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探究式学习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探究式学习策略范文1
长期以来,习得、模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导着我国的教育,它重教师不重学生,重管教不重自觉,重统一不重多样,重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不重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仅仅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缚。同时,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不仅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而且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好奇求知、主动探索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机械练习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一、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作用
1.转变教师角色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教师津津乐道、口若悬河,而给予学生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极为有限;学生往往被教师的讲和问牵着鼻子走,被动应付、接受性地学习。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地压抑和损害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能力。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等都一概被抹杀,成为学习的机器。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则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在课堂中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协作者。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学生上课时听讲做笔记,下课后复习书本做练习,努力理解、记住教师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对于书本以外的知识或书本知识的延伸则极少涉及。成绩好的学生往深、难处钻,成绩一般的学生基本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成绩差的学生连作业都完成不了。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不能适应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求。自主探究式学习则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式学习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学生要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并努力去探索研究,是自主探究学习成为有效学习的关键所在。其次,学生能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因为能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提出问题而不能加以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可能提高的。因此,学生在提出问题后,要能根据问题的性质、目的,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出探索问题的思路。只有学会了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自主探究的“教”和“学”才能达到目的。再次,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深层次的研究、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自主探究式学习重在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而学生能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能进行一定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1.营造课堂氛围
情绪压抑、死气沉沉的课堂,紧张甚至对立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教学索然无味;对学生来说,学习没有兴趣,激发不起表现的欲望。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了营造地理课堂的和谐氛围,可以在新课导入、教师授课、学生活动等各个环节进行探究设计。例如,进行高中地理必修一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教学时,教师首先用歌曲“奔跑版热力环流”导入新课,熟悉的旋律一下子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在欣赏歌曲中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使课堂开始便形成一种宽松而和谐的氛围,同时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在授课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利用课前设计好的活动方案,分组探讨“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几种形式,然后学生上台展示并由其他小组提出疑问,小组成员释疑来完成教学。在这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乐于主动探讨、交流、对话、互助,进而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2.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富有探索性、开放性,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思维的碰撞。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情趣,要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例如,播放青藏高原相关视频,让学生提出“青藏高原上人们的服饰与他们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有什么关系?”“为何青藏儿女的脸颊上普遍都有着‘高原红’?”等问题。这样,在一定的情境下提出问题,会使学习方式由教师直接讲解向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转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教室。学生的疑问越多,探求的欲望就越强,对地理学习也就越发感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其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活跃度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3.学收集方法
结合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会收集地理知识信息的科学方法,即要求学生学会通过网络、报纸、图书、杂志、广播、电视、专家等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整理数据,并能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例如,在讲解“环境污染”内容时,课前让学生实地考察,了解周边工业分布及生产特点,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书、搜集新闻等途径调查有关信息,让学生指出周边地区的几大污染源,探究这些污染的形成原因,并提出治污的合理化建议。只有学生学会科学的收集信息的方法,才能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解决遇到的问题,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变得更加容易。
4.紧密联系实际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贴近学生真实生活世界的全新课程领域,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现在的教材就特别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地理知识也能服务于生活。因此,教给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方法,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才能更大地提高课堂内容的有效性。例如,在讲解“城市功能分区”时,可引导学生做一次身边居住小区、学校和商业网点的实际考察,向同学介绍自己家庭居住小区的特点,比较家庭居住小区和学校的功能差异;思考住宅区和商业区的布局和交通特点,分析其原因,并类比理解工业区等其它功能区。这样,通过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真实生活情境中自主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设计方案、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既解决了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也学习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即让地理生活化、生活地理化。
5.培养独立能力
独立性和依赖性统一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制定渐进的学习目标,逐渐加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深度,促使学生独立性由弱到强,培养独立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例如,在复习高二“世界地理”时,要求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具置等信息,但多数学生都觉得难以准确定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观察并掌握一些重要的经纬线,看看这些重要的经纬线经过哪些地区,让学生有个初步的概念和感知。接着,发给每个学生几张空白世界轮廓图,安排时间让学生先按照书本描绘这些重要的经纬线,课后再自行描绘,重复数遍。同时,授课过程中教师又不断向学生强化一些重要的经纬线和座标结合点。这样不断去引导学生抓住各大洲与经纬线组合形成的框架,使学生逐渐掌握区域地理知识,快速提升独立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究式学习是在实际教学中,以课堂为主、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以“自主思考、自主探求”贯穿始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读、自读、自思,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索。课堂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自主探究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增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这样的“教”与“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有主动性和自觉性,更有从事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经验;也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陆逊.探究式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09(8):86-86.
