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文化建设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范文1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为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促进和谐村社发展,我们对县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存在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提出加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1.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县财政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围绕加快推进县、乡(镇)、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集资金,先后投入资金1420多万元,完成了榆山社区和锦水社区及安城乡、洪范池镇、孔村镇等6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初步形成了“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文化阵地建设格局,为全县特别是农村文化工作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起步良好。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按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要求,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高标准迈进。全县2个办事处和6个乡镇全部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建设率达100%,为丰富和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三是村文化大院建设渐成规模。我县共有365个行政村,截至2018年底我县文化大院建有率达到70%,为促进全县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农村重点文化工程日益深化。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宣传文化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进重点基层文化建设工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按照省、市统一要求,我县建设完善了县级分中心站点、乡镇基本型站点、村级基本型和扩展型站点。县级分中心站点由市里统一购置设备,将原来图书馆的普通阅览室改为拥有20台微机的电子阅览室,并配有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使其具有加工、存储、整合、传输信息资源的功能,使我县图书阅览实现真正的网上阅览。乡镇、村基层站点与镇、村的党员远程教育相结合,实行一个场所,两个牌子,实现资源的共享共用。二是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是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基础工程、民心工程之一,是为了满足农民文化需要,能为农民提供实用的图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配套工程。截止到2018年底,我县共建成农家书屋260个,根据省新闻出版局要求,2018年我县将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三是文化下乡工程。该工程是我们为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一个重要抓手,县乡两级宣传文化部门组织的送戏、送电影和送图书下乡活动,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2018年至今,县乡两级财政安排大量资金作为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的专项经费,每年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较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截至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王皮戏、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加鼓通、于派山东竹板快书、平阴渔鼓、和圣柳下惠传说故事、阁老于慎行传说故事、管仲三归台传说、黄石公祭祀活动、少岱山庙会、王皮戏、平阴木偶戏、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项(太平大刀、花棍秧歌、南天观道教音乐、天主教民族音乐、柳子戏、丁兰孝母传说故事、玫瑰花的传说、和圣柳下惠传说故事、阁老于慎行传说故事、管仲三归台传说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格局基本形成。五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我县有6个乡镇2个办事处共346个行政村,电影放映公司共有13支电影放映队,其中国有队6支,占放映队46%,集体队7支占放映队54%。2018年,全县共放映电影4200场,完成公益电影放映任务,实现农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范文2
近年来,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及其文广新闻职能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市委相关会议精神,紧扣文化强县建设工作任务,以满足全县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惠民活动不断丰富,“千场戏剧进农村”、“万场电影进农村”、“天天演”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入人心;积极打造节庆活动品牌,逐步形成了一镇一节、一乡一品的节庆文化品牌。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队伍建设有待加快
近几年,县级公益性事业单位群文干部中,老同志逐渐退休,年轻人陆续进入文化队伍行业,群文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优秀的文化事业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从事文化事业高端人才匮缺。从乡镇层面来看,一批老文化站长的退休,新的文化站长基本上不是艺术院校科班出身,大多为过渡岗位,更换频率非常高。他们不仅身兼数职、专干不专用,而且文化业务欠缺、文化热情不高。从村级层面来看,村级文体管理人员队伍刚建立,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村级文体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低,业务素质普遍不高,服务能力较差。
