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设计美学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设计美学原则范文1
关键词:绿化景观;美学;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46-01
一、居住区绿化景观的色彩美与形式美
(一)居住区绿化景观中的色彩美原则
植物色彩的搭配可分为单一色、相近色和对比色三种搭配方式。在只有一个色相时,应该适当改变其明度和彩度的组合,同时也应该把握植物本身的形状、排列、光泽和质感等,使之变化以破除单调乏味之感;采用相近色搭配时,易取得调和的效果,相邻色相的过渡较为自然,在统一中富有变化,能营造出和谐温馨的氛围,形成既统一又有差异的景观效果;采用对比色相搭配来进行绿化景观设计常常给人以现代、活泼、明快的效果,也能使之成为视觉焦点。在进行对比色配色时,要注意对比色的明度差、彩度与面积大小的关系,如对比色均为彩度较高的色彩时,应适当降低一方的彩度以达到更为良好的视觉。
(二)居住区绿化景观中的形式美原则
一个成功的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通常都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形式美基本规律也同样遵循统一、对比、调和、节奏、韵律、比例、尺度等形式艺术美的规律。
主从统一:主从关系即为重点和一般的对比与变化。在主从关系中突出重点、在变化关系中寻求统一是艺术设计中的共同法则。处理好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中的主从关系,是决定能否取得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的重要因素。对比与调和:对比与调和是艺术构图中的重要手法之一。在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中应用对比,会使得景观丰富多彩、富有活力,而调和则可求得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在设计中可采用形态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虚实的对比与调和或质地的对比调和等方法来达到营造不同景观效果的目的。节奏与韵律:在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植物单体的形态、色彩、质地等要素进行有节奏、有规律地布置以形成韵律感。在道路绿化中常采用这种形式来表现绿化景观的美感。比例与尺度:在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中,整体空间营造中应考虑植物比例尺度及空间之间的关系,尽可能与人们赏景的视觉规律结合起来。不同的观赏角度,也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平视令人感觉平静、深远;仰视让人感觉雄伟、紧张;俯视则给人们开阔、惊险之感。设计时可巧妙运用地形的变化、植物高低的起伏创造不同的观赏视角,达到步移景异、丰富植物空间的景观效果。
集会广场主要用于居住区活动、文化集会等,多位于小区中心地区,或者临近景观河流、植物景观带等,按照广场类型的不同,绿化景观设计也要求有不同的风格,有的要求严整,有的要求简洁。若广场较小,往往要求具有亲切和谐的气氛。广场的布置重点是要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风格,种植上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在面积不大的广场绿化景观中,以有代表性的树种点缀;在草地或者建筑的背景前显示出树形的美丽轮廓;有的广场可布置大片的草地,衬托出建筑的形象。居住区道路绿化植物的配植,不仅要具有实用功能,还要给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上创造美的感受,将形态各异的乔木、灌木、花卉、草地及藤本植物进行艺术组合,形成不同景观,发挥植物美的魅力。居住区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还要依据植物形态、色彩的季相变化,合理选择种植。不同植物树形、叶形、花果、色彩等各不相同,同一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也有很大变化。各物种以自己独特的形态、色彩、风韵等特点,在不同的环境中展现各异的植物景观。居住区滨水空间具有地形狭长,呈带状分布的特点。滨水空间绿化景观设计要在满足生态需要的前提下,以艺术构图原理为指导,表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三、居住区绿化景观与建筑结合的美学原则
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都能增添建筑的美感,使之产生出一种生动活泼而具有季节变化的感染力。结合住宅建筑环境,利用植物与建筑的门、窗、墙体以及假山等景观要素相结合,可创造出曲折幽深、变化多姿的室内与室外的联系和过渡空间。
与门结合的绿化景观:门是人们进出必经之处,门和墙连在一起,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充分利用门的造型,以门为框,通过植物景观配植,与路、石等进行精细地艺术均图,不但可以如画,而且可以延伸视线。与窗结合的植物景观:窗也可充分利用作为框景。安坐室内,透过窗框外的修竹,浑然一幅生动画面。
与墙结合的植物景观:利用墙脚种植一些攀缘植物,可起到美化墙面的作用。一般的墙都可用藤本植物,或经过整形修剪及绑扎的观花、观果的灌木,甚至极少数的乔木来美化,辅以各种球根、宿根花卉作为基础栽植。
设计美学原则范文2
【关键词】 经济原则;外语多媒体教学;认知理论;语篇理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7―0061―04
一 引言
