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开题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课程开题报告范文1
论文摘要:为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严重缺乏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问题,本文以河北民族师范学校为例结合地方高师院校及学生的特点,对在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和初步的实践。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的重视。然而,在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缺乏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师。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构建起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选择该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影响到更大范围内的师范生,促使各学科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积累经验、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为将来任教奠定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界定
一般人们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广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狭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是为充分展开“研究性学习方式”所提供的有计划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机会。
本研究中,笔者将高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社会及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去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一)研究性学习前期准备
学生们由于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的思维定式中,所以在首次接触研究性学习时,很可能会表现出困惑、茫然和无所适从。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需要通过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作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实施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职责分工。
课题研究组人数一般以4~8人为宜,便于合作与集中。组员在小组中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负责不同的研究任务,此外还要有不同的职责分工,例如,负责记录研究进展和活动情况的“记录员”、负责小组与教师以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的“联络员”等等。
第二阶段: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指导学生要注意选择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这是学生选择既有价值又适合自己的课题的必要条件。
第三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制订的是否合理决定了课题研究效率的高低。研究方案应包括课题的名称、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实施步骤与进度、成果的表达形式、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内容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
指导教师组成评审小组,所有课题小组参加。第一步由小组汇报:课题的由来、课题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计划进度及人员安排;第二步由评审小组和全班学生对其开题报告提出质疑,小组成员针对问题进行答辩;第三步是评审小组评议,综合各方意见,决定能否开题;第四步是向各组提供修改意见,组织学生丰富和完善其研究方案。
第五阶段:小组实施课题研究。
在本阶段,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方案,使课题得以完成。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进行分工合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等方法收集相关方面的教育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处理--判断信息的真伪,识别信息的价值;将资料整理、归纳,使其条理化、逻辑化;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六阶段:成果交流,结题报告。
学生将本组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课题研究报告发表在网上,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审,同时,各组可以在对别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质疑和评论中进行充分交流。
在成果交流之后,召开结题报告会。由每组汇报人员在限定的时间内简要汇报开题后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取得哪些研究成果以及在研究中的体验与收获。
(三)总结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意图能否实现。对高师院校学生实施教育学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多视角化、评价全程性、评价激励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的前、中、后期进行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2]金建生.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实施模式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
研究性学习课程开题报告范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研活力 教研方法
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以其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实施方式,极大地冲击着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由于它是新生事物,许多教师对这一全新的课程,缺乏潜心研究的热情和实施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为教师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并能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惑及问题,是当前学校教研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唤醒教师参与教研的活力
在教研活动中,要特别注重激发教师的主体精神,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唯有如此,才会使广大教师从接受到重视直至喜欢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从而保证这门课程在学校层面的顺利推行。
