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室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室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实验室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学科竞赛;实验室资源;共享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263-02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在面向学科竞赛时,各学院实验室资源在共享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仍未实现对全校各学院实验室资源(硬件设备、实验场地、历年获奖作品资料等)的充分整合和有效组织,院际间在实验室资源互借互用时的藩篱壁垒仍然存在;二是仍未充分实现师生们灵活借用各学院实验室资源的可操作模式流程及对资源使用效益的有效考核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高校实验室在资源共享上发挥作用,也阻碍了广大师生在学科竞赛中夺取更多更好的成绩。

一、实验室资源共享对高校学科竞赛的重要性

资源共享是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保证实验室资源得以充分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1.实验室资源共享有助于改善和加强实验室资源使用效率。实验室资源共享弥补了相关单位和部门资源缺乏所带来的弊端。一方面,可以使参与学科竞赛的师生对全校所有现存资源都能加以利用,满足参赛师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实验室资源共享避免了资源被闲置和浪费,能够发挥现有资源最大的效用。

2.实验室资源共享有助于提高参赛者积极性。高校教学资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训的可能性,也将促进高校学科竞赛取得业绩。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资源的可使用性将直接影响其参赛积极性,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可以提高其参赛积极性,从而为学校取得各类国家级省级奖项提供保障。

3.实验室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随着社会发展和学科的发展,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备受人们的关注,实验室资源共享可以促进不同学科间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对不同专业技能知识的亲自动手验证,有助于促进其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点,并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强化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实验室资源共享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院际间资源互借困难。各学院因制度激励不足,缺乏将设备资源外借的动力,加上各学院在年终考核评优中存在竞争关系,导致各学院对各自掌握的实验室资源均不愿意外接,尤其是实验室管理员,需投入额外的精力从事烦琐的设备借用登记和退还工作,帮助其他学院师生夺得学科竞赛奖项,但自己得不到任何激励,还要承担设备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造成损坏的相关责任等,导致院际间的实验室资源互借困难重重。

2.资源管理制度设计缺位。目前,虽然教育管理部门出台了设计实验室管理和资源共享的政策文件条款,但只是笼统地提到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的原则,并未具体到细节和流程,各高校若是不配套出台相应政策,实验室资源的共享就是空谈。

3.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实验室资源共享模式的建立需要完善、可行的制度支撑,每个学院的实验室资源不同,各具优势和特色,各学院师生为了在学科竞赛中获奖,都希望能充分利用全校最好的资源,制作最佳的参赛作品或训练出最佳的参赛水平。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绩效考核制度,各学院实验室在资源互借互用的具体操作中,参赛师生们最可能碰到的状况是根本无法灵活借用,最可能听到的也是实验室管理员用各种理由和借口予以推脱和拒绝。

4.信息不及时。由于各学院实验室资源的拥有和年度更新情况没有公布的网站等平台,因而其既具有公共性又具有隐蔽性,参赛师生们在借用实验室资源时,面对的是资源信息不及时、资源去向不清楚、资源借办流程不明确等问题,广大师生甚至根本不知道学校到底有哪些资源可以借用,等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实验室资源发挥应有的效用,同时也阻碍了师生们在学科竞赛中夺取更多更好的成绩。

三、实验室资源共享模式构想

本文尝试对实验室资源的共享模式进行构建(参见以下“机理结构图”),以期促进相关部门管理制度的完善和优化,促进学科竞赛的相关工作进程。

1.实验室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基础。首先,要明确资源共享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和目标。可以具体划分为“教师、学生和资源(实验室管理员)”三个版块,三个版块通过关系的理顺和责任权利的划定,共同构成完整的实验室资源共享模式。在实验室资源共享模式的确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注重对各学院实验室资源的统计和整合,并根据设备仪器的贵重及易损坏的程度,明确划定“可以借用”、“限定人员借用”、“专人使用,不予外借”的设备等级,既保护好资源,又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其二,明确教师、学生、资源之间的关系,分清楚这三个主体与赛事间的联系;其三,明确师生两个主体具体的内在资源使用诉求和与资源(主要是指实验室管理员)的利益需求。

