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1

一、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大,各级领导部门都非常重视基层文化的建设发展。各地往往能够依据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各异且具有地区代表性的文化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群众也能自发组织广场表演等各式活动,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极大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然而,在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各地还面临各种实际问题,社区文化站点建设和社区文化繁荣发展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一)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度还不够

部分地区的文化主管部门把社区文化建设与居民自发休闲娱乐混为一谈,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部分街道文化站没有建立文化建设规划,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际效果,也没有相关指导和绩效考核。上级领导部门在对社区工作的考评检查中,也没有把文化建设放在应有的地位。

(二)文化建设的职责不明

当前,街道和社区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尚未指定明确的主管部门,相应的职责也不甚明确,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三)没有健全的政策法规

当前,文化建设还是社区工作的新事物,我国也没有建立明确的政策法规。对于社区来说,文化建设的考评、内容指导、资源共享等相关问题都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

(四)投入不足

绝大部分社区并没有实际的经济来源,工作开展依赖上级财政拨款。虽然近年社区获得的经费有所提高,但由于群众的文化需求增速快,财政拨款仅能维持文化站的日常运转,开展活动的空间受到较大限制。多数文化活动室因为资金短缺,长期不能完成设备更新,文化活动开展受限明显。

(五)文化设施不足

在绝大多数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相当滞后,缺乏必要的场所、器材和相关设施,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

(六)文化建设人员缺乏

开展社区文化加设,必须拥有一支文化素质高、道德素质高、文化专业技能较强、热衷于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队伍。而现实是专职文化管理的干部还十分缺乏,文化骨干更是匮乏,文化建设人员缺乏的情况严重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档次以及水平的发展。

二、推进社区文化繁荣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支高素质、具有一定奉献精神的文化骨干团队是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的必要保证。文化站必须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制定计划,定期开展系统培训,让骨干队伍能对文化建设发挥真正的骨干作用。此外,要特别重视发挥社区文艺志愿者的重要作用,为社区文化站点提供更多的人才。上级领导部门也要加强对文化站建设的力量指导,给文化站输送更多专业人才,逐步提升社区文化站点开展文化活动的价值。唯有建立骨干队伍,社区文化站点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强化硬件设施建设

硬件设施建设是开展文化建设的主要部分,我们要多方面入手强化社区文化站点的硬件设施建设:

第一,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大投入,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让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更为迅速;

第二,有机整合现有资源,并让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提高资源应用的效益;

第三,基层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方自筹经费,如接受社会捐赠、收取活动团体抵偿费用等,让社会各界共同推进社区文化站点的建设。

(三)创新社区文化建设路径

由于社区文化建设尚未形成既有模式,因此,街道文化站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高瞻远瞩,积极作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结合实际,努力创新社区文化建设路径,创立出群众喜爱的活动载体,探索惠及群众的文化活动形式,使得社区文化建设持之以恒地发展。

(四)树立社区文化的品牌意识

街道文化站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要把树立地区品牌作为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首先,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应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是群众性的。由于各地社会发展、文化沿袭以及区位地域风情的差异,每个社区均存在特色各异的文化;其次,由于各地固有各式文化形态,原生的文化资源保存较好,从而形成形式各异的风俗文化;另外,基于不同的社区环境特色来树立文化品牌,有限打造符合现代审美兼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内容,不断扩大影响力,形成社区自有的文化特色。

(五)创新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模式

要不断创新街道文化站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文化站的职能功效。首先,街道文化站要立足于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发挥文化宣传的作用,积极组织各式文化活动,充分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达到娱乐大众、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的作用;其次,要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特性,开展形式多用、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让广大群众的认知和参与感更强,丰富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社区文化活动能够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结语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文化建设 博物馆 教育功能 区域性

区域文化是指聚居于特定地理空间内群体的人文精神、民众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它是长期以来由区域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社会风俗等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产物,不同的区域文化是不同区域间影响力和竞争力产生差异的重要因素。博物馆是通过陈列展品、研究历史、收藏和保存人类文明为内容的特定的社会组织,博物馆功能的充分发挥,对促进区域文化建设,提高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博物馆的功能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博物馆是陈列展品、研究和保藏人类文明的重要机构,收藏、科研和教育被认为是博物馆的三大功能,其中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核心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博物馆拥有的教育功能逐渐延伸,已经深入到社会服务的各个领域,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愈加紧密。

