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

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深入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趋势,以期为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做出有益探索。

语文学科作为中小学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中小学的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文学科的学习的好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鉴于此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更重要的理论以及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已经持续多年,然而改革并没有带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的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通过消除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壁垒来提升教学效果。但是研究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内容就会发现,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内容生活气息并不浓厚,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中小学生对课文内容难以理解,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其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关注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尤其如此,脱离生活实际的教材内容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例如小学课文中有陶罐与铁罐这节课,铁罐认为自己坚硬因此看不起陶罐,但是当二者被埋入泥土多年以后,铁罐化作了泥土,而陶罐却毫发无损并成了文物。这节课的本意是告诉小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但是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该道理的认识并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原因就在于现在的中小学生的生活中根本没有铁罐与陶罐这两种事物。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果不一致的话,很容易造成中小学生认知上的分裂,进而对其人格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手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手段的单一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中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都决定着语文教学应当多样化,忽视这种客观规律的教学手段不然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填鸭式的教育不仅仅难以实现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反还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与此同时老师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不利影响,学生总是处于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其自身的想法往往会被淹没在老师传递的信息当中。

3.教学评价僵化

以考试成绩这一指标来评价中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做法,不可否认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这也是众多中小学为自己教学评价所找的借口。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并不能衡量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的高低,毕竟知识的掌握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之一,而非全部,语文教学的其他功能,例如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等,单一的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必然会导致教学目的的扭曲。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鉴于中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是刻不容缓,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把握以下几个趋势:  1.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要想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做到理论教学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互为印证。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寻找教学内容与中小学生生活的契合点,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小学语文课有这样一个课文小马过河,讲述的是一匹小马要渡过一条小河,但是却不知道河水的深浅,于是就问松鼠和老牛河水有多深,结果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使得小马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没办法就去问自己的母亲,母亲告诉它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必须自己去尝试。语文教师在讲授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生活化的任务,来学生去自己去探索,亲身体会小马所悟出的道理,从而使得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2.语文教学手段多元化趋势

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可以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也可以采用游戏、讲故事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堂上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图片,学生见其形,看其色,听其音,把语言和形象、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学生多种感官参加记忆,多种渠道输入信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和准确,语言技能更加熟练。

3.语文教学评价模式动态化趋势

这种趋势是由于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语文的学习终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以及写作技能,而这两个指标,尤其是语言的运用是很难通过成绩评价来实现的,鉴于此应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来不断地调整语文教学评价模式,使之与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保持一致性。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既需要理论上的突破,同时也需要实践层面的不断创新,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在把握语文教学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现状灵活变通,毕竟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以及模式来借鉴,中小学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在把握语文教学的三个趋势条件下进行适度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大幅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文菊.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 考试周刊,2011(18).

[2] 咸高军. 中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管窥[J]. 小学时代,2010(3).

[3] 孙丽卿. 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新课程[J]. 教育学术,2011(3).

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2

【关键词】课标 中小学 田径 教学改革

一、前言

“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通过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的改革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俗语有“田径是一切运动项目之母”。田径项目在中小学教学的好坏直接决定中国田径运动的发展。贵州省位于我国的西部地区,教学改革在全国来说相对滞后。通过对新课改的条件下中小学田径课程教学的调研,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其价值,不仅有利于田径课程的发展,也可改善中小学学生的体质健康状态,促进中小学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中小学的其他体育事业发展和其他体育课程的开展提供实力型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湄潭县湄潭中学、湄江中学、湄潭三小等学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知网、贵州省数字图书馆查阅新课改的研究文献,了解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田径教学改革的研究趋势,为本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全部数据资料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数据统计法:运用EXCEL2003对新课改背景下田径教学的方式方法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整理,同时分析。

逻辑分析法:对各个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中得到与本研究方向有关的一些新的内容。

三、湄潭县中小学田径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教学正常运行的关键和基本保障。教师的年龄、职称、学缘结构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湄潭县城中小学体育教师严重缺乏,个别学校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由其他科目的任课教师兼任。同时体育课程教师课时量较多,都超过正常的上课量。周学时平均25节以上的教师占调查人数的79.8%。

