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抛锚式教学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抛锚式教学的概念

抛锚式教学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模式;初中数学;应用

引言:由于初中的数学课程中,有很多抽象、难懂的公式,而初中学生的抽象性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的时候会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这使得学生无法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没有足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在抛锚式教学模式中,其所注重的是学生体验和感受等方面的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把这些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实际的场景之中,使学生能够积极的、主动的进行学习。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和含义

所谓抛锚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丰富多样的现实生活或利用高科技虚拟出来的场景之中,使用情景化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抛锚式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框架,它的精髓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解决复杂的问题。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是“锚”,也就是指在现实中的具体情境之下,提出问题所根据的事例和场景[1],它主要包含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技术方面。技术是抛锚式教学模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其中应用十分的广泛。利用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要求,创造出符合教学内容的特定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其中充分的体验和感受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支持,对于场景中自己不明白和不理解的地方,反复的观看和研究,逐渐的参透场景中蕴含的知识。

(二)现实场景。现实场景顾名思义,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体的故事或者情境,能够使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并且其中包括了需要学习的知识或问题。抛锚式教学需要的故事或情境一定是富有情节的、真实具体的,并且从现实场景之中逐步引出锚定问题,进而达到教学目的。由于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把抽象、枯燥的知识融入到现实场景中,使其变得具体、丰富,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由于初中数学课程的复杂性和枯燥性,使得很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到越来越难学,最终不愿意学。这种现象的出现,证明了必须要改变现在初中课堂中的那一套传统的、老旧的教学模式,改变让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然后通过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让学生能够改变思想,主动的进行学习,积极的投身于数学知识的研究当中,加强动手能力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为抛锚式教学模式奠定基础。抛锚式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首先,学生通过情境分析对知识进行独立的思考,并从中找出问题的所在。其次,学生将自己所发现的问题提出来,能够证明学生的思考方式是遵循教师的指导来进行的。最后,结合教师对知识点内容的讲解和传授,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和不懂得地方与教师讲授的知识向对比,以此寻找到问题的答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抛锚式教学模式当中,对于情境的创设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它为抛锚式教学模式的顺利、高效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个章节的内容学习完毕之后,很多学生在进行课后练习题和章节复习的时候,对于一些十分抽象的知识和公式等的理解和掌握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无法熟练的运用它们来解答问题。而在这种情况之下,通过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挖掘出知识和公式背后的内涵。在了解和掌握了这些内涵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测试,以此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多题一法、由厚到薄的学习思想[2],在抛锚式教学模式轻松、快乐的体验式学习的环境之下,使自身的知识更加丰富,成绩更加优秀。

在抛锚式教学模式之下,当教师针对某一问题给出解答方法时,可能有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甚至是更加简单、方便的解题方法。在这个时候,教师不能因为害怕浪费时间而对此不理不睬,要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对学生的解题方法给予评定和指导,对于正确、合理的解题方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而对于不准确的解题方法则要做出指正,并以此为例,通过分析和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将情境和知识点相融合。抛锚式教学模式旨在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更加注重在哪里学习和如何合作学习等问题,强调了学生的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并构建学生的实践共同体。能够学习的地方不仅仅只是在学校、在数学课堂中,也可以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现实里某个具体场景之中。抛锚式教学模式正是能够加强学生在课堂之外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点与公式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3]。

(三)师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前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在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情境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就是抛锚式教学模式所抛出的锚。想办法消除这个锚,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能力。由于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主体和基础是真实、具体的现实情境,所以,当学生在从一个场景向另一个场景进行迁移的时候,可能会存在着一些困难,有些问题和知识单靠学生自身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就需要教师从旁引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启发,让学生能够自行突破这些难关,理解这些知识,解决这些难题。

总结: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之下,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可以很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和公式具体化的理解,加深其认识。所以,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的结合教材的课程安排,合理的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通过为学生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探求知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洋.论抛锚式教学模式[J].江西教育科研,2010.

抛锚式教学的概念范文2

    一、抛锚式教学的内涵及教学设计特点

    所谓抛锚式教学是指通过创立允许学生与教师持续探究有意义的问题解决情境,帮助学生体验不同领域专家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如何以知识为工具来解决复杂问题,进而帮助学生从不同的专家视角来探索相同情境,通过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整合其已有的知识,完成知识的迁移。[2]我们将创立能促使人们将自己的知识带入“有意义的问题解决情境”中的真实的学习情境称作“锚”,在真实的情境中,我们创设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融入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中,这个过程被称为“抛锚”。抛锚式教学的教学环节大致包括五个:创设情境(“锚”的设定)确定问题(“抛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最关键的两个环节是“锚”的设定及“抛锚”。[3]

