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范文1

关键词:师生角色关系;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11)06-0030-04

目前,学术界对于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关注得比较多,并对此有过或实证或理论的研究[1-4]。而过去这些对师生关系的研究,较少从社会角色理论的视角来审视。社会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因此,角色不仅反映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行为模式,也包含了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的期望。在高校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基本角色,两种角色围绕教育教学这个共同的任务而展开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依据社会期望和行为规范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从而确保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然而,之所以存在目前师生关系错位[5]、隔膜[6]、畸变[7]、异化[8]等问题,从角色理论的角度来看,主要还是师生这对角色的行为模式出现了问题,他们的行为或者不符合社会期望,或者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或者不符合社会规范。

一、名义师生关系:目前师生关系的本质

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教学关系,但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这一对角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而形成的角色关系。根据角色理论的观点,角色与互动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一方面,互动是角色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9]。由此可见,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并不是天然的,而是建立在师生双方互动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师生双方都遵循各自的角色规范,按照社会的角色期待而行动的基础上的,也是通过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实现的。

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师生关系的形成并不是建立在互动的基础上,只是一种身份角色关系,是因为学生选择了某所学校、某个专业、某门课程,而与老师之间建立了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虽然表面上看是直接的,且多数也是处于一种无冲突的状态,而实际上由于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互动,两者间的关系只是处于一种松散的,甚至是毫无关联的状态,从而使得这种关系实质上表现为一种名义的、表面的关系。多数师生关系中主要以表面的教学关系(且仅限于师授学受,而非双方积极主动的合作性、平等性的学习)为主,缺乏师生关系应有的心理、道德方面的沟通、交融和对话,因此,师生间基于知识的互动要远远地多于基于情感、道德的互动,而这远远地偏离了教育育人的本质。

二、高校师生关系失调的表现

从价值上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师生间应有的状态;而从实际来看,师生间却并没达到这种理想的关系状态;从角色理论来看,由于师生间对于角色规范、期望的理解的差异,从而导致师生间出现角色冲突、角色不清和角色失败等。

1. 师生角色间冲突

师生角色间冲突是指师生间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在高校中,师生间角色冲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以隐性角色冲突为主,真正显性的角色冲突并不多见和常见。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态度不认真或者教师的业务能力不高,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不满,进而使得学生内心里不尊重教师,甚至反感教师,这种不尊重或者反感并不一定表现为一种显见的对立状态,而是表现为学生消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不愿意与教师交流或者沟通;或者由于教师的要求过于严格,导致学生实际的心理抵触和表面的顺从;或者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认真,导致教师的不满,进而使得教师内心里拒斥学生;学生反感教师的说教,教师反感学生的被动、消极、不明事理、无责任感、功利等;此外,也的确存在一些师生之间的显性冲突,比如语言冲突,肢体冲突等,但从总体来看,这种情况仍然是少数。这种表面上的无冲突状态却无法掩盖实质的师生矛盾、对立或者抵触的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角色间的冲突,主要是由于师生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间的差别以及师生双方没有按照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

2. 师生角色不清

所谓角色不清,是指师生对于自身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一种行为的规定性与一种行为的实际标准间未必会形成一种天然一致的关系。也许每位师生都清楚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规定,但并不必然导致每位师生都会按照这种规定去行动。

在中国有句俗话,当说到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不和谐时,我们通常用“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这句话很通俗却很形象地表达了角色不清的问题。其实,在高校中,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的现象也不少见。比如,教师敷衍课堂教学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校外的社会事务或者课外的科学研究,只是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却不考虑如何育人的问题;学生因为就业的压力或者其他原因,放弃听课而选择去参加兼职或者社会实践,甚至是逃课;教师为了讨好学生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评价而不敢坚持管理或者评价学生的原则,学生为了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而讨好老师;等等。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也许导致师生角色不清的真正原因或许并不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而是知道该怎么做却由于种种因素的存在而无法坚持该做什么、怎么做的标准。比如,教师对于课堂秩序的管理,这是教师的职责之一,但真正到课堂上,无论学生做什么,只要不太严重影响到教师教学,一般教师都不太会管理。同样,学生迟到、早退和旷课也不是多数教师都去干预的行为。也许教师认为来不来上课,来了听不听课都是学生的自由,而实际上,学生这种行为是不符合规范的行为,是应该受到制裁的,但教师却听之任之,视而不见。

