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学的基本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教学的基本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教学的基本内涵

简述教学的基本内涵范文1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4(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5(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6.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目内方育。

 

7.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外国三方面。

 

12.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3.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1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要点速记: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15.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要点速记:提速(国民素质)个性创两全。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17.简述活动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 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要点速记: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18.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要点速记:学生、社会、学科。

 

1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0.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要点速记:语(语言智力)数(逻辑—数学智力)体(身体—动觉智力)音(音乐智力)美(视觉—空间智力),一人(人际智力)两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

 

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要点速记:两独一发。

 

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要点速记:开醋(促进)放盐(研究)。

 

23.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要点速记:学习过人。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2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要点速记:方(学习方式)平(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关(课程管理制度)节(课程结构)有内(课程内容)功(课程功能)。

 

25.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

要点速记:双基 +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要点速记: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要点速记:一动机四知识。

28.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点速记:备上作业来辅导,学生成绩差不了。

 

29.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要点速记:三备三计划。

 

30.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要点速记:明确内容;方法合理;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31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中。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32.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要点速记:主(主动性)抓(抓重点、难点、关键)情境(设置情境),培方法(培养思维方法)。

 

3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要点速记:小联(联系实际)在乡(乡土教材)下训练运(运用知识)输技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3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要点速记:依自身,依内容,依目标,依学生,依媒体。

 

35.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6(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37(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要点速记: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38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9简述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要点速记:两准一敏才持久。

 

40.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41.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要点速记: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要点速记: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43简述如何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的。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要点速记: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官(多种感官)及(及时复习)时(分配时间)返(反复阅读)回(试图回忆)三中(分散和集中)。

 

4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要点速记:环境 + 个性 + 课程。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点速记:储数量、训方法、多练习、勤思考。

 

4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5.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点速记:阶(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性)缘(原型)

 

46.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和行为。

(2)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47.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要点速记:材料意义 + 新旧知识 + 心向。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8(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49(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50(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51.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要点速记:创情境、控水平、用反馈、指归因。

 

5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要点速记:马(马斯洛需要层次)里(立志教育)奥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委(韦纳归因)。

 

53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②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③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方法。

要点速记:有结构,有内容,有方法,促进迁移。

 

5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要点速记:需要、人类、时间、特点。

 

55.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

(2)前运算阶段(2 ~ 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 ~ 16 岁)。

要点速记:感前具形。

 

56.简述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57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5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要点速记:万能答案因素类:遗传+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59.简述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的认知特点。

(1)他们对事物的直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加容易受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3)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语言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4)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交。

 

60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1)婴儿期(0 ~ 1.5 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 ~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 ~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 6 ~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 ~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 ~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61简述强迫症的概念及其治疗方法。

(1)强迫症的概念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2)强迫症的治疗

①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

②“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62.简述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6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4.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65.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要点速记:服榜样、约奖励、价辨析。

 

66.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2 ~ 5 岁)。

(2)权威阶段(5 ~ 8 岁)。

(3)可逆性阶段(9 ~ 11 岁)。

(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

 

6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 ~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要点速记:三水平、六阶段

 

68.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要点速记:强道德、加实践、持统一、律自己。   

 

69.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要点速记:一教(教学)、二班(班会+班主任工作)、三活(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70.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71.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72.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点速记:生(研究学生)目标,导(领导核心)关系。

 

73.简述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74.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5.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7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77.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8.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79.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8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简述教学的基本内涵范文2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PCK);孟德尔遗传定律;遗传因子的发现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69-04

一、问题提出

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LeeS.Schulman)在1985年的美国教育研究委员会例会上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了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概念。该报告于次年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刊《教育研究者》上正式发表。此后,国外一些学者对该概念的内涵与意义进行了跟进和探讨,论述较多,但歧见犹存。

PCK在国内被翻译为“学科教学知识”或“学科内容教学化知识”。我国教育界近些年对这一概念给予了关注和重视,文献检索发现:PCK出现的频率正在逐年攀升,已经由早期的一般性评介转为学科化应用。但生物教育研究文献鲜有涉及,有关中学生物学科PCK的文献检索结果为零。

