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学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概念教学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概念教学策略

概念教学策略范文1

“燃烧”概念来源策略调查研究发现,关于燃烧这一概念,初中生持有大量的前概念,对他们形成科学概念有重要影响。关于此种概念,初中生由于受认识规律和化学学科特点的影响。这些“燃烧”前概念中,有的为学生的科学概念的学习提供了基础知识,有的则容易和科学概念相互混淆,干扰着学生接受新概念。因此,要能有效的实施科学概念教学,教师必须寻找到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所具有的前概念,并对其来源和内容进行分析,寻找到前概念可以转变为科学概念的契机,选择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概念转变教学设计,实施真正科学有效的化学教学。

一、“燃烧”前概念分析

1.关于燃烧的主要概念

(1)燃烧定义:错误地认为所有燃烧都会发出光、放热。这是生活现象导致的错误认识。由此引发的迷思概念有以下这些:氧气是可燃物而非反应物;氧气有可燃性而非氧化性,故不认为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物质燃烧的产物:绝大部分学生错误认为烛油是产物,即分不清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由此引发的迷思概念有:分不清助燃物、反应物,这是学生已有知识的束缚导致的。

(3)燃烧前后物质的质量的变化:由于已有的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知识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存在这样的迷思概念:可燃物燃烧前后质量不变。

(4)燃烧的条件或灭火的方法:部分的学生错误地认为氧气可以燃烧;“用酒精灯加热纸锅内的水,纸锅是否会燃烧?”虽有大部分学生认为不会燃烧,但不知其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学生错误地认为蜡烛燃烧时的可燃物是灯芯,而非石蜡;有些学生错误认为可以用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方法灭火。由此引发的迷思概念有这些: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不清楚,因为不知道可燃物究竟是哪种物质,所以不能正确使用移走可燃物灭火的方法。

(5)生活误区:大部分学生错误认为蜡烛燃烧是固态的蜡烛在燃烧;由此引发的迷思概念有: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不会放热,无法理解自燃。

(6)影响燃烧的因素: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只与可燃物的种类有关。

2.前概念来源

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学生对“燃烧”概念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源于学生对生活现象的不理解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很多错误的理解。研究者对学生的回答中所涉及的迷思概念作了深刻分析,由此分析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

(1)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化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密切性决定了化学前概念的一个主要来源是生活经验。大部分学生错误认为蜡烛燃烧是固态的蜡烛在燃烧;由此引发的迷思概念有: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不会放热,无法理解自燃。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只与可燃物的种类有关。

(2)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异构想的产生还来自学生主观认知结构方面的原因。有的学生本来基础差,对新的知识不能真正掌握和消化,只能头脑记住一些东西,有的对化学学习没有兴趣,缺乏“有意学习”的心向,这些都势必造成对化学概念模糊不清或一知半解。

(3)学生的学习环境因素。在教学中,有时由于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严谨或者教材提供的实例的不够全面,也常常导致新的相异构想或强化学生原有的相异构想。例如,部分学生认为铁生锈会放热,这是因为学生在生物中已经学习过缓慢氧化。

(4)相似概念的干扰。如学生认为氧气有可燃性而非氧化性,故不认为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氧化反应的定义。

二、“燃烧”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1.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提出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一些与科学概念有关的现象和事实,教师可以恰当地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用自己的概念去对事例或现象进行解释。

例如,可以列举纸、天然气、白磷、木炭、煤5种常见的可燃物,让同学们回顾它们分别都是怎么燃烧起来的,是否都需要点燃,点燃方式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接近,但学生对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模糊认识,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这为使学生的原有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

2.通过课堂实验,让学生获得新的丰富的感性认识

丰富的感性认识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力手段,而感性认识的获得源于实践或实验。通过课堂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实践和思考中,获得对物质燃烧条件的理解。例如通过以下三组实验:实验(1)白磷燃烧对照实验,水火相容的现象也使学生记忆深刻;实验(2)着火点的突破,这样就有效突破了学生对着火点的认知难点;实验(3)灭火条件,使学生认识到降低周围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才能灭火,而非是降低着火点。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对科学概念的建构和深入理解

