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管理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管理的概念范文1
开展双语教学管理是培养符合教育国际化要求和市场经济需要的优质外语人才的有益尝试,近年来,双语教学管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引发了许多专家学者们的争议与讨论,有部分热议是由于对双语教学管理概念的不明确和对双语教学管理基本理论不理解而产生的,这给双语教学管理实践和学术研究带来诸多问题。因此,梳理和探析双语教学管理的相关概念及其理论依据,既是对双语教学管理的理论认识,又是深入推进双语教学管理在教外语教学改革中实行的实践诉求。
一、双语教学管理概念的界定与解析
研究双语教学管理首先要厘清什么是双语,英国朗文出版社版的《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关于双语“Bilingual”一词的解释是:“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 In everyday use the word bilingual usually means a person who speaks,reads,or understands two languages equally well (a balanced bilingual).”即是在某个空间范围里,我们可能会运用到两种语言进行交流,其中一种是我们的母语,另一种通常是第二语言或外国语。许多语言学者认为,母语是人们先天习得,但第二语言或外国语的掌握需要通过后天学习或习得。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下,两种或多种语言因外部条件的变化而相互转化,人们能自主地使用第二语言或外国语处理语言信息,我们则认为他们具有“双语能力”。
双语教学因双语现象而产生,而且随着社会的需求变化而不断发展,越来越获得社会的关注,但其概念的含义也因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义。在国外,通常以“bilingual education”和“bilingual instruction”来表述双语教学,并在《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解释道:“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翻译成中文为“双语教育”,但国内教育界对此概念普遍采用“双语教学”的提法,这一约定俗成的提法已被大家共同认可和接受,对双语教学的定义是:在以母语作为法定教学语言的背景下,使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从而达到第二语言习得,并促使学生语言能力和其他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管理,一是双语教学,二是教学管理,但不是两者相加,而是二者相融,是指以双语教学为对象,遵循双语教学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方法对双语教学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双语教学目标实现的活动。双语教学管理不同于一般教学管理,也有别于传统的外语教学管理,它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各种双语资源,形成科学的双语教学组织和开展有效的教学管理活动,旨在确保双语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具体来说,双语教学管理包含了双语教学计划管理、双语教学课堂管理、双语教学质量管理、双语教师队伍管理和双语教学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二、双语教学管理的理?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学习者根据自身已具备的语言知识选择新的语言输入,利用原有的语言知识结构进行理解、整合、吸收当前的语言输入,并超越所接收的语言输入,构建起新的语言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学习者并非单纯地从记忆中直接提取已有的语言知识,而是通过语言情境的变化再次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完成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在新旧语言信息双向交互的过程中完成语言知识结构的重建建构。由此可见,语言习得是学习者是在自身已有的语言基础和经验上对新的语言输入的重新整合、提升及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双语教学管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等多要素整合,尤其提倡创造和优化语言环境,利用已有的目的语表征结合新的语言输入建构新的中介语体系,因为只有与具体情境发生互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将符号学习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形成记忆中背景性经验,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为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情景性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式学习和交互式教学四种教学方法。其中情景性教学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被广泛运用,把外语学习和情景教学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语言习得的自主性,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语言基础、生活经验和心理特征,将学生带入优化的语言情景中,使学生在暗示、移情、角色、心理场“力”的作用下,伴随着原有的语言知识、生活经验和个人情感主动地投入到双语教学过程,在情景活动中主动发展,语言知识在感知的活动、语言的活动、思维的活动中主动生成与建构,从而实现有效的双语教学。
