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育的地位和意义

体育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范文1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服务;双培养

 

一、创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的背景

(一)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心核心课,其中专心核心课多是操作性、实务性较强的技能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课程实践来认识、体验与提升。但目前专心核心课的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甚至在某些院校存在着实践课程开设率低、随意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及模式的现象,尚未真正摆脱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讲授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所需的双师型师资一般要求相对优良的工作环境、优厚的薪资报酬、良好的实践教学设备,这就成了各职业院校聘请双师型教师的阻力。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多属于“学院派”(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一线的具体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导致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模式单一、体系不完整;教学方法欠缺、教学手段墨守陈规,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及质量。

3、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没能“无缝对接”

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环境的变化使得专业的相关知识也随之改变,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也随之产生一些更新与外延,实践技能更是产生较大的变化。职业教育要求以行业执业标准导入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由于专业教师多数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各门课程实践培养标准、内容及教学计划的制订没有很好地协调、递进与衔接,造成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这样,就很难将各门课程理论教学所支撑的职业技能汇总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岗位职业能力,达到提升高职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和就业核心力的目的。

4、没能充分建设专业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高职院校资金投入有限,校内的试验环境基本以机房和模拟环境为主,无法实现真实操作,因此,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多数校外实践基地基本停留在参观、实习的层次上,无法真正的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去,更谈不上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次合作。

(二)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突破点

工学结合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工学结合的一方高职院校的积极性较高,而工学结合的另一方,企业的积极性较低,高职院校处于“一厢情愿”的“单相思”状态。这是因为企业是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是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尤其是以私营为主的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因此,高职院校要与企业结合,要遵循“先服务、后合作”的原则,放下架子,了解企业对人才和管理的需求,通过多方面为企业提供主动、周到、无偿的服务,让企业首先获得利益,见到成效,才有与企业合作的基础条件。所以,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探索出“双服务”模式。在为企业服务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走“双培养”模式之路,实现“把需要工作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岗位综合能力的合格职业人”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零距离”上岗,尽快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达到校企双赢,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内容

(一)双服务模式

双服务模式的内容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指导,发挥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地方企业提供双服务。一方面为地方企业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满足地方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管理的咨询、策划、培训等多项服务,解决企业技术、管理的难题,满足企业发展对技术、管理方面的需求,使企业首先受益,密切校企关系,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1、为地方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运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专业培养质量体系、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为地方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服务企业以及其它企业定向培养各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满足地方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管理服务,引导地方企业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在为地方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成立专家服务团,首先引导地方企业的技术、管理健康发展。其次帮助地方企业解决技术、管理方面的难题,进行咨询、策划。再次,为地方企业进行全员职业培训,提高全员素质。采取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等方式,为地方企业无偿免费服务。

(二)双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

1、高职院校专业培养

高职院校通过专业定向培养地方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专业培养课程标准、专业培养教学体系与专业培养课堂体系和专业培养质量体系。

2、学生自我培养

通过学生自我培养,使学生明确专业培养方向与目标,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确定自我培养的目标与方法,处于明确学习状态,主动配合学院专业培养实现培养目标,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技能型职业人。学生自我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包括:通过自我分析,制定自我培养方案;运用闻、见、训、战立体化自我培养模式;日常的成功心理激励训练。

三、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

(一)高职院校要在工学结合中起先导作用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要在高职教育激励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发挥先导作用,放下“架子”,主动地、积极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与地方企业“联姻”,才能使专业具有地方特色、专业特色,才能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这样企业才会满意,学生才会满意,家长才会满意,社会才会满意,高职院校才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重视,高职院校发展才能有生命力。

(二)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

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中的先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地方企业提供双服务,通过双服务打通校企合作之道。但是,要巩固和发展校企关系、工学结合,还要坚持创新的原则,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急企业所急,排企业之难,不断创新双服务的理念,创新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才能不断提高双服务的绩效,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因此,高职院校要确立服务创新理念,不断提高专家服务团的能力,创新双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三)及时跟踪市场、社会、企业的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落实与修订“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提供的近年就业信息看,企业的岗位对学历要求大部分集中于大专及以下学历。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的态势。企业最需要那些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再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何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准确定位等问题,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培养质量则必须思考如何为学生提供有效服务问题。高职专业就业目标可以锁定各类地方企业。地方企业各类岗位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流程有一定规律可循,工作内容却千差万别,有极大的创新空间。高职院校在进行工学结合的实践研究探讨时,应当顺应这一职业特征,注重对学生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范贵德.工教结合先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广西大学学报,2010,(s1).

