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教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电算化教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电算化教程

会计电算化教程范文1

关键词:问题教学方法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基础比较差

要学好会计电算化课程应具备最基础的会计知识及计算机操作能

力,我们专业把会计电算化课程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只学过《基础会计》,部分同学具备基本的会计知识,但是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对会计知识掌握不够,导致在操作过程中无法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期末结转中把损益类科目结转至“本年利润”科目,从专业处理要求,收入与支出分开结转,生成两张凭证,但是很多会计电算化教材都是将所有损益类科目同时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生成一张凭证。针对这种情况,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的同学就很难理解这样的处理,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结转,结转的数据是怎么得来的。

会计电算化专业所开设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不多,第一学期《计算机基础》基础只每周4节课,在第二学期也没有开设有关计算机课程,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很生疏,甚至还有个别学生不知道怎么开机、关机,比如关机的时候直接关显示屏的电源就以为关机了,对软件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些简单的问题就更没办法解决了,比如:数字锁定键关掉了,无法往电脑里输入数字,学生面对这情况也是措手不及。还有一部分学生不会用五笔打字,用拼音打字时拼音很不标准,结果导致打字速度很慢,有时两节课打不了50个字,这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操作速度较慢,很难完成教学内容。

学生间差距较大,教师难把握教学进度

由于专业知识及计算机操作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学生之间操作进

度差距较大,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很难学进度。根据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情况,一般是把一节课的内容按以下步骤完成:教师边讲解边操作——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总结,提出学生的错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错误纠正。但由于学生操作进度差别大,所以当教师讲完一部分内容后由学生操作时,操作快的同学完成任务后就问下一部分内容;操作慢的同学迟迟不能完成任务。当老师继续讲后面知识时,部分同学就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这种情况持续越久,学生进度差距越大,教学进度就很难统一完成。

(三)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也受到实训时间、实训室、教师业

务水平等各种因素影响,电算化教学中,教师一般还是采取以“教”为主,一般是先由教师讲解理论及操作,而后学生上机实践,在上机操作时,由老师讲一步,学生跟着做一步,这样导致学生在缺少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机械地去听,往往听不进去,即使听了,也是一知半解,因此,在教学中,经常是教师刚刚才讲的问题,学生却做不出来,或者做出来但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不感兴趣,并没有真正掌握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的操作及相关理论知识。

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分析

合理安排课程,加强学生计算机操作及专业练习

根据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比较差这种情况,本人认为要加强基础

课程学习,特别是一年级第一学期是从国庆后开始上课,《基础会计》才每周6课时,根本无法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专业学得不够扎实就影响到学生后面专业的学习,包括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的学习,所以《基础会计》应该设8课时,同样道理,第一学期所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才4课时也较少,很多学生是从乡镇中学过来的,以前没接触过计算机,在短时间内很难了解电脑基础知识。除此之外,我们所设的专业是“会计电算化”而非“会计”,所以作为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工具,学生应掌握一至两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如Visual Basic语言或C语言等。会计上的大部分数据采用数据库的形式存放。随着网络的发展,也需要掌握大型数据库(如SQL Server等)的基本知识。会计基础知识及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学好,会计电算化课程就很容易学习,会计电算化专业也就学得比较扎实了。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班学习,制定不同学习标准

我们所教的学生是要适应社会的工作岗位,所以要根据学生的

实际情况分班学习,制定不同的学习标准。比如:有些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按以前2年的教学计划,很多学生无法学好会计专业知识,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基础会计都没学好。而有些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受到同班学生进度的影响,并没有更深入学习专业知识,这样很不利于学生的就业。面对实际情况,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班学习,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侧重于学习不同的内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有从事会计、出纳、收银员、文员、服务员等工作,那么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以考取助理会计师为培养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知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会计、出纳工作。对于基础、接受能力一般的班级学生,应该侧重于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收银员及计算机操作等考核,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收银、文员、营业员等工作。根据三亚是旅游城市这特点,对基础较差的学生,除了学习基本专业课外,还有深入学习酒店专业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熟悉酒店服务工作。

