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体育教育的价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体育教育的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体育教育的价值

幼儿体育教育的价值范文1

一、关注现实,引发一系列思考

思考一:现在的幼儿体质下降了?

2009年7月29日,江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并于2009年9月1日起施行。《条例》制定的背景里面介绍到:“近年来,我省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虽持续增长,但肺活量、柔韧性、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指标不断下降。”

据江苏省2000年、2005年、2010年三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十年来江苏省幼儿的肥胖率从6.3%上升至12.4%,几乎翻了一番。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主任盛蕾呼吁家长要转变观念,让孩子增强运动锻炼。

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幼儿体育锻炼活动?

(1)安全第一,限制了幼儿体育游戏的空间。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社会现象使得家长的安全意识过度膨胀,对孩子过度保护,总担心会出问题,受到意外伤害,从不让孩子自己外出活动,限制了幼儿活动空间。

(2)学业至上,挤压了幼儿体育游戏的时间。一考定终身的社会现实让很多家长不惜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培养幼儿,为的是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家长更多地要求幼儿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挤压了幼儿玩的时间。

思考二:民间体育游戏的优势在哪里?

(1)民间体育游戏时空限制小,材料依存性低。民间体育游戏种类繁多,选择面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时间长与短,空间大与小,场地条件好与差,幼儿都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随机玩耍。

(2)民间体育游戏具有健身、健脑、健心三重功能。民间体育游戏是社会化的娱乐活动,同时它也是玩耍与竞赛的结合体,边竞赛边玩耍是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活动中需要幼儿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有成功也有失败。这一活动特质不仅能提高幼儿身体机能水平,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还能增强幼儿心理承受能力。

(3)民间体育游戏能传承优秀乡土文化。民间体育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来源于民间的现实生活,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本土气息,其中蕴涵着丰富文化传统和人生哲理。挖掘本土民间体育游戏,开发和利用其特有的教育功效,并通过教学实施,对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思考后的收获:面对现实状况,幼儿园的体育锻炼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不但要丰富幼儿体育活动,增强幼儿体质,还要转变家长观念,为幼儿拓展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构建家园同步的游戏环境。这些都能在民间体育游戏优势中得以实现。

二、民间体育的教育价值

1.丰富了幼儿园体育课程内容

每学期课程审议时,幼儿园可对园本课程进行专题研讨。各年级根据领域目标和幼儿实际发展水平选择游戏内容。学期教学计划中制定相应活动,实施中逐级落实到主题计划、周计划中,形成科学的活动网络。

2.有效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充分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同时充分享受自由与欢乐,保持着身心愉悦与和谐状态。游戏的教育效果不仅在运动技能与动作发展上显示出短期效应,而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上蕴藏着长期效应,有助于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3.密切了家园联系

家长在参与民间体育游戏的收集、材料的制作以及亲子游戏活动中,与幼儿园形成了合力,密切了家园之间的沟通。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民间游戏活动让家长、孩子和教师的沟通是动态的交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家园联系卡、家园手册这样的文字沟通。它变静态的、不变的交流形式为动态的、多变的交流形式。民间体育游戏作为家长、教师和孩子共同的兴趣点,以其民族性、简单性、延续性、趣味性等特点,极大地发挥了它的纽带和中介作用,促进家园、亲子、家庭关系和谐发展。

民间体育游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它焕发着智慧的光芒。愿它永远绽放美丽光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幼儿体育教育的价值范文2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色彩教学 价值 提升策略

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在幼儿理解美、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过程中发挥重要功效,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普及。色彩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平、调动幼儿的情绪情感、增强幼儿的感知能力、锻炼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等都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幼儿色彩教学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在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1],而这些不足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严重的制约作用,从而影响幼儿美术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深入理解幼儿色彩教学的内涵和特点,明确幼儿色彩教学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幼儿色彩教学价值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1.幼儿色彩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德国色彩学家爱娃海勒认为,色彩是视觉最大的影响因素之一,而视觉又是人的第一感觉,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人们看到某一特定的颜色的时候,就会联想到与该颜色相关的事物,形成一种心理体验,进而诱发某种情绪产生。比如,绿色代表安全与和平,给人以舒适的感觉,是大自然的颜色;红色则代表热情和奔放,给人以力量和幸福的感觉[2]。因此,幼儿美术色彩教学的内涵就是教师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色彩的教学和指导,提高幼儿对色彩认识和了解,同时引导幼儿通过色彩个性化地表达个人的情感,宣泄自己的情绪,进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幼儿色彩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幼儿不同阶段的个性心理特征[3],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归纳出幼儿色彩教学应具备以下两个主要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幼儿色彩教学的阶段性特点。艾斯纳指出,幼儿在不同时期对色彩的感知不同,其表现也各异。三岁之前为涂鸦期,涂鸦期幼儿的乐趣在于通过简单的线条和不规则的图形获得手眼协调的快乐,即简单的涂涂画画;三到四岁阶段称为象征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喜欢用线条和色彩主观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表达自己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与感受,具有超越现实的象征意味;五到七岁的阶段称为图示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喜欢并尝试用各种不同的图形代表不同客观存在的个体,以此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4]。幼儿色彩教学应针对幼儿不同的敏感时期,做到在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上各有侧重和不同,这是幼儿色彩教学发展阶段性的特点。第二个特点是色彩教学具有个体差异性特点。由于幼儿的性别、家庭及成长环境的不同,其对事物的看法理解程度不一样,个体身心发育程度存在差异,这会表现在对色彩的感知和喜好不同方面,对于色彩的组合、使用的好恶具有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色彩教学过程中,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特点,兼顾不同色彩发展水平幼儿的共同成长。