语言的经济原则,又称省力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是指以最小的认知代价换取最大的交际收益[1],既体现在语言本体方面,也体现在语言认知和使用方面。在结构方面,语言的省略方式、层次性以及“结构原则”体现了语言“有限手段的无限使用”特点,是语言本体的经济性表现[2];在认知方面,隐喻思维和范畴化思维方式也隐含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在实际运用方面,“人们交际时总是倾向于选择既能满足言者完整表达又能满足听者完全理解所需的最少的语符和认知方面”[3],这也是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具体表现。
这一原则对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具有解释力。首先,外语多媒体课件是在外语教学中用于构建课堂交际意义的媒体形式之一,是“用PowerPoint工具制作的各种视觉的、图像的、音响的和视听的文稿内容”[4],与教师话语同时映现,介入外语课堂交际活动中,干预或促进课堂交际效果,成为课堂言语交际的一部分。正如语言形式一样,外语多媒体课件在形式与结构上都体现了经济性原则,表现在其提纲式结构、省略句、缩略词语等突出特征上。
第二、从认知视角看,学习者在接收多媒体形式时也体现了省力原则,学习者只能承担一定负荷的符号,过多的媒体形式会影响他们的认知,因此,教学过程必须使用最简化的形式,以利于学习者形成认知表征,接受信息。
第三、在实际运用方面,符合经济原则的多媒体设计更有利于提高交际效益。但是,跟言语交际不一样,语言经济性是在语言系统里体现出来的一种现象,也是在言语交际中,人们自觉不自觉中贯彻的原则;而在多媒体教学中,经济原则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技能,是需要设计者通过学习才能贯彻和提高的技能。
因此,揭示外语多媒体设计的经济性原理,解释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系统对认知和交际所产生的效益,对于强化意识,提高教师的设计水平,提高课堂交际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 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经济性
外语多媒体教学的经济性,即经济效益,是指多媒体课件及其图文、音像、影像等符号对课堂教学以及交际效果的作用或负作用,可用以下公式表示:外语多媒体教学的经济性=课件中所使用的媒体符号÷课堂交际效果(或信息量)。它体现在课件及其结构在内部所产生的意义和信息量等方面的效应,同时也体现在其对课件外部、课堂交际要素在意义、信息和语境等方面所产生的效应。当外语多媒体课件以最简化的结构和图文、影像和音像等形式传达最大化的信息并产生最大化的多模态感知时,那么,课件内部就产生了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反之,当多媒体课件用最复杂和最大化的形式,但不能获得相应的模态感觉或意义效果时,其内部的经济效益呈现负收益。外语多媒体课件在外部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其对外语交际各要素所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主题意义的突出作用;2、对认知语境的补缺作用;3、对交际情景的衬托作用;4、对信息的传递作用。当外语多媒体课件使用最少量的“符号系统”,也即使用最少量的文本、影像和音像等符号形式而发挥以上作用时,那么,它就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反之,当其用最多的符号而对交际各要素产生负作用时,就出现“负收益”。总而言之,外语多媒体课件的经济效益主要看其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推动实现教学目标,并非所有的外语多媒体课件都有助于课堂教学,也并非花里胡哨的画面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只有科学合理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才能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显然,外语多媒体课件的收益,体现在图文、音像、影像等形式对认知所产生的效果,取决于这些形式所体现的意义和语境是否满际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对符号形式的选择、组合、匹配和构建各个环节中,其效果与认知、意义传递、语篇构建和语境创设密切相关,认知理论和语篇关联理论成为外语多媒体教学的经济原则的理论依据,并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理论指导。
三 从认知理论看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经济原则
从认知理论视角看,“人类认知具有多种信息输入通道,具有高度整合特点,它可整合处理不同通道输入的信息形成有意义的经验,比如,它可以把声音(听觉信息)和图像(视觉信息)联系起来,也可以把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整合成一个心理表征”(卢植:2003)[5]。认知就是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过滤从而形成心理表征并储存在记忆的过程。信息输入在数量和方式上作用于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以及记忆系统,“在单位时间里,人类认知系统的负荷量是一定的,在某个特定的信息处理阶段,人只能处理和加工与其认知容量相符的输入信息,超过其认知负荷,将会有部分信息丢失”(Sweller, 1988,1994;Chandler & Sweller, 1992)[6],使其不能与已有信息整合,进入人的长时记忆系统。显然,多媒体课件,以图形、图像、声音、文本、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为认知提供更多的信息输入通道,但同时也为认知增加了一定的负荷。可以想象,当多媒体课件与教师讲授同步映现,学生要同时整合来自教师话语和多媒体课件的信息,负荷自然比单一的讲授要大;当课件的媒体形式越多,学生要整合的信息也就随着增加。太多的媒体形式会导致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疲劳,从而影响记忆。因此,从认知的角度看,在单位时间的认知活动中,并非媒体形式越多,认知效果越好,要处理好媒体形式在内部的呈现顺序,在课件外部,也要掌握好其与外部包括教师话语、课堂活动的演播顺序,除此以外,还要把握好媒体形式的种类和数量。