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会计电算化是要求动手能力非常强的课程,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今电算化的教学。在传授知识及操作时,可以采用“六阶段教学法”,每次操作前先讲明操作任务,鼓励学生根据教材等相关资料自己进行操作。在学生操作遇到困难时,如果是个别情况就单独辅导,如果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由老师统一分析讲解。学生再根据教师的传授进行操作,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再结合学生所完成的操作任务,结合理论知识,讲解分析,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最后通过综合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可以单个完成,也可以分组完成。学生所练习的综合资料要与基础会计的手工账实训资料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把专业知识系统的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及知识运用能力。

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可以让操作快、好的同学辅导操作慢及不懂操作的同学,以这样的方法缩小学生操作间的距离,更好的帮助提高较差学生操作水平,也能够让基础好的同学知识得到巩固。同时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沟通情操。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成果,对学生的错误不要训斥,在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时应当耐心听取,对他们的意见不要评论孰对孰错,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

另外,职业教育更应该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会计电算化在教会软件操作的同时,要传授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思想,因此对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电算化系统管理能力要求很高。作为该专业的教师应定期参加会计理论知识的继续教育,更新完善自身理论知识,树立会计新理念,不断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同时,也应该多参加相关财务软件公司组织的培训,专业进修,或是到企业进行实践,进行自身实践技能的培养,利用课余时间多上机操作,提高自身的专业操作技能,以防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更新太慢、实践技能不强等问题的出现。

小结: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不同的课程所侧重的方法也有所不同,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本人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所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随时随地调整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使教学效果达到较好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教程范文2

一、通过岗位分析设计课程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目标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介绍会计软件的设计原理,另一类是对一种商品化的财务软件操作训练学习,由于财务软件数量较多,导致不同学校教学内容有较大差异。课程目标不统一,课程内容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处于什么地位,学生应学习到什么深度,如何将会计理论体现在课程中并不清晰,导致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与会计实务工作的多样化之间有较大的差距。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像ERP这样的管理软件也会逐步进入到中小企业,因此应将ERP等软件包含的管理思想渗透到课程中,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角度来设定课程的教学目标。高职会计专业主要培养中小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目标不仅培养会计信息化操作能力,还应培养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的解决能力。

根据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特点,将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任务化,划分为若干个岗位技能知识,让学生以模拟实训的方式熟悉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掌握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通过调查,发现有98%的中小企业均采用了财务处理模块,51%的企业采用工资和固定资产模块,28%企业采用了供应链管理模块。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可以设置认识会计电算化岗位、系统管理、账务处理、财务报表编制、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等八个项目,每个项目由多个任务组成,以任务为导向,每个任务包括任务描述、必备理论知识、任务操作三部分内容,同时每个项目对应相应的工作岗位,每个项目有具体的指导及对应练习。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关键是教学任务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服务业、商业、工业三类企业的实际案例,将软件操作与实际岗位充分结合,将一个大的企业案例分解为较小的操作任务,并对每个任务进行细化,以任务驱动方式教学,特别强调整个业务的流程化处理。建立非结构化的学习任务,即学习任务模仿企业日常工作状态,如会计初始资料往往不完整,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学生在操作时需要思考如何操作才能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实施

会计电算化教学一般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专项基础模块学习,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各模块的操作;第二阶段进行职业岗位的分岗实训,旨在掌握职业岗位的专项应用能力(会计综合核算应用能力),增强职业岗位能力的综合性,由核算型能力向综合应用型能力拓展。在这一阶段,需要教师综合不同财务软件的共性,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全面了解利用会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的原理和方法,从而满足熟练使用会计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和会计管理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是机械的告诉学生怎么操作,更重要的是使其理解每一步操作的含义和目的,才能让学生更快更熟练的学习和使用财务软件。财务软件的讲解通常是分任务分模块进行讲述,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生对各个功能模块的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的整体关联意识,能够将整个模块统一协调的操作,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应用。会计电算化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1。讲授与演示的组织与实施。课程教学中以练为主、讲为辅,通过模块化的会计工作任务,以实际案例让学生探究式学习。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两者并行,边讲边操作示范,学生一边听一边进行练习,在学生进行实践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随时根据练习情况掌握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动手能力,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手法,并围绕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深度讲解和反复练习,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最终达到教与练有机结合。教师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反复实践操作,教师巡回辅导、指导,并根据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对于普遍性问题及时作补充讲解。为了方便教师的讲授与演示的组织与实施需要在每台计算机安装多媒体电子教室。