(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大多数乡镇的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室和图书馆是用老办公楼、弃用的校舍或租借用乡镇所在村办公楼创建的;部分村的基层文化馆和农家书屋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创建,面积狭小,设施陈旧,布局先天不足,不便于群众使用,违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均等性原则。虽然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相关配套措施滞后,不少基础设施存在挤占、挪用、空置等不良现象。
(三)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2014年,宁海县公共文化事业费支出5719万元,仅占地方财政支出38亿元的1.49%,虽然逐年增长,但比重还是偏低,与其他民生投入相比相形见绌。从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投入来看,按照2013年全省公布的评估数据,宁海、鄞州和北仑分别是95.33元/人、194.20元/人和275.31元/人,宁海县与市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四)服务效能仍需提高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供给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缺少自下而上的过程,导致政府提供的与群众需要的出现错位。“喂食”型文化活动难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在利用上存在不均衡性,休闲公园和室外活动场所的利用率相对较高,而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等文化场地活动人员较少。
(五)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
从城乡看,农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资源仍然比较匮乏。从区域看,偏远农村落后于近郊区农村。从群体看,当前针对老人、少年儿童、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公共文化资源普遍偏少。文化骨干队伍虽多,但形式创新不够。目前乡村文化活动的载体比较单一,大多以电影、戏曲、广场舞为主,主要的对象是中老年人,缺乏以年轻人为对象的主题活动。
二、建议意见
(一)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进一步完善文化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健全机构编制、待遇保障、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快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刚性规定乡镇(街道)文化站编制数,配齐配足并确保在职在岗,完善乡镇(街道)文化干部招聘准入机制,引入真正具有艺术院校学习经历、专业文化特长的人才,规范村级文体管理人员选聘制度,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发放津补贴,鼓励他们扎根乡村,稳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增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编制,鼓励市县文化工作者到乡镇挂职任职。积极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力度,培养名家大师,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文化发展的品质。扶持、壮大文化志愿者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队伍。将乡村文化志愿服务岗位纳入“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计划,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发挥乡土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作用。推进乡村文化辅导队伍建设,重点调动乡村文化爱好者的积极性,培养其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辅导员。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村(社)层面,要根据各自实际和群众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探索建立基层文化设施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充分有效地发挥文化设施的应有功能。继续推进公共文化阵地创建,做好2015年市级示范项目和文化示范村创建工作,提高和完善乡镇文化站、基层文化宫、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设备建管用水平。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三)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建议尽快出台《宁海县文化公共事业发展扶持办法》,建立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国家要求,每年文化事业费增幅要高于当年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不断提高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要结合文化部门工作实际,加大对业务经费的投入,支持各类公益性业务的开展。对群众文化活动所需设备的添置与更新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助,尤其要对基础较差、财政较弱的乡镇进行适当的倾斜。探索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或捐赠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事业。鼓励乡镇成立理事会制度,欢迎各级商会、乡贤加入到理事会中来,以冠名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四)创新社会服务管理
建立由宣传部、文化、发改、财政、编办、建设、科技等部门参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宁海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激励、问责和监督机制。建议在年底综合绩效考核中,加大对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权重。