为了使学习者以最小的认知代价取得最大化的认知效果,教师话语和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要实现“总量控制原则”。即:当教师言语与多媒体同时映现时,两者传递的信息是重复的,在种类上,多媒体最多只允许图片或动画和文字等形式同时展示,在数量上,当教师话语较多、讲解比较详尽时,多媒体要做到图文简洁,以提纲式显示教师话语的关键词以及要点,或者用图片补充教师言语中抽象的概念或场景。相反,当教学设计侧重于通过多媒体形式产生直觉的效果,创设认知语境,那么,教师话语以旁白形式出现,话语不宜过多,要简洁而切中要点,通过片言只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教师讲授和多媒体先后映现时,两者在信息上是互为体现互为补充的,当多媒体课件在教师讲授后播放,其信息既可用于直观展示讲解内容,也可补充讲解的信息。当教师讲授出现在多媒体课件演示之后时,教师的讲解只需要对课件信息进行概括、点评或补充。
此外,多媒体课件的页面,在版面的安排和媒体形式的选择也都体现了经济原则。认知心理学的“图形――背景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存在“知觉场”,“知觉场”总是被分解为图形与背景两部分,认知时“图形必须要从背景分离出来”,人们“在视觉上,人们总是有对清晰、简洁、完美形象的追求;在心理上则总是要追求一种平衡.以改变在探索中紧张的心情.从而免除各种猜想和想入非非”[7][8]。因此,在设计多媒体页面时,经济原则体现在凸显“图形”、减少“背景”干扰,以减少认知负荷。即是说,在文本、图形、动画、声音等众多媒体形式中,多媒体课件的一个页面,只能凸显一种媒体形式,使其成为“图形”,其他媒体形式只能成为“背景”,而作为“背景”的媒体形式要适量,否则会影响视觉听觉效果。而作为“图形”,为了满足认知者视觉上简洁的追求,其在媒体种类上也要适当,密密麻麻的文字、五颜六色的色彩、杂乱无章的图形都不利于认知者对图形的整合和处理。
综上所述,外语多媒体设计的经济原则,体现在媒体形式选择、多媒体页面布局、媒体演示方式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认知效益,为了帮助学生取得最大化的认知效果,一方面,要注意教师话语与多媒体课件的播放顺序以及内容的安排,教师话语与多媒体课件信息要实行“总量控制”、“互补”原则,以减少学生整合信息的负荷,从而强化学生的记忆。另一方面,在课件页面设计时,媒体形式的搭配要处理主次媒体的关系,突出图形,强调重点。第三、尤其要控制声音的使用,要防止动画效果、背景音乐与教师讲解声音的冲突,减少对学生的干扰。
四 从语篇连贯理论看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经济原则
从语篇理论的视角看,外语多媒体的经济原则主要体现在形式、意义和功能的体现关系上,当课件以多媒体形式的组合体演示时,它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主题的意义,并作用于学习者大脑中,使其在原有的图式基础上形成新的信息,课件才能产生表意、强化记忆、创设语境的功能;而与主题不相关的多媒体形式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者使其对主题意义产生误导。因此,课件的形式要与教学的主题意义以及教学目的紧密关联,才能避免媒体形式的冗余和浪费。比如,教师讲解时如果同时演示添加一些与主题不相关的图片或播放不相关的背景音乐,不仅不能表达相应的意义,而且只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使得课件出现负收益。显然,关联原则是设计多媒体课件最经济的原则,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关联性体现在在语义、语境和意义等方面。
在语义方面,多媒体形式必须与主题相关联。多媒体形式在模板、图片、文字配置,甚至在色彩、字号以及版面设置方面要与整体的主题意义相符合,模板选择很难具有集中的针对性,但其风格要符合主题的内涵意义,比如“Crime”是个严肃的主题,模板通常会选择深沉的基调;而针对整体主题意义的图片具有太多的选择性,因此要针对主题的核心意义来取材,如“nature”这个主题具有“大自然”、“天性”、“属性”等语义,具有无数可供选择的图片,课件要选取哪个语义,取材要视乎课文或者话题等具体的主题而定。
语境方面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一、多媒体课件呈现的语境应该与教师话语相得益彰。关联并不意味着重复教师话语的文字,相反,关联是对教师话语的再加工,用多媒体形式构建和体现教师话语的直观情景,或针对教师话语的要点和难点,构建形象的动画情景,以产生多模态的感觉;二、多媒体课件用于创设基于主题的课堂交际情景,媒体形式的选择既要符合课堂教学环境的格调,比如,当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如果选择太嘈杂的摇滚乐作为背景音乐显然与课堂教学环境不相符合;同时,多媒体课件创设的语境也要与构成交际情景的各要素相吻合,例如,当组织课堂小组辩论赛时,辩论场景如舞台、人物以及突出主题的图文构成交际情景的要素,媒体形式要通过模板、图片和文字创设这样的“舞台背景”。三、多媒体课件所构建语境,必须对交际语境发挥“补缺”作用,与学生的认知语境相关联。比如,针对“nature and nurture”这一话题,在话题导入环节中,学生对话题意义可能会有误解或不解,因为nature具有一词多义特点,那么,如果通过媒体形式如图片或者视频的组合,如双胞胎在不同阶段、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变异等情景,就会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形成认知语境,以接受教师讲授的信息。
