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1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特征方法

引言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在社会与自然甚至是生活当中将研究的对象确定好,积极地学习与应用数学知识来对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这个过程跟科学研究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它的最终目的旨在提升学生的独立及创新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的三个主要特征

特征一: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经历和关注的问题,涉及学科很广泛,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的视角、目标、过程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特征二: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确定研究课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法,探求结论,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特征三: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

1、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一方面,对高中学生来说,较好的课题应该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有体验的数学问题,或者是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因此,要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生产实际中把实际问题提炼成数学研究课题,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处处皆数学”.也可由教师选编一些与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解决,比如上述提到的问题等。另一方面,深入研究教材,教材是研究课题的另一重要来源,高中数学教材练习部分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探究性问题.如果我们注意挖掘教材,就可以从中找到很多适合学生探究的课题。

2、营造出良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预测学生的各种需要和可能的问题,帮助学生展开研究是教师的任务。由于各人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对课题的理解、课题切入点的确定、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设计、研究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手段的应用以及研究结果的表达可以各不相同,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因此,数学课研究性学习中,应该创造“自由空间”以及各种可能,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足够的空间.比如:根据学生的需要,允许学生走出教室去计算机房上网查资料,或进图书室查阅资料,或去办公室请教老师,或请校外相关专业人士进课堂为学生指导,或在校园实地观察、实验等.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有机会进行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从中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学会反思各自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这种学习方式可谓“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方式。

3、通过对教材“再创造”开展研究性学习

为了在“再创造”的数学教学中增加研究成分,我们应当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1)揭示知识背景,从数学家的废纸篓里寻找研究的痕迹,让学生看到并体验,面对一个新问题他们是如何研究、创造的。2)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对象,使学生深入其境,真正作为主体从事研究性学习。3)暴露思维过程,不仅要给成功的范例,还要展示失败和挫折,让学生了解探索的艰辛和反复,体验研究的氛围和真谛。课例A:在教学“棱锥体积”时,先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取一个空三棱锥,并取一个和它同底等高的空三棱柱,在空三棱锥里装满细沙,然后倒入空三棱柱里,连倒三次,正好装满三棱柱。实验完毕,让学生猜想:同底等高的三棱锥与三棱柱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就猜出棱锥体积V=1/3Sh,其中S、h分别是棱锥的底面积与高。

4、研究性学习中对开放题的编制

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在研究型课程中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应具备起点低、入口宽、可拓展性强的特点。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尽量能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数学特色,帮助解题者理解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怎样学习数学。开放题的编制不仅是教师的任务,它的编制本身也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项内容。

三、总结

总之,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立足点和落脚点,这项工程是非常系统和复杂的,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教师应当跟社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高度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

生物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呈现出单一、落后、封闭、专制等特点,这不仅与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脱节,而且与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及生活实际相违背,严重地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素养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是传统生物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整合的必然趋势。

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选择专题进行研究,它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校学习的主要形式还要以学校和教室为主要空间,以教材为主要载体。因此,“研究性”学习的主战场应该是教室,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也应主要贯穿于课堂的学习之中,即让学生以研究的精神走进教室和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学习对象。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展开论述。

一、从思维的独创性入手

独创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及前人不同。而独创性往往源于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质疑,对“完美无缺”的质疑,对教材的质疑,对教师的质疑……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朱熹常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当然,发展质疑,对学生来讲,要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应遵循以下两步。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而有失威信;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而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其次要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出疑问,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趣,活跃思绪,使其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2.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的不够好的也不要求全责备。教师要尽量在课堂上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而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

二、从思维的连贯性入手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通过想象,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黏结……它渗透到学生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三、从思维的多向性入手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面作用,一方面它能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而无意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所以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阔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3

关键词:中职院校 网络环境 研究性学习 计算机软件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174-02

