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设计的美学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代设计的美学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代设计的美学特征

当代设计的美学特征范文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悠远,许多传统美学思想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和发展观,这些传统意识倡导美和善的结合,指引我们在时代的进程中前行。在经济发展、技术精进的当下,设计的发展形态以及表现形式空前多元,设计对人们生活的浸透和影响日益加深,在此视野之下,通过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以及视觉创新,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以及传统美学思想的弘扬与传播。

关键词:

多元化呈现 融合创新 传统美学观

我们身处在一个空前的设计时代,社会文化特征、科学技术条件以及信息传播媒介均发生着悄然的巨变。设计,作为影响和改变我们社会生活和生存方式的重要手段,其观念和边界也在不断地拓展和更新。多元的设计生态,是指设计多元化的呈现方式、表现形态以及发展状态,它是设计发展的必然。在多元的设计生态格局中,寻求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的契合,寻求设计多元化与差异化的融合,是当今设计师的共同心愿和追求,符合世界设计发展的走向。在此视野之下,提炼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特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和行为方式融入当代设计,是设计本土化的重要途径,对设计的创造性发展以及传统美学思想的弘扬,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设计的多元化呈现与传统美学思想的回归

随着新技术的瞬息万变,人类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空前释放。在设计领域,数字绘画、智能建筑、移动多媒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仿生互动艺术等一大批新技术的介入,使设计呈现出异常多元的表现形式和种类。但与此同时,当我们置身多元化设计生态的格局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传统文化的深层认同也正在逐渐淡化,随着视觉信息的海量冲击,同质化设计的无节制使用与简单复制,带来了设计的诸多负面影响,艺术精神和传统美学的审美水准逐渐趋弱,单向地推崇技术或西方的设计模式并不能使设计的创造力和感染力得以加强,由漠视传统文化积淀所引发的设计模式化倾向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简单化的中国传统元素堆砌,也使得设计与文化背离,甚至造成文化的误读。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呼唤传统美学思想的回归显得尤其重要,当我们试着从传统设计美学思想的自然观、哲学观、物用观入手,利用宽边界的文化浸润,挖掘消费时代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时,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将变得不再陌生,这也正是弘扬和推广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意义。

二.传统美学观念对设计的影响

当代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各个设计类别间的关联性日益加强,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讲,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造物、造型或设色,它包含一种全方位的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关系。尤其是随着“数字化生活”、“新媒体”等技术的发展,设计传达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交互式等趋向特征。正是由于技术的空前进步,为设计的功能形态与审美需求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它需要我们通过理性分析,去寻求有价值的设计创造,从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去寻求传统美学观念的当代认同,并且通过潜移默化的设计引导与接受加以弘扬和推广。

从当代环境艺术、空间设计等领域观察,我们很容易便能感受到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崇尚顺应自然,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老子》提出宇宙本体论的道,以丰富的例证阐述“有无相生”、“虚实互补”的空间观念,对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以及产品造型原理指明了方向。从老子的“道”与良匠之道的匹配,再到庄子人与自然同构的信仰,无不体现古人“道法自然”天人帼通的和谐之道,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就美学意义而言,代表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生存方式。当人类饱尝污染等工业文明的恶果之后,返身面向传统,寻求海德格尔所提倡的“诗意的栖居”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美学观念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成为“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最好阐释。这些审美要义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当代设计的实践,当我们越来越烦腻单调粗暴的城市天际线的时候,其实内心已经在召唤那些能够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高度融合的好去处了。

从当代设计的沟通方式研究,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设计逐渐走向多媒体的交互时代,互动广告、互动游戏等触动着我们的感观经验。网站UI设计成为人机交互的重要界面,UI界面设计体现复杂的心理认知、设计传播等内容,它具有很强的品牌意识与文化特性,它是设计参与国际竞争的活力要素。在当代多元化的设计生态格局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他们的网站ul设计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视觉形态,作为网络信息表现的窗口,那些创意独特、善用传统美学观念的视觉呈现,能够极大地提升网站浏览者之间的深层次互动。在游戏动画等开发领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造型元素融会贯通,通过形式、技巧、色彩、造型的创新,赋予游戏动画风格的突破,这些都体现着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无处不在的深刻影响。

我们从当代产品设计的角度观察,也能够充分领悟到传统美学观所强调的“器完而不饰”和“大道至简”的审美志趣。“简”绝非简单之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是一种从容不迫、简约舒朗的美学呈现,是留给当代社会每一个设计师的天然命题。这些传统的美学思想和观念对当代设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我们从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美学所倡导的“少则多”、“实用就是美”的功能主义设计理论中,乃至当代设计所倡导的“互动设计”等设计理念和美学主张中,都能看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至简至纯几近神性的体验。