(二)场地器材

场地器材是保证课堂正常进行和完成的硬件条件。调查结果表明湄潭县中小学体育场地不是特别规范。基本没有正规的塑胶场地,个别学校有煤渣场地,场地内有跳远、铅球场地,但很少。至于器材方面,有老式的抓地式起跑器;个别学校有生锈的铅球。这充分说明中小学对田径课程的教学已经到了观望甚至放弃的程度,场地不完善,器材短缺,导致满足不了学生对田径项目教学的需求。

(三)课外活动与阳光体育活动

课外活动是延续课堂内容的第二舞台。从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来看,由于受中考体育的影响,小学生更多地参与的是跳绳;中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人数较少。学校课外活动的主要载体就是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个别学校正在筹建特色体育项目,但也只是在筹划当中。

四、湄潭县中小学田径教学改革方向分析

(一)向“学懂”的方向发展

所谓“学懂”就是让学生掌握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以及老师解题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的透彻,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由于中小学生在身体素质基础上不具备运动员的能力,同时培养环境也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对于技术的掌握上会略显不足,而在这个时候向“学懂”方向发展有利于学生从不足慢慢的走向完善。对竞技内容进行“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改革是中小学田径课程内容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必须改变过去竞技化的教学模式,不能过分强调技能,更不能拿竞技项目的要求来进行体育教学。竞技项目本身是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结晶,是体育的精髓,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理应学习和继承这些项目。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竞技运动项目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竞技运动的终极目标――更高、更快、更强。因此我们必须对竞技内容加进行改造。

(二)向“学乐”的方向发展

就项目本身特点来说,田径教学在学“乐”方面长期以来都处于劣势,这也是目前中小学田径教学所面临的最大教学问题,因此,未来的田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很有必要向着“学乐”的方向发展。就比如说如何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乐”起来,教师就得在教学方法上下翻功夫。就拿目前常见的如“直观式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游戏法”、“竞赛法”以及“目标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来说都是为求学生“学乐”而设计出来的。

(三)学习评价更加科学化

从各级升学考试来看,田径项目所占的比例是最多的。因此,学校和体育教师要利用这样一个政策性的现实,结合田径项目本身,制定适合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内容和评价体系。将评价重点更多地与学生参与、互动、自主锻炼、实践运用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本质上掌握锻炼的方法和实质,为未来的习惯的养成打下理论基础。

本文为贵州师范学院学生科研课题成果(项目号:2014DXS140)

参考文献:

[1]杨兵.对田径课教学改革的设想[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1).

[2]戴玉英.新课标背景下我省中学体育课田径教学改革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6.

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3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中小学体育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进行分析,总结国内目前中小学体育安全事故的现状,并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安全事故、体系、界定、性质、特点以及培养目标进行分析;阐述中小学体育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和途径、相关要求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内容,并提出的应用建议。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 安全保障体系 实践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教育纲要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教学改革方向,针对中小学体育安全事故的现状,教育部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派遣众多的体育专家、学者亲赴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一线开展科学研究,探究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为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可见,针对目前国家体育教学颁布的目标,结合当地的实际开展中小学体育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体育安全事故的性质特点

事故影响多重性。主要体现在中小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不同程度损伤,其所影响有多重性,对于学校方面是给学校和老师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同时,让校方感觉到恐慌,是否继续组织体育活动,改组织什么体育活动才不发生类似问题的发生,又怎么去组织开展。

复杂多发性。中小学生开展的体育活动项目和内容丰富多样,造成体育安全事故伤害原因也是根据体育项目和内容有复杂多种多样性的特点。而且体育活动本来就存在着风险性的活动,有大部分是具有激烈的对抗性、竞争性,难免会出现意外损伤,轻者擦伤、碰伤、扭伤,重则造成骨折、脱位或者残废、甚至死亡。其中足球、篮球、跳马、单杠、双杠等项目都是比较容易发生体育安全事故的项目。

二、中小学生体育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中小学生体育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两大原因,一是教师原因和其他不可预计到的原因组成,中小学生发生体育安全事故在体育教师方面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责任心不强,在体育的课堂、训练中没有以主人翁的精神贯穿整个体育活动过程;没有掌握学生的身体情况下就安排体育运动内容或者训练内容而造成体育安全事故。

中小学生发生体育安全事故的自身原因主要体现在心理因素、技术因素、训练因素和生理因素这四个方面。在心理因素方面主要有情绪低迷机体没有处于兴奋状态,没有很好完成技术动作,反之,过于兴奋,技术动作幅度过大也是容易出现体育安全事故。