完善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监督机制和效率,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组织构架、规范有序的监督程序、专业化和有责任感的文化工作队伍以及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高效率服务一体化平台。要加强民意调查和实地调研,确保调研情况与数据能实实在在地反映当地农村群众的需要。搭建宁海县公共文化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鼓励引导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市场和个人共同参与建设的新格局。加强文化扶贫,把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机构组建理事会,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构建监督检查网络体系。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范文3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生活不断出现新的气象
(一)文化生活更加活跃
近几年来,福建省民间文化发展蓬勃,像南音、北管、老年腰鼓队等表演团体活跃于乡间田野。南安市兰田村一所农民培训学校里专门有培训南音的班级,文化从娃娃抓起。惠安县崇武镇潮乐村的猜灯谜、对对联也是当地很普遍的一种文化生活。而打篮球、龙舟赛等也是在其他村庄广泛流传的文化生活方式,莆田函江官庄村成立了中年妇女“车鼓队”“十八音乐队”,并在每年春节举办象棋、乒乓球、篮球、拔河等文体活动比赛。
(二)文化阵地形式多样、完善
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祠堂、庙宇阵地等现象,在福建省农村已很普遍。迄今,南平市已有420多座祠堂、庙堂和废旧的礼堂改成农民的书堂或村民俱乐部,成为农村文化宣传阵地。在调研的村中只有2.35%的村子没有图书文化站,而0.15%的村正在建,其余97.5%都已经有自己的图书文化站。福州先锋村修建了2座老人活动中心,成立老年人舞蹈队和腰鼓队,并举办了腰鼓队、太极拳等培训班。晋江市安海镇前蔡村筹资60多万建设了400多平方米的村文化活动中心,内设图书阅览室、健身室、多功能活动室、老年学堂等,经常性举办文体活动。
(三)自办文化生活逐渐兴起
惠安县祟武镇潮乐村建立了出书出刊制度,“潮乐简讯”已出74期,村民优秀文化作品集锦已经出版4册,村规民约汇编1份。南平市兰田村办了一所培训学校,针对村里的具体情况开展各种文化、技能培训。永宁镇组织成立了太极拳、扇子舞、南音和大鼓吹等具有闽南特色的农村文艺表演队,利用早晚闲暇时间,愉院农民的闲余生活。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生活重建的突出问题
(一)指导思想上的“一手硬,一手软”
近年来,一些在乡镇工作第一线的基层干部错误地认为,经济建设发展起来了,文化建设就自然而然地搞好了。尽管口头上也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干起来就不要了”。即使有时抓一下,也只是开个会,写几条标语,走过场,流于形式。另外,上级主管部门对干部政绩的考核,也往往偏重于经济指标,客观上促使农村基层干部只注重经济工作,而忽视农村的文化建设。
(二)缺乏对农村文化建设指导、规划
目前大多数基层组织搞农村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今天搞这个活动,明天搞那个活动,工作中存在较大盲目性和随意。另外,缺乏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监督管理,没有必要的配套措施和约束激励机制,图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文化建设的成效和声誉。在文化生活建设方面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目标,最多是规划一下硬件设施,如,什么时候建个活动中心、阅览室、体育场之类的,但建成后农民文化生活中怎么去使用他们,整体的文化生活该怎么发展,怎么去建设,缺乏有力的指导、规划。
(三)乡镇文化机构普遍存在工作机制不完善
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队伍、管理队伍,专业文化团体以及群众艺术创作队伍的素质不高。由于从事文化生活工作的人员的经济补贴少之又少,使得一些同志纷纷跳槽“转业”,使得这支队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人才流失、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的状况。对63个村子调查显示,没有文化组织的村子有27个,占总比例的42.68%。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推动当地的文化生活的发展和进步。
(四)农村文化生活设施建设滞后
乡村集体经济薄弱,资金投入不够,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硬件”跟不上农村文化建设。有的村有资金但是都对文化生活不够重视,把资金大部分投入经济建设,文化生活建设只是做做样子。还有一部分乡村是由于经济薄弱,使得文化建设的投入微乎其微,造成硬件基础差,队伍不健全且素质差,一些乡镇的文化站和村里的文化室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地发挥主渠道作用。农村文化活动的阵地是开展文化活动的依托,而文化阵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设施简陋,利用率极低的情况。
(五)文化生活内容和形式落后
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从内容到方式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没有吸引力,宣传教育仍停留在“我讲你听”的简单的宣传教育工作方式上,使农民感到厌烦乏味。尽管很多农村生活水平与以往有很大改观,然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却让人有着今不如昔的感觉,电视是他们茶余饭后惟一而传统的娱乐方式。调研总户数为33290户而装了有线电视的有27712户,有80.21%的用户以看电视为主,读书、看报仅占16.7%,参加观看其他娱乐节目的仅占23.33%,而10%的人什么文化生活都没有。
(六)封建迷信盛行,科学精神欠缺
近几年来,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一些地方迷信盛行,许多农户家里供着“如来佛”、“观音菩萨”等,在调研、访谈过程中了解到90%以上的农民都参加过封建迷信活动。天天烧香求拜这些不良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不仅毒化了农村社会风气,更严重的是制约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七)农民本身缺乏参加文化生活的积极性
农民本身缺乏参加文化生活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又一个重要的原因。虽然农民自身有这样的主观愿望,希望可以经常参加文化生活活动,可实际上由于为了生活的劳动和奔波,很多人没有也不愿意真正的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文化生活上,在加上外在环境的因素,参加文化生活只是成为他们的一个口号罢了。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生活的对策
(一)思想上重视农村文化生活建设
