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经济发展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经济发展分析范文1
一、绿色金融和低碳经济概述
绿色金融就是与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碳融资,大体上可以说是环保项目投融资的代名词,也可以简单地把碳金融看成对碳物质的买卖。碳物质主要是与上述清洁发展机制中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环境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可以在上述机制中进行买卖交易、投资或投机,所筹集的资金可用来投资于减少CO2等排放的环境保护项目。一个被公约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国家,凡是超标排放就要进行经济补偿,可以“出钱购买”排放权,由此温室气体减排量的国际贸易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金融市场。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使价值观发生变革,为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金融和低碳经济的契合性关系
(一)“绿色”和“低碳”两个概念密切相关
首先,气候是环境的一个重要要素。气候的不利变化如暴雪、海啸、飓风等会恶化生存环境。其次,气候和环境的变化都与工业化城市化密切有关。工业化导致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和循环。如火力发电,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前者是温室气体,后者形成酸雨。“低碳经济”是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形态。“绿色金融”是环保项目投融资的代名词,是对碳物质的买卖。
(二)倡导绿色金融和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
“低碳经济”和“绿色金融”都是主张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经济;都是主张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方式。我国各省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不同所承担的成本和压力也不同,通过绿色金融和低碳经济发展政策,能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消费方式转变。
(三)倡导“绿色”、“低碳”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具体体现
从“资源节约型”看,倡导“绿色”和“低碳”,就是强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降低GDP能耗也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环境友好型”看,倡导绿色和低碳,就是强调对生存环境的保护,珍惜蓝天、青山、绿水。
三、目前国内碳交易市场和绿色金融创新的现状
(一)在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上,我国碳融资和绿色金融服务不足
目前,国内碳交易市场和绿色金融创新总体讲是比较滞后的。
首先,我国碳排放资源多但没有定价权。据世界银行统计反映,2008年我国在CER一级市场交易中的份额达到84%,2002~2008年全球66%的CER供给源于我国的CDM项目。但由于碳交易议价能力弱,没有定价权,我国目前仍处于全球碳金融交易链的低端。我国缺乏统一有效的碳交易市场和成熟的金融中介。目前我国在碳减排额主要通过一些国际碳基金、世界银行等中间机构进入国际市场,国内价格远低于国际价格,而且人民币被排斥在碳交易的计价结算货币之外。
其次,在绿色金融和碳融资服务上国内金融机构参与不足。但我国金融机构参与绿色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发展缓慢,商业银行以发展绿色为目的、为企业做财务顾问或进行融资的案例较少,在为碳减排项目提供直接融资、参与国际碳交易、为企业CDM项目获得联合国专门机构认证提供咨询服务等金融服务尚处于空白状态。更缺乏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基金等各种金融衍生品和金融服务支持。
(二)在培育国内排放权交易市场上,金融产品创新和政策激励不足
首先,国内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缓慢。我国排放权交易市场及产品逐步形成,已开展国内碳交易和其他排污交易品种。但交易品种少、市场规模小,特别是因减排交易品种的污染特性以及环境管理体制的块块模式使其难以跨区域交易,而且排污收费机制不健全,导致环境交易市场发展缓慢。
其次,金融支持环保的产品和工具缺乏。近年来,金融部门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机制,加大对企业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金融支持。人民银行将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督促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兴业银行加入了“赤道原则”;各政策性和商业银行纷纷制定专门绿色信贷政策和设立绿色信贷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在积极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等“绿色保险”试点工作。“绿色证券”机制正在探索建立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制度和信息披露的监管机制。但是,目前绿色金融仍是以信贷为主,直接融资比重小;融资方式除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外,其他形式鲜有涉足。
第三,金融支持环境保护的政策激励不足。对绿色金融的利率补贴、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激励政策不足;对绿色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公司债、企业债融资的扶持政策不足。
四、当前国际市场环境为中国发展绿色金融提供的机遇
(一)全球碳交易市场将取代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据统计,2005年全球碳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为7.1亿吨和108.6亿美元;到2008年分别上升48.1亿吨和1263.5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89.2%和126.6%,世界银行报告称,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1500亿美元,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排放权交易市场,各市场对交易的管理规则也不相同。一是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是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引擎。2003年10月25日欧盟建立EU-ETS,其碳产品交易量与交易额一直占全球总量的3/4以上,成为全球最大多国家、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二是世界各国的其他碳交易市场纷纷出现与快速成长。如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是全球第一家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交易平台,是京都机制以外的碳交易市场;又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贸易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排放份额;加拿大首家CO2排放配额交易机构――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也正式运行。
(二)全球碳金融发展速度快速提高