[2] 罗星凯.李萍昌.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J].教育研究,2001(12):52-56.
探究式学习策略范文2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学习 学习策略
我国多年的应试教育制度衍生出了一种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即常被称为“填鸭式”的教学法。但是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行,毫无疑问,传统教学法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它难以跟随时代的潮流,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因此优胜劣汰已成定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熟悉解题技巧、解题方式,从而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而近期新课改所倡导的全面、自主、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已逐步渗透于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考核题目形式多样。传统教学法下培育出来的解题思路渐渐难以适用于其中,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思维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教学任务。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学习方式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如此的教学成效呢?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无疑为重中之重。下文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思考对此加以简单阐述,以期各位同行加以借鉴及提出建议。
一、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寻求适宜的学习方式。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学家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得出,学与思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旦缺少其中一种,学习都难以取得真正的成效。在传统教学中却正是犯了这一重大错误:只学不思。学生只有在鞭策驱使下学习,却没有真正思考问题的机会及能力,这无疑导致了教师的教学事倍功半。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对教学内容设置一些灵活巧妙的问题,在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还可以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思考能够帮助学生在无数次错误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例如,人教版的小学数学中有一章节为《分数的初步认识》,怎样才能够让小学生以最快最简便的方法掌握这一内容呢?笔者根据小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临时设置了一个小情境:笔者从家中带来两块小蛋糕及切蛋糕的小刀,请两位同学上台来一起参与一个小游戏。在游戏的第一环节,笔者请学生将蛋糕均匀切成四块,每个人分一块。之后,笔者假装觉得不公平地说:哎呀,我是大人,这一小块根本不够吃嘛!怎么办,不如我们把另外一个蛋糕切成八块,分我两块怎么样?学生开始觉得很茫然,但是仍然按照我说的方法切了,然后分给我两块。之后我将两份蛋糕相对比,学生却哄堂大笑,我问他们为什么笑,并且答对了奖励蛋糕。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有的学生说虽然后面我拿到了两块蛋糕,但是其中的每一块蛋糕只有第一块的一半大,还有的学生说因为之前的蛋糕是分为四份,而之后的蛋糕分为八份,前面的一份等于后面的两份。许多学生的问题解答思路都不同,我由此引入了分数这一性质,并且对他们一一给予鼓励,培养他们初步自主探究的思维,帮助他们获得自己多式多样的学习方法。
二、足够的时间与充足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下掌握学习方式。
所有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有一定的过程性,从而得以形成最终形态。在学生寻求学习方式之时,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能够在一次尝试之后便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式,正所谓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的思想都是独立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充足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总结、思考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以六年级下册中《简单的统计》为例,六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经过了五年学习了解了模糊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这时主要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知识梳理,以准备好升学考试。如解答相关的统计方面问题时,因为其中包括统计表与统计图,教师不必急于将两种统计方式的优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可以让他们在亲自动手实践之后,通过讨论,获得对知识的总结,从而深入了解这一方面,考查自身究竟适合哪种学习方式,虽然耗费了一定的时间,但无疑效果事半功倍。
三、巧设悬疑,在循循善诱中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解答。
仅仅为学生找到相符合的学习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灵活地将这一学习方式运用于日常学习中,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有动力,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才能够更有目标性地将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提炼提升,达到精益求精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则需要在巧设悬疑的基础上,通过日常教学,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相关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对数学知识掌握的质的飞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用,既符合应试考核的教育制度,又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方式需要所有教师在不断钻研实践中选择最好的一种,并将这种思想方式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切忌只传授不教学,只学习不思考。只有培养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才能够让他们在学习中更精确地找到合适的学习道路,越行越远。
参考文献:
探究式学习策略范文3
关键词:符号学;词汇学习;认知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是一切语言技能形成的基础。词汇学习贯穿于语言学习的始终。对学生而言,建立并保证一定的词汇量是深入学习语言的关键。在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然而,词汇学习却是很多学生的薄弱环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学生多依赖简单的读写方式来记忆词汇,其方法多为重复读写和根据音标记忆单词,词汇学习的方法机械、单一;其次,学生很少或不知道如何采取分析词根词缀的方法来记忆词汇,多是孤立地去记忆、学习词汇;再次,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很少或没有及时地对所学词汇进行有规律的复习;最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少,原版读物的涉猎不足,不利于自身词汇量的扩充。