1.关注教师在课改中的情感投入。新课程中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使教师们对自身多年来形成的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观念产生质疑,在更新观念、转变行为的过程中,有些教师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尤其对于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已习惯了以教材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更是感到难上加难。如果我们对此种情况置之不理,势必会影响这门课程的实施质量,同时也会影响课改的实施效果。因此,普及这一课程的知识、增强教师对这一课程的认同度是当前搞好教研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先后开展了“如何指导选题”、“如何做好研究过程的指导”、“如何写好教师指导方案”等专题研讨活动,使教师们对研究性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针对担任此课程指导教师的多数为青年教师,缺乏研究与指导经验这一现状,我抓住各种机会,通过对话、交流、互动等形式让教师们畅所欲言。在相互交流中,教师们互相借鉴经验,吸取教训,许多教师反馈,不仅学生们很喜爱这门课程,自己也在指导过程中获得了很多的乐趣,且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步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正是新课程中的一大亮点,其目的即是转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的机会,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2.充分尊重与信任教师。研究表明,对于从事教师的人来说,他们更为注重自己是否获得了充实的精神生活,是否体验到创造的满足,是否使自身得到了发展。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更多的就是看对教研主体,即教师研究得如何,对教师的需求解决得如何。在教研活动中,如果能尽量多地给教师创设展示的机会,或者以教学中的问题为话题,让教师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在观点碰撞、思想交辩中感悟、体会、提高,教师们自然会将教研活动视为日常教学工作的助力器,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研中来。在下校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仍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授”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紧紧地控制着学生的思路和行动,课程所应体现的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根本无从谈起。基于此,我组织教师们开展题为“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合格的研究性学习课”的研讨活动。在发言中,要求教师结合自身实践说一说自己是如何上这门课的,有哪些好的方法、措施,效果如何等。老师们在不断深入的研讨中逐步归纳出一节合格的研究性学习课应是:在学习方式上,不应是教师“教”,而应是学生“学”;在组织方式上,不应是由一个学生就能解决问题,需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在课题选择上,不应只涉及一门学科知识,而应体现学科的综合性;指导的重点不能只囿于研究内容,更应侧重于研究方法等。随着教师们对此问题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教师能有意识地依据研讨内容来规范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
二、探索适应新课程的教研方式
传统的教研活动,大多是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且停留在教材教法的探讨与交流上,而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既没有教材、教参作依据,又没有原有的可供借鉴的经验,这一系列问题给教研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营造合作研究、平等对话、知识共享这样一种学习文化,构建学习共同体,一起探讨有效的教研形式与内容。
1.专题教研,科研带动。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表现在解决问题的建设性和渐进深入的连续性上。要达到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目的,对某个专题的持续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专题教研主要是针对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收集、分类、整理,然后将共性的问题提炼成一些专题进行共同研究。由于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从学校来讲,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老师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指导作用,如何构建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等问题,存在认识不足的情况,因此在实施中就带有一些盲目性、随意性。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始阶段,我们就以“规划学习领域、规范指导过程”为专题进行教研。随着课程的推进,老师们对一些常规的问题都比较清楚了,但如何提高指导质量,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又确定了“注重细节指导,提高常态教学实效性”这一专题进行教研。为确保每个专题的研究有深度、有成效,确实能探索出一些解决实践层面具体问题的经验、方法、途径,我动员老师们在专题之下制定切合自身情况的小课题,以便更好地遵循着提出问题、讨论交流、专家点拨、反思总结这样一种研究路线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做深入的研究,如有的教师制定了《高中研究性学习中“先学后教、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研究及推广》、《高中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研究》等课题。不仅如此,每次教研活动又在大主题下设小专题。这种专题教研,不仅增强了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提升了教研工作的学术内涵,也有助于教研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研究性学习课程开题报告范文3
1.作为一门课程,“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寻找收集资料──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而英语学科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和载体,教学过程是围绕完成教材所规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的过程。
2.在英语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主,“知识”在教师那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单向“求学”,是知识的接受者;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负责完成,它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同时也承担达到目标的义务。
3.英语教学偏重于学生通过记忆、练习、重复等方式掌握学科基础知识达到简单应用的目的;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4.英语教学活动一般在课堂上进行;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不局限于课堂,它根据问题的需要走向开放的社会,向社会索取知识。5.英语学科教学的评价方式一般是以分数为手段的标准化考试;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综合的、定性的方式,它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活动以及体验为依据。
二、英语研究性学习与英语学科教学是有联系的
从我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来看,1.课题的提出基于英语教学,根据学科教学内容中的问题、方法、规律等提出探索性课题。如:英语语法学习和词的用法总结,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不同,英语学习方法的研究以及从教学内容延伸出的课题等。2.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运用已学英语知识查阅因特网上、图书馆中的大量英语材料;运用英语与外籍人士交流,对他们进行调查访问。3.学生运用已学的英语知识完成部分课题的结题报告。4.在答辩过程中,课题组学生得运用英语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
三、如何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英语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计划
1.课题:(1)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2)美式与英式英语的不同(3)英语学习方法的研究(4)东西方身体语言的异同(5)讲英语国家的概况(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6)汉英句子结构的异同(7)语法的学习和词语的用法总结(8)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目标:(1)增进学生对西方国家政治、历史、人文、地理、餐饮文化、风俗习惯等的了解。(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英语基础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群体意识。(5)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意识。