早在1972年,学者Aspy和Silverman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师拥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此后的1974年,另两位学者Dunkin和 Biddle则对教师的学科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学科知识与学生成绩不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1] 。也就是说,对生物教师而言,教师对生物科学专业知识掌握的多少也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学科教学知识的基本内涵或核心价值就在于“基于学生立场,实现知识转化”。具体到生物学科,那就是教师要善于将生物科学的学科逻辑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生物教师的PCK不是单一的生物科学专业知识,也不是跨越学科的一般教学法知识,而是二者的有机融合。可以说,生物教师的PCK是生物教师独有的和使教学最有效的知识,也是区别生物教学专家与生物学科专家、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知识。因此,从PCK的角度来研究生物教师和生物教学,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并辅以访谈法。主要运用一定的分析框架对生物教师及其教学设计文本、PPT课件和视频课录像进行质的研究。同时,对其中一些资料不全者追加访谈。

(一)文献来源

采用专家教师案例。这些案例来自于一些专家型教师有关“孟德尔遗传定律”话题的文字或视频资料。这些专家教师都具有高中生物学科的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教龄超过15年,均为地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

本研究所采信的案例具体包括:①北京柳老师的《高中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教学研究》,载于“广东省2011年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培训平台;②广州市朱教师、佛山市李教师和江门市刘老师的《遗传因子的发现》的说课稿、教学设计或课堂教学现场。

(二)分析框架

舒尔曼理论的继承者格罗斯曼(P.L.Grossman)在1990年对PCK的内涵进行了操作性解释,认为教师的PCK由4部分组成:①关于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点(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②关于学生对某一课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③关于课程和教材的知识(特定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上的组织和结构的知识);④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2]。同时,William R.Veal和James G.Makinster将PCK划分为普通、学科和话题3种基本类型,并对话题PCK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阐释。

综合前人的内涵分析,本研究将孟德尔遗传定律话题PCK内涵确定为五个维度:①本话题的教育价值;②本话题的核心内容及其联系;③本话题的任务和目标;④本话题的前概念和学习困难;⑤本话题的教学策略。

本研究就是借鉴上述分类框架,结合文献和案例研究,对人教版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孟德尔遗传定律”话题进行PCK内涵分析。

三、研究结果

本话题在人教版教科书中的课题名称为《遗传因子的发现》,属于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的第1章(开篇章节),为4~5课时。这里从上述五个维度,对孟德尔遗传定律话题呈示PCK分析结果。

(一)孟德尔遗传定律话题的教育价值

首先,本话题包含较多专业名词术语,可以为后续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本话题涉及一些重要的遗传学基本概念,包括遗传因子、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自由组合、杂交、自交、测交、正交、反交、纯合子、杂合子、基因型、表现型、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等,还包括遗传图谱和遗传实验分析图解等。所以,本话题建立的概念体系能够为后面学习摩尔根实验和伴性遗传提供知识基础和认知支架。

其二,本话题包含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所采取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达尔文博物学模式的“实验生物科学模式”,从科学假设出发,用科学实验来检验假设,用数学方法来显示、分析和预测实验结果。

孟德尔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再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就是“假说-演绎法”。

此外,本话题还涉及到单因子实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和多因子实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等科学实验方法,特别是用自由组合定律的研究来渗透多因子实验的思想,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其三,本话题包含重要的科学史料,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品质的培养。

《遗传与进化》模块教科书是以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为主线展开的。孟德尔的工作属于开创性的,了解孟德尔所处的年代以及当时的研究背景,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重要价值。

教科书基本按照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安排,从孟德尔到摩尔根再到沃森和克里克等。这样既展示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又体现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遗传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既能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尝试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解释和推理,又能从众多科学家表现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优秀品质中获得感悟。

4位教师的内涵分析均涉及上述3个方面的内容,但清晰程度有所不同,其中1位教师的分析具体而全面。

(二)孟德尔遗传定律话题的内容及其联系

一是关于本话题的内容及其内部结构。

本话题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为主线。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前者研究的对象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研究两对及多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在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规律,是前者的延伸和发展。其内容和结构图解如下:

图1 本话题的内容及其联系(柳忠烈,2011)

二是关于本话题与前后话题的外部联系。

前面学习过的细胞结构和有丝分裂等内容是本话题的细胞学基础。同时,本话题有关遗传因子在亲子代之间传递规律,有助于学生按照人类认知发展过程,来进一步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学习遗传规律,即教科书的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和第3章《基因的本质》。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学习自由组合规律、摩尔根实验和伴性遗传的重要基础,自由组合规律则是学习生物变异和遗传育种的重要基础。

