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存在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工作存在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工作存在问题

农村工作存在问题范文1

摘 要 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制度、资金、监督和人才的多方面的原因,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够积极找到解决办法,完善农村合作社的管理,推行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力求在农村合作社的建立过程中能够重视这些问题,尽量规避,找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村 合作社 财务 问题

一、财务制度不健全

第一,农村合作社的财务制度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漏洞。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没有资金安全漏洞的,但是目前很多农村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安全漏洞,例如:合作社内部很多应该分工设置的财务管理项目存在重合管理的问题,会计、出纳、审计等重要环节都有重复管理的问题,导致很多重要资金都能够通过几个人就可以完成非法转移,加上农村合作社的资金往往是小笔但是繁多的,对具体管理也产生了影响。

第二,农村合作社对于合作社的固定资产的管理缺乏约束。从农村的具体情况来看,家族式的模式显著,很多农村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无法阻碍当地农村家族的合作模式,对于一些小型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第三,对于农村合作社的制度建设必须要强化预算制度的规范,但是目前合作社的预算制度过于简单,合作社的长远预算需要有周期性的规划和资金设计的预算,但是这些工作都没有在合作社内广泛开展起来。

第四,在制度建设方面,很多合作社没有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的规定执行,这个试行制度要求合作社应根据本制度规定和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账簿,配备必要的会计人员。不具备条件的,也可以本着民主、自愿的原则,委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或记账机构记账、核算。但是,很多农村合作社没有完全按照这个规定来执行,还是在走着原始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无法走出困局。

二、资金营运能力差

第一,合作社的融资困难,很多合作社虽然提供了较强的服务性,但是相对于城市大型企业的支持而言,很多国家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对合作社没有信心,导致借贷问题严重。解决对策:争取在合作社党支部牵头的情况下,争取农业生产运营的专项担保基金,用基金作为社员扩大产业贷款担保,以破解资金短缺的“瓶颈”。同时,也能够在专项资金的管理模式下形成品牌效应。总之解决融资问题就要尝试实现统一技术、统一销售、一体化财务管理的模式,解决实际的融资难问题。

第二,农村合作社的资金分配也存在很多问题,合作社还没有形成全面的股份制模式,自然也就导致股金分红、股息、利润返还的比例不够明确,这种随意利润分配的形式一方面导致了农户的不信任,增加了融资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合作社的财务管理的随意性。解决对策:对于资金分配管理问题要尝试进行明确的账目核对工作。明确的管理是我国农村合作社资金分配管理的关键,其主要的财务管理模式就是要形成详细的股权计算,避免出现不平等的问题也避免了财务核算与管理的随意性,失去入股村民的信任。

第三,资金预算能力较差。解决对策:要对经营项目进行明确的预算。例如:对于小尾寒羊的饲养问题,要明确预算期价格“小尾寒羊价格(优质种羊)3-8月龄:羔羊360-1000元、1-2岁怀孕母羊1200-2400元。波尔山羊价格(优质种羊)1代220-320元、2-3代280-360元、4-5代400-680元、纯种种公羊 2000-3000元。奶山羊:500-820元。”而且要对预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财务记录,例如:小尾寒羊的养户缺乏科学的喂养方法,饲料浪费大,利用效益低,养牛成本高。有的没有喂养经验,出现很多积食病牛,有的还造成死亡等。

三、审计监督形式化

首先,内部审计制度缺失,农村合作社的内部审计制度更多的是形式化,很多审计组织只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完全赞同,导致内部审计制度形同虚设;一方面就是由于利益分配的因素而一味地反对,导致很多合作社的活动无法开展起来。

其次,外部审计制度缺失,农村合作社的外部审计更多的是要依靠财务管理的形成部门,而对于村民的民主监督来讲存在很多问题,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人员虽然经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部分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责任意识不强,没有认真履行权利和义务。这样的情况下监督管理人员对财务工作基本不了解,平时只是听财务人员汇报工作,但并不知道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而财务人员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弄虚作假、谋取私利。

四、财务人员素质低

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了人才因素的影响,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很多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例如:“松原市宁江区大洼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对某村的财务人员调查发现,财务人员的选用,一般都是由村级领导就地任命,没有经过严格的选拔、正规的培训,在4名会计中有2人没有参加任何会计培训,缺乏必要的法律、财经基础知识。解决对策:通过推行会计选聘制,各镇(街道)吸收了一批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会计人员,为农村财务管理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活力,改变了农村会计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素质结构,实现农村会计人员的年轻化、专业化,提高了顺德农村财会队伍素质。另外,有的会计业务上只能做到“记记账、打打算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会计法的要求,不能及时发现村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由此可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财会人员队伍,是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基础和关键。

综上所述,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制度、资金、监督和人才的多方面的原因,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够积极找到解决办法,完善农村合作社的管理,推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志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06).

