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课堂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课堂的概念

微课堂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思维;训练方法

依据《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和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育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这种轻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见,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有效的思维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促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探索关于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目前还处在实验探索中。但根据思维训练的目标与指导思想,以及广大教师多年来的探索研究,以问题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已初具雏形。依据数学思维的问题性特征,我们可将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概括为提出问题、展示新课、思维扩展。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问题暴露、思维点拨、启迪和诱导者,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获取者。

1数学思维及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其能力主要是: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思维论是思维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构成数学课程论、学习论的灵魂。数学教材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贯穿各个知识点。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学生思维,发展思维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独立进行。因此,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2学生数学思维受阻的两大常见原因

2.1数学思想方法缺乏。

由于学习方法的缺乏而严重制约学生的有效思维的状况普遍存在。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一遇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题目,就傻眼了,不会运用以往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永远只是会解决旧问题,而不会解决新问题。

2.2思维惰性造成思维模糊。

思维模糊主要表现在对关键信息感知把握不准,观察只停滞在感知表象中,即使撞上关键信息,也不能加工形成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致使思路受阻,从而懒于动脑,久而久之,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学生往往遇到难题,不是等着老师讲解、就是请教家长和同学,就是不愿去独立思考,这是学生思维障碍的最普遍原因。

3数学思维训练的若干方法

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以下五种方法人手。

方法1 情境引入法

创设问题情境,要具备有效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但在创设中不要过于牵强附会,如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公开课时,设计了如下的引入:“同学们,唐僧师徒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后,佛祖要奖励他们,在奖励之前,佛祖再考悟空。题目是:已知E、F是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上两点,并且AE=CF,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你能替悟空解决这个问题吗?”,很明显,这位教师的情景创设,与问题本身毫无关联、牵强附会,是不妥的。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问题的提出,首先要从教材人手,寻找思维素材。其次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设计一些具有疑问性、思维性、说理性、扩散性等特点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思维角色,成为思维的主体。

方法2 概念剖析法

在概念教学中,要体现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它集中表现在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它要求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能深入细致地考虑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双曲线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已有椭圆概念的基础上,对双曲线的定义:“在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这两个定点问的距离)的动点的轨迹叫作双曲线。”的理解时,可提出:

1.定义中“平面内”可以去掉吗?(不可以,若去掉就在空间上考虑了)

2.如果把定义中“绝对值”三字去掉,其轨迹又是怎样呢?(双曲线的一支)

3.定义中括号内的条件“小于”改成“等于”,这时点的轨迹是什么呢?(两条射线);若改成“大于”,这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无轨迹)

4.若定义中常数为0,则点的轨迹是什么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这样,对概念多提几个问题,既帮助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概念,克服思维的表面化,又能引导学生善于观察问题和深刻地思考问题,从而实现思维的深化。

方法3 空间模型法

探索研究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思维操作的关键是激励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如:立体几何的入门教学时,可以这样提问学生:6支长短相同的笔能摆成4个三角形吗?同学们试试看!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仅局限在一个平面内,无论如何也摆不出来。这时,他们就会产生疑问,真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教师可予启发:如果这6支笔不一定放在同一个平面内,竖起几支试试看,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空间,很快就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给出正四面体模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这样的入门设计,能有效地打破已有的只在一个平面上思维的界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欲望。

方法4 过程渗透法

教学过程是知识的形成阶段,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扩展。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一连串的转化过程所构成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因此,教师首先要抓好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知识的质变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转折,排除思维活动的障碍,渡过思维操作的“关卡”,以实现思维发展。教师要切忌用自己的思维取代学生思维,要正确处理知识与思维的关系,即:“已有知识――思维――新知识”。知识是思维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思维,但不能取代思维。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潜力的挖掘,发挥其既是知识的产物、又是知识媒介的双重作用。

方法5 信心激励法

微课堂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概念隐喻;委婉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一. 概念隐喻理论简介

