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

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范文1

论文关键词:武术;大学体育课程;优势;改革途径

一、武术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优势

(一)武术的文化特征

1、技击性。武术的核心是技击。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原则形成的各外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虽然各门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武术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重要原因。

2、健身性。武术训练不仅重视内在"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能够达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

3、独特性。中国武术对于人类的最大贡献是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家学说的精髓,突破了搏击中力量决定胜负的传统观念,突破了主要由四肢作为攻击手段极限的搏击术,蕴涵着一种东方古典的礼仪道德和修养,是一种阳刚阴柔完美结合的美学理念,它体现了一种武学中完美的艺术性,它从一个更高的境界上符合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

(二)大学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其优势

1、高校武术教学目标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的特点以及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育实数框架的新标准。它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拓宽了课程学习的范围,将体育课程学习的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

2、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分类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按照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两大类。在当代大学的实践教学中,套路运动教学占据内容。 转贴于  3、优势。一般的体育运动效果都仅仅是对外在表现的强健,然而武术确实一种壮内强外内外兼并的健身运动。武术强调的是内外俱练,身心双修。通过练习对外可以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特别是太极拳强调用意识引导动作,长期锻炼对调解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气养血,改善人体机能和精神状态,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等都有很大的作用。

二、武术的改革途径

我国武术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策法规不健全,多头审批现象突出;内部机构设置不健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管理秩序不是太乐观;轻视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文化课课程设置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办学物质条件较差,收费标准不一等。面对此种现象,结合当前武术教课情况,就这些问题本人提出一些微薄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武术课堂教学中,基本功的练习时间要适合学生体质状况,采用控制单个动作练习时间,多个基本功动作轮流练习的方式,并结合小组合套路的练习学习和复习基本功。同时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特别是力量素质的训练,并提出相应的考核标准要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基本功的学习,并为学习套路做好体能准备。另外,在套路的学习上,除了加强对套路中每一个动作的攻防意义的讲解,还要注重精选适合大学生学练的套路,以增加课堂上同学们的活跃性,使大家更快更好地融入到武术这门艺术之中。

(二)加强师资力量

新的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的推出对高校各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高校武术教师教学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发出新的挑战。但是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程师资现状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体育课程的改革创新及实施有密切的联系。

(三)完善教学手段

随着各高校因扩招而后带来的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的状态突显出来。因此,加大场地、器材建设的投入是摆在各高校面前刻不容缓的工作。场地、器材的增加滞后于高校扩招改革的步伐。应加大经费投入,以保证武术教学的正常开展。可喜的是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许多院校的场地、器材严重不足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四)注重武术文化的传播

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范文2

[关键词] 软式排球 体育兴趣 组织教法 积极性

软式排球具有球速慢、难度小、少伤害、趣味性高、娱乐性强的特点。人们尝试一种新的运动、获得新的体验时,会得到一种好奇的心理满足,就会产生乐趣。在软式排球教学中,应使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保持新鲜感和浓厚的兴趣,并能不断获得快乐的运动体验与技能提高的成功感。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洛阳市部分高中学校学生。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直接观察法;总结归纳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提高学习软式排球兴趣的途径如下:

1.新颖的事物易引起兴趣。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其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软式排球作为新兴的体育项目,再加上自身的特点,很快地适应了高中教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观看中国女排的比赛。中国女排在世界上取得的辉煌成绩,对学生学习软式排球也起到了激励作用。有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曾在电视上看到中国女排队员们奋力拼搏的场景,她们每一次矫健的跳跃、娴熟的挥手、振奋人心的呐喊、热泪盈眶的拥抱,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组织合理有效的教法。组织教法得当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一节课如果教法组织得好,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练习起来充满乐趣,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如果教法组织不当,即使是游戏等一些学生爱玩的运动,他们练习起来也如同嚼蜡。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意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精心设计、布置一个宽松的练习环境和良好的锻炼氛围,能够诱发学生对学习极大的兴趣,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如在教排球移动时,我没有单纯地进行移动教学,而是在教之前用绳子绑住球,两人一组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脚步移动,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排球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起来。

