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遇到的困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遇到的困难范文1
关键词 农村籍大学生;家庭;意愿;行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中,农村大学生怀抱着个人与家庭的期望,肩负改变个人与家庭命运的重任进入城市大学学习。本文旨在对农村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意愿及其所做出的努力程度进行描述性分析,以探寻促进农村大学生个人发展与家庭发展良性互动的有效路径。本研究数据源于对江西省九江学院本科农村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调查样本通过整群抽样方式获得。本次调查共发放530份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500份,有效回收率为94.3%。
一、农村大学生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意愿
由表1可知,91.8%的农村大学生有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意愿。56.3%的农村大学生表示打算从经济方面改善家庭发展状况,22.9%的农村大学生表示从家庭内部关系方面改善家庭发展状况,18.2%的农村大学生表示从家庭外部交往方面改善家庭的发展状况。上述结果表明,农村大学生普遍把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作为其首先要改善的方面;其次,农村家庭内部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身在城市的农村大学生也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善家庭内部的关系,使得家庭更为和谐;再次,由于农村地区家庭成员流动层次相对较低,社会关系网络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家庭发展,农村大学生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帮助家庭扩展外部交往,以实现家庭的更好发展。
在被调查的农村大学生中,有61.6%的人设定过改善家庭发展的目标。在改善方式方面,被调查者主要选择直接工作(48.7%)、创业(23.5%)、考研(22.9%)、婚姻(1.4%)和其他(3.4%)。然而,理想与现实毕竟有一定的距离。调查结果显示,90.4%的学生还未达到上述目标,这可能是因为被调查大学生尚未毕业,其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目标多要以毕业以后才能实现。
综上所述,农村大学生大多数心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立志要用自己所学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意愿,多数也设定了相应的目标,希望能通过个人工作、创业、考研继续深造等方式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和谐家庭内部关系以及扩展家庭外部交往。他们将改善家庭的重担肩负在自己身上,并且希望自己可以改变家庭世代务农的状况,以追求更好的生活。
二、农村大学生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行为
在调查农村大学生在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行为时,调查结果表2显示,71.0%的农村大学生做出过或者正在进行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努力或尝试。他们多表示正在通过好好学习以争取不辜负家人期望、做兼职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与家人经常沟通以期更好地了解家庭状况、参加社会实践以增加个人社会经验以及参与家庭经营等方式来改善家庭发展状况。这说明大多数农村大学生能将意愿转化为行动,并通过实际行动践行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目标。
另外还有29.0%的农村大学生没有进行过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努力,主要原因有时间不允许(31.7%)、没有机会(22.8%)、学业繁重(21.6)、经济状况不允许(17.9%)以及其他等方面。
在努力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行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有96.3%的农村大学生将遇到的挫折归为经济不允许、时间不允许、社会关系不足和技术不够(见表3),也有11.2%的农村大学生表示挫折主要来自于其他因素,包括家庭因素、个人自身的因素以及社会的歧视等。
在遇到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绝大多数(94.1%)的农村大学生都有想办法克服困难或者挫折,但是也有5.9%的农村大学生表示没有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感觉自己没有能力把问题解决掉(45.2%)、没有信心(35.5%)、没有目标(6.5%)以及一些其他因素(12.9%)。在想办法克服困难或挫折的农村大学生中,有59.9%的人最后克服了困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有40.1%的人虽然努力但还是没有成功。
从尝试和努力的结果来看,只有4.0%的人表示其尝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23.6%的人表示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57.1%的人表示效果只是一般,同时还有15.3%的人表示尝试努力的效果很差甚至没有效果。与之相对应的,在实现目标方面,也只有2.6%和8.6%的农村大学生表示目标全部达到和目标基本达到,50.1%的被调查者表示目标部分达到。但是有高达36.1%的被调者表示目标没有达到(详见表4)。
三、农村大学生改善家庭发展状况意愿与行为现状的小结
大学校园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各个阶层并有着各不相同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莘莘学子。农村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亲身感受到了城乡的物质生活条件、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教育文化资源的各方面巨大差别1。农村大学生因为家庭的贫困和生活的艰辛大都愿意且意愿较强烈,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善家庭的发展状况,他们为了实现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意愿,都设定了相对具体的目标,以期使家庭在经济方面、家庭内部关系方面以及外部社会关系的发展等方面有所改善。
由于农村大学生受家庭条件、教育背景及个人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人际交往、社会关系网络、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欠缺。所以他们在在实现个人目标过程中总是遇到很多的困难,他们将此归为是家庭社会关系、没有经济后盾以及社会对农村人的歧视等方面。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经济与社会网络等社会资本来达到目标的情况还是大量存在的,但是农村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尤其是其强关系主要在农村,网络规模相对较小,网高(社会关系网中的最高位置)普遍偏低,网络内部异质性低2,这就使得他们涉及到经济与社会关系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农村大学生认为经济因素和社会关系是阻碍他们实现改善家庭发展的挫折。最后目标的实现效果往往是不尽如意,甚至有的目标都没有达到。