2.幼儿色彩教学的价值

2.1色彩教学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时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是幼儿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幼儿在这个时期通过视觉直接感知美的意境,因此,通过色彩绘画和创作可以直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她们产生美的想象,从而带来身心的愉悦感。可以说,幼儿时期儿童的审美具有直观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特点。

在色彩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对色彩作品的欣赏,让幼儿了解色彩,感受色彩之美,并进一步带幼儿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中美的色彩,提高对大自然中色彩斑斓的认识,理解色彩与现实生活状态的关系,达到提升幼儿审美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指导幼儿进行色彩创作,让幼儿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并鼓励幼儿根据自身感受和体验及想象力,通过个性化方式创造美,创造属于自己的色彩世界。所以,色彩教学有助于幼儿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2.2色彩教学能够提升幼儿的感知能力。

鲁道夫・阿恩海姆曾指出,艺术是提高人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5]。幼儿的感知能力包含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感觉能力指幼儿主体对客观世界的直观感受能力,包含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幼儿通过眼镜、耳朵、手等获得某种感觉,进而产生想象和联想,激发自身的艺术灵感。知觉能力指的是幼儿对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的总体把握能力,是幼儿基于经验对事物的主观理解。色彩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在色彩创作过程中通过对色彩作品的欣赏,可以不断让幼儿受到色彩的视觉刺激,提高自身对于色彩的感觉能力,并通过创作色彩作品,把自身知觉的事物通过想象跃然纸上,进一步增强对作品的认识,其感知能力得到极大地锻炼。

2.3色彩教学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力。

意象是想象力的基础,想象的发生是以头脑中意象图示的数量为基础的,图示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想象才可能发生。想象的过程是对事物本身形象加以改造的过程,它与事物本身之间有一定的出入。比如,当我们看到一幅色彩画,画中不动的色彩经过我们头脑信息的加工,能展现出色彩中蕴含的意味,我们头脑中感知的已经不是单纯的普通颜色,而是色彩背后内涵的体现,我们称之为“意”。当“意”形成之后,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幼儿通常会把生活中与之相关或不相关的事物融入进来,使画面超越现实,这样幼儿的创造力得到锻炼和体现。

3.提升幼儿色彩教学质量的策略

3.1欣赏感受色彩,提高审美能力。

幼儿对现实事物及生活的感性认识是其鉴赏能力的源泉,因此,了解色彩、感受色彩就成了提高幼儿色彩运用能力的第一步。通常我们使用的简便方法之一就是带领幼儿到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中感受与欣赏色彩,只有身临其境,幼儿才能对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碧海蓝天产生最直观、深刻的印象和感受,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感受、体会大自然中各种美丽颜色,幼儿在每次亲身体验中,会不断加深对每种不同色彩的理解。另外一种比较直观的方法就是让幼儿走进美术馆、艺术展览馆等欣赏高雅的艺术作品,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色彩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做到在欣赏中感受色彩,达到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目的。

3.2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形象思维。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定的带有情绪色彩与形象生动的场景,以致给幼儿带来丰富情感态度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6]。幼儿对生活的感受往往决定了其对事物的认知程度,面对比较新鲜或复杂的事物,由于缺乏生活体验,便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局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创造一些形象的、生活化的场景,将一些色彩教学过程中的生疏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幼儿的体验感,给予幼儿良好的感受和启发,以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进行独立的色彩构思,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色彩作品。

3.3熟知工具材料,掌握绘画技法。

幼儿绘画目前一般普遍使用油画棒、彩色铅笔、彩色水笔和炫彩棒等。绘画的纸张也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色纸、卡纸、宣纸、刮蜡纸等,这些材料使用起来比较简单,既能表现色彩的丰富变化,又可以增强画面的色彩变化和美感。另外,水粉、国画的使用日渐普遍,因为它使用方便,色彩变化多,受到小孩子的喜爱。教师具体指导幼儿绘画时,为了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让他们掌握的绘画技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3.3.1水粉画。水粉可以较好地表现色彩变化,并能在玩色时感受颜色的千变万化。绘画时几个方法步骤极重要,在每个年龄段有其不同要求。初学色彩,首先要了解色彩工具、笔与平常所用工具的不同。例如:颜料盒是盛放颜料的,最好能对格子进行冷暖色分类,这样幼儿用颜料时盒子里的颜料不小心混一起时不容易变脏,并能让幼儿在不经意中发现颜色相互融合变化的秘密;水桶毛巾搭配使用,是为了让笔宝宝变得干净清爽;笔有很多号,对于幼儿而言,基本准备四只就够了:宝宝笔(2号)、姐姐笔(4号)、妈妈笔(6号)、爸爸笔(10号),每一种笔有她适用的地方,小笔勾线、填色时小的地方用小笔,大的地方用大笔。笔头是扁扁的,可以用宽的地方画也可用窄的画,幼儿可以先从划线开始练起,感受颜色和笔触的不同。