3. 师生角色失败

所谓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这种情况通常只是少数,但其产生的恶劣后果使角色承担者受到重大打击却值得我们予以重视。比如,因教师的教学风格或者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问题,学生联名要求更换老师;学生因主要精力未投入到学习,导致学业无法顺利完成而退学;甚至学生因教师在课堂上所发表的观点与自己或者社会要求不完全吻合而把教师告到公安局;等等。

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角色失败的情况要多于教师。学生因为厌学、弃学、违法乱纪等原因而退出学业的情况在高校不少见;但教师因为业务能力而退出教职的情况似乎在现有的高教体制下不常见,除非教师主动离职。学生角色扮演失败,固然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因素导致的,但我们仍然值得去反思作为学生角色的对应面――教师在学生失败的角色扮演中应承担的责任,如果我们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引导、教育、督促和帮助,也许学生们也能够扮演好自身的角色。

三、高校师生角色关系失调的原因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了,目前高校中的师生关系多数只是一种名义上的师生关系,由于这种关系只是表现为一种因为身份属性而建立的关系,是一种缺乏互动、交流和沟通的师生关系。因此,这种角色关系缺乏由于互动交往而形成关系的实质性内容,尤其是缺乏通过互动交往的过程,教师以自己的学识、人格魅力、思想品质、道德品格对学生的人格、情感、行为、观念等方面产生实质性影响。角色的本质是一套行为模式,是一种符合社会期望和规范要求的行为模式。从这个角度看,导致师生角色失调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角色规范的表面化使得师生角色行为缺乏指导和制约

角色规范一方面指导角色行为,另一方面也制约着角色行为,进而使得所有角色扮演者的行为处于一种适宜且适当的状态,进而形成并维系着适当的角色关系和角色秩序。角色规范只有被角色扮演者内化才能成为角色行为的指导和制约。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角色规范却大多局限于一种外部规定性,并没有被角色扮演者有意识地内化,进而使得角色规范对角色行为的指导和制约作用淡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表达了规矩作为一种行为指导的重要性,但还需要更进一步,有规矩,更要按规矩去行动。目前师生角色失调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对于指导和制约自身行动规范的遵守不够严格而造成的。高校中既有教师手册,也有学生手册,有的学校还编印成册,组织教师和学生学习并加以考核,按理说,这样已经可以保证师生对于自身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做了不该做的事会受到怎样的惩罚都有清楚的了解。既然对规矩有清楚的了解,师生都按规矩办事似乎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然而,事实是,就算都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仍然没有按照规范去做。所以,我们才看到许多不符合角色规范要求的行为。

从角色理论的角度说,角色是社会期望与个人能力相权宜的产物。从理想的角度来看,社会试图把每个人都放置在某一个位置,并赋予这个位置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并期望占据这个位置的人依照社会期望去行动。从实际的角度来看,占据某个位置的人,在考虑社会的规范和期望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地引入自身的能动性,并不必然或者完全地按照社会的要求去行动。由于师生缺乏对于自身角色规范的主观认同和自我强化,无法使角色规范对角色行为真正起到制约和引导的作用。

2. 角色期望的模糊不清或者冲突使得师生角色行为无所适从

角色期望既包括社会的期望,也包括个体的期望。这两者间如处于一致的状态,会让角色扮演者的行为处于一种与其身份和地位相一致的状态;相反,如两者处于一种冲突的状态,会让角色扮演者无所适从。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教师和学生这两种角色的期望并不是协调一致的,反而无论是从社会与个人还是从理想与现实的角度来看,师生角色期望都处于一种模糊不清或者相互冲突的状态,这势必会让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

从理想的状态来说,社会对于教师的角色期望是“教书育人”,但从学校实际的教师业绩考核与评价的制度来看,教书只是考核与评价中非常小的一个部分,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部分,而育人部分则由于其难以量化考核和定性就更是一个名义上的考核要求,从而导致教师无法在其主业“教书育人”上努力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种理想与现实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矛盾的要求使得教师无所适从。对于学生而言,从理想的状态来说,社会对学生的角色期望是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然而,在实际的评价中,由于德和美等方面的考核评价的难以操作,而使得学生根本无暇去关注自身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最后,看似很全面的评价考核,最终都变成了只重其一,不重其二的状态。