三.设计与文化的融合成为弘扬传统美学理念的重要途径

(一)传统“形”“象”特质与设计的创新融合

设计常常通过文化的因素去创造和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从文化的视角去研究设计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设计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文化是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是他们习得、共享、并代代相传的观念和习惯的总汇。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哲理,由文化形态和特征所呈现的传统美学观念,为我们提供了当代设计的审美依据。尤其在多元设计生态视野下,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品味,是决定设计品质的关键。

传统文化与设计的创新融合,应该从文化最深层的特质中去挖掘,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大象之美”的体悟。这中间即有超越物象不可形却有大美的真实,又有以可见抽象之形,表现不可见之象的“类象”。以你中有我、相克相生的太极鱼图形为例最为典型,其蕴含的简单却又恒动的生命规律,以图形表现天地之象,体现了图案骨式的阴阳之美。由此而衍生出的民间对1禺图案,诸如成双成对、僵让调和的“喜相逢”等图式,更是让我们喜闻乐见。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种由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依据这种传统美学思想的牵引,在现代标志设计实践中,我们获得外形圆满、寓意无穷、极具视觉包容力的重要设计元素,它祈福圆满、既动又静的图形化象征意义,拉近了我们对于文化的亲近感。当代设计的某些乱象,是既不能善用技术所提供的便利,也不能从传统文化的特质中提炼吸取,而是从自身的一己私利出发,套用滥用、简单复制所谓传统的“形”。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之中对于“形”与“象”的追求,是当代艺术设计重要的审美取向。“形”作为一种可见的形态,它不仅仅包含单纯的美学意识上的形,同时也包含了满足设计功能需求的形态。在设计的表达过程中,“形与象”二者的结合缺一不可。当代家具设计中不乏一些优秀的设计案例,它们创造性地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和形式,将传统造物中形神兼备、择形传神的美学思想表达得精准到位。例如,(图一)这套坐墩和几的设计,源自“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古训,即有动感的有机形态和数学之美,又给予了多用途的功能需求,同时还传播着传统文化的理念与观点,称得上是一件品位绝佳的好设计。

在当代多元化设计生态格局下,我们不难发现其所隐含的传统审美的线索,在高度物质化的今天,品味高雅、形式简练、材质朴拙的设计即节约了能源,又合乎现代设计的功用,同时还能够承接传统文化与审美,成为当代设计实践追求的新平衡。全国大学生设计大师奖的包装设计作品《赏荷》(图二),通过荷叶包装的形态,将品茶者边饮茶边赏荷的意境和视觉效果表达得淋漓尽致,既有作为“形”的美感,又有传统美学精神中简练纯朴、灵秀和谐的美感,体现了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浸润,这些设计将美和适用带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对弘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积极的意义,体现人们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在多元化的设计生态视野下,对传统美学理念的弘扬和推广不仅仅只依靠技术的介入,更需要把握设计思维的特征,通过潜移默化的审美接受,将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学理念传递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传统自然观的设计融合与审美诠释

收天纳地的空间意识,作为传统美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质,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尤为明显,我们知道,建筑的美不仅包括造型的美感,更深层次的挖掘来自于对地域文化、生活方式的美的呈现。收天纳地不仅是将自然的环境结合到空间设计中来,也意味着将人们长久的生活习性和特质也收纳进来。江南地区一所大学的校区设计,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特性,学校淡化边界,将江南小镇的阡陌巷道融入到空间设计之中,使人们行进在现代的建筑之间,却能深深地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浸染,这是对收天纳地的传统意识的极致运用,当人们置身其中,体验建筑、人以及周边景致的浑然交融,潜移默化地便能感受到传统美学思想的深意,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另一个收天纳地的空间美学杰作,是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作为传统美学观念与现代审美结合的经典,它处处传达着优雅丰富的空间气质,很好地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收天纳地在这里化为自然、物境、光影、人文等诸多因素。博物馆的石山水画和叠落山墙(图三),将中国传统的线条之美和文化元素表现的入木三分,在现代多元化设计的语境之下,这些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设计,让传统之美寓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弘扬和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传统美学思想的传播与视觉创新

(―)视觉创新拓展了传统审美的体验

传统文化以及美学观念的传播,常常借助于创新的视觉形态和符号来完成,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例,随着视觉传达方式的多元化以及人们需求的增长,视觉传达设计日益呈现多维化、虚拟化的特点。通过借助网页界面、人机交互、幻影成像技术等视觉创新形态,视觉传达设计以其特有的广泛眭,传播着传统美学思想的视觉理念,对大众审美意识的显著提升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传播传统美学思想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视觉元素,表达观念和意图,从传统文化的视角点醒人的灵魂,用艺术化的设计语言和美感唤起整个社会对传统美学思想的精神需求。新近开放的福州规划馆,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和传统审美的意趣,展示福州的传统元素、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利用一比一的等身幻影成像技术,将三坊七巷的水榭戏台引入馆内,站在“水榭戏台”前,人们便可以看到省实验闽剧院演员倾情演绎的经典剧目,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触摸交互界面的多媒体杂志进行阅读,使我们得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闽剧这门艺术。许多历史文化展览、传统艺术展示正是通过设计的视觉创新,传播和推广传统文化的精神以及地域文化的特色,取得良好的效果。