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在词汇学习中采取的学习策略太少,且大多仍停留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即通过反复读写,以达到记忆某个生词的目的。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教授学生词汇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灵活使用词汇学习策略的能力。从符号学的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的词汇学习认知策略,是丰富词汇学习策略内涵的一次有益尝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效率,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从而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词汇学习。
二、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
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符号系统的科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的语言学家皮尔斯。皮尔斯符号学理论认为,符号是符号形体、符号对象和符号解释的三元关系。根据其不同表征关系来划分,符号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图像符号、指索符号和象征符号。图像符号指的是以其自身外部特征或内部特征与所替代的事物有相似之处的符号;指索符号是指与所替代的事物有各种联系的符号;象征符号指的是其形体与其对象之间没有相似性或因果性关系,表征方式仅仅建立在社会约定的基础之上的符号。
三、符号学视角下的词汇学习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二语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语言学习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策略之一。认知策略指的是学习者在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或转变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在词汇学习中,认知策略具体包括情景联想策略、图像想象策略、分类策略和词义猜测策略,等等。词汇作为语言,其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皮尔斯符号分类理论,将图像符号、指索符号和象征符号的概念与词汇学习的认知策略相结合,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词汇。
1.图像符号与认知策略
在词汇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片等图像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词汇,让学生在词汇与其图像符号之间建立起联系;抑或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所学词汇图像化,形成图像符号来记忆词汇,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1)想象策略。在词汇学习中,对于人物、动物、物体等具体名词,如果学生能够把这些单词图像化,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图像,理解和记忆的效果会更加理想。例如,在学习“campus”这个词的时候,学生可以把这个词图像化,勾勒出自己大学校园的图像;通过视觉化的图像与单词释义的结合,学生可以更加牢固地理解和记忆单词。当然,英语词汇中并非每个单词都有相对应的图像;但是,学生仍可以借助单词的释义进行想象,在脑海中形成图像,这样,即使将来遇到该单词时忘记了它的释义,学生仍然可以记得这个图像。例如,在学习“diligent”这个词的时候,教师除给出解释:“Someone who is diligent works hard in a careful and thorough way.”之外,还可以通过举例,指导学生进行单词想象。如让学生回想自己当初备战高考、每日奋斗近12小时的状态。通过把单词图像化,学生可以把该词的词义与自己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备战的场景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和记忆。
(2)联想策略。在词汇学习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采用联想词群和情景联想的词汇学习策略。联想词群指的是在词汇学习中,由单个单词的图像联想到其他相关单词的图像。例如,在学习“campus”这个词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这个词图像化,联想到自己的校园;更可进而联想到大学校园里面一些其他设施设备、校园活动等相关词汇及其图像,如dormitory,laboratory,library,auditorium,gymnasium,canteen,
等。学生通过把单个单词进行联想发散,形成一系列相关词汇的词群,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视觉化图像结合起来,理解记忆单词的效果会更好。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词汇学习中设定一个场景,并借助该场景进行词汇的联想记忆。例如,让学生设想,在图书馆借阅书籍时,整个过程会涉及哪些词汇和短语。通过积累某一情境下所需的词汇和短语,学生可以更为熟悉词汇在具体情境下的应用,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关词汇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词汇的能力。
2.指索符号与认知策略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词汇最根本的部分是词根。词根是单词的核心,表示单词的基本意义。词根的意义结合词缀的意义,即产生了单词的意义。在词根基本意义不变的前提下,前缀将决定它的词义,而后缀则决定它的词性。在这个意义上,前缀和后缀就成为单词的指索符号,直接决定着单词的词义和词性。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词汇的总体理解和把握,在词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了解单词词根的来源,同时指导学生采用分析词根词缀的策略进行词汇学习。
(1)根据前缀来推测、记忆词义。常见的前缀有如下几类:第一类,表示正负(或增减),如un-, dis-,under-,
over-等;第二类,表示尺寸,如mini-,
mega-,micro-,macro-,等;第三类,表示位置关系,如inter-,extra-等;第四类,表示时间和次序,如pre-,post-等;第五类,表示数字,如bi-,tri-, multi-等。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前缀来推测、记忆词义。学生掌握了词根词缀记忆单词的策略后,就可以通过所掌握的知识分析生词结构,根据学过的同词根词或前缀等指索符号,推测出生僻词的词义,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非常轻松。例如,“prehistory”一词,根据其前缀pre-就可以判断出其表示“史前时期”。即使有时不能准确地推测出词义,通过对前缀的分析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该词是表示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例如,“disability”一词,可以根据其前缀dis-,判断其表示消极含义;结合其词根able“有能力的”,进而推断出其词义表示“无力、无能”。