[2] 张光涌.当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8).

农村工作存在问题范文2

一、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1.归档整理和管理还不够科学。突出的表现在:收集不够齐全;整理不规范;重文书档案轻其他如图片、影像、实物等档案;另外,一些乡镇档案室不能发挥综合管理功能,各站所的档案各自为政、分散存放、分散管理,且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2.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一是农村基层档案意识淡薄。部分基层领导疏于档案工作的管理,更没有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多数村委会干部对档案工作知之甚少,加之档案的价值具有滞后性、潜在性和间接性,导致基层干部群众对农业和农村档案需求的迫切性和对档案工作的重视性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档案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还显得内容单一、服务不力。二是农村档案干部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亟待提高。目前,各乡镇档案人员均为兼职,不能专心从事档案工作。少数兼职档案人员甚至把档案工作当作一种额外工作,敬业精神不强,不能全身心地投身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另外,档案工作的管理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而村级文书、乡镇秘书变动频繁且流动性强,形成了年年培训年年换人的局面。

3.投入不足,硬件配置相对滞后。由于重视不够,村级档案管理混乱,残缺不全,有些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村子,没有档案室,所有档案文件都混放在一起,甚至有的村里的全部家当就是几本账簿,更谈不上为改善档案保管条件进行投入。

二、解决对策

1.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档案干部队伍。首先,应提高他们的档案意识。让他们对档案工作的性质、任务、职责范围、重要程度做到充分了解并加以重视。其次,应着力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能力。采取专题培训和集中辅导的形式,以乡镇为单位进行手把手的实地传授指导,现场操作讲解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档案基本知识,提高农村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

2.加强指导,提高农业和农村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要将档案管理情况纳入年度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的内容,推动乡镇和村委会规范建档,保证乡镇和村委会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和长效性;要建立村级档案管理示范点,培养典型,并及时总结推广,引导带动其它村建档;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联系点,及时了解掌握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新动向,指导和推动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展;要结合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切实做好新兴农业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无公害农产品、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活动产生的文件材料。加强对行业协会、经济联社、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养殖)户等新经济组织的建档及开发利用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生产和管理中的作用。

3.进一步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逐步加大档案基础建设投入。一是争取领导和有关单位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大档案硬件建设,最大限度地改善档案保管条件。二是要联合涉农部门,形成齐抓共管、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农村档案工作。档案部门要主动与“农、林、畜、牧、水”等涉农部门联合,取得他们的支持,建立各种协调机制,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共同推进档案工作。三是加大档案资源建设。要注意收集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切身利益、农村政权建设、小城镇建设密切相关的文件材料。

4.增强档案存留意识,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并保存乡村档案。在日常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加强档案管理,做到随时产生随时存档,并且要做好保存保管工作。作为乡村档案员,要做到经常性地去征集、搜集、整理有用的档案,还要经常性地深入乡村,去挖掘村里各种能人、能工巧匠的绝活和特殊技艺,尽可能多地记录一些发生在村民中间有纪念意义的事件和对村子有重要影响的事情。

5.整体推进,全面完成村级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要以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为抓手,进一步促进村级档案的规范管理。要严格文件材料归档制度,健全检查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归档、保管、借阅、移交制度,并执行到位,确保档案资料收集齐全、保管完好,维护集体和村民的利益。要进一步查缺补漏,在安全保管、提供利用、搞好服务上下功夫;进而按照要求,完成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工作。

三、总结

农村工作存在问题范文3

培训内容方面的问题

培训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与农民工就业实际需求不相吻合。一些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上与农民的需求有差距,既与实践相脱节,更不能让受训者立竿见影。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普遍感觉培训内容“用不上”,造成“不学白不学,学了也白学”。