传统美学思想的传播与视觉创新,离不开技术的参与,设计借助于技术的进步,使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丰富,审美体验更加真实。全息影像技术、互动式广告终端、移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盛行,使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信息传达的效果和质量日渐加强,尤其是一些传统文化、历史资料、建筑模型等信息符号的展示,利用全息影像技术便能营造亦幻亦真的氛围,并且具有强烈的立体感。人们利用设计和交互技术的介入达到信息互动的目的,提升了受众的参与度,更好地传播了文化。技术和设计的创新融合,扩展了设计的边界和表现形式,从客观上有利于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审美观念的体验。

(二)人文意识的提升有利于视觉创新的生成

在多元化的设计生态视野下,视觉创新应该避免人文痕迹的淡化,技术有时候也会成为一把双刃剑,工具和技术需要富有创造力的设计思维与之相适应。在任何时候,想象力和视觉创新都应该是设计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时下,设计尤其需要富有文化底蕴的独创精神,真正的原创精神来源于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历史以及文化传统的深刻认识,设计不仅仅受到材料、技术、工具、表现手法的显性影响,也受到诸如文化传统、精神气质、人文意识等方面的隐性影响。现代设计发展到今天,带来了大量设计模式化的倾向,当我们面对新技术簇拥下的各类设计时,我们确实也为某些同质化、模式化的设计深感担忧。对传统设计元素缺乏了解的滥用,将最终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视觉误读,毕竟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之中,并不仅仅包括大街小巷所充斥的各种水墨和古币造型之类的视觉表象。

视觉创新要求设计师自身人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姿,例如汉字、书画篆刻、陶瓷、木刻、园林、民间艺术以及戏剧典故等等,这些都是当代设计取之不尽的源泉,时代呼唤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的创意人才。视觉创新,要求设计师具有很强的文化解读能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设计师能够很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气质和时代感,得益于其弘扬和开发民族文化的创新思考。以这幅鱼形碗的产品造型为例(图四),鱼在中国古代就具有吉祥富贵的含义,代表着风调雨顺、年年有余的吉庆期盼,这件作品创造性地将鱼形贯穿于碗壁,既有自然亲和、如鱼得水的视觉寓意,又有把握现在、丰厚有余的时代感官。这些产品能够从情感设计的视角,挖掘中华民族深入人心的吉祥意识,体现了设计与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和谐交融,丰富了产品对于传统意蕴的视觉表达。

视觉创新还应该注重设计人性化的诉求,将功能化的物性转化为人性化的真实。在追求设计人性化的过程中,人情味设计的重拾,是设计多元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富有人情味的设计容易唤醒我们特定的情感、文化感受、历史意义等,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历史的、文化记忆性的态度,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以及美学思想的理解与接受。在视觉创新的过程中,针对传统文化悠远的象征载体,应该进行当代语境下的视觉符号的研究和开发,以避免传统素材的片面运用和设计的跟风盲从。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于传统美学观念的弘扬,应该是一次“传统美学时代化”的更新与升级,体现传统美学观念与当代设计的联结,为我们今天的时尚生活带来古老而又清新的气息。

结语

当代设计的美学特征范文2

关键词:美学视角;博物馆建筑;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4-0092-02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建筑是重要的公共建筑,为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实现社会功能提供了物质保障。新形势下,博物馆建筑在诸多方面满足了不同部门的需求,充分体现了博物馆建筑的美学内涵与价值。本文针对博物馆建筑的美学特征与发展进行解析和展望,对于展现当代博物馆建筑的美具有积极意义和切实价值。

一、 当代博物馆建筑美学界定

博物馆建筑是标志性极强的公共建筑,是指专门为博物馆进行各项展览工作,开展各项服务活动而设计修建的公共建筑,是用来收藏、保管、研究和陈列、展览有关古文物的重要场所。既可以是包括博物馆各项工作用房的一个综合体,也可以是包括陈列馆、库房等在内的多个建筑组成的一个建筑群。博物馆建筑与其他类型的建筑不同,具有特殊使用功能。

当代博物馆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共建筑类型,有更高更特殊的要求,是重要的美学载体,包含着深厚的美学内涵。当代博物馆建筑要具有美感,必须从人文因素出发,符合广大参观者的审美观念,充分考虑不同人群对欣赏美的要求,从而体现博物馆建筑的美学价值,充分展现出当代博物馆建筑完美的外部形象和内在空间。博物馆建筑是给参观者第一印象的事物,代表着一个区域、城市或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具有较高的地域性和艺术性,是一个区域文明发展程度的集中体现。当代博物馆建筑的美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部形象,更多的是体现在博物馆建筑完善的功能、建筑的寓意、合理的采光以及发展的空间等诸多方面。

