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1
这是我第一次上大学的党教育课,在这次的入党培训教育课中,我受益非浅。人生,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最动人心弦、引人深思的话题。每一时代的大学生,从来都没有停止对人生目标的追求。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充满挑战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时代,这个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以崇高的历史使命。
中国***,一个先进的、积极向上的、有光明前途的组织,她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这次党课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当代大学生的重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翻开党的光辉史册,我们可以发现,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关键时刻加入中国***,是中国有志青年知识分子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无论是在中国***成立时、在大革命时期、在时期、在时期、在改革开放时期,都是有志青年知识分子引导社会主义发展。因为他们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只有中国***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和胜利地实践社会主义。有理想、有抱负、愿意为实现****而奋斗的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加入中国***,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有所作为。这样的选择和目标是正确的,也是崇高的,她为我们平凡的生活带来了庄严与神圣,使我们年轻的生命征途有了旗帜和明灯,让我们执着于这样的选择追求,坚定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由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从思想、行动上提升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虽然我现在只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但是我要时刻谨记党的教诲,时刻以党员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自觉的加强自己,争取得到更大的提高。
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2
燃烧的激情,昭示着青春的年华。在这缤纷的季节,我们鼓舞着奋进的步伐,一路向前。春华秋实,团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赤诚书写着未来篇章。青春为梦想、使命燃烧,热血为建设、发展激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红旗下,我们用热血浇铸梦想,正值青春的我们,担任起建设中原、发展中原经济的重任。
充满激情与活力的中原是我们青春最为靓丽的舞台,在青春的岁月里,我们一起唱响建设中原,发展中原的颂歌。
建设中原,发展中原经济,是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我们要自觉的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长道路,要肩负起为构建和谐中原、服务中原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力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所作为,要在建设和发展中原经济中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实践是锻炼我们青年能力、提高青年素质的重要途径,而社会正是展示我们青春才华、实现青想的一方热土。
通过阅读和浏览相关新闻我认识到,构建中原经济区,就是要实现中原城市群、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新型城镇化、文化强省、产业集聚区、民营经济、国有经济、外向型经济、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战略工程,离不开广大中原儿女的共同参与,当然也包括我们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投入和奉献。这就给我们大学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施展才华机遇,也给我们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然而,面对构建中原经济区,我们大学生应该要担当构建中原经济区的宣传员。要发挥大学生接受新知识迅速、社会活动活跃的优势,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和渠道大力宣传构建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和潜力,全力为建设、发展中原经济而努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担当构建中原经济区的人才资源。未来的区域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的关键又在于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作为河南当代大学生和未来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者,我们要在学习好功课的同时,大力培养社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增强创业能力,为将来毕业后在构建中原经济区中做贡献打下坚实根基。当然我们还要担当构建中原经济区的开拓者。我们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切实转变就业和择业观念,敢于大胆地自主创业,勇于到基层一线去接受历练。我们要摆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方式,从平凡的工作岗位干起,不断提高能力,适应社会,将来为构建中原经济区挑大梁。
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3
2017年弘扬五四精神国旗下演讲稿【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五月的春风吹绿杨柳,我们又一次在国旗下聚集。国歌又一次奏响,国旗又一次升起,一切好像没什么特别。但我的思绪却总被历史牵扯,一次次的被拉回96年前的今天。1919年5月4日,北京市十三所学校的3000多名青年学子走上街头,在“外争,内除国贼”的标语下,他们坚定前行的步伐引领当时贫弱的中国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那个时候起,中国青年的身影总是与伟大的历史变革交织在一起,而青年们所展示的精神和意志,也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96年过去了,我们在每一个“五四”缅怀前辈先贤的光荣岁月,我们也记住了历史课本上所说的是中国的开端,五四精神的实质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但我始终觉得,我们对五四的理解还流于肤浅,对青年的思考还缺乏严肃。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90多年前的青年们当然已经将爱国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他们的行为与追求,当然也推动了民主、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从而推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真正进步。但我觉得,当今天,我们——生活在新世纪的新的一代年轻人,在向我们的前辈寻求精神遗产的时候,最先应该关注的是他们那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和坚定不移的行动力。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年轻的生命不应该在庸庸碌碌之中无畏的虚耗,我们应该明确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以一往无前的勇气投身于奋斗。往小了说,我们要为自己拼出一个美好的未来,为家庭拼出一份可喜的荣耀;往大了讲,我们要为社会的发展出自己一份力,为祖国的繁荣尽自己的一份责。而立志报效祖国、希望有所作为的青年一代,惟有激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惟有长存永不言败、永不言退的锐气,惟有永葆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朝气,惟有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意志毅力和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才能真正孚得起人民信任,担负起历史使命,让五四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同学们,我们正年轻,我们即将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更应该把握好当下的每一天,从学习和生活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不断的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当历史需要我们挺身而出的时候,我们应该能够担当得起我们的使命和责任,能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界,我们是真正的“五四”精神的传承者!