从角色理论的角度来看,用社会期望去引导和规制个体对自身的角色期望,并保证两者间的一致性,才有可能使个体的角色行为处于一种符合期望要求的状态。从个体自身的角度来看,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去体会社会对于角色的期望,并把这种期望变成自身的主观认同以及自我强化,才可能形成与社会期望相一致的自我期望。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采用合适的机制去激发个体认同或者强化社会期望,才能真正发挥社会期望对于角色扮演者的制约作用。

四、改善高校师生角色失调的对策

从师生角色失调的种种表现以及导致角色失调的原因来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改善师生角色失调的现状。

1. 从角色环境入手,明确师生角色规范和期望

学校和社会是教育教学活动运行的两个主要外部环境,尤其学校是更为直接的外部环境,也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种角色表演的主要舞台。

首先,社会和学校都要消除对教师不尽合理的角色期望。由于教师担负着培养人的重要职责,因此其思想、情感、行为等的确会对受教育者产生较大的影响或者示范作用,所以应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是合理的。但作为社会职业体系中的一种职业,我们也不能把教师神化,以为教师就像神一样高尚、高大、完美,希望教师全心全意做“春蚕”和“蜡烛”去“奉献”,这都是不切实际的,或者这只是我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就像儒家总是倡导人们做君子而实际上能成为君子的人却是少数一样。其实,只要我们把教师的行为置于一个严格的规范(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之下,并对违反规范的行为施以极为严厉的惩罚,就能保证教师行为的适宜性和适当性。只要我们让教师回归其“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让学生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学习、尊重教师,师生角色失调的问题就会少很多。

其次,社会和学校都要树立规范的权威性,减少规范遵守和执行中的随意性。一种规范一旦确定,就必须确保其权威性,而不能用“人是活的,制度是死的”借口来削减甚至是挑战规范的权威性。目前,社会和学校中并不缺乏管理教师和学生的法纪法规与规章制度,而真正缺乏的是如何严格照章办事、如何减少在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赋予规章制度以至高无上的权威性,让人们对于规范产生敬畏感而不是游戏感。

2. 从角色主体入手,强化师生对角色规范和期望的认同

从角色主体的角度来看,适宜的角色关系的建立,要遵循认知角色规范和期望,按角色规范和期望扮演角色,主观认同和自我强化角色规范与期望,从而使得每一种角色的扮演者的行为都具有一种适当性和适宜性,进而在行为互动中才能导致适当和适宜的角色关系。一种期望和规范对于人的行为只具有外控性,而当一种期望和规范被行为主体内化,并转换其自觉遵守的规则,这种被内化的规则就具有了对人行为的内控性。

首先,教师不仅要了解自身的角色规范和期望,而且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践行这种规范和期望,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去认同和强化这种规范和期望,使得自身的所有教育教学行为都处于规范和期望的指引与制约之下。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等规范和期望必须被转化成每位教师的自觉认同,才能保证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行为的适当性。

其次,学生也必须清楚地认知自身作为学生的角色规范和期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去认真践行这些规范和期望,并在实践中取得对规范和期望的认同与内化。“尊师重教”、“勤学好问”等规范和期望也必须被转化学生们的主观认同和自我强化,才能真正使学生的角色扮演成功。

参考文献:

[1] 翁礼成,高岳仑.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来自广东8所高校2850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教育导刊,2008,(3):30-32.

[2] 郑少君.高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与构建对策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67-69.

[3] 郭小英,许若兰,王芳.近十年来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研究综述[J].今日南国,2009,(2):217-218.

[4] 万晨琳.中国高校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09,(9):95-96.

[5] 伊文婷.高校师生关系的错位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教育探究,2008,(4):90-94.

[6] 胡银根.目前高校师生关系中的隔膜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63-65.

[7] 方跃平.高校师生关系畸变的主要原因解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8-82.

[8] 蒋文昭.主体间性视野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与建构[J].教育探索,2009,(1):10-11.