三、中小学生体育安全事故体系的构建

(一)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

中小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的根本任务一方面是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增强学生体质,并使得中小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树立中小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另一方面培养中小学生参加体育运动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要完成教学目标,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季节气候因素和不同的场地器材科学地、合理地针对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设计体育课程,使得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到不同层次不同项目的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中,最终达到提高全民素质的伟大目标。

(二)课前的安全保障

中小学生体育课前安全保障首先是进行对中小学生体育课程的心理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的防范意识,剔除学生体育心理障碍。体育教学也是一个心理教学的过程,体育教师应该多开展心理辅导,让中小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得他们在复杂性、竞技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克服相应的心理障碍,减少不必要的体育伤害事故。

(三)课中的安全组织工作保障

中小学生在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安全来自于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无论是在体育课堂或者是在课余锻炼和比赛中,中小学的体育教师都要时刻铭记体育安全事故的危害性和预防发生体育安全事故的重要性,充分做好每一次体育运动的安全组织工作,认真履行做为体育教师的权利和义务,降低中小学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应有的贡献。比如,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经常提高警惕,巡视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和比赛。

(四)应急预案体系

法律援助委员会主要组成为邀请知名律师担任援助咨询师,为体育伤害事故的损害方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在发生体育安全事故的时候要,应急事故小组要及时赶赴现场进行处理相应事宜,以把损失降低最低,保护学生的安全。

(五)必要有效的安全保险

中小学生人身保险是降低中小学生和校方在发生体育安全事故之后经济损失的有力保障。中小学校应当在开学之初动员家长为学生购买有效的人身安全保险,以解除家长和中小学生发生体育安全伤害事故之后的后顾之忧。

(六)加强体育运动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处理体育安全事故能力

不断完善中小学体育安全教育体系,不断更新体育安全知识,加强中小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安全知识教育,强化初中生体育安全意识。拓宽教育渠道,不断开发教学资源,结合实际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对乡镇中学初中生开展体育运动安全教育,降低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关于减少中小学生体育安全事故建议

(一)中小学的体育安全事故体系构建主要从中小学体育教师、国家层面和有关管理中小学的机构的构建安全体系的经费投入、建立中小学生个人信息档案系统和加强体育运动安全防范意识教育等方面着手,克服一切困难,建立完整的中小学生体育安全体系,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二)加大对中小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的科研经费投入,派遣体育科研机构、高校体育专家到中小学一线进行调研,开展科学研究,为促进中小学生体育安全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校体育活动安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Z].2005:3.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2010:8-10.

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4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标准;体操教学

中图分类号:G83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74-03

在新课程标准体系中,体操类课程以其对中小学生特殊锻炼的价值而占有很大的比重,被确定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必修课程,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的各个阶段都有安排。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体操课程在中小学各水平阶段开展情况并不理想,甚至在大部分中小学出现萎缩的趋势,其前景令人担忧,这不仅影响到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也严重影响到了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体质状况。本课题试图通过全面了解河南省体育新课程标准实验区内,中小学体操课的教学现状,寻找体操教学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在18个地市中,按照东、西、南、北、中地域划分,分别确定开封(东)、洛阳(西)、郑州(中)、焦作(北)、南阳(南)5个地市,同时,为了保证样本数量的充足,又随机抽取了商丘、周口、漯河、平顶山、安阳5个地市,在每个地市中,分别确定5所高中、5所初中、5所小学合计50所高中、50所初中和50所小学,对这些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访谈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走访了参与新课程标准设计的一些专家和教授,部分省、市教育厅体卫处及一些地市教育局体卫科和基础教研室的有关领导、专家,掌握关于体操教学改革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筛选。

1.2.2问卷调查法

1.2.2.1问卷的设计在进行了大量访谈的基础上,于2005年5月完成了调查问卷的设计。采用特尔斐法,针对问卷涉及的内容,对20名专家进行了两个轮次的调查。同时,又进行了实验性的填写和修正。在确保信度、效度均符合课题要求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包含30个问题的开放性调查问卷。

1.2.2.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为了保证问卷的发放和填写,课题组通过各种渠道,分别委托具有较高威望的体育教师和各地市教育局体卫科的工作人员,负责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共发放问卷311份,回收281份,有效问卷273份(高中107份、初中91份、小学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8%。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中体操教学目标的认识