概念隐喻理论起源于Lakoff & Johnson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 Lakoff & Johnson(1980)首次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CMT)作为独立的理论提出并进行分析,这一提法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在书中提到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只针对我们的语言,而且还对我们的思想行为影响深刻。为了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采用了“概念隐喻”这一提法。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的域(target 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目的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简单来说,隐喻就是用一个领域内的语言来解释说明另一个领域内的事物和经验。如在“You are wasting my time”一句中,“wasting”本来是用来表达金钱方面的概念,但是这里被借用来表达时间方面的概念,在这里,金钱就被称作源域,时间就是目的域。由于概念隐喻的普遍性,语言学界重视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胡壮麟在《认知隐喻学》中指出:“对隐喻能力的掌握是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 教师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助手--委婉语

英语中委婉语(euphemism)-词起源于希腊 ,词头“eu”在古希腊语中意思是 “good”(好的或善意的)。词 根“phem”是“speech”(言语),词尾“ism”的意思是指“表示动作或其结果”,合起来意为:good speech (吉利话或好的说法)。由此就可看出,在中国社会环境下,委婉语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委婉语来达到某种既定的效果。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英语课堂教学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交际过程,教师会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状况,选择合适的教学话语,这就离不开委婉语了,倘若分析整个课堂,你就会发现“教师课堂委婉语”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现象。比如:课前教师亲切热情的问候用语,为课堂互动打下基础;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评价用语,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错误委婉地批评用语,可以既保存学生自尊心,又起到了纠错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礼貌尊重的指令用语,可以拉近与学生关系,促进课堂活动进行。由此可见,课堂委婉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三. 概念隐喻与课堂委婉语的构建及对教学的启示

1.概念隐喻与委婉语的构建

李国南(2001)曾利用符号、思维和所指构成两个三角形,说明符号与所指之间的曲折形成达到委婉的目的。问题是: 构成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的动因是什么?如何把握委婉语隐喻中的意义构建? 所谓的“曲折”是如何在话语中体现功能的? 前面已经提到Lakoff与Johnson 在 Metaphors We Live By ( 1980)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简单地说,就是把人类单纯的语言,看成是人类复杂思维的实现。这就涉及到了人类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而委婉语就是人们在思考后,通过思维活动,而将思维表现在说出的话语之上,从而达到美化事物,润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气氛、减少摩擦、缓解冲突的作用。进一步透析概念隐喻以及委婉语的概念,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我们就不难看出他们的内在相似性。这似乎为委婉语和概念隐喻的内在构建从认知的角度找到了突破口。我们认为,从认知的视角来看,委婉语也可以看做概念化隐喻。可见,许多委婉语都是通过概念隐喻来体现的,概念隐喻是一种常见的用来实现委婉语特殊效果的手段,是构成委婉语的重要方法之一。委婉语通常有一些避讳的作用,而概念隐喻也是源域被系统性地投射到目的域上,在这种投射过程中,通常会通过突出一部分重要的特质而隐藏其他隐晦的含义。把委婉语和隐喻联系到一起,其实就是通过概念隐喻的源域,委婉语被系统性地投射到了目标域上。

2.概念隐喻与课堂委婉语

纵览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研究成果,我发现关于研究隐喻理论和教学,隐喻思维和教学,概念隐喻和教学,包括委婉语和教学这样课题的成果是颇为丰富的,但却很少有学者将概念隐喻与委婉语结合在一起,探讨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与影响。其实,两种理论的构建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那么这与概念隐喻和课堂委婉语的构建有什么关系呢?概念隐喻与委婉语构建的思维正是一种形象与抽象的统一,是思维到语言的映射。如果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思维方式,及时教师使用了恰当的委婉语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作出回应,学生作为听话者仍然无法参透教师所要表达的最终意思,从教师到学生的映射就会出现问题,教师利用委婉语将源域系统的映射到目标域上这一目标就无法成功,从而产生尴尬,误会, 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教学中注意进一步认识和发觉这一理论,是英语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思想准备和前提工作。此外,教师应该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课堂委婉语的表达,从而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我们不妨将上文课堂委婉语的例子做以延伸。课前教师亲切热情的问候用语,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评价用语,教师对学生错误委婉地批评用语,教师对学生礼貌尊重的指令用语等等,这些课堂委婉语要想达到上述的课堂教学目的,都必须以概念隐喻为基点,通过源于向目标域的映射,才能完成曲折的表达效果。

四. 结语

概念隐喻和委婉语都是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社会形态的缩影,教师和学生之间思维的正确传递,良好顺畅的沟通,直接影响着课堂教育成果。所以,教师应该重视概念隐喻理论,以此为基点,将其与课堂委婉语有机构建结合起来,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Fauconnier,G & pression and Global Insight [ J].Cognitive Linguistics,11,2000.

