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文化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文化的特点

乡村文化的特点范文1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乡间、村落原有景观肌理逐渐被蚕食,乡村原始环境逐渐受到破坏。乡村景观价值愈发引起景观设计专业人士的关注,本文探讨乡村景观价值,并提出乡土符号在乡村景观中的应用。

[关键词] 乡村景观特色价值符号应用

一、大地景观与乡村景观特色价值

20世纪60、70年代迈克哈格和约翰•O•西蒙兹在著作中提出,大地景观充分体现、发展了大地景观规划的思想,把国土和区域景观规划纳入到大地景观规划体系。20世纪80年代,该思想引入我国,但因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落后的思想、经济现实,并没有引起较大的反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引起的巨大冲击,在许多地区开始关注大地景观规划。乡村环境是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的景观环境综合体。

乡村景观具有明显的田园特点,人口密度小,是具有特定行为内涵的景观。其聚落形态包括分散农舍以及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乡村景观是被人类开发的“第二自然”,其景观表征反映现阶段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从流变的角度看,乡村景观是处于历史不同时期的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开发。人们留下的痕迹成为乡村景观遗产,具有历史性价值。乡村景观特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乡村景观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为改造自然行为较少,景观自然属性较强;②乡村景观区别于城市景观,拥有人类聚居及相关行为的空间,典型的空间如傣族村寨;③乡村景观涵盖自然、人文、聚落、民风民俗等,是综合性景观;④乡村景观是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

当代环境设计可以从乡村景观中汲取营养, 同时乡土文化中渗透的民族感情和民族精神也为环境设计提供了积极的经验和有益的因素。充分发挥乡村景观特色价值,能够带动乡村的产业发展,摆脱旧有观念对乡村发展影响与束缚。景观设计师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对乡村环境趋利避害、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不仅有利于乡村新型景观的塑造,而且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环境中的景观资源具有效用性和稀缺性两个特征。景观资源的稀缺性,需要景观设计师协调设计目标与设计资源之间关系。景观规划的目的需要设计师对不同地域的景观特征和价值拥有正确的理解,通过规划的手段对原有的自然环境尽可能的保护,减少改造环境的不确定性。乡村景观设计,应该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乡村地域文化和产业型景观。 根据自然景观的生态性、经济性和社会性,将保护、规划综合考虑,在设计中注入乡土文化符号,使得乡村景观、行为体系、保护与发展之间呈可持续状态。

二、乡土文化符号在乡土景观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符号在乡土景观中中的有效转换,必须建立在理解乡土文化的前提下,融入当代社会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方式,体现时代风貌与艺术创新原则,从而赋予乡土景观新意义。

(一)借用乡村环境,唤醒乡土情怀

乡村景观能准确地传递乡土环境丰富的自然景观,充分展现乡土环境的地域特点,创造返璞归真的环境体验。匆忙的城市生活和压力,使得人们渴望去乡野里放松紧绷的神经,与自然亲近、互动。乡土景观本真化符合该心理特点和情感需要,这种设计的特征就是本真化地借用特定的地域、时间与景观布局,按照特定的设计主题,将乡村的生活环境、乡土材料和空间结构,还原到新的空间当中。人身处乡野感受乡土情怀,从而更深的理解乡土环境深刻的文化内涵,唤起人们对乡土环境文化的心理感知。

(二)解构乡土符号,创造空间语言

解构手法是一种对空间的新注解,扩展了原有文化资源的可能。对乡土文化符号的解构,就是在乡土元素的基础上,对元素进行分裂、片断、不完整和持续变化的创作手法,使原有的视觉元素产生新的形象与新的语义符号。对乡土符号的解构与重新整合应体现其朴拙、大气的文化内涵,或以浓烈的色彩,体现其强烈而浑朴的生命本质,加之动感丰富的空间构架,形成全新的空间语境。但是解构手法精心处理的相互分离的各部分之间,往往存在着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和严密的整体关系,而不是无序的杂乱拼合。

解构的设计手法打破环境设计中传统的设计观念与方法,以多元的、非同一化的原则,形成新的空间语境。解构的设计手法的运用应结合环境的特点,对乡土文化符号的吸纳,也要与其文化内涵、结构特点相适宜,形成空间强烈的视觉张力与聚合效果。通过解构的手法把传统和时尚成功地融合,也使空间具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浓烈的个性色彩。