主题意义的关联主要在于多媒体课件页面之间体现的意义在内部达成一致性,具有连贯性,使多媒体课件本身成为一个完整的语篇,同时,在外部方面,与整体意义、教师话语意义相匹配,有助于实现课堂交际意义。一个完整的课件,在内部方面,能体现完整的主题意义,反映一节英语课的课堂交际全过程,包括总体主题意义、教学目的、教学活动安排、各个教学环节所突出的主题意义。经济性原则既体现在以简洁、省略的形式展示完整的主题,同时,以突出的图形创设语境,还有以具体的影像形式提供充分生动的情景或场景,对学生的认知起到补缺的作用。
总之,外语多媒体教学是一个连贯机制,是一个由语义、语境和意义等要素形成的关联体系,媒体形式与这些要素关联度越大,越能节约学生的认知成本,提高主题信息的集成度,集中学生对知识的注意力,提高交际效益。为了体现经济原则,外语多媒体课件要以课堂交际目标为中心,围绕整体主题意义,体现媒体形式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内容在语义、意义、语境的关联性,为课堂教学交际活动和认知活动创设直观的交际语境,促进学生认知语境。
五 结语
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多媒体课件形式和结构的简约度、信息的饱满度、媒体形式与主题意义、交际语境和教师话语的关联度,取决于其对教师话语的补充作用、学生认知的强化作用、认知语境的补缺作用。认知理论为经济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表明在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中,多媒体形式的选择要凸显“图形”、慎选“背景”,对教师话语和多媒体课件在数量上要实行“总量”控制,尽量减少学生整合信息的负荷。关联理论为经济原则提供实践指导,在理论上解释了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多媒体课件如何通过与主题、意义和语境的关联,避免冗长多余的媒体形式和信息,使媒体形式体现丰富的意义、创建有效的交际语境,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现代媒体多样化技术为外语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情景和便利条件,为学习者获取信息提供更多的渠道,但是,过多地依赖或使用多媒体技术,同样为外语教学带来负面的“干扰源”,使外语教学面临很多新问题,比如,学生上课开小差,摆弄手机,抱着侥幸心理,课后拷贝教师的课件以对付考试;课堂过多的信息使学生不胜负荷,对学习失去兴趣,或者摸不清教师讲课的重点。凡此等等,对外语教学提到负面的影响。因此,外语多媒体教学的经济性原则更应该引起广泛的研究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郭平.关于言语交际中经济原则的理论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2):108-110.
[2] 魏晓斌.关于语言经济原则的反思[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9):97-100.
[3] 胡壮麟.PowerPoint―工具,语篇,语类,文体[J].外语教学,2007,(4):1-5.
[4] 卢植.认知与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J].外语教学,2003,(4):47-50.
[5] Chandler, P. & Sweller, J. The split-attention effect as a factor in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2, (62): 233-246.
[6] 匡芳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4):24-31.
[7] 曾方本.外语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图形一背景论[J].远程教育杂志,2006,(3):59-62.
[8] ZIPF G K. 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 New York: Hafner, 1949: 117.
Economy Principle in the Multi-Media-Bas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HEN Dong-chu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 Guangzhou,Guangdong 510320, China)
Abstract:Economy Principle reveals the simplicity in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It also reflects the least effort principle when the media are chosen to convey meanings and realize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Moreover, this principle is also embodied in the cognition of multi-media.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designing of multi-media-based English teaching. How can it then be reflected in the multi-media courseware and be applied to the designing? The cognitive theory and relevant theory can provide some instruction.