2.1.1体育教师对体操教学价值的认识调查显示(表1、表2),在对体操教学诸多价值的认识中,体育教师对体操增强体质、培养日常活动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等方面价值的认识比较全面。但对体操教学的美育功能和愉悦身心的价值认识不足。

2.1.2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领域内体操相关内容的认识调查表明(表3),通过近几年的学习与培训,大部分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有了一定认识。但是,由于部分体育教师盲目迎合学生一些不成熟的体育心理,使稍有难度和危险性,但却具有较高健身及生活实用价值的体操教学内容,被随意删减,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2.1.3体育教师对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认识调查结果(表4,表5)表明,一部分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前后,自己工作量的变化和新课程对体育教师要求的变化没有体会。说明仍然有一些学校不重视体育,搞形式主义,仍有一些体育教师不重视体育教学改革,不关心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和自身对新课程标准认识的深化,使体育新课程标准在这些学校得不到认真落实。

2.2中小学体操教学实施情况

2.2.1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领域体操教学内容的选择(以技巧为例)表6显示的是2/3的体育教师认可,在中小学可以教授的技巧动作。但调查发现不同学段教授的体操动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重复和交叉,动作的难度系数也随着水平学段的增加而提高。这种安排符合其他运动项目的学习规律,但有悖于体操的特点和学习规律,也不符和中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生理规律。

2.2.2运动技能领域体操教学内容实施情况调查显示,在中小学体操教学中,队列队形和徒手体操占有很大的份量,各个学校实施情况良好,实施率为100%。韵律操、健美操不受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受到青少年学生的喜爱。但在实际教学中,健美操的教授率并不太高,仅为62.3%,这说明体育教师在这一方面的能力不足。四项竞技性基本体操的教授情况也很不理想,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很大差距(表7、表8)。单杠、双杠、支撑跳跃三个项目的教授情况非常差,几乎一半的学校没有教授这些项目。

2.2.3体操教学实际时数安排新课程标准比以前的大纲,在体育教学的教学时数安排上有了明显的增加。虽然新课程表准中,没有明确规定各个项目具体的教学时数,但作为必修课的体操课教学时数也应该较以前有所增加。然而,调查的结果却显示并非如此。老的教学大纲规定,初、高中体操课的教学时数平均不得低于22.5个学时,目前,体操教学的实际执行时数,初中、高中仅为12.4个学时。学时的数量反映了体操教学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际地位。许多体操动作无法教授、体操教学效果不佳、体操的教育价值无法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得以实现等等实际问题,也与如此少的课时安排不无关系。

2.3影响中小学体操教学的因素分析

2.3.1体育经费在调查中了解到,各中小学校体育经费主要是靠从学杂费中少量支取。其中,用于课余训练、运动会补助、体育教师服装的费用就占去2/3乃至4/5。直接用于体育教学的经费可谓寥寥无几,而农村学校的体育经费更无保证。因此,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仍然是影响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一大因素。

2.3.2体操器材、设施体育器材、设施是开展学校体育的必要条件。从表8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和体育教师把体操场地、器材和设施作为体操教学设计和内容安排的依据。由于学校体育经费不足,投入少,必然导致体操乃至整个体育场地设施的匮乏。调查显示,河南省中小学体操场地、设施匮乏,不管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水平。

2.3.3体操教学自身因素中小学体操教学体系(包括体操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中的许多方面,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要求,需要加以改造。

2.3.4体育教师的体操业务水平调查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体操业务水平不高,特别是初中和小学体育教师大部分为专科毕业生。他们接受体操专门教育较少,体操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相对较低,没有扎实的体操基本功,工作期间,又不常进行体操锻炼,动作技术出现消退现象,造成他们动作示范吃力或者干脆就不会。

2.3.5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影响到他们教学的积极主动性,影响到他们教学过程中创造力的发挥。

2.3.6领导的重视程度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学校偏重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状况愈演愈烈。虽经社会多次呼吁,但情况并未根本好转。体育教育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至今没有引起一些领导的重视。

2.3.7体操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各个学段体育教师在制定体操教学计划时,往往要考虑到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选择自己较为熟悉、教授起来相对简单、危险性较小的项目或者动作。体操动作教学安排的随意性较大,也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2.3.8教学班级人数中小学体育教学班级人数较多,有些学校班级人数甚至达到80人以上,这也是影响到体操教学正常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班级人数多,体育教师担心教学过程中出现伤害事故,许多学校和体育教师就减少或取消了体操项目教学。