二、当代博物馆建筑的美学价值

当代博物馆建筑具有造型独特、风格迥异、功能完善的特征,充分体现出广泛的美学内涵。当代博物馆建筑作为美的重要载体,是一件处处体现艺术特色的精品,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魅力,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感官上的享受,有着无可替代的美学价值。

(一)完善的功能

当代博物馆建筑功能完善,是一个集收藏、研究、展示、宣传、休闲、办公等于一体的场所,各区域都针对各自不同的用途,经过精妙的设计,发挥着各自强大的功能。在藏品区域重点考虑安全、温湿度等问题,针对藏品的特点设置合理的通道,满足藏品出入库和布展的需要。宣传区既要注意宣传内容的导向功能,又要考虑宣传对象的复杂性,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休闲区是当代博物馆建筑的重要功能区域,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休息需要而设置的,要充分考虑博物馆的规模和人们的实际需要,注意与展区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影响参观者。

(二)独特的建筑寓意

当代博物馆建筑与其他建筑有着较大的区别,体现出独特的美,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地域、人文、历史等特征,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当代博物馆建筑造型独特,风格迥异,但又能从实际需要出发,与周围建筑和谐统一,使建筑功能与实际需要完美结合,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不同博物馆建筑的设计目的和背景不同,导致建筑寓意的独特性,这种独特的寓意能让参观者记忆深刻。

(三)科学合理的采光

博物馆的展品是通过视觉传递给广大参观者。因此,当代博物馆建筑特别注意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合理的采光照明,合理的采光能提高展览效果和观众的视觉效果。目前博物馆的采光主要有自然光、人工照明、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三种方式,充分运用自然光是博物馆建筑的重要任务,自然光既能更好的发挥光的作用,又能让展品得到有效的保护。当代博物馆大都采用透明玻璃屋顶和金属遮阳片相结合的顶棚设计方式,充分地利用自然光并配以先进的照明设施,让展厅光线充足,使参观者的心情愉悦。

(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由于博物馆藏品和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当代博物馆建筑要适应发展的要求,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同时,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需要不断增强,博物馆的服务功能也要不断增加和完善,这就为博物馆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出发点,不断完善博物馆的各项服务,是当代博物馆建筑发展的方向。因此,当代博物馆设计建设时要用发展的眼光,不断更新服务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当代博物馆建筑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三、当代博物馆建筑的美学功能

博物馆作为一个服务大众,展示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场所,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观实用、造型独特、功能全面成为当代博物馆建筑发展的主流趋势,体现出当代博物馆建筑强大的美学功能。

(一)当代博物馆建筑能够表达博物馆展览的主题

当代博物馆建筑包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处处体现出博物馆展览的主题内容,博物馆建筑成为展览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博物馆建筑要与展览之间进行完美的融合。随着美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建筑能利用自身特征充分体现展览的文化内涵和理念,注重建筑空间带给参观者的体验,利用博物馆建筑无声的语言,将真实的感受通过视觉传达给了参观者,使参观者的精神和心灵受到强大震撼。

(二)当代博物馆建筑能够提升博物馆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要的不断提高,当代博物馆的功能也不断完善,从过去单一的展览、陈列、研究基本功能向教育宣传、休闲娱乐的服务性方向发展。博物馆已不仅仅是人们参观学习的地方,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与其他机构连成整体,增加了一些娱乐,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成为了提供各种文化活动和服务设施的综合体。

(三)当代博物馆建筑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

当代博物馆建筑作为建筑领域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造型、迥异的风格及完善的功能,体现出较高的建筑的水平,并能与所在城市的建筑和谐呼应,成为城市建筑美景,呈现出强大的美学效应。随着博物馆建筑造型和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博物馆建筑成为一个城市标志性建筑,以独特的美吸引大量的参观者,带动旅游业,促进城市的发展。

四、基于美学视角下的当代博物馆建筑现状分析

当代博物馆建筑是为博物馆提供场所的公共建筑,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特征,具有强大的美学价值。随着博物馆建筑的日益繁荣,当代博物馆建筑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当代博物馆建筑规模盲目追求大型化

当代博物馆建筑规模的盲目大型化,导致了博物馆建筑造价及日常维护费用增加,使博物馆的投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博物馆的正常运行。博物馆建筑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需要与城市的文化环境相融合,大型化的博物馆建筑难以与城市文脉融合,容易出现二者不协调的现象,影响了博物馆建筑的美学效果。

(二)当代博物馆建筑风格单一,忽视功能要求

博物馆完善的功能是博物馆建筑的直接目的。当代一些博物馆建筑的风格单一,大都是西方古典式的复古主义风格,片面的追求符号式或直接模仿某建筑,忽视了所在城市的环境因素,没有充分考虑博物馆使用功能的需求,这样就造成博物馆建筑造型与功能相脱节,博物馆建筑风格与环境因素不协调,博物馆建筑布局与博物馆的陈列要求不符等诸多问题。