[2] 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 M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3] 陈原.社会语言学[ M ].上海: 学林出版社,1983.

[4]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36/ 2001.

微课堂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微课;数学课堂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体;素质教育深化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挖掘和推广各地区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定于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开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研究”的课题,全国各地中小学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微课应用研究。

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论述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应用微课在数学课堂创设情境,引入探究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抽象的枯燥的,数学抽象了的概念、符号、算式、推理、几何等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数学课堂可以通过精美的微课设计,再结合一些功能强大的软件如Flas、几何画板等可以使数学学习动起来。利用微课的动画性促进课堂的有趣性,进而可以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专业的视频制作软件如Adobe Captivatel,此软件除了具有录屏功能之外,它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实现交互性,可以在视频观看过程中插入一些自主练习题,可以有效的检测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可以刺激学习者的思维。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情境设计,从认识心理学来看,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感知即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和学生现有的的认识能力,创设学生可体验可感知的贴近生活问题的情境,好的课堂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成功的情境设计就奠定成功课堂的一半,课堂导入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评价情境设计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教学中引入微课的动画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亩引发学生思考。

例如讲解利用角边角(ASA)证明三角形全等这一课中,在教学设计时,如果直接导入课题,势必引不起学习者的兴趣。在微课中录入一个视频“几个朋友在玩足球,不小心打碎邻居家一块三角形形状的玻璃,碎成3块,提出问题:可以选择其中一块玻璃就可以配成和原来一模一样的玻璃了?学生很惊讶,此时继续发问:到底拿哪一块就可以去配玻璃了”。我们知道只要拿有2个角和夹边的碎片就可以去配玻璃了,不需要拿全碎玻璃,利用这个微视频作为本节课的情境设计效果很好。

首先,它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关注度很高,一看视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平时基础差,上课爱打瞌睡的同学也提起了精神,抬起头欣赏视频,对问题解决跃跃欲试,作为教师这样就很成功了!学生只要肯听就有办法提高学习成绩。然后,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很贴近学生生活,平时学生都爱运动,特别是足球跟学生的生活联系很紧密,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很自然会想、会问到底拿哪一块玻璃才可以确定三角形呢?利用微课的动画性打造课堂趣味性,从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探究解决了问题,学到了新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学到了知识,而是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各项能力。

二、利用微课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和复习

我们都知道,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准确而又彻底地理解和掌握好数学课堂中学习的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其他一切皆是由最基础的概念扩展延伸来的,对学生掌握数学新概念、复习旧概念很有帮助,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

三、利用微课的暂停性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完全掌握一类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一些难题,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尤其是中招考试的第22题探究题,部分学习者一遇到这类题目就害怕,不知道如何处理,不会思考,无从下手。而毕业班的学习时间很紧张,一张试卷100分钟内完成,如何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分析问题,学会观察―类比―归纳―应用等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微课对他们进行分类,让学生学会做一道题就会做一类题。

四、用微课的重复性掌握知识,帮助学困生解决问题

微课最大的优势在于内容可以重复播放,例如,初中学生刚接触几何证明题时,由于学生存在差异性,课堂上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完全理解掌握,一些经典例题部分学生不能完全听懂或者证明步骤书写不规范,我们就可以使用微课讲解一些重点题型,反复播放给他们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和教导仅仅局限于学生在校时间,放学回家之后,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教师就无法进行指导和帮助。而在微课教学模式下,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学生结合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知识点,部分难度较大,可以反复学习,如果对微课程多次观看,本知识点依然无法被掌握,就可以记录这些问题,回到学校之后,教师再及时给予指导。并且通过微课教学模式,在复习阶段内,学生还可以再次复习那些遗忘掉的知识点,这样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就得到了显著提高。

