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建议

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1

作为一种应时展要求而诞生的新型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融合着现代教育理念及新课程所倡导的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是我国教育界近几年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的过程。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给思想政治的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在农村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研究学习却又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主要着重探讨目前农村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一、目前农村初中政治科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校方面,没有充分重视研究性课程改革。不少学校受中考升学率的影响,把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优劣和教师业绩大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只是把研究性学习放在课外活动中,一学期搞一两个兴趣小组就算应付完事,而没有组织教师深刻了解和认识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目的、方法等重要问题。目前,政治科在中考只是等级科目,政治教师搞研究性学习更不能引起学校的重视。

2、教师方面。由于有些政治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及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还不完全,影响了中学政治科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效果。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形成定势,不能明晰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导致研究性的学习的形式过于简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和抉择,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和社会成长的主人。但在我们的农村学校中,部分政治教师囿于传统、限于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也仅仅就是一个学期组织学生进行1~2次的社会调查,最后便出现了“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的现象。社会调查可以说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它确实能够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社会,但若把两者完全等同起来,这与研究性学习的生成取向是相悖的;或者只是将其简单当作课外活动的形式之一,并没有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第二,有些政治教师盲目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闻不问,也不提供任何咨询、帮助,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走弯路,甚至会误入歧途:有些政治教师不能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的关系,无法正确指导学生的研究,不能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这样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形同虚设,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第三,在评价研究性学习成绩时,一部分教师没有处理好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的关系,没有认识到研究性学习过程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偏视甚至漠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合作态度,一味依照结果评定成绩,这是对研究性学习评价标准的误解,极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热情;另外,对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的认识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对学生在评价中应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没有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

第四,一部分教师偏重指导学生进行重大问题的“研究”,要中学生就建立起科研能力,这样空易使研究学习变成学习尖子生的学科竞赛,而忽视了其本身所应具备的广泛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不是为培养小科学家,不是面向尖子生的,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在面向全体学生方面做的很不够,很难摆脱“精英主义”倾向。

第五,一部分教师对学生指导的方法和手段都过于陈旧。有些教师所掌握的信息量远远不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信息量,他们只是关心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对一些先进的而又成为必备的科技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对学生的指导还停留在纸笔运算上,这不仅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也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

第六,中学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育人,许多教师从未参与过科研活动,缺乏科研的意识和能力,个别教师偶尔也写一点文章,都停留在课堂教学研究和解题研究上。这一点在农村中学尤为突出。

3、物质条件方面。由于多种原因,农村中学较为落伍,或校舍破旧、或缺书少凳,硬件、软件一件都不行,即使添置了一些新的设备,也往往因为投资的不到位不能正常使用而形同虚设。目前,多数教师上课主要是靠粉笔、黑板、教材。比如:我们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引导学生去阅读、研究相关的报刊杂志,但无论是学校图书室还是学生家庭都不具备充足的研究参考资料。再比如:城市的孩子可以携带着照相机、甚至是数码相机、摄像机走进工厂、走入社会,亲身体验;可以静坐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可以汇聚网上点击世界纵横环宇,积极探究……而我们农村孩子他们渴望的仅仅是:学校能有更多的书、更多的电脑,从而让他们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因此,我们要开展研究性学习便遭遇到了物质、技术、资源的障碍。

4、家长方面。农村家长对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理解明显的观念较为滞后。他们囿于历史的、传统的、文化的原因,禁锢于眼前的、局部的、狭隘的利益,把全部的希望与梦想押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梦想着通过书包来翻身、摆脱农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生活。于是他们唯一要求子女的便是刻苦、再刻苦;而政治比较容易,何况现在是开卷形式,不过就是抄抄书的,重理科轻政治的观念根深蒂固,什么研究性学习、什么社会调查、什么综合实践无非都是影响成绩的不良因素。另外,家庭教育观念上还存在着“学校轰轰烈烈抓素质教育,家庭扎扎实实抓分数教育”的一冷一热的现象。这些认识和观念是影响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我校学生在政治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以“家庭教育方式对初中生学习的影响”为课题的专 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调查走访了部分学生家长,有些家长不予配合,理由是:这与中考有关系吗?

