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和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和发展范文1
关键词:实践 直观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活动的结晶。费尔巴哈突破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回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仍然存在着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的缺陷。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斗阵出发,依据哲学发展的必然逻辑,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哲学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亲身实践的结晶。《提纲》对实践的强调就是对实践体验的理论回应。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特别是抛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但同时也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承认自然界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是人脑的产物,空间、时间和机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体。他肯定了世界可知性,坚持认识论上的反应论,但他把人看是一种脱离历史和社会关系而存在的生物,并唯心主义的解释社会现象,着就使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成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提纲》是哲学革命的重要标志。在《提纲》中,马克思恩格斯既分析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又吸取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并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运用辩证法深刻分析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发现了唯物史观,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提纲》对于哲学的革命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是有一个根本的基点是其核心,既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在草拟这份提纲时,已远远超出了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片面性的观点,明确地提出了新哲学最根本观点,即革命的实践的观点。在这一观点的统帅下,阐明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实践”本身的哲学阐明;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视角来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三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解释人的本质。
另外,《提纲》指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及其社会基础。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三大缺陷:一是旧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脱节,和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从而具有了形而上学性;二是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的反应论,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旧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由于它的不彻底性,从而不能吧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贯彻到社会领域中去,从而而只是由社会意识去说明社会存在和发展。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和发展范文2
【关键词】科学社团;兴趣探究;实验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有关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乐于合作与交流。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程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并且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组建并开展学生科学社团活动,为实施课程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思路和有力的抓手。学生们通过社团活动,能够锻炼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团结协作和领导的能力;可以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提高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一、组建科学社团的措施
(一)制定小学科学社团活动规划
制定社团活动规划包括社团活动内容简介、安排课时进度、参加活动的少年儿童范围和活动的时间等。规划一般由指导教师制定,以学年为活动单位,也可以以专题为活动单位。成员的构成一般以同年级学生为主。
(二)向学生公布社团活动规划
制定好规划后,教师把规划制作成海报,在校园内张贴,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自由报名。海报中要写明活动的计划表、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三)进行复查确定社团成员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进行复查,确定最终的社团活动成员。如果报名成员较多,可以适当地进行选拔。也可以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社团活动。经过一段时间,也可以对社团成员进行调整。
(四)适当调整规划并付诸实施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报名的情况,适当调整原来的活动规划,并按调整后的规划付诸实施。
(五)组织好社团活动成果的展示与评价
技能展示,给予荣誉。比如给予善于观察的队员“火眼金睛”称号,给动手能力强的以“小能手”。通过创立团队相册、编制手抄报、红领巾广播、社团博客等形式,让各个团员影视资料,观察记录、实验纪实及活动感想,展示社团的工作情况和成绩。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的形式机动灵活、多种多样。要注意“点”和“面”结合,也就是要把群众性活动和个别性活动结合起来。
(一)开展趣味小实验
社团活动将实验室作为趣味实验室,提供社团成员开展趣味实验。我们的学生缺乏动手习惯与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正是对学生的两个基本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全面综合训练,是培养新型人才,改善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开展科技小制作
社团活动将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意厅,提供社团成员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小制作。学生在设计制作中,不仅可以学习巩固书本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制作中的困难磨练学生意志,成功地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三)开展户外考察活动
充分挖掘学科课程教材中的科技含量,有意识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思考调查,并用所学的科学方法尝试解决问题现象,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设置科学探究站点
开设“生态种养园”给学生提供观察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基地;并积极与气象局、科技馆与科普单位建立联系,为学生深层的科技活动提供足够的实验场所,筹备校园观测站。
(五)抓好科普宣传活动