总之,通过把微课应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有利于学习重点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学习和复习,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实现差异化的教学,使得因材施教成为现实,有利于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顺利落实三维课程目标,为数学教学改革开辟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化教育研究,2011.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

微课堂的概念范文4

初中思想品德微课教学方式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微课堂成为微时代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重要资源。通过实施“微课堂”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激发了教师教学活动的创造性。但是,作为一个教学活动中的新鲜事物,教师对微课教学理念认识较为模糊,教学方式也处在一种摸索状态。

一、微课堂的概念界定

1.“微课堂”概念的缘起。“微课堂”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课程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根据在线学习和突出关键的教学主题内容的短时间视频或音频在教学中的运用,首先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然后引申出来的。微课堂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以教师有侧重点的教学课例片断为主的课堂教学视频,因此教师在进行微课堂的录制时应注意教学内容问题的聚集,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注意突出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使课堂内容更加精简,大大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

2.微课堂的概念及其特点。我国首先提出微课堂的是高级教师胡铁生。微课堂是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更有优势的教学资源。微课堂的主要载体是老师通过视频的方式记录自己围绕某个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的过程,这种视频可以在课堂内外进行拍摄。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微课堂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经典性、容量小、真实性、时间短、内容少、针对性强、制作简单、凸显情景、易于分享。

二、当前初中思想品德微课教学方式的现状

1.忽视“微课堂”教学核心宗旨。但纵观当前呈现的“微课堂”,过多的侧重多媒体技术,而忽视了作为教学核心的学生对其的感知与认识。甚至有些思想品德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忽视了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不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能有效地设置教学情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场景中,不利用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整体素质的提升。

2.“微课堂”资源体系未形成系统性。一门微课的设计构思出来后,需要经过老师和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价、完善,这样的微课才会充满生机。片段化、碎片化的微课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划分和归类,需要在一定的结构上进行有意义的关联,但是这种关联是网状结构而不是线性结构的,是动态前进而不是静止不动的,师生在教学中的评价和反馈是形成动态化的学习资源的根本。建立系统化的微课资源,不仅能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也可以供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分析教学。

3.老套教学方式与先进教学方式的结合。当前,初中思想品德微课教学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教师在微课教学中的角色没有转换好,仍然存在用“微课堂”这个新方式装下旧友教学模式这个“老酒”。简而言之,就是教学仍然“换汤不换药”,教师的角色依然是过去的“主宰者”“传授者”,而没有转变为“指导者”“激励者”“顾问”等角色。

三、如何改进初中思想品德微课教学方式

1.发挥“微课堂”学生的能动性。“微课堂”教学的主人公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个性化教学就不能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在思想品德个性化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并投入到学习中。德育应该回归生活,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要真正内化为学生自主建构、形成和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生成过程。

2.“微课堂”主题突出,案例运用得当。一段思政微课就是一个主题,一段思政微课堂教学内容就是基于思政课教育教学在具体实践中所产生的具体问题,一个思政微课它所包括的是教学设计、教学方案、重难点突破、练习测试、学习策略、教育教学观点等,因为微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一段思政微课程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内容相对完整,让学生能够在段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对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总结,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案例教学必须遵循目的性、客观性和典型性的原则,进而通过相关主题将微课串联起来,形成系统性的微课资源。

3.微课教师的自我提升及角色转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教师在微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且有很大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效果有着重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思想品德微课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活动,而且还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

四、结语

当微博、微信已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微课堂”已经不是陌生之物,它必将是未来课堂的必然之物,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集灵活性、内容集中性、针对性于一体,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微课堂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尽管当前初中思想品德微课教学方式还存在一定问题和难题,但是只要我们能正视问题,积极应对,相信“微课堂”在不久的将来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学智.基于微课堂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教学与管理,2015,(05).

[2]王强.微课堂有效教学方法探讨.新闻传播,2015,(09).