概念教学策略范文2

一、引入阶段的教学策略

(一)运用引入方法,创设数学情境

根据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教学伊始就应使学生做好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准备。在概念的引入阶段,首先就是要迅速安定学生情绪,使学生全心投入到学习中,并且开始接触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在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就是创设数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借助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以及知识本身的可塑性,利用数学问题,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的创设的教学环境。比如通过计算引入“互为倒数”这个概念时一,教师先出示一组题让学生口算:21/2,l/77,4/55/4,9/1010/9.…,算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都是几个数相乘,它们的乘积都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像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其它如“比例”、“循环小数”、“约分”、“通分”、“最简分数”等概念都可以通过计算引入。

(二)提供感性材料,建立清晰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他们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很强,只有出现足够数目的、有价值的感性材料,他们才能深刻地理解概念,因此在概念引入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呈现这些典型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讲解阶段的教学策略

(一)讲明内涵外延,全面理解概念

教师要始终铭一记数学概念的定义所反映的只是最本质的属性,概念的内涵不仅仅是定义,还包括许多性质、定理、推论等;而概念的外延也不仅仅是几个典型的例子。教师在讲解时首先要讲弄清概念的定义,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把数学的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含义区别开来。讲清楚定义后,就要讲清此概念所引出的性质、定理、推论等,因为这样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记忆和应用概念。

比如: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而它的性质却包括: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它的判定则包括: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此外,教师还要准确描述概念的外延,防止不适当的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同时教学数学概念时还要避免同一词语的反复。例如,不能说“求两个数加在一起是多少叫做加法”。总之教师在讲解概念时既要保证讲的全面,又要保证用词准确。

(二)注重瞻前顾后,发展所教概念

小学阶段数学概念的一大特点就是对许多概念的定义是初步的,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完善。从纵向上看,许多的概念都随着学生知识的逐步积累,认识的逐步深入,而愈加完善。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制的《数学教师用书》中也指出: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特点之一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瞻前顾后,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现阶段的教学内容,还要了解后续阶段的教学内容,在给学生讲解概念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将二者联系起来,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发展概念就是指教师不能就概念论概念,而是在讲解完概念的基本含义后,注意概念的拓展与延伸。比如对圆的认识,一年级的学生就接触到了,但是当时对儿童的要求只是在几具图形中能找到圆就行了;而到了六年级再认识圆时,对学生的要求就更进一步,不仅要求他们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要求进行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这就要求教师在最初的教学时就应逐步渗透后续内容。

发展概念的方式很多,除了渗透后续教学内容外,还可讲述一些数学史的东西,将概念的产生过程、发现此概念的数学家的生平经历、与概念有关的逸闻趣事,筛选一些讲给学生,这样就能使单纯概念的讲解增强了人文氛围,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更在情感上都有所得。任何课堂教学都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概念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三、巩固阶段的教学策略

(一)进行系统总结、促进学生记忆

复习课的第一阶段就是将之前所学的概念进行归纳总结,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回想先前的知识,不要只是自己讲,要多采用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记忆。虽然学习概念是为了应用,但是帮助学生准确的记忆概念的具体表述也是十分必要的。系统总结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来的概念体系要清晰明了,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将这一阶段所学内容都了然于心。用图表的形式就要明显优于简单概念的罗列。

概念教学策略范文3

关键词: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4-0094-02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自然学科,其基本原理都以生物学概念为基础。可以说,生物学概念是生物科学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单位,也是思维的基本单位。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因此,学好生物学概念是学好生物学科的基础。

新课改后,部分教师过分注重课堂教学形式上的“活动”,而对基本概念的教学有所忽视,对于一些核心概念,有些教师干脆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这样死记硬背的教学不但不利于学生建构概念,领会概念的内涵,更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为此,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指出,“要防止轻视概念性知识的体验主义教学。”2011年审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也在原有内容标准的十个模块中,都增加了重要概念的描述,强调“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笔者认为,随着修订后的《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强化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教科书就会很快启用,概念教学法会进入初中教师的研修、备课和教学工作之中。据此,笔者根据征求意见稿的精神,结合生物教学实践,进行了概念教学的实践和探索,针对初中生物教材中的核心概念以及与高中生物衔接密切的基础概念,探索一些有效的概念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基本概念的框架,掌握核心概念,为生物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通过实验强化概念教学的策略