2.内化理论。皮亚杰认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要经历“感受―探究―体验―发现―表达―操作”一系列过程。由此可见,认知是由感知活动开始而逐步上升为理性行为表现的过程。内化具有稳定性、无形性、无意识和双向性的特征。即是,知识的内化程度越高,稳定性就越高。比如,语言输入一旦被学习者理解、整合、吸收,其被遗忘的几率会大大减少。知识的内化是无形的、无意识的,表现在语言知识完成内化后最终使知识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素质内涵和语言运用能力,知识内化程度越高,语言运用便越自然流利。双语教学管理十分重视内化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认为良好的语言环境是诱发语言知识内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为学生提供不同接触语言的机会和情境,才能增加语言输入量,从不同的角度诱发内化的产生,促使学生养成自动化和自觉化的外语思维。双语教学管理的“内化”指出,语言知识结构的建构是语言知识的转化过程,而不是语言知识被传授过程。具体而言,学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自主选择来自客观环境的语言符号进行处理,转化为自身的语言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语言思维方式,进而产生新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知识结构。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学生具有处理语言的思维方式,在交际中能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自动化的反应。简言之,语言知识并非是脱离情景和经验的参与,而是内化在实践的过程中,在内心世界、外部环境的互动过程中。
3.克拉申第二语言?得理论。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包含五个基本假设理论:习得与学习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控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首先,习得与学习假设是理解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石。许多学者认为,儿童是习得语言,但成年人只能学习语言。与该观点不同的是,克拉申认为学习者可以同时通过学习和习得两种途径掌握一门外语,成年人通过语言习得机制能更好地掌握外语,这一理论为成年人习得语言提供了理论基础。自然顺序假设则认为,不同的语言之间都会存在相同的语言规律,在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不应把第一语言看作是对掌握第二语言的干扰,反而要积极寻找两者间的共同点,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通过两者相同的语言规律而实现对第二语言更为准确的理解和运用。监控假设则认为,语言的结构是极其复杂的,而语法只是语言结构中的小部分存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分强调语法规则的使用,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学生良好的语言环境,伴随情景中产生大量的语言输入量反而会自然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在习得与学习假设基础上提出的输入理论被认为是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因为它揭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内涵,对双语教学管理同样具有启示作用。克拉申认为学习者是从交际中建构语言意义的,但语言意义的构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新旧语言知识的交互和提升的过程。由此可见,构建新的语言意义要求语言输入满足“i+1”的要求。其中i是指学习者现有的语言知识,1表示稍微高出学习者现有知识水平的语言知识。输入假设强调了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高出其现有水平但又是适当难度的语言材料,以便学生能超越其原有的语言知识水平,进而生成和建构新的语言知识,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此举既维护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又激发了其学习潜能。最后,情感过滤假设强调了情感因素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如果说语言输入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那么情感因素是影响语言输入的重要因素,情感因素会对语言输入起到阻碍或者促进的作用。情感因素包含了动机、自信心和焦虑三个因素,各种实证研究说明,当学习者的动机和自信心越高,焦虑程度越低,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就越好,反之,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起阻碍作用。情感过滤假设不仅揭示了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机制,其意义还在于指出了语言环境的重要性。为此,要求教育者要为学习者创造一种情感过滤低的环境,只有处于情感过滤低的环境中,第二语言习得才能获得成功。
教育管理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有效教学
物理教学进入初中阶段,学生们需要开始大量的接触物理概念,“物理概念”的教学成为物理教学很大一部分内容。概念对于初学的学生们而言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与接受,因此探索正确的“物理概念”教学思路变得很重要。
一、概念的引入
初中物理教学中产生了大量的物理概念,对于这些抽象的名词,初次接触想要能够真正做到理解对于学生们不免还存在难度,初中物理概念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能够定性的反应客观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者性质的概念,如:重心、电磁波、简谐震动等。第二类在能够定性的反应客观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性质的基础上,还能对客观事物的基本物理特征和性质进行定量反应,比如:力、加速度、功率等。概念引入的方式十分重要,这直接影响学生接受其的难易程度。
1.让引入的概念和生活联系
物理并不是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的,很多物理概念、物理现象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果能够将物理概念的引入和生活很好的衔接,这对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在讲解“浮力”时,老师可以让同学们想象木块漂浮在水面的情形,然后尝试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木块能够浮在水面而没有沉下去呢,这其中有什么道理及原理呢,然后引入教学主题“浮力”,这不仅让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的认识,也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深化旧概念引入新的概念