2017年弘扬五四精神国旗下演讲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园林系团总支组织部部长江玉婷。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铭记五四,激昂青春”。
爱国,这是一个永恒,永不褪色的话题。
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就有责任守护中华这片富饶美丽的大地;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就应当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
作为一名爱国主义者,我们就应当传播中华民族数百年顽强的意志以及那不屈不饶的五四精神。
回首过去,按卷沉思,难忘那群意气风发的青年用热血和生命所谱写的壮丽之歌,绘就的青春之图。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在此会议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由此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运动——。
那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岁月,一个伴随着杀戮与悲愤,耻辱与尊严,灭亡与崛起的年代;也正是那一段的血泪历史,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断地奋进。
于1919年的5月4日,北京各校大学生拉着横栏,一连串“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内除国贼”等口号打响了当时的北京。
这场毫无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经过了学生示威,全民罢工最终打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大门,使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如今,“”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忆往昔,正是这一群青年屹立街头,在中华民族饱受屈辱时毅然挺身,以力挽狂澜之势救黎民于苦难之中。岁月已然流逝,所留下的,是一个个英雄的名字,正是他们,掀起了中国人脊梁,凝聚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看今朝,更有一群青年长弓倚天,对着时代立马昆仑,是他们,用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拼搏和汗水演绎春华的硕果。
我相信,每位大学生心目中都在燃烧着情绪、有着早已坚定的信念;我也相信,当我们认真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看清了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循着心中理想的方向,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挺起胸膛,担起肩膀。
处在象牙塔里的我们,或许没有体验过的这种经历,大多数都是在被保护的环境下生活。可是当你翻看历史课本或者阅读新闻报刊时,看到记录着的一场场残酷的战争时,你的脑海里是否会浮现出一个画面,或者联想着当时就在现场的你又会有怎样的举动呢?
不管怎样,作为一名大学生,目前应该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同时也应该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
坚决做一名具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畏艰苦、勇往直前、探索科学精神的青年。
青春是一片蓝天,不纳乌云,只铺彩霞;青春,是一页白纸,不沾墨污,只画荷花;青春,是一张宝琴,不弹糜音,只奏雅曲。
在美好青葱年华弹奏雅曲的同时,请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向历史的英雄致敬!
2017年弘扬五四精神国旗下演讲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外语系团总支常务副书记陈晓凤。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五四长存,精神不灭”。
1919年4月底,四万万中国人民企盼已久的巴黎和会却并未带来预想中的“公理”,郁积已久的亡国之忧、救国之愤、爱国之情骤然化作海啸山鸣的。
为了驱逐黑暗,为了争取光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绘就了一幅最宏伟的青春图画。
在这个和平的社会里,我们走在前人开辟的光明大道上,过着幸福的生活,一切似乎都是美好的。但难道这样就代表我们青年人可以放弃奋斗、尽享安逸吗?当然不是!世界的格局越发错综复杂,国家未来的命运仍与我们每一个青年人紧密联系。
中国梦,它绝不是一个人的梦,而是我们每一个中国青年的梦。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因此,我们弘扬“五四精神”绝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更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倡议:
第一,当代青年大学生应正确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青年大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发展思路和方向,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要求我们“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爱国主义是五四青年运动的旗帜,当代中国青年,一定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沿着党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在正确的发展思路和方向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求青年大学生要学会学习,用理论武装自己,多读书多积累,看清自己所处的方位和阶段。
第二,当代青年大学生应理国,潜心治学。作为当代大学生,最好的爱国方式便是潜心治学,努力掌握科学知识,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第三,当代青年大学生应热心公益,勇于为祖国和人民奉献青春。青年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做出奉献时,青春才更加亮丽,自身价值才能更好地体现。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是我们青年人的青春和使命,是我们青年人的追求和风采。
第四,当代青年大学生应不断开拓视野,大力发扬创新精神。然而,创新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永远如影相随。青年大学生只有重视并主动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课外活动。在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中加以运用。
数十年弹指一挥间,为此我们更应珍惜青春,为国为家为自己,担起责任,在有限的青春年华里,舞动出最耀眼的荣光!