(一)构建统一向上的价值观

博物馆收藏的展品都是特定区域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人类精华,具有明显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因而博物馆天然地成为一个地区和民族进行爱国主义展示的基地,有助于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度的转变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日益多元化,涌现出了一些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潮。为了扭转这些错误的思想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尤其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弘扬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凝聚和团结全民族的力量,努力振奋民族精神。博物馆能够向参观者提供多种实物和影视资料等直观、真实的材料,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展览展示,因而在传授人类优秀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博物馆往往保存有大量的较高价值的历史展品,可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强烈的吸引和聚集功能,因而成为一个区域人们共同的活动中心。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战略,经过大量投入和多年建设,许多博物馆不断挖掘和丰富馆藏物品,大力建设多功能的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已经建设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教育基地。展品的极大丰富和展示方式的不断拓展,为人们业余生活的多元化拓展了更大的空间,为满足人们的求知欲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条件。通过参观、浏览各种精美的藏品和丰富多彩的展览展示活动,人们的艺术修养、科学知识、哲学素养和宗教认知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业余时间经常进入不同的博物馆浏览参观,增加了人们的知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愉悦了人们的心灵,在物质生活得到根本性改善的同时,也使得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三)提高人们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

博物馆不仅是物质财富汇集中心,同时也是人类精神财富的荟萃场所,是陶冶人民群众高尚情操、拓宽社会大众眼界和丰富居民群众综合知识的最佳去处和场所。博物馆通过安排丰富多彩、档次较高的展览,通过多样化的展览展示和内容多样的富有吸引力大的主题活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塑造和培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有计划的前来参观博物馆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组织越来越多,一家老小、单位团体在节假日参观博物馆体验历史史实已经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时尚。博物馆庄严肃穆、伟岸典雅的建筑物以及和平宁静的氛围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引人入胜的的文化氛围。虽然许多参观者缺乏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专业知识,但是通过讲解人员循循善诱的解说和各种详细的文字介绍,无疑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二、博物馆在推动区域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一)展示手段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

博物馆按展品的陈列方式一般分为固定布展、主题布展和临时布展等几种。目前,很多博物馆展示的各类展品依然缺乏实质性内容,从时间上看布展的更新周期过长缺乏新意,展示方式和手段显得陈旧与呆板,缺乏活力和吸引力。部分博物馆在展览形式上因循守旧,依然采用传统的说教模式;展示的人物形象凝固无神呆板呆滞。还有的博物馆采用教科书式的展示方式,对展示材料的安排罗列堆砌、缺乏重点,语言的使用平铺直叙缺少跌宕。由于展览内容长期不变,布展手段老套单一,大大削弱了博物馆的吸引力,许多人对参观博物馆望而怯步,参观者寥寥,部分博物馆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逐渐沦为一种摆设。

(二)展览内容缺乏时代感距离观众过远

作为面向区域内公众服务的博物馆,虽然在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和改善行为,但由于未能深入人们的生活,推出人们仍特别关心的热点内容和具有现实意义的陈列展览,导致展览展示在很多方面与参观者的需要存在较大的距离。以社会服务为宗旨的文化类服务组织,其展览展示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该解密结合社会热点和充分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以此来博取人们的关注并吸引公众的参与。然而事实上,很多博物馆服务社会的手段和途径还是过于单一,部分博物馆依然采取悬挂图片的形式进行巡展,未能通过更有效的形式抓住观众的心理。应该了解,博物馆除了具有收藏、保管、研究、陈列和教育等功能外,最根本的职能是利用馆藏的实物、标本、资料等进行系统化、针对性、专题性的展览展示,以此对社会公众进行知识输送和人文教育,在满足公众心理需要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只有不断丰富展示内容,拉近和社会公众的关系,博物馆服务文化建设的才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三、促进区域性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公共服务理念