二、农村初中政治科研究性学习的改进意见

1、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政治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改变农村初中政治科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当务之急是要求政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它要求教师在知识的储备上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一桶水”或“一井水”,而应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溪河”,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学科知识整合、学科知识与生活的整合,然后转化为指导能力。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完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作为政治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完善自己。

首先,应全面提升知识培养、拓宽知识面。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目往往涉及到课内外、校内外,内容丰富,范围极广,因而教师有限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优势就在于有丰富的人生经历,看问题有一定的深度,但如果面对一个连教师自己都不了解的课题,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并且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也是很难的。因此,作为新形热下的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以自身学科的特点出发,树立经常学习、终身学习的观点,不但要学习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广泛涉猎其它稳中有知识,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全面提升知识素养,拓宽知识面,成为“T”字型人才,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开展研究性学习。

其次,积极倡导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造性教学能力。教师是引导学生走向创造的领路人,必须让自己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充分挖掘潜能,开展创造性教学。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对学生形成无形而强有力的精神召唤。反之,若固步自封,以“尊师”为中心,缺乏创造的主动性,就很容易扼钉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信任学生,相信“处处是创造之处,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相信学生能成才,能胜过自己。

再次,自觉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新时代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完善的稳中有知识结构,还必须具有基本的研究能力。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视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参与教育科研不仅能增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还能使教师解放思想,善于应用科学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大胆尝试,锐意创新。因此,教师应自觉增强教育科研意识,自觉由“传授型”、“经验型”转变为“学者型”、“科研型”、“交流型”,既有学者的风范和知识,又有学生交流情感和思维成果,这不仅是完成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教育向教师提出的发展方向。

2、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能否真正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学校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讲,学校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应创设开放性学习的优良环境,在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给政治课教学予以支持,给政治课教师订购一些必要的报刊杂志以丰富政治教师的知识和拓展其视野,为学生开放阅览室、图书室,有条件时让学生收看“新闻联播”和“新闻调查”等栏目,开设“读报栏”,开办内容丰定的“校园之声广播”;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辩论赛、政治小论文比赛、文艺演出,各种知识竞赛等;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深入农村、厂矿、部队、市场进行调查、采访、学习,以便其贴近生活、了解社会,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可靠材料。只有在学生掌握第一材料后,教师的指导才具有针对性,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去认识、分析、理解、判断社会现实问题,如此,政治课教学研究性学习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正确认识和理解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目前无论是从知识能力上还是从心态调整上,政治教师都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有些政治教师认为:自己不适合搞研究性学习,因为它的综合性太强。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研究性学习的宣传力度和政治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政治教师进一步明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会从基础知识、科研方法、科研思维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对学生加强指导。另外,目前我国高师课程体系主要围绕专业来安排,忽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而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恰恰是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因此,高师也应调整课程计划,增加综合性课程,培养一批能担当起指导研究性学习任务的新型教师。

(3)学校要努力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创造氛围。针对政治科研究性学习开展中教师素质亟待提高的现状,为了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挑战,学校应注重教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健康人格、良好个性及高尚情操。在科研活动中,重视树立新的人才观、素质观,引导年轻教师苦练内功,提高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成为跨世纪的优秀人才。学校要健全教研制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领导要重视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坚持全体教师参与,让所有的教师都感觉到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是受欢迎的,并尊重他们的种种尝试,重视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目前主要是要通过教研组的活动,广泛开展调研,在认真研究大纲、教材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的基础上,拟编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政治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体系。学校可以尝试利用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将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小组或教研室,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学校要转变办学观念,放大教师教学的主动权,充分挖掘教师的创造潜能和工作热情,并深入教师的情感世界,探索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方法。

(4)发掘社会资源,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是研究性学习得以开展的重要条件。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师生们都有这么的同感:“要争取社会给予大力支持”、“让学生有广大的查找资料的空间支持研究性学习”等,可见我们的学生愿意并且希望到社会上去,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却没有做好。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学校应善加利用,做好宣传协调工作,让社会家庭了解认识研究性学习,从而使全社会支持和帮助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因地制宜地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5)学校要重视家校联系。新课改不仅是学校的大事也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学校要通过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新课程改革,使家长与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共识,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人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3、完善评价生活经验,这是保障研究性学习顺利推进的关键。