Keywords:economy principle;multi-media-based teaching;cognitive theory;relevant theory
设计美学原则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教学系统设计 学习模式 系统科学 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36-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应用的普及,教学技术从传统的“黑板板书”发展到多媒体投影教学、计算机程序辅助教学,到当前最有前景的网络远程教学系统。据国家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关于多媒体课件制作规范,课件是“实现和支持特定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及配套的教学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在特定学习理论指导下,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体现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2012年3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多媒体课件以其携带教学信息量大、教学形式生动直观、人机互动性强等优势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一、近年来高校多媒体课件发展现状概述
根据国家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主办的全国多媒体课件(高校)大赛近几年的统计结果,2010年参赛作品1344件,入围决赛作品490件;2011年参赛作品1666件,入围决赛作品633件;2012年参赛作品1800多件,入围决赛作品632件。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高校多媒体课件的数量和整体质量逐年大幅提升,参赛的院校数目也在逐年增加。通过欣赏这些代表国内多媒体课件最高创作水平的作品,可以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1.对课件设计新理念(以B-Learning混合式学习法为代表,即“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及课件设计新方法(“学教并重”教学设计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以课件方式演示和呈现教学内容,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起到教师“主导”教的作用;在课外以基于网络的讨论区在线交流、点评作业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的作用。
2.对课程内容和社会需求进行有效整合。使课程内容在现实职业需求上的具体转换有一个形象而直观的体现,做到了教学内容项目化、学习情境职业化。
3.结合学科特点,合理使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等媒体资源。课件内容涉及到的动画、图片、图表、声音和视频等资源在保证准确性、科学性和政治性的前提下,还能满足形象、生动和丰富等特性需求。
4.紧跟信息行业技术发展动向,探索、研发新技术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应用。有些课件利用无线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体终端,优化课件内容并结合网络资源丰富课程内容的沟通、讨论等功能。
在多媒体课件开发中,由于学校之间重视程度的不同,教师制作课件技术水平的差异,在实际的课件创作中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有效的教育思想指导,组织方式呆板僵化。有些课件还是以讲授和演示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根深蒂固,学生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没有良好的互动沟通。
2.没有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课件的开发工具使用单一,表现形式过于单调。有些课件仍然只用Powerpoint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对流行的Flash、Authorware、Director等软件使用不熟悉,无法针对不同的课程选用对应的开发工具。
3.用户界面和细节内容设计过于粗糙,影响了课件的整体表现力。有些课件的整体结构设计清晰合理,但是在人机界面和一些细节设计方面欠缺考虑。比如界面布局、字体大小、色彩搭配、音视频处理、交互功能等方面不太理想,导致作品的体验性很差,极大的影响了课件的质量水平。
4.功能设计方面缺少在线互动环节和实时评价体系。在线答疑互动环节是优秀课件应必备的功能,有助于及时检查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时评价体系是对课件使用效果的有效反馈,可以帮助开发者及时解决课件所存在的问题,完善课件功能。
5.对网络技术的应用发展缺乏深度认知,导致数据的组织形式比较固定,不方便后期的维护更新。知识结构需要不断的更新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网络技术应用的广泛普及,合理的数据组织方式会让多媒体课件内容日后的更新和维护变得极为便利。
二、高校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原则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外的教育家将系统科学用于解决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问题,从而创立了“教学系统设计”(简称“教学设计”)。在某种教育传播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设计”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起到桥梁连接的作用,使教育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保证系统“开放性”原则:多媒体课件在内容的编排和数据组织方面选用合适的结构形式。比如媒体资源使用外部链接的方式或者通过数据库调用的方式,这样便于教师随时补充、修改、整合、充实原有的教学资源。
2.全面体现“非线性”原则:教学系统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课件等四个组成要素,所以教学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非线性关系。