3.计划:第一步:选题以及论证阶段四周时间第二步:资料收集阶段十二周时间第三步:结题阶段六周时间第四步:成绩评定阶段四周时间第五步:总结与展示阶段三周时间
4.预计到的障碍:(1)缺乏资料来源(2)对西方文化无亲身体验(3)在遇到困难时可能出现畏难情绪(4)指导教师是否具有驾驭能力5.对策:(1)指导学生查询资料,利用因特网、图书馆、报刊杂志等查找所需资料。(2)近可能多地联系外籍人士,对他们进行调查采访。(3)注意研究过程中反映出的情况,及时调整计划,针对问题借鉴他人经验及时解决。(4)加强理论学习和方法学习。
6.预期成果:(1)总结报告、调查报告、论文、心得体会等(2)按照实施计划进入选题以及论证阶段,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研究课题,由课题指导组进行分组,此时课题组的学生和教师已打破了原来教学班的界限,如:我指导的课题组“东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由来自同一年级四个不同班级的学生组成。课题组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写出开题报告,课题指导组进行开题评审工作。(3)资料收集阶段。该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在每一次活动前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工作,填写好活动安排表。每次活动之后作好记载,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4)结题阶段。作为指导教师应开设讲座,让学生懂得撰写总结报告、论文、调查报告等的格式,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工合作写出结题报告初稿,交各小组讨论,对初稿加以补充、修改、完善,最后定稿。(5)成绩评定阶段。首先根据课题组的开题报告、活动资料(包括笔记、资料、照片、活动情况记录、阶段总结等)、结题报告、小组答辩情况,由评审组打分,然后课题小组再根据得分情况、参考小组成员在整个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出小组成员的等级。(6)总结与展示阶段。学生对自己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互相交流学习,并展示研究成果,必要时邀请家长参加。 四、实施英语研究性课程的体会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处于中心地位。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才是整个活动的中心,教师在很多情况下是以协调者或协助者的身份出现,协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活动中遇到的麻烦。
2.教师不再是权威,对教学内容不再具有垄断。不是教师说的就是标准答案,课题所需的各种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很多知识已经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如本课题中涉及到的烹饪、营养等。
3.教学方法不像课堂教学那样有较为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它更具有灵活多变性。
4.教师成为更加主动的学习者。由于英语教学内容有教材可依,导致有的教师长期以来依赖教材,不思进取。而面对英语研究性学习,教师无优势可言,同学生一样,要学习的知识太广阔了,从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以及一般的科研方法到课题所涉及的其他专业知识都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否则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指导需要。
研究性学习课程开题报告范文4
1、阶段目标
高一阶段: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培养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初步具备提出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途径与基本方法,学习构建研究模式;通过教师指导去体验和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及一般步骤与方法;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体验付出努力、与人交往、合作互助的过程,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高二、高三阶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途径与基本方法,学习构建研究模式;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并应用到部分学科专题的研究中去,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我校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的现实状况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学校开设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的潜能而选择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其中包括学科学习拓展类、科技发明探索类(以实验研究为主)、学习生活技能类、体育技能类、报告讲座类、艺术类、活动类7种。
2、总目标
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而设置的。它将始终紧紧围绕“三有、四会、打基础”(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有健康的身心素质;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创造;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宽厚坚实的基础)的培养目标,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充实内容,完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目标可分解为以下几方面:(1)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2)增强主体意识;(3)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4)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5)学会寻找信息源;(6)尝试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7)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团队精神;(8)培养主动、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学习要求
1、所有年级、所有学科必须将研究性学习课程融于学科教学中,以确保学生既达到中学阶段规定的基本学力,又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所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授课教师都必须切实做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选题、开课及教材(方案)的准备工作。每个学期每门课(或课题)的分课时教案不得少于5个,每个学期每位教师教授该类课程应不少于5个课时。
3、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强调每门课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让学生学有所得。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既强调内容的丰富多样、有较大的普适性,更注重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示范性,强调出精品。
4、在课程改革探索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注意发动学生,鼓励其积极参与;各备课组、学科组应有团队精神,群策群力。(2)注意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联系,要有意识地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渗透。(3)注意运用计算机、局域网、摄影、摄像等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服务于课程改革。
三、领导组织
1、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由主管副校长、科研处、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相关人员组成。
2、职责与功能
(1)校主管领导负责牵头,组织课改领导小组成员学习、研究有关课程的理论和经验,宏观控制课程的实施。
(2)科研处具体负责课程的行政管理,职责是保证落实,保管资料,安排活动场地,进行评比,建立课题库。
(3)科研处负责对师生进行科研方法指导,内容包括如何选题,如何写开题报告,常用科研方法介绍,如何撰写科研报告,并介绍好的范例。
(4)年级组长负责提供备选课题,协调班主任和指导教师的工作,交流,管理年级教学工作。
(5)指导教师负责组织、指导、评价和全面管理研究性学习课程。