3.3.2用水粉和炫彩棒相互涂染,可以产生比较厚重绚丽的色彩效果。具体画法一般可以先用水粉画出地板,然后用炫彩棒第二遍着色勾画细节,颜色可以混合涂。

3.3.3国画。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国画教学在幼儿园较难开展,这是由于孩子年龄小,对笔墨的运用技巧较难掌握。在国画教学中,设计言简易懂的词汇及儿歌帮助幼儿了解掌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认真观察、体验,提高幼儿的兴趣。国画与蜡笔画、水彩画等不同,一瓶墨水、一张宣纸可以产生变化无穷的迹象。刚开设国画课时,引导幼儿通过玩墨、玩笔让其观察笔的不同、外观的不同及握笔的不同。通过玩笔墨体验笔的运用,如侧峰、中锋会产生不同笔迹,墨加水量多、少会产生浓墨、焦墨、湿墨等多种不同观赏感观效果。二是勤动手,想象创造,促进幼儿发展思维。中国画十分重视对本质的表现,讲究形式美,要求画面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构图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处理空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此选择活动内容时尽量贴进幼儿生活并注重活动的可操作性、启发性。我在指导幼儿学习用笔及用墨时,鼓励他们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把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画法表现出来。且给幼儿充分的探索时间,允许他们犯错误,鼓励幼儿想一想,换几种方法试一试,从而让幼儿有活动的自由和信心,大胆地尝试、创造。

参考文献:

[1]吴旖旎.浅析色彩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价值[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3.

[2][德]爱娃・海勒.颜色的战争[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刘宏弘.蒙台梭利教育与幼儿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养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4):28-29.

[4][美]艾略特・W・艾斯纳.儿童的直觉与视觉发展[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幼儿体育教育的价值范文3

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念与内容体系概览; 2. 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方法与应用;

3. 激活肌肉和神经系统的练习方法; 4. 提高青少年运动能力的基础动作练习方法;

5. 提高青少年协调用力能力的动作整合练习方法; 6. 提高青少年快速伸缩力量的练习方法;

7. 提高青少年速度与多方向移动能力的练习方法; 8. 促进青少年体力恢复的再生练习方法;

9. 提高青少年能量代谢能力的练习方法; 10. 提高青少年最大力量的练习方法;

11. 提高青少年旋转爆发力的练习方法; 12. 提高青少年躯干支柱力量的练习方法。

摘 要: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由深蹲、跨栏架、分腿蹲、肩关节灵活性、仰卧直腿上抬、躯干稳定俯卧撑、旋转稳定性共7个动作组成,每个动作的分值为0~3分,总分为21分。它通过对基本运动能力进行评价检查出潜在的风险或危险信号,进而确定出受试者的最薄弱环节。以此为基础,指导者可以结合FMS筛查所要解决的方案,针对受试者存在的薄弱环节设计一些矫正性动作练习,并消除其代偿性动作。

关键词:运动;功能;筛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2-0012-04

一、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的定义与作用

(一) 定义

运动功能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简称FMS)是一个由7个动作组成的运动功能测试,用于筛查受试者完成关键性基础动作模式的能力。

(二) 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的作用

运动功能动作筛查是实施矫正训练的切入点,也是开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逻辑起点,它通过受试者完成动作模式的情况来判定受试者是否存在较高的受伤风险以及可能的危险信号或补偿性动作。以此为基础,测试人员可以对受试者完成基础动作模式的质量进行快速排序,并逐一确定受试者存在的最薄弱环节,并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矫正性动作练习手段,从而逐步消除其代偿性动作,恢复其应有的运动功能。

二、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FMS)的内容与评价

(一) 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的内容

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包括以下7个动作:深蹲、跨栏步、分腿蹲、肩关节灵活性、仰卧直腿上抬、躯干稳定俯卧撑、旋转稳定性。每个动作的分值为0~3分,受试者能够正确完成功能动作模式得3分;能以代偿动作完成功能动作模式得2分;不能完成功能动作模式得1分;完成动作时有痛感得0分。

(二) 测试方法

1.深蹲测试

(1)测试目标:深蹲用于测试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活动度和两边是否对称。举过头顶的杆子用于测试肩关节和脊柱两边肌肉是否对称。

(2)测试说明

第一,运动员以双足间距稍宽于肩宽站立。同时,双手以相同间距握杆(大小臂之间的夹角成90°)。

第二,双臂向上伸直举过头顶,然后慢慢下蹲至深蹲位置,此时保持脚后跟着地,身体正直面向前方抬头挺胸,杆保持在脚尖的垂直线后方。重复进行三次,如果仍不能完成这个动作,则需要在受试者的两脚跟下垫上5cm厚的木扳,再重复以上动作。

(3)评价标准

第一,3分的动作要求:躯干与胫骨保持平行或垂直向前;股骨在水平线以下;膝关节不要超过脚尖垂直线;杆子也不要超过脚尖垂直线。

第二,2分的动作要求:不能按满分的标准完成动作。

第三,1分的动作要求:不能完成动作或代偿动作比较多。

2.跨栏架

(1)测试目的:跨步用于测试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两边的活动度和稳定性。

(2)测试说明:受试者的两脚并拢,脚尖紧贴在栏架的支架下方;栏架高度与受试者的胫骨结节同高,双手握杆至于颈后肩上保持水平;受试者单腿支撑并缓慢抬起另一侧腿并跨过栏杆,然后以足跟触地,同时支撑腿保持直立,重心放在支撑腿上并保持稳定;缓慢恢复到起始姿势,受试者有三次机会完成测试动作;抬异侧腿重复以上动作,记录最低得分。