在课堂学习中,高职学生普遍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容易出现“照猫画虎式”学生和“好问式”学生。“照猫画虎式”学生就是学生学习只是按照老师的演示进行学习,只知道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演示,一旦知识稍加变化就不会操作,或者操作完之后还不清楚,为什么这样做;“好问式”学生是指有些学生操作中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立刻向教师提问,而不是先主动思考并设法解决问题,教师遇到这类学生,最好是对其进行引导学习,而不是直接告诉他如何操作。在逐步引导中让学生自己进行检查和操作,理解操作的实际意义,找出问题的根源并最终进行解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师授课的关键是解析难点、启发学生思考、提供参考资料目录,余下的教学时间为学生自行理解、把握和总结,并以课堂作业或课堂交流的形式加以巩固。

3。课堂教学情景化。“教、学、做”一体化的基本含义是实践教学导向,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在会计模拟实训时营造实际工作岗位的情景氛围,详细讲解会计业务流程图、会计岗位和岗位职责制度、会计科目及重点应用、会计账务处理要求内容等,为学生思索、判断、选择解决经济实际问题、实训等创设一定的情景,形成会计电算化教学特色,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4。分组模拟综合实训。在学生熟悉整个套帐操作后,可以对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实训,每个小组的学生根据各套帐的财务数据,建立起各自单位账务系统,并彼此轮流在账务系统中担任不同的分工人员,如出纳、会计主管、工资、存货、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岗位。一是让学生了解各岗位的职责并熟悉相关的工作,为将来就业做准备;二是培养学生在各个岗位之间的分工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交流心得、通过角色扮演和换岗实训,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岗位,明确各种岗位的职责权限,不仅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而且加强了学生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以能力为评价核心,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会计电算化课程以实践教学内容为主,考核办法也应相应的变化,建立一个能评价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将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结合教学过程实训状况,确定需要评价的要素,分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等模块设定考核指标,其指标应尽量量化,力求公平,并形成一个指标考核体系。以过程考核为主,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减少逃避实践课的情况,提高学生对实践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以能力为评价核心的考核体系,推行多种多样的实践考核制度是现实要求。为适应一体化教学方式,课程成绩由如下组成:平时课堂表现成绩×10%+模块实训成绩×30%+课程综合实训成绩×30%+期末成绩×30%,充分体现以实践教学环节为核心,重视教学过程考核,重视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不放松。考试的形式不拘一格,将撰写实训报告、案例讨论、模拟实验、专业技能比赛获奖等级计分等多种形式充分结合。

实行“一凭多证”制,使“课证”深度融合,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要求学生参加考试取得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用友ERP技能证书等。将常规考试与能力考证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职业技能证书课程内容完全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课程改革应该从职业岗位的典型任务出发,明确课程的技能培养要求,采取适合的手段来进行“做中教、教中学”。让学生在真实案例环境中,体会到工作实际要求,掌握所学专业知识,体会到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的要领。

会计电算化教程范文3

【关键词】 基于工作过程 会计电算化 “教、学、做”一体化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教轻学、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有悖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和弊端,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通过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将“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融为一体,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开发已成为现代职业课程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和重要内容。

一、课程的定位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省级教学改革的试点专业以及河南省特色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实践,已探索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改革需要的“三四四”人才培养模式,即“三个培养阶段”:第一培养阶段: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二培养阶段:取得助理会计师证书;第三培养阶段:取得会计师资格考试科目合格证书。“四个核心技能”:会计核算技能,成本核算技能,财务管理与审计,纳税策划与申报。“四个实践环节”:实岗感知环节,单项技能模拟环节,实账实训环节,实账实岗环节。该专业秉承“服务河南农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从广度和深度上动态地对会计电算化行业及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研,了解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并以这些岗位的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岗位技能需求与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构建了“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指导思路为:根据就业岗位每项任务的工作过程,分析每一个工作步骤所需的基本知识、必需技能、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把这些学习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整合,按照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排列,构建基于系统化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专业课程体系既考虑了专业、课程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又涵盖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全部内容。采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与课堂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用社会认可、技术含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代替校内相应课程的考核工作,实现了专业会计教育与行业标准接轨。