在对农村大学生接下来的目标的调查中发现他们更趋向于毕业直接找工作。究其原因是农村大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农村家庭生活与经济方面的困难,同时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家庭做贡献,所以他们希望能够尽快的减轻家庭的负担,担起家庭的重任。
总之,农村大学生由于自己的家庭现状而有了改善家庭发展的强烈意愿,同时又是因为家庭背景而在努力改善家庭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相对较多的困难,但是却没有削减他们改善家庭发展的意愿与行动。因为农村家庭的困难与艰辛,农村大学生有了很大的努力动力,使得他们能够更努力的向着改善家庭现状的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1杨金平,熊辉,毛成耀.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农村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J.黑河学刊,2007,(3).
大学生遇到的困难范文2
【关键词】 大学生 择业受挫 应对方法
近几年,随着大学扩招的实施及一些职业学院的开办,每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都比往年增长3%~15%,大量学生的毕业、择业必将给社会带来较大的压力。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和挫折。择业过程中所遇的挫折对大学生心理、行为都产生了直接影响,如何正确认识择业挫折、以良好心态参与社会竞争,赢得择业成功,是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普通大专院校及职业学院所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对择业挫折的理解:
择业挫折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反应、情绪体验。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对于同样的择业挫折情境,不同的择业认知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一般来说,择业挫折情境越严重,所引起的择业挫折反应也可能越强烈。择业挫折一般有二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择业时由于知识缺乏、能力缺乏、经验缺乏、物资缺乏而产生缺乏挫折;另一种类型是由于在择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而产生的阻碍挫折,这种阻碍可能是物质性的,也可能是观念性的、社会性的。大学生在择业时都有可能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择业挫折属正常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会引导大学生对择业的认知产生创造性的变迁,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寻求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合理就业。
引起大学生择业挫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一般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上分析把握。从客观因素上来讲,首先,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就业形势。多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在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绩,就业工作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但随着招生规模和毕业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必将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就业竞争激烈,这时大学生难免出现择业挫折。其次,毕业生政策有着严肃性和权威性,分配政策的执行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规范的步骤,如果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就业指导或政策宣传不到位,毕业生对政策缺乏了解,我行我素,这难免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再次,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不正之风还有一定的市场,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信心动摇,导致价值观、择业观上出现了嬗变,因而不能正确地对待择业问题。从主观因素上来讲,首先,一个人择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固然是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如果自身知识储备量少,能力不突出,综合素质不高,这种自身条件的限制和需求之间发生冲突,自然在择业中受挫。当然,在择业过程中的材料准备不充分、择业技能和技巧运用不得当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其次,不少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认识偏差,就业观念不更新,确定就业期望值偏高,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心理困惑,产生消极情绪。
二、择业挫折反应:
大学生在择业受挫后,无论是什么因素造成的,都会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行为带来相应影响。大学生在择业受挫后,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某种活动方式消除或减轻内心的不平衡,这种择业受挫后的行为反应具有的摆脱痛苦、减轻不安、平衡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即为心理防御机制。择业心理防御机制有积极的,有消极的。积极的行为反应,可使大学生心理挫折得到一定缓冲的同时,还可能表现出择业中的自信、愉快、进取的倾向,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积极战胜择业中的困难和障碍。
三、择业挫折应对:
1、大学生应对择业挫折的特点
(1) 理性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文化素质较高,知识储备较大,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所以大学生在应对择业挫折过程中往往有理性成分。
(2) 多样性。大学生应对挫折的方式往往不局限于某一种,而具有多样性特征,应对方式方法以自我控制、认知超脱、补偿、转移、潜抑、奋进等较为多见,这是大学生特殊群体综合素质的体现。
(3) 封闭化。大学生在应对挫折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封闭性,往往重于自身的力量而忽视社会的支持作用。
2、如何有效应对择业挫折