(3)评级标准

第一,3分动作要求:髋膝踝在矢状面上成一直线;腰部几乎没有明显移动;双手握杆与地面(横栏)保持平行。

第二,2分动作要求:髋膝踝关节在矢状面上不成一直线;腰部有明显移动;双手握杆与地面(横栏)没有保持平行状态。

第三,1分动作要求:足碰到横杆;身体失去平衡。

3.分腿蹲

(1)测试目的:前后分腿蹲是用于测试踝关节和膝关节两边的活动度和稳定性。

(2)测试说明:测量受试者胫骨的长度;受试者以右脚踩在一块2×6cm的测试板的近端,在身体后方以右手在头后,左手在身后下方握住一根长杆,保持杆紧贴头后、胸椎和骶骨;从右足尖向前量取与胫骨相同的长度并标记,然后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以足跟着落处为标记,随后下蹲致后膝在前足跟后触板。始终保持双足在向前的直线上;允许3次来完成测试动作;双侧上下肢交换,再次完成测试,取两侧测试的低分记录。

(3)评级标准

第一,3分动作要求:躯体部分基本没有晃动;保持双足踩在测试板上并呈一条直线;保持后膝在前足跟后触板,膝盖要触到测试板。

第二,2分动作要求:躯体部分出现晃动;不能保持双足踩在测试板上;后膝不能在前足跟后触板。

第三,1分动作要求:失去平衡。

4.肩关节灵活性

(1)测试目的:肩关节灵活性测试是为了肩关节在内部和外部旋转地情况下的关节活动度。综合测试评价肩关节内旋、后伸和内收能力。

(2)测试说明:运动员站立位,双手握拳,一只手由下向上以手背贴后背部,沿脊柱尽力上,另一手由上向下单手以手心贴后背部,并且两只手同时一次性做到位,最后记录两拳间的间隔距离。上下交换双手位子,重复以上测试,取最低分为最终得分。3分是两拳间的距离在一个手掌长的范围以内;2分是两拳间的距离在一个半手长的长度以内;1分是两拳间的距离超过一个半手掌的长度。

(3)评级标准

第一,3分动作要求:保持正确的队列姿态(双肩、髋、膝及足);保持双肩水平;肩胛骨紧贴躯干(没有摆动);肩关节和躯干保持在同一垂直平面上。上下两手间距离小于一个手掌距离(从腕横纹到中指尖距离,可先测量出手掌长度)。

第二,2分动作要求:上下两手间距离大于一个手掌长度,而小于1.5个手掌长度。

第三,1分动作要求:上下两手间距离大于1.5手掌长度。

第四,0分动作:(排除性测试)扶肩抬肘,如果此动作有疼痛是0分。

5.仰卧直腿上抬

(1)测试目的:评价腘绳肌和比目鱼肌的柔韧性、保持骨盆稳定性和异侧腿的主动伸展能力。

(2)测试说明:运动员双手置于身体两侧仰卧,掌心向上,身体平躺在地上,一腿的膝关节放置在测试板上;被测腿缓慢上抬,踝背屈,膝关节伸直;换对侧腿重复上一次动作,记录其最低得分。

(3)评级标准

第一,3分动作要求:测试用的木杆置于前侧髂骨上缘与大腿中点之间,举起腿的脚跟能完全超过木杆。

第二,2分的动作要求:木杆置于大腿中点与膝关节之间,举起腿的脚跟能超过木杆。

第三,1分的动作要求:木杆置于膝关节以下,举起腿的脚跟不能超过膝盖。

6.躯干稳定俯卧撑

(1)测试目的:在上肢对称性活动中,测试躯干水平面内的稳定性,同时直接测试肩胛骨的稳定性。

(2)测试说明:受试者俯卧,双足着地,双臂前伸稍宽于肩成俯卧撑姿势;双手大拇指与发髻线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同时两膝关节尽力伸直,女性受试者两上臂可稍下移,使双手拇指与下颌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腰椎保持自然伸直姿势;受试者向上撑起使身体的整体一起抬起,完成动作的全过程要保持腰部不可晃动,保持腰椎自然伸直姿势。

男性受试者如果不能从起始姿势完成此动作,可以将上臂下移,使双手拇指与下颌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再完成一次动作;如果女性受试者不能从起始姿势完成此动作,可以将上臂下移使双手拇指与颈部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再完成一次撑起动作。

(3)评级标准

第一,3分动作要求:从标准俯卧地面姿势开始,完成动作;男性双手大拇指与头顶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女性双手拇指与下颌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全过程保持腰椎自然伸直姿势。

第二,2分动作要求:标准俯卧地面姿势,但在开始动作前受试者已经稍抬起躯体;男性双手大拇指与头顶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女性双手拇指与下颌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全过程保持腰椎处于自然伸直姿势。

第三,1分动作要求:男性受试者在双上臂下移的情况下勉强完成一次撑起动作;女性受试者在双上臂下移的情况下勉强完成一次撑起动作;不能在全过程中保持腰椎自然伸直姿势(即使可以在重复时完成标准动作)。