物理概念中,很多新概念的引入与讲解是和旧概念有紧密联系的,通过深化旧概念往往能很好的引入新概念,让学生对于新概念有很好的认识。例如在讲解“加速度”时,学生已经对于速度有过了解与认识,因此在讲解时,可以尝试启发学生思考:汽车行驶在路上,当遇到红灯时需要刹车,车的速度会逐渐减慢直至停止,这个过程其中蕴含怎样的原理呢,对于这样的过程可以怎样定性的描述呢。学生由于对于速度的概念已经有基本的掌握,因此基于速度的理论知识对于加速度展开思考,往往更容易理解与掌握这个新的概念。
3.概念可以由演示实验引入
初中物理教学中往往伴随很多的演示实验,而观看演示实验通常是很受学生们喜爱的,不仅具有趣味性,同时实验表达一个过程往往是非常生动直观的,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也可以借助相应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来体会某个概念的意义,这种方式往往效果都非常好,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概念的形成
1.透过现象阐述本质
生活中有很多被学生们熟知的日常现象,如果能够将现象进行有效提炼与深化,然后引入到某个特定的物理概念上,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大脑中对于某个概念的形成。对于这一类概念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们对于生活现象有仔细的观察,并且要能透过表象思考其内在成因及原理,教师在这个过程可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与启发,同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与发现,这样他们对于概念的理解才会更深刻,形成也会更牢固。
2.运用类比与对比形成概念
初中物理中的很多概念是生活中看不到摸不着的,学生无法再从生活中找到落脚点,理解起来不免会存在较大障碍。针对这一类概念,不妨采用类比的方式给学生讲解,找到生活中学生们了解与熟知的事物进行类比,往往很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起来更为容易,概念的形成也更深刻。
除了类比的方法,有些概念也适合用对比的形式讲解,例如“蒸发”和“沸腾”就是一对很好的例子,这两种现象可以产生强烈对比,讲解中如果两个概念来一同对比分析,对于概念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3.等效法帮助概念的形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多物理概念都是独立的,然而经常会有某两个概念在某一个方面表现出某种共同性质,并且在解决某个物理过程中,两个概念都可以达到同一个结果,对于这种现象针对这样的两个概念可以采取等效法来加深学生们的认识。
三、对概念的定义
通过概念的有效引入后,学生们头脑中基本有了概念的形成,紧接着就需要教师对于概念做有效定义。教材中对于有些概念的定义已经有了精辟的阐明,对于这样的情况只需要让学生们好好理解与记住就行,然而还是有一部分概念表述起来较为抽象与晦涩,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难度,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对于概念有进一步的阐明,尽量做到概念的表达简单、直接,语言清晰、明了。
对于概念的表达同样需要注意一些要点:第一、概念不能循环定义,不能用概念阐述概念,这样并没有起到表达概念的效果,学生理解起来会很困难;第二、定义要能很好的表述概念本身及其外延部分,这就要求对于概念的表达不仅要准确,同时要完善;第三、使用的语言要清晰明了,并且要十分准确,概念中通常不会包含比喻或过多修辞,也不是对于事物的判断,是对于事物的有效说明。
有了概念的定义后,教学中还需要对概念有进一步深化与巩固,这通常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图像来帮助深化概念,同时自己要多思考,真正把概念弄懂弄通。此外,平时的作业练习及老师的课堂讲解也是很好的帮助巩固与深化概念的过程。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中,概念的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如何能够让其被学生理解与接受,是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概念的引入要能贴近学生生活,概念的形成过程要易于理解,对于概念的定义也应当清晰明了,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于概念有更好的掌握。
【参考文献】
[1]戴静岩.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的逻辑学问题及教法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04
[2]李泽军.物理概念与物理概念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
教育管理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物理概念 薄弱环节 改进方法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的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而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如果不能准确地掌握好物理概念,不仅仅会影响到物理学科的学习质量,更重要的是将会影响到高中乃至大学阶段的物理学习。因此,在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如果从影响建立正确概念的要素入手,克服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薄弱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对事物缺乏感性认识,容易造成概念混淆