战胜择业挫折,社会、学校等外界环境是重要的。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尽快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学校要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但要想真正战胜挫折,主要是依靠自己,这里重点谈一谈择业受挫的自我应对。
(1) 正确认识择业挫折。大学生初次就业,难免遇到一些挫折,这是正常的。择业过程中的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大学生择业受挫后,要保持冷静、理智,树立自信心,找出挫折源,分析原因、性质及严重程度,然后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可行性,最后付诸实施。
(2) 积极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提高挫折承受力。挫折承受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个体是否能经得起挫折打击。挫折承受力较强者,往往挫折反应较轻,受挫折的消极影响少,而挫折承受力较弱者,则容易受挫折的消极影响,甚至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运用自我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运用得当,可以减轻情绪上的痛苦,从而提高择业中的挫折承受力,为寻找战胜挫折的办法提供时机。
大学生遇到的困难范文3
[关键词]高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作为影响社会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受到了包括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积极关注。社会支持简言之即社会人利用其拥有的社会关系所获得相应的物质以及精神的支持。社会支持的程度、范围影响着社会人的情绪、认知、行为,特别是对压力体验和应激事件的处理。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使得以积极社会支持为核心的研究内容受到了重视。其中,在促进人类的积极情绪、积极品质和积极的组织和文化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进一步探索社会支持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
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一类特殊的群体,关注其在社会角色转型时期的心理状态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是指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或者棘手问题时,受到来自他人、团体和机构的各种帮助,目的在于缓解或消除压力事件所引起的负性情绪体验。社会支持的完善对于大学生群体积极情感的体验、生活的满意度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都有积极影响,特别是对高年级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仅面对的是学业技能完善和就业前途的双重压力,同时该群体也是从青年末期走向成年早期,承担的多元化压力,自身是否获得多维度的社会支持直接影响到其心身健康的发展以及能否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体验和事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在安徽的四所高校(安徽理工大学、合肥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中分层随机取样,抽取大三以及大四的在校学生350人统一施测。
(二)测量工具
采用由肖水源1993年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三个分量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分量表的信度在0.89~0.94之间,重测信度在0.85~0.90间,该量表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越好。
(三)施测程序
在抽样班级中由主试统一发放问卷,整体实测并当场收回。剔除无效问卷21份后,得有效问卷329份,有效率为94%。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以及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
二、研究结果
(一)高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现状
对有效的329份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高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总体得分38.04±5.78。通过对SSRS问卷的描述性分析,了解到在遇到困难时,大学生获得的实际和心理的社会支持来源的得分如下: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支持维度上,支持源的比重有所差异。在物质支持上,得分前三的支持源分别为父母、朋友和亲戚,而在精神支持层面上得分前三为朋友、父母以及亲戚。
(二)高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在人口学资料方面的差异
1、高年级大学生在性别方面社会支持的差异
通过数据统计,此次调研中男生共计147人,女生共计182人。根据对高年级大学生不同性别维度的T检验所得,男女生在客观支持(t=-2.38,p=0.001)、主观支持(t=-2.36,p=0.020)、支持利用度(t=-3.59,p=0.000)以及社会支持(t=3.55,p=0.000)总得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女生的社会支持显著性高于男生。分析原因:一是由于女性的社会角色,普遍认为弱于男性,所以在遇到挫折或者困难时,弱者更容易获得帮助;二是由于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更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而且女生相对于男生情感更细腻,在精神层面也易于和他人进行沟通,表达或者发泄情感。
2、高年级大学生在学科方面社会支持的差异
数据结果统计,调研中文科生191人,理科生138人。通过对高年级大学生不同专业维度的T检验所得,不同专业在支持利用度(t=2.43,p=0.017)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主观支持(t=5.89,p=0.000)以及社会支持总分(t=4.30,p=0.000)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即文科专业社会支持得分显著高于理科,但是在客观支持(t=1.02,p=0.311)得分上,不同专业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分析原因,首先是文科学科的性质特点,感性多于理性,更容易有情感表达,文科的学生在主观上更容易相互支持和倾诉;其次是对于高年级的文科学生而言,他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感知系统,相对于理科生而言,他们更关注于软环境,因此对于支持获得和利用而言更敏感也更擅长。
3、高年级大学生在生源地方面社会支持的差异