第四,0分动作:(排除性测试)俯卧手推起,如果此动作有疼痛是0分。

7.旋转稳定性测试

(1)测试目的:旋转稳定性测试是用于上身和下身结合的进行多方向运动的测定其身体的稳定性。

(2)测试说明:受试者开始时的动作是四肢着地,肩部和髋部相对于躯干成90度角,屈踝。在膝关节和手之间放置一个2×6cm的木板,并使膝部内侧和大拇指与板接触。然后受试者屈肩并伸展同侧的髋和膝关节。腿和手离开地时所抬起的手、肘、肩、髋、膝保持在一条线上,并与测试板保持平行。躯干应与地面保持在一个平面。然后屈同侧的肘和膝关节,并尽力使肘部与膝关节接触。这个动作左右两边各做3次。如果测试中不能够得到3分,应该在FMS测试报告中加以说明。

(3)评级标准

第一,3分动作要求:保持躯干平行于板,单侧重复该动作;膝和肘接触时,躯干与板平行。上体屈伸使同一侧的手和膝离开地面,尽力将臀部与脚跟接触,大腿靠近胸部,然后做手向前伸,腿向后伸的动作,如果做这个动作时有疼痛的感觉就得0分。

第二,2分动作要求:能保持躯干与木板平行,能使异侧肘关节和膝关节接触。

第三,1分动作要求:不能保持躯干与木板平行,不能使异侧肘关节和膝关节接触。

第四,0分动作(排除性测试):跪卧前伸,如果此动作有疼痛是0分。

三、关于限制因素的处理方式

1.任何筛查测试中感到疼痛(任何得0分的测试):对上肢/下肢进行(医学)检查;实施纠正策略,并在2周内重新筛查测试。

2.不对称性的1分(左侧1分,右侧3分;左侧1分,右侧2分)或对称性的1分(左侧1分,右侧1分):实施纠正策略,并在2周内重新筛查测试。

3.不对称性的2分(左侧2分,右侧3分;左侧2分,右侧2分):实施纠正策略,并在2周内重新筛查测试。

4.完美的21分:继续保持训练计划。

四、矫正动作的优先安排顺序

制定矫正练习的动作优先顺序应根据以下原则来确定。

第一,筛查分数最低的动作;

第二,分数相同时,取失衡最严重的动作;

第三,分数一致时,根据动作层级确定优先顺序。

从减轻身体承重角度来看,应先采用卧姿的功能练习,其次是采用跪姿的功能练习,最后是采用单腿支撑的功能练习,即仰卧主动直腿上抬肩关节活动度旋转稳定性躯干稳定性俯卧撑分腿蹲过栏步深蹲。

五、评估方法

(1)测试前测试者只需简单介绍测试动作,不必将评分细节告知受试者;

(2)如进行左右两侧的测试时,该测试动作最终得分只能取左右侧中得分最低的一侧;

(3)对于第4、6和7个测试动作,每个动作测试完毕后须进行附加动作测试。如受试者存在疼痛现象,则对应的动作最终得分为0分;

(4)第4个测试动作时,要求受试者握拳后按测试要求一次性做到位;

(5)可以适当增加受试者完成测试动作的次数(1~2次);

(6)当最终总得分低于或等于13分时,应要求受试者进行物理治疗,并进行医学检查;

(7)参照表1的内容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并对照相关训练表来设计针对性练习动作;

(8)矫正训练顺序:

0分1,3分不对称1,2分不对称双侧测试中一侧1分非双侧测试中1分2,3分不对称双侧测试中一侧2分非双侧测试中2分。

幼儿体育教育的价值范文4

一、幼儿园体育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幼儿园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及全身性身体运动的发展,让幼儿通过锻炼,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并具备一定的力量和耐力。鼓励幼儿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身体的成长。

体育一般都具有激烈、紧张、竞争性强等特点,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顽强、机智灵活、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品质,使幼儿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能使幼儿充分表现自己和体验成功的机会与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实践锻炼,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身的能力,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倾听与表达”是幼儿语言发展中最重要的能力,在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尤为重要。在群体活动中,幼儿要能有意识地听清活动规则,在听不懂或有疑问时能主动提问。在合作过程中,也要学会思路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伴分享运动技巧。

三、幼儿园体育活动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体育活动比其他课程活动具有自身的规则要求,幼儿通过体育活动,逐渐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能够自觉遵守各类规则。

体育活动也为幼儿的协作与交往提供了机会,能很好地促进幼儿协作能力的提高,让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相互协作的乐趣,帮助幼儿逐步摆脱自我中心,逐渐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去适应别人或集体的要求。

四、幼儿园体育活动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心理学家研究资料表明:“基本动作的发展对幼儿感知和思维发展有重大作用”。由此可见体育游戏可直接促进幼儿智力的开发。

开展多种有趣的户外活动,特别是亲近大自然的活动,能够提高幼儿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在做复杂的游戏时,幼儿要敏锐地观察瞬息多变的环境,独立、快速、灵活地处理当时所发生的问题,这对有效地发展幼儿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等都具有明显的效果。这些游戏都恰当地融进了知识、智力和创造力的内容,对培养幼儿思维能力、开发幼儿智力都有很大好处。