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就是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故碳交易市场的金融特性非常明显的,国外实践表明了这一点。一是参与碳交易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广泛。欧洲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中间商大多是基金公司和银行,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里3/4的会员是金融机构。二是碳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推出。发达国家围绕碳排放权衍生出一系列碳金融品种,构建起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来支撑碳金融体系。三是各国争夺碳交易的货币主导权。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碳货币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
五、国内金融机构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信贷方面,可结合我国到2020年的总体碳减排目标,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强减排要求,承诺达标企业获得融资;将排放权减排额作为抵押物,来为环保企业进行融资;开办专项治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换代的项目贷款业务;开办排放权交易购买方专项贷款。
在中间业务方面,可利用商业银行下属的金融租赁中心或者与专业租赁公司合作,为CDM项目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可凭借信息优势,作为CDM项目的咨询顾问,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参与托管正在快速成长并大规模进入我国的碳基金等业务;积极推动保理融资工具在节能减排项目融资中的应用。鼓励金融机构为排放权交易提供账户便利、研发支持和中介服务。积极推动民间机构、中介机构以及具有减排技术认证能力的第三方机构的发展。
在发展直接融资方面,可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或项目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筹集发展资金。采取多种优惠措施,鼓励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加大对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资金投入。
在地方政府扶持方面,可加大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扶持。地方政府一是应推动建立绿色信贷担保制度,通过财政资金担保杠杆,放大环保信贷的投入规模。二是应设立专项基金,投资于环保企业或为环保企业提供优惠借款。对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设施建设、环保设备投资提供中长期优惠贷款制度。三是应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方式,合理分散金融机构加大对环境保护项目融资支持的信贷风险。
此外,还可以考虑充分运用国际金融组织对环保项目的资金支持。目前,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等多个国际金融组织都成立了相当规模的环保项目基金。加强与这些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已成为各国推动本国金融支持环保体系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加强与国际排放权交易机构的交流合作。
绿色经济发展分析范文2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资源
作者简介:曲青(1968-),男,汉族,荣成市石岛管理区环境卫生管理处经济师,研究方向: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7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159-02
一、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舒适、高效人居环境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大量的宏大公共建筑和人居住宅在运行和建造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自然资源,并且对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不断改善人们的人居生态环境,同时需要促进能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从根本上达到保护资源、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目标[1]。此类问题是现代建筑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不断实现技术创新,通过利用新材料、新技术,从根本上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减少建筑物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废弃物产生,最终降低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建立一个舒适、健康、和谐的人居环境奠定重要的基础,最终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保证建筑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二、传统建筑能耗现状分析
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并且已经成为农业、工业、商业之后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传统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存在高排放、高消耗、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此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对建筑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建筑经济效益很难得到真正的提升。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增加GDP,但是存在能源消耗大、自然资源消耗大、资源利用率、污染严重等问题。通过相关的数据统计,我国建筑行业消耗的终端资源已经占总资源的27%,城乡建筑项目中接近500多亿平米都属于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如果建筑业发展过程中不能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解决耗能问题,建筑经济效益很难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提升,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影响[2]。我国建筑业如果在节能方面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每年将会消耗4.2亿吨煤、油,对人居环境改善产生了重要的负面影响。
三、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在2006年6月开始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需要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资源节约方面需要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来尝试,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根本目标。绿色建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为人们提供适用、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能够促使建筑和自然协调一致,提高绿色建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
绿色建筑最终目标是实现建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1世纪是一个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时代。人类的居住环境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并且需要动员广大人民参与到绿色经济效益发展的队伍中,最终能够建成环境优雅、布局合理、安静、清洁、舒畅、和谐的居住区,提高绿色建筑经济的整体效益,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正处于各种建筑业发展的黄金阶段,提倡和发展绿色经济对全球性资源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优化自然环境达到节约资源的根本目标。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情况看,其具有明朗的前景和诸多优势,最终提高绿色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3]。从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情况看,具体实践过程中与真正的绿色建筑经济还存在很大的差别,很多开发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纷纷打出康居、绿色的标语,但是在“绿色建筑”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与当前的绿色建筑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实施绿色建筑经济,提升绿色建筑经济的整体效益。