在物理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将以往的一般属性与事物本身等同起来,与事物的状态或事物变化的规律等同起来,因而不能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例如:学生很容易将压力与压强混为一谈,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概念从本质上去对比辨析,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压力是一种力,而压强则是压力作用于某一物体上的效果。类似的易混概念还很多,比如运动与力、惯性与力、功与能、力与能、温度与热量、浮力与浮沉等,都可以用这种对比辨析的方法给学生解释清楚。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可以从简单直观的实验,或从新旧知识的衔接,生动灵活地引入。例如:在讲述力的概念时,应首先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如手提水桶、马拉车、脚踢足球、磁铁吸引铁块等。然后对这些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总结,得出力的定义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手和水桶、马和车、脚和足球、磁铁和铁块。更应清楚两个孤立的物体之间并非一定有力存在,这两个物体之间必须发生相互作用。
二、抛开物理关系,盲目使用公示关系来替代物理意义形成的错误
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物理概念的情况下,往往盲目地借助数学关系来理解物理概念,导致得到了错误的结论。如:在学习密度概念时,盲目地从公式ρ=m/v推出“物体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其体积成反比”这一错误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要求学生从定义式的物理意义出发,明确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ρ=m/v只不过是一种量度的方法,而不表示各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类似的概念还有电阻的概念,R是表征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以用R=U/I量度。但要注意:对同一个导体,U、I可以改变,U与I的比值不变,既导体的电阻不决定于电压和电流强度,而是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转贴于
因而在这种定义式的概念教学中要紧扣其物理意义去讲解,并且让学生明确它们的使用范围才不致发生错误。
三、错误的前科学概念形成的障碍
前科学概念是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时,在以前的生活实际中,由于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有了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而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中,很多同学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将落地时间快慢与物体的质量大小联系起来。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比如在真空管中放入一个玻璃球和一根羽毛,让学生仔细观察当真空管竖起来后这两个质量悬殊的物体的落地情况。经过反复试验、观察,学生就会得出正确结论,原来物体落地时间与本身质量毫无关系。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清除了前科学概念所形成的障碍。
四、外部的、非本质属性的干扰给物理概念的理解所带来的困难
各种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本质的、非本质的联系。不论是事物中的本质联系还是非本质联系对我们的感官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这些刺激中,有时本质的联系占上风,有时非本质的联系占上风,当非本质的联系占上风时,我们往往就会受到它的迷惑和干扰而误入歧途。还是拿密度举例来说:将一个长为1m、宽为0.5m、高为0.3m的长方体铁块分别分成长为0.5m、0.3m、0.2m的三份,它们密度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这时候就应该强调密度概念中所提到的“同一物质”、“定值”这两个起关键作用的词来向学生解释,通过仔细研读可以得出三份的密度相同。
学生形成概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真正掌握物理概念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概念去面对新的物理现象时勇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扩大知识范围,逐步提高他们利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说要想真正掌握物理概念还必须经过一个运用、进行巩固深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如密 现代教育理论.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1。
教育管理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念
Abstract: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 and artifice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raise the teaching quality, involving the preparation of ideology and materials, and multilateral coordin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deological preparation at different layers in the course of propelling teaching reform, namely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no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olding the view that only by setting up the notion ca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 and artifice be carried out steadily and effectively, the teaching level be raised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be guaranteed.