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实验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感知性,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实验现象,使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充分感知所学内容,形成深刻印象,再上升到理论,形成概念,从而真正理解生物学概念。

1.学生动手参与教学。如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态系统”的概念,学生往往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即知道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分别指哪些生物,甚至知道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规律,但却不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这就是对生态系统的概念没有真正理解。面对该情况,如果在上课前教师能带领学生先动手做几个生态瓶,要求学生想办法尽可能让瓶中的生物生存更长的时间,让他们来考虑必须给其中的生物提供哪些条件。课上再让学生来介绍他做的生态瓶,以及其中的各种生物有什么作用,另外还需要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评出最成功的生态瓶。通过教师点拨,让学生理解一个生态瓶、一个鱼缸或是一个池塘都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维持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最后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在主动理解和建构概念的同时,还深刻体验了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教师演示引导教学。在学习“食物中的能量”时,学生对脂肪中能储存更多的能量总是将信将疑,这时教师可演示一个简单的实验:燃烧同质量的花生种子和水稻种子,分别测量使试管中的水升高了多少温度。学生通过亲眼见证,就很容易理解食物中的能量这一概念。

3.师生同步探究教学。学习“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时,对于小肠内表面皱襞和绒毛的结构和作用,学生因为缺少感性经验,而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时,教师可出示两张看似同样大小的纸,一张平整的,一张皱皱巴巴的,接着请一位学生把那张皱纸展平,看着皱纸展平后面积比平纸大了很多,学生也就理解了皱襞和绒毛的存在能增大小肠的消化和吸收面积这一道理。这样的教学设计比教师用语言反复强调要有效得多,学生对概念的印象也要深刻得多。

生物新教材中很多看似难懂的概念都可通过这样的小实验来进行探究,只要教师指导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探索,就能让概念教学化抽象难懂为形象易懂,化死记易忘为理解难忘。

二、概念图教学策略

概念图(comcept mapping)是美国康乃尔大学诺瓦克(J . D. Novak)和戈文(D. B. Gowin)提出来的,它实质上是一种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通常是将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这样就形成了该主题的概念图,以帮助学习者形成认知结构,从而加强对某一主题的理解。

例如,学习“人的生殖”时,许多新知识同时涌入,如果人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受精过程、生命诞生的场所等概念单独要求学生记忆,学生的记忆负担就较重,这时就可利用概念图,把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一目了然,帮助其理解和记忆(见图1)。

又如,“生物与环境”一章中的基础概念很多,很零散,这时也可用概念图来描述(见图2)。

三、联系生活实际的概念教学策略

生物概念是生物现象的本质抽象,是在感知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而形成的。在概念教学时,可联系实际,把抽象的概念重新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和掌握。

例如,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血管、血液及其作用时,可利用一张城市河道图进行教学,血管就像纵横交错的河道,其中流淌的血液就像河道内的河水,血液内的血细胞就像河流中的小船,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形象的画面,从而加深理解。

再如,学习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时,可由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情景引入:“亲朋好友们都说你长得像爸爸还是妈妈呢?”“同学中有没有父母都是双眼皮,但自己是单眼皮的例子?”这样联系学生实际引入形象直观,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又如,学习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时,就可问学生:“米饭粒在口中细细咀嚼,会有什么味道?”学生就会仔细回想,答出有点甜,然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引入消化酶的作用。

四、探究式概念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的内容很多,在探究过程中,一些基本概念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例如,通过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等,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

生物学概念教学是学生构建学科概念体系的基础,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对概念的构建就会容易得多。

参考文献:

概念教学策略范文4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有效策略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最基本、最基础的内容,其教学理应受到充分关注。初中化学是启蒙教学,化学概念具有逻辑性、概括性、抽象性特征。概念能深刻地反映化学过程中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们思维的结晶。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学生学好基础理论、定律、公式的前提,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时常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接受或不感兴趣。如何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是本文要解决的难题。

一、有效对比,构建完整的概念体系

化学基本概念的系统服从于教学目标和意图,主要由教材的理论体系决定,其中部分概念是一个分段形成,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在概念教学时,物质的分类一直是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师应抓住基本概念的编排顺序逐步深化,各个突破,在有效推进的同时,应对比各概念间的异同,将其进行适当分类,并将同一类概念按其相互关系归纳在一起,加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使原本教材中零散的知识联成有序的网络,力求使概念系统化,便于学生牢固、准确、系统地掌握基本概念,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第二单元“空气”中学习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学习水的组成时又学习了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的概念,这时很多学生分不清混合物、化合物和氧化物的区别和联系。这些概念既有自身的内涵,又存在着一定的从属关系。在教学中既不能把它们绝对化,又不能将它们孤立分割对待,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对比画出关系图(如下图),以达到突出概念的本质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教学实践证明,在进行联系对比,构建概念体系时,教师应多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不宜过早地列出全部结论,可在讲解分析的过程中随讲随列,最后完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知识网络,不要一开始就向学生展出全图,以防止学生被动接受。

二、去伪存真,用好日常概念的“两极性”

化学基本概念又称前科学概念,是指未经专门学习,而在正常学习、实践积累的过程中掌握化学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形成化学概念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学生常常受日常生活的一些概念影响,把自己切身体验到的东西先入为主,往往会对一些概念深信不疑,根深蒂固地扎在自己的知R结构中,不能正确反映概念的本质。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许多学生依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木柴燃烧事例,自认物质燃烧后质量都是变少了。此时,可通过实验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引导学生科学、全面地观察和分析,运用直观获得的新知识来排除日常思维的干扰,及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科学的化学概念。若日常概念的含义与化学概念的内涵一致时,会促进化学概念的构建与掌握,对学习将产生积极作用。如学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的概念及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时,与常说的吃饱、没吃饱、吃少、吃多来举例说明,通过感性的认识思考,让学生易于接受、理解概念的内涵。

为了让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教师要辩证地看待学生的日常概念,及时纠正不科学的日常概念,有机地联系能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作用的日常概念或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运用化学概念的两极性。将日常概念当成一种资源,作为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日常概念生长出新的科学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依据认知,合理把握化学概念的深广度

概念本身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概念的确定性。但由于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以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作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深化,即使同一概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求也有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把握好概念教学的目标,处理好概念教学的发展性与阶段性之间的矛盾。

为了加强概念教学,教师必须根据初中生的特点,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掌握好知识处置的分寸,准确把握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在不同阶段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由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循序渐进。例如,初中讲的“燃烧”是指在通常状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随着学习的不断加深,学生知道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镁也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燃烧不一定要氧气参与。还有氧化反应等概念,均属“过渡性”或“阶段性”概念,教学中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而过分追求科学性和完善性,将概念随意扩展或深化,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当然,注重概念的阶段性,并不能忽视其科学性。要注意教学的连续性,教师讲解应留有余地,避免绝对化,为后继教学打下埋伏,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概念科学性与阶段性的关系。

四、正反剖析,突出化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概念教学策略范文5

关键词:重要概念;教学策略;实验;模型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面简称《新课标》)围绕十个一级主题提出了五十个重要概念。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是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支撑着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策略。

一、直观教学促进理解重要概念

生物学是一门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水平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关系等的科学。生物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验、模型、示意图、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减少学生对概念学习的思维障碍。

1.充分利用实验的直观性

对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的观察,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例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教师设置问题:(1)先找出血流速度最慢的血管; (2)观察血流速度最慢血管两端的血管,它们的血流速度有什么特点?(3)血管分成几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实验观察辨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并观察三种血管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认识 “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有利于学生形成“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的重要概念。