2.实验室资源共享模式的整体架构体系。实验室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体系优化的整体架构,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科竞赛的资源限制和教学体系的制度性优化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性架构,应注重以下几点:其一,需围绕实验室资源制定一系列明确的信息和管理办法,以便真正实现高效、精确、有序的资源共享;其二,需配套建立实验室资源共享的工作机构,在调度好各院际资源的同时,协调好各院的共享基础(利益、关系等);其三,围绕学科竞赛需保证实验室资源共享的质量问题,确保实验室资源真正有效地被应用于赛事,而不是被挪作它用(教师在外承揽项目挣钱),使高校、教师、学生、资源管理者四者之间取得共赢。

3.实验室资源共享模式的绩效考核体系。实验室资源共享模式的长期持续需要完备的制度检测和定期的考核查询。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对现有的实验室资源共享中的资源、服务以及利用效果进行检测和查询,这对学科竞赛和高校整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可以采用采取资源量化管理办法,即,通过每年对各学院实验室资源使用效益的考核,对于使用效益低的学院,收回其低效益的相关资源,并转移给高效益的学院,或降低其学院下一次申报和采购新资源的权限与资金额度等办法,激活各学院资源互借共享的效益,真正实现全校实验室在资源共享上的跨学院便捷式借用与管理的策略。

参考文献:

实验室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范文2

XX年即将结束,对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现将一年来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过程管理,对照制度、落实有效。

1、 教务处根据年初制定的计划和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对教师教案、作业批改进行周查,每周统计,每月考核,重在突出一个“实”字。备课要实在,认真落实好了集体备课制度;上课要实际,上课要求教师既要体现课改理念,又要符合中考实际;考试做到了“实心实意”,既公平考核了教师,也真实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作业批改既要求数量,更检查批改质量,既要全批全改,又要当面辅导,课内课外相结合,既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又注重方法的引导、情感的渗透、德育的潜移默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智商、和情商的发展。

2、落实月检测制度,按时检查教情、学情。我校每月按时组织一次月检测,每月进行一次学情、教情调查,年级组按月召开年级会议,分析成绩,通报检查,对成绩不理想、学生意见大的教师进行帮扶。

3、不管是教学六认真常规工作,还是月查、抽考、月报、月奖惩、期末考核、升学奖都做到公开透明、考核逗硬,不搞“暗箱操作”,让教师心知肚明,在工作中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二、毕业班管理成绩显着。

1、XX级完成“保三争二”的目标,中考成绩名列全县前列。我校英语、物理、化学三科排全县第三名,体育排第一名。

2、我校对XX级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中考目标,领导挂班,联生、联科,认真落实“五个一”,加强过程管理,力争完成既定目标。

三、规范办学行为,推行素质教育,丰富师生课余生活。

1、我校按规定开足开齐了课程,严格按规定作息,无补课、无特优班和实验班、无节假日教师有偿补课现象。

2、继续开展好兴趣小组,落实素质教育。我校开设了美术、音乐、体育、书法、写作等课外兴趣小组,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逐步规范管理了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体育保管室等教学资源。各功能室健全了制度,各种档案资料齐备。实验室开齐了演示实验,尽可能地开齐分组实验。101网校利用率较高,95%左右的教师都不同程度参考了网校的资源进行教学。

4、教务处与校团委联合组织了春季和冬季两次运动会,师生参与率达到90%以上,使校园音符更加和谐,除了书声朗朗,还有欢笑与呐喊......

四、基本完成“两基”数据上报,“两基”档案资料基本整理成型,等待复查。

五、落实奖惩,教师绩效考核基本完成。

1、九月份我校对部分成绩优秀教师进行了奖励(对在四校期末检测成绩对比分析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陈晓红、杨红、杨建清、洪晓蓉、张永秀、洪阿萍等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对期末检测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进行了表彰奖励,并制作成红榜予以公示,奖教奖学,有效促进了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务处也对工作不负责任的教师进行了通报批评,通过领导诫勉谈话,使一些工作懒散、事业心不强的教师有了一定的进步。

2、根据我校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教务处考核方案,教师每月的考核基本无误,本月底XX的教学绩效基本完成。

六、基本完成本学年学生的学籍档案建设,上报数据准确;对学生流失进行了严格考核。我校对无正常手续而流失的学生按100元/生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严格考核,有效防止了学生的大量流失。

七、基本完成本学年国家体质健康数据上报工作。

八、认真组织和落实了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过程落实,资料齐全,我校已被县教育局推荐为“教学大比武”活动优秀单位。

九、完成了教育局各股室安排的临时任务,完成了学校领导安排的临时任务。

十、存在的问题

1、教学常规管理有时公布不及时,逗硬不严,主要是经验不足,人手不够。

2、远程教育不落实,多媒体教学使用不好,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使用不高,主要是我校投影仪损坏、多媒体没有设施设备。