一种新生事物只有在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顺利发展,研究性学习也不例外。在当前,中考压力是影响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给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必须对中考和评价制度进行改革,把研究性学习与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结合起来。比如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的成绩记入学生个人档案,作为中考重点高中录取的一个参 考;可以把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情况纳入对教师的各种考核中等等。目前,学校基于对教师量化考核的可操作性,未把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情况纳入对教师的各种考核中。其实在这方面,国内外有些做法值得参考,如:法国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已经被列为普通高中会考的内容;我国的上海也从2001年起,在高考中加入了研究性学习的考试内容;漳州市近几年中考政治科试题目也很好地体现了课改理念,最后一题“探究与实践”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为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必须在中考和有关评价体系的改革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

4、社会要为教师、学生的实践提供条件。

社会具有教师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所需要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教师要在实践中发现有研究意义的课题,要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光在学校中是没有用的,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各积极因素。社会各界要关心教师的素质水平,对教师不仅是提出要求,更要为他(她)们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当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某一研究课题时,社会应当给予支持而不是人为地设置障碍。只有当教师的实践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加强联系社会开展研究的能力,才能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比如我校的学生在政治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当地农村农民使用农药后农药瓶(袋)对环境污染的情况,成立了专门的课题小组。当地的庄稼医院知道后,主动地与学校取得联系,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他们的看法与认识,使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阻力大大减少,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研究热情。

5、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

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切实改变目前农村中学现代教学技术装备还远远跟不上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图书室、阅览室有效藏书量严重不足等状况,为研究学习的深入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6、教育主管部门、进修学校要做好教师培训与政治学科教研工作,切实帮助教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1)农村初中校政治教师的集中培训,主要是每年暑期的继续教育,为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应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扩展和更新、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研究、教育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手段和技巧为重点内容。

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2

【关键词】 血液分析仪;急慢性白血病;临床应用

白血病属于遗传性疾病,其发病率较其他遗传性疾病高[1],且患该病的年轻患者数在恶性肿瘤年轻患者总数中的比例较高,位居第一[2]。白血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都构成威胁,备受医学各界的关注。在2010年的白血病世界统计中,WTO指出大约有0.025%的世界人口存在白血病迹象[3]。检测患者的血液时,以C反应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和白细胞值为主要指标[2]。在近几年的检测中,医务工作者更青睐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该仪器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快速的得出准确结果,并且具有较高重复性[3],对准确诊断有很大帮助。本文中在2010年5月―2011年7月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疾病组患者和健康组患者,以研究其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疾病组资料:在2010年5月―2011年7月间住院治疗的白血病患者中随机选取27例,要求病例完整。其中有5例为慢性,其余22例为急性,分型诊断参照临床特征。男性病患居多,男女性别比为19:8,体重均值(56.02±7.58)kg,病患中主要为青年,但也有婴儿和老年人,年龄均值27.7岁,上限为76岁,下限为1.3岁。健康组资料:在这期间有健康检查者63例,随机选择27例,为了可对比检测值,所以选择男性居多,男女性别比为20:7,体重均值(56.24±7.53)kg,且不同年龄段的选择人数以患者为依据。因此两组可对比检测值。

1.2 方法 取检验者空腹血,最好在早晨进行取血,避免患者因饥饿而加重身体不适。血液量为2ml,于真空抗凝管中抗凝,摇晃均匀后放置,放置时间小于2小时,采用血细胞分析仪(Synchron 型)检测。质控选择定标全血,血常规检测试剂为仪器的配套试剂,仪器操作以说明书为标准。检测的指标:血液中C反应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和白细胞值。

1.3 数据统计 统计值以(x±s)表示,用统计软件SPSS 18.0行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疾病组比健康组的血红蛋白含量值小,白细胞值和C反应蛋白含量值较健康组大,数值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疾病组中分型不同的白血病患者的3个指标检测值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 1 血液中C反应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和白细胞值