(三)当代博物馆建筑忽视参观者的活动

博物馆建筑主要用途是为广大观众参观提供公共场所。参观者是博物馆建筑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当代博物馆建筑要把建筑本身功能和广大参观者的需求有机结合。但是当代博物馆建筑过分关注陈列展品的设置,而忽视考虑参观者的主体因素,常常把参观者严格限制在一个规定的空间区域,忽视了参观者的活动。

五、基于美学视角下的当代博物馆建筑发展趋势

当代博物馆建筑的发展与博物馆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功能与理念不断提升,促使当代博物馆建筑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一)当代博物馆建筑新的美学方向

随着人们素质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水平也不断提高,对于当代博物馆建筑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这就要求博物馆建筑改变传统的风格与造型,不断提升美学水平。在新美学观念的引领下,当代博物馆建筑运用新的美学思想和手法,在保证满足完善的功能前提下,合理采用新美学观念进行创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博物馆建筑的美学水平和艺术品位,使博物馆建筑与展示内容更加融合协调,符合当代博物馆建筑新的美学发展方向。

(二)当代博物馆建筑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当代博物馆建筑要具有美感,就必须符合大众审美观念,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人对美的需求,体现出博物馆建筑的美学价值。当代博物馆建筑要努力符合不同人群的审美要求,实现与当代大众审美观念的有机结合。同时,当代博物馆建筑应顺应美学发展潮流,努力塑造成为公众乐于主动参与,可以实现公众全方位提高与完善的公共活动场所。参观者去博物馆不仅能探寻到历史文明的印迹,欣赏到博物馆建筑美,更重要的是能享受到一种新的美学体验和交流的乐趣。

(三)当代博物馆建筑广泛运用艺术因素

博物馆建筑的艺术性是指建筑形态和环境空间所体验的美学观念。当代博物馆建筑能够充分体现出艺术性和文化价值,直接影响人们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广泛的运用艺术因素是当代博物馆建筑需要考虑的突出理念和重要因素。博物馆建筑具有特殊功能,对艺术因素的运用有非常高的要求,在当代博物馆建筑中广泛运用艺术性,能使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形态更加多样化,提供令人震撼和多变的空间,实现与臧品展示的完美结合,营造激动人心的展览氛围。

总之,当代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蕴含着重要的美学内容和美学价值。在博物馆功能日趋多样化的形势下,博物馆建筑多样化的造型和唯美风格使博物馆建筑的美学范畴不断扩大,成为时尚和美的代名词,成为精品艺术的代表作,承担着传播美学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当代设计的美学特征范文3

关键词:美学;室内设计;环境;艺术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完善空间、传播文化、创造美的艺术,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完美的室内设计产生于高度的现代文明,成功的室内设计同时创造着先进的文化。作为美学分支的艺术与技术美学是指导室内设计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是研究设计领域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一、 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就本质而言,室内设计是将多种视觉的物质元素组合构成具有三维空间形态特征的造物活动,属造型艺术的范畴,然而与其它纯粹欣赏艺术形式不同的是,室内设计同时具有着实用的动能属性[1]。从形态学的角度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及内容任务主要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一)空间要素: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因此,设计者不能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要勇于探索发现时代技术与审美特点赋于空间的新形象。

(二)美学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应做到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设计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应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三)美学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的柱子等建筑构件以及墙、顶等各界面,对其进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装饰,是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和丰富多变的装饰形式,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审美效果,同时亦能体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

以上美学要素虽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却不能孤立对待,因为从形态学的角度分析,总体应大于所有个体的总和,仅仅依靠总体中的一部分不能解释总体[2]。因此,室内设计整体审美价值的产生要凭籍各美学要素统一框架下的意义整合而获得。

二、 室内设计中的审美意义表达

处于随社会变化而不断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或称室内环境设计,应确立整体环境的设计观念,这里的“环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建筑实体围合形成的室内环境,它主要包括室内空间形态、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诸多要素;其二是指包括建筑外观在内的庭院、街道、广场乃至整个社区、城市、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大环境概念。

人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背景、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在不同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与理想精神,所有这一切经历史的积淀与传承而形成具有个性差异、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它和地貌、物种、气候交织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个地区的自然与文化景观。以人为中心的室内设计,不但要从功能上考虑符合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所需的各种实用要求,而且更应从心理方面进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需求的人文关照,以及满足人们渴望亲近自然的愿望。室内设计作为文化的物化创造活动,其风格形式的表现应从大环境整体的高度,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方法,把室内环境视作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对设计元素在组合中的符号化处理,使能指与所指有效结合而具意指作用,充分运用设计形态符号的象征、隐喻功能,准确反映出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以及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

