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采购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6-0136-03
一、亚特兰大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位于美国佐治亚州首府的亚特兰大技术学院是佐治亚州职业教育系统联盟(TCSG)中的23所社区学院之一,是一所公立的两年制社区学院。学院行政机构设有人事处、教务处、宣传处、学工处、对外交流处、继教院等,拥有人文科学系、工业运输技术系、商业与公共服务系和健康与公共服务技术系,设有100多个专业,通常一门专业的课程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
亚特兰大技术学院如同美国大多数社区学院一样,设置了多种学制,分别为:1ASSOCIATED DEGREE―副学士学位,学制一般为2年,学生修满相应的学分,取得副学士学位证书,相当我国的大专文凭。此外,在美国社区学院所修学分与普通本科大学实现了学分互认,便于学生转学。2DIPLOMA―文凭教育。学制一般为1―2年,学生修满学分后取得相应的毕业证书,但不能获取学位,学生毕业后一般直接就业。3CERTIFICATION―从业执照教育。这种情况是学生在社区学院进行时间不等的短期学习,也修有学分,但只可以获得相应的从业执照,其学习目的是为获取就业岗位。
本文以该校采购专业为例,介绍亚特兰大技术学院该专业副学士学位的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亚特兰大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基础课分为语言与交流、行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和数学三部分,共15学分,占总学分的1/4左右;专业课程共11门,共34学分,占总学分的一半以上,大部分课程均为45学时、3学分;选修课程有7门,共有9―11学分,占总学分的1/6左右。
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与亚特兰大技术学院课程设置不同的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课程模块分为通识通修课程、技术平台课程、专项能力课程、个性化学习课程和其他环节五个模块。
1通识通修课程。包括英语、数学、计算机、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职场交流技巧和军事理论等,共17门课程,51学分。
2技术平台课程。包括现代物流管理、采购管理、物流服务营销、仓储与配送实务、运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供应链管理/物流法律法规、物流技术实训、物流业务运作综合实训等,共17门课程,395学分。
3专项能力课程。包括企业资源规划、物流成本管理、国际物流、物联网技术应用、采购过程与合同管理、采购战术与运营、采购绩效测量与商业分析、物流系统规划综合实训、采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与毕业项目等,共10门课程,485学分。
4个性化学习课程和其他环节。包括7门选修课程和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共8学分。
三、两校课程设置的异同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两校采购专业的课程设置均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三大模块。基础课程侧重人文和自然科学,专业课程注重专业技能,而选修课程则注重学生后续发展空间的提升。两校采购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相同点,但不同之处也较为明显。
1学制不同,课程数量和课时有所差别。我国职业院校普遍都是三年的学习时间,比美国社区学院的学习时间多一年,所以课程门数和课时总数都较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课时总数约为2500学时,课程门数为50门, 150学分。而亚特兰大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课时总数约为1000学时,课程门数为23门, 60学分。
2基础课程设置不同。亚特兰大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基础课程共5门,15学分,所占比例为1/4,可见虽然课程门数较大,但学分比例并不低。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购专业基础课程有17门,51学分,所占比例为1/3。基础课程不仅涵盖英语、数学和计算机等,还包含政治理论、军事理论、体育、劳动周等具有我国特色的课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国的办学体制不同,所招收的生源情况也不同,使得两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别。尽管美国社区学院侧重于学生的技能培养,但并不忽视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
3专业课程设置差别较大。(1)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门数都多,多达27门,每门课主要以32或48学时为主;而对方只有11门,每门课普遍以45课时为主,个别课程为75课时或90课时。(2)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所开设的课程中有为数不少的实训课程,而对方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没有单独的实训课程,实训包含在理论课时中。可见,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程门类更多,涉及面更广,但每门课的授课时长较短。
此外,由于佐治亚州职业教育系统联盟(TCSG)每月都会根据需要对联盟内社区学院的专业设置进行更新,以此亚特兰大技术学院专业课程的开设与内容的选定较于我校调整更快。