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4
XX同学于200X 年 X 月 X 日起在我单位实习,实习期为 XX 天.该学生实习期间工作认真,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能够虚心向富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对于别人提出的工作建议,能够虚心听取.该学生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大学所学的课堂知识能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随时调整自己,能圆满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加时加班完成工作.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该学生严格遵守我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期间,未曾出现过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现象,并能与管理处同事和睦相处. 该学生全程参与了管理处筹备“XXXX-XXX”验收、交房的工作,并先后去了XXX-XX、XXX-XX等小区.该学生在工作中所表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业主态度和蔼,热情接待,都真实体现了她对待此次实习生活的重视度和强……
通过实践活动,使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体现,树立了青年一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不管去的是偏远的山区,还是繁华的都市,大学生们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给实践单位及更多的干部、群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们通过认真投入工作,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展现了自身的素质,很好的体现了一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
该生在我单位实习期间,努力刻苦钻研业务,勤奋好学,虚心请教,不怕苦不怕累,并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得到我单位领导以及同事的一致好评.该生为人诚恳,做事严谨塌实,诚实本分.望今后在工作中更加努力,争取更大成绩.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广大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通过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了解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了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使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高涨,为祖国腾飞而奋发读书的理想更加明确,增强了建设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5
敬爱的党支部:
今年是91周年。天府学院研究会纪念暨五四精神与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活动5月5日晚在1106教室隆重开幕。天府学院分党委副书记,政治教研中心副主任等领导及嘉宾出席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在《国际歌》的歌声中拉开序幕。接着观看了爱国题材影片《我的1919》片段,让我们回到了90年前去感受一段永不退色的记忆:北京等地大学生高呼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卖国的二十一条”、“誓死收回青岛”、“拒绝合约签字”等口号,游行示威、激慨万分的学生们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掀起了全国性的抵抗活动,工人罢工,商人忍痛罢市。当时的政府为了平息事件,甚至向一群手无寸铁的大学生开枪!即使这样也没能扑灭这群爱国青年的一腔爱国热血。
随后,邱书记给我们谈了胡总书记在中国农业大学纪念90周年给全国广大青年学生提的几点希望:“第一,希望同学们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第二,希望同学们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第三,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第四,希望同学们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他说,我们学校实行的“一个头脑,两个工具”完全是出于我们大学生的长远考虑,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同时邱书记希望我们学院的学生从自己做起,再到爱家、爱学校、爱社会、爱国家;希望我们努力学习在大学阶段培养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历练自己的心志;希望我们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接着,在丁玲芝和陈利老师组织下讨论了“今天,大学生应该做什么来纪念以及何为五四精神?”的话题,同学们纷纷谈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青年人要积极乐观面对自己人生的挫折,注重德与行的良好结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与创新,要将五四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随后,由同学唱的《国家》再次将我们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点燃,正如:“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
[1]
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6
关键词:高等艺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5-0013-05
收稿日期:2013-04-30
基金项目:2013年江苏省高校社科项目“基于传统文化资源的民族服饰创意产业发展研究”(2013SJB760038)、2012年江苏省高校社科项目“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研究”(2012SJB760035)、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艺术学建设项目及2011年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11BH061)
作者简介:束霞平(1975-),男,江苏丹阳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艺术教育、文化创意产业及设计史论的研究。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国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在中国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高等艺术教育一方面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受社会基础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要素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发展及国家建设提供服务,尤其是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也当然包括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功能。因此,高等艺术教育要充分利用高校优势担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任,切实加强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从而达到高等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共赢的良好局面。
一、高等艺术教育的历史使命及文化责任
1. 高等艺术教育的历史使命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伟大与神奇的文化,构成了人类历史长河的记忆链条,留下了多彩的自然遗产,也孕育了人类文明,创造了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丰富深厚的民族活态文化,造就了人类多姿多彩的生存方式和状态,构成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完整性。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迅速扩张、在全球化经济一体浪潮的冲击下,许多国家的民族与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消费方式、生存观念等,都面临强劲的挑战与深层的危机,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习俗、不同生存价值等民族文化被忽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民族文化的本土化问题,关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及生态文明等五位一体的社会文明建设道路都将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这就给我们的现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艺术为媒介来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教育,它不仅是对文化有着选择、批判、传承、传播功能,而且还能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文化。其功能一方面是对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表现为文化传承与创造,以及培养艺术专门人才。面对全球一体化下的多元文化境遇,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将赋予了历史使命,体现了时代价值。大学作为多元文化集汇地,不同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传播与创造,高等艺术教育又担负着各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从目前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来看,存在两种类型的艺术教育。一种是为以专门培养艺术专业人才为目标的艺术教育,如各种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电影学院以及各所综合性大学里成立的艺术院系就是这类的情况;一种是作为教育的辅助手段的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艺术教育。尽管这两种类型艺术教育的人才目标不一致,实施教育手段的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其艺术教育的历史使命是一致的,即“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教育,其功能表现为对个体素质的陶冶和塑造,促使其健康发展;同时表现为对群体素质的陶冶与塑造,促使社会文明的和谐与提高”[1]。