(2)根据后缀来推测、记忆词性。后缀主要分为四大类,即名词后缀、形容词后缀、动词后缀和副词后缀。通过后缀这一指索符号我们常常可以判断出一个词的词性。例如 “-ion”是名词后缀,“-ing”是形容词后缀,“-ly”是副词后缀或形容词后缀,“-ed”“-al”是形容词后缀,等等。学生在写作、表达中经常会出现词性误用的情况,如本应该使用单词的动词形式却误用为名词形式。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了解词根词缀作为指索符号的性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根词缀知识,提高学生扩展词汇的能力;指导学生根据后缀这一指索符号,判断单词的词性,对词汇进行词性分类,进而有效地避免词性误用的现象。通过使用后缀来记忆词汇,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词汇的记忆理解,而且还能在写作、表达中准确地使用不同词性的词来充当相应的句子成分,进而提高语法水平,从而在写作、表达中避免出现词性误用等语法错误。
3.象征符号与认知策略
在英语词汇学习当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对此往往感觉十分棘手。实际上,一词多义现象就是通过象征手段,由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尤其是在进行多义词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语义,从而帮助学生理清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象征性关系。例如 ,“green”一词,作为形容词,其基本意义为“绿色的”。但是在记忆这个词的时候,还要明白“green”作为一个符号象征着大自然,这样就很容易明白它的延伸意义:“主张保护环境的”,如green party(绿党),green energy(绿色能源)等;另外,“green”作为一个图像符号,给人带来的感官感受是“未成熟的”,因此,它的另一个象征意义是“缺乏经验的,幼稚的”,如green hand(新手)等。通过了解词汇的象征意义,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词义的引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
四、结语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注重语法、语篇分析,还应该适当分配学习时间,对学生加强词汇学习策略的传授,培养学生灵活使用词汇学习策略的能力。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常用的词汇学习策略,鼓励他们尝试各种学习策略,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词汇学习效率。掌握了英语词汇策略,有助于提高词汇学习效率。但并非所有学习策略都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法培养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词汇学习策略。教师应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词汇学习认知策略,让学生把图像符号、指索符号和象征符号的概念融入词汇学习记忆当中,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在外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参考文献:
[1]黄华新,陈宗明.符号学导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2]陈 璇,连成亮.符号学理论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究[J].知识窗(教师版),2011,(9):8-9.
探究式学习策略范文4
【关键词】学习策略 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技能 迁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95-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心理学家诺曼也指出,“我们期望学生学习,然而却很少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类似地,我们有时候要求学生记忆大量的材料,然而却很少教他们记忆术,现在是弥补这些缺陷的时候了”。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相互的、复杂的传递过程。
1.学习策略的重要性
学习策略本身是一种知识范畴,它既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条件,又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应当将学习策略的培养纳入学生的学习当中。高中化学科的学习,也可在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
案例1:已知试剂:0.2mol/L H2C2O4溶液、0.1mol/L H2C2O4溶液、0.01mol/L KMnO4溶液、稀硫酸、MnSO4固体。试根据已知试剂,任选仪器,各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要求:先写出实验设计的表格,然后写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案,最后相互交流与评价。
(1)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2)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3)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实验表格即提出任务或问题,对学生也属于一种计划策略;学生明确探究任务或问题后,就要进入主动探究活动过程,这是学生通过搜集和分析各方面信息、资料和证据,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案即搜集信息和分析信息,属于一种对知识的精细加工并获得结果;搜集信息和分析信息是核心部分,也是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阶段。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即评价和小组学习,是学生表达其探究结果,并相互讨论、互相补充以达到某些共识的过程,这种在学习过程中被用来促进学习效率的活动就是学习策略。
2.利用探究实验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做探究实验,实验不是做给学生看的,而是要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获得验证。布鲁纳曾说:“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的指示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提供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机会,以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案例2:探究电解质的导电能力的实验
操作一:按图所示连接实验装置,向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闭合电路。学生观察现象及分析原因。现象是电灯变亮,原因是:Ba(OH)2= Ba2++2OH-,电解质发生了电离,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离子,形成闭合回路,所以灯泡亮起来了。操作二:由滴定管向容器中滴入硫酸溶液,随着硫酸的滴入,烧杯中有沉淀产生,并且电灯变暗,最后电灯完全熄灭,沉淀量达到最大值。分析现象的原因是:Ba(OH)2+H2SO4= BaSO4+2H2O,反应过程中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结合为硫酸钡沉淀,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为水,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逐渐减小,Ba2++ 2OH-+2H++SO42-=BaSO4+ 2H2O 。所以电灯逐渐变暗最后熄灭。操作:继续滴加硫酸,烧杯中沉淀量不再变化,但电灯又会逐渐亮起来,原因是:H2SO4= 2H++SO42-这时候让学生归纳总结原因,答案就呼之欲出了。通过这个探究实验的实践操作,不仅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电解质导电的本质原因,同时让学生接受了电离方程式和离子反应的区别,突破了教学中的瓶颈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探究实验中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有关知识和技能,最关键还在于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这就牵涉学习迁移的问题。