2.充分利用模型的形象性

模型具有形象性,能形象地反映事物最主要的特征和功能,从而对认识对象作一种简化、概括性的描述。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利用模型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领悟概念,而且能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例如“肾单位”这一概念复杂、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通过建构模型组织教学,师生共同用手势模拟肾单位的结构:左手握拳表示肾小球,伸出大小拇指分别表示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右手呈凹拳,囊状结构表示肾小囊,右手握住左手的拳头表示肾小囊内壁紧贴着肾小球,同时右臂曲肘表示肾小管。通过建构模型,学生有效地掌握肾单位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建立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排除废物和多余的水”的重要概念。

3.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生动性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不仅能使抽象的生物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而且能使静态的文字表述转化为生动的动态过程。在一些重要而复杂的生理过程、抽象概念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能有效地突破难点,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血液循环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以及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等教学中,借助播放视频,微观的生理过程及变化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集中精力,认真、细致地观察每一个生理过程。然后教师再进行点拨讲解,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这些生理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建构 “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的重要概念。

二、科学探究促进建构概念

建立科学概念要有事实性知识的支撑,科学探究是获得事实性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探究,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对生成概念、理解和应用概念,有着重要作用。若学生仅仅通过教师讲授知道实验过程,势必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生物学实验,不利于体现生物学的科学课程性质,无法实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这一课程核心任务。

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以下步骤引导学生探究。

1.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提出与实验有关的各种问题。如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吗?在没有光的条件下绿叶还会制造有机物吗?

2.设计实验方案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是初中阶段最复杂的实验。考虑到初中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能力有限,在实验方案设计方面,有效的做法是: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最后学生归纳实验方案。问题如下:(1)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2)以“光”作为变量,哪一种方案更严谨?①一盆植物上选两片叶片进行对照。 ②一盆植物上选一片叶片的两部分进行对照。(3)为什么要把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4)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5)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胚和胚乳的?(6)在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7)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8)酒精脱色后用清水漂洗叶片的目的是什么?滴加碘液后用清水漂洗叶片的目的又是什么?引导学生运用流程图归纳实验方案:暗处理 叶片部分遮光 光照 取叶片 酒精脱色 清水漂洗 滴加碘液 清水漂洗 观察。

3.分析实验现象

完成实验操作不是探究活动的最终目的,还要让学生学会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现象或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以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表1引导学生从见光部位叶片变蓝,遮光部位叶片不变蓝,推导出见光部位产生淀粉,遮光部位没有产生淀粉。最后得出结论:绿叶在光下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等有 机物。

通过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 “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

三、生物图表促进比较归纳概念

“图”即概念图,其作用就是简明扼要地体现知识的结构性和整体性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表”即表格。表格最大的好处有利于概念间的比较,凸显概念间的 异同。

1.列表比较,辨清概念异同

表格能够简明地比较、分析相似、相近或相异的概念,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辨析和理解。如表2所示为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同时教师设置如下问题:(1)细菌细胞和动物细胞、植物细胞主要区别是什么?(2)细菌细胞和植物细胞还有什么不同?(3)通过比较细菌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上的不同,你能推测它们的营养方式各有什么特点?通过列表与设置问题串,有利于学生建立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重要概念。

2.建立概念图,理清概念关系

学生逐一学完各个概念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概念图。在概念图的建立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整理、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完成了所学概念的自我内化过程,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例如复习“生物圈中的人”时,教师引导学生以细胞的呼吸作用为主线,并设置如下问题: (1)细胞呼吸作用的有机物来自哪里?怎么送到细胞?(2)细胞呼吸作用的氧气来自哪里?怎么送到细胞?(3)细胞呼吸作用的废物如何排出体外?(4)细胞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有哪些作用?(5)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对人体的哪些系统有调节作用?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深入分析与解决,师生共同构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概念图(如图1),展示了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

四、应用概念,促进能力提高

概念教学策略范文6

1教学的低点要低一些

初中物理面向全体同学以及学科特点以及物理教学的方法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比较“低”的起点.