2. 高等艺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责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概念,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大背景中产生的。它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正如中央美术学院杨力先生在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上所说:“人类漫长的文明史在地球上留下了无数的记忆,今天,人类需要在文化遗产中去辨识、认同自己的身份,也需要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借鉴中去发展和创造自身。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正是在多元文化的发展中,在不同、不同文化积淀、不同经济模式、不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2]
作为以文化艺术为媒介手段的高等艺术教育理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有着其他地方文化单位和个人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是人才优势。高校拥有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学科,如艺术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各类专业人才,可以从各自的学术视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以研究。其次是学科优势。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学科越来越齐全,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几乎涵盖了各学科门类,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点不同层次的培养格局已经形成,形成了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学术支撑。其三是资源优势。高校不仅是人才的聚集地,也是收集和保护研究资源的场所,如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其四是传承优势。高等艺术教育不仅要加强大学生的艺术素养,而且也要在传播与创造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它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考察、记录与研究,而且也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功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高等艺术 教育中重要作用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近年来,高校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投入极大的热情,大大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不同学科的高校学者纷纷从各自的学术视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在依托相关学科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独立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样会以自己的实践性强的特色影响整个高校乃至相关学科的研究思路及方法。这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带来的学术范畴的理论延展和范式创新及其成果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各高校纷纷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大大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2002年5月,中央美术学院率先创建并完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为主旨的新科学,将民间美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正式系统列为大学艺术教育。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在社会大的转型变革时期,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重要的历史作用。随后,浙江省地区的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六个省级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先后于2007年底至2008年初期间相继挂牌成立,标志着浙江省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推开。
可见,各高校之所以如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不仅是高校艺术教育的历史使命及文化责任,而且推动着传统学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高校学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学术舞台。正如宋俊华先生所述:“无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政府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目的来看,或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意义来说,还是从传统学科发展的需要而言,以及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学者安身立命的角角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都不仅仅是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之学,而且是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之学。”[3]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引入到高等教育体系,成为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这不仅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高校,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还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民族文化教育的整合过程。高校学生通过课程、艺术节、学术讲座、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等方式,在大学期间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可以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主动融入民族文化的生存土壤,自发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教育,培养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相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4]。因此,高等艺术教育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物质及文化资源,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只有认识到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才能使青年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发生根本性改变,实现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觉”的转变,从而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得到增强。
三、发展高等艺术教育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路径
高等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共生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共生发展是高等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利益,一方面,高等艺术教育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载体,以素质教育及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文化传承为目的,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增强青年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充分发挥高等艺术教育的人才科研优势,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开展合理而科学的保护措施,更好地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在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 以多学科优势为平台,加快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建设步伐