四、绿色建筑全寿命技术经济分析
(一)绿色建筑项目关键技术评价分析
绿色建筑项目需要对其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需要采取关键技术进行综合处理,此种模式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技术评价过程中需要对投资者进行综合分析,让投资者在技术方案方面选择一个最优的依据,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如下几个技术经济评价模式。其一,需要对绿色技术进行增额投资,从而能够提高其投资净现值。在节约能耗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能够获取更多的节能收益,在使用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找出关键技术,从经济价值角度选择一个最优技术方案,提升绿色建筑项目关键技术评价水平。其二,需要从绿色技术动态增额投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以绿色关键技术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节约能源支出角度考虑,提高绿色科技水平,推动绿色建筑经济效益不断提升[4]。绿色建筑技术增额需要从内部收益率角度开展工作,通过对各年净现金流量差额进行研究,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提高绿色建筑全寿命技术研究水平。绿色建筑经济实施过程中需要实现成本价值,对成本差额进行分析,同时对消耗的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从经济合理性角度推动绿色建筑产业不断发展。
(二)绿色建筑项目总体技术经济评价
从项目增额投资净现值角度考虑,传统绿色建筑和现代绿色建筑的造价具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此模式可以反映绿色建筑在生命周期内节能收益能力的动态指标,通过对动态指标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对绿色建筑经济进行效益评价,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总体目标。绿色建筑项目研究过程中需要对整体投资效益进行分析,确定一个项目成本回收期,提高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绿色建筑项目已经是建筑业发展的一个方向,需要从节约资源、提高项目价值等方面开展积极有效的工作,提升绿色建筑项目的整体收益率,为建筑业全面协调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从项目增额投资回收期角度看,运用差额分析法可以对项目的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进行综合评估计算,通过绿色建筑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投资收益角度看,需要一定的时间,关键是要分析项目成本投资回收率。绿色建筑项目经济敏感性分析可以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绿色建筑项目综合收益评价分析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全生命周期的思想,需要对项目的前期规划进行综合分析,对中间活动进行评价,对日常使用、维修、拆除等活动项目实施中的作用进行全面考虑,充分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经济效益问题,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和模糊性特点影响,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对其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把绿色建筑项目的关键技术运用到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提高绿色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三)绿色建筑项目的综合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对各种敏感因素进行评测,找到影响绿色建筑项目的具体因素,对敏感程度和评价标准进行全面研究。提高绿色建筑项目整体效益评价水平,为促进绿色建筑项目协调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建筑业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建筑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使建筑业发展向绿色建筑业方向转变。绿色建筑项目综合效益实现过程中与外部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需要充分考虑绿色建筑项目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提高绿色建筑项目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性。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助推绿色建筑经济,通过绿色建筑项目的实施,可以达到节约能源,提升建筑项目整体效益的根本目的。我国绿色建筑项目的材料、技术、观念、市场进一步成熟,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经济实施过程中需要对经济评价模式进行创新,保证绿色建筑项目综合效益不断提升,绿色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坚持长期效益和综合效益并重的基本原则,绿色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避免对“高成本”的片面认识,绿色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消费者和开发商融合在一起,对很多项目形成一个共识,提高绿色建筑经济效益水平。绿色建筑经济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实施过程中需要按照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开展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符合国家建立节约性社会的总体战略方针,提高绿色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5]。绿色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把综合考虑环境效益的作用,把环境效益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提高绿色建筑项目经济效益,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建筑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建筑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需要对建筑市场进行综合分析,提升绿色建筑项目的市场综合竞争力,把绿色建筑项目的整体效益充分体现出来,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绿色建筑经济已经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需要在具体项目中得到全面落实,提升其经济效益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江红、李启明、邓小鹏. 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分析[J]. 建筑经济, 2008,(07) .
[2] 申琪玉、朱时忠. 广州某建设工程绿色施工应用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16) .
[3] 李文惠. 基于AHP的工程项目文明施工影响因素评价[J]. 教育教学论坛,2011,(30) .