2.4中小学体操教学发展对策

2.4.1加大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和学校体育经费的科学化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应明确规定体育卫生经费在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专款专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也应拨出专款,支持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同时,学校的体育经费应进行科学化管理,规范使用,以体育教学投入为主,以其它比赛、训练投入为辅。体育教师也应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想方设法使由于经费不足给学校体育带来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2.4.2努力开发体操设施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据有关的政策法规,加大对一些学校办学条件的检查和监督力度。体育教师也应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充分利用地理和环境优势,加大对体操器材和设施的开发和利用。

2.4.3重视体操价值的实现,全面实施体操教学改革1) 加大体操教学改革的研究力度;2) 优化体操教学动作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适当安排一些校际间的体操比赛。

2.4.4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体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体育教师,有了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在没有昂贵的器械和设备时也可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因此,如何提高体育教师培训的效率,特别是培训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需求,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

2.4.5强化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强化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改革的信念,以实际行动赢得社会、学校、学生及家长的认可,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同时,学校也应避免用一些不合理的规定,使体育教师遭受一些不平等的待遇,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2.4.6克服学校体育改革中形式主义促使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端正对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使他们工作的重点不仅限于培养少数体育尖子生上,更要面向广大学生的体育课、课余锻炼和课外活动,要对增进最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负责。

2.4.7体操教学计划的安排应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按照体操动作的结构,规定各阶段应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按体操动作的难度,将体操动作划分为A、B、C、D等几个组别;更细致的划分是将动作的结构与难度相结合,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体操动作在各水平阶段上的简单重复,使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体操动作。

2.4.8克服或弱化由于班级人数多带来的问题体育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强化体操课教学,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 目前中小学体操教学的主要内容中,队列队形练习、徒手体操的教授率为100%;健美操、韵律操、部分轻器械体操(如跳绳)的教授率为62.3%;而技巧特别是三项器械体操(单杠、双杠、支撑跳跃)的执行情况却较差,许多学校甚至取消了其中的一些项目。2) 造成中小学体操教学目前局面的原因很多,除了课程改革以前体操教学的颓势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外,体操项目及体操教学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学校体操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与系统性;由于学校体育经费、学校体操器材设施不足,学生身体素质差和大班额上课造成体操组织困难,学校和教师害怕学生受伤;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以及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等因素。3) 加快体操教学自身改革的步伐,是改变目前中小学体操教学现状的当务之急。

3.2建议1) 高校体育院系体操教学应紧密结合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其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评价体系等各方面都应作适应性调整,使之符合中小学体操教学对未来体育教师的要求。注重提高未来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育创新能力,重视培养他们体操教学的实践能力和灵活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新课程标准对未来体育师资的要求。2) 强化培训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和对参加培训人员的管理,制定符合现代课程改革要求的具体内容,3) 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监管、检查和监督力度,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重中之重,避免体操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遇到困难时不要”的现状。4) 体育部门要加强对体育工作普及较好的中小学的宣传,也可以设立体育先进示范学校,对这类学校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和适当的政策倾斜,并引导、鼓励和发动社会力量为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提供赞助。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

[2]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

[3] 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

[4] 颜天民.竞技体育的意义[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0.

[5]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6] 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5

教学研究规划课题,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从特殊教育到中等职业教育,涵盖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覆盖了新课程的所有领域和学科,涉及了课程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材开发、考试评价改革、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等当前新课程实验的重大实践问题,研究内容全面具体,研究方法灵活多样,研究原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经过“十一五”以来的研究实践,我们高兴地看到我省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走科研兴教之路,扎实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在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目标任务实现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同时,通过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实现了教育工作者自身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发展也不平衡,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和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切实领会贯彻《教育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教育教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定位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每一个学生的和谐发展服务,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更多善于思考、富有责任感、勇于进取、敢于实践、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遵循规律,提高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应当注重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要提高认识,充分领会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在基础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实现纲要的要求,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也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与路径。基础教育领域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育教学研究作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探索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摆在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实研究力量,扩大研究规模,突出研究重点,追求研究实效,推动我省基础教育水平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提升。

二是要明确重点,找准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

在新的起点推进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必须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