此次调研中生源地来自城镇的共计199人,来自农村的130人。通过对不同生源地维度的T检验所得,在客观支持(t=2.02,p=0.046)的维度上,城镇的客观支持得分显著性高于农村。但是在主观支持(t=0.54,p=0.592)、支持利用度(t=0.16,p=0.869)以及社会支持这三个维度的总分上(t=0.65,p=0.515),不同生源地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一是地域上的差异,城镇的生活水平相对农村而言更优越,社会支持的客观物质载体也更丰富,因此在客观的物质支持上,城镇更佳;其次由于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较高的素质,即使是农村的大学生,也能合理优化利用群体同伴间的精神上的支持,因此在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的得分上,虽然低于城镇学生,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高年级大学生在独生与否方面社会支持的差异
调研中通过数据统计,独生子女共计138人,非独生子女为191人。通过对高年级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维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所得,在客观支持维度上,是否独生的得分(t=1.24,p=0.217)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主观支持(t=-6.55,p=0.000)、支持利用度(t=-2.89,p=0.000)以及社会支持(t=4.90,p=0.005)得分上,是否独生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即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支持显著性高于独生子女。分析原因,一是因为非独生子女家庭的构造模式,非独生大学生在家庭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相互支持、分享,因此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获得来自兄弟姐妹的支持,特别是精神上;其次是独生子女的性格特点,除了独立也更易于自我反馈,社会支持主要源于朋友,表兄弟姐妹之间的支持较少,虽然在客观支持上获得的物质支持与非独生子女间没有差异,但是在其他几个维度的得分上均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
三、讨论与建议
高年级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于面临着学业、就业的双重压力,同时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因此,个体获得物质或精神的社会支持程度以及主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决定了该群体能否顺利的度过合法延缓期以及施行社会角色的顺利转换。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高年级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得分略高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得分(37.56±3.73),这也就说明高年级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的获得和感知都是比较好的。本研究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家庭、友伴以及学校的支持对大学生度过高年级发展的关键期有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心理与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和谐、行为反应适度以及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点七个层面。此标准的后六个层面发展顺利与否都与高年级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现状有一定的关联,本文试从家庭、学校以及个人三个层面提供相关发展性建议,以期通过积极的视角推动高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构建与提升。
(一)家庭层面
家庭(包括父母和亲戚)作为社会人发展最初和最主要的支撑系统,自始至终发挥重要作用。心理学学家布郎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微观系统最重要成分,因此,构建积极的家庭氛围有助于提升高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质量。首先,家长应该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和大学生子女多进行沟通,更多关注子女的精神世界,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更要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其次,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子女认知大学生活的意义和目的,积极探讨在遇到应激事件时的处理思维和办法。最后,家长也要和高校保持沟通和联系,从积极的视角关注子女的身心发展。
(二)学校教育层面
罗杰斯指出学校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这也就是强调了在以学校为载体的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和重要性。通过本次问卷统计,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力度仅占总得分的17%。因此构建高校的积极社会支持能力有急迫的现实性意义。首先,高校的辅导员作为接触大学生最密切的群体,要积极关注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发展,要对不同特质、专业的学生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辅导。其次,高校应该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正向的氛围,在无形中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最后,高校教学应该灵活化、时代化,完善教改课程,搭建多元化社会活动平台,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提升能力的同时,发展和完善个体的职业兴趣,特别是对高年级的学生开展相应的职业规划课程。
大学生遇到的困难范文4
1 滇西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简述
1.1 就业期望值过高
随着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加,大学生由“天之骄子”很快转变为普通劳动者,大学生面对这一急促的变化,一时很难调整过来。在滇西地区内,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现在不少大学生甚至还是“村里面的第一个大学生”,通过艰苦的努力,极为困难地考上大学,自然而然就对毕业前景有很高的期望。然而,我国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极为严峻,社会无法给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待遇都很好的职位,大城市以及发达地区所能提供的工作机会也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因此,很多大学生一开始所设定的工作期望,很有可能就会遇到现在的障碍,在现实中经受挫折。
1.2 就业方向模糊