绿色经济发展分析范文3
【关键词】 绿色GDP 环境会计 现状分析
一、引言
人类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之类的负面 , 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一个世纪难题。从宏观角度看,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客观上应该考虑环境因素;而从微观角度讲,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主要主体,其在进行会计核算披露时也应包括环境因素。只有从宏观和微观上都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对国家社会的影响,才能更好的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鉴于此,本文在众多科研工作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绿色GDP的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对当前我国环境会计理论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绿色GDP的研究现状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曾被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推崇有加,特别是在战后全球经济普遍复苏的背景下,GDP逐渐演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真正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然而, 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挑战,一些经济学家和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意识到使用GDP来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增长与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他们强烈呼吁改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纠正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的缺陷。特别是1992年里约会议之后,可持续发展观被世界各国政府广泛认同,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力图从传统意义上所统计的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真实GDP”,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GDP”,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使其能更确切地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表达和质量表达的对应关系。
从理论上来说,“绿色GDP”=(传统GDP)一(部分的虚数)一(人文部分的虚数)。从这一公式可以看出绿色GDP的先进之处:传统GDP只重视经济产值及其增长速度,而忽视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造成人们单纯追求产值,相互攀比速度、不顾资源损耗及环境恶化,最终结果,导致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这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GDP因为从GDP中扣除了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能够更加准确地衡量一国财富的真实水平,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际上自提出绿色GDP概念以来,许多国家在研究绿色核算体系与核算,在绿色核算体系构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欧盟的少数国家已经初步建立了由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环境会计和绿色审计构成的绿色核算体系,拓展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功能。我国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决定把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资源耗减成本纳入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总局正在进行绿色GDP的联合攻关;国家统计局、林业科学院、海南省统计局、林业局联合研究的“海南省森林资源与经济综合核算”这一区域性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并原则上通过评审;北京市“九五”期间也对绿色GDP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作为西南地区试点的重庆市,正在探索和实践绿色GDP核算方法;西部地区,以及其它一些省、市(如江苏、四川、山西、西安等地),也正在尝试将绿色GDP纳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考核体系之中。
但在实行绿色GDP核算的实践中,国内外都面临着诸多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例如,资源、环境的损耗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环境损耗的滞后性所带来的环境成本在时间和范围上难以准确界定的问题;资源环境如何纳入市场体系,即如何定价的问题;资源环境的产权明晰问题等等。目前,尚无一个国家政府正式公布绿色GDP数据。综上所述,国内外对绿色GDP的研究与应用都刚刚起步,基本处于研究和初步试验性的应用阶段。绿色GDP的实现任重而道远,诸多技术性的难题尚待研究与解决。
绿色GDP可以看作是一种完善的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它的计算和体现需要会计这一“社会经济的总计量师”来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绿色GDP使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受到巨大的挑战,这时环境会计便应运而生。环境会计的核心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环境资源,目的在于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其基本问题是自然资源的耗费应如何补偿,从而为整个国家的绿色GDP的核算提供数据资料。
三、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的现状
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部分提出来的,但当时其在会计学界并不被重视。直到九十年代,随着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进一步觉醒,环境会计研究也日益活跃起来。但相比于国外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已向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等方面纵深发展,我国对环境会计研究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定型的实践模式。
(一)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还很不完善。
我国现行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实务的法规主要是由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制定的,包括财政部的会计准则、财务通则、行业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以及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执行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准则。总体看来,这些法规、制度和相应的企业会计与报告实务对于环境问题基本上没有涉及。而在实务中,多数企业在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方面混乱,对公布环境资料持低姿态,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且可比性差。
(二)还缺乏系统性。
建立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 环境会计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考虑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从已经具有的成果看, 大多数论文只注重环境会计理论某一方面的研究, 而将环境会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和一个整体来研究而形成的成果较少。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对环境会计进行研究时, 写一两文章后就再不探讨, 不能对某一进行深入研究或系统研究, 因而, 难有一定深度的力作问世。在研究上, 属于规范性研究的文章较多, 实证性研究的文章较少。
(三)研究成果尚欠实践指导性。
从有关环境会计的研究内容上看, 多数学者较为注重研究理论性较强的环境会计理论, 诸如环境会计的目标、对象、基本假设等, 而对转借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应当如何运用于环境会计实践的操作性问题则缺乏具体的研究。此外, 有关环境会计制度规则方面的研究也显得比较薄弱, 使得环境会计的实践没有规范可循,阻碍了环境会计的开展。
(四)缺乏整体意识,尤其是会计界对宏观环境会计核算的研究还很少参与,不利于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
目前会计界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微观层面,将环境会计局限于环境会计,而忽略了宏观层面的环境会计;或者将宏观环境会计看作是统计学家的事,对宏观环境会计研究参与不足。这种研究现状的缺陷有两个方面:首先,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其次,没有认识到环境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对环境的有效控制需要一个宏观与微观衔接的核算体系,从而不利于在会计体系中实现宏观环境核算与微观环境核算的衔接。