鼓励学生自己订阅科普报刊,利用各种渠道借阅科普读物,并提倡互通有无,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注意收集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将学校教学区、办公区过道充分利用起来,布置科技教育的文化环境,设立“科学名人”专栏;“科学生活”专栏,“科学幻想”专栏,“科学制作”专栏,“科技名言”等专栏。
三、科学社团活动的意义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和发展范文3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生物科学在其发展历程中有许多重大发现,生物科学方法是揭开生物世界奥秘的各种有效途径、手段。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知道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的方法和过程。孟德尔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植物(主要是豌豆)的杂交试验,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这两个重要规律的发现和提出,为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孟德尔名垂后世的重大科研成果。孟德尔在研究中运用的是“假说———演绎法”,即提出问题创立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再实验再观察,直到找出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发现模式和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熟悉孟德尔的发现之旅,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重要概念,还训练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生物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究性学习,而加强科学探究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点。为此新教材一改过去过多地注重科学知识的弊端,十分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安排有多个探究活动,尽管各个探究活动要求达到的目标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有的重点是在如何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上;有的是要求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但是可以说每个探究活动都蕴涵着丰富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容。例如学习“人体的免疫防线”时,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皮肤是一道保护屏障,这样可以把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的简单问题。模拟探究前,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①模拟实验中模型(苹果)与原型(人体皮肤)的关系?②如何设计实验组与对照组?③如何控制变量?④为什么要将实验材料按四种情况分别进行处理?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根据探究计划开展探究,由苹果皮的功能推理出人体皮肤也有相似的功能。再通过调查家人、同学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了解皮肤破损引起的伤口感染情况等,从而证实类比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感悟人体的皮肤是一道保护屏障。在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得到螺旋式发展。因此探究活动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素养。
三、认真组织开展生物学实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的结论建立在对充足的材料进行观察和比较的基础上,生物科学的核心概念、原理,均来自于科学家的科学实践。因此,实验是学好生物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时,请学生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等临时装片并观察细胞结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示范一次,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应该由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自己找出原因。绘图时要求学生一定要尊重事实,不要按照挂图或教材中的插图去描绘,以培养学生实事求的科学态度。学生通过实验,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将更深入。这样,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把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师生互动而又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并且学生的实践活动又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进行的,通过实验过程中的活动和探索,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科学知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对实验成败的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样就把传授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统一起来,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四、总结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和发展范文4
关键词:科学观念;实践观;辩证唯物主义
一、科学的进步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当展
科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是人类哲学思维极其重要的基础。科学发展既反映并推动着实践的进步,又要求和促进着哲学的发展。恩格斯早就指出,随着科学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当时科学发展的最高成就,从中提炼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哲学问题,促成了哲学形态的变革与发展,形成了科学的哲学世界观。一百多年来,随着人类实践不断深入,科学也在迅猛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当代科学体系。今天,关注人类科学的时代性发展,提升和概括当代科学的哲学意蕴,建构当代形态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和科学观,是当展哲学的重要前提和当然内容。
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在经典作家那里把科学界定为“一般社会生产力”,科学的发展有力地推动者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同时,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又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的进步必将导致人类实践观的时代性发展。
20世纪以来,以牛顿经典力学为标志的经典自然科学到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主干和基础的现代非经典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领域的重大创造,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则是科学在实践领域的具体体现。而在当代,科学呈现出整体化地趋势,深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是当代科学的突出特征。与此相对应,当代新技术革命在实践领域的反映就是诞生了以电子计算机所带来的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当代自然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关系表现为自然科学成果的取得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自然科学的突破性发现必将导致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变革。