其次,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通过调查发现,虽然高中学生在初中有的已经学过排球,但是他们并没有排球基础。因此,我在教排球过程中以打基础为主。基础学好了,他们就会不满足,自己就会要求学习较难技术。

第三,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在教正面下手发球时,先做一个与其有关的游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采取不同的击球方式,把球打到指定的位置,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到问题和难点,从而提高求知的兴趣。

第四,注意考试的运用。巧妙地运用考试,也会对技术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排球学习垫球时,学生没垫几个就飞了,积极性下降。这时我要求进行排球垫球考试,考试要求不高,只要大多数学生稍加练习就能达到。这样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刻苦地进行练习,考试时很多同学都感到意外——“我也能垫满分”,积极性一下子又提高起来。

第五,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教学中不要把学生限制住,而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如固定的队形、同一个教材等,固定的队形不利于同学之间的自由组合,同一个教材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

4.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在教学中发现,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相互鼓励,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首先,在练习中我提倡技术好的同学多和技术差的同学练习。因为在练习中动作差的同学能够边练习边观察好的同学动作,还可以向对方请教,且使练习密度加大,可以打好几个来回,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动作好的同学在练习中体会到做老师的感觉,要想教别人自己技术必须要提高,在练习时对方给的球或左或右、或高或低,而自己回球要到位,这样给自己也加大了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刺激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的提高。

其次,注意发展学生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中多运用学生示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优点,教师就是要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给他们展现自己的机会,一方面学生可以体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觉得他们能行自己当然也能行,减少了心理压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结论

(一)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情感上喜欢而使体育学习成为一种高尚的享受。

(二)通过上面的多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软式排球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连道明《软式排球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2.吴 键《试论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艺术》[J](《天津体院学报》2000.3)

3.周登嵩《学生厌学与体育教学改革》[J](《武汉体院学报》2000.5)

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范文3

关键词:高中新课改;存在问题;改进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28-03

一、基本情况

自2001年6月开始,我国各省区先后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顺利。2012年9月,广西作为全国最后一个开展实施新课改的省区也步入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行列。

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先前被动的吸取知识转向主动、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要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改另一个“颠覆性”的变化体现在评价体系。改革后,评价依据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强调培养高中生的公民素养。

目前,广西新课程的实施还处于实验起步阶段,面对全国蓬勃发展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作为全国最后一批课改省区,我们不得不直面新课改在实施初期浮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尽快找出解决措施,从而让新课改在广西区内能更好更快地发展。为更加全面地了解在广西新课改实施中的真实情况,笔者对广西区内不同类别的高中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二、调查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对象主要是广西桂林、河池两市区及县城的7所中学校的学生。在对有关中学学生访谈、初步了解中学新课改实施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编制了封闭式的问卷,对这两个地区的7所高中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8份。问卷共含12个题目,其中8题为单项选择,4题为多项选择。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新课改的态度

关于学生对新课改态度的分析中,笔者在问卷中设计了3道单选题。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学校新课改实施情况基本满意,认为在高中阶段培养综合素质教育还是比较重要的,但仍有10%的学生不满意学校实施新课改情况,7.6%的学生认为在高中阶段不需要培养素质教育或对其抱以无所谓的态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主动适应新课改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新课改的实施抱以极大的热忱。不可忽视的是,16%的学生在新课改提倡的提高综合素质大背景下,仍以认真学习课内知识,学好高考内容为主,这主要是受到目前高考制度的影响。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经过一段时期的新课程改革实施,多数教师已逐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与目标,积极主动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通过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情况以及学生最喜爱的教学方式的调查可知,69.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较大变化,从原先的教师传授为主转变为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而在调查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时,选择教师讲授少,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多的学生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51.6%。

对教师新课程教学的满意程度,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调查结果对比,发现不同地区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河池地区在这次新课改带来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深受学生的欢迎,不少同学对其抱有强烈的新鲜感。相比较而言,桂林地区(以某中学为例)在此次课改前就在全区率先采用“杜郎口”模式教学,充分利用导学案教学,形式新颖,因此当地学生对本次的新课改有着很高的期待。但就目前而言,新课改的实施进度还不能完全让学生满意,这也从侧面说明新课改在广西的实施还存在很大程度的改进空间。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改背景下,通过问卷中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情况以及学生遇到问题的解决途径情况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可知,新课改后转变很明显和完全没有变化的极端现象仍为少数,大多数学生在新课改背景下学习方式有较为明显的变化,说明新课改在广西实施初具成效,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不可忽视的是,认为学习方式转变较为明显和不明显的人数各占调查总人数的42%,说明新课改的实施还有待进一步深化,需从实质上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精神。