3、图书室图书、实验室器材、设施设备不足、配备不及时。因为器材、药品无法及时补给,分组实验开出率仅为45%。因为5.12地震致使微机室和远程教育基本停用。

4、 由于教师缺编问题,我校九年级还存在60人以上的大班额;师资不配套,致使音、体、美、地方教材等开设效果不好。

5、由于绩效工资的实施,全县存在教师干好干差一个样、领同样多的钱干很少的事的现象(和缺编学校相比),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我校教师的积极性。我校教师严重缺编,师资严重不配套,人人承担了很重的教学任务,但绩效考核得到的利益反而比其他超编学校的教师少,这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势必制约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实验室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范文3

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普遍存在着思想上重视不够、使用效率不高、盘亏现象突出、占有苦乐不均、使用记录不完整等问题。究其成因主要由国家及主管部门对高校缺少成本核算的政策与高校内部缺少重视资产使用绩效的管理环境所致。应通过树立成本观念,强化绩效意识;建立“权责发生制”会计制度,夯实绩效考核基础;促进共享平台建设,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科学制定配置标准,全面实施效益评估;控制增量预算,实施全程监控;注重结果运用,强化奖惩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以不断加强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工作。

关键词:

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绩效考核

为促进固定资产的有效配置,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多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进行考核,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完善。

一、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不高的成因

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普遍存在着思想上重视不够、使用效率不高、盘亏现象突出、占有苦乐不均、使用记录不完整等问题,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国家及主管部门对高校缺少成本核算的政策所致(1)宏观法规政策缺失,导致不讲办学成本与讳言使用绩效。一是法律法规没有要求按成本办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号)虽然指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在校学生年人均教育成本,规定高等学校年经费开支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本行政区域内高等学校年经费开支标准”;2005年国家发改委虽然出台了《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把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纳入政府监管范围,但严肃来讲不是通过会计核算程序计算而来的会计成本,只是一种统计成本。虽然2006年12月25日教育部就说正在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研究高校学生生均培养成本的计算和核算方法,[1]但是直至今日也没有制定出大学生培养成本。再如《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都没有要求进行成本核算。由此造成高校所有人员没有成本意识,不按成本办学,导致资产使用绩效普遍不高。二是办学条件与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办学没有资产使用绩效衡量指标。如规定“教学设备利用率”,对校内实训条件优秀的则要求“利用率高”:“①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理工农医类≥4000元,文史财经管类≥3000元;②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8台;③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7个”,[2]却没有对教学设备利用及校内实训条件提出量化指标。另外规定的合格要求是:新增教学仪科研器设备所占比例不低于10%。(2)主管部门的“指定”大赛设备及软件,导致部分资产使用的单一与低效。目前,教育主管部门热衷于技能大赛,如某省2015年就组织了15次技能大赛,其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但是由于每项大赛在不同周期内都有不同的赞助商,而参赛又必须使用赞助商的设备及软件,这就迫使参赛院校不论有无同类设备及软件都必须新购这种“指定”设备及软件。导致其作用仅限于大赛,其受众面很少与使用绩效极低。其次,高校内部缺少重视资产使用绩效的管理环境

(1)绩效意识普遍淡薄,无偿使用观念盛行。

在高校内部对资产的诉求一直处于只讲需要,不讲绩效;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只讲无偿占用;不讲投资问报;只讲我有我用,不讲共有共享。在重视采购,轻视管理的环境下,导致在“教学需要”、“社会效益”的幌子下,各部门在资产配置上普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不求人”,致使重购不止,利用偏低,闲置浪费。[4]

(2)重视账物相符,忽略使用绩效。

一是重视账物相符。在高校内部尽管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资产清查,但是其核心是为了完成《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所要求的“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保证账实相符”亦即资产管理一直是以账物相符为主要目标。二是不讲使用效率。对如何集中管理,余缺调剂、物尽其用、资源共享等现有固定资产管理的核心问题重视不够、考虑不多。[5]既缺乏对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刨根问底,更没有建立资产使用经济责任制度,造成重复购置,低效使用。