[9]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7.[HT]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范文2

针对高校实验室接连发生的中毒、爆炸、起火和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1],教育部办公厅于近日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技厅[2013]1号)文件。可见,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对确保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 命安全至关重要。

湖北理工学院是一所位于黄石市的省属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近年来积极推进各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也收获了大量实践经验。以该校“矿区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例,经过3年的建设,重点实验室在水体富营养化营养盐、无机重金属盐、持久性有机物、致病微生物等污染物分析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使实验室成为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重要载体的同时,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实践,确保安全事故零发生。

1 实验室可能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实验室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资金投入比不足、空间布局不合理、安全设施数量少、线路负载过低,消防设备配备不足等问题。同时,地方高校还普遍存在重教学和科研,轻安全管理的问题,如: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意识淡薄,检查监督力度不够,宣传教育目的性不强,应急事件处理能力较差[2-3]。实验过程中化学药剂乱倒废液、废渣,乱排废气的现象非常普遍,其中很多是剧毒的重金属盐(铬、汞、镉等)、有机试剂(甲苯、四氯化碳、乙腈等)和致病性微生物。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健全安全管理监督体制,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环保意识意义重大。

2 实验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措施

随着大型精密仪器的不断引进,仪器操作程序和日常维护要求越来越专业化,原有实验老师已不足以保障实验室所有仪器正常运行,仪器管理将逐渐过渡到使用人负责制,这样实验室安全管理难度进一度加大。在仪器验收过程中,仪器负责人在掌握仪器正常使用和日常维护的基础上,还应强化安全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和排除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危险隐患。

此外,重点实验室还承担着开展学生创新实验的教学任务。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培训和实验操作安全教育,使其熟悉掌握实验室各项安全条例,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配戴安全手套、口罩、实验服、防护眼镜等防护措施的良好习惯,同时严格遵守在通风橱中进行有刺激性的,致病的和有毒的化学药品操作和使用的规定,并保持实验室内通风良好[4]。

3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措施

重点实验室相比专业教学实验室具有仪器种类多、操作要求高、使用人员复杂、药品使用量大、水电气使用频繁的特点,因此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始终以实验室安全为第一职责。只有切实重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严格遵守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危险化学品的存放和使用做到科学合理,具备预防和处理事故的各项能力,才能确保将实验室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在日常工作中,实验管理人员应完成以下工作:保证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和维护记录完整;掌握实验室安全保护装置的位置和使用方法;确保使用电炉、马弗炉等大功率设备有人值守,不得将易燃易爆物品直接高温加热;定期对水气管路阀门进行安全检查维护,防止泄漏与爆炸,如氢气、乙炔等;定期组织实验室废液回收[5]。

4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措施

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必须依靠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它是做好实验室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的保证。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安全卫生守则;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辐射性环境安全防护管理规定;水电安全使用管理规定;特殊设备安全使用管理方法;压力钢瓶安全使用管理规定;危险“三废”化学品管理条例等。有了这一系列严格的规定制度,就有了安全管理的内容和标准[6-7]。

另外,在行政手段上,应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实行重大危险源的全过程动态监控,加大实验室安全设施的投入,如实验室应在防火、防毒、防腐、防爆、防盗、防环境污染等方面,并安装必要的监控设备,提高安全系数,杜绝事故发生。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范文3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含义;实验室安全内涵;实验室安全路径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95-02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学与科研的基地。但是由于实验室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增加,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内容、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且在实验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一些易燃、易爆、强腐蚀性、有毒有害的试剂,学生使用不当或稍有不慎则可能导致安全事故[1]。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非常重要。

1 安全的含义

安全:是指人、物、环境,不受到威胁和破坏的一种良好状态。

现代汉语辞书对“安全”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 有专家学者提到安全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安全的状态,即免于危险,没有恐惧;另一方面是指对安全的维护,指安全措施和安全机构。

其社会学的含义:是通过持续的危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过程,将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降低至并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或其以下。

2 实验室安全的内涵

2.1 实验室安全: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安全直接关乎校园安全,是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须、必要因素。

2.2实验室安全的范畴

2.2.1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实验室环境安全包括:

(1)整体环境:

建筑环境:建筑环境的设计既要符合实验室相应教学与科研的要求,又要符合国家、地方和政府对实验室设计的整体要求。要充分考虑到布局的合理性以及供电、供水、供气、通风、空气净化、安全措施、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的保护与及时维修,卫生状态的保持等。

特殊实验室如生物实验室要遵循国家标准(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2];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实验室及储存仓库要遵循国务院2011年2月16日通过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2)四防安全:防火灾、防水淹、防漏电、防盗窃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条件。

2.2.2 物品安全

物品安全是实验室安全的主要内容。

(1)设备安全:实验设备是完成教学及科研必不可少的条件。实验设备的安全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实验设备要符合教学及科研需要,包括实验台、实验消毒设备、实验用具清洗设备及人员伤害后的冲洗设备、通风防护设备、家具等的安装与使用均应符合要求;二是对专业设备的正确操作和使用及对实验设备的日常保养与维护。