(三)新旧元素交融,表达朴素情调

当今设计语汇丰富多样,时尚是特定的审美样式,是对结构、节奏、色彩等相关元素符合时代审美特点的界定方式。乡土元素的融入就是在限定的框架之内,把乡土文化符号纳入具有现代感的架构之中,以现代的审美标准赋予空间新的内涵。

乡村文化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 饮食文化; 旅游资源; 旅游开发; 乡村; 北川羌族自治县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28-02

[1]挖掘乡村饮食文化内涵,开发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对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川为例,探讨乡村旅游中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一、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基本特性

(一)乡土性。乡村饮食是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各种风味食品,长期落后的农村经济使乡村饮食仅承担了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功能,因而不同于宾馆酒店里的佳肴要求色香味形俱全,它讲究的主要是味道。所以制作方法简易传统、绝不刻意雕塑,原材料也多为就地取材,更有甚者干脆就以野生蔬菜为原料,器皿也多拙朴、实用,具有浓浓的乡土风味。

(二)地域性。乡村饮食文化是乡村地域文化在饮食生产、制作、习俗、礼仪等方面的表现,无论是有形的食物及其加工制品还是无形的饮食礼俗,都反映了这一地域的特殊环境。如北川平原乡村,广植水稻、蔬菜、养殖鸡鸭鱼等动物,食品原料便以此为基础;而广大山区乡村,除大量种植玉米、土豆、蔬菜、养殖生猪鸡外,山里还有不少野味山珍,因而玉米、土豆、野味山珍便成为其特色食物。

(三)生态性。由于乡村饮食大都是运用本地的食源制作而成,而食物原材料的采集取决于当地自然环境的状况,自然生态保护得好,就能永续地拥有大量的无公害的、真正的绿色食品,保持着与大自然的真实接触。另外从饮食习俗、礼仪来看,它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弘扬保护。

二、乡村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应重视的问题

(一)文化内涵问题。饮食文化旅游是一专项旅游活动,它以凸显饮食文化为特色,以品尝美食、了解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乡村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应注重挖掘乡村饮食中的文化内涵,把握产品的文化特色,将有关的历史渊源、民间传说、故事典故、风土人情等融入到有关餐饮中,让游客在用餐的同时能增长知识。

(二)乡土风味问题。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是现代旅游的一大特色,乡村饮食以其浓浓的乡土风味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因此,乡村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保持其鲜明的乡土风味——天然、纯朴、绿色,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地方特色问题。食作为旅游的基本要素,其主要功能是满足游客的基本生理需求。乡村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并根据游客的消费层次设计不同档次的旅游产品,切忌盲目引进宾馆饭店菜肴,仿制其它地区的口味,以此来迎合游客的需求。

(四)可持续开发问题。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注重保护旅游生态环境,是21世纪旅游产品开发最重要的原则[2]。在对乡村饮食文化的开发中一方面要做好不可再生的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如组织相关专家对不同地域乡村饮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挖掘、收集、整理;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饮食文化旅游生态环境。

三、北川乡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向藏东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区,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羌族的聚居地,也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生活在这里的羌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适应当地环境,总结创造出一套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并传承至今,其“就地取材、方便快捷;干腊为主,风味独特;祭祀性强,原始古朴”的饮食特点成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一种宝贵旅游资源。[3]但饮食文化资源只是旅游吸引物之一,尤其对中长线游客而言,一般并不是其出游的主要动机,[4]因此开发北川乡村饮食文化游产品,也应主要面向中短途旅游者,并作为一种特殊的休闲旅游产品。具体开发构想如下:

(一)注重挖掘饮食文化内涵。北川羌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中一些特色菜肴的用料、烹饪、营养都很有特色,有的还有历史渊源、民间传说,对此应深入民间进行认真的整理、归纳,以便在主要乡村旅游接待点配备专职人员,在游客用餐间介绍有关食菜品的用料做法、保健功能、历史渊源和羌族用餐礼仪等,还可让游客学习餐饮制作技艺,学唱羌族酒歌等,这样游客可以通过品尝羌家饮食,了解羌家菜肴、特色食品的制作、故事和待客礼仪,领悟羌民的民间文化。