(3)未建衡量标准,考核缺乏依据。

一是资产使用绩效考核缺乏政策标准。关于贵重仪器设备的效益标准教育部做出了明确规定,高校在进行资产绩效考核可以作为参考依据。而关于非贵重仪器设备的效益标准则无论是教育部,还是各省教育主管部门,虽然都要求进行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但是普遍停留在定性标准上,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如《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教财[2012]6号)尽管要求:“真实地反映和评价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绩效”,“坚持分类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绩效考核与预算考评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应当包括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等主要内容”,但是却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再如《江苏省省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考核评价实施细则(暂行)》(苏教财〔2013〕4号)考核内容之绩效管理(10分)也只是中列出了(1)开放共享(5分):高校逐步实现各类资产开放共享3分与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逐年提高2分;(2)建立资产绩效考核办法(5分):建立校内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办法2分与设置绩效考核指标3分,同样缺乏量化标准。二是资产购置论证缺乏标准。不仅要论证申购理由、拟购仪器功能指标及质量调查情况报告、购置与使用的风险规避与应对方案,更重要的是要论证开放共享、使用效益。如校内同类仪器工作机时小于1600h/a,则不主张购置新仪器等。[6]但实际上则是只论证申购理由,致使从源头上就注定了使用的低绩效。三是资产使用绩效考核缺乏客观依据。如某校对10万元以下的实验室进行绩效考核时要求达到1296课时/年,而事实上则是在127个实验室中只有2个实验室的课时达到了规定标准,平均仅599.78课时/年。这就失去了绩效考核的意义。四是资产使用绩效考核缺乏必要经验。如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规定在3年内对省属高校国有资产进行一次考核,并在2004年对12所高校进行试点考核。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高校没有开展过绩效考核。如上所述,某高职院也是在2004年底首次进行绩效考核,其间存在着许多困惑。

(4)设备使用单一,难以形成共享。

首先是使用单一。一是仅用于教学,几乎没有用于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二是仅用于技能大赛,而非还能用于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其次是难以形成共享。由于缺乏一级共享平台(学校)和二级共享平台(院系),实验室建设中的课程化与小型化特征越来越突出,使用绩效越来越低。如某高职院在2004年绩效考核时,发现有2个实验室全年未使用,9个实验室半年从没开机,有的实验室全年开机仅8小时与16小时。

二、加强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工作的建议

1、树立成本观念,强化绩效意识

在这方面需要:一是高校领导要有成本与绩效的观念,要像抓教学与科研一样重视固定资产工作,把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绩效管理水平列入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以便营造出优化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必需的良好氛围。二是高校实训与资产管理人员一定要有绩效观念、管理意识和责任担当。[7]不仅要宣传绩效管理的政策法规,而且还必须制定绩效管理的制度与标准,并且要进行科学严谨的购前论证把关,从源头上保证固定资产使用的高效化。

2、建立“权责发生制”会计制度,夯实绩效考核基础

目前,高校会计制度一直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尽管已要求计提折旧,但是并不对高校管理活动进行成本核算。只有根据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逐步建立“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并进行成本核算,才能夯实对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进行真正考核的基础。[8]促进共享平台建设,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创新管理机制,加大资源调剂。认真分析学校闲置资源的现状,搭建资源调剂平台,积极推进闲置设备调剂工作,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3、科学制定配置标准,全面实施效益评估

要摸清配置依据。认真学习国家、行业相关的办公用房、办公设备的参考文件,领会文件精神,制订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公用房、办公设备的配置标准。要深入调查研究,论证测算标准,开展标准试点,全面系统实施。要加强目标效益评估。即以项目申报时预定的每年使用目标为标准,在年底对每个项目的目标效益进行评估。其次是教学与资产管理部门对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进行年度评价,作为今后是否扶持的依据。再次是严格控制报废报损。报废报损既不能取决于使用部门,也不能取决于教学与资产管理部门,而应由专家组论证决定,以提高报废报损的科学性。

4、控制增量预算,实施全程监控

要控制增量预算。对增量资产的配置进行全程、系统监督,以实现固定资产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的相结合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要注重结果运用,强化奖惩机制。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不能停留在反映情况和问题上,必须真正与预算管理、提高效益相结合,以形成“钱投向何处,绩效说了算”的新局面。[9]因此,必须完善资产管理绩效的奖惩制度,对使用绩效偏低的部门不仅要停止新增资产,而且要在学校年度综合考核中实施一票否决制,至少也应当占有较高的权重。对使用绩效较高的部门不仅要保证其新增资产的需求,而且要大为宣传与褒奖。以保障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有效实施。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要倡导自主学习。要学习国家、省主管部门关于资产与设备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理论学术界关于资产与设备管理方面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思路;同行关于资产与设备管理方面的新经验、新方法等,结合学校实际开创新的资产管理新途径。要开展高效服务。既要树立很强的服务意识,更要有突出的服务能力,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要提升业务能力。要积极学习业务知识,密切结合学校的管理实际进行科学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石希.教育部:高校培养成本核算方法正在研究中[Z].2006-12-25.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Z].2004-04-19.