五、幼儿园体育活动陶冶幼儿的艺术情操

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体育活动设计最好有音乐为之鼓兴,音乐是有节奏的,儿童素来喜欢听,假使体育活动同音乐结合起来,儿童的兴趣一定格外的浓厚。”

幼儿体育教育的价值范文5

关键词:意义;价值;困难;学前教育;武术教学

1前言

在当代,幼儿园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从国家到个人都对它施以足够重视,大部分人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对于一个人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被誉为“民族瑰宝”。笔者试图将中华武术(或者以中华武术为主体的相关形式)作为幼儿园早期的教育活动,以武术的魅力结合游戏的乐趣用于提高幼儿德、智、体教育的全面发展。不但在幼儿的心灵种下对武术的兴趣与情感的种子,而且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武术。除此之外,幼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族认同感,使武术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有机会得以发挥。不过,在幼儿园开展武术教育活动我们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诸如:如何提高武术的教学质量、如何更好地在幼儿园中针对幼儿开展武术教育活动并使他们乐于接受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着重解决。而由相关问题和现象所带给我们的反思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2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吸纳武术教学的意义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众所周知,武术在中国流传多年没有消逝并不断发展更新,在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也体现了它多方面的价值,其中包括健身价值、技击价值、观赏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武术技术上的技击特点和文化色彩上的民族特点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绚丽多彩,博大精深。学前教育专业将武术教学吸纳其中,除了能够使幼儿或以,还能够体现武术教学的魅力,将武术所传承的文化意义和健身意义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同时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使他们在武术教学活动中深感自豪,从而更加热爱武术锻炼。

2.1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切合幼儿园教学改革的需要

2011年《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要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保障幼儿的健康放在幼儿园工作的首位。”其中“幼儿健康”的定义包含了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首先,在幼儿园中积极开展武术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在这一特殊阶段增强各项身体素质。在学前儿童阶段,幼儿的各项身体指标发育很快,且独具幼儿生理特点。比如他们的肌肉收缩能力差、易疲劳,肌力增长并不均匀等,而这就需要与之生理特点相适应的体育活动[2]。武术教学活动在幼儿园开展时,可选用拥有一定强度、但时间不长的幼儿武术套路作为教学载体,其内容包括易于使幼儿容易接受的屈伸、平衡等身体动作,使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速度、耐力、柔韧性、灵活性等方面等到发展,调节幼儿身体机能,改善人体机能。其次,开展武术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在学习过程中使他们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德,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价值观。再次,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幼儿们的自信心会随着进一步的交流与学习愈发萌芽,通过与小伙伴在武术活动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可以有效克服幼儿在人际交往中的胆怯心理,消除局促不安的心理现状。最后,通过传授武德,使幼儿们谦虚肯学,积极进取,形成良性竞争并从中获益,最终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目的。

2.2了解武术所传承的文化、健身意义,稳定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需要

2.2.1在幼儿园开展武术教学活动所传承的文化意义

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幼儿是其传承的根基和源泉[3]。因此在幼儿园中开展武术教学活动,使幼儿通过学习武术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使幼儿通过这项运动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从而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技艺。

2.2.2在幼儿园开展武术教学活动所传承的健身意义

近年以来在入学体检评估时多发现儿童在身体力量感和整体协调性方面呈现出异常发展现象。幼儿整体身体运动机能较差,行为缺陷现象日益突出,从而导致意外伤害事故频繁发生,幼儿体重过重或过轻问题亦愈发明显。通过大量实践证明,幼儿参加武术运动可以极大程度上促进其感官、智力、身体以及运动机能的全面开发,进而使他们改善异常行为,促进身体发育,使其体质增强、心智健全,为其今后的成长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2.3发展武术民族体育项目,激发幼儿民族认同感的需要

中华武术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形式多样。既有对抗相击形式的搏斗运动,更有武练表演形式的套路运动,这是其他民族和国家所没有或者少有的。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人民的思维路径和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逐渐在减弱。因此我们认识到:重视学前教育中华夏文化的教学和宣传是对幼儿性格进行塑造的重要手段。在幼儿习练武术的过程中,他们会了解到“武术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进行幼儿园武术教学活动时,有意识将这种悠久的文化通过游戏的形式深植于幼儿心中,不但促进幼儿健康身心发展,更可以使幼儿从小意识到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孩子们从心底萌生出“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从从心底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感觉,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3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吸纳武术教学的价值

3.1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吸纳武术教学的教育价值

3.1.1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在幼儿园的广泛教学中,游戏活动一直是提高幼儿智力发展的有效手段。由于幼儿在接受新事物上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兴趣和潜能,因此在幼儿园中多多开展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游戏活动可以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武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可以将其以“武术游戏”的方式融入在教学活动中,使幼儿更容易接受和学习。例如可以将武术动作创编成健身操的形式,让幼儿领会“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走如风”的武术真谛。再者,将武术中的器械通过折纸方式还原形状,并通过相关知识讲解激发幼儿的进一步联想,使他们对真实器械有所了解。此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服饰进行武术的角色扮演,给予幼儿潜移默化的武术文化渲染,从而使幼儿爱上武术的同时掌握武术基本知识。

3.1.2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幼儿在进行武术基本功的练习时可以促进幼儿身体器官的发育,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5],提高身心的愉悦感,使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成长,起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作用。同时配以相应的“武德”教育,鼓励幼儿充分展现这种美德,并延伸到生活之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诚实勇敢的优秀品质,使幼儿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幸福感,并将这种品质转化为一种“吃苦耐劳”的、“乐于进取”的生活态度,从而更深一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3.1.3有利于幼儿的未来选择