    由于在大多数教育环境中缺乏贾斯珀系列中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因此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惰性知识。学生只是将知识作为学习的结果(记住了),而不是将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不会用),通过抛锚式教学设计,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抛锚式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一是借助多媒体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并创设与真实的情境相关的一系列复杂多样的问题或让学生完成一个真实的项目,教师创设的问题应是有探究空间的劣构问题,具有挑战性、真实性,情境中应有复杂的线索和解决问题的脉络,存在着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案,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对问题进行思考,寻求解决方案,实现意义建构;二是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设计更为深入的拓展性问题,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的兴趣,完成知识的迁移;三是促使学生有效地应用他人对自己的反馈来不断地对方案进行优化,即通过形成性评价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四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弱化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权威作用,使其以熟练新手的角色参与到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将教师由一个主导者转变为一个教学促进者与辅助者,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4]

    二、“保险学”课程引入抛锚式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防范产生“做中学”后遗症

    目前我国开设保险本科专业的院校已有近百所,有四所高校专门设置了保险学院。保险专业发展较好的院校开始尝试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很多学校已经在大四开始开设一些与真实工作场所类似的实验课程,能够将学生直接带入真实的工作情境,高校教师也较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采用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让学生动手去做等,鼓励学生体验实践得真知的过程。但在如何引导学生将惰性知识运用于实践、如何完成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迁移、如何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以及如何提高持续探究相关问题的兴趣上存在较多不足。另外美国学校教育曾因大量采用杜威的“做中学”理念,产生了忽视理论知识学习的问题。抛锚式教学的五大教学环节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5]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与协作学习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发现,由于我国长期的中学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为主的教学,自己提问、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另外我国的传统教育中较推崇谦虚、含蓄,学生上课时主动提问、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不强,有时会担心别人说自己是在出风头。“保险学”课程采用抛锚式教学,一方面有助于转变教师长期以来在课堂上作为专家形成的语言霸权,发挥教师作为熟练新手的角色,与学生一起学习,引导学生主动设定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在形成性评价环节,通过分组讨论与交流,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寻求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根据他人的反馈对成果进行反思与修正,提高协作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习效果,解决惰性知识的运用障碍问题。

    (三)有助于提高保险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保险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实践性弱,这是由于双方的目标不一致造成的。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厚基础、宽口径”,本科学生上学时理论知识学习多,实践经验少,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到工作岗位就能上手,是职业培训,两者之间存在的偏差可以借助教学设计来加以调和。另外很多大学生不习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怕别人觉得自己没水平,无法正确处理批评性的意见。大学生从紧张的高考中进入环境宽松的大学生活,需要学习如何制定生活学习的目标。在大二学生刚开始接触到专业知识学习时,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抛锚式教学,通过为学生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让学生体验未来工作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任务、解决问题,学会工作方法,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寻求他人帮助及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信息等来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学会如何处理他人的意见;通过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识别问题,并通过实践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学科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抛锚式教学与“保险学”课程特点能较好地融合

    “保险学”是我国保险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是金融学、会计学等其他财经类专业的主要选修课程。课程特点是基础性、实践性、操作性强,课程内容涉及保险史、风险管理、经济学、法律、精算、证券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与学生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够高度相关,便于未来学生知识的迁移。高等院校保险本科专业“保险学”课堂教学通常至少包括以下内容:风险与保险、保险制度与保险原则、保险合同、保险市场、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公司的经营与管理、保险监管、社会保险等,几乎涉及全部后续保险课程,容易设计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由于“保险学”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因此本课程内容广泛,深度有限,大部分内容与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其未来工作生活联系紧密,较易营造真实情境,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其中大部分章节都可采用抛锚式教学设计,如风险与保险、保险制度、保险市场、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公司的经营与管理以及社会保险等。

    (五)抛锚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他甚至需要与学生一起学习,其角色由以前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教师不再是以前学生心中的“万事通”,他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环节,以让学生对“保险学”的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且兴趣盎然,引入抛锚式教学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进行深刻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三、“保险学”课程的抛锚式教学设计

    “保险学”课程是保险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之前学生先修课程只有“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和“财政学”等公共课程,与“保险学”课程关系密切的相关课程如“经济法”、“风险管理”、“证券投资”等课程都未开,学生保险方面的专业知识少,但又都泛泛地知道保险。因此在进行抛锚式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来完成知识的迁移与有意义建构,为帮助学生做好工作准备,需要为他们设计一个积极的、感同身受的人物。本节以人身保险这部分内容为例进行抛锚式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人身保险的学习内容分析及“锚”的设计