(6)德育处、总务处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课程改革,为其实施提供各种服务。教务处协同教学处统筹安排学校图书馆、机房、实验室、阅读室、语音室和各专用教室的使用,以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四、工作流程
(1)组织辅导报告,班级(年级)布置动员;(2)个人选择题目,拟订计划方案;(3)教师初审、合并相近选题;(4)公布初审题目,同学自由组成课题小组;(5)选举小组长,共同设计研究方案;(6)写开题报告,方案评审;(7)小组独立研究,教师指导、监督;(8)形成研究报告、个人或小组总结;(9)班级(年级)
展示,同学评议;(10)召开答辩会、年级报告会;(11)成绩评定、总结。
五、具体安排
1、研究性学习一般一学期每门课(或专题)安排15学时。
2、教师在每学期一月份应准备好2-3个学科内研究性学习课题,在各备课组讨论。各备课组将本年级本学科内研究性学习课题表上交到科研处;科研处将课题表汇总成“*一中学科内研究性学习课程菜单”下发给学生,供其选择。
3、鼓励各班自主选择综合性研究性学习课目。每学年5-6月份,各班在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选择综合性研究性学习课目,并填写《*一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征集表》上交科研处。
4、提倡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提出研究性课题让同学们思考,并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每年寒假为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时间,暑假为综合研究性学习结题时间。科研处组织进行评比,并对优秀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5、鼓励教师利用当地教育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对假期带学生外出进行社会调查(*市城区以外,*大市以内),学校给予每天50元补助,并报销来回车票。
6、各课题组要如实填写《*省*一中研究性学习课题表》,详细记录研究性学习过程。各班重点课题组需将课题成果制成展板,在校庆期间展出。对每班重点课题,学校可报销一卷胶卷的冲洗费用。
7、科研处对研究性学习结题成果评比,采取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匿名评比。
六、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管理与评价
(1)研究性学习课程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的潜能自主选择课目,每人每学期必须选择1~2门课。
(2)学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每门课赋予1~2个学分。该学分是学生升留级、毕业、操行评定、评优的重要指标。每个学生高三毕业时至少要完成15个学分,否则不予毕业。
(3)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考核内容以考勤情况和学习成果展示为主(如小论文、总结、展板、光盘、调查报告、小制作、小型表演等);缺勤1/4的学生不予记学分;一学期研究性学习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将学生上课考勤的原始记录和学生展示的学生成果上交科研处。
2、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
研究性学习课程开题报告范文5
以Internet为载体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和普及孕育着一场教学领域的大变革:涉及到教学体系与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课程设置、教学目的、教学概念等诸多方面,同时也将意味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过程中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技术为基础的的现代教育、教学环境。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自我发展。网络下的研究性学习更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等优势开辟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对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1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1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1.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只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
1.3 重视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是指构成研究性学习的各要素与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间的非封闭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完全开放在学生的面前,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相对于学科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显然拥有更为开放的时间。
1.4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这种交流、协作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
2 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指导策略
研究性学习在虚实不同的活动空间里,呈现出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既可以在现实的学校中,又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中进行。学生需要更为主动地进行学习,包括主动寻找导师,主动寻找合作伙伴,主动查询各种资料,自主提交各种研究文档,主动与人交流、寻求帮助,积极自主、展示与推广等;教师需要更为主动地介入活动,随时了解活动进展、深入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更好利用各种智慧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服务,拓展学生解决困难的途径。所以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应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环境和现实学习环境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要以统一的视角制定各个阶段的教学指导策略。
2.1情境体验阶段。教师组织各种课内课外活动,如:日常课堂教学、业余兴趣活动、专题讲座、各类讨论会等,让学生获得更多有益的生活体验,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困惑,产生并提出问题。此阶段,教师应有组织安排如下的重点教学活动:(1)专题讲座:研究性学习中,丰富的专业领域知识是学习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开展网上与网下丰富的专题讲座活动,在学习实施中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这样的条件,因此,网上共享的专题讲座,可以解决学校的具体困难。专题讲座主题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社会关注的前沿热点,一种是学习者现在研究的热点领域。专题讲座同时还要辅以讨论沙龙、交流研讨,才能有助于学习者发现问题,并激活知识储备。(2)BBS热点讨论: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往往打破了班级建制,师生交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BBS电子公告牌的异步交流特性,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局限。教师可以在校园网、或者公共网中的电子公告牌上开启话题,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这样的虚拟交流,教师可以初步确定面对面交流的基本话题和深入讨论的主题等。这个阶段网络平台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信息浏览与热点交流。
2.2课题准备阶段。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辅导活动以小组或个别辅导为主,教师要进一步分析学生所提出问题的明确程度,解决问题所需的背景资料,通过对问题诸要素的分析及学习者内部准备状态的诊断,帮助学生把问题转变为课题。在立项开题辅导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课题的社会价值,帮助学生修订研究计划。此阶段可组织如下基本活动形式:小组咨询、个别辅导、方案交流、开题论证等,并安排如下的重要教学活动:(1)小组咨询和讨论:辅导教师与研究小组成员的面对面活动,通过活动帮助学习者进一步澄清思路,明确基本概念;指导学习者撰写课题的开题报告与研究方案等等。(2)开题答辩论证:主要指开题论证。答辩活动主要就课题社会价值及实施方案可行性进行论证。可以组织网下的答辩论证活动,由学生、辅导教师和专家组成;也可以开展虚拟的答辩活动,一般使用BBS和聊天室进行。就网络答辩方式而言,网络答辩可以是自主产生的,也可以是有组织地进行。网络异步的答辩可以采用BBS,便于进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也便于记录,谁与谁的对话也可以进行技术建档,有助于学习者和教师在对话后进行分析整理。网络同步的答辩可以使用聊天室,由答辩主持、答辩人、参与人、论证人组成。一般成熟的网络答辩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同步答辩应与异步答辩相结合,网下答辩和网上答辩相结合。这个阶段网络平台主要的作用是寻求专题资源,寻求智慧资源,充分交流对话,上传课题方案。接受并参与开放评价活动等。