[3]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Z].2004-02-06.

[4]张煜.以绩效管理推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J].经济师,2011,(05):97-98.

[5]王玉香.公立高校固定资产使用效益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5,(05):93-96.

[6]凌辉等.大型仪器购置可行性论证的方法与流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0):224-227.

[7]朱丽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创新探讨———基于绩效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2,(19):122-124.

[8]朱丽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探讨[J].经济视角(上),2012,(05):146-148.

实验室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高校;外语语言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03-01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英语教学逐渐的得到了科学技术的支撑与帮助,外语语言实验室已经成为了外语教学的重要平台。外语语言实验室以其独特的手段支援着高校外语的学科建设。功能全面、资源丰富的数字化语言教学环境,使其更加灵活、互动、开放。

在我国高校的教学活动孩子中,研究与构建适应外语教学改革需要的管理机制,进行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创新,是我国外语语言实验室的重要任务。高校外语语言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主要是对于传统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创立新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外语教学水平提供新的管理内容的支撑。促进外语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高校外语语言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作用

1、高校外语语言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有利于推动高校外语语言实验室管理的改革。高校外语语言实验管理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加有效的踢动管理改革与实践。进一步通过外语语言实验室管理结构的创新,从而创建出更加适合我国外语教学文化与教学环境。此外,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外语语言实验室管理要素的创新,实现外语教学各项组成部分的优化,实现管理改革实践的最终目标。最后,通过外语语言实验室管理创新,可以进一步协调实验室管理方式与各个部分管理人员的关系,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全面推动实验室各项管理增加新的活力。

2、高校外语语言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实现高校外语语言实验室和谐管理的双重向度。将制度化与人性化更好的合二为一,全面推进高校语言实验室的和谐化管理。进一步维持实验室以及和谐的秩序进行全面的支撑,推进管理制度与教学之间的健康有序的互动。实验室管理主体是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客体是实验室的服务对象,从而促进管理水平的人性化发展趋势。利用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并重的管理方式,促进高校外语语言实验室的健康有序发展。

3、高校外语语言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可以有效促进管理模式服务于教学。外语语言教学需要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掌握语言知识进行交际。外语语言实验室是我国外语教学创新的基础条件。在外语语言实验室之中,服务教学是管理人员利用外语实验的设备,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外语知识的构建。最终成功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外语语言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的对策

基于以上笔者所总结的高校外语语言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在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活动之中属于新兴事物,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于缺陷,发展也不够完善,所以笔者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高校外语语言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创新对策:

1、坚持管理理念的创新,在我国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之中,管理的观念创新是实验室发展的首要条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即为:首先,加强对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促进其对于自身工作的任何;其次,促进管理人员全面掌握语言实验室的内在管理程序,以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管理的为核心,全面促进管理程序的有序进行;再次,创建适合实验室工作人员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利用全面的绩效考核手段,促进管理人员的自我约束力的产生。

2、保持管理目标的不断创新。高校外语语言实验室的管理怒表示保证外语教学质量不断达到预期的效果,全面实现外语语言实验室的自我使命感的产生,全面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绩效与承诺的全新的标准。以效益为目标促进实验室的全新目标的形成。进一步促进实验室建立科研成果,并不断的制定新的目标,全面进行改进。

3、全面保持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实验室走向成功的必然基础。高校外语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为了实现管理目标调整与变革,优化实验室的内部制度,全面协调教师与管理人员、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共同促进。

4、全面促进组织创新,高校外语语言实验室的正常运作,建立在合理的组织的基础上,各个工作人员在岗位上各司其职,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组织运作效率。高校外语语言实验室的管理组织,从管理的内容与方法方面,以及组织运作的内在技术支持等方面,保证各个高校在不同的时期,全面强化自身的组织结构的调整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潘志华,郑晓卿,何仁华,张宁平.多媒体语音实验室的发展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04)

[2] 谢安建,王礼贵.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04)

[3] 宋述强,陈基和,钟晓流. 数字化语言教学环境:系统组成、建设策略与运行模式[J]. 外语电化教学. 2011(06)

实验室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范文5

Abstract: Larg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alent cultivation and social services as an important material base. It is not only an essential condition for achieving high 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but one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evaluating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running a school. To improve equipment utilization ratio and investment return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sharing problems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inting 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sources shar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And then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for enhancing resource sharing rate. This will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reference for resource sharing construction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in the future.