第一,要在新的工作机制基础上总体规划、综合研究。课题研究要努力与提升学校的品质、品位、品牌结合起来,在研究如何丰富和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上多下功夫,开展卓有成效的立项课题研究和校本教学研究,找自己的问题,说自己的话,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涵,不要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要努力与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结合起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引导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专业素质、形成先进教育理念、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最终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不能单纯地为做课题而做课题。要努力把局部的、微观的研究和综合的、宏观的研究结合起来,不管课题研究侧重在教育教学的哪个方面或哪个环节,我们都应该从学校育人的工作层面有一个总体规划,这样才能使课题研究渗透到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课题研究的成果才能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从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要努力把区域的、学校的研究和比较研究结合起来,立足区域、学校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同时开阔视野,加强横向比较研究,加强与其他学校、地区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了解其他学校、地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态势,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在比较研究中促进自身深化改革、科学发展。

第二,要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传承创新、长远谋划。要深入研究分析省内外、国内外相关课题的发展背景、经验教训、成败得失,尤其要注重总结梳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反思历史,继承优秀经验,拓展研究思路,创新思维方式,革除落后观念,开辟研究领域,通过研究找到解决现实矛盾、困难、问题的切入点和行之有效的办法。同时,还要站在课题研究和学科发展前沿,前瞻性地思考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把现实问题的解决和长远发展的谋划结合起来,为推动基础教育教学科学发展争取主动权。

第三,要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领域和环节上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加强德育体系建设和德育课程研究开发,探索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和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研究,特别是重点研究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突出教学的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要重点研究学生成长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研究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教学内容的容量、难度的分布及其与学生认知发展的逻辑关系,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留给学生足够思考和实践的时间,以及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责任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要积极探索学校课程建设,加强课程对学生、教师、学校的适应性研究,创造性地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开发课程资源,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丰富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打造学校办学特色;要深化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研究,探索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评价方式,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评价的研究,改革过去传统的以文化课纸笔测试为唯一评价方式、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弊端,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特长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三是要加强规范,打造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广东品牌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注重规范建设,加强课题管理,突出绩效评价,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全面提高研究的内涵、质量和品格,努力形成研究的特色、优势和品牌。要重点打造一批有研究基础、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全国领先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推动形成在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上有较大突破的原创性成果。要尊重各地、各校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水平的首创精神和首创经验,注重总结、提炼和推广科学经验,加快形成体现广东理念、广东特色和广东风格的实践研究成果,打造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名校长、名教师、名学校。要创新研究方法,改变单一的基于经验和文献的思辨研究模式,注重数据分析、调查研究、实证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强调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使研究成果更具针对性、更有说服力、更切实可行。要统筹研究过程,注意边研究边总结边反思,使研究的过程成为促进学校改革、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过程。要重视教育教学研究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使先进教育思想理论从实践中来,又让先进教育思想理论指导实践发展,促进广东基础教育教学科学发展。

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本应考”;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2-0005-02

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文明时代,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把全世界连接了起来,成为一个全民参与的时代,数字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人们带来恩惠、便利、享受,与此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生活、工作和学习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和挑战。利用好信息技术,使之发挥更大效益,同时处理好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现代人的标志性能力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引起了教育教学的革命性变化,这一估计应该并不过分。从发达国家到后发国家乃至我国,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世纪末乃至新世纪的开始十余年,现代信息技术走过了从量到质的普及,从辅助教学到拓展教学、整合学科等进步和改变过程。目前至少我们可以说,无论是学生的学,或者是教师的教,亦或是校长的管,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改善和改进了教育方式方法,几乎成为中小学微观教育教学领域改革中最重要的支撑和影响要素之一。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或掌握程度很差,就会极大地影响教学质量、教育均衡程度和教学改革的方向、重点和水平。现代信息技术是教育的工具,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甚至重要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思想和意志,它改造了教育教学的所有重要的影响因素,使得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成为可能,学生利用数字科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依照个人的情况主动建构知识,充分发挥了学习无国界和学习无时限的优势,创造新形态的学习革命,也宣告新学习时代的来临,并已成为未来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今天几乎不可能离开现代信息技术来谈中小学教育教学。