1)“教师与学生”的非线性关系(“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以“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为指导,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方法进行课件设计。
2)“师、生与教学课件”的非线性关系(形象化教学工具与认知探究工具)――既起到教师主导“教”的形象化教学工具的作用,又起到促进学生主动“学”的认知工具的作用。
3)“教学内容与教学课件”的非线性关系(超链接方式组织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数字课件中不应再按线性、顺序方式呈现,而应按非线性的、超链接方式组织,有利于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4)“师、生与教学内容”的非线性关系(瑞奇鲁斯的细化理论和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
3.充分运用“协同性”原则:协同性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核心机制。随着Blog(博客)、TAG(标签)、RSS(聚合内容)、Wiki(维基)等SNS(社会性网络服务)软件(最大特点是“可重用的微内容及其聚合”并强调“以人为中心”)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正在向大规模协作方向发展。这就意味着现在的Web2.0已能为大规模的协作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4.有效实施“涨落性”原则:就认知目标的教学而言,是对某种知识从无知到有知(或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意义建构过程;“涨落”相当于“认知冲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从而顺利完成意义建构过程。就情感目标的教学而言,是对某种情感、态度从比较缺乏到逐渐形成的心理内化过程;“涨落”相当于“情感冲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从而逐步完成心理内化过程。
根据皮亚杰的个体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内容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课件是创设学习情境,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建构的认知工具。 由此可知,多媒体课件在开发中需要考虑三个重要因素:创设学习情境、突破重点难点、促进自主学习。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或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重点难点包括课程中的抽象概念、理论和现象;课件的内容可以重复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青竹,王海波.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科技资讯. 2009(28)
[2]张玉红. 高校多媒体课件创作的现状与展望[J]. 中国电化教育. 2002(02)
[3]褚梅,史红艳,王丽丽. 浅谈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分析[J]. 中国学术研究. 2010(09)
设计美学原则范文4
前言
我国国土广袤,幅员辽阔,拥有极其丰富的风景资源。这些宝贵的风景资源虽历经战争或人为的劫难,却大多幸存至今。随着旅游产业的开拓与发展,国内各地的风景资源日益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如何开发好、规划好、利用好我国风景名胜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并使之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是一项必须审慎并应富于远见地加以研究的重大课题。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当今人类社会己向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提出了日渐高标准的美学需求,从而,美学理论向规划、建筑领域的渗透己成为必然。在这个意义上,规划学科的交叉异质性势将奠定它本身对各相邻学科的边缘效应与开放程度。
风景名胜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者,不啻是美的抉择与决策者,美学的理论与实践则理应高踞于规划设计的指导地位。
1“存真”的美学原则
历代的史学家推崇“史贵存真”的主张。故尊奉“宁断头、不改简”的董狐为史家的最高楷模;文学评论家亦以诗、词中“情真”、“意真”、“景真”的作品奉为上乘。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尚境界说,直接指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二者皆以真为贵。情发乎人心,景托乎自然,风景名胜资源开发建设的蓝图是规划设计人员赋意写景的创作,而这种创作远非捉笔于纸上的诗词创作可比拟一一它是对自然和环境的再创造。一旦“落笔”即己永久定型。不言而喻:身为风景、名胜、园林的规划设计者,应当具有比诗人、词人更为深湛的美学素养和造诣。
关于“存真”的美学原则简述如下:
l)完整地维护并保障开发后的名胜、园林之景观与其所处地域的自然风貌和传统氛围的一致协调;
2)有效地维护并保持名胜区域的植物覆盖面积与动物衍生范围,井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为动植物的繁衍提供有利的生态条件;
3)维护、修葺名胜区域中的遗留至今的历代建筑、文物、碑刻等,并有选择地充实以近代人文景观;抢救濒临残损、破蚀的历史遗物而绝不是更替以与名胜风貌迥然不同的其它设施;
4)为游人提供的休憩、娱乐、生活、购物等设施应充分利用景区原有的空间,增设的服务点应置于景点之外,进行避绕规划设计而绝不允许直接与主要景点冲突甚至侵入。
对景区特色的定性评价,多归结于三类景观,即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综合景观。造园设景、开发景区乃是规划设计师艺术构思的物质体现。风景资源的规划、开发、设计,重在立意。存真地造景立意,则景观意境俱出;违反前述的任何一条存真的美学原则,则势将破坏甚至毁灭景观资源。