目前,许多博物馆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未能放下身价关注社会需要,长期缺乏服务尤其是主动服务社会大众的理念。一部分博物馆虽然面向公众呼吁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服务意识改善了服务方式,但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是提供的内容和形式,或者是档次、种类和结构等方面依然还存在较大的改进余地。因此,博物馆应审时度势,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转变观念,把握博物馆功能在新形势下演变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区域特色和本馆优势找准定位。要树立以服务大众为第一要务的新理念,从以人为本服务观众服务的基点出发,把强化服务意识摆在博物馆日常工作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博物馆发展战略要狠抓公众调研,倾听群众意见了解公众需要;展览展示工作要主动走出静态展览的金字塔,把展品和服务送到群众中间去。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工作氛围

促进区域性文化建设,博物馆必须重视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也就是说博物馆一定要构建和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求在安排展览内容时可以通过分级分层和展览类型的多样化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要;在安排临时性展览时要考虑把区域性因素囊括进来,多多融入与本区域人们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活动;在举办引进展览的时候,更要考虑区域内群众的兴趣和需要,在引进展品和展示方式上立足于群众贴近群众,引进群众感兴趣的展览内容采用本地群众易于接受的展览形式,吸引和鼓励更多地、不同层次的群众以极大的兴趣走进博物馆。展馆中展品的摆放和设计结构也应该进一步增加人性化的因素,充分照顾和满足不同人的实际需要。例如,可以在展馆内修建残疾人专用通道、给展板说明中的生僻字添加注音、为展览增添主要语种的外文说明、免费发放有关展览的资料,让参观的人能感受更多的人文关怀,真正做到服务社区大众。

(三)积极主动参与区域文化建设活动

一是深入社区。社区是一定区域内社会成员凝聚力的核心,因此,社区的人文环境对区域内每一个成员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博物馆要根据社会形势发展需要,适时安排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陈列展览并在社区当地安排展出。二是结合馆藏内容举办文物讲座。博物馆一般都拥有文物鉴定方面的专家,可以为社区居民收藏古董提供专业性培训,通过专题讲座丰富人们的收藏知识提高人们辨别真假古董的能力。此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人们科学保存家里的照片、字画等珍贵物品。通过这些活动扩大博物馆的影响,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推进区域文化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吕建昌.博物馆与当代社会若干问题的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刘冬兰.浅谈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J].大众文艺,2011(11)

[3]海.博物馆的沉思[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广西巴马;民族文化;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1-0125-04

从文化的角度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被称为旅游的灵魂。因此,在发展国际旅游区过程中,民族文化将是最具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因素之一。2013年,广西开始实施“旅游兴桂”战略,以巴马瑶族自治县为核心的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以下简称“长寿养生旅游区”),被正式列为全区重点打造的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其行政区划包括河池市辖区的东兰、巴马、凤山、大化、都安、天峨等六县(自治县)。该区域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民族风情淳朴浓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且品位高。如何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的价值,丰富该区域民族文化的内涵,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是建设好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关键。

一、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民族文化特点

长寿养生旅游区的民族文化主要包含民族节庆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医药文化以及民族体育文化等等。