从调查问卷及对学生的随机访谈中可知,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绝大多数学生会首先选择请教老师,其次是与同学讨论,选择自己思考解决或是上网搜索查阅资料的学生仅占调查人数的31.4%,说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四)对新评价制度的看法

对新课改初步制定的一系列新的评价制度,学生们均有自己的看法。从问卷调查结果看,45%的学生认为新的评价制度有利于学生评价的多元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有52%的学生认为其流于形式,不能真正通过这些评价方式衡量出一个人真正的综合素质,而且不仅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可见,新课改在广西的实施依然存在许多不足,需要不断探索与借鉴,努力找到一条适合广西的新课改发展道路。

四、存在问题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中可知,学生对广西的新课改实施抱以积极的态度,但由于高考的压力,也使得学生在尝试各种新的学习方式过程中存在不少担忧。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固然受到学生的喜爱,但如何不使新颖的教学手段流于形式,真正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仍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广西实施新课改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转变,如何真正把课改的精髓融于实际教学中,依然是新课改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广西课改初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教师的学生观转变不到位

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对新课程改革中所要求的教师的角色把握不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不知如何下手。通过对广西若干中学的学生了解到,虽然小组学习方式新颖,教师普遍采用导学案教学,但部分教师只是单纯地布置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在上课过程中没能充分利用。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很多学生也只是很简单地照搬别人现成的见解,很少有自己的体会,没有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也无法很好地体验小组合作的兴趣和收获的快乐。学生只是停留在课堂的表面现象中,没有更深刻地领会知识本身,这也正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形式上发生改变,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没有提高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从问卷调查结果上看,以学生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最受学生的欢迎。但仍有部分教师为了赶上课程进度,未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认为学习方式转变较为明显和不明显的人数各占总人数的42%,说明就目前阶段而言学生尚未能完全转变学习方式。

从调查广西某中学与学校师生的访谈中得知,虽然学校一直采用的是导学案教学,提倡学生课前预习,更好地熟悉上课内容,但从实际情况看,学生的完成效果并不尽人意,多数学生并没有按要求课前预习,而是在上课过程中才跟着教师完成或者从其他同学的回答中填写答案。上课过程中的小组讨论,课堂氛围是活跃,但学习效果不理想。因而,如何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自主学习意识,仍然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当地课程资源缺乏

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得以推行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在本次调查走访中发现,在市区的中学普遍都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但在一些县级学校中,教学设备还是比较匮乏。就目前而言,许多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藏书结构不尽合理,存书量有限,且内容较为陈旧,不能满足新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需要,相应的配套教学资源缺乏,教师要在教学资源的寻找开发、课件制作等方面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

(四)评价制度不完善

就目前而言,广西许多学校虽然使用了新教材,却还用老的一套方式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即使教师已具备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依然不敢放手一搏,难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广西某地曾在实施新课程后进行了第一次的全市统考,结果考试的内容、套路、评价都与原来的一样,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就算单从学生素质评定这方面看,多数受访学生表示目前学校仍旧处于“以分数论英雄”状态,重结果不重过程,评价指标单一。在多方面传统压力下,新课改评价制度多源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五、改进途径

(一)积极主动形成新的学生观

一堂课是否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一定要认真备学生、备教材,依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课文特点而设计问题,切不可为追求形式创新而盲从。在课堂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将别人的观念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从而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剖析。针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设计问题,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避免因为问题过于简单或复杂而让学生丧失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能真正贯彻,让学生真正从新的教学方法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

学校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这不仅是走进新课改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各个学校可根据自己独特的资源状况和文化品质,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全员参与的校本课程活动,构建学科间渗透、课内外结合、具有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当地政府也应适当加大对学校建设的经费投入,尽量完善必要教学设施的建设,确保新课程的实施。