3 讨论

3.1 白血病可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和慢性,慢性的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值偏高、消瘦、无力等。这部分病患的数量并不多,据统计,其数值不到总病患数值的10%[2],在分型中位列第四。患者因疾病而导致淋巴细胞的衰亡极度减慢,因此患者会出现免疫反应缺陷。而急性的表现为高烧、食欲不佳、四肢酸痛、无力、进行性贫血等。

3.2 在临床实验室检测中常会进行血细胞分析,因为分析结果可为准确诊断提供依据,无论是在治疗过程中还是在恢复检查中都有重要的分析价值。而应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分析能够快速的得出准确结果,并同时得到多个指标值。本文中应用仪器对比患者与健康者间的分析指标值:疾病组比健康组的血红蛋白含量值小,白细胞值和C反应蛋白含量值较健康组大,数值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疾病组中分型不同的白血病患者的3个指标检测值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果与临床病理机制符合。但在仪器检测值异常波动的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相关的干扰因素[3](炎症、感染等)。此外,选择的仪器不同、校准品不同、试剂不同都会影响到检测值,但其差异应在理论范围内,不会影响诊断。

参考文献

[1]王开军,郭长青,张立柱,等.血液标本采集过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8,31(2):163―164.

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3

[关键词] 化学实验 探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高中化学新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作为重要的教育理念,融入新课程内容标准的整个体系中。那么,我们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标,切实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它为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搭建了良好的操作平台。学生在真实、生动、直观、充满神奇的实验情景中能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直接感知的事实和获得的信息所产生的问题会自动引发思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可以获得真知。例如在学习原电池原理时,学生总是形成这样一种观念——活泼的金属都是原电池的负极。活泼金属能否也可以作为原电池的正极?我们让学生通过观察镁、铝分别与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构成的原电池反应,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认识到酸性的镁—铝原电池中镁电极提供电子,是原电池的负极;而在碱性的镁—铝原电池中镁电极传递电子,是原电池的正极。

二、在化学实验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以实验为基础进行学习既是自然科学的基本特点,又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实验能创设参与实践的情境,并且具有激发兴趣、获取知识、体验过程、形成科学品质的诸多功能。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探究过程,大多数化学的重大发现与突破都与化学科学实验有关。探究性学习离不开假说、猜想、推理与判断,实验则为这些思维活动的验证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新的化学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可开发的教学问题都是一种教学资源。挖掘利用这些创新素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将实验教学作为科学探究的手段,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1.借助实验,发现问题,引发探究。知识基于实践,始于观察。化学实验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化学研究和发展的基础,许多化学问题是由实验引发的。因而化学实验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比较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教师要适时地引导点拨,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探究,帮助学生养成勇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从中学到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与探究意识。演示实验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引导思维活动。激趣与导思相辅相成,服务于科学探究。为了突出演示实验的探究功能,在教学时我们注意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转化为科学探究,设置实验问题,选择实验时机,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通过讨论获得理性认识。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还要注意挖掘化学变化的美学特性,引导学生溯根寻源,将对化学美的鉴赏升华为对化学原理的追求上,在体验化学现象自然美的过程中探究化学变化的科学美。例如:在进行碘的升华和溶解性演示实验时,让学生在体验碘单质单质丰富多彩的变化之后,及时组织学生对化学原理进行讨论,使学生顺利理解“相似相溶”以及萃取分液等基本实验原理。

四、在化学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理论的形成必须要有实验作为依据,物质的性质也要靠实验来形成结论,因此化学实验课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必须从高一新生入学后做起。有必要首先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探究问题、验证物质性质、深入化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探究是化学学科探究中最重要的探究方式和化学学习中最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王祖浩《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4

关键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F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245-02

一、新形势下构建创新型、实用型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1.专业性质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应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融资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掌握国际贸易基本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外语优势鲜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贸易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国际经贸高级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仅有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因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亲身去关注真实世界问题,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2.外贸人才的技能要求。外贸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懂得外贸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外贸业务能力。随着中国外贸大国地位的凸显,外贸企业更加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渗透海外市场,这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国际商务领域比较热门的从业人员是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这些相关职业有些需要必要的证书,比如报关员和报检员,其他岗位或许不强制要求职业证书,但必要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3.传统的国际贸易人才的外延扩大。目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单纯的营销、外语、纺织、机电等专业人才已远不能满足外贸人才的相关岗位需求,外贸企业对于那些同时具有金融、工商管理、电子商务、法律等综合专业背景的人才求贤若渴。中国遭受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等事件接连不断,给出口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为尽可能减少这种损失,就需要一大批既熟悉贸易规则、精通英语、又熟谙世界相关国家法律、能够参与应诉贸易争端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的定位