体育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范文2

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潜力

民族传统体育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的总称。随着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在享受物质文化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不断被强化,而民族体育文化中那种特有的深层价值观念和信仰,更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

1.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

在学校教育的工作计划中,学校体育处在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学校对体育教育方式不重视,上体育课时受场地器材的限制,人数多,场地器材使用拥挤,从而导致整个学校体育的颓废。只抓竞技体育及考试项目,忽视普及体育教材内容呆板、枯燥、乏味,没有吸引力。

基于种种现状,体育的教育教学相对其它学科来说具有更大的难度。所以对于民族体育教育来说,我们要在现有师资、场地等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将民族体育教育的内容加入到现代体育课程中来。同时也可以利用喜庆、节日等传统方式进行民族体育的宣传,提升学生对民族体育的认知度和兴趣,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为民族体育的教育创造条件。

1.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发展潜力

据调查显示,民族传统体育现在依然有很好群众基础,虽在学校体育课程中略有体现,但是学生参与的项目很少,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项目上,很多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几乎失传了。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参与人数很少,可参与的项目类别也很少。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今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高校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持积极态度,并充分肯定了传统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作用不逊于其它体育项目。但是学校的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场地器材和教学资源远远不能适应体育教学的需求。

2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紧迫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实力和地位不断提高,这必然要寻求与我国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地位,要想在国际纷繁多样的文化领域中异军突起,占有一席之地,重视和加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建设是最佳途径。而学生时代是一个人思维方式、思想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程度。

3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入学校,将极大地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它对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身心健康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4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将学校作为进入异国的突破口,是西方体育在短时间内能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西方体育文化以学校教育为输入口,将其在中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主体地位延续至今。在学校开展传统体育教育,不仅能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培养积极的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理和传承以及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4.1激发民族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各民族自己的习惯和风俗。但由于现在常与西方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被外来民族文化同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和民族特色逐渐消失,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观念有所改变。

造就一批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研究的理论工作者,这将有利于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传播,而且民族传统体育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民族传统文化氛围浓郁,容易使学生萌发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尊,促进民族团结。

4.2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长期以来教学形式重技术,轻健身,教学内容重竞技,轻适应力,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改变现今以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现代竞技体育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存的教学模式。

体育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范文3

摘 要 体育教学思想是对体育教学现象、本质、问题等总体认识。体育教学思想来源于体育教学实践的认识,又高于体育教学实践,对指导体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方向性、思路性、规范性、实践性意义。分析我国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对提高认识水平、在工作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益等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 现代高校 体育教学 主导思想

一、“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思想的形成及影响

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思想的含义是在体育教学中,以促进学生德、智、休、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为指针,以完成体育教学各项目标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该思想旨在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把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与发展身体结合起来,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社会教育贯穿始终,全面完成体育教学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的目标。主张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待体育教学过程,用三维体育观来理解学校体育的功能系统,认为只有从多方面挖掘体育的功能,不断拓展学校体育的任务,才能真正发挥体育教学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才能突出体育教学的地位。显然“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思想存在着任务过多、要求过高等不足,难以面面俱到,在具体实践中易使体育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思想有积极意义,是理想的教学状态仍要发挥指导体育教学作用,但也要不断完善,使之更好地指导体育教学工作。

二、“体质教育”的体育教学思想的形成及影响

体质教育思想是指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以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着眼,以提高学生体质及健康水平作为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一切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都要为增强学生体质来开展。体质教育思想注重学生身体锻炼的直接效果,以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为主要特征,以运动处方为主要形式的锻炼过程。显然,体质教育思想扩展了自然主义体育的认识,开始了发展人体、完善人体的科学化锻炼历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建设进人了一个相对成熟的自主发展时期。这种体育教育思想反映了体育运动的本质特征,也容易被人理解接受,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广泛被学校体育教育运用。但是,体质教育思想只重视体育教学的生物效益而对心理和社会效益重视不够,并且在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评价中也存在着不好把握体质的外显指标和标准,因而被一些学者批评。这正是需要不断完善理论体系,提高认识和实践的过程。