本话题的内容是学习后续话题的基础,后续话题的内容则是对本话题的拓展和深化。教科书对《遗传与进化》模块内容的定位,是力求让学生从基因水平来理解生物的遗传和进化。随着人们对遗传和进化的认识深入到基因水平,遗传从本质上说是基因的代代相传,可遗传的变异从本质上说是生物体基因组成的变化,进化过程中物种的形成从本质上说是种群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

4位教师的内涵分析均涉及上述2个方面,其中2位教师对第二部分的分析略显不够全面和具体。

(三)孟德尔遗传定律话题的任务和目标

课标在本话题的具体内容标准包括“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活动建议为“模拟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们可以将上述课程目标转化和细化为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简述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特点;简述孟德尔一对和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简述孟德尔的科学假设及演绎推理,演绎结果的验证过程及结论的获得过程;阐明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本要点;运用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模仿母本去雄、套袋隔离和人工辅助授粉等杂交操作过程;学会用概率学知识分析实验结果及对未知结果进行预测;学会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生物学问题的研究;能够运用测交原理设计实验验证显性个体的基因组成;学会用规范的遗传图解对遗传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学会用孟德尔定律解决遗传育种和医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学会利用孟德尔定律设计遗传学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孟德尔等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认同科学家严谨、创新、质疑等科学品质;感悟孟德尔成功的原因及杰出的贡献;体验实验材料选择、数据分析对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上述目标中,教学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孟德尔实验现象的分析、假说的提出、假说的演绎、假说的验证及结论的获得;学会用孟德尔定律解决遗传育种和医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设计遗传学实验方案。

4位教师对知识目标的设计和重点目标的确认基本相同,但对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同时,有3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明显缺陷,包括3个维度的区分、目标层次的把握和行为动词的使用都有不足。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话题的前概念及学习困难

学生已具有的基础:日常积累的有关生物性状和性状分离现象等生活经验,初中生物所学有关分离规律等初步的遗传学知识,高中生物所学有关细胞结构和细胞分裂等细胞学知识。

学生学习难点主要包括:孟德尔实验现象的分析、假说的提出和演绎、假说的验证及结论的推导;用概率学知识分析实验结果及对未知结果进行预测;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生物学问题的研究。

下面是关于学习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其教学建议:

一是概念繁杂导致难以准确把握,进而影响对遗传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概念多,且是第一次接触,容易混淆。建议将这些概念的学习放在孟德尔实验过程的学习中进行,同时注意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是不善于用概率的思想指导实验分析和问题解决。

孟德尔定律是统计学的定律,是概率的定律。因而概率思想必须渗透到教学中,帮助学生用概率的思想去理解和应用孟德尔定律。抛硬币及其相关概率的计算是学习的必要基础,同时应注意反复渗透和讲练结合,要不断地在实验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强化概率思想。

三是遗传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欠佳,常常影响对新情境问题的解决。

对于缺乏遗传学背景知识的学生来讲,遗传学始终是比较抽象的内容,遗传学知识的应用始终是教学中的难点。分析和解释某些遗传学现象是孟德尔定律学习的拓展和延伸,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就在于孟德尔定律的教学。一方面,教师应注意带领学生沿着科学家思维的轨迹来分析和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缺少遗传育种方面的感性经验,教学可以逐步由简单到复杂渗透遗传学实验设计和遗传育种方面的应用。

四是思维训练的缺失,导致对“假设-演绎法”的理解和应用难以深入。

学生不善于运用“假设-演绎”的思想来演绎孟德尔实验的研究过程和指导实验的设计。为解释植物杂交试验现象,孟德尔提出了一系列天才般的假说。而这些假说又很好地解释了3∶l和9∶3∶3∶1的实验结果。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真实地反映出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根据子一代的配子型必然地可以推导其遗传组成,揭示这个奥秘对演绎推理的论证过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孟德尔的这一系列假说现在已被科学实验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五是对孟德尔定律的理解深度不够,面对某些遗传特例时常常不知所措。

高考中越来越重视利用一些遗传特例来考察对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这些遗传特例往往会产生一些经典孟德尔比例的变形比例,如3∶1变形为2∶1,9∶3∶3∶1变形为9∶6∶1等。教师可以利用复习课对此进行说明和例析。

4位教师对学生学习困难的相同认识集中在前两项,后面三项则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差异,不同教师的看法不尽相同。