(三)深度变革评价观

课程评价的关键不是实施评价的结果,而是在评价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评价应该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在评价过程中注意将“注重结果”转变为“强调过程”。只有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中实施课程评价,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避免形式主义,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评价的功效,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终结性评价所带来的弊端。最后,还要尽快实现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的联动。只有考试体系的改革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说一套做一套的评价方式,才能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成功。

六、结语

通过新课程的实施,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也能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这对教师、学生的成长进步都是难得的机遇。从本次调查结果看,大家对新课改寄予了一定的厚望,对新课改的实施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新课改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十年多,广西在改革的最后一批浪潮中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可借鉴区外成功的新课改经验,边学边改边实践,在反思中不断提高。只要能够将新课标真正落实,我们的高中教育必然能够顺应时展的趋势,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允部,汪贤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进展及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6,35(1).

[2]房慧,张九洲.新课改的“四个问题”与“四个瓶颈”[J].辽宁教育研究,2008,(8).

[3]秦建文,易灿辉,曹崎明,山娅兰,张学伟.曲靖市初中语文课改成效的实证研究调查报告[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28(1).

[4]马云鹏,唐丽芳.新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5]杜香玲.试论新课改环境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7,3(21).

[6]尹弘飚.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重庆北碚实验区的个案调查[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7]林淑媛.对新课改中课程实施问题的反思[J].教育导刊,2006.

[8]蒋溢,向松.新课改下通江县高中地理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信息,2011,(35).

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范文4

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就必须要对当前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通过对

学校布局的研究提出了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并对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目的、原则和途径进行了一系列

的剖析,最终为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实践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学校布局;体育课程资源;整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6-0075-04

学校布局的调整是在某些原则的指导下将某个地

域内的全部学校进行布局设置上的调整变化,主要表

现为学校办学规模的大小变动、学校地理位置的变动

等。学校布局的调整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平衡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进而让学生受益终身。在

学校布局调整之后,相应的课程资源也要随之进行整

合,体育课程资源也不例外。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是

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完成的一个十分有力的驱动力,体

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好坏直接影响体育教育目标的最终

成功与失败,因此体育课程资源整合势在必行。学校

的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积极开

动脑筋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主要对不同年

级学生、不同性别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特别的关注,

将其作为进行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一个重要基础。不

断的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将会让体育教学变的

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的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得到

体育锻炼的益处。因此,本文将主要对学校布局调整

中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必要性、目的、原则、途径进

行详细剖析,最终为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实践工作提

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1 学校布局调整中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

必要性

当前,在学校布局的调整过程中,每一个地区都

因地制宜的运用了多种方式与方法进行学校的布局调

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浪费与闲置的教育资源,起

到了优化教育资源的作用。在这个学校布局调整的大

背景下,各个学科教育资源也都相应的得到了一定的

优化,其中体育课程资源也不例外。体育课程资源是

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组成

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一切要素和条件的总和,如体

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的硬件设施、体育课的师资等,

也可以理解为学生在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习得技能、学

习知识、获取信息的中介,具有提高体育课的学习效

率和成绩,促进完成体育课目标和达到体育课目的等

作用。学校要想顺利的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就必须

要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一些列的科学整合。因此,在

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中,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势在必

行。

2 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基本目的和原则

2.1 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目的

教育是培育新一代并准备进行社会生活的一个复

杂的、长久的过程,也是在传承已有的社会生产劳动

经验。教育的主要对象一般是幼儿、儿童、少年、青

年等。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是指一切能提高人类知识、

技能、思想的活动,其都可以被称为教育。狭义的教

育主要指的是学校的教育,其内容是教育者(老师)

依据社会或国家的规定,系统的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

的教育过程,最终把学生培育成为一个对社会或国家

有用的人才,为社会或国家做出一定贡献。而课程资

源就是为教育提供服务的。其中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

目的就是要立足体育课程的特殊规律,科学合理的充

分挖掘和运用各种不同的资源为体育教育进行支持与

服务。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虽然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

资源都可以被作为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内容。但是应

该始终明确,一切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核心都必须要

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健康的发展、自由的发展。借

助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

提升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最

终更好的促进学校顺利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

2.2 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原则

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要想达到预期的理想目标和

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就必须在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过