三、“技能教学”的体育教学思想的形成及影响

体育教学工作与其他学科教学工作具有共同点,也要以向学生传授系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作为首要任务,但体育教学不同于理论学科教学的特点主要是运动技术教学。因而,技能教学思想(也有的称“技术教学思想”)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相对成熟的主导思想之一。“技能教学”思想是指体育教学中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主导的学校体育教学思想。该思想理论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以体育课内外结合为教育实践条件,强调体育教学中以学生身心特点来安排运动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来安排动作技术教学过程;以课内教学、课外锻炼互为补充来完成学校的体育教育目标。显然,“技能教学”思想具有较好的理论依据,也符合教学工作要求,容易理解并为人所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较为形象具体便于教学操作,因而,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技能教学”思想也容易导致教学中重技术学习、轻体质锻炼的倾向。同时因存在并对体育教学条件要求较高等现象,而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

四、“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思想的形成及影响

“终身体育”思想是指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休育活动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学校体育要为学生终身从事运动锻炼奠定基础。这种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中间环节,主张在学校阶段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墓本理论和方法。显然,“终身体育”思想可以让长远观念与现实紧密结合,对学校体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组织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了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但是,“终身体育”思想过于宏观、长破了原有的生物观念,已经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角度来认识健康,大大提高了健康理论水平,形成了多维的健康观念。加上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出现了指导理论的多元化、模式的多样化、新问题的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践的混乱现象,急需新的理论思想来指导体育教学工作。

五、“健康体育”的体育教学思想的形成及影响

“健康体育”思想逐渐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得以接受和传播,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流思想。“健康体育”思想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健康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发展,强调体育教学的三维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竞技项目软化、教学方法的娱乐化、教学形式的自主化、教学效果的健康化等。显然,“健康体育”思想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具有观念的多维性,对指导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一思想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体育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范文4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生命教育;缺失

生命教育是现代民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工业化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社会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命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关注生命,热爱生命,不断追寻自身生命的意义和质量,实现全面自由发展。当前,我国高校中针对大学生开展的生命教育还十分薄弱,生命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不仅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体育教育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要素,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高校体育开展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

1.生命教育的内涵分析

生命教育是近年来学界所普遍关注的教育理念之一,其旨在重拾教育塑造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本体功能,将教育从一味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工具价值取向中解放出来,引导人的生命活动不断走向和谐。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教育家华特士所提出,此后逐渐获得了极高的国际关注度。生命教育的矛头直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认为学校教育不应仅仅关注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等技术性层面的发展,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追寻自身生命的意义,提升人生价值。应该说,生命教育是现代民主教育思潮的重要发展和实践,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的现实需要,其关注学生的内在生命发展,激发学生的生命自觉意识,目前已经逐渐融入到了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过程当中,成为一种极富哲学光辉和时代意义的现代教育思潮之一,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2.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现状分析

生命教育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因此其应当是高校各个学科的共同使命,但由于生命教育的实施在高校中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及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仍较多地依赖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生活化教育的功能尚未能得到真正重视和有效发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还未能对大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生命教育,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边缘化。不可否认的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功能主要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大学生的相关体育理念、体育知识和技能进行培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体育专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锻炼的习惯,进而达到提高大学生身体技能的目的,但与此同时,随着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体育教学功能进一步走向多元化,仅仅将体育教学的功能局限于增长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育专长等技术层面上已经不合时宜,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与功能亟需得到深化和拓展,这其中,尤以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化教育最为重要。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依然较多地注重传授学生相应的体育技能上,未能真正开展对于大学生的生命化教育,生命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依然处于边缘化地位,未能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2.2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主体缺位。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着“只见方法、技巧,不见人”的现象,也就是说,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尚未能真正做到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日常教学中远离学生的生命实践,这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长期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生命教育的内涵来看,“以生命为本”和“以学生为本”是生命教育的“一体两翼”,“以生命为本”是以“以学生为本”为前提的,只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真正需要,才能真正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从观念上和行动上认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身份,自然也就谈不上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2.3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内容缺失。教育内容是教学中的核心要素,也是任何教育体系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生命教育的教育内容是生命教育有效实施的根本之所在,是根据当代大学生个体及群体的发展特点及新时期生命教育的发展而选择的,其主要内容主要有相关的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关系教育、价值观教育等等。从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来看,其主要的教学内容还主要集中在相关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训练上,教学内容较为肤浅,尚没有在培养学生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这不能不说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开展较为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3.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路径分析