没有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根基,再庞大的经济也会成为无源之水。农村基层各级领导要在思想上根除轻视文化生活的意识,提高对其重要的认识,明确农村文化建设是政府行使职能的重要内容,不但要一手抓经济,还要一手抓文化生活,促进文化生活的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更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从而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加强对农村文化的领导、规划
农村基层各级领导应当承担起领导的职能,设计出长远的、系统的文化生活目标,明确应该怎样建设农村文化生活和促
进农村文化生活的繁荣。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间组织开展庭院文化、民间体育和艺术比赛,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反映农民真实生活和情感、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文艺作品。此外还应加强引导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完善农民文化消费市场,更好地活跃和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农村文化要持续发展,重要的一条是建设一个庞大的、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队伍。从目前看,首先要稳定和充实现存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强组织能力的文化队伍。文化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培育优秀民间文艺人才鼓励他们创作更多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较高艺术质量的文化作品,繁荣本地文化事业。
(四)加强农村文化生活阵地建设
文化设施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一样,有投入才会有产出,离开了增加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一句空话,加大对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使之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备、丰富多样的农村文化阵地网络。农村文化设施不仅要建好,而且要管好、用好,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功能和作用,为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提供阵地和舞台,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五)丰富新农村文化的容
各级主管部门和文化单位,要根据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组织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乡村现有的文化阵地,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大力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六)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
要积极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提高农村文化产业化水平。要引导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远离那些封建迷信的思想,更好地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还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行为,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努力清除各种不良文化现象,保证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范文4
>> 建好农家书屋工程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农家书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服务 盼“农家书屋”成为留守儿童的家 把农家书屋办成留守儿童的温馨家园 希望农家书屋成为留守儿童的家 图书馆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刻不容缓 农家书屋: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 农家书屋 乡村的文化粮仓 试论“农家书屋”的建设 浅谈“农家书屋”的建设 农家书屋的建设与发展 农家书屋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农家书屋的建设 结对关爱活动丰富留守儿童课余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建设之农家书屋浅论 从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现状谈乡镇图书馆建设 基于农村文化公共产品供需的农家书屋模式解读 父亲的农家书屋 治理困境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以农家书屋为例 论基层文化设施农家书屋的建设实践与经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法制网. 农村留守儿童缺失亲情关爱重庆市人大调研组建议完善配套政策破除体制机制障碍[EB/OL]. [2012-04-11]. http://.cn/bm/content/2012-04/11/ content_3487364.htm?node-20731.
[3] [英] 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M]. 连树生,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4] 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纲[N]. 中国教育报,2003-02-14(7).
[5] 蔡璐,伍艺. 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构建[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2):203-206.
[6] 武渝生.“农家书屋”建设的重庆实践[J]. 重庆社会科学,2012(3):94.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范文5