Key words: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artifice; notion
任何时代,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之一,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又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随着科技和文化的进步,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从1991年至今,已多次发文,强调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许多作者从不同角度讨论、参与教学研究[1-6],每个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都直接或间接地加入教学改革的行列,但是,教学改革的成果不够多,突破性的可以全面推广的成果更少,教学模式仍然落后于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目前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的全局支撑,教学改革的目标离散而相对模糊,其涉及面和过程只是局部的、片断的,不少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还存在许多误区,现代教育技术逐渐成为多媒体、网络等信息设备与技术的代名称,现代教育技术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从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开始,只有树立全面的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才能真正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教育技术是全世界普遍采用的概念,即“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的工作,来促进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1]。可见,现代教育技术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了解、熟悉和掌握的职业技术,而不是为个别人或个别部门所独享,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充分体现了部门之间、教师之间系统的协作要求,它几乎包含了关于教育的所有问题。教育技术绝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仅仅为制作几个课件,而要贯穿所有教学过程,特别是每一节课堂教学,网络、多媒体等只不过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物理支撑。
教育技术有五大要素,即“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其中教学设计是最关键的步骤,直接关系到其余四个步骤能否如期实现。设计优劣,既体现教学水平,还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如何设计,取决于设计者对专业知识的熟练程度、教学对象的知识层次、开发条件、利用的环境、教学模式、管理服务水平、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教学开发与利用主要取决于教育技术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技术(如网络、视频等),是教学设计的物化与实践过程(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集中体现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具有适应性、先进性,也是随时代进步而变革最快的部分,网络、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最具魅力的支柱,使知识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知识的传授和获取变得非常方便、快捷。管理与评价是保证教学设计、开发、利用达到预期目标。
二、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是经过对教育技术的反复认识与实践后在思想上的升华和结晶,理念是发展的、适应的,理念是进一步指导认识与实践的核心力量。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对不同层次和不同部门的要求侧重点是不同的,只有所有部门和个人秉承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恰当定位,通力协作,教育技术才能全面推行。
1.校级管理层的理念
校级管理层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是最关键的,理念与定位一旦明确,就会客观地认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重要性,在学校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日常工作计划时,就会明确现代教育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为各层面有关现代技术的工作给出目标、路线、方针、政策。首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硬件和软件的巨大投资,在经费有限而前景未知的条件下,需要高瞻远瞩才能做出投资决策,同时,又要避免重硬件轻软件、重形象轻内涵的现象,要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才能使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次,要强化教育技术部门的教学功能,赋予教学改革的重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和设备的配置要适当,要跟教师配备一样对待,因为这些人员要参与教育技术应用的全过程,绝不能看作普通的教辅人员。再次,支持教学管理部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并给以各种形式的奖励和荣誉,等等。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程度,取决于校级管理层的理念与定位。
2.教学管理部门的理念
教学管理部门的理念与定位直接决定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只有树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才能始终把教育技术的应用作为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教务(部)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是教学的中枢神经,对教学思想的传承与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指引教学改革的方向,评价教学效果,等等,都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的诠释。只有深刻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才能从宏观上把教学改革的功能和任务科学地分解并划分到不同的部门,形成教务处统筹计划、各部门协调运转的理想格局。二级院(系)是具体的教学实践单位,教学改革必须从日常教学做起,而不仅仅搞一些项目试点,只有具备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才会与教育技术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激励教师持之以恒地应用教育技术,把“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要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做到每一节课小改革,每一门课大改革。教育技术应用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章节,教育技术的应用可有差别,最终以教学效果为衡量标准,这是教学管理部门调控的指挥棒。