培训内容单一、雷同,针对性不强,且多集中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上,缺少对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的培训。目前基本上很少开设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当前大多数培训都集中在裁剪缝纫工、电焊工、厨师、美容美发等专业。这些工种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都很低,对提高就业能力的作用有限。

培训内容多侧重技能培训。目前培训多是让农民工拥有一技之长,但注重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涉及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法律法规常识讲座和城市文明常识、心理健康知识辅导等培训很少。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本领虽然得到了加强,但就个人综合素质而言,仍然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培训资金方面的问题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民工想培训和被培训的瓶颈问题。当前培训资金分配在各个部门,导致各自为政,使培训形不成合力。

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制约农民工培训工作。根据《20__~20__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政策措施,农民工的培训资金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负担。现实中农民工培训主要由政府埋单,农民工没有承担费用的能力,而企业则没有承担费用的意愿。要增加培训投入,由就业专项资金和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补贴,目前看来仍显不足。在一些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地,贫困县的财政收入50%要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县财政根本无力划拨资金用于补贴农民培训活动。培训内容“缩水”,造成培训形式走过场。

农民感觉培训费用太多,“不划算”。农民工要参加培训,除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生活费、职业技能鉴定费、职业介绍费诸项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几千元,这就把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挡在了培训门槛之外。

培训资金分散,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目前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补助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同一培训科目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补贴额度,导致培训机构收取的培训费用难以确定,使农民工培训的效率很低。另外政府虽然明确提出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农民工职业培训,由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很严,往往是下半年财政拨款才到位,从而造成一方面失业者急需帮助,另一方面又有资金结余过多的现象。

职业教育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农业职业教育又是弱势中的弱势。农业职业院校难以投入大量的资金与师资来专司此项工作,影响培训效果。

培训时间方面的问题

农民工不能自主选择培训专业的培训时间。部分农民确实有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需求,但由于不能灵活自主选择培训时间错过培训机会,没能参加培训。目前,对农民工的免费短期培训时间在2~3个月,像厨师、缝纫、车工、焊工这类专业,两三个月的培训确实难以熟练掌握,导致部分农民工不愿参加培训。另一方面培训时间过长,参训人员难以保证学时,农民工又担心耽误找工作,从而影响到了培训效果。

培训观念方面的问题

有些地方仍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地方的领导和部门对农民工培训工作仅停留在口头上,具体问题落不到实处。

大多数农民工还没有意识到培训学习的重要性。农民工自主参加就业培训意识淡薄,对培训工作认识不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农民工大多数文化底子差,学起来很费力,很多人常常因为没有信心半途而废。

一些地方政府以为将农民工送进培训班就万事大吉了,认为“培训能让返乡农民工有一个地方呆着,不闹事”就行了。

培训体制方面的问题

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部门多,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的职责范围没有明确划分,自成体系,互不联通。纵向层面省、市、县、乡建立的科技素质培训资源未能相互有效地衔接。横向层面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妇联、共青团等近20家,造成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复培训等。

在培训中没有很好地调动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的积极性。企业培训对农民工提高实用技能、增强操作本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缺位现象。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目前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监督机制,多数地方政府只是把培训费往下拨付,没有跟踪检查培训效果、考核培训工作成效。由于监管不力,有的培训学校(点)存在学时不足、学员流失、有少数冒名顶替现象等问题。更有甚者,一些不负责任的培训机构和人员钻政策的空子,挪用资金,搞假培训,编造名册,骗取国家的补助金。

对策措施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就业的引导性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多方参与、整体推进,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局面。

强化组织领导。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建立一个组织、法律、政 策、投入、师资、资源“六到位”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将农民教育培训真正纳入“有领导、有机构、有场地、有内容、有特色、出实效”的正常运行的机制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

农村工作存在问题范文4

关键词:农村;三资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37

1 概念阐述

1.1 农村资金管理

农村资金管理主要是指在乡镇建立财会中心,对农民的资金进行综合管理。

1.2 农村资产管理

农村资产管理主要指的是对农村的各项资产的使用状况、价值等参数进行入账,定期进行管理与盘点。

1.3 农村资源管理

农村资源管理指的是对农村的资源的数量、使用状况等进行管理,避免浪费的现象发生。

2 农民三资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三资管理没有引起相关的重视主要是由以下2个因素导致的。