    “保险学”课程中人身保险的学习一般包括人身保险的定义、人身保险的种类——人寿保险、年金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每种人身保险又有若干具体分类、定义及标准保单的主要条款,如人寿保险又可分为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和两全保险。它们各自的定义、细分类以及标准保单条款等,其中大部分内容是基础的记忆性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由于后续专业课程有人身保险课程,因此较深的内容并不适合在“保险学”课程中涉及。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将风险与保险、保险制度、保险原则、保险合同等相关章节的内容都吸纳进来,通过设计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设定问题,帮助学生自己探究相关问题的答案,完成意义建构。

抛锚式教学的概念范文3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一种比较成熟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有感染力的问题背景下,产生学习的需要,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和教师的嵌入式教学以及学习小组中成员间的交流和合作,学习者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抛锚式教学的核心要素是“锚”,“锚”是指在真实情景中创设问题所依靠的故事情节。在抛锚式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就是所谓的“锚”。这种案例,应该包括内容与形式的真实性,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真实性。抛锚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信息获取和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抛锚式教学中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学习伙伴。抛锚式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

2、抛锚式教学在flash游戏程序设计中的应用

现以“影片剪辑属性”这部分内容为例,简要介绍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其教学目的和内容为:激发学生对游戏设计的兴趣,掌握影片剪辑MovieClip类的相关属性;掌握舞台概念,舞台的左、右、上、下边界的定义。一般抛锚式教学策略由下面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将海底鱼动画的swf文件上传到服务器,供学生下载,并让学生操作海底鱼动画,实现海底鱼的前后游动,上下移动,放大缩小,显示和隐藏,旋转和透明度变化,便于学生对要实现的动画有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2)确定问题:海底鱼要实现上面的效果,离不开MovieClip类的属性的控制。其中海底鱼的前后游动及上下游动,涉及到海底鱼的x坐标和y坐标;放大缩小涉及到海底鱼的scaleX和scaleY属性;显示和隐藏涉及到海底鱼的visible属性;旋转涉及到rotation属性;透明度涉及到alpha属性。通过案例引出问题,指出课堂的学习重点是MovieClip类的属性。另外,这个案例还涉及到了以下知识点:舞台及其左、右、上、下边界的定义。此外,我们还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实际运行及编程中去体会,去探索,让学生有“巅峰体验”。例如:如何使海底鱼的嘴巴碰到左边界时又从右边游入?如何使海底鱼身体的方向与按钮的方向保持一致,即单击向右按钮时,海底鱼身体向右并游动,当单击向左按钮时,海底鱼身体向左并游动等等问题。3)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解代码并演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讨论,教师把相关资料(如影片剪辑属性、舞台边界定义、案例等内容)上传到网络课堂上,学生可以下载学习。也可以根据需要从网站上搜寻,查找资料,获取知识要点,完成学习任务。4)协作学习: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学习讨论,共同完成同一个任务。教师在学生学习时,不要以专家的角度去指导,而应该融入学生的学习中,从学习的角度与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讨论遇到的困难,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对于共同性的问题,可以由个别已经解决问题的学生上讲台进行讲解,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5)效果评价:教师对布置的问题进行检测。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上台演示,如果学生很多,那么可以随机抽取几组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并介绍实现的思路。教师当场分析其正确和错误的地方,最后给出正确的答案。

3、Flash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策略的反思

3.1注意传统教学方法与抛锚式教学方法相结合

传统教学方法基于教材,注重原理、语法知识的系统性;抛锚式教学方法基于实际问题,注重实用性、应用性和编程能力的培养。两者各有特点,不能偏废。因此,要根据课程内容,将传统教学方法与抛锚式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另外,对于课程内容难度比较大的,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或者需要比较多时间自学的,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先将难点讲解一遍,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3.2注重案例的挑选和组织

合适的案例是该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精选的案例要生动有趣,学生常见。例如在游戏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学生经常玩的游戏,如捕鱼达人、大鱼吃小鱼、跑酷游戏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还要使教学内容易于集成整合,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案例可以是针对某堂课的或者某一章节的,也可以是贯穿整门课程,并随着教学进程不断完善。例如,海底鱼动画,可以贯穿几个部分的内容,在影片剪辑属性内容中,初步学会海底鱼的属性控制。在键盘事件中,同样可以用该案例实现键盘控制海底鱼的游动,并可以作知识扩展,实现屏幕卷屏技术。在最后比较完整的射击类游戏中,可以实现类似捕鱼达人的游戏,将flash数学基础、flash物理基础、flash声音的播放等等知识点融合进去,在案例中教学。