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学应努力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开展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努力激发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生命价值。笔者以为,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3.1以日常体育教学为抓手,构建高校体育生命课堂。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应立足于日常体育教学,抓好体育教学这一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首先,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实施起有效的生命教育,例如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应的运动项目教学例如篮球教学,来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分享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等等,还可以通过相应的案例分析、解说等培养大学生对于生命的价值等方面的认识,总之,体育教师要以日常体育教学为抓手,努力打造高校体育生命课堂,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潜移默化般地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3.2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依托,感受生命的珍贵与美好。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价值观教育,这种价值观教育不仅要求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来进行,更需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的举办来间接性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例如通过举办一些受大学生欢迎的文体活动诸如篮球赛、排球赛等,不仅能有效地锻炼大学生的体魄,更能在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增进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感受青春的美好;另一方面,这些较为激烈的文体活动对大学生的身体耐力、意志的磨练等等也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同时这些文体活动本身竞争性较强,较为激烈,在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很有可能对学生的身体造成损伤,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向学生进行身体保护、意外急救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大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勇气和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一些课外体育活动,来实施间接性的生命教育,相对于课内活动来说,大学生课外活动一般更具有内容和形式的灵活性、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较强等特点,大学生可以自主地开展相关的课外体育活动,以相关的学生团体为中心来有序展开,从课外体育活动主题的确定、内容的拟定、人员的选择和安排、相关经费的保障等都由学生自行解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潜能、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锻炼和开发,感受生命的美好,因而理应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增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又一重要突破口,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要加强对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对学生进行自我安全防护和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和教育,教导学生自觉发扬现代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感悟青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3.3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体育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口号的层面上,还需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去体悟和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教、文体、法律、卫生的“四进社区”活动,尤其是文体进社区更应该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实践途径之一,所谓文体进社区就是要利用大学生的文体特长,积极利用社区中的各种体育设施资源,帮助社区组织开展各种现代文体活动例如体操、舞蹈以及健身等各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传播现代体育信息知识,使大学生在与社区居民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感受生命、体悟生命、理解生命,也更能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意义。高校体育教师要连同辅导员老师等一起做好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要特别注意团队的组建、活动过程的安排、活动开展的物质保障以及安全保障等内容,确保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

4.小结

总之,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应努力从传统的狭隘的育人目标中挣脱出来,真正走向深化,这就需要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要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生命品格,促进大学生生命主体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这不仅需要高校体育教师要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地通过各种措施例如课堂教育、课外活动的指导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举办等途径来完成,更需要高校、社会及学校等各方要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来,形成合力,有效促进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鸿,刘新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视野———从追求体育功利转向保障学生体育权益[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02).

[2]刘德,王华倬.生命安全教育: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7).

[3]王志平.“生命教育”视野下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

体育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范文5

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体育课程在高校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在素质教育中体育课程中蕴含的体育精神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先就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明的简要概述;接着,对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主要功能进行了分析;然后,又对当前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渗透情况进行了阐述;最后,文章对于如何提升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功能进行了分析研讨。

关键词:

体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

一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概述

体育教学与高校的其他专业课程有较大的区别,乍一看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风马牛不相及,但实则,体育是通过各种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体育教学中依托各项体育活动以及学生参与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完全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提高高校学生的各项思想政治素养,尤其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爱国意识、集体观念、奉献精神等都是绝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对于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国家曾在《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就曾提出要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能力的培养;此外,同志在体育研究中指出体育要与德育相结合。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与德育有着密切的关联。[1,2]