(二)研制乡村饮食文化特色菜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的需求已上升到饱口福、长见识、求特色的层次。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菜肴更应有其特色,这种特色是基于北川羌族饮食文化资源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而打造形成的。

(三)大力开发饮食文化旅游商品。北川特有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情,使饮食文化资源中的一些食物绿色环保、美味可口,深受游客的喜爱,特别是玉米、洋芋、荞麦、山野菜和药材等可作为重要土特产进行开发加工,做成系列化的便于携带的旅游商品。

(四)推出饮食文化专项旅游产品。根据陈传康对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划分,饮食文化旅游属于高层次的专项旅游活动[5]。结合北川羌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推出以下专线产品:

1.羌家饮食风情品尝游。该产品主要面向绵阳城市居民,属周末休闲游产品。如结合小寨子沟的峡谷、瀑布等景观以及羌碉、羌歌等文化,可推出主题为品尝羌族民间佳肴的羌家喜宴品尝游,让游客深度感受羌家“十三花”的搭配形式、绿色的山野菜味道、地道的“猪膘”口感以及羌民饮酒的豪爽和饮食中的宗教文化。

2.羌家山野饮食体验游。该产品也主要是短途休闲游。品尝美食虽然能让游客身心舒畅,但亲自制作一些特色美食则更能生动、形象地让游人了解相关知识、体验其中的乐趣。可结合北川羌族饮食原料就地取材的特点,让游客参与到食物的采集、制作中去,如亲自上山采摘野菜并加工;烤全羊鸡鸭;制作玉米馍馍、荞麦凉粉、豆花、咂酒等。

3.羌家食疗保健度假游。该产品面向绵阳及周边地区城市居民。北川羌族聚居的地区盛产各种山珍、中药材,这些产品绿色天然,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3]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民间菜品、药膳的技法,结合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开展食疗保健度假游项目。

(五)加强饮食文化旅游的宣传工作。在旅游业的对外宣传促销中,把羌族饮食文化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介绍北川羌族的特色饮食,如腌腊野猪排、羌家扣香碗等,激发游人到了北川一定要品尝的愿望。其次,在羌年节、祭山会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中,可以把羌族饮食文化当作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推向旅游市场,通过多方宣传营销,形成品牌。

参考文献:

[1] 何丽芳.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7(1):167-169.

[2] 王刘刘.论我国的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2):57-58.

[3] 蔡淑华,鲍蕊.北川羌族饮食文化及其成因探析[J].人文社科论坛,2011(6):65-66.

乡村文化的特点范文3

这种意象甚至在每个人那里都有着一个比较固定的图景,尽管这图景可能有着很多的差别,但是如果我们一一列出,会发现其实所涉及的元素却几乎没什么不同――弯弯的小河、起伏的山峦、碧绿或金黄的田畴、一簇房舍,周边散布着树木……

我觉得这些元素非常有解读的价值。就人的生存需要看,水、田、树都是最基本的前提,因为有了这三样,人就可以开田种养,解决吃喝,可以造房子居住。从自然的角度看,山、水、平原,还有森林,这些恰恰是大自然的基本元素,也是基本形态,这些元素形成了自然的各种美景。这两个方面合起来是什么呢?我觉得可以两句话概括:无生存之忧,有审美之愉。

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乡村生活还难以满足人的社会经济需求和物质欲望,所以人们很多是自然而然地形成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人们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取舍中,或者主动或者不得已地选择了城市,选择优先需要的东西。尤其在乡村物质生活水平相对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域。以至于人们一面享受城市生活的各种乡村生活难以给予的美好,一方面又要忍受城市的弊端,同时向往没有这些弊端的乡村生活,有时乡村生活的美好因此被强化了。不过这本身就是生活的基本规律吧――你不可能拥有所有的美好,你只能拥有一部分。

那么主要以乡村生活为主要生活形态的古人是怎么看待乡村的呢?我们从古诗中能读到不少像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样的描述乡村美的诗句,但是我发现其实古诗中描述乡村生活艰辛和无奈的内容也很多。我想古人肯定也有很多和很大程度向往城市生活。我们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这样才更能看到一个完整的乡村和乡村生活。