村干部宣传不到位。部分村干部没有意识到三资管理问题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只是设置了三资管理部门,但对此部门的宣传不到位,导致部分农民根本不知道三资管理的存在,甚至还有部分村干部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只是交由其他的人员代管,由于管理人员自身工作得复杂性,导致其对农村三资管理这部分的工作没有应有的重视程度。

农民本身不知道三资管理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就如同三资的空资产问题,就是由于农民本身不重视,不积极了解资产相关状况才导致空资产的状况出现。据数据显示,将近有50%的农民认为三资管理工作对自身的农业生产没有帮助。这种错误的想法导致其对三资管理题没有相应的重视。

2.2 财务管理模式不健全

由于对资产、资金、资源的管理都需要对其数量、价值、使用情况进行记账管理,那么,就必然会涉及到财务管理。部分农村财务管理模式不完善,没有统一、规范的制度进行制约,导致部分管理人员会因为私利随意动用公共财产,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如空资产问题,由于管理不当,其使用权没有得到良好的限制。此外,部分农村的财务管理制度更显较为缓慢,与现代化设备联系较少,其财务管理制度不能适应自身需要。

2.3 三资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由于农村三资管理对财务管理知识水平有一定的需求,因此在农村三资管理中必定会聘用部分会计人员以及审计人员对农村三资进行管理。但经过调查发现,从事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会计人员以及审计人员将近2/3没有财务知识,有1/4只对财务知识有很少的了解,这无异于导致农村三资管理在记账以及监督方面不能达到应有的要求,增大了三资管理工作的风险,不利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3 提高农村三资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程度

在农村建设中,村干部的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村干部对农村三资管理问题的重视,也为了间接提高农民对农村三资管理问题的积极性,相关县与镇一级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对村干部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应注意在其中加入如三资管理重要性、三资管理有效实施的办法等内容,以提高村干部对此三资管理的认识。

3.2 完善管理制度,针对农村三资管理问题建立严格的法规

完善管理制度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实:加大公开透明程度。三资管理的公开透明一方面可以降低商业贿赂的可能性;可以通过对决策公开使权利行驶公开透明,促使大家按照程序办事;完善审计与会计制度。如对于空资产,可以设置单独的会计二级科目进行核算。审计与会计制度的完善需要制定相关的法规,同时,村干部应起带头作用。

3.3 招募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村三资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指审计人员与会计人员。对于会计、审计人员而言,应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以增强其对理论知识的巩固程度,完善其理论框架,保证其与发展中的知识进行接轨;还行对其计算机水平进行培训,保证其在工作管理中可以熟练运用网络以及电算化知识。除此之外,应在对会计以及审计人员的培训过程中加入法制方面的内容,以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防范管理人员谋私利的情况发生。

3.4 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趋势。村干部应对村内的三资信息管理平台提起充分的重视,将三资信息化管理平台列入村财政支出的范围中,以保证当地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快速发展。

农村工作存在问题范文5

(1)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有的村以其他费用支出直接冲抵承包款和租金,收支均不入账;有的村收款后,干部私自保管、挪用,长期不报账;有的村资产收益使用无计划,寅吃卯粮。

(2)出租合同签订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书面合同少,口说为凭;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等或其他不符合法定要求等方面。

(3)农村“三资”较为复杂,主要是因为农村“三资”涉及面广、项目多,管理难度大。比如说,农村“三资”既有现金的,又有实体资产的,还有资源属性的;既有可转移的,又有固定的;既有国家补助资金、各项补偿补助款,又有集体收入,还有筹资、捐款等,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带来繁杂管理难度。

(4)农村“三资”登记的财务管理和账目统计检查还需进一步完善。其中主要原因是资源统计不全面、不细致或没有台账登记管理。村务公开只强调财务公开,“三资”管理的公开还需加强。“三资”登记管理中合同签订不符合科学规范,不符符合签订层序,集体利益得不到稳定和合理的保证,此外,合同条款不完善,甚至没有书面的合同,农村集体“三资”承包收益减少很多,造成农民的不满,时而还有上访事件发生。