人文社会科学的可能性表现为人应该成为科学的对象,而人是实践的主体。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必将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当展带来影响。
近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产生标志是维科《新科学》的出版,在本书当中,作为“新科学”研究对象的是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维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标界,是因为在他之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倾全力研究自然界,而忽视了对人类世界的研究。维科创立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创造”的哲学原则,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和人的历史,因为这个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本来就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新科学》中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两条规律:即“以己度物”(“人把他自己当作权衡一切事物的标准”)和类概念(即用一个具体的形象来代表一类抽象性质,形成想象性的类概念。)由此可以得出,人文社会历史科学的客观真理性基于“主客同一”、“知行合一”。在此基础上,他解决了人类如何由野蛮发展为文明这一问题。
作为维科《新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思想的发展,福柯在《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中说:人文科学“这个认识体系把作为经验存在的人当作自己的客体”。他进一步说,只有在特定的认识类型中,人才会作为人而不是作为物,成为人文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的对象,反过来说,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文科学才会真正的出现。也即是说,人真正作为科学的对象出场,以及人文科学的真正出现,均与科学理念的进步和知识类型的转型密不可分,而与我们是否一般地研究了或者谈论了人没有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是社会的人这一命题。
认为人的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一门科学(把自然和人两方面统一起来),认为人的历史过程就是“人的自然化”(这里的自然包括人自身的自然,即“人的有机的身体”――人的肉体和具有受动性的人的感觉和外部自然,即“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和“自然的人化”(这里的人是是历史(自然)形成的,是通过对象化活动实现与自然的统一)的过程,得出“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的结论。
在当代,人的主体性条件即是当代实践的结果,也是当代实践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其中,人的主体性需要和利益是当代实践的强大内驱力,人的主体能力是当代实践得以展开、实现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主体思维方式是强化当代实践的重要精神力量,而以当代科技为主干的工具、方法、系统是决定当代实践效率和效益的关键性中介。
二、科学思维方式的转变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当展
认识与实践在人类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相得益彰,彼此促进、共同发展。思维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是科学观念的载体,哲学思维必须诉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化作对世界进行革命改造的物质力量。一百多年来,的每一步重大发展几乎都是伴随着科学实践观的发展并以它作为理论先导的。因此,科学思维方式的转变必将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当展产生积极
影响。
通过“一个民族想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等一系列经典作家的描述,可以得出:创新型思维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发展与变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地位。
主体对世界的观念掌握,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思维方式中进行的。在当代,大力发展思维的创造能力是科学思维方式转变的应有之义。主要表现为思维独立性和想象创造性,创造力是一切创造之源,创造力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主体活动水平的重要因素。当代的竞争在于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又在于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竞争。因此,只有具备了科学性创造性思维能力,主体才能不断地创造出新知识、新创造,在竞争中获胜。
在当代科学思维方式变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反映当代科学发展整体化趋势的新的科学思维方式,即系统思维、互补思维。这种新的科学思维方式破除了阻碍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思想屏障,客服了经典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狭隘、片面的机械决定论,确立了当代科学发展共同遵循的观念基础和方法论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是科学的认识论,科学观念是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信念方法的集合。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是人类哲学史上唯一真正科学的实践观,它不仅批判地吸收了以往人类哲学思维的优秀成果,在哲学方法论上实现了对旧哲学实践观的合理超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深植于人类实践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及其历史发展之中。在今天看来,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仍然是一种科学的实践观,即使在将来,它也不会过时。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如实地反映了人类实践的客观性本性及其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实际地位,体现了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理解事物而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这些都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立足于当代科学,建构当代形态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是当前研究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的一项重要任务。立足于当代科学,不仅是指应当将当代科学作为当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的客观依据,而且还意味着当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当代科学的合理理解来规范和促进当代科学的未来发展。建构当代形态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是指为了实现当代科学的合理理解,我们在考察当代科学时必须确立起与当代科学的时代特点相适应的视野、观念、思路和方法。总之,通过科学及科学观念的时代性发展来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进行科学的反思,当代形态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必将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其形态也必将随着科学及科学观念的发展而实现整体更新。
参考文献
[1]陶德麟,汪信砚主编.哲学的当代论域[M].人民出版社,2005.