2.3 研究实施阶段。此阶段,教师认真追踪研究活动动态,落实与协同小组成员协作分工,根据学习者遇到的具体困难,随时给予疑难咨询,提供各类专项辅导。教师可组织如下的基本活动形式:社会调查、实验室工作、文献分析等,并结合网上和网下同时开展专项研讨活动。活动可以由质疑人、答疑人和参与人组成,一般先由遇到困难的学习者发出求助信息,然后集中研讨解决。研讨的主题,可以是大家普遍遇到的困难,也可以是个别学习者遇到的困难,然后通过智慧团体共同解决。这个阶段网络平台主要的作用在于上载研究活动信息并及时反馈,寻求智慧资源,解决个体困难,寻求公众帮助等。
2.4总结反思阶段。教师进行小组咨询,帮助学生整理思想、组织表达,对创造性表现行为给予及时确认和激励,促进交流展示活动的开展。一个单元的研究性学习结束,要能够引发更多新问题的提出,从而形成新的发展起点。此阶段可组织小组辅导、展览会、答辩会等基本活动形式,并安排如下的重要教学活动:(1)结题答辩论证:可以组织网下的答辩论证活动,可以有学生、辅导教师和专家组成。也可以开展虚拟的答辩活动,具体方法与开题论证答辩相同。此时的答辩活动应更注重成果的用户界定与推广设想,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反思、活动中的感悟,及时捕捉认识上的独特性、表达上独创,促进形成新问题。(2)成果推广:强调用户意识,是研究性学习中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题开展初始,就要逐步清晰自己的服务用户,又要为学习者创造服务推广的途径,比如把作品推荐给厂商,将一些调查报告反馈给有关部门,还有成果的发表等等。在这个阶段,网络平台应积极成为学生获取、加工处理、交流表达和创造信息的认知工具与课题成果推广服务的纽带桥梁。
3 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关注的问题
3.1正确处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在研究学习的具体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有着“样样皆管”或者“样样不管”的倾向,有些教师认为:既然研究性学习注重方法的学习、过程的体验,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教师就不必介入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状态,至多在开始阶段做引路者,中间的准备阶段尤其是研究实践阶段不必参与其中,教师们只要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活动态度即可。
我们认为: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应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适度介入辅导。在研究性学习中,尽管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但是教师仍有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如果对学习过程深度卷入,样样精细加工、事事把扶不放,这显然剥夺了学习者的土体地位、压制了学习者行为的主动性。教师要从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出发,依据具体问题的特点,依据活动情境的特点,把握辅导介入的“度”,既帮助学习者克服困难,又预留能力手动发展的空间。在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组织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在开题阶段,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指导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充当咨询者、指导者和鼓励者的角色。在研究的实施阶段,教师的角色应为指导者、促进者。在总结阶段,教师的角色应为指导者。
3.2 正确处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行为
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偏离预定目标并对活动过程及结果造成消极影响的行为。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学习,同时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拓展知识提供了广阔的开放空间。然而,无论你是否愿意,网络环境和复杂的社会一样,并非净土一块,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出现一些偏差行为,这些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不仅会导致研究性学习效率降低,而且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品德带来负面影响。要正确处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行为,我们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教师要提高信息素养,提高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能力。正如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鹿旭忠所说:“教师自身也面临着不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的任务。教师必须要面对知识高速增长的现实,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将成为新型教师知识结构中新的要素,为适应这种变化教师还要学会利用一切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
3.2.2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网络法制、网络心理和网络课纪律四面的教育,倡导学生应用网络高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3.2.3教师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开拓创新,发挥网络功能,防治结合,积极引领全体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学习,实现预定的研究目标。
3.2.4落实小组长责任制。每个课题小组推选出一个小组长,由组长对本小组的研究过程的实施进行管理,特别是加强监督本组学员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有浏览不良网站或其他与研究课题无关的网站的行为,如发现及时制止。
研究性学习课程开题报告范文6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51-02
自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以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高中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课程中都应用到信息技术,各种数字化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我国高中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了实合实践的必修课程,它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为方式、以问题解决为目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前课改的重要改革方向就是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和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应是未来高中信息技术课改探索的重点方向。现本人通过近一年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教学探索,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现状简析如下: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现状简析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面临的困境:①教学模式单一,迫切需要多元化。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式,授课方式多是教练法:讲授-示范-练习三个步骤。无论是任务驱动还是教练法,多少还是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多数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对学习的认知与构建过程。