3.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理念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要由原来的电教中心、网络中心、计算中心等合并而成,目的是要集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支撑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拥有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但他们一般不了解其他专业知识,更不可能直接讲授其他专业课,对教学缺乏切实的感性认识。只有树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他们才能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开展教育技术培训,主动协作专业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协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开发教学资源,保证教学利用的网络和多媒体设备正常运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地开展教学改革项目,并利用先进的网络手段对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实时评价,使教育技术人员成为教学的有机部分,避免孤军奋战,被教学改革边缘化。此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必须逐渐从传统的“支持教学”向“发展教学”转移,逐步改变单纯的“教学仪器维护”的形象,重新塑造广泛的多功能的现代教育技术形象。
4.教师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指挥者,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模式,使用什么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不会改变,但是,不了解教育技术,不应用教育技术,教师只能靠经验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科学、不先进,教学效率和效果就很难达到理想水平。只有树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教师才会对教育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就会主动学习并寻求教育技术协作,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每一节课,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不断使用新手段、新方法,发现和总结对学生感官的有效刺激,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张弛得当。同时,仔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心理,使课堂教学在课后得以延伸,不计较因采用新方法新手段而增加的成倍工作量,更不会因循守旧,抱着传统落后的东西不放。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从“粉笔+黑板”到“计算机+大屏幕”,教学方法从“灌输式、填鸭式”到“启发式、互动式、程序式,等等”,这些变革都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成果,是教学改革的闪光点。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只从视觉获得的知识可记忆35%,只从听觉获得的知识可记忆15%,而视觉与听觉结合所获得的知识可记忆65%。多媒体教学综合文字、图象、视频、声音等,通过对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增强教学效果,计算机与网络又使得信息的编辑、获取、传播变得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启发式、交互性教学、个性化教学、远程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自主学习等。但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需要付出较多的人力物力,需要较多的部门之间、教师之间的密切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彻底改变旧观念,这就需要树立统一的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才能步调一致,全面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同时,教学手段与方法只是教育技术的一部分内容,是为整个教学服务的措施,如果没有全面的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的指导,很容易走极端,要么把教学手段与方法绝对化、形式化,利用信息量大的优势,把多媒体当作高效的灌输工具,从而忽略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适应性;要么排斥新方法新手段,不愿为教学改革而多付出劳动。还要注意,任何时候,教师的言传身教应放在首位,脱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是令人怀疑的,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是强有力的助手。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各高校都有实力去建设高档的校园网、多媒体课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具备物质基础后,如何通过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如何在教学中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发挥人力物力的最大效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值得关注与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辑彦.现代教育技术的地位与作用[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6(1):16-18.
[2]莫筱梅,王晓闻,曹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使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5(4):201-2025.
[3] 刘宏.加强教师培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渝西学院学报,2003,2(4):80-83.
[4]琚爱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54-55.
教育管理的概念范文5
与其它自然学科一样生物学有其自身独特的概念体系,这些概念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习生物学时对于这些概念的准确把握及深入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构成生物学素养的基础。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字面描述上,那就很容易形成刻板、机械式的印象,少了对这些概念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不利于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真正把握,也不能开拓学生思维更不能转化为能力。所以,在涉及向学生引入某些重要的抽象的生物学概念时一定要突破字面的东西,采取引导思考、设疑解惑、举一反三等方法,从而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性地从一个新的视角去思考这些问题,这样就容易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概念,甚至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善于思辩、勇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因此,还是值得在工作中尝试的。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的几个例子,不乏稚嫩,但愿做引玉之砖。