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常用的教学软件主要以office办公软件、Photoshop平面设计软件、Flas制作、Dreamweaver网页设计等为主,通过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水平和应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快速掌握各种计算机软件,并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成为中职计算机软件应用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该文基于网络环境下研究分析了研究性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软件应用教学中运用,通过创设类似科研的实际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提高动手的实践能力。

1 研究性学习及基本特征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创新性学习方式,其主要特征如下。

(1) 开放性,即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让学生善于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手段去自主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收集和整理资料,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

(2) 探究性,让学生学会掌握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去查阅资料、动手操作,通过质疑问题、提出假设并论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问题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多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涉及到多种知识的运用。

(4) 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最显著的特征,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研究性课题,并通过自主探索、收集和整理资料来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 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涉及到多个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6) 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以活动的形式展开的,是以强调学生为活动的主体,让学生亲自体验并独立去完成各项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基于网络环境下开展计算机软件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2.1 研究性学习是适应时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创新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学生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迁移创新的能力等。在这种新形势下,研究性学习更适合时代的要求,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等。

2.2 研究性学习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实践者,也是学习目标、内容和活动安排的制定者,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3 研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能力等。在中职计算机软件应用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通过网络等查阅并整理各种资料,分析、论证、判断各种研究性课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在收集、整理各种资料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在发现、质疑和论证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学生在讨论、交流、分享和共享资源的合作过程中养成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3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软件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

3.1 创设情境

情境创建是指借助一系列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其主要目的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例如借助日常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多媒体创设出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这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课堂效率。比如教师在讲解flas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操作课程时,可以选取生活当中的具体实例,制作成相对应的动画,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以调动学生积极制作flas的欲望,然后布置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中结合实际生活制作flas。

3.2 分组探究,学习新知识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教作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应对学生学习的情况时刻掌握,并给与一定的指导。例如教师给学生下达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探究问题,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任务去学习还没有掌握到的知识,期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并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启发。这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收集和解决问题,学到新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能力和行为习惯。

3.3 作品的展示与交流

作品展示与讨论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又能给小组各成员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教师要将各个小组的作品上传到Moodle上,在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进行相互交流,指出对方作品的优缺点,给予适当建议,促使其他小组能够及时对作品进行修改。同时,小组成员选出代表讲解小组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进行讨论和解决。通过展示不同的作品,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信心与自我认可度,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精神。

3.4 过程评价

教师将学生最终完成的作品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示出来,并指导学生参照评价表格进行小组互评和讨论,对效果完成较好的小组要给予集体的表扬。最后,教师对各小组成员的研究过程给予最终的评价,对学生的总结、反思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鼓励学生要从多方面自主思考、搜集与整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自我鉴定,可以获得相关经验,从而提高自我,而小组互评可以让学生获得别人的看法或给别人提出建议,促使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高,这使得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计算机软件应用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的,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既符合现代中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又满足了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邓伯男.网络环境下中职院校计算机软件应用的研究性学习[J].信息通信,2014(2):269.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4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化学教学 研究性学习

在基础教育在全国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基础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基本目标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能适应未来时展要求的新人。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那种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有效的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高中化学教学要有效地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教学方法就必须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它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能够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正确认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1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

1.2 时代社会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新知识,新信息呈几何级加速递增(如现在世界上一天出的书,一个人一辈子也读不完),同时知识的更新和老化的周期日益缩短;二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现代社会的生产结构、交换形式、生活方式等带来了巨大变化。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不断摄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由此表明,知识本身的获取过程中开发个体的各种潜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教育要从外部的'教'转向内在的'学',教育的使命是使人学会学习,借以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所有潜力和才能。"同时,报告还指出:"个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一个人进入职业界和融入社会及文化环境都将是个决定性因素"。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时展的要求。

1.3 现在的学生,不久的将来要走出校门踏上社会,进入工作岗位

他们现在所学习的很多书本知识,有一部将在未来迅速发展的社会中逐步过时,而将来迫切需要的很多知识又无法在今天预见,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完全学到。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亲身探索、分析、总结来获得知识,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远胜于求得知识本身。"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