1.培养目标。学校的培养计划应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中国高校虽然层次不同,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也高低有别,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来说,理论与实践必须融会贯通,很多企业是直接冲着是否具有操作技能和就业经验而去,对语言和综合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这与其他财经类专业有区别。为此,本专业应培养素质全面、勇于创新,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能够在外经贸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外国商社及涉外经贸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实用型”高级人才。

2.实践教学的定位。以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就必须加强对实践性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应当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将模拟实验、创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综合考虑,注重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国际贸易专业对于实践教学的定位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以实践教学突显本专业办学特色。总体规划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地设置实践课程,使基础课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并独立设课,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比例合理,基本实验教学项目、提高型实验教学项目、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项目层次齐全,形成配套、科学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三、创新型、实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规划

1.理论+实验――基本能力训练。基本能力训练主要体现在以一定理论课程为基础,配合一定实验、实践课时完成。比如会计学、财务管理,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通过ERP软件来增强学生活学活用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课程辅助学生的营销策划训练,学生自由组建商业策略团队,通过市场调研,写出可执行的策划报告。通过该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营销方法、营销手段和营销技巧,掌握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应具有的营销知识,使理论课程更具实用性。

2.模拟实验教学――专业综合能力训练。进入大三,专业技能课程逐渐深入学习,对专业课程的掌握与应用尤为重要。此时不仅要使学生增强对外贸进出口企业和市场的感性认识,而且要求学生在学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认识外贸企业、国际市场、贸易环境、贸易政策,能够判断企业的贸易方向,并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专业课程辅以模拟实验环节,就是让学生熟悉专业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对企业的认知能力训练。完成专业课程模拟实训后,学生对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就会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而认识实习就是引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去认知企业的发展,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市场环境,参与企业经营的讨论,把在学校中模拟实训的角色变成真实的岗位。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全部课程及实习并经考核合格后所进行的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一次全面性、综合性的训练,是对学生在校学习质量的最后一次综合检查和考核。它要求学生通过在企业的社会实践,熟悉贸易流程及各种单证的制作与审核,了解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的差异及形成差异的原因,特别是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方式和基础,课堂中使用的单据滞后于现实中贸易手段的改变。这就要求学生活学活用,及时总结差异和处理这些差异的方法,培养学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和独立开创局面的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4.技能竞赛――创新能力培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最先具有创新意识,就成功了一半。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尤其注重创新意识。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养成对新事物具有好奇心、探究的兴趣、自信心强,对真知执著追求,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勇于进取。在三个实践环节之外,通过提高性的竞赛,择优淘劣。比如“商务谈判大赛”、“新星杯创业比赛”、“金融投资比赛”等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把课堂所学真正化为生产力,用他们的创造力、组织能力去开发新领域。

四、实践教学课程创新性的具体实施

1.实践课程体系创新。为了实现“创新型、实践型综合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对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第一,在保证必要理论课时的前提下,针对某门课程开设对应的实习、实验课程,或是在实习中增加对某门理论课程的实践操作练习。第二,针对其他同水平高校相同专业进行市场调研,保留必要理论课程,缩减繁冗难懂、不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适当增加实践、实习学时,保证实践环节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20%。

2.实践环节创新。有两个层面。第一,三个环节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三个环节”是指教学实习、认知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实习是在介绍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配以实践环节、课外活动使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拓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创新思维;认知实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产、了解企业和了解社会;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基层,提高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和责任感。社会实践要合理利用学校、院、系资源,联系固定单位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毕业联系学生就业实习等工作。可以考虑设立经济管理就业指导中心,专门投入人力培养与联系社会企业,形成良好口碑,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第二,校内、校外实践环节紧密联系。校内实践重在对理论课程的全面吸收,它融会了各学科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撰写营销策划方案、模拟国际贸易流程、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各学科比赛等。校外实践是在建立实践基地基础上,把学生引入社会,对公司、企业进行参观访问,同时实践基地也为学生毕业社会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3.实践条件创新。主要体现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但是,目前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经验、实习难是所有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高校应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室建设。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来说,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电子商务综合模拟实验室等硬件设施是不可或缺的。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就必须在这种仿真的环境下模拟与训练。