3.3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

抛锚式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在flash游戏教学中,只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学习资源,学生才能获取丰富的信息,经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上机实践等活动,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探究更多的问题解决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充足的资源,如将课件、优秀学生案例、视频等相关资料上传到网络课堂上,以供学生查阅,便于自主学习。

4、结束语

抛锚式教学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抛锚式;移情式;教学策略;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021―05

引言

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我们在网络的海洋里获取更多的信息。尤其在Web 2.0出现以后,我们成为了知识的缔造者和分享者,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为实现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教师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进步,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教学策略的不断提升为实现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主张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以前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而应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断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策略,使我们从以前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从以前的知识的“接受者”转化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体现人性化的教育,真正地考虑学生的情感和心理体验。抛锚式教学策略给学习者设计一个真实的问题,从而很好地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移情式教学设计又能够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在本文中就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案例简单介绍它们的应用。

一 抛锚式教学策略

早在1929年,抛锚式教学的思想雏形就出现在有关的教育文献中(White Head,1929)。自从1984年起,美国Vanderbilt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先后开展了惰性知识项目、Logo项目和动态评估项目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抛锚式教学策略[1]。

所谓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是指在多样化的现实生活背景中(或在利用技术虚拟的情境中)运用情景化教学技术以促进学生反思,提高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2]。这种教学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而获得知识的,而是在一个真实的情景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搭建脚手架,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和其他同学协作,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而且在情景中一旦确立一个问题,整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就被确定了。可以看出,这个核心要素是“锚”,它指的是在真实的情景中创设问题所依靠的故事情节,学生的一些活动都要围绕它来进行。抛锚式教学的基本结构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 移情式教学设计

移情式教学设计是21世纪之后才逐渐兴起的,是在移情式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7年,哈弗商学院教授Jeffrey F.Rayport和Dorothy Leonard-Barton在《来自移情式设计的革新火花》一文中首次提出移情式设计这一概念。2002年,Maish Nichani在《移情式教学设计》一文中首次提出移情式教学设计这一概念。

移情是理解的心理过程,使自己与他人之间暂时消除了心理隔阂,在情感上理解别人的经历和感受[3]。移情式教学设计是指“设计小组对学生的世界产生移情”,具体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设计人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移情性体验,从而更加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学生,设计出更好的满足学生需要、更切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案[4]。

移情式教学设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所形成的方法暂时还不多,主要有观察法、角色扮演和构件设计共同体这三种。对于设计方案也是灵活多样的。而在各个实施方案中,由于观察法的许多优点,它的实施方式是应用最广的,也是最基本的。主要分为五个环节:观察―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头脑风暴―问题解决模型开发。

三 抛锚式教学策略与移情式教学设计并用于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的课程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而是成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阶段。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设计坚持“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切实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这三个原则。个人认为将抛锚式教学策略与移情式教学设计相结合,并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中,不仅能够更好实现课程任务的完成,充分体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设计原则,而且可以更好地在关注学生各自心理特征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下面简单地介绍如何将抛锚式教学策略与移情式教学设计并用于课程教学中。实施步骤如下图1所示:

在此,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与解决》这一课为例,针对上面的过程图,逐一进行分析:

1 观察(学生特征分析)

观察者到课堂中去观察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真实状态,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行为、表情,从而分析出个体的隐形需求,对他们移情性体验。观察者一定要注意学生的细节动作,接纳学生与自己不同的行为和观点等。当然,我们作为一名教师不可能有多方面的才能,我们不可能是设计学、教育学、心理学、媒体技术学等方面的专家。但是,只要我们真的投入,认真对待,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一定会对我们的教学起到很大的帮助。

现在,电脑的普及率很广,学生对电脑多少都要懂一些,教师通过上计算机课,观察学生的语言,表情,操作技能或者通过一些测试等,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课下通过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性格以及学习风格。耐心地观察学生的表现,任何细节都不要错过。

2 数据收集和分析并确定学习需求

数据收集指的是通过多个感官,借助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真实地记录学生的行为、表情。收集数据一定要全面,观察者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收集信息。所收集的信息一定要真实可靠,是真实状态的表现。通过平时课上和课下的观察,详细地做好记录,分析记录情况,知道学生想学习什么,知道学生的希望值和现状,从而确定学习需求。

数据分析指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核实、校对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可以按照信息的性质、问题、现象等分类。最后,分析出学生潜在的真实的需求。

教师通过课下观察,观察到学生经常使用U盘,但没有养成定期杀毒的习惯。每次上信息技术课程时经常不知道对电脑查毒、杀毒。但是对中病毒后的电脑又有急切想解决的欲望。针对以上情况,将《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与解决》这一课调到整个教学内容的前面。

3 学习内容分析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了解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①什么是计算机病毒?②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有什么影响?③计算机病毒都有哪些特点?④如何防治与解决计算病毒?