1.1教学起点低的好处

(1)符合学生的物理学情,学生刚刚学习物理,成就动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大影响,如果起点过高,容易导致习得性无助现象,尤其在初二,浮力、压强都是学生不容易吃透的物理概念,教学的起点更是要放低点,低起点让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继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亲近物理,喜欢物理,爱上物理课.

(2)有利于开拓课程资源,基于学生的生活情境设置低起点,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更为原始化,视野更加深,学生一旦学会了学习、观察和思考,他们就能够从生活中选择更加多的课程资源,将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用到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解释中来,在应用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比较容易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物理学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促进学习内驱力的提高.如减少噪声的方法,尽可能地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找实例.学生就很容易地能够对噪声的问题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

(3)教学起点低是相对的,起点的设置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将教学内容进行拆解,设置到学生能够理解的情境中,确保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和提升.

2课程的资源要宽

我们发现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的物理课程资源非常的少,往往不能通过实际的生活资源解决学生的认识概念,以及通过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困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拓课程资源,使自己的教学丰富多彩 .课程资源主要是找相关的物理问题或者可以让学生理解的物理情景.

2.1源自于生活

最重要的来源主要就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产和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例如,给学生呈现几种晒衣服的情境,要求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衣服容易晒干,继而引发学生猜想和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2源自于现代传媒所提供的课程资源

例如,和学生一起学气压的知识,就可以举例一个美国旅客在空中突然飞机门打开了,他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如何才能使自己处于安全状态.

2.3我们的物理教学应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

例如,同学们都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是一个理想化实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人通过实验验证了,请问是什么实验?你是如何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

2.4源自于对教材知识和概念的深度挖掘

适当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如为什么说水的密度是1000 kg/m3,有红外线,有紫外线吗?力臂和力的作用线的区别和联系?导线,用电器如果没有电阻行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3适当将概念分阶段地提高

知识的学习和深化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从未知走向已知、摸着石头过河,同时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比较高的程度,这也是认识的规律.

例如,密度的概念,我们认识问题时先从生活中的现象分析,知道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其质量一般的不相同,然后再引入密度的概念,这是第一步.经过对于密度概念的初步的认识,为了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通过适当的和必要的物理练习再进行确认或者事实认定,这是第二步.最后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知道密度概念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出有关密度使用时的规律.这是第三步.最后上一个台阶的是通过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到密度在一些情况下是可变,当然这个可能超过了课程标准的范围,但是最为重要的是通过一些密度的变化问题再加深学生对于密度概念的认识.初中物理中力的概念的学习,力臂概念,电阻的概念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认识.

物理概念教学活动是有计划地分段进行的,在设计“如何教学”时,首先需要把物理教学内容划分成一定数量的可教、可学的单位,这些单位通常称作物理教学单元和课时.组织物理教学内容,在物理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解决好如下一些问题:要根据物理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物理教学内容的容量和深广度应要求恰当;物理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要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内容上;物理教学内容难点在哪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如何检查,要有可操作的方法;物理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要恰当,有科学性.最后,练习的配量,包括练习的量和质,练习的方式和方法,都要精心设计.

4重视概念的应用

概念是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因此作为教育者要通过应用让学生对于物理学的深刻理解.实际上概念教学的目的,意义,方法都在于能够应用,应用时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能够让学生能够看到,能够接触到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有些老师为了接轨中考,任何一个概念学习了以后就喜欢用中考习题作为学生练习的材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起点太高了,而且中考的习题虽然有些难度不大,但并不适合刚刚学习这个概念的学生,可能有区域,教材特点,实际生活中可能就无法让刚刚接触物理概念的同学适应.因此我们建议刚刚开始的物理概念的教学,不应该围绕中考进行,而应该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能够看到,听到,接触到的实际选取材料,使学生觉得学习物理有用,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如力的概念,可以通过力能够使物体变形,如馒头,弹簧变形,通过自己在生活中骑自行车的实例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过自己拍打桌子或者自己不小心撞击到物体感知力是物体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如惯性的概念,通过自己骑自行车感知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自己被别人推动理解惯性是维持物体静止的原因.总之教师通过身边的事实或者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切不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讲概念,巩固概念.初中学生尤其要注意这些.

5选择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