(一)民族节庆文化丰富多彩。该区域的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形成了很多独特的民俗节日文化,影响较大的有:一是布努瑶的“祝著节”。每逢农历五月二十九这一天,都安、大化、东兰、巴马一带的瑶族就会过“祝著节”,也叫“达努节”,以此祭祀他们的祖神密洛陀,不忘密洛陀创世功绩。节日期间,布努瑶的族人便聚集在预定的场地一起跳铜鼓舞,斗鸡射箭,打陀螺,笑酒等。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包含唱歌、点大炮、武术等等,欣赏性很强。二是壮族的蚂[虫另]节。在东兰、天峨一带流传着久负盛名的蚂[虫另]文化。传统的蚂[虫另]节从正月初一开始,历时各地不一,有五至七天,有的长达一个月。节日活动程序有找蚂[虫另]、游蚂[虫另]、祭蚂[虫另]、葬蚂[虫另],期间伴有跳蚂[虫另]舞、农事生产舞蹈表演、赛铜鼓、对山歌等等,节目丰富多彩,场面热闹非凡。蚂[虫另]节方式之隆重、规模之盛大、时间之长久、形式之独特,在中国少数民族节日活动中非常罕见。2006年6月,河池的壮族蚂[虫另]节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壮族铜鼓习俗。壮族铜鼓习俗主要流行于东兰、天峨、巴马等一带的壮族村寨,主要内容包含使用铜鼓、收藏铜鼓和使用铜鼓进行演奏、演绎。壮族铜鼓习俗世代相传,薪火不断。“广西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项目于2003年被国家文化部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10个试点项目之一。“壮族铜鼓习俗”于2006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是壮族“三月三”风情。壮族的“三月三”节日是长寿养生旅游区最具风情的节日之一,每年“三月三”期间,壮族男女青年穿着民族盛装自然聚集在一起,以歌交友,以歌传情,歌声曼妙,风情卓然,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二)长寿孝道文化悠久淳厚。长寿养生文化旅游区的长寿文化源远流长,清光绪皇帝钦命广西提督为那桃乡平林村邓诚才题赠“惟仁者寿”匾牌等,都是长寿文化的缩影。当前,这些长寿文化对后人的孝道行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意义,得到当地百姓的借鉴和传承。在长寿养生旅游区域,壮族、瑶族、汉族等自古以来流传有“补粮续寿”的祈寿民俗,目的是子女晚辈为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祈求健康长寿。人上了年纪,生理官能衰减,免疫力下降,病痛增加,导致老人出现自己一生的“粮食”就要吃完的心理压力。为了安抚老人,子女就会在老人生日或者是选定的良辰吉日,张罗为老人“补粮”,然后四面八方的亲戚就会从各家带上粮食参加“补粮”仪式,让老人的粮食不断增加,表示其寿命因此不断增加,从而让老人消除心理压力。现在这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改进,体现出各民族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是民族民俗文化与精神生活和谐相融的体现,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当前,这种孝道文化,已得到外界的高度关注,形成了其独特的影响。

(三)民族民居文化个性突出。在当前全世界兴起“民宿”旅游热潮之际,独特的民居建筑,使长寿养生旅游区完全具备了发展民宿旅游的条件。在长寿养生旅游区内,最具代表性和影响较大的民族村寨有巴马的巴根瑶寨、凤山的梦娥瑶寨、大化的“天下第一弄”甘房瑶寨等等。巴根瑶寨位于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北部的东山乡,民族建筑风格保存较好。2010年2月13日(大年初一),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来到巴根瑶寨,在具有鲜明瑶族风格的圆形铜鼓楼里,与大家一起敲铜鼓。村寨的浓郁风情和村民的热情洋溢,让总理在喜悦中提笔写下“山青水秀生态美,人杰地灵气象新”的对联,表达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美好愿望。如果将巴根瑶寨、梦娥瑶寨、甘房瑶寨和弄歪瑶寨等民族韵味浓厚、民族特色鲜明的民族村寨,配上奇妙的民俗风情表演,必将使整个村寨的吸引力得到倍增,成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一扇重要窗口,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驻足。

(四)民族服饰文化工艺精湛。编撰于道光八年的《庆远府志》记载:“壮女作土锦,以棉为经,以五色绒为纬,纵横绣错,华美而坚”。“东兰壮女能作花巾,或花草或人物,或鸟兽或字,巧者折而数之,配以机轴,织成宛然”[1]。所以,该区域的民族服饰既有悠久的传统,又有灵巧的技艺,弥足珍贵。除了壮锦、刺绣和壮族服饰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深远的影响之外,番瑶、蓝靛瑶的服饰也是全国少数民族服饰百花园中的绚丽瑰宝。尤其是巴马番瑶的刺绣精品“哈西”(意为五彩米星额头案的锦带),图案绚丽灿烂、式样独具匠心、工艺精湛绝美,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1995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到巴马视察时,寿乡姑娘就手捧圣洁的“哈西”敬献姜副总理和随行人员,得到了很高赞誉。另一方面,该区域的民族手工制造引人注目。除了铜鼓铸造具有悠久的历史外,都安的藤编工艺,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工艺品牌。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壮、瑶等民族,自古以来,利用大石山区盛产的竹、藤、草、芒等有韧性的特点,编织成栩栩如生的猫、猪、羊、牛等名目繁多的民族工艺品。如今,这些融欣赏、实用、收藏于一体的工艺品,远销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民族饮食文化特色鲜明。在长寿养生旅游区,饮食养生文化历史悠久,习俗多样,特色鲜明,并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当地一项重要产业。该区域各民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具有多样性。长寿养生旅游区各区域、各民族的饮食习惯,通过千百年来的演变,已形成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饮食习俗。而且,在饮食口味上具有原生态性。唐朝刘恂《岭表录异》早已记述过岭南各民族有用羊、鸡、猪等连骨熬制的鲜美浓汤。后来,《庆远府志》记载:“瑶人常以牛羊肠脏略摆涤,作羹以飨客。客食既,则大喜,号‘不乃羹’”[1]。这就是原生态的羊瘪(又称百草汤)。其实,猪、羊、鸡活血以及牛、羊瘪等,都具有较高的药用保健功能,可以刮粉尘、清喉润肺、滋阴补养、败火、健胃消食、避寒消暑、润肺滋肝等,是长寿养生的秘诀之一。同时,该区域经过长期饮食证明,许多当地出产的食品成为天然的绿色养生食品。如山茶油和火麻油,都是区域内长久以来的主要食用油,具有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脂、抗氧化以及调节免疫力等功能,被誉为“长寿油”。