[2]王贵友著.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5.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和发展范文5
关键词:笛卡尔;解析几何;反思
勒奈・笛卡尔是伟大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被黑格尔称为“现代哲学之父”。他的哲学与数学思想对历史的影响深远,其理性思想为近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笛卡尔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创立了以建立坐标系为核心的解析几何,整合了代数和几何。他引进坐标用代数方程表示曲线,通过对方程的讨论来给出曲线的性质,首次确切地陈述了用方程表示一般图形的方法程序,巧妙地把过去对立着的两个数学研究对象“数”与“形”统一起来,并且引入了变量思想,使运动进入了数学,解决了几何中的点与代数中有次序的实数对之间一一对应的问题,是17世纪数学的最大成就。在现代社会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例如卫星导航系统的原理;计算机屏幕中每个像素就是以其在平行与垂直坐标位置中的一对数字来表示;图表、地图、数字图片,还有工程设计、太空航行及原油勘测,也都是应用卡氏坐标系统;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含有变量的资料,可以用卡氏坐标系统进行分析;解决数学物理上的许多问题,建立坐标是一个更加简便的方式等等。
结合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的经历,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笛卡尔从小就对数学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不断积极探索,不仅认真研究了古希腊的几何代数的发展及难题,而且周游各地,专心寻求“世界这本大书”中的智慧,了解最新学术进展。对于数学的兴趣,是他研究解析几何的不竭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学会自主学习,让学习变成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例如课前一般先用情景导入或视频、图片导入等方法,科学课中讲述科学家们的故事等,激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于当前的课堂;带领学生做一些有趣的科学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参观科学博物馆、观察大自然、鼓励阅读科学书籍等等。
二、注重立思考
笛卡尔从小出生在战乱年代的富裕家庭,身体虚弱,因此11岁之后才入学,同时得到了不用进行晨堂课程的特权。这个特别的安排让笛卡尔养成了一个终身的习惯:一觉醒来后可以躺在床上想想事情、做做功课,之后才开始一天的生活。这让他可以任意遨游在自己的想法中,不用受到缓慢课程进度的影响。他学到了如何自我学习,特别是在数学研究上非常有用。他这种独立思考的智慧,让他可以在思想上快速发展,并在之后的人生中不受到传统理论的影响,创造出崭新的数学与科学知识。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我们更应加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当面对媒体带来的各种新闻和信息的冲击时,我们不能盲目地跟风,而要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独立思考也要求我们对事要有一个怀疑态度,也就是学习笛卡尔的“怀疑主义”。我们永远无法得到真理,只是在不断靠近真理的途中。
三、对方法的学习比知识更重要
随着学习的深入,笛卡尔越发觉得其他一切学科带来的疑惑越来越多,他认为教科书中哪些微妙的论证,不过是模棱两可甚至前后矛盾的理论,而唯有数学能带来确凿的知识,给予他安慰,因此,他一直在寻找着一套方法,来解释和认识事物。他写的著作《方法论》开头就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而不是知识的重要性,而他的解析几何也是属于一种结合几何与代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知识是螺旋前进和不断更新的,学到的知识可能只适用与当前或只适用于某一状态下,比如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因此掌握学习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方法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进行探索和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并应用于生活。同样地,在教学过程中,教科书上的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一方面是科学本身是一直在发展和进步的,科学知识在不断地更新;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也就是前概念,教材会将一个事物的解释简单化,从而有益于学生的理解,比如光合作用的进行是否需要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四、注重体验和自省
笛卡尔非常注重体验与自省。1618年,他加入了荷兰王室的一个军队,想要学习战争的艺术,借由军队导出游历和冒险。因为他是自愿从军,也不支薪,因此他有更多的自由和实践进行数学和科学上的研究,并尝试去发现隐藏在数学和科学背后的各种含义。在他成长和游历的期间,他总是能赶上世界上发生的一些大事,例如参加了国王的心脏安葬仪式等;同时,他在游历各国时期,也了解了许多工程建设,对物理、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都有了更深的了解,他还曾运用自己的数学天赋帮助过船长处理海上的风浪。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生活。
五、专注的态度
在巴黎生活期间,笛卡尔下定决心专注于研究之后,与许多朋友保持距离,甚至悄悄搬家不告诉任何朋友新地址,以减少社交。他搬到了平和安静而又带有田园风的地方,做一个单纯的观察者,心无旁骛地进行自己的研究工作。然而,做事专注并不代表与世隔绝,把自己孤立起来。尽管笛卡尔减少了与当地朋友的社交,但他非常注重国际上学术的发展,并通过好友书信来了解最新动态。1618年11月,笛卡尔偶然结识了其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导师贝尔曼,之后虽然与贝尔曼之间的友谊出现了裂缝,但他因为一些学术上的信息共享仍保持着联系。同时,他在荷兰躲避社会人士期间,通过数学家梅森神父与欧洲主要学者保持密切联系。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们很难同时将很多事做好,因此,想要将事情做到极致,往往需要十分的专注与静心。
六、有机结合的思想