规划设计者按其立意对风景资源实施物质性布局,是为“寓意于影”。在这里,“景”为载体,“意”为效用;游人观景,是为“因景生情”,此时,“景”为源信息,“情”为反馈信息的感受,是其感官功能在脑中的信息化处理反映,是规划设计者所立之“意”通过“景”这一物质化载体与游客之“情”在更高层次上产生的综合效应。二者协同、交互、渗透的过程,是为“情意”的交融。应该承认:“情”作为人类对客观物质环境的抽象化反映和意识化概括,就其深层的本质而论,无论雅、俗,皆有其共性。故“情”“意”谐和,名胜园林堪称杰作;“情”“意”相背,则造园设景即为败笔。诸多事实表明:高明的规划设计师所立之意,往往因为在共性方面占有相当的比例而成功。
这里有如何评估、判别风景资源的主导特色的重要问题;其次,针对多功能、多景类、多设施的景区特色,如何评价定性以在不同层次上确定其主导特色,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是必须对之按多目标、多层次、多级组合所构造的“景区主导特色系统解析树图”方法。逐个、逐级地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的定性评价结论,以之作为判定依据。具体方法在我们的风景资源调查课上有专门的学习。
中华美学,渊源流长,煌煌巨著,汗牛充栋。但只需留意检索,反映于历代诗、词、曲、文、赋、杂剧以及各类文学批评著作中的美学思想、观点与方法,则比比皆是。如: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十六字写景,使叛将陈伯之因景生情而弃魏归梁。寄意于文字的写景尚且如此令人动情,真实具体的景观必将能激发游人共鸣之情的效果则可想而知。
中华民族历史宝库中的美学思想、观点和方法,是风景园林规划工作者不可不读的必修内容,加强对祖国文化遗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规划设计者的知识素养;积极地汲取各国文化艺术知识,同样也是提高、丰富规划设计人员美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无论景观的主导特色如何,它们给予人类以美的感受皆由人的主观思维所反馈的客观感受均表现出极大程度的共性。不言而喻,“存真”之“真”,即是反映、概括其共性特色的抽象结果。是风景资源规划、开发与设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美学原则。
2求实的美学原则
“存真”的美学原则来自对景观内涵的本质分析与判断,系指对景观给予定性化的认识。由这一认识指导下的规划设计。则应当贯彻“求实”的美学原则。
设计的“求实”往往关系着“存真”分析,起着事关成败的关键性作用。景观自身所固有的共性特色即人们对其提供的境界之感觉作为它的主体,是景观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可因求实的设计而深化、而提高;反之。失误的设计往往导致景观资源内涵价值的降低甚至丧失、变质。景观设计配景“求实"的美学原则指:
l)设计的配景应力求体现景观所在地域的环境特色与生态特征;
2)设计的配景应符合景观所在地域的人文特色—一风情习俗;
3)设计的配景应能最佳地烘托、映衬景观的主导特色;
4)设计的配景应同时具备为游人提供相应服务的设施功能;
成功的配景设计往往融设施于配景中,既能发挥其设施功能,同时还能转化为景区中的点缀或景点;
重视人文艺术对景观的渲染是我国造园设景的传统手法,诸如楹联、刻石、题咏等人文作品。往往能启迪游人的暇思,烘托景点的氛围,深化景点的意境。
概而言之,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求实”化,是“存真”美学原则的具体体现;在“存真”美学原则指导下的“求实”的规划设计。便是实现“自然”的美学原则的充分必要条件。
转贴于 3自然的美学原则
自然美,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美学层次。自然界中,没有不美的山、川、树、草、花、鸟、兽、鱼、虫。因此,风景资源的自然美,理应视为规划设计者所追求的至上境界。
这里所说的“自然”,宜作广义的理解。可诠释为:和谐、完善、协调、充实之意
“自然”的美学原则系指:
l)风景资源的地域风貌、功能、气氛所综合的主导特色。从规划设计中己获得了最大权重的体现;
2)景区配景的规划设计在其布局、形式、选材、建造艺术及技巧等方面,皆从属于景观的主导特色并与之有机地融汇而并无意境上的冲突;
3)景区服务性设施功能与衬景功能合而为一,并有进而转化为景点的可能;
4)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井存,且能共同为景区的生态平衡提供有利条件;
5)规划设计或开发后的景区气氛与景区主导特色统一和谐、相辅相成;
设计美学原则范文5
毫无疑问,在关于设计的若干种限定条件和标准规范中,美一直处于核心的位置,关于美的表达,以及如何创造美学品质是设计的基本立场。事实上,作为一个专业的设计编辑,或者既是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或者读者,当你看到如此多精彩绝伦的设计项目时,你无法不被这种丰富的设计美学所打动。
对于设计师而言,创造力的深度和宽度决定设计美学表达的维度。在以用户为中心的基础上,设计首先创造的是一种美学的世界,然后是生活的世界,社会的世界和文化的世界。美学对于用户而言是生活精神中最本质的部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设计的美学状态直接指向了用户生活精神的表达。而在用户的立场上,美首先是关于视觉的,这是因为设计结果通常首先以形式感的表达方式被用户所把握和理解,而且,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用户而言,形式感往往成为判断设计作品质量的关键方面。
其次,美是关于感觉的。并且,在用户的立场,这种感觉通常以情绪发展的方式来表达。因此拥有积极情绪和拥有消极情绪的用户会形成完全不同的关于美的感觉。积极情绪创造一种愉悦的、高匹配程度的设计美学认知状态,而消极情绪则会对美产生抗拒和排斥,或者根本否定美的表达。因此,一种融入用户感觉和心理状态的设计美学表达方法和创作方法对于发展成功的设计至关重要。
美的状态的定义还决定于用户心境,这是用户关于生活、事物情怀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用户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情怀会产生更积极的美的追求和理解的能力,而消极的心境会降低美学的标准,以及关于生活美学实践的能力。
从美的发展角度看,美的状态包括两种基本视角,一种是设计的视角和立场,美的状态是按照设计创造的方法和原则形成的美学表达,它包含了设计师对于设计问题的解决、设计品质的理解和设计质量表达的能力。在这种立场上所表达的美的状态是一种典型的设计美学,但是设计美学的表达和美学价值的发展仍然需要进入到用户美学的立场。
因此,另一种视角是关于美的表达存在于用户认知和实践的立场。美的状态跟人对待美的心态有关,用户的素养、趣味、格调和关于美的认知能力与立场也在一定程度决定设计作品的美学表达。所谓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同样一处室内,有人希望是中式风格,有人觉得田园风格感觉更好,当然也会有用户推崇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因此,设计美学和用户美学的良性沟通是形成积极的美学定义和表达的重要依据。