微课堂的概念范文5

微课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授课方式,其时间短内容具体、资源类型多样化的特点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这些教学内容和环节上应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本文分析了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微课应用的现状和优势,并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的原则。

关键词:

微课;小学语文;儿童认知发展

1引言

“微课“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微课程“的概念,是指用于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时长很短的教学内容。在国内佛山教育局最早推出”微课“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线学习的最佳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为10分钟左右,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本身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太长。而微课模式恰恰迎合了小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近几年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也带动了”微课“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小学教育开始应用微课教学。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多种内容和形式,在线视频、音频、文字、图像、PPT等资源多样化的微课形式恰好能够适用于小学语言教育的各种内容和环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必然能够为小学生短小精悍、直观生动的学习内容,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2微课

2.1微课的概念:

微课的概念起源于2008年美国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的“微课程”的概念,他提出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设计的时长约1分钟左右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在线学习或者移动学习。目前国内的学者对于微课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胡铁山教授最早提出“微课”的概念,并且近年提出了微课概念3.0版。他认为微课又称微型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是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是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将微课也称为微课程,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而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并不是微课程,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可以是视频、动画、PPT等)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开展的短小的、完整的教学活动。

2.2微课的特征

(1)时间短、内容少。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时长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以5-8分钟左右为宜。该时间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或自学效果。与传统的课堂复杂的教学内容相比,微课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为了反映某个教学环节而设计的,其内容非常精简。

(2)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内容主要围绕某个课题或某个知识点进行,主要针对难点或重点知识点、例题习题、实验操作等课内外教学过程或者相关资源,因此主题非常突出,一个课程只有一个主题,都是具体的、有能力自己解决的问题。

(3)资源类型多样化传播、使用方便。微课资源的呈现形式除了主要的在线视频形式,还有音频、动画、PPT等各种流媒体格式,通过网络在线方式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或者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在线观摩教学案例,便于进行评课和教学反思。另一方面,这些流媒体格式形式出现的微课内容可以非常方便地下载到电脑终端或者当前流行的智能手机终端,可以实现移动学习,使用方便。

3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

3.1建构主义理论:

传统的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教“,以教师为中心。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发现知识,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构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形式,满足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具体情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而微课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将各种小学语文素材制作成PPT、音频或视频,不但能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还能够提供实际的使用情境,帮助小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自主构建。

3.2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按照年龄段分成四个阶段。0-2岁是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2-6、7岁是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凭借表象进行思维。6、7-11、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着眼于抽象概念,但仍然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11、12岁以后是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在逐步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持。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存在持续时间短、易分散的特点,长时间的理论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时间短内容少的微课一方面短小精悍,正好满足了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形式多样的微课每一个课程都有具体的主题和情境,给小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内容,能够调动缺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小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4.1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现状:

随着网络课堂的流行,佛山教育局在全国首创了“微课“在线学习模式,微课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小学师生熟知,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的频率低。“微课“一词虽然出现了多年,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微课的了解有限,大都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微课制作相关的培训。有的教师不了解微课更不会制作微课,更谈不上在课上和课下随时使用微课教学。有的教师虽然了解微课及其制作流程,但是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也是偶尔在课堂上使用微课。

(2)微课在线学习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少。目前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还大都局限于课堂,教师仅仅是将微课作为一堂40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进行播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不大,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有显著提高。对于小学生而言,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是10分钟左右,将课堂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8分钟左右的微课,更利于学生课下的在线学习。

(3)小学语文教育中微课资源还比较单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的动画视频等资源更感兴趣,而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资源还大都是比较传统的文字图片类做成的PPT。教师缺乏系统的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制作的微课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满足小学生的认知需要。

4.2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优势

(1)微课时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小学生所在的年龄阶段和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网络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并且更侧重于具体的形象认知。而微课的教学内容一般是课堂教学中某一个知识点的重点或难点,或者是某一考点或疑点,内容具体。并且微课时间一般在5-8分钟左右,适应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2)微课资源形式多样,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的各种教学。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微课除了在线视频的主流格式以外,还可以以文字、图片、音频、PPT等一系列的流媒体格式呈现,可以应用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微课还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前使用,向学生们介绍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在课堂上穿插使用让学生们抓住重点与难点,还可以在课下使用为学生们解答疑疑点并进行师生互动。