关键词: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arge-scal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resources sharing;platfor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270-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不仅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从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上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虽然设备水平的提高改善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但由于大型仪器设备的封闭式管理和布局分散,导致仪器设备共享受限,严重影响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益。因此,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充分利用大型仪器设备资源,促进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力度,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投资效益,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的效能,明晰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现存问题,并研究有效提高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对策成为当代高校亟需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1 资源共享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高校仪器设备资源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很多高校也在仪器设备的建设、使用、管理和共享服务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远不能充分发挥仪器设备资源在学校发展中的支撑效能。综合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资金投入不尽合理,管理模式有待提高 一般由国家或高校上级主管单位出资购置高校所用的贵重仪器设备,学校可无偿使用,设备的所属方与使用方是分开的,管理部门与设备无经济利益关系,造成某些设备在购入前存在选型不合理、配置不完善和重复购置等现象;另有部分大型仪器设备只是为了满足一时所需,却忽略了设备效益产出问题,导致仪器设备技术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使用率和使用效益明显偏低。资金投入和分配不合理,一方面反映了设备管理人员对大型仪器设备的前期购置论证工作不足,缺乏健全、完善的可行性购置论证机制和制度体系,从而导致设备管理人员在购置仪器设备前,无法准确的把握所要购置仪器设备的目的、所购仪器设备的功能技术服务指标和其在未来对校内外服务中可能会发挥的技术功能和投资效益;另一方面还反映了现有大型仪器设备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资源共享管理的需求,旧的大型仪器设备效益评估办法缺少与资源共享相关的综合评价指标,无法提供更为客观、有效的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

此外,随着“211”和“985”工程的实施,以及“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建设项目的启动,国家在高校方面的投入力度也随之加大,相应的大型仪器设备数量也有所增加。针对加强高校大型仪器资源共享度,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和投资效益这一主要目标,各高校响应国家政策,加快调整机构设施,推进共享平台、运行制度和网络化管理建设。虽然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在实现资源共享和提高仪器利用率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部分高校建设主要目标不明确、机构调整不到位、制度建设不规范、运行制度不完善、以及技术和管理队伍结构不稳定等问题[1],直接导致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不到位,后期运行并没有真正发挥其效能,严重影响了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实施和推广。

1.2 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综合考评不尽完善 健全、合理和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关键和前提。很多高校在积极推进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相应的管理和运行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也反映出管理单位对大型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管理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管理结构混乱,职能范围不明确,运行机制不健全,出现问题无章可依和解决问题不够及时等现象。科学的管理是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基本保证,制度建设则是管理工作的依据和保障[2],建章立制不及时,制度标准不规范,实施力度不到位,都难以使得仪器设备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限制仪器设备的功能使用范围。

在大型仪器设备考评管理方面,由于还未形成与开放共享要求相适应的评价、考核和长效激励机制,仪器设备拥有单位也尚未配置与共享服务相对应的专职管理机构,操作层面上就很难形成满足共享管理要求的长效、可持续的运行和管理模式。考核制度不完善,共享管理体系缺乏,不仅影响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开发和维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会直接影响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作用的发挥[3-4]。

1.3 技术管理队伍薄弱,设备升级改造受限 现阶段,很多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实验技术队伍、仪器设备管理和维修队伍无法适应大型仪器设备快速增长的需要,人员结构失衡严重影响了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效率,难以形成高效、科学、可持续的发展。由于编制、观念和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大型仪器设备技术和管理人员短缺,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实验技术人员因支撑和待遇方面的问题而转岗其他系列,从而导致高素质实验技术人才流失,技术管理队伍不稳定。

此外,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使得部分机组负责多台不同功能的仪器设备,限制了其继续学习深造和研究的机会,加之主管部门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奖励机制和激励制度,无法调动其积极性,不仅降低了其对仪器功能开发和改造升级的主动性,还会导致对仪器设备的跟踪管理不到位、不及时[5]。高素质技术和管理人才的流失,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功能技术水平限制,使得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共享和开发难以形成可持续支撑力,制约了仪器设备使用率和使用效益的同时,还严重限制了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范围。