一、信息技术未列入中高考综合考察的原因

现代信息技术如此重要,它不仅仅是教育的工具,也是教育的目标之一,但是,在我国目前信息技术依然被置于学校的边缘,只是用于专门课程中,我们却没有真正重视它和运用它。对于这项现代人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学了,也考了,但是如何运用它来学习、来处理信息、来形成判断,却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试问,对于曾经和正在改造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信息技术,对于标志着现代人基本能力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为什么不能应用到中高考,为什么不列入中高考中实际的综合的考察呢①?原因应该有以下几个:

一是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不高。这是我国的现实,穷国办大教育,难免资金短缺,中西部地区信息技术设备配置长期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致使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力度和内容受到制约,同时,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培养没有了寄托。

二是教育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一些学校的教师和校长无端排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认为信息技术会冲击和干扰正常教学,滋生学生的网络依赖,有的甚至还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会让学生变坏;很多学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程度不高,仅仅停留在打字或简单的幻灯片制作上;很多学校将电脑配备作为摆设,根本不让学生进微机教室上课,微机室只为迎接参观和检查所用;有的学校微机上不了网,阻碍了网络技术和知识的普及。

三是带笔记本电脑进入中高考考场(以下简称为“带本应考”)的操作困难。如果允许带本入场,技术上就必须保证公平,笔记本要相对统一,本上所带软件以及网络速度要一致;考试的信息技术水平要相对一致,国家要重新审定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考题的设计难度增大,需要绕开计算机和互联网设计试题;考试安全问题更加复杂,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弊问题会相对严重,需要设计预防措施和修改原有的一些考试安全和监督方面的规定。

二、“带本应考”的可行性分析

困难能否克服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首先,新世纪以来,国家即下大力气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和配备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作为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在中小学普遍开设。 2003年,国家又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②,为广大农村中小学分批配齐了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必要的教学软件。地方政府和学校也都想方设法在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以及硬件配备、软件开发和师资培训等方面增加投资和给予政策支持。到目前为止,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并不再构成启动“带本应考”的实际障碍。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上不存在争议,其不受重视甚至受到忽视的重要原因恰恰是没有“带本应考”的政策设计。按照我们目前的教育评价政策,升学考试仍然是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和社会声誉的重要甚至是主要因素,因此某种知识或能力被列入考试内容,自然就会成为导向,而不再需要自觉和说教。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教育承载社会流动的近乎最重要的渠道的现实压力下,除了改变竞争的规则本身以外,其他手段要么是隔靴搔痒,要么是缘木求鱼,至少改变规则是最经济的手段。

再次,“带本应考”可行性的解决恰恰解决了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中的最难部分。硬件和技术问题之前已经有所阐述,终究不应当过于放大,解决起来基本上属于主动性强弱的问题,或者说是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有无问题,我们不能由于过分的路径依赖而不思进取和改革,眼睁睁的看着内耗的扩大和蔓延。至于命题的难度,恰恰是中高考命题改革的契机,也是以中高考引导教学改革的最佳途径,是对应试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向的强烈的和根本性的支持。

三、“带本应考”将会带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根本性改革

假如实现了“带本应考”,不言而喻,就会带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根本性改革。首先,对传统学校教育构成挑战,主知教育会受到强烈冲击,死记硬背的大量死知识会遭到摈弃,学生不会担心大量繁难无聊的计算。其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会进一步得到加强,我们距离现代化更近了一步,信息社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才会凸显出来。再次,数字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具体思考是对“知识”和“能力”的再认识,能力的考察将成为考试的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德育优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能力考察则始终是个难点,对高考试题的分析表明,知识的记和背仍占相当的比重。应该说针对死知识的考题设计也相对容易些,而对能力的考察则需要更多的教育和教学的储备和对学科知识方法技能思想的考量。再次,以人为本在教育中会得到充分体现,将考试的一张试卷,发展到多个学科的整合试卷,学生自己决定要考什么,什么时间考。主知教育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对学生发展的人文性产生了低视,千人一面,司空见惯。知识不是纯粹工具,还是人类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手段。“带本应考”将弱化知识的唯一性,增强知识的人文性,使得教育在功能回归上迈出一大步。

假设毕竟是假设,距离现实还有很长的路。但是这种新思路是必要的,我们的教育必须应用于社会的许多方面,如果假设成为目标,就会导致一次教育的革命,会对现实产生真实的影响,未来的科学发展水平、国家安全保障和人才培养的高低、成败,取决于今天我们对这次数字革命认识的程度。因为,毕竟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在困境中滞留的时间太长了,正向的尝试很有必要,哪怕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注 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