(六)民族医药文化奇妙有效。该区域内的壮、瑶等都有悠久的民间中草药和壮医、瑶医历史,拥有传统的民族传统医药保健文化。历史记载,自古以来,红水河流域的壮族,就用刺、刮、灸、烧、浴、按摩等手法医治疾病,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疗效。经过不断演变,那些疗法已成为现今壮族、瑶族的经筋推拿、药线点灸、药物竹罐、瑶药泡浴等医药特色保健技术。

(七)民族传统体育魅力无穷。长寿养生旅游区内的民族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展示出各民族热情、奔放、淳朴的良好品质。影响较大的民族文体活动有:瑶族射弩、壮族板鞋舞、瑶族猴鼓舞、壮族打扁担等等。瑶族射弩主要集中在巴马、东兰一带,从宋朝时期就记述有巴马瑶族群众用弩狩猎、防盗,每年春节、祝著节和其他喜庆活动,都要举行射弩比赛,后来射弩逐渐成为瑶族的一项体育活动,1982年,射弩首次被列为广西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表演项目,1986年定为比赛项目;壮族板鞋舞发源于明朝嘉靖年间的红水河流域,从为严明军纪、提高战斗力的军队训练演化而来,采用“板鞋武术”的三人为组、五人为队,既讲究动作优美,又讲究板鞋跨步平衡,具有“同登、同跳、同砍、同刺、同上、同下”的美感;壮族铜鼓舞,主要流行于东兰红水河流域,由铜鼓组、竹杆组、舞蹈组三个方块组成,整个舞蹈过程有分各组进行,也有交递组合,融民族性、娱乐性、观赏性于一体;瑶族猴鼓舞是东兰、大化等地布努瑶民族纪念先祖、求果实丰收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寄托,有敲铜鼓、打大鼓、叼铜鼓、舞猴棍、戏竹筒、舞竹筛、耍花棍等环节;壮族打扁担,现流传于都安县境内,历史悠久,唐人刘恂所著《岭表录异》亦有记载。人数以双数敲打,多少不限,每人各执扁担一条,围于一条长凳两边(或长木板)按传统的点子节奏互相击打,时而扁担打扁担,时而扁担击凳面,场面十分壮观。

二、进一步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形成民族文化品牌效应

(一)挖掘整理,规范有序。当前,长寿养生旅游区的民族文化还处于零星分布、各自为阵、粗浅开发、管理无序的状态,在打造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行动中,丰富民族文化内涵、整合民族文化阵容、规范民族文化状态,是当务之急。迅速做好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整理。要通过进一步规范以东兰为核心的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使之上升为“国家级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朝着良性发展;要对区域内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归类整理,积极申报一批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形成完整体系,扩大影响;要整理和撰写一批民族文化系列书籍,整理和编创一批民族原生态音乐,整理和改编一批民族原生态舞蹈等等;要对现存的民族民居、民族文物实施保护和修整;要建设一批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示馆,抢救和保护代表性民族文化项目;要对民族传统医药进行研究整理、继承发扬;要对少数民族体育进行改进、包装,与现代元素融合,增强吸引力和参与力。要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把散落的民族文化形成整体,使民族文化从自生自灭状态向有效保养状态发展,从无序使用朝着有序开发迈进。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和实施《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发展规划》,编制《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民族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对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整理、推介,重点介绍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开发优势,对核心产品、运营团队和综合效益进行有效分析,尽可能地吸引外来投资。