4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选修课程所占比例远低于亚特兰大技术学院比例。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专业选修课程总学分只有8分,比例约占5%,而亚特兰大技术学院选修课程所占比例高达17%。可见,亚特兰大技术学院注重选修课程的开设,注重学生今后发展空间的提升。由于美国社区的学生在取得副学士学位之后,可以申请去普通大学授受本科教育,继续后两年的本科教育并获得本科文凭,即“2+2”模块,所以美国社区学院副学士学位的课程开设也考虑到部分学生的后续发展情况。尽管我国高等职业学院也存在各种类型的专科教育和普通大学本科教育的衔接,如专接本、专转本、自考等形式,但鲜少做到学分互认,学生在取得专科文凭后,无法自由申请相应的本科专业,只能通过考试才能继续接受大学教育。
四、启示和借鉴
当前,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模式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有着较好的影响,为众多国家所借鉴和效仿,特别是社区学院服务于社区和地方经济所起的作用,以及“2+2”模式(即职业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相衔接的模式)更令人称赞。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很快。据统计,我国当前职业院校的数量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社会和经济的作用却没有较大的发挥出来。要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办学模式,了解和学习社区学院课程体系的设置非常关键。通过前面对亚特兰大技术学院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购专业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
1职业教育有别于大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应视学生学习目的而有所区别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多数直接就业,但还存在一大群学生有着继续升学的愿望,可通过自考、专转本、专接本等途径接受更高的教育。从我校采购专业大量实训课程的开设可知,我国当前的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侧重于技能的培养,减少专业理论课,这给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带来不利影响,使其基础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在后续的本科教育中学业负担较重。尽管美国社区学院也非常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但社区学院会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学制(副学士学位、文凭教育和从业执照教育)进行学习。今后,我国职业院校课程的设置应借鉴社区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开设课程。
2实践课程的设置应更贴合于工作实际
当前,我国众多的高等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非常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以仿真实训室、实训软件以及开办校办工厂等多种模式开设大量的实训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快掌握工作流程,但学校需要不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购买或开发这些教学场所和设备。亚特兰大技术学院学生的实训课程并不单独开设,而是涵盖在专业课程中,通过大量聘请来自企业的人员,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对外经营(或者对校内师生服务)的真实工作场所来提高学生的技能。据笔者了解,亚特兰大技术学院全职教师员工有300余人,而兼职教师也有300多人,大量的来自企业一线的教师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始终与实际工作场景紧密联系。我们应借鉴亚特兰大技术学院这一做法,通过大量聘请企业一线人员,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让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环节提供方便,同时为企业源源不断的输送所需人才来回馈当地企业和社会。
3适当减少课程的门数,提高选修课程所占比例
从目前两校采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亚特兰大技术学院所开设的课程数量为23门,还不到我校的一半,每门课的课时相对较平均,一般以45课时较多见,少数课为75课时或90课时。我校所开设的课程中,基础理论课就多达17门,专业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和专业能力课,共27门,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种类繁多,学生在许多方面都有所涉及,却不精。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正在试点注册入学制度,学生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来学校学习成为普遍现象,而门数众多、内容繁杂的课程体系显然不适合,精而少的课程门数才更适用。此外,可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修一部分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和技能。
五、结语
课程改革是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根本,了解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特色,并从中获得适应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办学经验,探索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建设路径。
[参考文献]
[1] . 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58-61.
[2] 朱丽丽. 浅谈美国社区学院实践课程建设对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启示[J]. 中国成人教育,2014(14):129-131.