二、“三资清理”工作的方法和目标

(1)资金的清理方法。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现金、银行存款以及白条抵库的数额先进行清理,再登记造册,经村支两委会决议或“三议三公开”后,村委会主任在认定的资金登记表上签字。

(2)资产的清理方法。清理借款凭据、核定各项往来款项的欠款人、欠款金额,并登记造册;清理各项对外投资合同,核实投资对象、投资时间、每年的投资收入并登记造册;存货清理:采用实地盘点法,账实核对,登记资产清册;固定资产:先清理数量、核定金额;再分经营用和非经营用固定资产分别登记造册,其中非经营用固定资产造册登记数量和金额;经营用固定资产除了要登记数量和金额以外,还要依据租用合同登记经营用固定资产的承租人、租期、每年的租金收入等。

(3)资源的清理方法。耕地、矿山、林地、果园、鱼塘、机动田、荒山、滩涂等资源要分经营承包和村集体留用分别登记面积、用途。属于集体留用耕地、矿山、林地、果园、鱼塘、机动田、荒山、滩涂的要对附着物的数量、价值进行合理估计,并登记造册;属于承包经营型的耕地、矿山、林地、果园、鱼塘、机动田、荒山、滩涂要造册登记承包人、承包期限、每年的承包收入;属于以补代工的机动田或其他资源的,要对面积、性质(村或村所属组所有)、使用方式(以工代补标准)、受益人等情况进行造册登记。通过以上方法,主要达成以下的清理目标。

三、农村“三资清理”工作问题对策

(1)集中行动,强化市场监管。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市场机构受体制不顺因素制约,尽管县、乡(镇)相关部门在村级财务法规管理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难以发挥出村级财务监管作用,建议尽快理顺农村管理体制,强化农村经济职能建设,确保其行政职能的有效履行,特别是在财务违纪和审计监督方面,制定出相应的处罚办法,强化市场监管,明确农经相关部门的执法地位,形成有权威有效力的行政监管体系。

(2)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首先要积极配合纪检监察机关,严肃督办和查办不落实“三资”管理政策,要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确保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另外,特别是加强对村干部财经法律法规的教育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三资”管理工作的本领以及群众对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增强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发挥村民民主监督作用,以减少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漏洞。

(3)强化资源管理,堵塞交易漏洞。县乡(镇)两级应成立资源交易中心。凡农村集体土地、山林、滩涂、水面等资源实施承包、租赁、出让等开发利用,未进入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项目,一律要进入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进行招标、拍卖,规范交易行为,堵塞各种交易漏洞。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优势,加快推进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建设,为村级财务实时监督、动态监督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4)完善制度,规范操作。在落实原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财务公开等相关制度的同时,建议县政府制定出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暂行办法》和《违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责任追究办法》,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开展有章可循。同时,“三资”管理办公室对相关责任单位村务财务公开透明、民主理财投资、货币资金管理科学、合同票据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等制度执行情况,每年开展月或季度监督检查。

四、“三资清理”具体实施路径

(1)清理。成立乡(镇)从财政所、农经站、社会事务所、乡(镇)纪委抽调人员组成的临时三资清理小组,在该小组的监督和指导下,以村自查为主,全面进行清理。成立村民主理财小组,对集体“三资”进行逐笔逐项清理。同时,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独立进行经济动的自主权,自愿签订会计委托服务协议,实行村财镇管(镇财政所代管)或有资质中介机构代管。建账核算,统一监督管理,会计委托服务机构和“三资”监管机构工作有场所、运转有经费、人员有保障。

(2)登记数据。清理完一项就要立刻登记。资产资源的登记要按类别登记其名称、数量的多少及实际的使用情况。登记的内容要真实全面,数据等要准确,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核实登记结果。对已清理登记的集体“三资”,由村民自建的理财小组逐项逐笔进行核查落实。重点对“三资”的数额多少、权属比例、实际台账与实物、处置与管理方法等情况进行核实。

(4)公示核查结果。对初步核实后的集体“三资’,由清理核实小组负责逐项逐笔在相关的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一周。在公示期间相关工作人员要接受群众的咨询和问题的反映,并做好记录以及解释的工作。

(5)确认公示结果。公示期满以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对集体“三资”清理结果进行再次的确认。