但是,乡村确实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乡村之美,主要是自然之美以及自然和乡村民居协调之美。一个村庄,一般不过三五十座房子,人工建筑在体量上不大,并且又能弥补纯自然景观的某些不足――大的自然形态格局没有受到建筑的影响。一个美的村庄,其实也是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相得益彰的地方。这跟城市是不同的。城市可以在一定区域形成排除自然的强大人工建筑群落――这也是城市美的特点。

乡村之美也是人们在不同的自然地域寻找最合适的生存方式中形成的。在中国,北方民居和南方民居,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的民居,其不同的特点都与各自所在的地域的气候、地貌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显示了人们对于自然的适应、利用的智慧和审美。我们观察那些古村落会发现,它们都并不仅仅是民居之美,而绝大多数是民居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中国人在自然之中寻找合适的生存方式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独特中国色彩的文化,这就是风水文化。风水文化滥觞于乡村,又影响着乡村的发展。这本身就说明风水文化其实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首先是生存需要,人们要在一个地方居住生活,起码要解决好风、水等问题。其次是在自然环境中人们的心理需求,比如什么样的环境人们会感觉心理上是安全的或舒服的。这些都是人们在以乡村生活形态为主的阶段,必须认真面对、解决的实际问题。只是在风水文化形成之后,在缺少了其形成时期那种生活环境的今天,我们再用风水文化中的语言体系来研判时,会有不少不适的感觉甚至产生某种怀疑。这也是风水文化常受争议的原因之一。

我觉得风水文化除了对乡村生活的实际价值之外,还有一个对于乡村之美的意义。举个例子,风水林。这在风水中是一个重要角色,比如风水学中的藏风纳水,都涉及到风水林。首先是森林可以影响风和水,并且能带来许多生物环境的变化。其次正因为森林这种风水价值又让人们上升到诸如安全、美好等精神抚慰需求的境界。其实树木是能与山水、建筑等相匹配的重要元素,其他植物都无法替代,这在于树木的高大、坚硬、耐久等诸多特点。所以,当人们为了风水在村庄和房屋的周围种树时,事实上也是人们对乡村山水和建筑的美化。所以那些乡村的风水之林,也是乡村的风景之林。进一步说来,其实那些风水学上称之为好的自然风水、乡村风水,从美学上看都是美的自然空间或形态。

乡村文化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园林学视角;美丽乡村;生态性;文化性;地域性

受我国基本国策影响,建设美丽乡村是当下我国新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诸多地区都建设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乡村,也成为了联系城市与乡村的枢纽。在对乡村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中,因为构建步伐较快,对乡村一些基础要素或是实质原则有所忽略。因此,本文从园林学的角度去探究思考美丽乡村建设。

1园林学视角的概述

1.1生态性

景观生态学是把乡村景观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形成的生态系统,其研究对象包含农业、生物、湿地景观、农田等。当前乡村面临着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园林研究者以保护环境为原则规划村庄,对环境进行改造,有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其发展。基于此展现乡村生态的优点,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1.2地域性

乡村的地域性包括了情感记忆、生活特征以及地域特征等。当地居民居住的环境以及一些植物、建筑等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可以充分体现出人文情怀以及乡土气息。这些要素不单单依赖于具有特征性的建筑以及山水等,同时,也依附在地域的文化认知与情怀中。

1.3文化性

基于园林视角下的乡土情怀不单单包含了传统文化形态,还包含交流方式与精神情怀等。在古典园林中经常会用到对联与牌匾等一些具有文化特征的元素,一方面可以传达该地域的特色,另一方面就是应用牌匾或是对联本身就是文化特质组成元素的。美丽乡村中的文化要与其他乡村的文化进行区分,从而突显乡土特点。延续乡土文化是确保乡村建设的基础,可以使美丽乡村的构建更加多样化,使乡土民情得以保留,进而增加乡民的自豪感。

