房屋。
2.5 南山村
南山村是位于三亚市南山下的一个村庄。南山寺位于三亚市以西40 km南山文化旅游区内的“佛教文化公园”中,南山寺占地400亩,仿唐风格,庄严肃穆,清静幽雅。
南山村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庄,有10个大队。村庄内的规划比较好,不仅每家每户的房子比较新,而且每户都有一个小庭院,村民可以在自家小院里种植一些水果蔬菜等,同时也为村庄内部的绿化增加了一份颜色。同时,村庄内部的基础设施区域相对完善。
2.6 龙海村
龙海村是位于三亚市海棠湾的一个村落,因为地处高速路口的交界处,地理位置较好,交通便利,又距离免税店比较近,是一个人口聚集的好地方。村落靠近大海,周边的环境优美。在龙海村中,也有丰富的植被,如椰子树、凤凰木、酸豆树、柚子、芒果、菠萝蜜等,只是道路的铺装有点差强人意,稍加修饰,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供在海棠湾免税店的游人游览,观赏,另外,附近还有酒店,当人们饭后休息的时候,来这里游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 三亚代表村落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三亚很多村庄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大多数村庄本身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所缺乏的只是科学的规划、管理、资源的整合和适度的宣传,为此,结合自身专业,以中廖村、槟榔村和南山村为代表,在村子的规划布局、植物营造、特色民居、景观环境、文化内涵5个方面,对三亚的农村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解决方案。
3.1 中廖村――生态的完善和修复,建立可持续发展村落
中廖村的生态是最值得三亚市其他村庄学习的,中廖村的布局不足之处是在道路方面,人们在过去游玩的时候,道路未形成回路,游人走过去还要再原路返回。因此,在设计的时候,使中廖村的道路能够形成闭合的回路,使游玩的人们能够边看风景边走回去,在不知不觉中能够浏览整个路线。另外在浏览过程中,要增设一些让人能够休息的地方,也可以增加公共洗手间等基础设施。
中廖村的中心景观有一棵大榕树,也是中廖村的主要景色之一。当游览的人们走到大榕树下,可以坐在榕树下歇息。不光如此,中廖村的植物物种本身就很丰富,像芒果树、槟榔树,这些都可以做观赏的树种,还可以为村民增添收益,每户居民自家小院种植一些蔬菜,水果,更显得生机勃勃。
中寥村是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村庄,为了彰显村庄的特色,每户人家的房屋建设都应表现为生态园的小景,景色不宜太过张扬,可供游客在游览的路途中感受的自然的美,恢复原生态,保留自然纯真的一面,尽量少用一些规则式的硬质铺装,选择不同款式的鹅卵石、砂石等。
在植物的景观方面,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有种植玫瑰和秋葵的田地,可以将玫瑰园和秋葵园设计成人们观赏的一大特色,使村庄的景观效果变得丰富多彩。另外,在中寥村的莲花栈道的两侧,通过种植一些大的乔木,像火焰木、印度紫檀等,树冠较大,为来往游玩的人遮荫,还能丰富栈道附近的景观效果。
中寥村作为知名生态村落,还有一定的黎族文化底蕴,在发展生态园特色的时候,也可以创新将黎族文化与生态相结合,丰富村落的文化[3]。
3.2 槟榔村――宣传民族文化,发扬黎族特色
槟榔村是典型的黎族村落,在整体规划布局方面,要在弘扬黎族文化的基础上,对村落的布局进行设计,在调研中发现,槟榔村村民的房屋建设坐落于槟榔河的两侧,可以多增添一些有关于黎族元素的东西放在游览的路线当中。
槟榔村是在门口走进村庄的路途中,有些许草莓园和蔬菜园,可以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开发旅游项目,比如采摘游等,然后再由当地的居民提供饮食服务。这样,不仅促进了人们的消费,还体验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再加上一些黎族的景观设计,让人们耳目一新,有了更新鲜的感觉。还可以借槟榔发挥,设计专门供游客们活动的项目来增添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乐趣,如采槟榔比赛。
弘扬黎族特色,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黎族民族文化的建设。槟榔村居委会、三亚市政府等相关部门应提高重视。加强文化宣传组织领导,转变观念,充分的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克服“安于现状”的意识,努力宣传黎族特色。其次,提高全村居民的素质,做到和谐统一,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够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并使其能够阐述给外来游客们,使来访的每一位游客都能够了解黎族文化,使每一位走出去的村民都能够传播文化。再次,要团结起全体居民,积极宣传黎族文化,努力发展自己村庄的特色,并为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使黎族的文化能够步入社会的主流[4]。
3.3 南山村――的发展和体现建设佛教特色,展示
南山村是位于南山脚下的一个村庄,可以将村庄分为10个部分,每个个体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独立是他们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相互联系是都属于一个居委会管理,因为在整体规划的方面,可以保持原有的习性,对10个部分分别设计,每个部分在主题上都是依赖于佛教文化,分别设计农家乐、小吃街、商品展等多个方面,打造一个以佛教为主题的村落。南山村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庄,在基础设施上我们必须要重视,每个分队都需要设计公共洗手间及公共休息区域。如果有必要可以建立专门的停车场以便来往的游客有地方停车,为了增添游览乐趣而不使游人疲惫,可以建立公共自行车站点,人们可以骑着自行车进行游览。
在植物的营造方面,既依赖于佛教文化,植物的种植也要符合佛教文化的特点,又因为地处热带,可以种植一些菩提、暴马丁香、无忧树、茉莉等,在水中可以种植一些莲花等,这样既符合了佛教文化的特点,又乔灌木相结合,美观大气。
在房屋的特色方面,佛教多以寺庙为主,人们可以自家的房屋设计外观的方面多设计一些与寺庙相关联的图腾或者雕塑,从而能够更好地展示佛教文化。
文化的传播依赖于对文化的了解,在宣传的最初,需要村民了解佛教文化,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村民进行一系列的培养或者发放一些有关佛教文化的书籍,让人们了解佛教,再专门培养几位专业的人士,结合村落的特色,能够对来游玩的人进行介绍,从而达到较好的展示。
4 结语
一个特色村庄的打造,需要强有力的地理优势的支撑,一个特色村庄的持久永恒,就需要不断地修复,不断地创新,不断的完善。三亚市的中廖村,本身就有极好的环境特色,而且拥有大量的客流,则需要不断地完善生态环境,并加以创新,打造完美的“世外桃源”,槟榔村拥有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将其不断地完善修复,并加以宣传,就能够再次为众人所知。南山村虽然大,没有极致的景观,没有丰富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但是仰仗南山景区,可以打造一个具有宗教特色的景观村庄,再加上拥有极大的空间和资源,一定也可以成为三亚市的一个特色村庄。
结合整个村庄的特色,在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村庄的整体布局,景观环境进行一系列的改造,然而在改造的基础上,都也应该遵循村庄本身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征[5],从而才能够促进一个符合现代化新农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 明,覃志豪.我国新农村建设类型划分与研究模式[J].城市规划,2006,30(12).