(五)制度不完善,目前仍缺乏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
尽管我国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会计的重要性,也有披露环境信息的动机,但遗憾的是,环境会计研究还停留在学者们的书斋里,还未形成具备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还不能满足实务工作的要求。
四、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主体,是环境会计核算的主体。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相关企业在具体操作上仍存在较多问题。国内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得出一些结论。但不尽全面。本文通过大量资料研究,得出一些建设性结论。现如下:
(一)企业对环境问题比较敏感。我国环境立法的不健全,而且在实际生产中地方局部与全局环境保护在利益上有冲突,造成了相关执行不严格。制度的不清晰,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对环境问题普遍比较敏感。
(二)企业设立相关环境会计科目少,并且对环境负债的估值偏低。企业对已发生的环境支出和环境收入,会计反映明显不足。以临时性或突发性环保支出为例,其实际发生率约为75 %,但企业实际单独立账率仅为 18 %。企业对构成环境负债的或有事项存在侥幸,因此对环境负债的估值偏低,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在环境会计核算披露上不够规范,造成环境信息披露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这点与相关会计准则的不明确有关系。另外,有学者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存在对规范环境信息报告的需求。
上述结论表明,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现状不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针对企业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规的不断健全和环境标准的日益细致,以及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方面的支出(即环境支出) 的支出,促使企业会主动的实行有关规定。可以推断,环境会计核算实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较大发展。
五、结束语
上世纪60年代以后,资源危机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考虑将资源核算纳入国民核算体系。按照主体的不同,自然资源核算可分为宏观政府核算与微观企业核算。宏观政府对自然资源的核算,即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通过“绿色GDP”统计核算国民经济;微观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核算即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活动。
在实行绿色GDP核算的实践中,国内外都面临着诸多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因此对于绿色GDP的研究,国内外都处于起步阶段。而在我国,作为社会微观主体的企业,对于环境会计的核算和披露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无论在理论还是实务上,我们都应该充分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以及国内外企业的实践经验,发展绿色GDP和环境会计,构建和谐社会。
:
[1] 许磊.绿色会计初探财会月刊,2003(3)
[2] 孟凡利. 环境会计研究.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1
[3] 黄顺基吕永龙. 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 ,7
绿色经济发展分析范文4
[摘要]文章借鉴国内外权威机构及各专家学者有关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结合常州市实际发展情况,构建了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和政策支撑四个方面对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找出影响其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促使常州市在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稳健前行。
[关键词]常州;绿色经济;绿色发展评价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9.045
[作者简介]陈澄(1994—),女,汉族,江苏常州人,西南林业大学在读研究生;通讯作者:付伟(1986—),女,汉族,山东青岛人,西南林业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至今天,传统发展方式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稀缺已不容忽视,“褐色经济”难以为继,“绿色经济”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实践。“绿色经济”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的,他认为社会应该建设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以承受的经济。[1]在此理念下,常州市对绿色经济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本文选取常州市为研究对象,以绿色经济发展状况为研究内容,引入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数,对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成果及问题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应意见,为其制定绿色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1 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
1.1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即已经统计出绿色经济发展评价使用频率较高指标,通过借鉴已有的指标体系,结合常州市具体情况和数据的可获得性,确定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和政策支持四个方面综合考察,确保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水平状况及其时间演变趋势得到综合性评价与分析,初步确定了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
经济效益选取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在内的六项指标,旨在考察近年常州市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效益指标选区包括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登记失业率、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在内的6项指标,来考察常州市居民生活水平、教育及科技水平等;资源环境选取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工业废水及废气排放情况等,来反映常州市近年绿化治理及污染情况;政策支持选取市区污水池利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节能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等指标,来反映近年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中政府的支持引导情况。
1.2基于熵值法的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模型
数据标准化的一般方法有简单归一化法、向量归一化法、线性比例变换法、极差变换发等。本文采用极差变换法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本文综合借鉴各种评价方法,选取熵值法对常州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熵”是一个热力学的概念,表示不确定性的量度。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在综合评价中,相对于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主观赋权法更具有科学性与准确性,已有的研究文献中,部分学者便是采用熵值法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分析。[2]
1.3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见下表。
2 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综合分析评价
2.1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已取得的成效
“国家森林城市”是目前评价一个城市绿化成绩的最高荣誉,最能反映城市生态建设的整体水平。常州作为江苏省唯一入选的城市,2016年成功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可见常州市近年绿色经济发展还是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的。
2.1.1经济效益发展水平
21世纪以来,常州市经济发展呈现速度不断加快的良好势头。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7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5%,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7亿元,下降0.9%;第二产业增加值2682.3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2938.9亿元,增长10.1%。三大产业结构自2015年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后,继续扩大第三产业优势,产业发展愈加合理。但从横向来看,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2015年,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位于江苏省第六位,只相当于排位第一的苏州的36%,增速也在不断放缓,处于全省后位。