2基于园林学视角的乡村建设

2.1生态性建设

在对村庄进行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乡村生态的特性。村庄的布局与溪流、河道、山体等诸多元素进行有机结合,或是与自然风景进行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出当前已有的景观资源。绿化建设是体现乡村生态的基础,不论是在山水风貌上,还是生物保护中,都是属于生态建设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流水的添加,可以有效还原出自然生态的美观,对于一些垂柳或是滨水植物等基调树种的配置,创建出一个适合生物与乡民栖息的场所。植物需要应用适地适树原则,时刻注重季节变化,建设出一个美丽且生态的景观环境。在树种选择上基本使用乡土树种,搭配使用引种驯化的景观树种。

2.2地域性建设

在建筑改造方面,保留乡村区域中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对于一些破损的建筑作复原处理,既能确保乡村具有文化特色以及地域特色,还能对其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保留带来极大帮助。一些新建的建筑物需要通过门楣、门窗等在形式或是颜色上进行处理,使其充分与原有的建筑物协调统一。同时,应用传统的设计元素展现出该地区的文化特色与地方特色。例如,在建设美丽新疆乡村建设中,更要加入民族团结的设计元素,使其空间具有领域性与识别性。对于目前因住宅而形成的巷道,在满足原有机理的状况下,可以对其空间进行梳理,使其空间结构更加合理有序。在景观建设上,可以通过种植植被的方式,有机融合景观建筑物,从而构成统一有序的整体。

2.3文化性建设

依据乡村用地设计与该区域地质地貌的特点,依附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建设文化风景区。可以在一些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建筑物旁边构建休闲公园,使其成为邻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或是组织一些文化活动的区域,构造出一个可以供乡民娱乐休闲的活动场地。公园可以充分结合一些我国传统文化,例如,结合孝道,自古以来我国都在提倡孝道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公园的核心雕饰,形成地域文化特色。除此之外,还可以构建乡村文化广场,提供给乡民一个休憩、锻炼的场所,可供村民品茗下棋等,不仅满足乡民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其精神需要。

3结语

基于园林学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所涉及到的学科较多,统一的目的就是使乡村更加美丽。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构建美丽乡村不单单是口号,而是需要通过实际构建,满足现代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样的,在构建美丽农村时需要重点加强文化、生态、地域的建设,基于此,才可以真正将乡村之美充分体现出来,从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作者:赵晓忠 单位:哈密市园林管理处

参考文献

1王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分析[J].江西建材,2016(5)

乡村文化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瑶族地区;乡村旅游;意义;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3-0081-04

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增加少数民族的收入,繁荣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南岭瑶族地区因地处湘桂粤交界的山区,受交通、观念、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较落后,但是也因地处偏僻之地,民俗文化得以保存完好,生态环境颇佳,具有丰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和强烈的旅游吸引力,根据当地情况适时开发休闲观光型、务农参与型、民俗风情型的乡村旅游能充分利用资源帮助当地瑶民提高收入,改善生活,促进南岭瑶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1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作用

1.1乡村旅游定义

乡村旅游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乡村旅游主要是指旅游者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 ,观光、度假、娱乐或购物的一种旅游形式。这是目前包括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在内广为接受的定义[1]。广义的乡村旅游还包括农村居民的外出旅游。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狭义的乡村旅游。

1.2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作用

受自然环境、历史因素、 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民族地区大部分都是“老、少、边、山、穷”的代言词,经济相对落后,但是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极其丰厚[2]。实践经验表明,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增加少数民族村民收入,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

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把当地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扩展农业生产的经营范围和功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村民收入。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使都市旅游者把先进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乡村,增强民族地区村民市场经济观念,改变落后的生活习俗,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同时也有利于当地居民根据市场需求有意识的深度挖掘民族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内涵,加以保护,形成新的旅游吸引物,形成文化开发、保护、发展的良性循环。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通过旅游活动的发展唤醒当地村民对传统乡村景观、文化和环境和新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促进村民身体力行的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2.1南岭瑶族地区区域的现状

瑶族是居住在我国南方举世闻名的一个山地民族,南岭是瑶族的主要聚居地,俗称“岭南无山不有瑶”,分布居住着占瑶族总人口50%的瑶民,有着古老悠绵的民族历史文化和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南岭瑶族地区是先生首先提出的一个学术构想,最后确认的范围包括湖南的江华、江永,广西的富川、恭城、贺县、钟山,广东的连山、连南、连州、乳源等湘粤桂三省十县市[3]。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南岭瑶族地区大部分居住在山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虽然当地资源禀赋丰富,特色鲜明,但是受交通、观念、文化、管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南岭瑶族地区中除了生活在平地的个别瑶族地区瑶民外,大部分居住在山区的瑶民收入相对较低,经济发展落后。