而《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环节和重要职业核心学习领域,是学校为实践“三四四”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开设置的核心专业技能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门融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一体的学科交叉型课程,它继《会计基础》、《办公软件与应用》等课程之后开设,一方面可检验前导课程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学习《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等核心专业技能课程奠定专业基础。同时,作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准入的必备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顺利取得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进而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很好地体现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特色。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具备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力、基本素养和工作能力,能快速适应不同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为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以会计电算化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会计算化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在分析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确定会计电算化学习领域的目标及内容。并遵循认知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对学习领域进行具体化,分别以工具应用层次和企业类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首先根据软件应用层次由易到难共创设了四个学习情境——会计电算化单项级应用、会计电算化部门级应用、会计电算化企业级应用和会计电算化集团级应用,分别满足企业特定应用需求、核算需求、业务与财务一体化需求和集团企业管理需求;然后在每个学习情境下又结合学生就业分布行业及岗位分布状况,依据企业类型分别创设了商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和农牧企业会计电算化两个学习子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都以一个真实完整的工作任务为驱动,并依照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流程,采用“实岗感知+实验实习+实账实训+实账实岗”四种实践形式顺序组织和实施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始终与真实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让学生真正感到学习就是工作,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和要求。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完成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中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以及职业资格标准、会计电算化应用和普及现状、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学时及后续课程要求为依据,重新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型工作任务,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具体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复习检测内容、核心教学内容和自学拓展内容三个部分,并对这些内容进行重构和序化,确定核心教学内容为会计电算化单项级应用和部门级应用两个学习情境,共计四个子情境。每个子情境又按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并确定了八项工作任务,涵盖系统管理、总账管理、报表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薪资管理等系统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根据总账管理系统在管理软件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应用的普及程度和操作难易程度,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总账日常业务处理,教学难点确定为总账管理和报表管理。在整个教学内容组织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在做中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知识需求时,适时引入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将理论教学实践化,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融为一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以讲授为主的班级教学形式,变“坐中学”为“做中学”、“例中学”、“探中学”和“评中学”,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角色扮演、启发引导、小组讨论、分层导向、模拟仿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入课堂,灵活运用电子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演示录像、课程教学辅助网站、精品课程网站等多种教学手段和工具,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丰富学习资源、时空、方式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在进行分层次导向教学时,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将知识体系分为必学、选学和自学三部分。从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任务的下达、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均采用分层差别化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上,针对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强、不主动思考、对出现的问题不主动分析和解决,导致重复性的问题较多、老师指导工作量较大、教学效率低下这一教学现状,设计了“实验问题记录与诊断表”。通过设计“问题描述”栏目,让学生及时记录出现的问题,规范专业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设计“问题诊断”栏目,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积累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设计“友情提示及建议”栏目,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学习延展能力;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和指导,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积累教学经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求助对象依次为自己、同学和老师,设计“诊断人”一栏,记录问题解决的真实情况,也作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一项重要参考。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已成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累积学习和工作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五、课程考核内容与方式