(二)开发演绎,合理利用。要用开放的眼光、创新的手段对民族文化实施保护与开发。一是要对民族文化进行必要性开发。要结合民族文化元素对景区景点的文化设施进行恢复重建,恢复民族文化的原貌和生气。例如,可以在巴马、凤山、都安、大化一带,按照民族居住的原貌,重点打造一批民居建筑,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进行有效结合,融入民族传统体育元素等等,大力开展瑶族的“寻根之旅”活动以及发展“见学之旅”;可以在天峨、东兰一带,在原有的蚂[虫另]节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丰富蚂[虫另]的文化内涵,提升《蚂[虫另]舞》的现实意义,打造一个世界性的民族文化实景演出节目。要通过各种方式,建设和打造一批具有典型和代表意义的民族村、民族风俗节目,使之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一环。二是要开发与民族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项目,增强综合辐射力。比如都安瑶族自治县,在配套打造“中国布努瑶文化旅游胜地”中,可以利用境内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纵横的地下河水系、保护完好的湿地资源及红渡石花、龙颈银滩等旅游资源与布努瑶的盘王节、祝著节以及婚宴山歌等民族文化资源结合,形成优势项目,主动融入到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中。三是要打破县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增强全局发展的影响力。各县市区的很多民族文化并非为当地独有,像瑶族文化、蚂[虫另]文化、铜鼓文化、山歌文化等等,都覆盖了很多区域。除了长寿养生旅游区各县的民族文化需要整合,六县周边的民族文化资源也要整合,实行区域侧重,避免遍地开花,形成整体保护、开发和利用。

(三)强化外宣,打响品牌。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要依托各级宣传媒介,增强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使长寿文化等民族文化品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要将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瞄准国内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带以及东盟国家,走一条“立足广西、走向全国、打入世界”的战略步骤。组织实施“河池铜鼓民俗文化(上海、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东莞)推介周”、“巴马长寿文化产业香港、澳门宣传推介系列活动”、“红水河流域奇石文化赴京演展宣传系列活动”等大型文化宣传推介活动,并力争在世界性的文化比赛中宣传河池民俗文化,从而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在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亲临河池观光揽胜的基础上,吸引文化企业入驻河池进行文化产业开发,推动河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进行深度融合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当前文化和旅游业共同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具有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文化,是拉动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一环。河池得天独厚、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是打造长寿养生旅游的优势所在。因此,要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与旅游进行深度融合,实现稳健发展。

(一)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景区(景点)打造之中。长寿旅游的最大吸引力,就是人们对长寿养生的向往,对长寿养生神秘面纱的憧憬。我们在打造长寿养生旅游区过程中,除了在当地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外,更要注重打造旅游景点,必须让长寿养生旅游区的一景一点、一草一木、一人一品都富有民族文化尤其是长寿文化元素。重点从生态、人文环境去打造和开发养生景点景区,并通过影视技术、文字资料、图片写真、长寿文物、长寿食品、长寿纪念品、长寿健身运动操等形式,满足人们对长寿探秘的心理需求,从而形成更具魅力和影响力的天地和谐、山水和谐、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寿养生文化品牌。同时,要开发建设以休闲养生旅游为主、景点观光和文化体验旅游为辅的旅游线路,注重民族文化生态村的生活风俗、习惯和传统的建设,以壮、瑶族村寨的自然生产和生活以及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与纯美、生态的自然风光相结合,设计一条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互交错的旅游线路,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及传统生产模式等融入其中,使游客能与当地居民自由交流,甚至亲身参与体育活动和劳动生产,增强旅游吸引力。