伟大的教育家老先生曾经说过:幼儿应该在自然环境中成长,尽量减少人为因素。这说明让幼儿自然的成长是一个幼儿幸福成长的保证。只是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成长道路并不是单一的、不变的,我们能够做到的是为他们选择一项可以使其自然成长的健康活动。武术教学活动既能促进幼儿在智力上的迅猛发展,又能满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在进行武术游戏活动时,要求幼儿充分调动思维,肢体协调,共同完成,达到全方位锻炼。因此,武术活动更加接近一种自然的状态,不经意间的潜移默化能够自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是幼儿对未来道路的选择的良好铺垫。

3.2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吸纳武术教学的社会价值

3.2.1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人具有社会性,会与社会产生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幼儿时期是建立这种关系的初始阶段。在幼儿园开展各种游戏活动时,教师们会引导幼儿遵循相关的规则才能保证一个游戏的正常开展。不过由于幼儿的心智并不成熟,思考问题时一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所以在某些游戏活动开展时并不能改变幼儿这一现状。通过引导幼儿参与武术游戏活动,可以使幼儿学会站在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解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桎梏,学会顾及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从中学会更多解决方法的路径,较为全面地提升儿童的社会化水平[6]。通过开展武术游戏活动,幼儿还可以更深程度了解在武术规则中所蕴含的社会化内容。例如武术中“百折不挠”的人生精神和“尊老爱幼”的品德思想等。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幼儿能够深刻意识到社会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更早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同时也须使幼儿懂得在竞争中获取胜利并不是人生的最高信仰和唯一目的,更应珍视在竞争中“共享”、“合作”所带来的乐趣和意义。

3.2.2加强幼儿的意志品质

武术以其本身训练的一些特有方法配以游戏中的规则和要求,能够赋予幼儿在学习中一个全新的角色定位,配以适当鼓励,将达到良好效果。通过周而复始的学习和训练,可以逐步加强幼儿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自制力,培养他们勇于坚持的优良品格,即使在逆境中也可以苦中作乐,游刃有余。

4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吸纳武术教学所遭遇的困难

4.1家长对于幼儿学习武术模糊而不端正的态度

尽管武术是中国国粹,且享誉国际舞台,并对幼儿的各方面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幼儿家长对于武术的了解却并不乐观,甚至比不上外来的跆拳道和泰拳。尤其是家长对于幼儿学习武术有着模糊而不端正的态度,使在学期教育专业中吸纳武术教学显得有点尴尬。归结一下家长对待幼儿园中开展武术教学的态度:(1)有些家长愿意幼儿参加武术学习或者武术游戏的开展,但并不严格参与,认为孩子吃苦受累并没有什么太大意义。(2)有些幼儿家长觉得只有文化课的分数和学习才是重要的,幼儿时期应进行系统的文化课安排,而武术显得多余并容易使孩子分心。(3)还有一些幼儿家长看似非常愿意使孩子参加武术学习,甚至不惜去报名兴趣班和武术学校,但这些幼儿家长却有着并不端正的动机。有的家长是为了一心使幼儿夺取冠军,出人头地;有些家长则是为了幼儿今后的考试加分;还有一些家长则是觉得孩子有人看管等等[7]。幼儿家长这些不正确的态度不仅会影响到幼儿的武术教学,而且还会颠覆孩子幼小心灵的思维模式和黑白是非,对于幼儿建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非常不利,同时也和中华武术中所传达的精神背道而驰。

4.2幼儿园开展武术教育活动不容乐观的现状

4.2.1学前教育活动中武术活动开展情况不乐观

从学前教育的整体现状看,主要学科集中分布在科学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艺术领域和健康领域,其中健康领域往往排在最后。然而幼儿体育的部分包含在健康领域,武术又包含在幼儿体育部分,因此武术在幼儿园教学中所占比例就更加微乎其微了。由此可见武术教学的开展在幼儿园的状况并不乐观,大多数幼儿园并没有把武术教学列入到幼儿园的相关教学中,即便有少部分幼儿园教学中出现武术教学计划,也仅仅是简单的操课,远没有较为规范和系统的武术教学内容。有很多武术教学的涉及只是为了诸如“国庆”表演或者“六一”儿童表演等临时编排,而其余大多数的幼儿园根本没有开展武术教学活动,在武术教学上还是一个空白。

4.2.2幼儿园中武术教师的现状不理想

武术的专业要求性很强,很多幼儿园在教师配置上并不合理,没有专业体育院校毕业的教师,这就造成了在幼儿园武术教学难以展开,即便开展起来在效果上也差强人意的现象[8]。小部分的幼儿园聘请了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师,在健康领域的教学也取得了让人欣喜的成果,但对于武术却往往学艺不精,并非武术专项毕业,这也制约了武术教学在幼儿园的开展,或者说是制约了武术教学的质量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幼儿园武术教师的业务水平需要大力提高。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以其独有的特点被称为是“不分任何年龄段的运动”。对于学前教育来说,武术是一项非常适合学前教学的活动。将武术教学纳入学前教育专业是切合幼儿园教学改革、稳定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以及激发幼儿民族认同感的共同需要。同时在武术教学中所散发出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幼儿身心健康的促进、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以及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绝对的促进作用。将武术教学纳入学前教育专业中所出现的不容乐观的现状和急需改进的相关问题。其中家长对于武术教学活动在幼儿园中开展的不端正态度、幼儿园中武术教学活动开展的超低比例以及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专业教师的极度匮乏是主要突出矛盾。