4.实践环节师资创新。“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以往的实习与实践环节往往由本专业老师担任。但要培养学生具有实践能力的前提是老师必须具有实验经验,为此,我们应该一方面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鼓励老师进入企业参与生产与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另外,把有经验的企业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社会精英请进课堂,针对不同的课程直接指导学生实践。

5.实践的手段与方式创新。采用虚拟模拟实践、情境模拟实践和进入实习基地实践等几种方式。这种由虚拟模拟实践、情境模拟实践逐步进入真实世界实践的推进方式,不仅解决了低年级学生由于专业知识少,进企业实习难的问题,而且,通过逐步向真实世界推进的实践方式可以使我们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达到无缝链接。

参考文献:

[1] 刘义杰,万义平.国际贸易网络及场景模拟实验建设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6,(34).

[2] 汪琳,焦雨生.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5).

[3] JIAO Yu-sheng,汪琳.国际贸易实务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6).

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5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07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4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特别是对于那些从初中毕业准备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新生而言,其大部分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都是源于学习。因此,为了有效舒缓高一新生的心理和学习问题,团体辅导应该被完全“派上用场”。通过团体辅导,高一新生才能够逐渐转变自己的身份,更加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一、团体辅导和学习适应性的基本概述

团体辅导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进行团队成员的心理辅导工作。在一个团队中,团体辅导的实施者是由团体领导者带领,团队中的各个成员以同一主题为目标,并针对这个主题进行相互的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交流获得最终的领悟,从而有效地适应高中的新生活。这种团体辅导的模式能够给团队成员营造一种与社会环境相近的氛围,让团体中的所有成员能够更加融洽的与其他成员进行相处 ,并从中收获更好的学习方法甚至是生活方法。通常情况下,团队的领导者在团体辅导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必须具备过硬的领导能力、专业能力和权威性。对于高中学生进行团体辅导旨在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一的新生活,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完美”过渡。

而这里所说的学习适应性则指的是让学生根据学习条件的不同去合理科学地调整自己的身心和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等重要。在团体辅导中,则更加强调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团体辅导的主要研究价值

在团体辅导中针对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高一新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高速时期,也是其最敏感、最迷惘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如果长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或者是心理困扰极其容易让学生的身心变得不健康,最后甚至会走上歪路。我所研究的学校是当地县城的重点高中,学校中的大部分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县城中的各个乡镇学校。面对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无论是在人际环境上、生活环境中都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此时,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专业过硬的心理辅导的话,很多学生就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此时,教师必须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让学生更加能够适应高中的新生活。

三、团体辅导方案制定的理论依据

开展团体辅导理论依据主要有两种。第一,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由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决定。人们往往通过模仿他们的行为进行自己行为规范的最终确定。因此,在团体辅导中,成员之间往往能够在一个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氛围中进行模仿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改善自己之前的不足之处,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便于更好地去适应高中的新生活。第二,人本理论。人本理论是理论界的“舶来品”。在人本理论中,人是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的独立个体,人的感知来源于对现实社会的真实感受。不管处于何种地位的人,都最终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并得到他人认可。在人本理论的理念下,每一个都是值得信任的,而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恶”也仅仅只是一种防御性的抵御而已。同时,在人本理论中,团体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人本主义鼓励每一个团队成员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敞开心扉,坦诚相待,利用一些巧妙的互动收获更多的心理满足感。在人本理论中,团队的情境其实就是生活情境的一种真实反映,让团队中的各个成员相互了解、相互感受,在彼此熟悉的过程中达到“治愈”的最终目的。

四、团体辅导改善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阶段分工略述

为了更好地进行团体辅导,以便改善高一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阶段性分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合作,在广泛搜集和调查资料的过程中进行初步的科学性、规范性的实验方案设计。