2.1.2社会效益发展水平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常州市也实现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等方面的逐步提升。2016年,全市城镇化率已达到71%,不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和完善社会福利事业。大力引进科技人才,科技进步监测居全省第四位。2015年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综合得分88.1分,教育教学保持全省前列。
2.1.3资源环境保护能力
常州自2014年正式启动创森工作以来,全市造林面积已超15.3万亩,基本形成了“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城相依、林田相依”的城市森林格局。尽管常州市成功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但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耗费和废气、废水排放依然较大。2015年,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分别达12977万吨和35061894万标立方米,市区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占全年比例仅为67.3%,空气问题严重。
2.1.4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常州政府为城市经济绿色发展已经出台并实施了诸多相关法律法规,单从2015年至今,就有包括《常州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5〕122号)、《常州市畜牧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等多方面的政策方案,通过这些规划的引导支持,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收到了实践的果实。
2.2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评价分析
以下评价指数是以极差变化法和熵值法推算出的,指标评价值数值越大,情况越佳。
2.2.1经济效益分析评价
经济效益指数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体现,经济实力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为了更深入地分析,将常州市2011—2015年经济效益维度中各评价指标具体评价值的变化情况列出,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评价值的变化趋势总体是一致的,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情况良好。产值结构方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指标评价值下降趋势明显,只有2013—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指标评价值略有上升,其余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其原因是,第二产业经过多年迅速发展扩张,产业基数较大,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还处在波动发展阶段,同时进入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大环境中,所以第二、第三产业增速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
2.2.2社会效益分析评价
发展绿色经济最终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社会效益指数则衡量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程度,具体指标评价值如图2所示。其中,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评价值刻度为右边次坐标轴,其余为主坐标轴。
在科技创新方面,从事R&D人员数指标评价值在2013—2014年有所下降,但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评价值呈稳定上升趋势,可见创新效率在不断提升,且两者在2015年到达顶点,社会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是在不断加强的。其中,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评价值相较其他数值较大,是和它的权重有很大关系,其余五项权重均低于0.002,而该项权重达0.257。在教育方面,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指标评价值有轻微波动,整体水平稳定。在人民生活方面,农村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指标评价值均呈上升趋势,说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同时,登记失业率指标评价值也表现良好,说明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在不断提升。
2.2.3资源环境分析评价
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环境指数反映了地区资源环境的状况,地区资源拥有量、利用率越高,环境污染越小则该地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所以它是衡量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其各评价指标评价值如下图3所示。
为了图表的可读性,工业废水、废气中污染物的指标评价值未在图中显示,但它们大致趋势应与工业废水、废气一致,所以对整体分析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在资源耗费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综合能源消费量指标评价值逐年下降,说明相关工业企业能源耗费在逐年上升,尽管这和工业整体发展保持一致,却也反映了能源利用效率未能实现和产业发展的同步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因权重很小,指标评价值在图中不能很好反映变化,从具体数值来看是在逐年增加的;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评价值也是在逐年上升的,综合看来,城市的生态和景观环境在不断改善,绿化建设步伐有序进行。在环境污染方面,市区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指标评价值有较大波动,2011—2012年呈较好水平,2013年触底后又逐渐回升;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指标评价值变化趋势一致,2011—2014年数值不断上升,情况不断好转,2015年又有所回落。综合反映常州市在废水、废气等环境污染问题上,努力进行控制和治理,但控制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2.4政策支持分析评价
政策支持指数主要表现在环境治理和环境投资两个方面,反映了常州市政府为绿色经济发展所做的努力,其具体指标评价值变化如图4所示。
在环境治理方面,市区污水处理率指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指标的评价值因权重很小,结果不能很好反映情况,就其具体数值来看,基本是在逐年上升的,政府环境治理方面效果可见。在环境投资方面,节能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指标评价值波动下降,2013年略有上升,可能和图上反映的2013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指标评价值下降明显有关,总体两者形成变化互补,说明常州市政府在有计划地推进文化教育和城市环境建设。
2.3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分析评价
绿色经济是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融相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模式,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融合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和政策支持四大维度,反映了区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具体如图5所示。其中,绿色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刻度为右侧次坐标轴,其余为左侧主坐标轴。
从图5可以看出,绿色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和资源环境指数的变化趋势最相似,这与四个维度权重大小有一定关系,资源环境的权重为0.485,对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影响最大;社会效益权重次之,为0.306,经济效益再次之,为0.130,它们对综合评价结果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政策支撑权重最小,为0.079,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综合评价结果。
在2011—2015年,一方面,常州市经济和社会效益基本呈稳定上升趋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工业倚重较大,而工业发展又依赖于资源消耗,且科学技术尚不能完全同步产业发展,另外,政府节能环保投资也不能稳定进行,导致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依然是未来政府工作的重点。
3 常州市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建议
3.1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污染治理力度