2.2南岭瑶族地区可开发乡村旅游的项目

南岭瑶族地区大多为地处湘桂粤三省(区)交界的山区,交通不便,受外界文化影响较少,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往往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自然旅游资源特色突出;瑶族民俗特色的建筑、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传统保留完整,社会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形成一幅四季青翠、花果飘香、鸡啼鸟鸣、牛羊马欢叫、水碓日夜自动为各家舂米不停、男女对歌应山谷一派安居乐业的瑶山美景,能够开发成为多类型的乡村旅游项目(见表1)。

2.3南岭瑶族地区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南岭瑶族地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以此促进瑶族的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既能创造出良好的经济价值,又可以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精神,使本区域人民了解南岭历史文化,认识其过去和现在,从而激发爱国爱族爱乡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可使瑶族同胞更加自豪、自信、自尊、自强,弘扬南岭瑶族人民团结统一热情,以更加高昂的激情去建设美好家园,从而促进瑶族的繁荣发展。

3.1民俗民风多样性

少数民族风俗风情是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最大的卖点。在南岭瑶族地区生活的瑶族,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多种分支的瑶族,诸如盘瑶、 排瑶、过山瑶、高山瑶、红头瑶等,不同分支瑶族的服饰、生活习惯、节庆活动等各具特色,形成丰富多彩的瑶族民族风情。

3.2乡村性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的卖点。南岭瑶族地区的瑶族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民风朴素、建筑古朴,形成了最可贵也最具吸引力的乡村生活和乡村环境,对在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在大城市里倍受环境污染困扰的都市居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3.2原生性

南岭瑶族地区生态环境好,保留下来的村寨、生活习俗体现着一种原始的原滋原味,这是瑶民经过历代生活留存下来的习俗,是真正乡村生活的体现。

3.3平民性

作为一种现代旅游形式的乡村旅游是大众化的、以都市工薪阶层或知识分子为主要客源[4]。平民性指的是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设计应该选择大众化的项目和大众化的消费的项目。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不仅是感受环境,更注重人与人的交流。

3.4参与性

具有参与性旅游活动项目的乡村旅游才能更加受到游客的喜爱。瑶族村寨的乡村旅游要设计让游客能够参与其中的旅游项目,让游客真正体会到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的乐趣。诸如瑶族村民印染、挑花、刺绣、织锦、竹编等项目的设计,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参与到瑶民生活当中,真正体验到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民族性和乡村性的特点。

4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4.1休闲观光型

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可以开发的项目主要以欣赏田园风光、放松身心为主,也参与一定的农事活动。该地区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项目的开展离不开瑶族村寨的少数民族环境与氛围,依托瑶民居住、生活的环境为游客创造一个休闲度假的氛围。在传统的观景、赏花、徒步、采茶等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上,游客还可以看到特色的民族建筑,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能品尝到地道的瑶族美食,享受瑶族乡村旅游乐趣。

4.2务农参与型

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种以参与各种农事活动为主的乡村旅游形式。开展农产品采摘、瑶族音乐会、垂钓比赛、果品展览、自制食物等。这种兼有娱乐和教育培训意义的参与式的乡村旅游形式,可满足游客体验乡村生活的愿望,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4.3民俗风情与节庆型

南岭瑶族地区不同的瑶族分支有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特色,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阻塞,受外界影响小,民风民俗保存完好。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该充分展现各地自己的乡土瑶族文化特色,激起外来游客旅游的愿望。从传统瑶族民居建筑风格来看,很多瑶族村寨都将古文化融入到建筑当中,建筑与周围的景观和谐一致,各种建筑风格体现不同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建筑史学价值和观赏价值[5]。从民俗节庆来看,传统的瑶族节庆的开展备受世人的关注,尤其是2006年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盘王节,已成为南岭地区盛大的传统佳节和瑶族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也是瑶民增加民族团结和精神文明共建的有效载体[6]。瑶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已成为了开展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之一。

5结语

南岭瑶族地区具有开发乡村旅游的很大的潜力,但由于受地理、自然、社会、文化条件的限制,乡村旅游的开发前期需要政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这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南岭瑶族地区各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程度不等,在乡村旅游初具规模后应适当鼓励农民成立相关民间团体、协会等组织以替代部分政府职能,以组织协调乡村旅游的发展,协调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各方利益,促进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查芳.对乡村旅游起源及概念的探讨[J].安康师专学报,2004,(6):29―32.