首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建设。设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注入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建立系统、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努力完善相关课程体系,是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推进,除了各级政府大力扶持外,高等艺术教育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迈出了积极步伐。它不管以何种方式存在,都相应以必修或选修的形式在全校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民间文化概论、文化人类学、文化产业概论等课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其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建设。专业的设置将有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发展。目前,有些高校已在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方向,而在本科专业开设亟待加强。高校可以在相关院系相关专业的基础上,凭借学科优势及人才优势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如在高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理论专业、美术学理论专业以及人文学院文化产业专业等基础上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努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建设。其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校一方面要有组织、有计划安排一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培养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保护的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聘请一批民间艺人来校担任客座教授,进行学术演讲或教学示范。如上海交通大学“裁云纸社”与卢湾区文化馆联手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守白在该校开设5堂课为一周期的海派剪纸艺术课。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家大师进校园的活动深受该校大学生欢迎。
2. 以高校文化资源库为依托,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种类极其繁多,不仅包括有形文化遗产,还包括无形文化遗产,无论是各种录音、录像、摄影、文字资料,还是工具、器具、手工艺品等实物资料都需要保护。为此,高等艺术教育应充分依托高校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资源库优势,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享。首先,博物馆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高校博物馆是“指各级各类综合性大学或专业院校所属博物馆、陈列馆、标本室,以及由高校管理的文物保护、自然保护单位等等”[5]。高校博物馆隶属于高校,这就决定了它既具备所有博物馆的共性,又不同于其他性质的博物馆。它不仅是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和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而且其馆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新建高校博物馆呈现出由单一学科的专业博物馆向综合化发展趋势,这也是与高校多学科均衡发展紧密相连的结果。同时,科学研究成为高校博物馆的优势和特色,这使高校博物馆不仅成为艺术教育中心,也成为了学术科研机构。正是高校博物馆丰富的藏品、强势的科研力量及大量的专业人才,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其次,高校图书馆作为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延续场所,也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不仅具有科学管理的运行机制,还具有信息技术设备、人才、科研及素质教育优势。因此,高等艺术教育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引入到高校图书馆,不仅可以发挥图书馆收藏管理的经验和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借鉴意义,让图书馆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而且还可以使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以产学研合作为载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传承,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之一。当然,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首先建立在拯救保护的基础上,给文化产业留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作用。高等艺术教育可以依托地区及高校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强与地方政府、文化企业合作,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努力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区域文化产业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的模式,从而达到高等艺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区域经济文化三方共赢的效果。如上海戏剧学院与泉州木偶剧团合作联办的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提线木偶表演”专业,于2011年1月面向福建省闽南地区及全国各地招收20名学员,合作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具有娴熟的木偶表演技巧、能把握木偶艺术的特点,能编、能导、能演等具有现代创作意识[6]。这为泉州木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人才保障,也为当地发展旅游经济起到推动作用。毫无疑问,当地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作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主体,扮演着保护实施者的角色,它在政策制订、资金扶持、资源协调等方面都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7]。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作为活态文化,在特定的时空和族群的日常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内涵,另一方面作为文化产业开发,必须体现地域文化特色,这两者都离不开它生存的土壤。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就必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区域加强合作,建立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习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基地,加强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一方面,通过基地使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中,从中感受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促进民族文化自觉的形成;另一方面,通过高校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从而使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达到高度统一。正如陈孟昕、张昕在“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研讨会综述”中倡导“全国所有高等院校积极地、紧迫地以民族文化整合心态来认知自己的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化遗产丰富地区的高等院校,都应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及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我们不能把学术看成单一的文本化、学院化、单向化的封闭研究形式,也不能让学术脱离开活态文化的研究,我们应当使学术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作用,让保护成为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梁,保持文化健康和有朝气地发展”[8]。
高等艺术教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无论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引入高等艺术教育体系,一方面丰富了高等艺术教育的文化资源、教学手段及方法,另一方面也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起到积极作用。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繁仁,等.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0.
[2] 乔晓光.交流与协作――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文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13-14.
[3] 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科化思考[A].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东吴文化遗产(第三辑)[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75-84.
[4]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A].费教通.文化与文化自觉[C].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83-196.
[5] 周晓陆,徐燕.试谈我国高校博物馆的特点[J].中国博物馆,1997(3):43-50.
[6] 王海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精神弘扬――高校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1(8):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