(2)材料安全:尤其是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安全。危险化学品的储存要符合通风、防晒、调温、防火、灭火、防爆、泄压、防毒、中和、防潮、防雷、防静电、防腐、防渗漏及隔离的要求。

(3)生物安全:生物安全包括从事在人工环境条件下进行生物培养(如微生物培养、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等),和从事活体动物实验项目。除前述提到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外,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令《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及卫生部《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

2.2.3人员安全

人员安全是指从事实验教学或科研的工作人员、教师及学生的安全,是建立在其他所有安全的基础上的,也是安全的最终目标。实验室工作人员要熟知实验设备的功能,掌握安全防护及逃生措施,加强个人防护;学生要遵守实验守则,服从实验教师指挥。

3 实验室安全的路径

3.1 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心

实验工作人员要了解岗位工作职责,热爱实验室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建立现代化的人才量化考核标准、科学的考核方法和合理的量化考核内容、公开公正的考核过程,恰如其分的全面评价实验技术人员,是培养实验室技术人员责任心及业务素质的最佳途径,考核是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结果评价,还要结合平时的实验室管理中的过程评价,注重平时检查与督促。以我校为例不仅建立了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考核体系及标准用于年终的考核,同时平时也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验室安全四防、环境卫生管理状态进行量化考核。有效地保证了实验室的安全和有序运行工作。

3.2建立安全保障的制度

实验室安全制度的制定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3]。要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设备使用规范、实验操作流程等。以我校为例建立了一整套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安全卫生、实验仪器设备、实验耗材、实验动物、危险化学品管理、废气、废渣、废水管理等共六章、二十三项实验室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流程。充分的保障了实验教学及科研的顺利开展。

3.3 开展实验室安全的教育

包括基本教育和专业教育。

3.3.1基本教育:面对所有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在实验室上课的学生。

教育内容有:①实验室的管理制度;②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③实验操作流程;④常见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应对及处理方法。

开展方式:①利用实验室内的宣传板、文化墙营造安全第一的氛围;②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之前集中开展安全教育讲座,提高学生实验室安全防范意识;③将安全教育融入学生的课程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随机性的安全教育,做到安全教育天天讲、时时讲;④对一些安全隐患比较大的项目,有针对性的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安全演练,提高对安全事故的应急防范能力。

3.3.2专业教育:主要面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在具有特殊防范要求的实验室(如使用易燃、易爆化学品、使用或合成易制毒化学品、开展微生物、组织培养、细胞培养工作、使用活体动物等实验室)工作和学习的学生。

教育内容:①国家及学校有关政策及管理制度要求;②相关实验室或工作的潜在危险及防护要求;③相关实验室工作的专业技术要求;④特殊实验室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⑤事故记录及上报流程。

开展方式:①专业培训及学习;②特殊事件及场景的模拟训练;③专业技能的考核及评比。

4 结论

实验室安全是涉及到高校教学及科研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实验室安全的保障不仅有赖于实验技术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更有赖于实验室管理人员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殿鹏.加强高校实验室管理 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345-346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范文4

近年来,危险化学品管理问题越发突出,危害也越来越大,如2015年天津港危险化学品爆炸事件、2015年北京某高校实验室爆炸事故、2013年复旦大学学生中毒事件等,这些事件都是危险化学品管理不当造成的。高职院校人员密集,实训课程较多,怎样管理、使用危险化学品,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研究显得十分重要[2]。

一、高职院校危险化学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高职院校实训类别多,涉及的危险化学品种类繁杂、理化性质差异大,给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缺乏,监管不到位,专业危险化学品管理人员紧缺,使用、存储条件不规范,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教师和学生安全意识淡薄,随意丢弃危废药品等。[3]高职院校危险化学品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危险化学品的购买、存储、使用和危废品的处理上,任何一个环节都极易出现危险化学品管理安全事故,一旦发生事故,对师生的伤害和影响将是致命或是终生的[4],因此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受到普遍关注。

1.危险化学品的购买管理问题

高职院校实训类别多,涉及危险化学品种类、数量较分散,一般都是实验管理员或者实训课老师申报审批后自行购买,而自行购买存在弊端:一是人力资源和时间的浪费;二是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三是造成危险化学品的浪费。