室内设计的“里”,和室外大环境的“外”,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大环境系列“链中一环”的室内设计,不可脱离开大环境中的自然、文化与社会特征、意义而孤芳自赏。正是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内环境设计,就愈加需要对环境整体综合因素有足够的了解和分析,着手于室内,但着眼于“室外”[3]。当前室内设计还存在着相互类同、缺少创新和个性的情况,对环境整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从而使设计缺失内涵而流于一般,设计构思局限封闭。

三、 室内环境的现代美感

当代室内设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便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设计的科学性在带来空间环境功能的合理、舒适、高效、安全的同时,其结构、材料、工艺本身具有的技术美感与设计形式处理产生的艺术美感,共同形成了当代室内设计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室内环境的创造中,现代美学要求室内设计不但高度重视艺术性,而且还高度重视科学性,及其相互的结合。从建筑和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具有创新风格的兴起,总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促使室内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以及为创造良好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当代室内设计的科学性,除了在设计观念上需要进一步确立以外,在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视,设计者已开始认真的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确定室内物理和心理环境的优劣。另外,在设计表现方面,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和绘图的广泛普及应用,可使我们在初始设计阶段中便能运用其所提供的三维视觉技术去探测第四维效果[4]。例如美籍华裔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讲学时所展示的华盛顿艺术馆东馆室内透视的比较方案,就是以电子计算机绘制的,这些精确绘制的非直角的形体和空间关系,极为细致真实地表达了室内空间的视觉形象,并把新技术产生的视觉美感展现在我们面前。

针对当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高科技和高情感问题,室内设计在采用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当高度重视并运用现代美学原理,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量,从而创造出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和形象、以及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当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中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和满足。

综上所述,处于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离不开美学理论的参与和指导。理论必须是明白清楚的,它是学术和应用的重要工具。没有理论的指导,室内设计便缺乏组织基础且是脆弱的。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当代室内设计应因地制宜地有效借助美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并紧跟时代和尊重历史,从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具有民族特点、地域风格、充分考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设计手法,创造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文化内涵意义与审美价值的当代室内设计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44-156.

[2] 陈波.浅谈现代工业建筑美学[M].山西建筑,2006年13期.

当代设计的美学特征范文4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立志写意”之说,寄情于山水,陶冶情操,更是中国古代艺术家的终身追求。可以说,中国古人无论是对山水的描绘还是对山水的再创造,都是一种性情的陶冶,都是自身追求山水、亲近自然的思想感情的寄托,都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乐趣。中国古典园林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山水写意,寄情于景,这一点和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在中国历史上画论、园论是混为一体的,很多绘画家也是古典园林的设计者,其在绘画中的写意、构图等元素均体现在园林的创作中。基于以上所述,中国传统绘画和古典园林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1)意境的相通

在山水绘画中,可以通过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来创造出画面独特的意境,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又很容易引人入境,引发人们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在古典园林设计中则可以通过山水、植物等空间缔造手法,营造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2)崇尚自然

两者都体现出自由、不受约束的自然理念,无论是对山水的描画,还是对山水的创造,都体现出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生活理念和人生态度,很难在山水绘画以及古典园林中感受到有异于自然的违和感,整体都表现出“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尊重自然”的创作和设计理念。

2当代园林设计对古典园林设计的承接

当代园林设计和古典园林设计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当代园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加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具体表现如下:

(1)布局结构的承接

现代园林设计继承了古典园林设计中移步换景的结构布局,以营造出“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在有限的空间内赋予景观多层次的变化,在表现出重点景观的前提下,采用“峰回路转”的处理手法,完美体现整体的园林景观。

(2)情景交融的承接

现代园林设计与古典园林一样,都注重“意境”的运用。现代园林设计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新材料将山水加以更高程度的提炼,抛去刻意的模仿,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以及心理寄托,如放松心情、缓解生活压力、追求自然等情趣追求,不仅高度融合了建筑、美学、文化等,更是加入了设计师个性化的思想追求,以抒发人们心中的真实情感。

(3)自然观的承接

现代园林设计同样重视自然规律、崇尚自然,并将生态自然的理念融入到我国传统的古典园林设计中,在考虑生态适应性的同时,重视对空间格局以及过程的控制,不仅体现着自然资源的价值,更是融合了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3传统山水绘画对当代园林设计的美学影响

传统山水绘画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当代园林设计的美学影响,并结合时代特征,呈现出现代园林的美学特征,具体如下:

(1)传统山水绘画和古典园林都是中国艺术宝库的珍品

其艺术设计手法和美学内涵对于现代园林设计来讲,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现代园林的发展不仅要求要从城市的整体规划出发,亦要实现自然美和人工再造美的完美结合。在当代园林美化的过程中,应以人为本,而美化作为一项功能,应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人、环境、自然生态成为一个完美的有机组合,体现综合美。