《会计电算化》课程属于单列实验课,课程的考核主要以岗位职业能力为重点。改革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理论知识为重点、以学习结果为目标的考评方式,将他评与自评、定量与定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加大实际操作技能考核比重,强化日常过程考核,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如在对学生日常过程考核方面,加大和拓展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考核,将纪律、认真程度、互助程度、沟通交流能力、团队表现等都纳入考核标准和范围中,并结合小组评定与老师评定的意见进行综合测评。在考核内容设计上,不仅明确了理论考核30%与实践考核70%的比重分布,加大了实践考核的比重,还将课程质量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将实践考核分为单项技能考核(实验)、综合技能考核(实习)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三个部分。其中,在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考核中综合考查学生的技能、知识和态度,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则规定凡在课程授课期间通过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的同学,就可以折20分计入课程总成绩,而没参加考试的同学,若在期末模拟资格测试中达到60分以上的,也视为取得证书,获得相应分数。这使整个课程的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考核内容也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了全程化开放式的考核体系,全面客观地考查和检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六、课程改革与实践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与改革,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评价等课程基本构成要素入手,逐步形成、全面构建了一个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做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全面带动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改革和建设,经过多年改革和实践,已基本达到硬件与软件共强,学生、教师、用人单位共赢的局面:校企合作共建的“牧专——百业会计真账会计实验工作室”,为学生在实验实习和实账实训阶段进行“真账实做”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和支撑,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多所高校前来参观学习相关做法和经验,并普遍给予了好评;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职业能力和素养得到不断加强和提升,会计电算化证书通过率达到100%,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平均达到85%,高于河南省及郑州市的同期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实习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好评,就业率逐年攀升;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也得到提升,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高职高专教育省级教学改革的试点专业以及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会计电算化教程范文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核算领域和空间拓展越来越广阔,对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广泛、全面,会计工作不再单纯是记账、算账、报账,它更是一个经营管理手段。因此当前会计专业的市场需求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愈来愈高,尤其对于专业能力更为注重,90%的单位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

二、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要求

综观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过去和现在,可以预见,未来经济越发展,具有高素质的中高等职业会计技术人才越受欢迎。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顺应时展不断在会计教学上改革创新,培养出发展后劲足、开拓创新型的会计人才。近几年,我国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和会计软件水平提高很快,但是会计软件的应用水平和普及程度却受到会计人员水平的影响,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

三、各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市场反应

我国职业教育中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设有会计实训和会计电算化两门课,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于高职类院校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一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把高职院校的学制由三年缩短至两年,这样重复的课程设置不论对于国家、社会、学生和学校来说都是一种资源浪费;二是这样的课程设置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会计人才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联系将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就是造成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很大,而会计类高职毕业生就业难怪现状的原因之一;三是这样的课程设置与本科类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雷同,不能体现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四、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应体现的特点

(一)涉及的相关专业课程较多。

会计电算化专业包含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鉴于牵扯课程比较多,高职类院校应在最后一学期或相关课程开设完毕之后才能开设本课程。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边复习过授课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多下工夫。

(二)有扎实的专业课基础,跟上时展步伐。

我国经济要跟世界接轨,会计要先行。在会计电算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给学生补充新知识、新内容——新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以及牵涉到课程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三)实践。

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以计算机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该门课程的设置原理和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五、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高职院校要认真贯彻教育要创新发展的原则,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鼓励培养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市场为导向。

高职院校开设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让学生在掌握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会计软件的维护甚至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

(二)实践性。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重在让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和程序及系统的设计。因此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亲自操作,课堂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几个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还需要以某一通用财务软件为例讲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六、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设想

(一)改变目前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重点。

目前用人单位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软件的维护甚至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已经成为市场的需要和发展趋势。因此我认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重点应把原先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与会计实训课程合并,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手工登账与电脑登账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环境。

(二)加大实践课时。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应突出实践性强、动手能力强、操作能力强的特点。

(三)改革后电算化课程对学校、教师以及教材的要求。

首先,为配合会计电算化课程中会计软件基本操作并入会计实训课,高职学校需要对原先的手工实验室进行改造,使实训环境更加仿真。

其次,要为教师深造提供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考试,成为双师型教师;派教师定期到基层岗位实践,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最后,要组织会计电算化教学一线的教师编写出适应高职电算化课程的教材。

以上是我对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我相信,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高职院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国职业教育一定会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事业的意见.