当然,无论在哪种视角和立场上,美的表达和状态定义都必须遵循两个基本标准。首先,创造力的质量决定设计美学表达的能力,这也是优秀设计师、设计团队和平庸设计师、机构之间的本质区别。无论在哪种专业设计领域,设计的创造力以及创造力转化为高质量结果的能力决定了设计的结果,也直接影响到设计美学的质量。
设计美学原则范文6
平面设计具有其特殊性,主要是通过将不同的基本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中组成新的图案、图形。因此,在色彩的运用上尤为重要,随着平面设计领域的不断完善和体系的形成,色彩的运用和审美不断提升,色彩美学也逐步被更具体化、现象化的表现出来。一般来说,平面设计作品是通过色彩的传达方式给观众第一印象和感觉,而不同色彩的不同效果能够对平面设计的主题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通过色彩表现出作品的设计初衷,就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重点。
平面设计和色彩设计的联系
1.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先导性
在平面设计中,色彩、文字和图像三元素必不可少,但是人们直观面对一件平面设计作品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设计的色彩,其次才是文字和图像内容。因此,色彩的先导性就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要通过有效的色彩体现平面设计的设计内涵,引起观看者的审美体验。
2.色彩在平面设计的不可替代性
由于每种色彩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象征,代表着特定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寄托。所以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色彩的借助表达出作品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的,唤起观者对其的审美联想[1]。在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大背景下,为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审美需求和心理感受,需要在设计作品的色彩运用过程中,使观看者得到美的体现和感受。因此,色彩美学的准确、合理使用,成为平面设计成功的关键所在。
色彩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1.色彩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心理认知作用
颜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从色彩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们对色彩的心理感知效果,即就是对色彩本身所代表的含义的心理反映和感知。因此,作为色彩美学的重要一环和理论基础,就要求在色彩本身的含义和人们的审美效果之间,搭建起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因此,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设计作品的主题要求,选择合适的主色调对设计主体加以表现和完善,这也是色彩美学在设计中的重要范畴。对色彩美学的心理认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颜色的存在状态,既是事实存在的自然现象,又是人们心理反应的具体表现。例如,在看到某种颜色时,会本能反应联想到自然界和生活的具体相关物件。看到红色,会想起红旗、鲜血;看到绿色,会想起小草、绿地;看到蓝色,会想起天空和海洋。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色彩还具有抽象的美学意义和表达。人们看到某些颜色,会联想到高贵、忧伤、黑暗等某种抽象概念,这也是平面设计中色彩美学的重要参考。
2.色彩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作用
色彩美学作为审美表达主要工具,应该遵循色彩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整体的色彩构建和架构。在平面设计中,要合理使用对比、冷暖、粗细、明暗、主次等色彩美学的表达技巧,完善平面设计的美学表达,也是色彩语言创作的重要内涵之一。色彩的对比、粗细和冷暖调和的搭配,主次结构的调节,通过这些元素构建出明确的色彩语言结构和视觉表达效果。在平面设计中,根据色彩选择的平衡原则、色彩关系的搭配原则和色调的和谐原则,形成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表达效果。这也使得色彩语言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作用不可替代。
3.色彩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表达作用
用粗犷的图形化色彩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增强、解释和定义主体的作用。对于平面设计作品来说,色彩的传输速度是其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平面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深刻的视觉表达内涵和突出的表达效果。这也对平面设计中色彩的把握能力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在视觉传输中,充分利用色彩内涵、突出的视觉表达效果,要通过醒目、突出快速的色彩美学设计加以实现。因此在平面设计中,视觉表达效果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色彩美学的强化,使得平面设计的效果事半功倍。
结束语
总而言之,色彩的合理搭配在吸引人们眼球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色彩搭配,设计者向人们展示设计所要表达的内涵,也体现和表达了平面设计的美学艺术价值。因此,作为平面设计的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色彩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将色彩美学的基本原理与平面设计的实践工作相结合。这要求设计人员必须了解色彩的构成、搭配和含义,把握设计的大方向,通过各方面的完美结合,设计出符合时展潮流、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优秀作品。使作品能被人们所接受,从而达到平面设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