(2)纵观中国大家的山水画

可以得知,没有哪两幅画是完全一样的,既表现在立意的不同,又表现在绘画构图的不同。归根结底在于所描绘山水的特色所在以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不同。体现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就在于现代园林的设计应突出体现特色化,因地制宜,做到与当地文化的完美结合。在现代园林设计的空间布局中,一方面要结合所在地的地理特征、文化内涵、民族特色等进行构造,再者在山水的布局缔造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建筑特点、色彩等空间布局手法,如江南园林的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自然环境、传统设计手法等,设计出集生态、文化、使用为一体的艺术园林,体现特色美。

(3)在当代园林的设计中要充分重视对新科技、新材料的应用

如音乐喷泉等塑造园林的动态景观,为园林营造出勃勃生机的景观画面,同时可以利用现代建筑材料的质感、轻盈性、色彩美等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从而极大的提高现代园林的观赏效果,体现现代园林设计的灵动美。

4结语

当代设计的美学特征范文5

“红色年代”的创意思路就是以这样的一个背景建立起来的品牌。通过“红色”这一主题元素,进而开发包装、书籍、唱片等个性化衍生产品,逐渐在消费者心中树立“红色年代”这样一个创新型的品牌。在“红色年代”品牌中由于引入“红色”这一经典概念,也使品牌自身的品位和价值得以提升。

一、“红色年代”品牌创建的文化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文化自觉,自尊,自信的增强,建立具有民族特性的有机设计体系的任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然而从设计实践来看,大多是把一些诸如中国结、剪纸、皮影、蜡染等符号引入设计画面完事,即停留在表面的拼贴层次,致使中国的设计的展现仅仅注重传统符号的添加,而缺少对传统设计精髓深入挖掘进而开创性展现中国设计独特神韵的大手笔。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它包括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其思想智慧和造物原则己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了解了中国的民族传统艺术,尊重传统结合传统才能创造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观。中国传统吉祥符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传承与发扬它,把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之中,必定会使企业形象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中国几千年传统吉祥图案及纹样经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成为中国企业形象标志,有方胜、云纹、如意纹、回纹、水纹、太极八卦、中国结等。这些纹样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马洛夫斯基说过:“在人类生活中。一切生命的需要已转换为文化的需要,现代设计不再是简单满足物质功能和精神需要,她有自身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这种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红色年代”品牌的创建已经不自觉地担负起神圣的使命。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一些红色的革命老区对“红色革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使现在的人们对过去的那段“红色”的岁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然而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作为设计人要做的就是给消费者树立一个对“红色”这个概念的正确认识,并加以引导。使之形成一种健康的价值认识。于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创建了“红色年代“这样的饿一个品牌。内容上以革命,劳动,运动的形式诠释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这就是创建”红色时代“这样一个品牌的文化背景和原动力。

二、“红色时代“系列产品的设计及推广

从我国平面设计的现状来看,千人一面的设计既让人们感到审美疲劳,也使得设计界变得鱼龙混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设计意识的日趋成熟,建设民族性艺术设计的呼声开始不绝于耳。在设计思想不能满足审美需要的情况下,平面设计师们采用了从历史的元素中寻找灵感的方法。[4]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视觉语言也是独树一帜。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是“不似之似”、“迁想妙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它不是拘泥于一时一地之见,而是致力于表达出作者的“意象”, 这种“写意”的审美特征,超越了自然与现实的界限,打破了现实物体对人们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禁锢,创造出一种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的鲜活灵动的艺术真实。所谓艺术设计,其实就是人类有意识的、用艺术创造力所体现的造物活动。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和中介,它是人们审美的必要对象,体现创作对主体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艺术把握所达到的高度。近年来,这些中国特有的审美精神被再度挖掘,成为了激发现代平面设计创作灵感的不竭源泉。同时,许多传统的视觉元素也在现代设计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价值。

基于上述现状,便自创了“红色年代”的这样的系列个性化创新品牌。这一系列的产品的设计是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些海报中衍生而来的。在这一系列的品牌中,最主要的要继承了那个年代所特有的一种精神和内涵。再用这种精神赋予这些品牌一种新的生命力和含义。

三、个性化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发展前景

在确立了“红色年代”的品牌理念和品牌方向的同时,同样也要确立品牌的形象。品牌的形象就像是一个路标,指引其前进的方向。从而使消费者认知和感受这个品牌所带来的品牌效应,才可以使这个品牌的产品销售和推广出去。品牌形象的确立象征着品牌效应的开始,消费者可以通过该产品多次出现的产品主要标志和产品元素进行识别认知。“红色年代”品牌形象确立后,可以逐渐应用到“红色年代”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中,这样也可以让观众看到一个个性化的品牌形象。

当代设计的美学特征范文6

关键词:意境;平面广告;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34-01

广告的意境美亦是广告审美的重要一环,广告意境美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对含蓄美的追求。意境美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结晶。但意境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它没有固定的标准。