(二)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产业(产品)开发之中。要大力开发具有民族元素的旅游产业、产品,把旅游产业、产品与民族文化结合,提升内涵和价值。一是集中生产加工民间民俗文化工艺产品。将民族服饰、壮锦、铜鼓、藤编、舞狮、射驽、斗鸡、绣球等各种民间艺术工艺产业扩大规模,生产壮族蚂[虫另]节、瑶族祝著节等各类节庆日的民俗器皿,扩大香猪、五色饭、长寿宴等名吃特产,等等。特别要强调游客的参与性,进而增强旅游基地的吸引力。民族工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在本地旅游区进行销售,还可以延长销售链,向桂林以及全国甚至是海外旅游市场进军。二是扩大长寿养生食品加工和餐饮业。可以抓住当前人们饮食偏重于高脂肪高热量,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多发的现象,利用香猪以及山茶油、火麻等特色动植物,结合民族饮食文化,着手打造长寿养生食品品牌,走品牌化、规模化、循环化发展路径。要充分利用野菜、河鱼等健康绿色食品的清淡可口型长寿养生特色美食,形成长寿养生餐饮品牌,大力宣传和推广,拓展成连锁机构,形成一个强大的长寿养生美食市场。三是发展长寿养生药品产业。要抓住广西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的有利时机,按照《河池市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0-2020年)》,从强化预防保健、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泡制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繁荣壮瑶医药文化等入手,积极发展壮医经筋推拿、瑶药泡浴等传统民族医药保健项目,形成种、产、供、销以及养生保健服务一体化产业链条。要重点推进壮瑶药材生茶基地、巴马壮瑶中医院、东兰养生健康壮瑶医药综合养生园、壮瑶医药康复疗养中心等健康产业项目,创建休闲保健与康体疗养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模式。

(三)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文娱)消费之中。在旅游消费环节中,文化活动、文艺娱乐消费是重要一环。在推进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主动打造民族文化观摩表演基地,形成品牌,增强硬实力。要按照“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在逐年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通过多元化投资、融资,有计划、分步骤地在城区建设民族歌舞剧院、民族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打造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文艺节目。可以参照《印象刘三姐》等方式,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梦巴马》和瑶族歌舞剧《格鲁花》等的基础上,继续整合特有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本土创造能力,以集中展示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山歌、舞蹈、民情为核心,重新排演大型民族音乐舞诗《铜鼓》,推出《密洛陀》、《板鞋舞》、《蚂[虫另]舞》等一批体现地方特色的高档次精品剧目、综合性文化娱乐舞台节目以及大型民族文化剧目,使民族文化的保护、展览和演绎提升到新的档次,形成特色品牌,成为发展长寿养生旅游的新引擎。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4

1、是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一年来,社区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参加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精神”等大型学习活动和讲座。使全体党员更进一步的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宗旨意识。能认真的执行中央、省、市有关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廉政意识进一步加强。

2、加强民主监督,实现制度管理。凡是社区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以及财政支出都必须经过支委会讨论研究,形成集体决议。

3、落实廉政制度,确保廉政责任上肩。社区认真落实了街道制定的《党风廉政责任目标管理实施细则》并签署了《党风廉政建设承诺书》,确定了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着力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保证了各项廉正制度的落实。

二、加大宣传,扎实推进社区廉政文化建设

1、是高度重视,加强廉政文化进社区组织建设。社区结合实际,注重实效,以加强社区支部班子建设为龙头,成立专门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领导小组,社区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其他委员任组员,落实相关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责任。

2、利用市民学校,广播、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廉政文化论坛,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廉政文化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意识,增强党风廉政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3、创新形式,丰富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载体。一是社区把廉政知识融入到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比如举办“xxxx”文艺晚会、“街坊总动员” 邻里节,宣传党风廉政建设、“xxxx”等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二是建立共同参与、各尽其责的工作机制,把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融入到社区文明创建、党建、妇联、劳动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当中,融入到创建文明社区、和谐社区的工作当中,扩大廉政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面;三是聘请廉政监督员,社区把威望高、作风正、有议事能力的老党员、离退休才干部、社区居民组织起来,作为廉政监督员,鼓励他们为社区廉政文化建设作贡献,加强对社区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的监督,加强社区廉政文化宣传,用身边的廉政典型和廉政事迹教育身边的人。