2.危险化学品的使用问题

高职院校危险化学品使用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广大师生安全意识淡薄;二是管理不规范;三是缺乏专业人员管理;四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造成实训条件艰苦,如在没有通风橱条件下做易挥发有毒气体的实训;五是相关管理人员(教师)缺乏安全培养,特别是危险化学品专业安全管理培训等问题。

3.危险化学品的储存问题

高职院校危险化学品的储存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专门、规范的场地,高职院校一般都是谁购买、谁储存、谁管理;二是没有按照危险化学品的规范储存,如有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放在一起,有的甚至剧毒药品都随意储存。

4.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处置问题

废弃危险化学品安全处置是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5],由于条件和人员的限制,高职院校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理问题表现在:一是没有专业机构处理;二是实训室科研人员、学生随手乱倒现象非常普遍;三是学校没有统一回收处理等。

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模式的讨论

由于危险化学品种类比较繁杂、盗勘冉隙啵理化性质差异大,对储存条件要求较严,给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造成极大的麻烦。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条件,对危险化学品管理都有自己的模式,如“谁使用,谁购买”“谁管理,谁负责”的模式,还有统一购买、监督使用、具体负责的模式。各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危险化学品管理的经验,认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危险化学品管理模式较为安全、合理,现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危险化学品管理为例进行讨论。

1.危险化学品的购买

①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需要设计实训课计划;②实训室管理员统计申报耗材;③各二级学院教务科汇总;④实训中心根据《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安监总局2015版)、《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5号)把剧毒物品、易制和危险化学品进行分类,根据库存危险化学品数量确定下学期购买危险化学品的数量;⑤后勤部根据申报数量进行招标购买。

2.危险化学品的入库

①购买来的危险化学品统一入库,后勤部、实训中心、危险化学品管理人员验货登记签字入库;②危险化学品管理人员登记整理、分类储存。

3.危险化学品的使用

①学校根据申报危险化学品老师和管理员名单进行安全培训,培训后才可以领取使用;②实训室管理老师根据申报表去储存室领取;③理论课老师和实训室管理老师一起带实训课,共同使用危险化学品,并签危险化学品使用记录;④危险化学品管理员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危险化学品的使用情况,没有用完的危险化学品及时返还入库。

4.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处置

①各实训室用废液缸或废液桶把废弃危险化学品集中;②期末危险化学品由管理人员统一回收;③后勤联系招标企业处理。

三、结论及对策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是一个责任重大的事情,又由于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的特点[6],极易发生危险事故。统一购买、监督使用这种模式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有利,主要优点表现在:一是减少了危险化学品库存积压,如一个实训室申报没用完的试剂可以退回管理中心,另一个需要用到的实训室可以使用;二是减少了人员、场地、资金的浪费;三是增强了管理。为安全管理危险化学品,建议是:一是领导重视,成立安全管理部门;二是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445号)及《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等,制定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三是要落实安全责任,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管理”的责任制;四是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五是要加强安全管理培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危险化学品是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必不可少的耗材,由于其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等特性,在购买、储存、使用和危废处理每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要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排除安全隐患,那研究危险化学品每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和使用就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志勇,曾青兰,黎八保,等.对高职院校实训(验)室化学品管理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16-17.

[2]李天鹏,孙婷婷.高等学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模式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19(5):93-95.

[3]李廷友.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19(1):71-74.

[4]王 妍.浅谈高校实验室安全防护工作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 183-185.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范文5

一、当前高校化学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化学实验室是向学生传递各项专业知识,对学生操作技能进行培育的重要场所。近些年随着我国人才培养计划的改革发展,高校更加重视对人才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行培育,从化学实验室中对各项知识进行探究。从当前高校化学实验室基本操作现状来看仍旧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在化学实验室中开展各类实验需要各种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等,比如剧毒药品、有机试剂、酸碱试剂、化学药品等,仪器设备有高压钢瓶、干燥箱等,对其此类药品和设备如果不能进行安全操作将会导致人员伤亡问题的发生。有的化学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特殊性的化学反应,比如在回流、萃取、蒸馏中需要根据实验要求进行通电加热或是明火加热等,此类化学反应对环境条件具有相应要求,对于此类实验条件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将会导致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1]。