(五)孟德尔遗传定律话题的基本教学策略

上面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呈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下面是一些关于本话题的整体教学策略:

一是采用问题导学,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和推理来组织本话题的教学。

二是遵循“学习实践创新”的基本思路,注意适当介绍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让学生领悟到孟德尔的成功离不开坚实的知识基础、持之以恒的实验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是要重视实验的演绎推理,用科学方法教育来统领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总结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

四是采用“原型模型原型”的思路组织模拟实验的教学,并将模拟实验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结合起来以突破教学难点。

4位教师对上述整体教学策略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但具体操作和实施细节上又明显地呈现出各自的教学特色和偏好(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

四、小结

PCK内涵分析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方式,既为传统的教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元素,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点,更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力。

本研究认为,专家教师的话题PCK内涵十分丰富,且具有个性化特点。一方面,这些教师对孟德尔遗传定律话题教育价值的理解、对教材内容及其前后联系的把握、对教学任务的界定和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诸多相似的看法,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趋同性。另一方面,这些教师对学生学习困难的把握、对教学策略的运用,又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总体而言,研究显示,这些专家教师均具备良好的学科基础、经验积累和教学智慧,能够较好地将本话题的生物学知识与教学原理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科内容的教学化和心理化。

同时,这些专家教师的话题PCK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对有关三维教学目标设计的把握不够准确和到位,在将生物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是一个新的尝试,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建议继续对中学生物教师的PCK进行系统和持续的观察和研究,比如通过面对面访谈了解生物教师PCK的个体性差异,通过问卷调查对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PCK特质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文献分析和课堂观察对优秀教师的PCK进行提炼和总结,或者通过教师校本行动研究对某些重要话题进行PCK内涵分析。

参考文献

简述教学的基本内涵范文3

一、简述语感的内涵与特征

“语感”是夏?尊于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语感就是人对语言灵敏的感觉。叶圣陶认为,在听、说、读、写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语感,语感决定着人的语文素养;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语感包括语义感、语法感、语音感,语感影响着人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笔者认为,语感是读者在阅读语言材料时对语言文字的含义、情趣、情味的理解与体悟,表现为以感性思维方式理解与感悟言语。语感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能力,有着直觉性、情感性、积累性、敏锐性、感性等特征。

直觉思维是语感的最基本特征,体现为人能凭借直觉自然而然地理解与感悟语言,在阅读文章时,语感强的人不必通过语法、语言分析就能判断语言的优劣正误,如没有学过修辞学的人也能感受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用“绿”远比用“吹”或“刮”更合适。语感不是人们周密思考、判断、推理、分析的结果,而表现为人对某种语言现象的瞬间顿悟,是一种自动化的意识活动,语感的体会与感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这种感悟体现为一种整体感知。语言是认知与情感符号,词意的褒贬、文意的抑扬等都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在感受言语时人们能够体会到语言所蕴含的真、善、美,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小学阶段语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新课标明确指出,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出发,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语感培养是体验与感悟语言的过程,对字、词、句的感悟能够影响人的心灵世界,改变学生的心理图式与思想情感,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获得能力的提升、价值观的改变。语文素养包括多方面内容,而语感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语感左右着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效率与质量,影响着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语感却是一种心理感觉,是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与人的思想情感、审美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形象刻画了奇异壮观的塞外风光,也表达了诗人被排挤的忧愤之情,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体会诗词展现出的情感与意境,以培养学生的语感。[1]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基本工具,人们常用语言表达告知、肯定、允诺、警告、请求、建议、威胁、劝告、欺骗、激怒等各种交际意图,而体会这些交际意图就需要有着较高的语感水平。因而,小学阶段语感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方法策略

(一)在诵读吟咏中积淀语感。诵读吟咏是直觉感悟语言的重要方式,也体悟文章真谛、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朗读过程中,学生的眼、耳、口、手都参与到学习之中,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能使读者进入奇妙的文学境界,感受到语言的规范性、逻辑性、情感性,传统私塾教育就是依靠朗读、吟咏的方式让学生体悟语言规律,以实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师应传授学生朗读方法与技巧,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