二高校体育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分析

(一)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依托国际奥林匹克赛事中为国争光的诸多案例,例如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赢得了奥林匹克国际赛事的举办权以及在我国参加奥林匹克赛事的过程中为国争光的诸多案例等,都可以作为很好的爱国精神的教育案例,在这种实质性的教学内容指导下,学生对于爱国精神的理解依托这些载体得到了更好的升华,促使他们将这些为国争光的名人轶事当做其前进过程中的榜样,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从小事上自觉践行爱国主义精神。[3]

(二)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进取意识

众所周知,体育在某程度上可以算是一种竞技性的活动,也是一种对于学生反应能力以及耐力的考量。大学生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一代,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命运,因此,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要能够培养出一种坚不可摧的顽强精神以更好的姿态应对未来社会上的诸多考验。无疑,这些进取以及竞技性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都能够以活动为载体很好的传递给大学生,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在学生的体育活动开展前进行渗透教育、在活动后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

(三)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观念

诚然,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的竞技能力以及进取精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大部分的体育活动还具有对学生进行团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在这一背下,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无疑可以真切感受到体育活动中团队精神的魅力。这对于当前90后一代的独生子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这一代的学生由于是家中独子的原因其自我意识非常浓厚,缺乏一定的集体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无疑弥补了这一缺陷,对于学生的集体观念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增砖添瓦。

(四)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高校不同于学生的中学时代,期通常是采用大课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周围的同学一直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那寥寥几个舍友,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四年下来能认识的只有舍友,如若舍友关系不和谐,学生无处诉说,对于他们的精神健康极为不利,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心理疾病。而体育活动刚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学生依自己的兴趣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结识新的伙伴,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能够使他们认识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五)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素养

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不止能够锻炼出强健的体魄,还能够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精神素养,学生通过观看不同的体育活动,例如体操、游泳、赛跑、跨栏、滑冰等等,在这之中感受体育活动的魅力,同时,这些体育活动中还蕴含着独有的体育美,包括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动作美、也包括他们的形体美等诸多方面,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感受这些美,从而以此不断激励自己前进、升华自身的精神素养,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

三高校体育课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功能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体育课教学的地位

与专业课相比不受重视长期以来,高校在教育中都是强调专业课以及思政教育理论课对于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忽视了体育课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力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高校更是将更多的教学中心寄于学生的专业背景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无疑会使得体育教学在高校中成为一种形式化的教学方式。

(二)传统教学理念下,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缺乏兴趣

尽管许多高校开设了独具特色的体育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尽管如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会陷入传统教学的误区;同时,有的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中多是采用简单的体育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尽管会博得学生的欢喜,但是体育教育中对于学生的耐力精神的培养并未真正发挥出来。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是将体育课程当作一项必修的课程,缺乏一定的学习以及参与热情。

(三)高校体育课硬件设备不完善

高校体育课硬件设施的不完善是制约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重要的客观因素,当前,许多高校的将大部分的发展中心放在了专业以及科研上,资金也多是围绕这些方面展开,致使其没有多余的资金完善体育设施,这就使得学生缺乏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体育活动的开展缺乏客观载体,导致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能有效的发挥。

(四)高校体育教师思政教育理念淡薄

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也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具备一定的德育教化的素质,在体育教学中能够“以学生为本”,在尊重他们兴趣的前提下,以各种体育活动为依托,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能力的渗透教育,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当前,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师还不能很好地具备思政教育的能力,且在这方面的意识也较为弱化。

四提升体育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一)确立高校体育教学地位对于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提升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首先要明确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的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加强对于体育课的重视,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能够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在体育教学中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同样的,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要以端正的态度进行体育锻炼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收。

(二)提高高校体育教师思政教学能力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主导人,因此,要想提高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功能,体育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不只要能够在体育教学中以身示范各种体育活动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教学魅力,还要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各种体育活动中所蕴含的各种体育精神。同时,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在各项体育活动中要始终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的指引下,更好的体验各项体育活动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

(三)采取多种方法提高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只有学生自身意识到体育活动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才能够真正从心理上以及行动上开始积极参与到高校的各种体育活动中去,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要想能够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就要能够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感。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多样化的运动项目,鼓励学生在爱好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比赛的形式,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吸引学生参与进来。[4,5]

(四)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也是提升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为此,高校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全民体育活动的项目,号召全体师生参与进来,还可以通过举办运动会的方式开展体育文化建设,此外,高校多样化的体育社团组织等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体育运动观。通过不同形式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渠道,从而在学生的参与的过程中更好的对其渗透一定的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田天.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6,(6):50-51.