当前部分高校化学实验室中缺乏必要的消防设备,有的高校由于受到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在院校化学室中尚未配置消防栓、灭火器等基本设施。化学实验实验台不能阻燃、线路老化问题严重等,都是当前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部分师生安全意识薄弱。相关教育管理部门未能结合化学实验室管理要求对师生展开安全知识教育以及安全技能培训,相关人员缺乏工作重要性认识,有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结束之后直接将实验中应用的重铬酸洗液、强酸强碱等具有腐蚀性的溶液倒入下水道中。所以,当前需要结合实验要求开展实验室管理工作,明确管理内容,促进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序开展[2]。

二、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实践措施探析

(一)建立健全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当前实验室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拟订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需要在遵循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思想上,对我国相关安全管理法规以及各项政策进行分析,从高校自身实际发展现状出发,拟定配套的安全管理制度,其中主要有自检自查制度,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能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目前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覆盖内容较多,主要有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守则、安全检车制度、化学品及危险品管理方法、器械领取记录、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等。在对化学实验室各类设备器械以及药品进行应用之前,教师需要让学生全面掌握设备仪器各项安全操作规程。最后,在最新的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中,需要明确标注实验人员基本岗位职责,完善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在实验教学以及日常管理中严格执行各项制度,确保制度能够严格执行,提高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质量。

(二)对化学试剂及药品展开安全管理

目前高校化学实验室中应用的各类化学药品自身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性与毒性,此类药品在不同环境下具有易燃易爆等性质,所以当前在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需要重点做好化学实验室试剂药品管理。??化学实验中需要应用的化学药品进行全过程管理,从药品购置、应用、废弃回收等环节加强管理。化学药品在购置过程中需要对药品应用有效期、库存、具体应用方面拟订完善的使用计划。根据化学药品不同的性质需要进行分类保管,对药品应用进行记录,明确掌握药品使用与存放等基本情况。对于诸多易制毒化学品,需要根据对应的管理条例执行。组织专业人员对药品进行采购,到符合安全要求的药品供应单位进行购买,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在日常实验教学过程中,如果实验活动涉及各类危险药品,教师需要对学生操作行为进行指导,控制药品应用量,避免产生较大危害性。等到实验活动全面结束之后可以将剩余药品有效回收,然后进行保存。将废弃药品产生的具体定量申请有资质的公司进行处理,能够避免废弃药品对自然环境产生较大危害[3]。

(三)实验室仪器设备安全管理

在高校化学实验中需要应用各类实验仪器设备,当前仪器设备安全管理需要体现在不同方面。首先是各类实验仪器安装及使用环节,需要明确各项责任,确保应用程序的规范性。其次是设备的正确应用,需要根据设备标准化操作流程开展。最后,需要结合设备仪器基本应用现状定期对设备开展检修维护工作,确保仪器设备能够稳定运行。在高校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需要为学生讲述各类仪器设备基本应用性能,对设备合理应用。在实验活动开展之前,需要组织学生参与到设备仪器以及实验操作培训活动中,掌握各个仪器设备安全操作流程,避免出现实验室安全事故,强化学生安全实验意识,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实验室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对仪器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整合各项问题,及时排除故障,确保实验安全工作能够稳定开展。在化学实验中需要应用到各类玻璃仪器,玻璃仪器材质易碎,在实验中需要加强安全管理,防止玻璃仪器破碎导致液体溅出产生各类实验事故。

(四)化学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

高校化学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是重要内容,管理人员需要从合理配置消防设备出发,强化实验人员消防认识。在化学实验室中消防器材是必要的基础设备,根据化学实验室实际建设情况需要对消防器材合理布局,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对消防器材配置数量与质量定期进行检查,及时更换消防器材。实验室管理人员及指导人员自身需要具备良好的防火常识,定期组织师生开展消防应急演练活动,提高事故应急疏散能力以及灭火抢险常识。在实验室日常防火安全管理中对电源、火源加强管理,定期对各类设备进行检查,控制火灾问题等。

高校实验室管理条例范文6

关键词:地方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隐患

随着地方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实验室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先进,精密仪器、药品种类几何级的增加。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化学实验室,由于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经常发生火灾、爆炸、中毒、灼伤等事故。为减少或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针对地方高校化学实验室的特点剖析存在的安全隐患非常必要。

1 地方高校化学实验室的特点分析

随着地方高校的发展,各类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实验室成为地方高校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建筑宏伟、房间宽敞明亮,各种辅助设施相对齐全。然而由于盲目建设,许多实验室设计不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1]。目前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实验室的软件条件达不到要求,如实验室管理人员往往是年龄相对较大的人员或毕业不久的研究生,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不均衡,造成对新设备无所适从,埋下了安全隐患;另外,部分地方高校由中等学校合并而来,许多药品或设备由于受资金限制没有及时更新,导致部分化学药品过期,许多设备更是缺乏应有的维护。