(6)上报核定的结果。经过村民代表会议确认通过的“三资”清理结果之后,由村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相关的人负责人、村会计、村民主理财小组组长签字后上报镇集体“三资”清理领导小组审核,再经镇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核定同意后,由基层操作人员以及实施人员的辅助,把相关的数据录入到该村三资管理信息系统,由系统进行汇总,逐级上报。

农村工作存在问题范文6

关键词 农村经济信息工作;问题;建议;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39-01

彰武县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在实现了100%行政村通电话的基础上,宽带网络覆盖全省大部分农村地区,其中乡镇的宽带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的宽带覆盖率已超过80%。农村信息化试点初见成效,以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长效机制为目标,逐步探索出一套系统的、可复制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模式。其基本理念是坚持“服务于第一产业,收益于第二、三产业”。广泛开展农村信息服务,构建了以农业信息网为龙头,以农产品供求、农产品网展会、畜牧兽医、种子、植保等专业网为骨干的农业信息网络。

1 农村经济信息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经济信息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今天,彰武县1/2以上的农民却还秉承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传统信息接受方式,并依此安排种植养殖项目。由于缺少宏观信息的把握和科学预测,致使广大农民无论在种植还是养殖领域,仍存在跟风走、慢半拍的现象,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且存在着一定的经营风险。

2 建议

2.1 政府推动,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目前,彰武县农村经济信息工作水平不高,需要政府的推动与参与。政府应支持、引导彰武县涉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各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经纪人组建彰武县农村经济信息协会,以农村经济信息协会为依托通过高端、市场调查,分析梳理、科学预测,形成优质的农村经济信息,并通过政府网站、彰武电视台、《彰武时讯》等媒体定期或不定期,引导广大农民按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种养殖结构。政府还要推动农村经济信息协会的延伸,在每个乡(镇)、村都要设立专兼职信息员,负责农村经济信息的整理、发送工作,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实效性,提高信息服务工作水平。

2.2 强化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当前,由于用工体制、从业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彰武县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大多是中老年人,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低,获取、使用信息的能力低等问题。因此,要真正发挥农业经济信息的作用,必须从受端根源入手,提高农民的识别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政府要增加投入,安排布置各级涉农部门、农技校以及农村经济信息协会发挥农民培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动员、组织广大农民参加各级各类文化、技术、信息工作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实装备各乡(镇)、村的图书室和文化室,利用农民书屋,开展农民读书读报活动,扩大农民学习、交流、提高的实用平台,真正使农民具有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1-2]。

2.3 广泛参与,整合社会资源

2.3.1 发挥好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目前,彰武县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261个,专业合作社把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等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产生聚集效应,有利于竞争、发展与提高。同时,联系更加广泛、视野更加拓展。一是完善各专业合作社经济信息化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同型合作社的交流,强化与国内外经济组织的合作,建立完善的合作社信息服务平台。二是加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员手机、微机入网率和信息传播覆盖率,发挥农信通和农信机的作用,利用省、市、县涉农专家的资源,为农民提供相关的信息及服务。三是引进培育专业的信息人才,熟练掌握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工作。四是加强合作社信息网络的辐射作用,加强合作社的吸引力、凝聚力,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使农村专业合作社保持生机和活力[3-4]。

2.3.2 理顺信息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关系。依托农村经济信息协会、合作社、电信运营商、有线电视台以及信息服务中心、互联网等信息利益相关群体,利用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网、手机短信群、信息服务中心等媒介,大量“绿色信息”,使广大农民看得着、用得上、使得起。

2.4 注重提高,规范农村经纪人队伍

在农村生产流通领域,活跃着一支既了解市场、又沟通民情的经纪人队伍。他们在活跃流通、化解民难的同时,也部分存在着信息欺诈、唯利是图的通病。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经纪人规范管理。一是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成立农村经纪人协会,制定协会章程、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等相关制度,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二是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对农村经纪人进行市场经济、法规政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技能,并审核颁发农村经纪人经营执照,规范行为、维护权益。三是加强诚信建设,建立群众监督体系。完善经纪人资格认证、除名制度,打击经纪人坑农害农行为,促进农村经纪人队伍健康发展。

3 参考文献

[1] 王健.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建设的系统工程研究[J].中国信息导报,2000(2):53-54.

[2] 鞠晴江,庞敏.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5(4):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