另外,教师应该让学生背诵经典的篇章、优美的语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唐诗、宋词等古诗词的意蕴丰富、节律和谐、语言凝练,对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韵律反复吟咏,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情感内涵与文化意蕴,潜移默化地受到精神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儿童诗歌往往有着奔放的激情、奇特的想象、纯真的童心,这些言语材料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这些优美的篇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评析语言中感悟语言。语言学习是以长期的、大量的言语材料积累为基础的,而语感就是在长期语言实践中内化而成的语言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使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将识字任务与实物、实事联系起来,理解字词的思想内涵、情感色彩等。[2]

语感是人们在品读语言文字时产生的心理体验与认识理解,语感训练不能仅仅停留于言语直觉和经验感知层面,还应通过篇章分析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义和思想内涵。“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言是有温度、广度和深度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咬文嚼字”,推敲、揣摩、咀嚼关键词语和句子在特定语境中的“微言大义”,让学生琢磨精彩句子、段落的艺术魅力与文化意蕴。在文章中表达色彩和气味的词语、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关键词、有较强表现力的实词等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比较、细细品味、仔细揣摩这些词语,想象、体会、感悟语言的无穷魅力。[3]

语言是特殊语言环境下的语言,离开了语境,语言就失去了生命力。因而,应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的含义,弄清语言的言外之意。如课文《月光曲》中皮鞋匠兄妹称赞贝多芬弹奏曲子“弹得多纯熟啊!”,可以让学生比较“纯熟”与“熟练”、“娴熟”的区别,揣摩词语的特性。

简述教学的基本内涵范文4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法;物业管理;教学方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65-02

一、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情景模拟式教学,是指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受教育者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模拟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特点。运用模拟教学手段,形象直观,环境与过程逼真,结果明确且相对准确;便于组织,安全可靠;可有效解决某些理论原理难以形象化讲授、某些课题知识点难以通过实践加以验证的问题,是解决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降低教学成本的有效途径。

二、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在物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

(一)开展方式

模拟教学一般有以下三种开展方式:教学器材开展方式;角色演练开展方式;计算机辅助系统开展方式。在物业管理实务课程中主要开展方式就是通过角色演练展开模拟教学。这种展开方式主要是根据模拟演练方案中确定的角色、任务、时间、步骤、背景等,实施人工演练。它特别适合于对事件的发展过程的模拟,比如:物业企业组建流程,物业管理项目获取流程,业主入住服务流程,装修管理流程等。

(二)实施步骤

每次实施情景式教学都需要提前进行精心地组织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具体实施过程可按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情景设计。作为模拟情景教学的“导演”——教师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选择好情境教学的理论模块。物业管理专业相关课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情景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教材中按照围绕教育目的,学生感兴趣的、适合情景模拟的原则,甄别选择最合适的模拟模块。二是要进行构思,设计好剧本。剧本的设计既可以教师自己设计,也可以让学生设计,教师必须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团队合作设计。

第二步,情景准备。情景准备包括道具准备和理论准备两个方面。其中,道具准备是对情景模拟创设一定的场景。模拟情景谈判的物质条件的准备一般要达到满足学生角色扮演的要求以及方便沟通交流的目的。理论准备一般在情景模拟之前的理论教学中要讲授相关的基础理论及提供必要的信息指导,使学生能理解基本理论,并掌握其情景模拟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与任务,以便在情景模拟中能熟练运用基本理论进行准确操作。

第三步,情景模拟。教师针对所授内容设计相应的物业管理场景,设计场景中所需要模拟的人物,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分配相同任务、相同角色,而后在不同地点同时实施角色演练,使每名学生都能体会到一个角色所代表的实际岗位的地位、作用、处境、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第四步,情景评价。模拟结束后,教师及时组织总结本次模拟,鼓励学生参与评议。总结模拟中的不足与成功之处,对学生的表现给以评价,并计入过程考核,激励学生下次更好的表现。

(三)课堂情景模拟实践

1.实施过程。本文以物业管理教学内容中关于“物业服务收费的基本认知”模块为例进行课堂情景模拟测试实践。授课对象为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物业管理专业1班和2班,两个班级的专业背景相当。在教学过程中两个班级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课时量、统一的教学手段,但是教学模式上1班采用情景教学模式,2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其中1班的情景教学模式如下:(1)情景设计: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的第一次会面,即物业服务企业为新入住业主办理入住手续。(2)情景准备:道具准备,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设计布置物业服务企业客户服务办公室,“经理室”,各种指示牌等;理论准备,教师提前对物业服务收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3)情景模拟:要求学生能运用对物业服务收费的基本认知解答物业服务工作过程的各种疑惑。将全班分为四组,抽签决定其中一组为“企业方”——代表物业服务企业,另外三组为“业主方”——代表前来缴费的物业业主;并进行角色循环模拟。“企业方”应负责为“业主方”解答各种疑问;当“企业方”不能解决“业主”问题时,可由另外两组“业主方”进行抢答;在双方均不能正确回答的情况下,教师可进行引导。(4)情景评价:贯彻新教改,革新考核方式,打破传统的“结果”考核为主为“过程”考核为主,注重实践课堂组织中学生能力表现的过程考核的思想。模拟结束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将模拟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情况予以打分,并引入小组间互评方式。