[2] 哲,夏南凯.以增强“造血功能”为主导的新农村规划设计探案[J].城市规划,2008,32(4).
[3]骆世明.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文6
【关键词】农村 校园文化 途径 探讨
实现学校特色发展,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成就师生精彩人生,彰显教育特色,走科学发展之路,是新课程理念下现代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要求。把握校园文化特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山区农村小学因区位、环境、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学校文化底蕴远远落后于平原和城市学校。农村小学如何改变当前状况,走上发展特色文化之路呢?笔者就此谈谈山区农村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载体问题。
1.以学校管理规章为约束,培植制度文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搞好学校文化建设,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学校制度文化是渗透于学校的各种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就必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人文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培植制度文化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宜,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情绪,创建和谐、愉悦的人文环境。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1 实现民主化。让教师、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增强学校决策过程中的“透明度”,增大管理的有效性。
1.2 实现自主化。努力给教师、学生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契机,以达到从制度上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的目的,变过去的外控式管理为自主式管理。
1.3 实现同步化。学校要本着“优化”和“精细”的原则,厘清培植制度文化思路,加强对管理制度的调查研究,优化可实施的制度,切忌墨守陈规,做到制度文化建设的与时俱进。
2.以学校特色目标为导向,培植环境文化
学校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优化育人环境既是一种管理,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教育专家学者预言:办学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因此,文化立校是我们办学的必然选择。要因地制宜设计优雅靓丽的校园文化风景线,使校园一景一物都有人文内涵,富有灵性,让学生时时受熏染,体现校园“处处是文化,事事皆教育”。实现“三化一性”,营建校园优美环境:
2.1 校园布局合理化。一所学校的生活区、教学区、运动区等功能分区布局不相对独立且杂乱无章,该校环境必然糟糕。应以实现校园布局合理化为基准点,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实现生活、教学、运动等功能区的相对独立,从而营建出校园的优美环境。
2.2 校园全方位绿化。学校百花竞放、绿树成荫,俨如公园或花园。这样的学校必然令师生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当前我国校园绿化水平最差的是山区农村小学,很多学校是分点分块的局部绿化。必须进行大面积的绿化,实现校园绿化的最大化。
2.3 学校标识明显化。学校标识是学校的标志性事物。睹其物就能思其校。如学校的校名、校徽、校旗、校训、办学理念、远景规划等均应处于校园最明显的位置,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应有机融于学校的主要建筑楼的外墙上,且字体雄壮有力,字号相对较大,颜色醒目,显出恢宏的气势,体现学校的精神。
2.4 学校环境具有生命性。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每一座校舍、每一堵墙均应彰显人文特色。因此,我们在打造学校环境时,必须赋予学校环境的生命性要求,增强环境的育人功能。如为校园的某些物品赋诗一首,为每一种植物标注树名、年龄和隶属科目等。
3.以丰富校园生活为抓手,培植活动文化
加强活动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农村学校活动文化建设应遵循教育规律,因地制宜的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趋向,不断强化进取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培育合作观念,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1 丰富教师文化生活。举办好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本教研、教学展示、文娱活动等,关注教师身心健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丰富教师文化生活。
3.2 增强班队活动内涵。以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法制、环保、诚信和爱心等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引导学生从小养成文明守纪、勤学上进、诚实守信、富有爱心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3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好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具有教育意义的节假日,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尊老爱幼、明礼诚信、团结友爱、笃实宽厚、自强不息的优秀品德。
3.4 提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劳动实践、公益劳动、社会小调查等形式,开展好劳动实践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关爱他人、快乐自己,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3.5 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心理咨询活动,搞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努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4.以提高文明素养为目的,培植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师生文明素质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学校行为文化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教师行为文化在学生中甚至社会上均具有榜样性、教育性。即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为人师表”之项。学生行为文化承接教师行为文化,二者密切相关。农村学校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着力于提高他们的素质,尤其是要高度重视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