一、“意境”的内涵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审美理念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表征设计作品审美品位和审美感受的概念。国内国际的广告,拥有着五花八门的调子,几乎每个广告都是挖空心思设计出来的产物。“意境”是权衡艺术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志。王国维在其《人世词话》这样写到:“有境地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意境具有情形融合、真假相生的艺术特征,是内容与方式圆满统一的有机整体,“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象,言而尽无量”。所谓意境,首先强调的是意与境的分离,这种境地贯注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构成情形融合的肉体境地,在实物与空间的效应分离之下,产生空间感,调动观赏者的想象力,由虚入实,由实入虚,在此之中构成具有意境的审美空间,同时将这种意境升华,从而更具感染力,使人耐人寻味之感。

二、“意境”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表现

老子“有无相生”的命题在艺术美学中也称为虚实相生,后普遍表现于一切艺术意境的审美、传达之中。如在绘画美学中,清笪重光《画筌》中有“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宏论;在书法美学中,有尚法与无法、疏与密、浓与淡以及“计白以当黑”等相关问题的辩证;在音乐美学中,有“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谈;园林美学中框景、借景、对景、隔景等诸多问题,其实也都是虚实有无的相生问题;至于诗文美学,更比比皆是。可以说是人与自然、物与人、景与情的统一。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无不体现着人类的丰富审美思想,和当代设计水融,难解难分。面对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再认识、再发掘,准确把握其文化底蕴和审美精神的内涵,从而推动现代设计的长足发展。

当代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平面作品非常善于运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水墨元素,他追求构图其作品可称之为水墨设计中的典范。这种与传统文化元素的完美结合,体现了设计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丰富了我们的本土设计语言,形成本土化的设计特征。

(二)虚实相生的留白构图

平面广告设计以传达信息为主要目标。设计作品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引起观众的注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仅靠直接的表述往往显得单调乏味,而且意象的意是难以穷尽的,因此恰当地运用“虚”与“实”的对比可以达到很好的传达效果。也就是说设计师通过对画面进行特殊的表现处理可以更好的实现传达的目的。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巧妙地利用空白,能够引导无限思维、想象的空间美感,达到与作品心灵上的互动,深化设计中传达的信息内容,帮助观众理解其作品,同时又能创造出新的视觉表达方式,使作品引起观众的注意。正是这种空白“得益我们知觉活动自身向简化结构发展倾向。”创造出一种新的视觉表达方式,体现平面广告作品的完美意境。

(三)图文结合情景交融

图形语言是传达广告主题的主要图像。能够有效引起购买者的兴趣和欲望,使得商品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建立一种消费观念。运用创新思维方式,获得超常的创意来打破欣赏者视觉上的“常规性”,寓意于景,唤起设计作品的意境美,正所谓“取精于宏”、“厚积薄发”,获得超乎寻常的传播效果。

因此,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意境美是一种身临其境的心灵对话,是“用外在的东西把内在的东西完美的表现出来”,它以故事的方式来表达信息与人的关系,以多样的艺术处理手法表达广告的内容,从而使欣赏者产生身临其境的印象,进而唤起消费者潜意识的欲求。平面广告只有以情动人,才会有强烈的感召力。“意境美”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完美体现基于平常却发挥出非同寻常的内涵,构成“言语简单却意蕴深刻”的好作品。广告设计中的意境,强调的也是意与境的结合。平面广告要具备内涵、有独特的韵味、有真情实感再加上较高的审美价值,从而更具感染力,使人回味无穷。这样的作品才能走进企业的心,观众的心,也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在社会响应和艺术领域得到双赢,得到喝彩。只有懂得品位设计中的意境美,才能在观看的同时产生联想,体味其中的艺术魅力,才能够有效又深刻地接收广告的主题。

所谓含蓄,就是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作为艺术的形式语言,它是指在不损害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不减少形象感染力的要求下,所体现的一种更简洁、更概括、更有回味的意境表达方式。

三、“意境”对于平面广告设计的价值体现和意义表现

“意境美”的营造使受众在观看的同时产生联想,体味其中的艺术魅力,并将这种视觉体验转变为一种精神享受。因此,在平面广告作品中营造“意境美”,能够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并且能够有效而又深刻地传达广告主题。

其次,“意境美”的营造加强了平面广告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在视觉传播的同时又是一种文化传播,使受众更容易接受,同时产生精神世界的共鸣。广告作为生活中的艺术文化传播主体,有内涵、有韵味、有真情实感是很有必要的,这使其在传播时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更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

四、结语

平面广告设计中的意境美将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巧妙且完美的结合,表现了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精神的统一。“意境美”以它独特的审美价值,衔接着当代设计的灵魂。在以人为本的设计作品中,成为一种视觉艺术文化。因此,平面设计在继承传统美学的审美理念的同时,加载了现代的艺术观念,这种完美的结合值得我们在日后的设计中一直继承下去,开辟平面广告设计文化理念的新思潮,从而在社会文化传播中取得必要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唐绍钧,沈德坤.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之友,2008,(3).

[2]陈培爱.广告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刘时燕.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境遇中的传承与创新[D].西安美术学院,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