4 确立目标

当然,我们知道在初等教育中,学校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已经由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确定,但是信息技术课程在国内现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没有升学的压力,更能够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在移情式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观察,从学生的一些细节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看到学生的隐性需求。在如今,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更重要,只有人性化的教育,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才符合未来发展教育的趋势。教师在移情体验观察中了解到学生急切想知道的内容,结合课程标准所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等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如表1:

5 情境创设

这是教学策略的关键环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5]。如何来创设呢?教师可以精心选择实例,创设案例情景,不断设置问题,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创设社会情境等等。

在此案例中,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展示一个被病毒感染的U盘。教师将U盘插到电脑上后,打开U盘,学生们观察到U盘里面没有任何内容,教师再点击U盘属性,学生可以看到U盘里面的所剩空间很少,这些说明U盘里面存在内容。此时,学生见到这样的矛盾,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渴望。

6 问题确定

教师在学生进入学习求知的状态下,让学生能够找出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主体内容,选出的这个问题就是“锚”,这个环节也就是“抛锚”。

教师通过U盘感染病毒的这个实例提问:通过U盘的属性我们可以知道U里面应该有文件,可是我们为什么打开U盘后看不到任何文件呢?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教师将锚抛出。

7 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也就是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是由学生自己去解决,比如知道为了完成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需要的知识点;知道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获取信息与资料;知道如何评价信息等。教师在其中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线索,比如需要搜集哪些资料,从哪里获取相关信息等。

此例中,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分别对所确定的问题进行解决。期间,学生得到任务后,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可以从索引或目录中找到与研究主题关键词相关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网站搜寻引擎找出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8 协作学策略设计

协作学习指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发组成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来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此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小组中的成员可以讨论,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同时,教师也可以帮助一些基础较差的小组,而且时刻说出同学们的进度。这样,小组之间可以产生竞争。在此,教师为了学生更快地锁定目标,可以提供以下资源:

9 评价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策略的评价是审视建构过程的镜子,反映了学习者动态的、持续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者的进步、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和创设的学习环境[6]。当然就不能简单只包括结果的评价,而应该也包括过程的评价,教师可以设计出一定的评价体系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分小组进行作品创作,依据老师提供的素材以及自己搜索的素材,反思和调整作品的制作过程。最后把各种素材进行集成并完成作品,并做自我完善。期间相互讨论,明确设计思路和方案,并做好记录。把集成的作品通过FTP到校园网WEB服务器上,互评。

在此例中,包括自我评价,以及班内互评等环节。自我评价指各个小组根据前面的创作过程实际填写表格。班内互评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浏览在校园网上的学生作品,根据“评价表”给其他小组的作品打分,并在BBS的“学生作品评价“中。指导学生填写表3“活动成员监控表”和表4“活动总结评价表”(作品评价)[7]。

三 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在将抛锚式教学策略运用到移情式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情境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一定要处理好情境创设和教学的关系。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过程,是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比如: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创设出适合不同学习者特征的情景。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的追求最新科技和设备,而应该在性价比较高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媒体。通过情景的创设,将问题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的思维。

其次在问题的确立这一环节中,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说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确定的问题必须要紧密地上连情景(即必须要很自然地从情景过渡到问题),下接将要学习探索的内容;提出的问题不能太多,否则学生都不知道围绕哪个问题进行探索;提出的问题不能太难和太易,太难会使学生发生思维障碍,而太易学生会认为没有探索的必要,提出的问题最好是真实的事件,最重要的是必须具有感染力,因为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引发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8]

再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策略,每种教学方法有其局限性,如抛锚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使用不当,会影响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在实际教学中,不一定采用某种单一教学策略,针对具体教学任务,可以将两种以上的方法合在一起,灵活运用[9]。所以,我们可以将抛锚式教学策略应用于移情式设计当中,当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

四 结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应当明确的是,基础是多种要素的整合,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素养,不单纯是知识和技能。[10]“抛锚式”教学策略符合认知心理学原理:人的认知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11]。在这样的策略指导下,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同时学生也一直处于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意义建构的地位。

移情式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体验以及个体差异等,是一种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方案。它要求教学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用学生的眼光来设计教学,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将二者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个双主的思想。师生、生生之间协作和对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寻求学与教的意义与关系的重组,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析自然之理,判人生之美” [12]。

参考文献

[1] 刘洋,钟志贤.论抛锚式教学模式[J].江西教育科研,2005,(2):9

[2] William R. Booth.Anchored instruction.[DB/OL].

[3] 刘建华.交互式课堂中移情现状调查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31(4):57.