2 资源共享开放对策

2.1 完善管理制度,变更管理结构 制度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资源共享顺利推行的关键和前提,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体制不合理,将会导致一些大型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和封闭使用现象严重,区域壁垒明显。目前,很多高校相当一大批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后仅限本单位使用,形成了单位或个人所有制的封闭式使用和管理模式,加之布局分散,严重影响了仪器设备的充分利用和资源共享的实现[3]。基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开放式管理模式,打破了优质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服务层面的共享限制,在保证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需求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还能更多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服务[6]。

以购置管理为例,如购置管理制度不合理,不仅会造成设备的重复购置、设备选型不准确和设备配置条件不够完善,从长远来看,将会直接影响到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经费不足和资源共享受限,从而导致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使用效益低下。因此,各高校相关部门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大型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基金开发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运行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年度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大型仪器设备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等,以此建立积极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大型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并对其开放运行实现可持续、规范化管理。

变更已有的管理模式和方法,通过分类建设和统一管理具有十分明显的益处。实际操作中,结合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可建立数个校级共享平台、多个院级共享平台以及专业化管理实验室,比如可建立依托学科特色和技术服务方向的公共平台,基于资源共享管理系统整合学院内部资源的院级平台,和根据专业化实验室自身特点,针对某些特殊专用大型仪器设备的专管专用平台[7]。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布置、统分结合、分类管理,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突破口,形成多层次、开放式、高效益、布局合理且配置科学的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开放体系。

2.2 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综合考评 统一配置和管理大型仪器设备,设备不再具有局限性,其使用对象不再只是某个院系的实验室,而是学校所有有使用需求的院系。院系的仪器设备管理机组通过向学校设备管理中心提交申请,经由审核,对其设备的配置进行统一安排,根据科学研究方向或功能技术范围将各种设备结合在一起,通过公共的技术服务平台使其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实验室也因此具备了执行较为复杂的实验任务的能力。面向社会,其优质资源的作用可也充分得到体现,这样不仅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实验课题和项目,还可以争取更多的收入,节约成本。

保证系统良好、高效、可持续地运行,不仅需要有健全合理的设备使用和管理制度,还需要制定完善并与共享需求相适应的综合考评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效益综合评价和考核体系,综合多方面因素,设计有利于引导和鼓励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基于对评价指标的量化考核,获取客观、合理的考评结果,并以此作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申请、人事管理制度考核和绩效奖金分配制度的基础,有利于引导机组加大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力度,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教学科研服务能力。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设定中,应主要考虑共享有效机时、科研/应用成果、服务收入、功能利用/开发、人才培养、设备完好率等方面。

2.3 推行有偿使用,设立开放基金 推行有偿使用是解决大型仪器设备运行维护经费短缺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重要手段。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制度的实行,是利用经济手段打破了院系壁垒,不仅提高了学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投资效益,调动了设备管理人员资源共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推动实现了在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对资源共享需求的同时,为社会所需单位和机构提供优质的服务能力。通过拟定科学、合理的测试费标准和收费办法,明确共享双方的职责、权利和利益,以及实验技术人员和设备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服务范围,能够有效地保障仪器设备最大效率的使用,实现设备共享的有序和良好运转。

资金支持是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保证。高校大型设备共享开放基金包括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的测试基金、维修基金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在共享管理过程中的日常维护、更新改造、新功能开发、人员培训、配件和耗材等费用。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等均可通过申请开放基金作为测试费补贴或仪器设备维修保养补贴,保证了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使得教学和科研项目得以顺利开展。通过合理设定、分配、管理、考核和监督开放基金,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开放基金管理办法,并建立统一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收入管理与分配机制[8],以此作为审批开放基金申请的依据,并根据仪器设备管理运行绩效综合考评结果,提取相应部分作为机组劳务酬金,不仅鼓励了大型仪器设备机组开放共享力度,调动了机组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使得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形成良性、可持续的运作模式。此外,设立大型设备共享开放基金,充分发挥高校现有大型仪器设备的作用,鼓励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同时,还可通过审核,择优资助有重大意义和研究价值且实验测试经费不足的课题项目。

2.4 搭建共享平台,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将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纳入基于公共技术服务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系统,是促进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使用效益和优质资源共享的有力支撑。大型仪器设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构建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科研平台,实现学校间优势互补,还可以促进优质资源效益的充分发挥,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社会效益[9]。