1.4 现在使用的高中化学教材的内容具有接近社会、接近生活、接近学生实际的特点

同时,当今学生具有"自我意识" 、独立探索性、自我表现感强的特点。这两方面的特点决定了高中化学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而必须采用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和当今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适应这种需要的,它能够调动学生上好化学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潜力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2.高中化学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2.1 引导学生重走"创建"概念、原理之路

在教授高中化学教材中某个概念或原理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铺垫,提供一些资料,并让学生自己挖掘有针对性的素材,引导他们沿着自己的认识过程,重走"创建"这个概念或原理的过程,自己探索和"再建"概念和原理。

例如在"氯气与水作用"的教学中,一开始我就将一红纸条放到氯水中。学生观察到红纸条在黄绿色的氯水中变白,我问:谁使其褪色?有的学生说是CI2,有的学生说是氯水。对此,我向学生提出: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结论。此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提高了起来,他们争先恐后地各抒己见,提出方案,并一起讨论、分析、比较。最后决定做一个把干燥纸条投入一瓶干燥氯气中的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发现,CI2无漂白作用。于是他们进一步推论出氯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在此基础上,又推出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从而真正理解了这一原理。

2.2 引导学生针对某个化学热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

高中化学所教学的不少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接近学生的实际,因此,有些内容会引起学生的议论,成为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对此,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并对调查中获得的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由此来获得对"热点"问题的正确认识。

2.3 引导学生收集、分析化学研究中新发展的资料

及时了解化学研究中的新发展也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组成部分。针对化学研究的新发展,引导学生上网、去图书馆、查阅报刊杂志等收集其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其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形成对化学研究新发展完整、正确的认识,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5

关键词: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

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应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不要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一、自主参与 协调合作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专题性研究课程。所谓研究性课程是指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过程。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展研究性课程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主参与社会调查,搜集有效信息资源,再通过学生自己建构专题性知识网络,综合提取多学科的主干知识并给予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如高二经济学重视社会生产一节中,可以针对当前的热点“三农问题”体会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节中可以就当前的新闻热点“农民工权益保护”、“都市繁华街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教育均衡化”等来讨论追求“社会公平”下的效率。如适度合理消费一节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子课题如:“绿色消费之我见”、“三代人的消费结构变化”、“中学生的高消费面面观”“中学生名牌消费分析”、“寄宿制学生消费结构分析”、“中学生高消费剖析”、“现代消费方式与勤俭节约的辨证统一”等等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基础上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中学生消费之我见”、“农民工与城市发展”、“贵族学校与教育均衡”三个专题,通过6课时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成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发挥。

二、培养创新精神

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思想政治课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当前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对传统的教学要有“离经叛道”的精神,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教师还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科学的训练方法,正确的评价制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否则如果教师只满足于传统教学模式而不愿做新的探讨,那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只能成为泡影。高中政治教师只有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以创新的精神实施创新教育,才能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来的一连串问题,教师不可能也不需要“全知全能”、事事都懂,所要做的是指点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通过哪些途径去寻找答案。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检索查阅书刊杂志、上网、谈访、问卷等形式获取资料的方法,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研究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得出相应的结论;指导学生运用各种通讯手段——信、电话、email等向专家请教,使他们学会学习。教师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巳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使他们学会思考。

三、实践尝试有感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应该能够和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有效的整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的教师多次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常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课时候,有的教师发现许多同学对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并不了解,所以他们对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和如何走现代农业之路等知识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学生按自愿原则分成几个课题小组,让他们围绕家乡农业发展的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有的小组以《家乡农村教育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为课题,有的小组以《家乡农业资源利用状况研究及对策》为课题,也有的小组利用有同学家长开面粉厂的有利条件,确立了《小麦的生产、加工与市场》这样的课题。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范文6