[2]郭文燕.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会计电算化教程范文5

 

针对目前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我们着手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主要研究“‘双师’为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岗证结合”的课程体系和创建“四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在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应用会计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分析、处理财务会计业务的应用型、职业型、技术型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动手能力满意度差。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与人才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

 

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还是以知识为中心,不符合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技能”特点,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要及就业市场的变化,灵活性差。课程评价方法还是以知识把握为主,专业技能突出不够,且评价方法单一,学生就业能力没有纳入评价体系,课程评价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1]。

 

2、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便考取了会计师以上职业资格证,获得了“双师”职称,但是不具备双能力,实践技能薄弱,[2]指导实践教学缺乏真实性,解答不了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复杂问题,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实践教学环境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配有会计模拟实验室,但从其实验室的设备配置情况来看,由于实验经费欠缺等原因,远未达到仿真要求和学生实验需要。另外,目前高职院校在外建立的实训基地一般都是“友情式”合作,对企业往往只是一种负担,企事业单位一般不愿意成为学校的会计实训基地,使得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落不到实处,严重影响其实践教学质量。[3]再者,目前的实训基地形式比较单一,软件公司的参与不够,与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和持久。没有一个固定长久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使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现有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教学效果差,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不太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难以达到用人单位要求,就业竞争力不强。笔者认为,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全面推进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更好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职业型、技术型人才。

 

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业务规格

 

本专业培养德、智 、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具备会计岗位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有较强的会计电算化职业技能,能快速跟踪新技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职业型、技术型复合人才。

 

2、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自身一定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的实践。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会计电算化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3、改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创新考评机制

 

(1)改变教育观念、突出体现“技能核心”的思想

 

通过深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摒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模式,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尤其是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实现应用型、职业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提倡互动式和引导式教学方式

 

互动式教学,就是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围绕课程教学大纲与要求,精选教材,收集有针对性的案例,编写教案,选择课程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建立反映知识点、能力点的问题群。授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与案例,达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引导式教学,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独唱”的方式。教师提出与课本知识相关的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分析、总结、归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变考核模式,创新考评机制

 

理论教学的考试要建立以综合测试、答辩、口试与笔试等方式相结合的新型考试模式,减少传统试卷的比重。实践教学的考核以纸笔理论考试与综合测试相结合的模式,注重过程性教学,激发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4、 改变教学模式,科学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计划中大大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实现“四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1)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

 

单项实训是根据培养目标所需岗位基本技能在不同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某一方面或某项基本技能训练。如 “会计学原理”课程进行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会计账务处理流程训练。

 

综合实训,是在学习几门相关课程后组织的集中实训教学,它要求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技能来完成岗位基本技能训练,以提高职业岗位综合运用能力。如开设“会计模拟实习”、“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等。

 

(2)毕业论文与实践协作综合训练相结合

 

实践协作综合实训是对实践教学的总结、提高,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手段。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将财会专业毕业实践由过去单一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改为撰写毕业论文与实践协作综合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5、打造实践性人才演练平台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条件:一建立“会计电算化基础”实训室。二建立“会计软件应用”实训室。三建立“会计工作岗位仿真”实训室。四建立“手工会计及ERP”实训室。

 

其次、要建立多类型的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多层次的校企合作。一是和软件生产或经销公司合作。二是和企业合作。三是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在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给学生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或者提供一些来自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以利于教学和学生日后的就业。这样的校企结合将有利于学校了解企业对电算化人才的需求状况,进一步有目的的培养人才。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永无止境的。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学环境、条件的改变,改革需要不断地深入。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我们将继续致力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另一方面将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持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作者:聂惠芬 周爱娣 来源:魅力中国 2016年27期