2 化学实验室常见事故类型

化学实验室事故主要包括火灾、爆炸、毒害以及触电等[2]。

(1)火灾事故是化学实验室常见事故之一,往往是大的火灾事故很少发生,但小火灾却不断。造成火灾事故的原因,既有人的问题,也有物的原因。如学生做实验时忘记关电源或在实验过程中长时间离开实验岗位,致使实验仪器或药品长时间加热而引起燃烧。再有就是误操作,如误将火源接触易燃药品引起着火;物的原因主要有药品存放不当或电气设备线路老化引起失火等。

(2)爆炸事故往往是火灾不能有效控制引发的,这主要是大量药品的存在造成的。另外爆炸事故还可能发生在压力容器的使用过程中,如压力容器超期使用或操作失误引起危险品泄漏而引起的爆炸事故[2]。

(3)化学品毒害事故。由于化学实验室有毒药品较多,实验室使用较为频繁,加之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等原因,在实验过程中防护不够甚至有学生将食物带进实验室,这些都有可能造成毒害事故的发生。另外实验室有毒气体泄漏或废气排出不畅也是造成毒害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化学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

从上述化学事故类型来看,化学实验室主要存在三种安全隐患,可归结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方面的因素[3]。

3.1 人的不安全行为

出入实验室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以及外来相关人员,不论哪类人员,安全意识和知识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进入实验室没有意识到危险源的存在,仍然按照传统思路和做法行事,以至于对危险源视而不见,或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对有明显漏洞的危险源不予理睬,因此危险源的存在与实验者的不安全行为,如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按操作规程操作,乱动实验仪器和药品,必然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其次,一些地方高校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工作责任心不强。也有一些年轻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素质较高但只重视教学、科研等工作,也往往忽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更有部分新进教师把实验室当作自己的家,长时间呆在实验室,各种设备每天24小时运行,甚至还有一些生活用品放在实验室里,这都是人为造成的安全隐患。再加上近年来地方高校实验室规模的扩大和仪器、药品数量的增加,原有专职实验室人员数量明显不足,新进的实验教师往往在上岗前缺乏实验室管理经验,也没有经过正规的岗前培训和安全知识培训,安全意识淡薄,应急处理能力差,这些都给实验室的安全留下了很多隐患[4]。

3.2 物的不安全状态

由地方高校的特点可以看出,化学实验室存在大量过期甚至失效的危险品,由于资金或管理不到位没有及时处理,构成重大危险源。除过期失效的化学品存在危险外,一些仪器设备、公用设施由于质量问题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如质量不过关的配电设备以及后来改造添加的用电设施等。另外,物的不安全状态还表现在正常运转的设备上,如干燥用的烘箱,长时间运行就可能带来危险,再加之烘箱内如果放有危险品就更容易产生危险了。

3.3 管理不到位带来的安全隐患

实验室管理是一门科学,要求管理者除了对本实验室所有危险品熟悉外,最重要的是管理者应具备安全管理意识和必备的安全常识,熟悉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如《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5]。而目前来看,地方高校实验室普遍存在着管理者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常由临退休人员或刚毕业的学生充当管理者。年龄大者往往对管理制度置若罔闻,熟视无睹,而年轻管理者缺乏管理经验,没有认真学习相关规章制度,也不具备实验室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对相关人员要求不严格等。另外,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是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教师、学生以及外来人员不了解自己的安全职责,实验教学时,经常不按实验操作流程进行,极易引起安全事故,轻则毁坏实验仪器设备,重则出现人员伤害,这时往往难以追究安全责任。

4 保障安全的措施

要消除安全隐患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把工作做在前面。为此经常性的实验室安全检查非常必要,通过检查可以发现陈旧和失去功能的安全设施,失效和随意丢弃的实验药品等安全隐患,然后有针对性地予以彻底清查解决,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要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定期更新仪器药品以及实验室相关安全设备,健全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并责任到人,加强对新进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等非常必要[5]。

参考文献

[1] 李五一.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2] 宋象军.浅议大学实验室安全及管理[J].大学科普,2012,6(2):32-33.

[3] 武晓峰.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