采用网络技术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将大型仪器设备纳入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学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规定、开放仪器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功能技术指标、开放测试时间和测试收费标准等各类信息,一方面拓宽了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信息渠道,充分发挥了大型仪器设备最大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还为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提供重要依据,避免仪器设备低效益和重复购置[10];另一方面,管理者通过该平台对大型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和运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客观准确的统计大型仪器设备的有效使用机时,量化考核指标,以此作为考核评估和表彰奖励机组的重要依据,引导和激励设备管理人员加强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力度。

实践证明,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大型仪器设备技术含量高,需要有高水平的管理和操作人员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一个稳定、结构合理和高水平的实验技术和管理队伍是仪器设备得到良好保养、维护和功能发挥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由此可见,实验技术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对于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1],因此,学校应切实提高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健全的长效激励机制,对管理人员进修培训的同时,也应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和能力。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合理的管理人员考核制度和考评奖励机制,以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主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加强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交流,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功能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水平提高。

3 结束语

整合高校的仪器设备优质资源,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共享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通过研究大型仪器设备在共享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落实完善管理制度和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综合考评、推行有偿使用、设立开放基金、搭建共享平台和加强队伍建设等措施,创造良好的技术支撑环境,必将有力地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同时对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区域经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共享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共享管理制度的实施,也将对改革旧的管理模式、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投资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金池,王兰珍.高校大型分析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83-186.

[2]蔺丽,李世雄,陈虹锦,等.大型仪器管理探讨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2):150-152.

[3]杨桂芳,陈正洪.国内外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对比研究[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266-269.

[4]阚风.高校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应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0,93(19):245-246.

[5]梁雄,胡泽友,杨毅.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194-196,209.

[6]翟天任,罗联社.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403-406.

[7]马传峰,李蕾.高校技术物资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9):1-3.

[8]严薇,柴毅,廖琪.构建高效运行呃大型仪器设备高共享服务体系[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0,27(10):4-7.

[9]李明,闻星火,黄乐.不断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资源效益[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0):12-16.

实验室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范文6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良好的条件保障和工作环境,必将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条件保障

1.实验室的任务和管理机制、体制建设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为保证上述任务的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应是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的科研实体,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验室设立独立的学术委员会,它是实验室的最高学术指导机构,其职责是确定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审定研究课题、监督经费使用、决定重大事项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应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具有浓厚的科研氛围和良好的学术风气。规章制度健全,管理科学有序。人员岗位职责明确,研究资料完整,环境整洁。

2.实验室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从政策、机制上保障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实验室技术支撑团队。通过修订和完善实验室各类人员编制及工作量的核算办法,业绩核算向一线教学实验室技术支撑人员倾斜;鼓励实验室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和改革工作,将绩效与投入挂钩,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吸引和稳定优秀实验技术人才在实验岗位安心工作,使得实验室技术支撑队伍在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及年龄结构方面渐趋合理。

3.大型仪器平台的信息化建设

通过大型仪器实验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及共享平台已实现信息查询、预约测试及测试结算等各项功能,通过该信息系统可进行大型仪器设备的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结果可为后续的实验平台建设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参考。

4.设备采购管理及制度建设

通过制定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管理的一系列办法,在采购管理的机制与模式、设备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实施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规范制度和做法,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参与和监督下,通过专家的参与,独立评分和质询制度的建立,保证了设备购置的针对性和效率。通过学校招投标方式采购的大型设备,不仅中标价更加合理,部分项目中标价比投标报价明显降低,同时在确保资金安全、延长保质期、保证供应商的长效服务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重点实验室条件保障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实验室条件保障日趋完善,实现了良性、高效的自助运作,人财物方面配置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科研能力明显增强,提高了科研队伍的素质,极大地促进了支撑学科的人才培养,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1.对师资队伍培养的促进作用

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可以使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华。凭借良好的科研条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在该领域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他们在国内外各个岗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重点实验室,科研队伍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年青教师在科研实践中独立承担和完成一些科研项目,科研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2.对研究生培养促进作用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保障和宽松的学术环境,为研究生开展创新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3、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大学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的重要实践基地,大学生通过参加创新创业计划、创新实验、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等项目,可以利用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优势,在假期和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参与相关课题研究,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系统的科研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有机化学专业的热爱。

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方法会产生很大影响。教师每年都要指导大学生进行本科论文,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大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重要场所之一。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的科研课题紧紧结合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 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前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沿和面临的最新问题, 前沿的研究领域和国家需求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起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