“精英教育”应时而生

据浙江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徐定华介绍,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有着深厚纺织工业背景的省属重点高校。2005年设立理工科、经管类优秀生强化班,2007年6月成立启新学院,并按大学科门类开设了有纺织背景的材化生实验班、机电实验班、电信实验班和经济管理实验班,实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浙江理工大学校长裘松良作为启新学院的发起人,他认为作为一所有着百余年办学历史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仍有一个比较大的遗憾,即为教育界和科技界输送的突出人才偏少,本科毕业生中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太低,学校在今后的办学中应该努力突破。这也顺而成为浙江理工大学在进行“大众化教育”的同时必须开展“精英教育”的缘由。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发展阶段,其中前五年主要体现在量的扩张上。经过几年的大扩张和发展之后,高等教育逐步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特别是在浙江等省份,高考录取率等指标不断攀升。高等教育大众化引起了很多人对生源和培养质量的质疑和思考。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是从多数学生的基础水平出发来开展培养工作的,这样就容易埋没一些起点较高的学生,这样做违背了教育规律。”于是,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具体到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详细地解读为: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育人环境”、“选拔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环节实施系列改革举措,构建了以实验班为依托、以“前期强化基础、复合交叉,后期导师指导、个性化修读、研究性学习”和“厚基础、重能力、交叉性、研究性、个性化”为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据徐定华介绍,启新学院构建了以“前期强化基础、复合交叉,后期导师指导、个性化修读、研究性学习”和“厚基础、重能力、交叉性、研究性、个性化”为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特色优势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学院建立师生间、学生间“指导-研讨-合作”的互动机制,营造注重学术的育人环境。同时,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以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为主要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具体为实施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研究性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2+2”培养方案。拓展核心课程内涵,注重大类学科知识结构的交叉和融合。实施五学期专业导师持续指导制,突出个性化培养、研究性学习的专业培养特点。改革教学模式,核心课程实施小班化教学,营造课堂研讨氛围,推行讨论式、探究性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拔尖人才”的定制教育

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院长郑旭明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这一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首先明确提出启新学院的功能就是培养拔尖人才,主要是培养有两大以上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及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在学生选拔的初期不仅要综合分析这些学生入学前的特长、基础水平确认他们是否合适就读启新学院,还要确认学生自身是否对此有兴趣。

面对远超普通学生培养的课程安排和培养力度,是否对科研和学习有强烈的兴趣成为不可或缺的一条。郑旭明告诉记者,在实施拔尖人才培养的计划中,学院建立了“前期强化基础、复合交叉,后期导师指导、个性化培养、研究性学习”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挖掘优秀学生的潜力,实行破格培养,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举措和成果。同时,选派优秀教师,开设实验班核心课程,并从教材内容的广博,课堂讲授的精炼,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拓展等方面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引领式界定,独立编写教学大纲,保障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通过学生参与课堂研讨、课外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和教师的巧妙设计,改革实验班核心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施核心课程小班化教学,推行讨论式、探究性教学模式,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行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开展核心课程教学质量考核、实验班最佳任课教师评选,任课教师座谈会、提高实验班核心课程教改系数等举措,促进师生的教学互动。

对于这些“拔尖人才”,因材施教,注重有潜力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必不可少。郑旭明说,“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思维能力、兴趣爱好、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选拔有潜力的优秀学生,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进行个性化培养,并配备学有所长的、负责任的导师,循序渐进地开展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为他们创造条件,铺设输送管道,到国内外名校交流和深造。”

培养新模式成绩卓越

卓越的成绩成为这种培养新模式成功的最好佐证。启新学院经过四年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大部分学生都在持续努力学习,主动探索、优而久的启新学风雏形已现。四类实验班学生学习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学习主动;学院倡导学研共进,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研式学习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明显提升,实验班学生在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第一次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就达到95.5%和58.0%),课外科技活动(连续两年每年拿到11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新苗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多方面、多种类学科竞赛获奖)与申请专利等方面已显现出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