笛卡尔创立的解析几何,充分体现了有机结合的思想。在1618年,笛卡尔萌发了用两条正交直线表明坐标来解决自由落体问题的兴趣,将数学和物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1619年,他利用数形结合原理解决了一个关于比例中项插入问题,第二年2用此原理证明了用抛物线和圆的交点可求出四次方程的根,并具体标出了圆的中心系那个对于抛物线的轴和顶点切线的距离,从而体现了坐标方法,将几何与代数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前人已经做出了许多从无到有的创举,发现了许多新事物或者找到了自然界更接近真理的规律,亦或是创造出促进人类生产生活的新工具和方法。想要创造出完全全新的事物是很难的,尤其是在这各方面的发明都已经许多、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但我们可以将不同的事物相结合,从而使之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就如同笛卡尔将代数与几何结合起来,创造出划时代意义的解析几何。
参考文献: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和发展范文6
在许多国家的大百科全书中,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定义不尽相同。如1976年版的《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社会学被描述为对人的社会行为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或对人群的研究。《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社会学是关于人类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探索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的原因及其结果。《苏联大百科全书》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社会这一完整体系以及论述与整个社会有关的各种社会法规过程和人群的科学。另外,现代年代社会学家对社会学的定义和理论有各种不同的意见。一些观点认为,社会学是社会的科学;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所有其余的学术领域;第三种观点主张对‘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第四种观点认为社会学是一门有关社会制度的科学。”
国内对于建构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中国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社会学研究的历程,由于社会学源于国外,因此当时的社会学研究基本上是从西方国家直接移植过来,并没有开始社会学的本土化发展。社会学在我国发展之初,主要是将中国的人口、婚姻家庭以及农村等具体问题做出了一定的研究,并没有形成本土化的社会学研究对象。
1979年至1985年的对象建构。自1979年社会学重归学术界以来,各学者对于该问题的讨论一致没有间断过。学者们对此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社会科学争鸣大系•社会学卷》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于光远等人认为,社会学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科学,是以研究社会问题为中心的一个“社会群”。该主张认为,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杜任之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社会,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以及社会生活现象及其规律性,范围十分广泛。杨心恒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发生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里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探索人类社会行为的规律。此外,还有一种观点指出,社会学没有固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985年至今的对象建构。1985年至今是社会学重建之后的第二阶段,此时对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基本上趋于一致: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整体。在此基础上,学者们的思路更加开阔,提出了以下观点:第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对于社会关系进行具体的研究构成了应用社会学,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抽象形成了理论社会学。第二,郑杭生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以及机制的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学科。第三,陈颐认为,制度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以上是对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界定的主要观点,此外还有其他界定,如: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社会行为、市民社会、社会生活等等,这里不详细阐述。从国内以上学者们的表述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各社会学家对于研究对象建构各不相同,也看到了其中一致的成分:第一,建构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始终围绕着“社会”;第二,该研究大致分为两种类型: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并力图将二者结合起来。
国外学者对于建构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社会学自创立以来,国外社会学家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建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下面笔者将从社会学创立至今的不同阶段对此进行梳理。
初创时期社会学的研究。孔德于1839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正式使用“社会学”这个名称,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孔德认为社会学是一个相互联系、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的科学系统的最后一环,前几环依次为: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由于社会学和以上学科共处一个科学体系,且联系密切,因此社会学在本质上应当和这些学科具有相同的性质和方法论,只是研究对象不同。孔德创立的社会物理学“是指专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它本着和天文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同样的精神来考察社会现象。也就是说,社会现象受到不可变更的自然规律的制约,揭示这些规律是社会物理学所研究的特定目标”。这段话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社会现象。第二,社会现象的背后存在着稳定的规律。第三,这些规律是可以用类似自然科学的原则来研究。当时,孔德的社会学就是我们所知道的一切社会科学学科的综合,不能与我们目前理解的社会学完全划等号。此外,孔德还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以及社会学的主要方法———历史法。综上所述,创立时期的社会学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寻求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学科。一方面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被提出来了,另一方面它又没有真正确立自己特有的对象。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社会学并不处在同等地位上,而是具有指导意义式学科。