[2]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3]从明.高校体育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河南:河南理工大学,2015.

[4]杨清华.论健康促进与学校体育健康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7,(07):163-165.

体育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范文6

【关键词】 发展和提高 体育训练 兴趣与技能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178-01

1 发展和提高学生体育训练兴趣与技能目的和意义

目前在学校中的体育课堂主要是采取老师进行示范教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的教学模式。之所以采取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体育教学与其他科目不同,理论知识所占比重很小,多数内容都属于实践内容。而要想学会某项体育运动,除了老师进行示范性教育之外,还需要学生在体育课堂和平时的时间加强训练,通过训练的方式不断强化体育技能,增加身体的协调性。所以,体育训练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的方式不断熟悉老师传授的体育技能,并掌握该技能。体育训练对学生而言意义重大,不但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还可以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熟悉并掌握体育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必须培养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的完成体育训练。

2 发展和提高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与技能的具体措施

要想使学生养成自觉体育训练的习惯,就要培养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使学生在体育课堂及空闲时间,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体育训练,达到强身健体和掌握体育技能的目的。培养学生体育训练兴趣需要一个逐渐的过程,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具体措施:

2.1 对现有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现有的体育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示范和学生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在这种教学方法中,老师是教学主体,在体育课堂上起着主导作用,传授学生体育技能,并做正确示范。这种教育方法一度被广大学校的体育课堂所采用。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新要求,现有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根据目前体育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使得不同的学生收获不同的知识,体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体育训练的兴趣。

2.2 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寓教于乐

要想培养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就必须抓住体育课堂这一有效载体,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受到良好的引导,在体育课堂中学会基本的体育技能。而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利用一切手段,活跃体育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获得良好的体育知识,并培养起体育训练的兴趣。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使学生的身心彻底放松下来,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训练中来,从体育训练中收获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促进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3 采用鼓励式教育,使学生树立学好体育的信心

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体育教学不但需要学生认真吸收课堂知识,还要通过训练的方式增加身体的协调性,熟悉并掌握体育技能。而在体育训练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某些学生在体育训练中适应的比较慢,对新技能接受的慢。这就要求老师在体育课堂中要采取鼓励式教育的方式,对领会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多加鼓励,使学生树立学好体育的信心。实践表明,鼓励式教育取得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只有坚定不移的采用鼓励式教育,才能培养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才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提升学生运用体育技能的能力。

2.4 加大体育训练的比重,体高体育训练在课堂教育中的地位

在目前的体育课堂中,通常都是由老师主导课堂,老师会用一半的时间用来讲述体育知识和技能示范,其余的时间会留给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或自由活动。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体育教育形势的转变和体育知识的普及,体育课堂中体育训练的时间显得有些少了。所以,需要在体育课堂中,减少体育知识的宣教,而加大体育训练的比重,把体育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获得更多的体育训练的机会,从而提高体育技能。所以,在目前的体育课堂中,要想培养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就要加大体育训练的比重,提高体育训练在课堂教育中的地位。

2.5 在细节处给与学生足够的关怀

体育课堂中,老师要与学生相处融洽,除了要学会扮演严师的角色,还要学会扮演慈父的角色,要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体会到老师给予的关心和温暖,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在细节处获得老师给与的足够的关怀。这一切的活动,都是所谓的从心开始培养,从兴趣开始培养。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往往与其他的事情综合在一起,而不是孤立的割裂来看。所以,要想培养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就应该从细节处入手,从给与学生足够的关心开始,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使得学生学习体育以及体育训练的兴趣在与老师沟通中得到培养和加强。

3 结论

本文介绍了发展和提高学生体育训练兴趣与技能目的和意义,并分析了发展和提高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与技能的具体措施,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培养学生体育训练兴趣,对促进体育教育发展和学生体育水平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要利用一切条件和有利措施,培养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上获得丰富的体育知识,并锻炼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相信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一定可以培养起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使体育教育的整体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得以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