绿色经济发展是以生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在此理论指导下,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常州市人口持续增长,产业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必将日益严重,长此以往将威胁到人类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将污染治理列为重点项目进行推进,应根据常州市的环境现状及发展要求,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地构建整个常州市的绿色生存环境。常州的污染治理重点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对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强,不仅要严格控制污染源与排放量,同时应注重环境质量的提升。[2]这也需要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建设,为常州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3.2提高绿色技术水平,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常州市绿色经济发展,必须加大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水平。绿色技术的应用,关键作用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这将从根本上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应提供良好的绿色创新环境,鼓励人才创新,鼓励融资进行科研活动。政府牵头构建技术共享平台,支持引导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转变,对于绿色技术成熟、发展情况良好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奖励。
3.3加大投资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目前,常州市的污染排放量客观上仍然很大,有些甚至还在扩大,而节能环保投资占财政支出比重却没有相应提高,这就需要政府在目前治理水平的基础上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合理分配投资金额。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补贴力度,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奠定基础。
3.4强化监督监管,落实环保政策
长期有效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离不开相关法规体系,更需要加强监督监管,才能将环保政策落到实处。首先,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保评估,提高准入门槛,将任何高污染项目拒之门外;其次,进行全市范围内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检测,并长期进行监督,保证权责清晰,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最后,对节能环保的财政支出强化监管,防止挪为他用。[3]
参考文献:
[1]万志康.“绿色发展”的哲学探索[D].扬州:扬州大学,2012.
绿色经济发展分析范文5
【关键词】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策略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日益显现。经济发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强调中国全面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PM2.5爆表、雾霾天气持续升级,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正拷问着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基于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认识,就如何深化发展做了如下阐述。
二、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是一个解决问题、创造新局面的过程,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就是基于战略性发展的科学考量。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快速,但发展中“滞后”、“不接地气”、“不景气”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绿色经济的发展。
1.改造升级滞后,新型环保行业“难产”
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不断改造升级的过程,强调新兴产业的培育及发展。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视域下的新兴产业缺乏绿色亮点,而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又滞后。在发展乏力、改造滞后的双重困境之下,我国新型环保行业“难产”问题显现,处于发展阶段的新兴产业有待进一步提速、增质,培育绿色经济新的增长点。
2.绿色核心技术“不给力”,发展势头不强劲
技术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但绿色核心技术“不给力”,造成了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与高新技术研发脱节的问题。我国在绿色核心技术领域,着力“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打造了以光伏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为拳头的绿色产品,但绿色产品“海外热、国内冷”的局面,造成绿色核心技术产品远销海外,高耗、高污染产、低技术产品在国内生产与销售,这就造成核心技术“不给力”的现实情形。
3.绿色就业岗位不景气,绿色就业创造乏力
绿色经济发展的程度与绿色就业岗位的创造直接相关。绿色就业岗位“低端、量少”的现状,反映出我国绿色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有限、高端就业岗位创造较少。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绿色经济的培育,绿色工作就业窗口正在不断扩大,但工作岗位仍以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岗位为主。与绿色经济发展政策相应的工作岗位,如退耕还林、造林等工作,无保障、临时性的工作特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政策的推进与落实。
三、新时期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
绿色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夯实l展的3个着力点:一是强化对绿色经济发展的监督力度,有效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步伐;二是依托完备的法律保障机制,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依托核心技术发展,强化绿色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因此,具体而言,主要在于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对绿色经济发展的监督力度
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我国应强化监督管理力度,规范并引导绿色经济市场秩序。首先,环保部门应强化执法检查工作,对偷排乱排污水等企业应强化惩罚力度;其次,强化宣传教育,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我国社会对绿色经济缺乏认识,民众参与绿色经济发展的群众基础缺乏。为此,应进一步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绿色经济发展的社会参与性;再次,强化规划环评引领作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污染治理将更看重源头控制和污染预防,要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核心目标,规划环评必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绿色化转型的重要手段。
2.建立适合实际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
绿色经济的发展环境,依托于完善的法律保障,如何在政策导向的同时,建立适合实际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是进一步优化发展条件的重要举措。首先,我国应在《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基础之上,制定修改节能、减排的管理办法,从实际出发、从节能环保着手,鼓励开发与利用清洁能源;其次,制定配套政策,扶持企业走绿色经济的发展之道。当前,在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之下,企业应抓住时代契机的同时,也要紧扣政策方针导向,从产业转型、绿色环保着眼,构建具有绿色经济特色的道路。
3.全面深化绿色经济核心技术发展
核心技术是支撑我国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技术发展的着力点在于自主创新,在于强化与国际之间的合作,进而在节能、再生等领域,形成具有中国竞争力的技术体系。首先,我国应强化与国际间的合作,通过政府部门之间、企业之间、高校之间的全面合作交流,助力我国绿色核心技术的发展;再次,我国应坚持以自主创新发展为导向,强化技术探索、研发。立足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研发新的核心技术,进而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学技术,夯实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步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面临改革发展、环境恶化等多重压力,由此引发了“绿色经济”发展的长远考量。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时期中国经济,强调绿色经济的战略推进,应紧扣经济转型发展需求,植根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技术创新,全面部署、统筹谋划,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赵蕊.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困境及策略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6(21).