5.2建议

有必要将幼儿园武术教学纳入学前教育专业,使其充分发挥出武术的相关价值,改变当前幼儿园武术教学的被动开展情况,则需要:(1)加深对武术的了解,积极从观念上深刻认识到在幼儿园开展武术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加大武术教学开展在幼儿园中的比例。(2)加强武术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宣传力度,争取相关了解和正确见解。(3)将武术教学纳入学前教育专业,同时优化幼儿园教师配置,提高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邱丕相,朱瑞琪,郭志禹等.全国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5.1-10.

[2]王大帅,周直模.浅析幼儿武术的传承意义和开展模式.运动[J].2012,1(34):125-126.

[3]方园.对比跆拳道的鼎盛发展为中华武术寻找路径.体育文献通报[J].2015,6(23):108-109.

[4]徐福景,国强,杨伟涛.幼儿武术纳入学前教育专业的意义与价值.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14,27(5):153-155.

[5]陈孝慧.试述幼儿武术教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搏击•武术科学[J].2007,4(12):61-63.

[6]刘贵.武术运动对学龄前儿童素质教育的影响.学校武术教育研究[J].2012,1(12):74-77.

[7]张红梅.学前教育应加大中国武术的教育力度.搏击•武术科学[J].2010,7(12):79-80.

幼儿体育教育的价值范文6

一、在幼儿园应用民间游戏,可丰富、创新幼儿园的环境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儿童发展的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说,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任老师。良好的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创设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教育环境是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装饰富有民间游戏特色的空间、墙面。孩子最初的活动,都是因美而引起的。色彩鲜明、富有民间游戏特色的环境对孩子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在我们幼儿园的整个走廊、楼梯墙面分别运用并列、交错等排列方式贴满“丢手绢”、“大白菜、小白菜”等民间游戏的玩法的照片,赋予它们浓郁的民间游戏文化气息让幼儿耳濡目染、浏览往返,使孩子们感受到民间游戏的魅力。

创设民间游戏特色的活动区环境。结合民间游戏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把民间游戏渗透到适合的活动区中。如在在益智区摆放五步棋,让幼儿自由操作;在语言区布置“猜猜我是什么”等主题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语言和交往能力;投放“猜拳跨步”、“抽陀螺”、“走高跷”等游戏的材料、布置游戏场景丰富体育区等。

二、在幼儿园应用民间游戏,可丰富幼儿园的课程建设

民间游戏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内容的一个部分。每一类民间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是不同的,我们注意发挥不同游戏的作用,将这些游戏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挖掘与利用民间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价值。教师们对每一类民间游戏的活动进行挖掘分析,通过分析不同民间游戏的任务、目的、玩法、规则来赋予它价值。同时,保证游戏对于幼儿的愉悦性,这样就把将游戏引进了课程,更好的完成了课程目标。并按幼儿的年龄进行了分类,分为适合小班、中班、大班的游戏。如:小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主要开展了以说唱童谣为主的游戏,如:“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还选择了一些较简单的体育游戏如:《木头人》等,让小班幼儿初步感受民间体育游戏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参加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的时间,如幼儿来园后、离园前、饭前、饭后、各环节过度时,我们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便于收拾器械的民间体育游戏,穿插在零散时间中进行。如:《石头、剪刀、布》、《顶锅盖》、《虫虫飞》、《木头人》等,这样不仅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同时减少了排队等待的时间。

三、在幼儿园应用民间游戏,更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的动作发展,促进幼儿身体更健壮。比如“跳绳”能发展幼儿跳的动作:有双脚跳、单脚跳、迈门坎、麻花阵、旋风、跑跳、蹲跳等,“贴人”能锻炼幼儿奔跑能力以及躲闪的能力,“跳房子”能发展幼儿单腿跳跃的动作,培养幼儿的耐力。“天上叶叶神”能发展幼儿跑的动作,这些民间体育游戏发展了幼儿的动作,更促进了幼儿的生长发育,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身体更强壮了。

四、在幼儿园应用民间游戏,可使教师专业化成长更迅速

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得到提升。在活动中,教师寻找大量相关书籍阅读,并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书籍精神结合课程内容有效地开展民间游戏,教师们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也更加了解了我们自己和这个时代,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念,迸发出更多的、更新的教育智慧。

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通过对民间游戏重新进行梳理、调整、反思,设计、组织了更好的民间游戏,挖掘到了更深意义的教育价值内容,教师们的教学活动能力得以提升。

科研能力得到增强。在民间游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变化,并尝试不同的观察记录方法,以提高自己的观察水平。然后对观察结果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进行分析,并寻找理论支撑,写出自己的总结,初步学会了怎么样做研究。

【参考文献】

[1]莫晓超、李姗泽. 民间游戏资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及其策略[J]. 学前教育研究, 2006(9)

[2]徐丽. 浅谈如何挖掘幼儿园民间游戏中的社会性价值[J]. 新校园,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