三、热情服务,及时做好来信来访和人民调解工作

1、制定计划,成立组织。

2、热情服务,积极化解矛盾。

3、主动出击,协调解决突出矛盾。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5

社区文化呈现出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地域性,不同地区之间的社区文化活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社区文化活动是当地的的生活环境、民族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体现,同时社区文化活动组织者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于社区文化的发展也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二是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参与者都来源于社区的群众,社区群众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自身的文化生活需求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三是和谐性,不同地域之间的社区文化随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社区文化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社区文化一旦形成,对于社区群众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从而有利于和谐社区的构建。

二、社区文化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一)社区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每一个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因此和谐社区的构建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只有社区内部的人民群众和谐了,才能构建起和谐的社区,只有构建起了和谐的社区,才能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社区文化的和谐性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基础,同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基础,在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区文化的和谐性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社区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文化对于人们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对于人们的行为也有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重视和谐的社区文化的建设,这也是建设和谐社区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要保证社区文化既有亲和力,同时又能保持先进性,与时俱进,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相呼应,确保社区文化能够将最广泛的社区群众吸引进来,提升社区文化的建设质量。因此,构建和谐的社区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三)社区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个社区文化只有在保持健康发展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而和谐社区是构成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因此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充分重视社区文化所发挥的作用,使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提升社区群众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在社区居民的相互交流之中进一步实现和谐社区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社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意义

先进的社区文化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可以将社区群众广泛的吸引到社区文化活动之中。在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也增加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对于构建和谐社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通过一些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居民在空闲的时候可以广泛地参与到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中去,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同时社区群众依据自身不同的兴趣爱好来组织各种各样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进一步活跃社区的生活气氛,使得整个社区充满活力,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

(二)促进社区群众自身修养的提高

文化活动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和规范作用。社区居民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既满足了自身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先进的社区文化又能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社区居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于整个和谐社区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进一步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

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社区群众能够广泛地参与其中,进而推动了社区文化的不断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社区的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同时社区文化建设的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因此,社区群众在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进程中,可以有效的推进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四、结语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6

具体而言,演出活动在节目选择上,创作者要本着“三贴近”原则,不仅要潜心创作出符合人民群众内心需求的文艺精品,还要充分汇集来自群众文化战线的优秀作品、百姓达人的特色表演等为普通老百姓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在演员阵容上,不光要选择那些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的文化志愿者,还要专群结合,将群众中的业余文艺爱好者纳入进来,让老百姓当主角,让草根当明星。群众是现代文化的受益者,也是现代文化的推动者。如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在基层上演,“千场演出送基层”“三下乡”“四进社区”“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灿若星辰。台上演员演得精彩,台下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有的挥舞着手臂,有的伴着音乐打着节拍,不时报以阵阵掌声,每一次演出都万众瞩目,人们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关注与肯定将是对文艺工作者的最真诚的赞誉,也是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最好褒奖。群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基础,各地区应努力将文艺演出下乡建成公共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设法推动群众文化建设不断掀起新的,创造出更加精彩的优秀作品。

二、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硬件”建设必不可少,其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物质保障,各地要强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普惠化、品牌化、纵深化建设,筹城乡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稳步推进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建设,实现功能分区、重点布局、网络健全的公共文化均衡发展局面,让城乡群众共享文化建设成果。如建立博物馆、主题博物馆、市县(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农家书屋”等覆盖各级行政区域的全市免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又如利用群众文化建设资金在社区购置群众所需要的活动设备,如音响乐器、健身器材和电脑等。改进文化室建设、改善文化室内布局,如开设活动室、健身室、综合文化室、阅览室以及专门的儿童锻炼室等,并布置好基本设施,协调好各文化室的活动时间。例如健身室晚上开放,供社区居民、附近务工者来此锻炼;健身房里要放置跑步机、椭圆机、按摩椅等,既要考虑到中老年人的运动需要,又要考虑到年轻人的喜好,还要照顾到儿童的锻炼需要。每逢周末各文化室均可延长活动时间,以保证群众获得充足的活动时间。

三、增强公共文化单位的群众文化建设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