[4] Maish Nichani.Empathic Instructional design[J].Instruction Design,E-Learning and Educational.2002.

[5][12]吴应荣.情境创设―抛锚式教学策略的关键环节[J].中国教师,2008,(77):22.

[6] 丁怀宇.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江苏教育研究,2000,(3).

[7] 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石柱乾.抛锚式教学的几个环节[J].广西教育,2002,(6):24.

[9] 冯钢.计算机组装实训中抛锚式教学法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9,(2):208.

抛锚式教学的概念范文5

关键字:编译原理;知识意义;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08-02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编译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基本设计方法和主要实现技术,从而让学生了解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源程序翻译成计算机能处理的目标代码语言的整个过程。该课程兼具抽象程度高和实践性强两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其抽象性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困惑。例如,编译原理采用正规式、上下文无关文法等形式概念描述词法规则和语法规则等。这种描述方式迥异于本科生在之前学习中接触到的规则描述形式,学生初次接触此类概念时较难将概念与其意义联系起来,形成直观而清晰的印象。另一方面,其算法借助自动机等概念予以刻画。对于学生而言,这些计算机领域的经典抽象概念的理解本身就较为困难,将其视为算法并据此实现程序则更为困难。上述种种导致学生较难建立规则与判定算法之间的联系,从而无法深入理解根据规则构造算法的基本思想,往往只能停留在牢记概念、牢记算法的层面,将描述规则的概念与其判定算法割裂开来,不能形成联系,无法实现自身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这使得编译原理的学习既显得枯燥乏味,又无助于学生程序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编译原理的教学中,以期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相关概念、算法等知识的意义建构。

一、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早在18世纪就由哲学家维柯提出。他认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建构主义在认知领域最早是由心理学家皮亚杰引入并将其发展为认知领域建构主义学派,一般将其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指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不完全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中建构起来的。在此学派中,科尔伯格就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问题展开了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深入研究了认知过程中个体的主动性作用,他们认为个体的主动性在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中会发挥关键作用。以维果茨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的研究对于理解建构主义也有重要作用。他们认为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对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他们将各种背景下获得的日常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只有二者发生联系并相互作用才能真正成为个体所掌握的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即理解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建立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要求教师作为情景设计者为学生提供建构知识意义所必须的教材、媒体、环境,并据此构筑知识框架,要求教师辅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要求学生发挥更多的主体作用,从知识的接受者和灌输对象的角色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基于上述思想,文献[1]中将与建构主义理论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多种教学方法被提出,例如,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等。本文将介绍支架式教学和抛锚式教学在编译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二、建构主义教育模式下的编译原理教学

(一)支架式教学方式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这一理论区分了学生当前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教师指导下可能拥有的解决问题能力,维果斯基将这种差距称为最邻近发展区。按照这种理论,教学既要考虑学生当前的解决问题能力与期望其拥有能力之间的差距,要使得学生能够跨越这种差距;又不能一味消极地迁就学生当前的能力,而应当恰当为其树立更高的目标,不断地提高其能力。支架式教学方式主要用于克服学生当前能力与期望能力差距过大的困难。为此,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概念框架的思想,为学生当前能力与期望能力之间建立若干概念节点,这些节点组成概念框架,学生可以沿着这个概念框架由当前的解决问题能力过渡提升获得期望其拥有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方式由以下三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分解问题,按子问题难易程度组合,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进入问题情形(让学生由简单问题入手,逐渐过渡到更深入的问题),独立探索(由学生自己总结已经获得的信息和知识,完成意义建构)。支架式教学方式可用于在上下文无关文法相关概念和推导能力的教学培养中。上下文无关文法作为一个抽象的语法规则描述形式,其概念及衍生而来的推导、二义性证明等对于初学者都是较难理解的。为此,按照“最邻近发展区”的思想,将上述问题分解为:自然语言的规则描述、自然语言句子的推导、程序语言的规则描述、程序语言的句子推导、上下文无关文法描述语法规则、上下文无关文法下的推导等若干由具体到抽象的问题。这些问题及概念就为该知识点构建了一个概念框架。进而,学生由自然语言的语法规则这个非常熟悉的领域和问题入手,逐步按照上述问题次序,步步深入问题情形,从而理解相关概念。在这个问题深入过程中,大多数问题的解决都可以由学生自行总结和完成。换言之,除了个别抽象概念的解释,学习过程的大部分可以由学生独立探索完成的,这样对于学生相关知识意义的建构有很大的帮助。