2.教学效果。“物业服务收费的基本认知”模块学习完成后,对两个班进行测试和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在情景模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掌握物业服务收费的概念、特点、性质等方面较传统教学模式更好,解决物业管理收费案例的能力也更强。

参考文献:

[1] 郭跃,周亚东.模拟情景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J].世纪桥,2011,(5).

[2] 曹静.基于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的商务英语教学法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217-219.

简述教学的基本内涵范文5

培养阅读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地指导,同时学生要勤奋地练习,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 精心备课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

1.1 认真准备,教书育人:教师对阅读活动的准备如何,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题目引导学生能找出文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仅强化语言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品质。

1.2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兴趣和积极性是学生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在对阅读课的准备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学My hometown and country时,我说:“I know that you know a lot of things about hometown and country,but,don’t tell others,tomorrow I will see who reads fastest and who knows most.”既为学生制造了悬念,又令课上的阅读达到应有的训练效果。

2 巧妙引导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

教师的引导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善于运用技巧,采用灵活的方法,通过巧妙的安排,带领学生愉快阅读文章。

2.1 设疑引导:上课之初教师先利用导学稿呈现一些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阅读的欲望。例如在讲Life in the future时,教师可以设立问题: Have you ever had a dream ?Will there be schools in the future? Will students send their homework to their teachers by email ?以此来展开学生的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向下阅读。

2.2 简述引导:对于比较难的文章,教师要用简练的语言简述其中的部分内容,增进学生的对文章的了解。例如,在学The life of William Shakespeare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 William Shakespeare is a writer, he became a successful actor at twenty-eight and started writing plays.Now let’s see what his most famous plays are这样,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阅读更有兴趣。

3 循序渐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手段

阅读教学讲究循序渐进。循序渐进一方面指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另一方面指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由低到高,有层次,有梯度,步步深入,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乐有趣,渐渐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技巧。

3.1 内容安排要循序渐进:教师应该考虑到文章的难易程度,如果文章比较容易,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近,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读全文,完成理解题目,然后,鼓励同学提出自己不懂的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以此来使学生相互促进。而较难的文章,则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

3.2 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教师要根据文章,根据学生的水平,确定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例如在学 China’s first astronaut时,设计以下问题: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text? How many times did he orbit the earth?由表面到内涵,培养学生深入理解,体会文章内在含义的能力。

4 实效训练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根本

阅读理解,多读多练不可缺少,但是实效训练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根本。让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能理解段落中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4.1 解释性练习:教材中的课文,有许多是原文摘录的段落或者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设计解释性练习,以阅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既阅读了文章,有丰富了知识。例如,在学A holiday journey时,我找来Hyde Park,Big Ben,Buckingham Palace Tower Bridge英文简介,提前分发给大家,学生非常感兴趣,认真阅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巩固性练习:对于语言点较多的文章,教师可以选一定的段落让学生背下来,或背诵其中的句子。教师可以找同类或与此文相关的文章,介绍给学生,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熟悉程度。例如在学The life of William Shakespeare时,我向学生推荐阅读文章 My teacher ( by Helen Keller )和 The story of Thomas Edison等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把握人物的思想动态,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简述教学的基本内涵范文6

【关键词】微课;思维导图;计算机基础课程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普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教师们热衷的微课教学顺应了教育部提出的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的改革需求。“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经过一系列教学实践发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程知识点繁多、覆盖面广,而微课在设计过程中将原本的繁多的知识点再度进行切割碎片化,学生能接受了当前的知识也易忘却前面所学知识。笔者提出的基于思维导图支撑的微课教学模式,既能帮助解决计算机基础应用的教学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创新思维能力。