程中很好的认识和把握以下这六条基本原则。

2.2.1 重点性原则随着社会的不断演进和发展,人类

的知识在范围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与拓展。

相应的学生所要学习和需要理解的知识内容也就增加

了,这就对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体育教育也同样

如此,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所需要学习的

体育知识和内容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体育教育不能

做到面面具备、面面俱细,不能囊括内容丰富的体育

知识。因此,在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在现有

的体育课程资源基础上突出重点,主要是把具有健身

价值的体育课程资源放在重要地位,重点对其进行重

点整合。

2.2.2 全面性原则在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不

单单要照顾到学生的整体特点,并且还要照顾到一些

个别学生的独特情况。与此同时,还要照顾到体育教

师的情况,进而使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辐射面更为宽

广,不仅要利于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与技术,还要利于

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此外,体育教师要树立强烈的体

育课程资源整合意识,不断的使自身的各种专业素质

得到提高,并且要提高体育课程资源灵活应用的水平

和能力,在科学合理的整合体育课程资源的基础上,

出色的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

2.2.3 对应性原则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为

高质量的完成体育课程目标提供强力助力。所以,

要依据不同的体育课程目标进行相应的体育课程资源

整合,使之能与不同的体育课程目标相对应,更好的

发挥效用。因此,在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

充分的了解体育课程的目标,深入了解和把握好两者

的规律和特殊性,最终才能使整合具有对应性,更好

的发挥作用。

2.2.4 优化性原则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其实就是要做到

充分利用各种体育课程资源,使其效果和方法达到最

优化,最终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育学习。因此,

在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过程中,要注意到优化性,做到

资源整合的时间优化、空间优化、体育学习成绩优化等。

2.2.5 地域性原则体育课程资源包括的内容十分繁多。

但是在地域与地域之间体育课程资源存在着不同性,

每一个地域都有着各自所不同的情况。因此体育课程

资源的整合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要依据自己地域特

点,扬地域之长避地域之短,充分发挥地域的特色和

优点。例如,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各有所异,体育课

程资源的整合要让学生学习到地域文化特色,形成自

身区域的特殊项目。最终在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

中,立足于不同地域的特殊情况和条件,使体育课程

资源整合具有地域特色,形成地域特点。

2.2.6 安全性原则安全问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是一个

很重要的问题,其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能否顺利进行。

所以,在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不单单要重视运

用体育课程资源来促进体育教学,更要重视所运用的

课程资源是否安全,也就是在运用课程资源时要充分

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一些高危险的课程资源尽量

减少或避免运用,不要一味的为了创新体育课程资源

而把安全这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给忽视了。例如,利

用自然界中的环境资源进行体育资源的整合,像野外

拓展、划船、登山等项目,都要着实重视安全问题,

减少意外危险的发生。与此同时,在整合体育课程资

源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自身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加

强对学生的各种安全教育。

3 实现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途径

3.1 进行社会调研,了解社会需求

广泛的进行社会调研,不间断的追踪社会的需求

和趋势发展大体走向,进而来准确的定位当代学生在

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后的工作中所面对困难和难

题时应该拥有的与体育相关的技能和知识。最终,立

足于当前以及未来的社会需求趋势,科学合理的进行

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做到统筹兼顾,最终让学生终

身受益,使体育课程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和功效。

3.2 对各种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了解

要对学生完成体育学习目标有所关联的各种体育

课程资源进行了解和掌握。例如,各种体育运动项

目技能、体育锻炼的经验、体育教学的经验、体育教

学的组织方法、体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各

个方面的体育课程资源。只有在深入了解各种体育课

程资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更好的、更有效的进行体

育课程资源的整合,最终使其更好的为完成体育教学

目标提供服务。

3.3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

教师要充分的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体育课程资

源的整合最终都要回到学生身上的。第一个要考虑的

就是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情况,以及不同年级、不同

性别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情况。第二个需要考虑就

是要了解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情

况。只有了解了这些基本内容,才能立足于学生的这

些实际情况,才有可能更科学合理制定出体育课的教

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才能更好的将各种体育课程资

源进行整合,让其服务学生,使学生高效的进行体育

的学习。最终,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科学合理

的整合体育课程资源,这样便能较好的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有助于较好的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