大学生入校后,不久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得知大学生就业困难。他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失落,然后就陷入迷茫之中。于是,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态度来应对大学生活和将来的职业生涯。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应对,采取消极的态度,过一天算一天,把大学混过去,等着毕业的日子来临,有机会做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有的学生对就业缺乏主动性,“等、靠、要”的思想较强;有的学生则极为关注社会潮流的变化,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什么都想尝试,到头来发现什么都不适合自己,导致最终迷失自己,丧失信心从而影响其在毕业时就业的方向。
1.3 职业定位狭窄
经济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相对容易一些,这和客观环境提供的工作机会有关系,也和他们主观因素有关系。一般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就业观念越是灵活,而滇西地区高校学生就业观念保守,择业定位偏执几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一般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只有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才算是正规就业,而进民营企业就属于临时的权衡之计。然而,现在的“国考”,录取率太低,对一般大学生而言,能成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概率低,因此,对于绝大部人来说,一心只想做公务员的愿望,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偏执心理。
2 影响滇西地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分析
2.1 社会因素
滇西地区的制造业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吸纳就业人数很有限,没有创造财富的第二产业源泉,也就严重影响到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第三产业,所以毕业生就业的途径有限,部分集中到了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这一单一的途径中。
2.2 家庭因素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滇西地区的学生一般都是在农村长大,从小就是在学校生活,自主性不够强,因此,虽然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基本上没有多少社会经验,所以在择业的时候,家长的意见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对儿女最殷切的期望。这种期望,在儿女找工作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都希望孩子找到稳定的、待遇较好的工作,另外最好工作地区要是家乡,工作前景要很好等等。家长的这些想法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2.3 大学生自身因素
滇西地区高校大学生在就业中,引起心理问题的自身因素可以归为以下几种:
第一,自身定位不准。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同时存在着对自己过高或者过低的估计,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一部分学生在找工作时,过于好高骛远,往往会遇到挫折,因此会经常感慨怀才不遇从,而导致心理问题;一部分学生却保守消极,面对机会也没有行动起来的勇气,而当机会错失后,又会自怨自艾。
第二,社会经验不足。滇西地区高校学生,一般都来自偏远山区,上中小学的时候就缺少各种社会交往锻炼,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因此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多少社会经验。这些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往往缺乏分析社会形势的能力,遇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也不能准备把握。
第三,就业能力不足。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表现在一般制造业缺少劳动力,而且高端人才也是极为缺乏。然后,作为高端人才的后备军,大学毕业生却没有很好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3 调适滇西地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3.1 改善就业环境,促进大学生正常就业
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要懂多方面入手,作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最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法律、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第一,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就业市场机制;第二,教育就业主管应该对专业设置进行改革;第三,社会要大力帮扶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特别是营造好自主创业环境,为大学毕业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舞台。
3.2 改革大学课程,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不仅要长远考虑本校的专业与市场需要的关系,而且在课程的层次,也要把内容和就业需要联系起来,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的时候,为学生将来多方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宽口径,厚基础”要成为在每个专业都贯彻的原则。
3.3 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坚持全程化、专业化。第一,新生入学就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培养就业竞争意识。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就业前景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避免因为对专业前途误解而导致在求职时产生认知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发生;第二,在校学习期间,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积极准备;第三,为毕业生提供多种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召开各种招聘见面会,还有开展毕业生就业讲座,传授就业的技巧,跟踪毕业生动态,为需要心理辅导的同学及时提供帮助等。
参考文 献:
[1]邓丽芳,等.大学生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2]安方明.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王季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6,14(4).