一、当前,我国农村乡镇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尽管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资金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但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说,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度还不够。特别是上级文化部门与乡镇政府配合不够,不协调,有的部门仍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认为经济出成绩出效益,办文化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因而对宣传、贯彻、落实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不够积极主动。有的群众和基层干部对“大文化”的理解仍很肤浅,认为文化建设就是组织演演戏,扭扭秧歌等,没有认识到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由于机制和体制的不完善,致使长期以来,许多乡镇文化中心只有两三个人,且文化层次低,没有文化专业特长。许多乡镇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也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编制少、人员少,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逐渐“老化”,年龄大都在55岁以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新时代的“乡土人才”培育严重滞后。特别是近几年,忽视了对民间传人的保护和培育,具有特色文化的人才有青黄不接的现象,有的民间文艺表演绝技面临失传。村级组织的文艺骨干显得更为缺乏。
(三)对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经费缺口较大。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总体逐年增加,但因投入的资金有限,与国家的要求和实际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文化工作更好更快的开展。
(四)农村乡镇文化开展缺场地致使活动开展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虽已建立但还不完善,功能发挥有待于加强,城乡社区文化活动的日趋活跃与农村基层文化内容的相对贫乏之间的反差比较大。农村乡镇文化活动场地缺乏,项目单一,有的只有半边篮球架,有的是一张破烂的乒乓球台,有的图书活动室是挂靠在村部,有的连一个图书活动室都没有,造成农村乡镇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五)文化活动与群众难融合。群众对年年都要交费、且收费方式也不太灵活的有线电视一时难以接受,对一次性投资且费用便宜、使用方便的“锅盖”较欢迎,有线电视入户率受影响;数字电影放映前没有认真调研、大力宣传,没有结合群众实际需求播放他们喜爱的科技片或文艺片,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农家书屋没有充分考虑大多数群众的文化需求,没有农民喜欢的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图书,而是一些文学名著或高深的理论书籍,群众缺乏阅读兴趣。
二、破解我国农村乡镇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敢于在投入大、见效慢的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下大力气真抓实管。切切实实将党和国家的一些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落到实处,树立“先进文化也是农村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二)切实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农村乡镇文化队伍建设。从机制和体制方面,破解长期以来制约农村乡镇文化发展的人员少素质差的难题。将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到文化队伍建设中来,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对基层文化人员加强业务辅导,进行专业培训,要花大气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或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新一代文化人才。对年龄结构层次不合理的现状,要进行合理调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特别优秀的人才要用特殊的方式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只有广开门路,广纳贤才,输入新鲜血液,才能尽快、彻底地改变基层文化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
(三)对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应建立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基本文化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并应逐年增加。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要保证有影响的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乡镇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足额资金用于乡镇文化中心建设,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阅报栏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农村文化人才培训,鼓励补贴自办农民文化大院,还要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扶持农村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开展。
(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按照“量力而行,穷则穷办,不能不办”的原则,有计划地对文化设施进行修缮改造,使乡镇文化站能有基本的活动阵地,基本的活动项目,乡村都有农民文化娱乐场所。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的功能,加强乡镇、村与农村学校的配合,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校的人财物力资源开展文体活动。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乡村文化协管员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体育、节庆民俗及电影、录像放映等活动。积极扶持发展乡村“文化中心户”,发挥其带动作用。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范文6
一、基本情况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88个农民文艺团队,4个社区艺术团,19个农民文化示范户,2个农家书屋。
2、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