[2]耿颖.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对策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2016(13).
绿色经济发展分析范文6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已经进入低碳经济时代,而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合理协调企业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经济发展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绿色会计是以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为目的的,因此在新经济形势下实施绿色会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建立绿色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又不损害未来利益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结构要以低碳环保为核心,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多是以高能源消耗为基础的,因此必须要建立绿色会计,通过绿色会计体系督促经济结构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
1.2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快计模式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我国会计由单纯的传统会计、管理会计到人力资源会计再到现在的绿色会计都是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而发展的,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要以低碳环保为核心,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用到环境会计,这种经济发展趋势对绿色会计的发展是一种有利的支持。
1.3建立绿色会计是强化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
基于当前企业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现状,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实施绿色会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绿色会计可以帮助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环境成本也纳入到企业的成本支出体系中,这样有利于企业改变以往的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了经济的整体效益。
2新经济形势下绿色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绿色会计的论述比较多,但是针对我国新经济形势下发展绿色会计中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则以我国新经济形式环境为背景,分析我国绿色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绿色会计理念还不成熟
绿色会计的发展理念主要是从我国宏观经济角度出发,从社会环境利益方面考虑企业的经济发展,而不能从企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衡量,但是就目前绿色会计的实效运行情况看,绿色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还非常的少,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几乎没有绿色会计的概念,甚至一些会计人员连基本的绿色会计概念都没有。
2.2缺乏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
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要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绿色会计体系的案例非常少,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对绿色会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会计实务中还是不能准确系统的对绿色会计的要素、计量以及记录行为进行规范,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不全面。比如现在我国相关会计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在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中,只会在上市公司的照顾投标书中披露环保因素信息,而对于环保问题而产生的债务等信息却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
2.3政府及社会对于绿色会计发展的监督力度不足
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切实利益,因此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每个人履行其职责,依靠社会群体的力量治理环境污染,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治理主要是依靠环保部门的监督与控制,而社会群众以及媒体等对环境污染问题实施监督,而没有一定的处罚权等,这样就会导致许多社会环境污染问题依靠环保部门的单一监督与管理很难实现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这样一来因为监督力度的缺失,再加上实施绿色会计对企业没有产生直接的效益,因此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动力不大。
3新经济形式绿色会计发展的对策
3.1提高社会对绿色会计的认识
为改变绿色会计在会计实务中的缺失问题,应该从提高人们对绿色会计的认识方面入手,通过宣传绿色会计,提高绿色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一是政府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强对绿色会计理念的宣传与指导,引导人们对绿色会计实施的意义以及重要性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二是加强对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丰富与创新绿色会计的内含,将绿色会计理论与企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实现绿色会计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和环保的要求;三是实现绿色会计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的挂钩,让企业明白实施绿色会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进而通过企业实施绿色会计提升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
3.2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
基于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为实现我国低碳经济,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要将绿色会计纳入到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绿色会计的环保功能。①国家立法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绿色会计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出台了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而且现有的会计体系多数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因此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定绿色会计的地位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②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我国要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与研究成果,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同步发展。
3.3强化环境审计力度
基于绿色会计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具体的会计实务中,企业选择绿色会计的动力不足,它们不会主动披露对环境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也不会主动披露因为环境污染成造成的负债信息,因此政府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要强化对企业的环境审计力度,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审计,实现绿色会计在社会中的发展。同时我国也要建立科学奖罚机制,对于破坏环境的经济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制裁,而对于实施绿色会计的企业以及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3.4大力培养绿色会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