大学生遇到的困难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环境;挫折;方法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5(C)-0042-01
大学生要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必须具有正确对待挫折、战胜挫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应首先注意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学校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负有无可推脱、无可非议的责任,帮助他们战胜挫折,更是社会、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受挫大学生心理脆弱,经不起过度的负面刺激。为此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挫折。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虽然身体已完全发育成熟,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他们是正在高校中接受高级专业知识教育的青年学生,缺乏正、反两方面社会经验的体验,更缺乏如何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勇气、方法。大多受挫大学生的充分认识和宽容态度,大学生在受挫以后,许多人通过自我调整或主动寻求帮助战胜挫折,这样的大学生是积极的、进取的。但现实中,也有不少大学生遭受挫折以后,陷入消极的行为反应中不能自拔。在遭遇挫折时,意志坚强的人能够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面对现实,找出失败的原因,施展所有的本领来对付困难,不屈不挠地把计划执行到底,直至目标实现。大学生要通过各种方式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众多的挫折中,许多是大学生自己主观因素导致,并且挫折是大学生自己的挫折,它引起大学生种种不良、痛苦的体验。正确认识挫折,是大学生战胜挫折的先导和前提。大学阶段充满紧张与竞争,大学生面临挫折而出现情绪困扰时,应当主动地检查一下自己对挫折认知上可能存在思想方法上的偏差,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克服自己对挫折错误的认识与态度,减少挫折感,使自己尽快地从悲观、失望、焦虑的情绪中摆脱出来,从而找到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大学生对挫折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挫折观应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挫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逆境无时不有。二是挫折具有两重性,挫折一方面有可能使人痛苦、忧郁、不安,甚至失望;但另一方面,挫折给人以教益和磨练,使人变得聪明、坚强和成熟,促进心理过程的发展和提高。
抱负水平高的人对自己的要求也高,其学习、工作的效率也高;抱负水平低的人对自己的要求也低,做事缺乏积极、主动性,其学习、工作的效率也低。但抱负水平并非越高越好,如果抱负水平过高,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就会使自己产生挫败感,损伤了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既然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就需要容忍挫折,学会自我宽慰。要热爱生活,满怀希望,乐观地面对生活。要心怀坦然,情绪乐观,发愤图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力量。乐观的人能坦然面对一切胜利和失败、痛苦与幸福。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让自己尴尬或难堪的场合,这时,如果一味埋怨别人,躲避现实,往往会使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坏。心理学家建议,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妨自己调侃一下自己,通过自我贬抑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使自己的心理达到一种高层次的平衡,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也称自嘲法。自嘲,常常与突发的灵感和超常的智慧联系在一起,因此常常能产生语惊四座的效果。还有就是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面临的冲突事件太多,就会烦躁不安,紧张惶恐。在遭遇挫折后,寻找自己好的一面,增强自信,有利于保持乐观的心境,激励自己去解决问题。在遭遇挫折时,因为无能为力,不少人用顺从的方式应付压力,久而久之,变得麻木、颓废。“给自己一个激励”,心理学家如是说。颓废的人是因为行为缺乏积极性。实际上,行为的积极性是可控的。
个人遭遇挫折后,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这种不良情绪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宣泄出来才能保持心理平衡,维护心理健康。如果不良情绪得不到宣泄,那么随着不良情绪的增加,就会破坏心理平衡,危害心理健康。因此,当遇到挫折后,应当设法宣泄不良自情绪。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破坏性的发泄方式应当避免,因为虽然破坏性的发泄方式能暂时减轻心理压力,但违规范必将带来新的挫折。个人遭遇挫折后,为了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加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保持心理平衡,维护心理健康。可以通过进行向下的社会比较、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照顾归因等方式来实现自我美化、心理平衡的过程。
据科学研究,人的体力、智力和情绪都是有周期的,也就是说体力有充沛和虚弱的时候,智力有反应敏捷和迟钝的时候,情绪有激昂和消沉的时候。因而,当情绪低落时,自己并不知道原因,就会增加敏感性,即使是一件小事,也会很在意。在遭遇挫折后,立即把自己的注意力、思想和行为转移到其他方面;如忆喜忘忧、听音乐、积极工作、睡觉等。很容易将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逃避”,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在遭遇挫折后,可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做到正确面对社会现实,正确看待自己,并学会自我鼓励,辩证地看待挫折。当遇到这些现象时,人的这些表现都很正常。因为人是会思维的高级感情动物,这也是区别于一切低级动物的根本。但这些表现不能过而极之,否则你会活的很累,活的很不开心,活的很不幸福。人在生活中,要学会用阳光般心态面对生活。所谓阳光心态,就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宽容的、开朗的健康心理状态。因为,它会让你开心,它会催你前进,它会让你忘掉劳累和忧虑。当你遇到困难时,它会给你克服困难的勇气,它会让你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让你去检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