(1)XX年新建综合文化站6个。新营站占地XX平方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红耀站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什字站占地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西滩站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王民站占地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平方米;火石寨站占地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
(2)XX至XX年先后建在乡(镇)政府院内的文化站有:硝河站50平方米,平峰镇站80平方米,将台乡站100平方米,吉强镇站100平方米,兴隆镇站73平方米。
(3)XX年以前建的独门独院的文化站有:沙沟站(XX年)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马建站(XX年)占地260平方米,建筑面积181平方米;马莲站(XX年)占地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平方米;苏堡站(1999年)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白崖站(1998年)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191平方米;偏城(1998年)占地848平方米,建筑面积165平方米。
(4)已拆除无站舍的有兴坪乡站、田坪乡站。
3、文化站人员现状
全县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共有91人。其中男81人,女10人;干部8人,工人83人;回族36人,汉族55人;大专以上学历28人,中专及高中48人,初中15人。技术职称:中级1人,初级34人。在岗80人,离岗退养11人。50岁以上42人。
4、村文化室基础设施。
全县有村文化室(党员活动室)306个。标准化建设的活动室88个,总面积7920平方米。组织部门给306个村活动室均配有电教设备、桌凳等,文化部门配备娱乐活动设施的活动室10个。
全县原有农民文艺团队(村社戏班子)169个,皮影戏班7家,现在正常活动的农民文艺团队88个(包括1家皮影戏班)。XX年以后县城成立社区艺术团4个,建立19个农民文化示范户,2个农家书屋。文化部门给予扶持配发设施器材的农民文艺团队8个,文化示范户19个,农家书屋2个。
二、农村文化工作情况
全县农村文化机构健全,乡镇有专职工作人员,村室有兼职人员。
XX年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举办较大型的群众文体活动总计206次。活动次数最多的吉强站16次,将台站15次,最少的田坪站、新营站、硝河站、什字站、火石寨站8次。举办科普文化培训班总计121次,5901人(次),最多的8次,分别是吉强站、兴平站、将台站、硝河站、兴隆站、火石寨站、沙沟站、偏城站,最少的4次,分别是红耀站、田坪站、马建站、苏堡站。全县19个综合文化站阵地活动均在240天以上。全县306个村文化室每年活动3216次,平均活动都在10次以上。全县88个农村文艺团队年演出总计2735场(次),21个农村示范户(农家书屋)每年活动总计320次,平均活动都在16次以上。农村文化工作建立资料档案的有吉强镇、硝河乡、马建乡,其它16个乡镇均无资料档案。
三、存在的问题
1、乡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面积窄小,功能不全。有拆除无站所的、有破旧不堪的、有的在乡政府院内、有的地处偏僻、有的是砖木结构、有的是砖混结构,面积有大有小。兴坪站1991年建,1997年维修,占地650平方米,建筑154平方米,XX年扩建兴坪中学被拆除。田坪站1999年建,占地281平方米,建筑154平方米,XX年扩建市场被拆除。苏堡站、马莲站、白崖站、偏城站、马建站、沙沟站为独门独院砖木结构,面积都在100平方米左右。吉强站、兴隆站、将台站、平峰站、硝河站是近年新建砖混结构都在政府院内,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红耀站、新营站、火石寨站、王民站、西滩站、什字站是XX年按照自治区统一设计建设,结构、功能和使用面积都达标,但没有配套活动器材,围墙、院落没有硬化,目前还不能使用。
2、乡站的阵地和职能作用没有运用发挥
XX年全县19个乡站全部配发了数字电影设施,落实“2131”目标,只有沙沟站、火石寨站专业人员开展农村放映,其它17个乡(镇)站电影放映专业人员闲置,在社会上另聘的人员放映。乡(镇)站的活动阵地一部分出租为门市部,一部分为家属院。乡站的专业人员绝大部分被乡(镇)政府挪用包村驻队,进行其它工作。全县19个乡站都没有正常开展日常业务活动的场所。
3、农村文化工作没有纳入目标管理,指导、协调、配合不够,致使农村文化工作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近XX年来,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文化站移交到乡(镇)政府管理后,业务主管部门就很少与乡镇站取得联系。在本次调研时,乡镇领导和乡站工作人员均提出建议:一是将文化站收回文化主管部门管理,利于开展工作。二是每年部署全县文化工作时,农村文化工作要提出目标并联系指导。
4、村级文化阵地设施器材相对滞后,缺少必要的活动器材和报刊书籍,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引导不够,致使大部分文化阵地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近2年争取项目扶持村级文化室10个,文艺队8个,文化示范户(农家书屋)21个,但对其开展活动、设施的使用没有跟踪调查,致使一部分设施闲置,一部分设施流失变为私有。
5、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多头管理,资源配制等方面各主管部门关系未理顺,各唱各的调,因此资源的综合利用不够。
6、乡站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学历低。90%的人员为工人,70%的人员无专业技术职称,50岁以上的人员占50%。
四、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 对农村文化工作进行分级管理,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管理指导乡级文化站,乡文化站管理指导村级文化室、文艺团队、文化示范户。
2、 将乡镇文化站建设纳入城镇建设规划。积极争取文化建设项目,建设功能齐备,面积达标的综合文化站,并陆续配套文化活动广场和舞台,改善群众文化活动条件。
3、 整合和合理配制文化资源,建设集群众业余文艺演出、体育活动、新农村信息化、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小功率发射点等综合功能的农村文化阵地,并设立专门的村级管理组织,指派专门的管理人员组织开展活动,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利用现有文化资源。
4、 村级文化室购置一定数量的农村、农业和农民方面的报刊书籍。以农村文化室为阵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延伸到村级,并坚持送戏下乡,以解决农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
5、 积极组织引导农村群众业余文艺演出和体育活动,举办较大型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活动,以激发群众参与文娱活动的热情。
6、 对农村文艺和文化方面有特长的农民组织培训,培养农村文艺、文化体育活动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