会计电算化教程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财

政部2017年6月9日公布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中明确指出“进一步转变职能、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清理力度,施行20余年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即将取消,以不断降低人才负担和制度成本。”,这意味着作为会计行业准入门槛的会计证即将取消,财会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才能应对会计行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挑战。财务软件的普及,财务共享中心的应用,财务机器人的出现等人工智能的发展冲击着传统会计行业,要求会计人员从掌握最基本的核算职能慢慢侧重于应用信息化进行管理、分析和决策。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信息时代的课程,应更好发挥其作用,通过相应的改革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信息时展的“懂技术,会网络”、“擅核算、懂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化程度不够,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传统的高校财会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主干课程由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审计、税法等构成,会计电算化没有被放进核心课程里,与之相关的ERP软件、沙盘模拟实验等课程被放进了“专业限选课”、“专业选修课”这一冷衙门里。老师和学生的学习重心放在其他会计核心课程上,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会计电算化课时太少,且理论课与实验课分配不均,理论课时过多,实验课时过少,除去老师课上讲述理论和演示实验操作步骤之外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很少,学生由于操作不熟练,会导致知识掌握过于片面,印象不深刻,容易考完就忘,不利于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快速熟悉会计软件。2.教学目标不清晰,授课内容重点偏航。高校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使用的都是财务软件,有些高校由于建设资金不足以及对会计电算化重视程度低,教学使用的是老版本的财务软件或者演示版。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教授学生应用总账系统,学会从初始设置-填制原始凭证-审核-记账-结账的整个基础会计循环过程,对于其中的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往来款项管理等模块涉及甚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提高,ERP集成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普及,会计信息传递达到即时性和自动化,要求应用型高校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应由传统的注重核算转变为以核算为基础,侧重分析、决策和管理功能以及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以达到熟练掌握财务软件的目的。3.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学生学习主动性低。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理论课讲述理论,实践课先由教师操作演示一遍后,学生模拟操作,照葫芦画瓢,长此以往,学生感觉疲乏单调没有趣味。教师在上实验课的时候往往会给学生布置作业,实验完成后即可休息,有些学生为提早完成作业,有可能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背下老师的操作步骤完成作业应付老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主动学习性低,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让老师解决,独立思考能力差,教学效果不佳,耽误教学进度。4.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信息化程度掌握不高。目前从教的会计电算化教师一般都是会计专业出身,很少即懂会计又懂计算机,大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会计软件的运行、维护、程序以及出现的计算机问题上认识不够深刻。由于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参与到企业实践,对于ERP软件的全面系统工作不够了解,这就造成学生学习软件操作仅限于基础操作的皮毛,并未深入到供销存整个系统的财务管理。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措施

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提高课程重视程度。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重视会计电算化课程,通过增加课时和学分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重视程度,摒弃应试教育的错误观念。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尽量做到理论讲授精简易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因此,高校应加大对电算化实验室的建设,除了基础的电算化核算软件外,应增设ERP软件,如果有条件,实践教学可以结合沙盘模拟实训,通过分组以及角色扮演模拟企业经营,可以更好的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全盘操控水平进行锻炼,并在此过程中更好的理解财务操作。2.转变教学目标,适应人才需求。应用型高校正处于改革的浪潮之中,“互联网+”时代与人工智能的到来导致人才需求发生转变,会计证的取消意味着着高校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将改变以考证为导向,转为以提升业务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的“硬实力”的教学目标。传统教学观念认为会计电算化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代替了手工做账,但在信息时代,ERP集成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普及,会计信息传递达到即时性和自动化,要求应用型高校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应由传统的注重核算转变为以核算为基础,侧重分析、决策和管理功能以及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以达到熟练掌握财务软件的目的。3.构建网络课堂,丰富教学方式。现时的会计电算化是基于互联网搭建,整合财务处理、采购、销售、成本、报表等系统的平台,为了改进“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现状,以兴趣带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互动,资源共享以及多样化考核。教师可以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等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课堂供学生下载学习,对于会计电算化这一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将操作步骤录制成视频共享给学生供学生多次观看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布置作业以及进行实验解答和指导,实现师生线上线下交流。通过构建多维度多资源的网络课堂,实时解答学生疑问,跟进学生学习进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与提升学生积极性。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信息化培训。针对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计算机技术掌握不牢固的短板,高校应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政策。鼓励教师“走出去”——到相关院校进修,提供机会给一线教师进行培训,定期深入到企业中参与工作或兼职,为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而努力。着力关注相关人员“引进来”——聘请校外专家,例如财务软件公司专职培训师来兼职高校教师,承担一部分实践教学任务,或者定期专家来校以讲座培训的形式指导教学,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

三、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懂实际操作,能全面系统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熟练操作财务软件,运用新的管理理念参与企业运营计划,提供分析、决策、管理的新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紧跟信息时代,重视会计电算化,转变教学目标,构建网络课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学改革中全力培养,为企业输送“懂技术,会网络”、“擅核算、懂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喻硕,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思路探讨[J].亚太教育,2015,33: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