②教材滞后于信息的飞速发展。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更新速度是日新月异,从2003年新课程改革标准实施以来,目前广东省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大部分还是以2004年编写的教材内容为主。8年的时间里,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教材在更新发展,信息技术操作应用技巧甚至或者已经超过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相关内容,初中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在不断提升,如果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还是跟着教材走,教师不在教学中创新,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越发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更不用说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2.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①资源不足。基本资源与设施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物质保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须广泛地收集信息,同时高中生以住校生为多,如何收集信息成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的一大难题。②师资水平是瓶颈。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型的学科,又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自己应该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与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但是在传统教育中培养的绝大多数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研究经验。而教师指导不利,点拨不到位,是最影响学生探究兴趣的因素之一。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效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合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变革,同时也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我校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研究性学习选题的多样性,使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变得多元化,信息技术课堂变得生机勃勃,研究性学习开展有条不紊,新课标推行的对话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得到充分践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主要策略如下:
1.教学内容的整合。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首先要改革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并以此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的环境,使学生有机会把所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解决自己身边的事。以《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与《综合实践活动(必修)研究性学习》教学内容的整合为例。在讲授“信息技术(必修)第一章?摇信息与信息技术”时,内容上结合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引导学生在如何选题的过程中去感受什么是信息以及信息的基本特征。通过部分小组课题的交流,体会信息技术对选题汇报效果的影响。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再讲授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多样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深层次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2.教学资源的整合。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基于资源学习是它的重要特点。如果没有基于计算机的各类学习工具支持,没有因特网提供方便的信息收集工具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没有网络运行下的交流和研讨,或学生缺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有可能就像戴着锁链的舞蹈,难以尽显其潜在优势,难以实现学习的革命。而与信息技术课堂的结合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信息技术(必修)第二章?摇信息的获取”就可建立在开题报告的设计上完成,通过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以及信息的鉴别与评价,综合完善开题报告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课能解决学生信息获取的困难,同时也弥补了研究性学习教师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不强等问题。
3.学习方式的整合。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多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亲身的实践探究,获取直接的经验、体会,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高中信息技术推行的合作式和探究式两种学习方式完全一致,因此信息技术课堂的分组教学可以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基础展开教学,这样由学生根据共同兴趣爱好自觉合成的小组,能更好的实现小组互助,在探究活动中更能体现个人价值实现与团队精神的关系和意义。
4.基于网络平台的整合。在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中,通过建立学校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把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资源获取、信息数据处理、成果交流等内容,放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学习和技术应用融为一体。让学生带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任务和问题去学习信息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很多住校学生课余时间无法接触到网络和计算机,无法利用网络和计算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课、研究性学习课学习的兴趣与实效性。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研究性课程整合不但使得研究性课程得到较好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得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的利用最大化。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合让学生在整合过程中感受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新学习方式,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学科探究性学习辅垫基础,从而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得以较好落实,也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谱写了新歌。
参考文献:
[1]况亮.PPT创意设计与动画设计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Z].中山继教育魔灯课程.
[2]广东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综合实践活动(必修)研究性学习[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王治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体现更完整意义的目标价值[DB/OL].(2001-12-20).
http:///zong_he_271/20060323/t20060323_21567.shtml.
[4]方青稚.新课程·新整合·新探索[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