(二)抛锚式教学方式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方式又被称为基于问题的教学,其关键在于确定一个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问题,这个问题一般来源于实际,而不是抽象的某个教学知识点。当这个问题确定,学生的兴趣被引导到问题中来,则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因此,这个问题被称为“锚”。抛锚式教学方式可以包含如下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环节在于确定一个“有趣”的问题。所谓“有趣”的问题可能是在实际情景中遇到的问题,也可能是工作学习中困惑很久的问题。对于大学生专业课的教学而言,这种问题更多的是学生在教学实践或实习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在编译原理的课程内容中,有很多算法都可以直接用于解决平常遇到的编程问题。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将重点放在算法的介绍上,而较少提及该算法在编译程序构造之外的用处,这使得学生对于相关算法的学习缺乏兴趣。所以,抛锚式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即,在介绍算法时,首先介绍一个日常编程所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围绕该问题将算法作为一种解决思路教授给学生,再由学生自行利用该算法解决实际问题。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使用该算法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编译原理教学的很多方面。例如,在词法分析相关内容学习中,正规式概念用于描述词法规则,而自动机用于描述算法。学生可能对于抽象的词法规则没有直观的概念,所以不感兴趣。为了克服这个障碍,在教学中提出了一个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问题:“满足什么规则的字符串是一个合法的用户名,如何判定?”这个问题在网站、信息管理系统等程序设计中经常遇到,对于学生是有吸引力的。基于此问题,正规式作为描述规则的概念被引入,确定型自动机作为判定算法的描述媒介被提出,在教授和学习过程中,步步紧扣这个问题。在介绍了正规式概念之后,由学生自己给出一个正规式用来描述合法用户名所应满足的规则;而后给出正规式到确定型自动机的转换方法后,交由学生自行完成描述合法用户名的正规式到相应自动机的转换;最后,学生根据该自动机独立完成判定程序的设计与实现。在上述过程中,除了部分抽象知识需要教授外,很多工作和内容都是由学生自行完成和实现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问题联系在一起,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抛锚式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角色的转换,即教师应从信息提供者、转变为“教练”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当选择的问题超出教师的能力范围时,教师也变为了学习者。此时,教学进程将变得不可控,可能无法完成“教学大纲”对教学进度和内容的要求。因此,在选择问题时需要非常慎重,要顾及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兴趣,既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太远,也不能超出学生能力太多,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尝试。

编译原理作为一门专业性抽象性较高的课程,一直是本科教学的难点。在其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会有无法理解相关概念和算法的问题,也会有学习这些有什么用的问题。前者是由该课程的抽象性决定的,后者则是由于教学中侧重算法概念介绍而不介绍算法应用情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引入编译原理的教学中。采用这些方法,可以使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现实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概念和算法,并促进培养其根据规则给出算法的能力。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发现这些方法是切实可用的。甚至在毕业学生已经忘记具体概念和算法后,仍然能够回忆起其思想和方法,这对于面向程序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言是成功的。在这些成功的鼓舞下,我们将来的工作中将更多地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使编译原理这门课程不再成为学生眼中的“天书”,而是一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计算机思维的课程。

抛锚式教学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嵌入式;构建主义;抛锚式教学方法;物联网应用;双主动

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近年来,嵌入式技术和嵌入式产品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如信息家电、通信设备、工业控制等,社会需要大量掌握嵌入式技术的人才,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嵌入式相关课程。嵌入式系统是一种软硬件结合的技术,与产品和市场有紧密的联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该课程难教,学生学习起来也很吃力,难以深入掌握相关知识,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笔者主张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括以下3个基本观点。

1.1 学习是一种过程

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不是通过传授获得知识,而是通过他对知识的经验解释,将知识转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即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是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教师单向灌输的结果。

1.2 学习是协商活动的过程

学习不是单向的接受过程,教师不但肩负着“传”的使命,更肩负着调动学习者积极性的使命。教师要分析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才能确保新知识单元被建构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形成一个新的结构。然而,不同的学习者知识结构不一样,对知识的理解不一样,从而导致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不一样。因此只有通过“协商”和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

1.3 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

学习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真正使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懂了”只是第一步,“会用”才是更关键的,会用才证明真正学会了。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有效,因为学习者可以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以上3个基本观点可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商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可见,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必将给嵌入式课程的教学注入新鲜力量,为改善教学效果开辟了新的途径。

2 物联网与嵌入式技术

物联网的概念于1999年提出。根据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到物(Thing to Thing,T2T)、人到物(Human to Thing,H2T)、人到人(HumantoHuman,H2H)之间的互联。物联网这一高度交叉的新兴前沿领域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美国IBM公司基于物联网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中国科学院早在物联网概念诞生之初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2009年,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成立,考察时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