第二阶段,方案的实施阶段。毫无疑问,这是个最为关键的阶段。我选择了本区重点高中,高一的两个班级进行现状调查。在具体的实施阶段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多开展一些与高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相配套的实践研究。同时,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定期或者是不定期地开展一些专业性的课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对在实施过程中搜集和整理出来的文字和数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且最终形成一整套的阶段性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反思阶段。这是对之前工作成果梳理、汇总和总结。在这个阶段中,将之前的各种研究内容最终形成相应的成果论文等。同时,在这个阶段内,高一新生完成了一系列的心理成长与蜕变,心理防线变得更加牢固,为将来迎接新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团体辅导改善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策略

通过团体辅导改善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沟通,有效挖掘有用资源,让学生的沟通效率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具有张力。例如,教师应当加强了解学生喜欢的课程教学模式和喜欢的讲课语速等。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动易懂语言的同时,加上一点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关注学生的体验与分享,或从学生身边的人际关系入手,就能将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拉伸到最大。同时,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传统的灌输式的方式应该尽量避免,而是应该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让学生通过这扇窗户了解更多的外面世界的信息。

其次,在团体辅导工作中,教师还必须关注每一个成员,避免在工作的过程中过于粗糙或者是过于细致。在把握整体性的基础,注重相应个体性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把每一个抽象的问题具体落实到个人,也才能让最终的团体辅导变得游刃有余,效果良好。

再次,在进行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具体而言,应该保证每个团队中都有各个成绩阶段学生的数量分布。避免成绩好的学生被分在一个组,也避免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被集中分配在一个组。很显然,这样的分组方式都是极其不利于团队辅导工作开展的。

最后,在开展团体辅导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渗透相当数量的新鲜元素,通过这些新鲜元素的注入让学生的兴趣点始终维持在一个高位的水平之上。例如,当看到学生比较困倦或者是乏力的时候,一个短小精悍的笑话或者是几句插科打诨的俏皮话都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些新鲜元素的加入看上去十分不起眼,但是却能让学生紧绷的神经得到充分的释放,进而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师的团队辅导,进行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建设。换言之,教师想要在团体辅导中收获更好的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本生硬且具有距离感的关系必须被完全打破。在新形势之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的良师益友的关系。只有在这种良性关系的驱动之下,团体辅导才能更好地发挥效力,并让高一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得以全方位提升。

六、结语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其在面临一个新生活的过程中难免有很多心理和情绪上的波动。为了更好地开展团体辅导工作,高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状态尽快适应高一新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蒙.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干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2] 徐进胜.农村高中贫困生学习适应性状况及干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3] 王心亮.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一年级新生心理适应性的干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6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个性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课程,它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为最终目的,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应给予信息技术课程足够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本文以现阶段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思路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促进路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实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质量高效提升的目的。

一、现阶段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学观念非常滞后,很多教师一直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其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不仅电脑数量无法满足学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这些设备也过于陈旧,软件更新也不及时。再次,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是很高,这也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最后,评价体系不够健全,一直以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以机考和考卷考试的方法为主,这种较为单一的评价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思路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促进路径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路径,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路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完善教学评价、扩大学生的视野、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具体内容如下: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自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并给予尊重。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按照一个标准去衡量班级的所有学生,对学生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个性,不要过分压制,而是去引导,使他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方式,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实施,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促进班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够整体性提升。比如,在教学生如何进行图片处理时,可以给学生介绍几种不同的图像处理工具,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喜好进行工具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完善教学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一直都是以考核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但是这种评价模式过于片面和单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无法满足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需要,更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目的。因此,教师应对传统的评价模式进行优化和升级,完善评价机制,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也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性评价,也可以在期末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表现、态度进行综合性评价。可以说,这种评价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发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和平台。

3.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对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充分的运用,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同时,学生学习兴趣也被充分调动出来。通过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学生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更加深了对自我的认知,将自己的特点和爱好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

4.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

为了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激发出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个性化教学。比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学生在为自己小组出谋划策的过程中,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正如前文所述,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无论是在学习能力还是在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组,从而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合作学习模式,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有效激发,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通过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虽然现阶段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教师转变工作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潜力,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就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全面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