一、基于思维导图支撑的微课程模式简述

微课是指围绕某个有意义的教学主题或专题内容或学习主题而设计开发的多个内容相对独立、短小精悍,单个微课以可视化、碎片化的形式呈现。是近来流行的教学资源,学生利用微课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一个知识点自主的学习;教师利用微课可将课本里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进行有效的讲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形式微小,内容微小,这势必造成知识零碎化、零星化不成体系,容易遗忘。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项目的图解方式。思维导图利用图片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将知识点按照基本顺序原则的层次关系制作。这样每个知识点关键词都是一个引起头脑风暴的记忆激发器,利用该记忆激发器可以记忆其对应的知识点的内涵,同时也激发头脑进行发散思维,鼓励新的创作。

基于思维导图支撑的微课模式,思维导图以关键知识点为中心触发点朝着多个方向发散,每个微课知识是思维导图中的触发点,可以帮助教师高效完成教学内容,学生有效吸收知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进行再创作。思维导图则是一张树形网状结构图,东尼?博赞将思维导图比喻成一片树叶。那么基于思维导图支撑的微课教学知识点,浓缩在一片树叶上,同时这片树叶也会随着能力的增强变宽变大。将基于思维导图支撑的微课教学模式应用于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首先教师将课程知识按同一范畴进行模块划分,然后用思维导图按照基本顺序原则构建模块知识点的树形网状图,将各种零散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体系。

二、基于思维导图支撑的微课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形成的必要性

我们正处于一个图像信息时代,通过思维导图利用各种视觉载体形成整体思维来获取和理解信息是必要的。尤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与学中尤为突出,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与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难题:

(一)知识点繁多,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线性思维理念,无疑又是一次繁多的教授,教师要花很多的时间及语言来表述存在联系的知识点,往往得来“嗦”的评价。

(二)课程知识覆盖面广,具有一定开放性。优秀的教师会精彩的讲述信息时代,科技和科技应用的过去、现在,一般也会去畅想美好的未来。笔者实践的结果是:陶醉自己,弄懵学生。

(三)学习兴趣缺乏,作为一门基础课程通常开始在大学的第一学期,与就业应用有相当一段时间,大部人同学认为学了也会忘记,不能让学生认同早学该门课程在就业时应用的重要性。

(四)学生已有计算机水平结构不一,大部分学生懵懂的认为自己已有基础,实际上并不清楚哪些知识已掌握,哪些还没掌握。

三、基于思维导图支撑的微课模式在教师端的应用

(一)按照同一范畴原则,将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模块划分:理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操作、互联网基础、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等。

(二)将模块里的知识点,依据思维导图的基本顺序原则,绘制教学思维导图。作为教师端的教案版思维导图要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思维导图的关键词和图像,应该是该门课程的专业术语。譬如说对二进制的描述就应该写成“二进制”,而不是一些天马行空的图像或者文字。思维导图在教师端主要是帮助学生对该门课程构建整体思维,更进一步形成课程体系。

(三)根据知识点做出精品微课视频。微课视频关系到学生到知识点的理解,笔者建议微课视频里的案例最好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或者跟所学专业相关的。

四、基于思维导图支撑的微课模式在学生端的应用

微课开发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学校正常开设的课程,微课的用途在于查漏补缺,巩固知识。所以学生应主张老师将微课视频作为公共资源。

学生在学习教案版的思维导图后,要将其转化为自己个性化的思维导图。

(一)学生端的思维导图主要层次结构参照教师版思维导图,保证知识的正确性和整体性。

(二)关键词或关键图像的应选取应遵循会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能刺激左右大脑的效果。譬如喜欢易经的同学,可以将“二进制”描绘成阴阳八卦图;处于恋爱状态的同学,可以将“二进制”描绘成男女标志图等。

(三)确定要走到哪里 。水平一般者是掌握教学大纲的要求,则只需借鉴教师版的层次结构;水平较高者,建议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让自己的思想在图上旅行。譬如,教师在讲解病毒的种类时一般就是常见的种类,那么你可以增加“未来的特殊种类”分支,并且在分支上继续进行发散“危害”“防御手段”等。

五、结束语

基于思维导图支撑的微课模式在教师端是为了构建整体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课程体系,在学生端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增强记忆、激发创新。该模式促进课堂教学高效化,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但一张思维导图是否有价值,处决于你对该知识模块的理解程度,以及制作者对知识的提取和总结能力。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使用该模式,学生应在认真听课的前提下使用该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