形成时期的社会学研究。在社会学史上,一般把19世纪末20世纪初称为社会学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即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期。这时需要新的社会学理论方法论的指导。从19世纪40年代产生到19世纪末的近半个世纪中,社会学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但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一直没能在大学或学院中占据一个独立的席位。造成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学从产生以来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对象,因此,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摘要: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首先是从了解它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开始的,现对社会学研究对象客观性进行讨论。关键词:社会学;研究对象;客观性社会学家面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即是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阶段做出巨大贡献的社会学家应首推涂尔干和韦伯。
(1)涂尔干的社会事实。涂尔干认为,哲学应研究宇宙中所有现象的普遍性,而社会学只研究“特殊的社会性质”,社会学必须从哲学的普遍性中走出来,寻找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涂尔干把“社会事实”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即强调社会现象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观性。他认为,我们必须要摆脱一切预断性的概念与主见,把社会现象当成客观事物来考察;对于社会现象,只能通过社会现象去解释。涂尔干对社会现象进行了严格的界定“:所有‘动作状态’,无论固定与否,只要是由外界的强制力作用于个人而使个人感受的;或者说,一种强制力,普遍存在与团体中,不仅有它独立于个人固有的存在性,而且作用于个人,使个人感受的现象,叫社会现象。”该定义应从以下三方面理解:第一,涂尔干在确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时特别反对社会唯名论,主张社会一旦形成,就有超乎个人之上的特征和作用。所以,必须用一种社会现象去解释另一种社会现象。第二“,强制”的含义与日常生活中对它的理解不同。第三,涂尔干的“社会现象”指的就是社会制度。他甚至直接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制度的科学”。
(2)韦伯的“社会行动”。与涂尔干不同,韦伯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社会行动。他认为“,社会学就是这样一门科学,即它试图用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因果解释”。因此在研究层次方面,韦伯所指的社会行动是个体的“社会行动”。而不是社会结构。韦伯所讲的“社会行动”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具有行动者所赋予的某种意义;第二,涉及到他人的行为;第三,行动的目标与他人相关。韦伯进一步把行动分为四种:第一种是目标导向的行动,第二种是价值合理的行动,第三种是情感导向的行动,第四种是传统导向的行动。韦伯认为,只有前两种行动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行动。在社会学形成时期,涂尔干和韦伯为社会学知识的客观性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界定。社会事实和社会行动都具有客观性和社会性,与初创时期的研究对象相比更具有系统性和客观性,在社会学研究方向的引导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社会学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社会学研究过程的客观性
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涂尔干将社会事实界定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之后,进而发展出社会学研究的准则,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的首要原则是: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系统地摒弃各种先入为主之间,必须是在从主观立场上对世界作实践领悟的分析之前。涂尔干发展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涂尔干的实证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最基本准则是要将社会现象当做客观事物来研究,把社会现象作为构成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的实物论据来研究。在着手研究事实时,要采取一种对事实的存在持完全不知的态度,事实所特有的属性以及这些属性所赖以存在的原因,不能通过主观臆测去探寻,而是通过研究者的实证研究去判断。实证社会学应该把社会现象当作事物来研究,力求运作上有效地程序及规则,严格保证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性,力求和自然科学别无二致。涂尔干提出的社会研究的完全客观中立性是一种不能达到的理想状态,因为社会科学的研究不仅仅包含研究对象,另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是研究者。个体之间是有差别的,其看待社会、事物的角度也是有差异的,从客观世界中所获得的信息经过个体的主观理解形成的印象也是不同的。而涂尔干仅仅从研究对象的构建方面来保证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性是不够的,仍存在值得探索和反思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