我们日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实上都是对学习迁移现象的一种描述。从实践上看,学习迁移的研究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最大的迁移,这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当前知识激增的时代,培养能力是学校的主要目标,而迁移能力与学生的高考成绩密切相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实验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化学教学特点的充分体现。化学实验直观的实验现象,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学习迁移能力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要创造,非得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化学教学中,学生的主要动手活动就是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应是学生进行各种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第6期(总第346期)
探究式学习策略范文5
关键词:探究学习;实施途径;探究情境;探究疑问
一、数学探究学习及其意义
探究学习不仅指教师对教学的探究,也指学生对学习的探究。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共同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在较为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开展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均是探究学习的题中应有之意。近年来,技工学校数学教材中增加了“思考”、“探究”、“观察”等内容,体现了探究学习的思想。教育部《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提出的研究性学习,已作为必修课程列入课程计划,表现形式是“专题探究学习”,而且有专门的时间安排保证课程实施。那么, 技工学校数学探究学习其意义何在呢?
1.可以使教师实现自我提升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特别是对于技工学校数学学科而言,数十年来教师们早已习惯了讲、练,再讲、再练的教学方式,一下子要以“促进”、“探究”为主要方式。这种变化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教师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从何处下手来进行调整的问题。而通过确定的教学模式恰好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这个难题,这种方式首先因其指向教师自我的教学姿态的调整而具有可操作性;又因其具体、可追忆而可以通过教学反思进行不断的调整。在不断的调整中,角色调整不断趋进完美的过程也就是教学行为不断向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方向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教师的自我提升过程。
2.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程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政治知识、解答疑惑,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的场景,而是学的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这种质的飞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究的程度。只有教师真正实施了探究学习的教学,才会真正的还一个学生自由探究与学习的舞台,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可以使新课程焕发出迷人的风采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真正形成。而探究性教学正是使教师教学行为向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方向改变的理想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下的技工学校数学探究学习,会使教师角色定位准确,教学行为真正改变,会有力推进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新课程会因此焕发出迷人的风采。
二、技工学校数学探究学习的实施途径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对高中数学的必然要求,要有效实施探究学习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探究情境
创设探究情境可以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究。首先,应创设生活情境。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就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教学贴近生活,看到生活中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正因如此,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实际、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创设游戏情境。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学生参与游戏活动,心情轻松愉快,乐于探究。数学游戏带有“玩”的色彩,但游戏是活动的方式而不是目的,既要让学生“玩”得开心,又要诱导他们从中悟出道理。例如,在讲“随机数的产生”这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先连续掷三枚硬币,然后记录出现正面反面的次数。提出问题:(1)写出这个试验的基本事件空间;(2)求这个试验的基本事件总数;(3)“恰有两枚正面向上”这一事件包含哪几个基本事件。
2.设置探究疑问
疑问是引发学生探究心向的关键,只有教师善于设疑,才会使探究性学习真正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
(1)引入设疑。教学中可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或设计一个悬念或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都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课堂活动就能顺利高效地进行。如在“函数的表示法”这课时,就可以用如下问题引入:①以物体从高空h(m)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下落的位移y(m)与下落的时间x(s)之间的近似关系式为y=4.9x2。如果该物体下落2s时,你能求出下落的位移吗?②以下表1记录了几个不同气压下水的沸点:
教师启发学生:上面两个问题你能找到答案吗?他们有什么特点?你能找出两个变量的关系吗?学生的好奇心立即被激发起来,带着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学习状态。
(2)重点处设疑。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处,如果有意设置疑问,布设陷阱,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交流、探究,集中群体的智慧,从而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使学生对问题更加明确和理解。如在讲“函数的性质”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会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重点),就可以先用如下问题引发学生的疑问意识:你能用定义证明函数f(x) =-x3+1在(-∞,+∞)上为限函数吗?