例1. 生物界有一个很普遍的规则———相对表面积规则。假定一个细胞或生物体为一个球体,那么它的体积V、表面积为S,则单位体积所拥有的表面积为S/V=3/r.(r为半径)。由此可知,随着细胞或个体的体积增大其S/V反而减小。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生物学现象,在对学生引入时不妨做些阐释和归纳。这些问题有:a.细胞的体积为什么不能无限大?为什么细嚼有利于消化?为什么在做过氧化氢酶催化实验时要将新鲜肝脏研磨?为什么同样一块糖果嚼碎时溶解得快?为什么在做动物细胞培养时要将动物组织剪碎,并用胰蛋白酶处理成单个的细胞?b.为什么同物种的生物纬度越高体积越大?a类问题涉及到物质跨膜的运输能力或与溶液的接触面积;b类问题涉及到单位体积生物组织所拥有的与外界的接触面积,这关系到保温或散热的能力。这样处理之后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还可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会运用它。相关趣例:电视报道一母狮产下一幼崽后无奶,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取来绵羊奶哺育,结果两天后幼狮肚涨消化不良;情急之下找来只正在哺育幼仔的母山羊,用上山羊奶之后幼狮的状况大为改善。经检查分析发现山羊奶中的脂肪颗粒要比绵羊奶中的小得多,所以就很容易消化了。
例2. 光学显微镜使用中会遇到一些现象性的问题。比如,低倍镜下视野较亮,换成高倍镜后视野变暗。似乎很抽象,只能被动接受无法解释的样子。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被动记忆,那就无法激发学生对生物实验的探究兴趣,效果当然不佳。不如就此设问: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光源没变即光强没变,光线从物镜进入从目镜传出进入眼睛成像。高、低倍镜下眼睛看到的视场的大小是一样的,但视野大小不一样。 低倍镜下视野大为S,高倍镜下视野小为s,光源的光强为I,则低倍镜下视场的通光量为SI,高倍镜下的通光量为sI,SI>sI,故低倍镜下视场较亮,换成高倍镜后视场大小没变而视野变小引起通光量减小,所以视场变暗。这样一来,看似抽象乏味的东西反而能激发出学生的探究热情,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3.一个种群在理想环境条件下其数量增长符合J型曲线,但在现实环境条件下其增长曲线会发生扭曲而成S型曲线。这一转变过程中种群数量会减少一部分,一般的说法是“由环境阻力引起的”,这种解释就很抽象了,环境阻力是什么呢?有必要深入理解,简单地说是指非理想条件即现实条件;详解应是对该种群而言的所有生存环境条件,有非生物因素的更有生物因素的限制。尤其要指明生物因素的影响:环境当中同时存在着其它的种群,即所有生物是生活在群落当中的。因此,不同种生物间就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会通过这些种间关系(比如以食物链的形式)在各种群间进行分配,群落稳定时其中各种群的数量变化几乎都是符合S型增长曲线的。如此阐释学生就容易从宏观上理解: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属于群落的而不是单一的种群。这样的寻根问底无疑对学生建立生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是有益的,也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管理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概念 概念学习 概念教学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知识的基本成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都在使用概念表达思想、理解事物,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概念学习。概念学习实质上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结合几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体会,本文主要谈了谈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在引入新的知识前,要仔细研究讲授内容,安排复习学生熟悉的知识,并适当引用实例,从而引出新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作为背景的前提下轻松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中,而避免因突然提出生涩的概念给学生带来困惑。适当展示新概念背景可以使学生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以触发,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以学习为乐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
例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数制的概念是比较重要的,在引入这个概念前,先设计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广泛使用的是十进制数,有时也会遇到其他进制数,那么请同学们列举一下,你遇到的都有哪些进制数?”学生的答案很丰富:钟表上的六十进制数,买手套、袜子等会遇到十二进制数,还有用筷子时,够两只就称其为一双,称其为二进制数……抓住这个机会,我提出问题:计算机中采用的就是二进制数,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概念?它与我们熟悉的十进制数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领域我们还会遇到什么不同数制?
由于有了同学们已经熟知的十进制数为基础,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的引入就显得很自然了。在介绍完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之间转换的方法后,依次类推出十进制数与八进制数、十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之间的转换关系就显得容易掌握。
在听到学生长长的“吁”声中,我看到一张张或满足或恍然大悟的脸,知道数值这个难题已经被解决掉了,数制、基数、位权、数码这几个概念不再是枯燥难懂的。
二、创设求知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以敏锐的感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果断、简捷地解决问题。
我们在进行办公软件Office 2000的教学过程中就格外注意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办公软件这一课程主要由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模块组成,在讲第一个Word模块时,我就为后面的模块学习打下了基础,让他们明白这三个模块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思想是相类似的。所以在详细介绍Word模块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后,我就引导同学借用Word摸块的操作方法去自学Excel、PowerPoint模块的内容,然后给以总结、比较。这样的安排使得同学们加强了印象,并能将所学的旧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减轻了学习难度。
三、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学习新的知识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应用,所以我们在引入新概念时一定要注意排除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现象。
四、解剖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所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在处理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引入实例,如介绍背景、引申概念的外延。
五、运用新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强,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及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在用概念判别命题的真伪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用概念解题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六、析错解成因,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是指思维严谨而不疏漏,能准确地辨别和判断,善于觅错、纠错,以批判的眼光观察事物和审视思维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