3.4 依据学校体育教师的素质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

整合

在体育课程资源整合过程中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

是一个重要因素,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体育课

程资源整合的效果。比如,一些体育课程资源被很多

学生所喜爱,但是因为体育教师的素质制约,教师不

能去进行体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最终不能迎合学生

的兴趣需求。所以,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要依据学校

现有的教师素质水平,要清楚本学校体育教师素质处

在什么水平,在什么体育项目上有特长,只有在这个

基础上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才能更好的让体育教

师发挥自己最大作用。

3.5 以学校体育传统优势项目为核心进行体育课程

资源的整合

学校的体育传统优势项目是指一个学校在某一个

体育运动项目上具有较强的水平,也可以是文化方面

的实力或体育设备等物质方面的实力。因此,在体育

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到学校本身所

具有的体育传统优势项目,以自身的体育传统优势项

目为核心,发挥传统体育优势,进行一系列的体育课

程资源的整合,最终逐渐深化学校体育教学理念,打

造出学校自身的体育特色。

3.6 有机利用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对校内体育课程资

源进行丰富

校外体育课程资源是十分广博的,要合理的利用

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对校内体育课程资源进行补充和丰

富。校外体育课程资源主要有大自然的环境、人文

社会环境、各个工种中拥有较高体育水平的人员、校

外的体育馆和体育器材设备等。因此,在体育课程资

源整合的时候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条件,科学合理的

利用校外体育课程资源来丰富我们校内的体育课程资

源,为体育教学增添动力。最终以校内体育课课程资

源为主,将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利用起来充实校内体育

课程资源,将二者有机结合。

3.7 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现代化的管理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在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的管

理中也要跟上时代,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其进现代化管

理。如在校园内设立体育课程资源管理的操作系统,

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和收录,并且在

网上实现校内体育课程资源和教学成果的共享与交

流。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系统化的管理,最终目标其

实就是更好的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提高体育课程资源

的利用率,更好的为体育教育服务。

3.8 对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效果进行评价

要积极的、定时的采用科学的方式与方法来对体

育课程资源的整合做出评价。其中实验法是一种较为

科学的方法,通过实验结果所得到的数据来评价体育

课程资源整合的作用和效果,并且还能从中总结出一

些很好的体育课程资源整合经验。

4 结语

在学校布局调整的大背景下,势必也要对体育课

程资源进行整合。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延伸体育课

程的范围,而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就直接关系到了体

育课程资源效用的发挥,以及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方式、

方法的丰富性,最终还能影响到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所以,每一名体育教育人都有责任更新思想,依据体

育教学的特殊规律以及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以

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发展为核心,按照一定的原

则和途径方法科学、合理的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

进而使体育课程资源在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实现体

育教育目标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李新国.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湖

北体育科技,2008(4):88-89.

[2]石伟铮,等.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有效结合

[J].浙江体育科学,2004(1):75-77.

[3]罗荣.体育课程制度的现代性研究[D].南京师范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崔瑞雪.体育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关系研

究[J].教育探索,2010(2):55-56.

[5]骆功建,等.体育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研究[J].

山东体育科技,2009(3):50-51.

[6]韦颂.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理论的基础建构研究

[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7]吴健,等.关于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121-123.

[8]李正茂.辽东半岛地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

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范文5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对于课程资源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一般来说,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也可以说,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课程实施与生成的各种因素与条件,其既包括形成课程的要素资源,又包括了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体育课程资源可以理解为:有利于体育课程实施与生成的各种因素与条件。其既包括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如体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技能、经验、身体练习、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体育培养目标等方面的要素,又包括了决定体育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如体育场地、器材、体育师资等。

二、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体育课程资源根据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方法,现将不同的分类方法归纳如下(见表1):

三、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意义,从理论上来说主要是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可以拓宽体育课程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促进体育课程及体育文化的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以及竞技体育之间的联系。三是有利于促进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以及校园文化的融合。四是可以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上来看主要是: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推动新体育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借鉴。

四、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体育课程开发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它的开发利用决定这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但无论多么丰富,都必须以高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在遵守健身性的原则、娱乐性的原则、适应性原则及多样性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资源。