3.引导学生发现
探究的过程就是认识问题的本质属性的过程。要较好的完成这一过程,可以用假设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猜测、想象,对需要达到的问题终极目标进行适当的转化,去构造一个能用已有知识解决的新的生成目标,教师应进行恰当的启发诱导,并将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鼓励学生在进行探究过程中培养坚韧不拨的精神和毅力,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构造方案。这样的“构造”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属于综合程度较高的带有一定直觉性的高级认识过程。对于中学生而言,数学合情猜想是指广义的数学猜想。大致有以下一些基本形式:①探索性猜想,②类比性猜想,③归纳性猜想,④审美性猜想,⑤仿造性猜想。教学中,教学要以问题为依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猜想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究,大胆猜想、大胆假设、合理想象。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越高,问题意识越强烈,思维越活跃,就越容易从问题情境中辨识出问题的实质,也就越能找到发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俞培庆.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09年第35期
2.张美凤.新课改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学数学研究,2009年第07期
3.李清华.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年第12期
探究式学习策略范文6
关键词:英语口语学习;输入输出假说;对照实验;英语歌曲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交流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英语口语能力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许多学生在多年的英语学习之后英语口头表达仍不流畅不准确不地道,语音语调存在众多问题,受母语汉语表达方式和思维的影响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就曾针对多数大学生“不会说英语, 不敢说英语”的现状,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而,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系统完整、行之有效的英语口语学习策略来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增加英语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科研课题。以河南大学英语专业为例,积极调动学生和一线教职人员的积极性,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指导下,对如何提高现有的英语口语教学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创新性实验课题探究。为确定采取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首先要明白现当代英语口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对症下药”,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对英语口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现实条件限制和实施的复杂性,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英语口语不作为考察对象导致了学生对学习英语口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只要考试不涉及所学东西就无用的心理。很多学生认为看懂英语文章, 能进行简单的写作即可,能够在笔试中取得较高成绩即可,对英语口语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与动机。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等原因对英语有一定的排斥心理,没有认识到英语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不当
英语能力包括听力,阅读,口语写作,前两个方面属于输入过程,后两个方面属于输出过程。在现今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对输入过程较为重视,而对输出过程相对轻视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对英语能力的考察过程中,输出过程所占比例低。并且,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大部分地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但一些地区和学校仍存在语法翻译式的教学(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这种教学方法主要依赖于已经建立的语法体系,侧重语法的学习,并通过翻译句子篇章来理解学习语言。这种方法导致学生无法流畅的使用目的语,是母语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口语当中,语言的流畅性和自发性很难达到。
(三)学习条件限制
虽然随着时展社会和学校对于英语口语能力日益重视,但是由于地区差异,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导致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普遍低于发达地区的学生。同时,基于缺乏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欠发达地区英语教师水平有限等原因许多学生英语发音不标准,带有很浓厚的地区方言口音。例如,河南省信阳地区的学生分不清/l/和/n/的发音。这导致他们在英语口语能力上稍稍落后。同时,在内陆地区,英语国家的外国人相对于发达地区外国人的人数较少,使学生们忽略对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也更加缺乏交流的环境和机会。因而提高英语口语能力是当前重要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采取何种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以英语歌曲为媒介的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理论依据
(一)符合输入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或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Ellis,1985)。第二语言习得涉及到很多外在和内在因素,其中包含环境、语言输入、学习者年龄、动机、需求、个性等。在众多因素中,输入是第一位的,是促成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Krashen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以五个假设为基础的语言输入假说,即习得—学习假设(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监察假设( Monitor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设(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同时,克拉申的“输入论”还强调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comprehensible input),必须是有趣的,密切相关的(interested, closely- related),是大量的( a large amount ),且不是以语法为大纲的(not grammar- centered)。学生对于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进行吸收加工之后, 就会很自然地出现产生语言的输出能力( Input- Intake-Output ) ( Ellis, 1994)。
以英语歌曲为媒介的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的以语法为大纲的教学方式,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的歌曲代替枯燥无味的对话型和音标型口语教材,并辅之以生动有趣的文化历史知识和社会背景介绍,使学生一方面更好的理解整首歌曲的内涵,使得学生对知识更好的理解吸收,同时,歌曲具有很好的氛围营造能力,使得学生首先从情感上对其并不排斥,构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并且不同歌曲风格也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和个性的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从而充分调动起其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