在物联网应用中有3项关键技术,即传感器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式技术。把物联网用人体做一个简单比喻,传感器相当于人的眼睛、鼻子、皮肤等感官,网络就是神经系统用来传递信息,嵌入式技术则是人的大脑,在接收到信息后要进行分类处理;物联网的发展为嵌入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应用领域。因此,嵌入式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要面向物联网的应用。

3 双主动教学模式

3.1 理论教学环节设计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下,目前已开发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笔者主张采用抛锚式教学方法进行课程理论环节的教学。抛锚式教学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对象和方式,确定锚点,即选取有感染力的真实问题,通过抛锚引导出讲授的知识,设计出问题来指导教学。所谓的“抛锚”就是教师通过选取有感染力的真实问题创设教学情境,以确定教学内容用,“抛锚”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否激起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抛锚式”教学方法的关键环节是教学情境的创设。下面笔者针对物联网应用,分析嵌入式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然后给出创设的教学情境。

3.1.1 教学内容安排

嵌入式理论教学目的是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为物联网的应用奠定基础,而嵌入式软件是物联网的重要的核心技术之一,它的发展促进物联网的工程应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应用物联网,嵌入式课程安排6个知识单元的教学,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1知识单元:嵌入式系统绪论。掌握嵌入式系统定义、特点,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特点,理解嵌入式系统的设计过程。

第2知识单元:ARM体系结构。掌握ARM9结构,了解ARM9的指令集、工作模式,理解ARM9储器格式、存储器映射I/O结构、ARM异常,掌握ARM9的寻址和加载/存储指令、算术和逻辑指令、比较指令、分支指令、软件中断指令。

第3知识单元:嵌入式系统的接口设计。掌握接口的控制方式、存储器接口设计、引脚连接模块应用、GPIO接口设计,了解中断的分类、中断源,掌握中断设计、定时/计数器接口设计、串行口设计、人机接口设计。

第4知识单元: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平台构建。了解嵌入式系统软件平台的发展、典型嵌入式操作系统,理解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的特点,掌握UC/OS—II移植规划、移植文件构成、移植代码与系统应用程序设计、任务设计、常用的系统函数、任务问通信程序设计方法、内存管理的程序设计方法。

第5知识单元:嵌入式网络技术。了解分布式嵌入式系统网络结构、通信方式,掌握异步串行通信网络、12C总线网络、CAN总线网络、USB网络,理解嵌入式TCP/IP协议的特点,掌握嵌入式TCP/IP协议的实现方法。

第6知识单元:嵌入式系统设计实例。通过实例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其中第2、4、5知识单元是嵌入式软件的核心内容,不少于20学时。

3.1.2 教学情境创设

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学习情境,设计一个总体任务,并向学生展示出整体情境,提出总体任务,然后引导学生对总任务进行分析,尝试将总任务分解成有序的各级子任务,并讨论出各级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最后学习这些知识,锻炼这些技能,以解决问题。下面以UC/OS—II移植为例来说明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第1步,运行一个简单的多任务程序,展示移植UC/OS—II后程序的设计方法。通过感性认识,引出要讲授的知识,并强调学习该部分知识的重要性。

第2步,在ADS集成开发环境下设计一个工程,给学生展示移植UC/OS—II后多任务程序设计的运行情况,分析应用UC/OS—II系统函数进行多任务程序设计的方便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总体任务:移植需要完成的工作。

第3步,分析总体任务,完成移植工作需要在OS cpu.h、OS cup C.C和OS cup a.s中设计移植代码。在工程的h文件夹下打开OS_cpu.h,在工程的arm文件夹下分别打开OS_cup_c.c和OS cup a.s分析移植代码的设计思路,依据设计思路,指导学生进行关键程序段的编写。

第4步,总结移植步骤和方法。

内容讲授完毕后,让学生总结UC/OS—II移植的步骤和方法,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

从上面的设计步骤可以看出,情境创设是从真实情境展示出发,由真实情境引出要讲授的知识,即先给出问题再说明问题的解决方法。相对传统的灌输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有更好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2 实验教学环节设计

实验课程的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出发,进行分层次教学,即将实验内容分成验证性、设计性、创新性3个层次,课前教师布置预习内容,提供与实验内容相关的大量资料,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查阅和理解资料,课上教师仅指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操作,验证性、设计性实验在课上完成,并由教师对完成情况进行检验,现场给出成绩;此外,对实验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创新性实验,这需要定期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动态使用实验室的所有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自己思考并动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对所做实验的性质、规律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较深刻的理解,形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表1给出了实验项目及类型。

创新性实验内容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较多,学生2~3人一组,每一组内的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内容。此外,实验项目可以动态变化,学生可以从表1中选取题目,也可以由教师设计题目,这取决于完成创新性实验的学生的兴趣状况和知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