在大学生遭遇挫折时,重点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一种乐观自信的人生观。既然挫折无处不在,逆境无时不有,当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就要敢于正视现实,不逃避,不畏惧,认真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要学会自我安慰,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做到失败不失志;面对挫折更加坚定信心,顽强拼搏,最终战胜挫折,取得胜利。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
参考文献:
大学生遇到的困难范文6
一、大学生兼职的益处
1.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增加社会经验。每个大学生都会遇到毕业求职的问题。而在毕业求职时,除了相关的学历,用人单位最重视的是工作经验。大学生兼职一方面可以及早接触社会,进入工作角色,并增加社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大学生兼职,能够将在大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增加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并训练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兼职的经历将为未来的求职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2.锻炼意志品质,为将来的工作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以及计划生育的施行,当代的大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普遍较之前大为改观。很多大学生从小就是“小皇帝”,一直以来过着要什么有什么的舒适生活。如果没有实践的机会,他们对于通过自己的劳动去生存的艰难是没有概念的。在兼职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对于生活优越的大学生来说难以想象的困难,包括身体和精神上的。通过兼职,可以使大学生意识到工作中的困难,从而做好心理准备,提前应对。
3.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大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为将来工作做好规划。因此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出发点以及职业能力所在,然后才能确立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方向。通过兼职能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很好地确立今后的职业生涯目标,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努力。
4.解决部分家庭困难大学生的经济问题。目前,中国大学生学习期间的费用支出主要还是来自家庭的供给。对于部分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来说,上学期间的费用是整个家庭无法承受的负担。大学生兼职多少都会取得一定的经济回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困难大学生的经济问题。
二、大学生兼职的弊端
1.兼职与学习容易冲突,最后顾此失彼,甚至本末倒置。大学生在兼职之初,都很理想化地认为,兼职仅仅是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可以把时间合理安排。但是,一旦兼职,大学生的精力往往更多投入到兼职的工作中去。同时,因为兼职工作的劳累,即便是在课堂,也不能集中精力认真学习,更不用说课后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积累知识,而且主要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得心应手,厚积而薄发。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国家也有相应的政策来帮助他们,只要他们努力学习,就可以争取到国家和学校的各种奖学金和困难补助。现在很多大学生为了做兼职而荒废了学习,就不免本末倒置了。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大学生来说,凭借在学校期间的优异成绩,进入到社会以后一定也能很快适应本职工作,并且更有发展潜力。
2.大学生兼职市场缺乏规范管理,兼职存在一定危险性。据调查,大学生谋求兼职工作的途径有以下几种:(1)通过亲朋好友介绍;(2)通过学校推荐;(3)通过招聘广告;(4)通过中介。前两种方式相对来说安全一些。但毕竟不是所有兼职大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两种途径找到合适的兼职。因此,大部分学生还是通过广告和中介。由于大学生兼职市场缺乏规范的管理,因此,上当受骗的同学不在少数。
3.大学生兼职多从事“简单劳动”,与专业学习内容相差甚远。如今能够提供给大学生兼职工作的岗位并不多,除了家教、商场促销等传统型工作外,就是在一些餐馆兼职做服务员、超市的导购员等。大学生所做的工作根本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或能力,真正具有含金量的,能达到大学生专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目的的岗位太少。所以,相当一部分专家认为,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专门人才,做简单劳动是人才的浪费,如果仅仅是为了从事简单劳动,大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三、对大学生兼职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兼职观念。兼职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当代的大学生在兼职前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挣钱不能成为兼职的最终目的,兼职只是在为今后的前程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