4.3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启示

(1)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的微事物,人们也开始习惯用平板、手机能智能设备进行办公和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已暴漏出很多缺陷,现代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学生的“学”。“翻转课堂”模式和“微课”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微课”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及时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改变已有的教学模式,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2)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整合“微课”资源。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不光是学校之间零互动,就连一个学校内部各个教师也是各自为政,按照自身教学的需求制作零散的“微课”资源,即浪费了资源又难以取得持续的学习效果。对于学校而言,首先要安排教师参加正规的微课设计和制作培训,将各个年级的教师组成一个微课设计和制作团队,根据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学纲统一制作各个阶段的微课资源。即能实现资源的共享,还能为师生提供持续的教与学过程。

(3)小学语文教育微课的主体应当有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主体参与。首先,学生自然是微课的主体,无论是课前微课,还是课中微课,或者是课后微课,学习的主体都是学生。其次,教师当然也是微课的一个主体。除了课堂中师生互动,课前微课和课后微课教师都应当和学生互动,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最后,在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微课中,家长也应该是一个主体。课前微课和课后微课中,家长都要需要和孩子一起观看学习,陪着孩子一同学习的同时解答孩子的困惑。

5总结

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新的学习模式的涌现,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变,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学习的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微课“教学模式正是以“学生”为中心,5-8分钟左右的视频以各种形式为学生展现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便于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微课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拼音识字、阅读写作等各个学习环节,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目前各个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接受系统的微课设计和制作培训,建立现代化教学的思想认识,提高制作微课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和课堂下积极应用微课教学。

作者:彭作玲 单位:临沂北城小学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微课堂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高中物理 微课堂 有效运用 提高效益

微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断的被引入中国,其以独特的优势受到了高中教师的青睐。高中物理学知识点多、内容繁琐抽象,不易理解,是高中学生学习的一大难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课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中的抽象概念,更加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优化物理课堂教学,助力物理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一、借助微课堂进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主要是学生在上课之前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提前学习的过程。课前预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前预习充分的体现了学生注重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学生能够在预习中不断的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微课堂帮助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微课堂的中内容灵活、全面、直观,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解《力的分解》这一课时,在学习“力的分解”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合成”的知识,对“力的分解”也有了一部分的了解。教师可以针对这一课运用微课堂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在预习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设计一些关于“力的分解”的小游戏或者是小故事。借助多媒体的直观、形象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在课前的预习过程中学生简单的了解了“力的分解”规律。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演示两个力气大的男学生之间互相拔河,然后请出一个相差特别悬殊的小个子女同学,让女同学一个人拉动两个人。让同学亲自通过这个小实验感知“力的分解”原理,最后得出结论。教师借助微课堂进行的课前预习,让学生能够在质疑和思考中不断我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运用微课堂进行物理教学

微课堂的高效、便捷的特点得到了多数教师的高度认可。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堂开展物理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直观的教学,多媒体信息量大、内容直观新颖,教师可以借助其特点进行微课堂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用在死记硬背抽象的概念定义,而是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课上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设计一个微课。加速度主要是通过物体运动快慢来进行加速度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在微课中设计两个不同速度正在行驶的轿车,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展示引出加速度的概念,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三、通过微课堂进行复习巩固

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仅是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重要的是要及时的进行课后的复习巩固。学生养成课后巩固的好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微课堂作为一种便捷,生动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复习工具的不二选择。教师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时就可以通过微课堂的形式来完成。以微课堂的形式进行课后的复习巩固,不仅可以清楚直观的重现上课重点,还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例如:教师在讲解《重力》这节课后就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复习的微课。在微课中教师可以加入一些失去了重力之后世界的改变。失去重力之后地球上的所有东西都会漂浮起来,地球上再也不会有风雨等等。通过这样的微课堂设计,强化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并且通过趣味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复习巩固阶段的微课堂设计教师应该注意重点、难点知识的强调,让学生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巩固加深,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