(1)积极挖掘生命载体的课程资源,尤其是体育教师和学生。课程资源的载体有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两种形式。像教学用书、体育课程标准等属于非生命载体,而体育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就属于生命载体的课程资源。其中教师是一种重要的生命载体资源,体育教师既是体育课的组织者,又是体育课的开发者,对学生能起指导影响作用,对课程顺利进行起决策作用。因此,努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是大学开展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必须认清形势,加强学习,积极参与,才能适应课程改革要求。学校也要为体育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创造条件,让体育老师在实践中提高中和素质,使体育老师顺利完成角色转变任务,发挥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的主力军作用。学生能够提供大量的素材性资源,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体育基础,对体育课的态度以及价值取向,无疑影响着体育课的有效实施。所以在开发利用该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的能动作用,提倡师生间的互动学习,共同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课程资源的内在性,也需要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发挥,这样的体育课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2)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体育设施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条件,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包括活动场地的合力建设和布局,提高利用价值;对器材、设备加以改造以及合理利用;制作简易器材,发挥器材的多种功能;满足学生“玩”的设施和安全“嬉戏”的活动区等。

(3)大力开发挖掘民间、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运动内容和方式,这些有着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点的民族运动项目,不仅构成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不断成为体育的重要手段。民间、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是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资源,对这类资源的开发不仅能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而且能极大地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因而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目前,在高校中开展比较普遍的项目有武术、民族式摔跤、舞龙、舞狮等,而大部分民间、民族传统运动项目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进入高校体育课,这类运动项目还有很大的挖掘潜能。

(4)大力有效地开发利用图书馆、多媒体、自然环境等重要的课程资源。这类课程资源包括面很广,不仅包括课外体育运动、课余体育练习、学校举行的体育比赛,体育节等活动,还包括图书馆、网络、媒体技术,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加强体育体验;图书馆有大量的体育图书、体育历史资料,他们包含大量的有价值的体育知识和技术;多媒体能有效地宣传体育教育,辅助体育教学。例如,武术套路教学,蓝、排、足攻守技术的教学,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形象,而且有效。在大自然这样广阔的空间里开展一些体育教学和活动,如爬山、远足、郊游等,不仅寓学于景,有效有益,而且陶冶情操。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会丰富体育课程、优化体育课程,促进体育课程发展。

五、总结

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范文6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013-02

由于贫困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村的中小学基本体育设施和场地短缺,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偏低。在加上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管理者和体育教师一直受“一纲一本”的

体育课程管理模式的影响。缺乏对体育课程资源的认识和了解,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淡薄,特别是农村,大量的体育素材性资源被埋没,没有很好的开发、加工、改造引入学校体育课程。造成大量有价值而有符合农村特点的体育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严重阻碍了体育课程目标的实施。因此如何加强农村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前教育界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必要性

农村体育教育现状及体育课程的改革要求开发、优化体育教育资源。即使是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其体育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对体育教育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导致大量教育资源被埋没。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的结构较单一,教材成为唯一的资源。在资源的开发、内容、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而且未能形成有机整体。从体育资源的开发主体来看,主要依靠学科专家,他们开发的资源在学术性质上可能是很好的,但就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特别是对于农村学校来说,他们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就必须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教师乃至学生、学生家长等在体育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从多渠道、多方位开发体育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调查发现农村学校学生体育活动的内容泛泛、形式单调,不适宜学生的需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并不快乐,依赖性强。而且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体育活动形式基本上都是跑步或体育游戏。这不但是农村薄弱环境条件造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没能对农村丰富的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意义

农村体育资源丰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有着很大的潜力。如果能够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开发体育教学资源,并将其合理地加以运用,有利于促进农村体育教学任务顺利有效地完成,体现体育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单纯体育内容,让体育活动富有兴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健康的目标,使其在锻炼中感悟快乐;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知识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二、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为了实施课程标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达成体育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为目的的。因此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原则:

(一)经济性原则

贫困地区农村中学体育经费相对缺乏,所以要尽可能的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中包括开支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开支的经济性是指结合本地特色,尽可能的开发与利用那些不需要多少经费开支的课程资源,例如用竹竿和皮筋制成栏架,用树桩制作成“山羊”,用砖和水泥砌成乒乓球台。 用木版制作成乒乓球板。用木板制作篮球架等等。空间的经济性是指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尽可能的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我国地域宽广,地貌千姿百态,蕴涵着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江河湖泊可以进行水上运动,在草原可以进行骑马等。在山地,适度的斜坡上可以练习滚翻,上坡跑和下坡跑等。在竹林,可以把竹子当障碍物,发展学生灵敏性等素质。

(二)针对性原则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紧紧围绕着课程目标而设立的,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应开发与利用与之相应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在不同的学制阶段,根据不同年龄特征,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和对运动技能的要求也不竟相同。所以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开发适合本阶段学生年龄特征的运动项目。

(三)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较大,民族多,历史悠久,各地都具有丰富的体育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特别是农村地区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体育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可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也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地域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与利用,使体育课程体现地域性特点。如多丘陵地区可以开展登山运动,多湖泊地区可以开展划船和游泳运动,利用大森林开展野外生存训练。同时还可以把各民族不同的人文资源充分利用转化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资源。如藏族的舞蹈、蒙古的摔跤等许多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和民间活动项目列入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范畴中来。

三、如何进行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

农村存在着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面对丰富多样的资源,农村学校应该如何合理地选择和开发?首先,要做一个价值判断,哪些是学生最迫切需要的,对他们现实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这些体育资源应该得到及早优先的开发。其次,还要考虑到具体学生群体和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要符合他们的身体状况和认知规律,有利于达成体育教学目标。

(一)从学生的身体现状出发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学生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开发出来的体育课程资源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从开发出来的体育资源的有效性出发,把学生身体发展作为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途径,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身体素质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能接受新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不同班级的学生的身体状况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必须对此进行考虑,这不仅影响到开发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还直接关系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对学生的普遍兴趣以及他们感兴趣的各种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从学生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体育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他们最愿意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体育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所以,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力求开发出来的体育课程资源是“学生化”的体育课程资源。

(二)从体育师资条件出发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师资条件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同时也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一个瓶颈,它将极大地制约体育课程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有一些体育课程资源学生需求强烈,而且也非常感兴趣,但是限于师资的水平和特点,教师没有能力去开发,或是开发出来效果不好。因此体育课程开发要从学校现有的师资情况出发,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在哪方面有专长、特长,这样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时教师们才能游刃有余。对学校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实际而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的做法。

(三)从学校的体育传统项目出发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学校的体育传统项目是学校体育资源的优势项目,学校在这个项目上有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体育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总之,要充分利用好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势项目,这也是对学校进一步形成和深化学校办学特色的促进。

五、农村四、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由农村学校现有条件出发,对农村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积极有效的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可开发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

学校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体育教师和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中,除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外,更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代中学生视野开阔,模仿能力强,只要能调节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学活动质量会得到相应的保证。特别是学生当中的特长生,他们在学生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发挥他们的才能,实际是开发了一部分人力资源。另外,注意开发和利用班主任或有体育特长的教师,请他们任课外活动的指导者,教学效果也会不错,这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途径。

(二)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是实施体育课程整合优化的保证,场地、器材无法保证,体育教学肯定受影响。从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包括:第一,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第二,制作简易器材;第三,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第四,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第五,合理使用场地器材,保证教学活动的科学、合理、安全。

(三)运动项目智力开发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出,各地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材。a.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所谓的运动项目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术,修改内容,降低难度要求等。b.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野外活动、健美、攀岩、休闲体育活动等都是新兴运动项目,可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加以选用。

(四)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指体育课之外的时间,按照各校的实际情况开设的不同的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小规模、小范围、短时间的体育活动,以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练习内容可小组统一,也可学生自选内容。

五、结束语

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但并非所有体育课程资源都有必要加以开发和利用,只有具有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的体育资源才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利用学生在现有条件广泛运用的前提下,更有效、更主动地学习。盲目地开发和利用体育资源,只会使其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阻碍教学。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者在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时要走出教材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使其真正成为体育教学的素材和条件,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本连.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之我见[J],体育教学,2005(3).

[2] 朱万银.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