[2] 徐兴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探析[J].科协论坛,2007,(3):132―133.

[3] 余达佳,覃乃昌.先生视察南岭瑶族地区谈话要点[J].广西民族研究,1989,(2):1―5.

[4] 王瑞花,等.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3):73―76.

乡村文化的特点范文6

一、乌鲁木齐县南山旅游产业基地建设现状

乌鲁木齐县是南山旅游产业基地主体,位于乌鲁木齐市区以南40-60公里的天山北坡,主要由西白杨沟、东白杨沟、台、照壁山、庙儿沟、苜蓿台子等景区组成,包括5个乡1个镇,总面积4261平方公里,截止2014年底全县总人口621167人,2010年,乌鲁木齐县获得“新疆旅游强县”称号;2012年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为全疆唯一一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据统计,全县有规模大小不等的旅游景点1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自治区级森林公园1处,各类度假村70余处,自治区S级滑雪场6个;农家乐、牧家乐接待点360余处;5A级旅游景区1处,3A级旅游景区1处、2A级旅游景区3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自治区级星级农家乐70余家。同时,2016年全国冬运会主会场、接待中心、主赛场等场馆也在基地紧锣密鼓的按计划进行。据统计,201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305万人次,同比增长21.51%;实现旅游收入4.65亿元,同比增长34.78%。

二、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建设盲目,缺少科学论证及合理规划。由于在开发过程中,乡村旅游发展引来投资商盲目开发现象严重,开发商缺乏对地理位置、环境承载力、本地政策、自身资源、市场需求的评估,产品开发缺少可行性论证。

(二)经营中权责不明确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无论是农家与农家合作,还是农家与村委会及旅游公司合作,总是会因分工不明确或协调不当,导致纠纷。同时还存在经营资金不充足的问题。

(三)经营者文化素质偏低,经营理念落后。乡村旅游经营中,经营农(牧)家乐的主要是当地居民,主要以中年人为主,因其文化素质偏低,加之小农思想严重,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全局和长远考虑,目光短浅,在注重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却无视社会经济效益。

三、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分析

(一)政府主导发展。政府负责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建设,农民自己投资开展乡村旅游。在2003年开展农家乐旅游以前,方家庄由于地理位置不优越,绝大部分村民靠种地和放牧维持生活。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将农民的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联系,既将农民的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相结合,于2003年,方家庄村在乌鲁木齐县的领导下,由政府主导重新建设规划。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实行整体新农村建造。政府方家庄村的居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以农家乐为主要经营方式的生活方式,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变了当地居民的思想意识。还通过举办节庆促销的方式推进了方家庄农家乐的宣传。

(二)“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负责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三)“股份制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通过采取合作的形式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按照各自的股份获得相应的收益[2]。该模式不仅注重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而且将旅游公司的发展目标与当地居民主人公的心理诉求和切实收益统一起来,既有利于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又发挥了专业企业熟悉市场、富有管理经验、能够整体打造旅游品牌和形象的优长。此模式与乌鲁木齐县南山景区实际有较高的切合度,在此基础上的丰富完善,应是南山比较可行的模式。

(四)“景区帮扶”型富民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指乌鲁木齐县南山景区凭借自身的优势,采用提供经验条件、安排剩余劳动力、资助其基础设施等方式,帮助景区内的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模式。

(五)特色文化旅游富民模式。是指以乌鲁木齐县南山独特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为依托,开发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并以此发展旅游产业,进而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要注重突出南山旅游文化特色:一是要挖掘独自具有的,区别于新疆其他地方文化风格;二是要具有特定性,代表着一个特定民族;三是具有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较高境界;四是既有深厚的传统沉淀,又有显示创造的先进性。五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水融,六是旅游服务具有爱屋及乌的文化功能。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