[3] 付万荣、张玉翠. 中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对比研究[J].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6):28-31.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范文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专业课程 改革研究
【课题项目】主管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导中心一级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36,项目名称:校政企合作,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的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09-02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改革的原则
1.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职业学校是以就业为导向开展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人才时,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同时注重理论的传授,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这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最终必将为社会提供服务,因此,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具有职业综合能力的人才将会广受社会欢迎。
2.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根据调查显示,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最终将流入社会,为社会提供服务,只有一小部分学生会进一步深造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定位应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设置各专业的课程。例如,在设置会计专业时,应结合企业需求教授内容,而不是单一的教授理论,通过此种教学模式的开展,能够有针对性的培B会计应用型人才。
3.课程改革的发展应顺应时代的需求
目前,我国经济告诉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不断的加大,同时对于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展教学时注重与时代特点的结合:我国正不断的发展信息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地进行升级调整,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为职业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由此可见,课程改革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为企业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
4.课程改革与技能创新相结合
从当前形势看,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始终坚持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这要求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向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从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课程改革的对策
1.基于企业需求的课程模块设置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为社会服务,因此,从课程设置时应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同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确定学生必须具备的课程理论,从而搭建“专业技术模块”;而根据企业的综合要求,设置“企业岗位实践模块”让学生通过本模块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搭建“创新能力展示平台”。运用模块化教学理论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企业的基本需求。
2.教学课程的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改革具体指教学课程的重新设定。在教学课程设定过程中,首先要满足课程的稳定性,即可以长期实施而不随意更换,其次要满足社会的需求。以会计专业为例,在开展教学时,就要设置从前没有的账单填写课程,规范学生账单填写的格式,从而服务企业。最后,课程设置要体现时代的特征。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考虑今后的发展趋势,有计划的进行课程设置,从而走在时代的前列。
3.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率,在开展教学时,可采用的方法有四种:①案例教学法。将企业经营生产中的具体过程展示给学生,并以此为教材,在开展教学过程时,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身份,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②项目教学法,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完成具体的项目来实施教学,这对于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极为有利,通过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③分层教学法,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区别的,因此在开展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分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④任务驱动法及成果展示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教师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进行点评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同时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将考核重点放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教师也不要过分地注重学生的成绩,不能以成绩来确定学生能力的好与坏,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进而真正地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等教育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行了课程改革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期培养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明熬.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J].农业教育研究,2010(04).
[2]张昆.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思考[J].学周刊,2014(14).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范文3
关键词:技能与素质;计算机;教学改革(教改);课程体系;教法
教学过程中时常有教师反映现在的教学工作很难,学生不学,厌学情况严重。学生也反应科目理论知识太难太多,学得不好。家长也有疑问,孩子毕业后到社会就业,出现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轨,用非所学,就业困难。更有人认为是社会的发展,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中等职业教育不适应社会的需求,不能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现在读中职的都是家里没钱读不起高中的学生或者是学习成绩太差不能适应高中学习的一类人,所以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出现每况愈下的迷局!
上述问题是个不可忽视的事实,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是这么理解的。
一方面,由于中职生源问题所构成。笔者曾对两所中等职业学校连续三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下调查:中考后成绩达到或接近高中录取成绩的为0.5%不到,初三毕业的为40%,初一、初二来的占60%。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中职教育阶段的教学就有一个相应的衔接问题。
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设置和市场需求的脱轨。学生在校所学知识,理论多于实践,所学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差,造成中职学生毕业就失业,技能如无“能”的问题。
笔者认为产生其原因主要是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与学生实际不符,与就业需求相脱节而造成的。
为此,笔者就以上问题根据所教专业情况谈一下解决之道。因个人水平原因,一家之言会有很多不当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
一、确定“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学改革的基础
过去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大多是由国家统一规定没有体现以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没有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有的陈旧落后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有的太过高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学力,而大多数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以专业课必须改革。
如果把教改比喻成“盖一座大厦”,那么合理专业设置就像是楼房的“地基”,它决定了以后教改的走势和进程,甚至对教改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合理的专业设置”――这一教改要素,其重要性和地位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现在的中职学校对于专业的设置有着一些误区,如过分强调对国家教学大纲的遵从,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而忽视了社会企事业单位对技能型的人才需求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的实际情况。开设的课程,有的理论性多于实践,有的“大”而“全”,这导致了毕业学生动手能力差和“学非所用”情况的出现。开设的课程“理论多于实践”的情况是计划经济和应试教育的产物,也是教改的重点改革方向;开设的课程的“大”而“全”,则是各中等职业学校比较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中心任务是技能化培训,不同于高等教育对讲授理论知识的较高要求,由于它特殊的地位,在进一步深化教改中,究竟应该倾向于“理论与实践并重”还是“进一步深化技能培养”。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一言蔽之,那就是:市场经济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中职学校应该试着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以“就业”为导向,制定自己的教改方向。如计算机专业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对平面设计类人才有需求,则我校就根据这种情况,把计算机专业中的必修课“计算机原理”等纯理论课,调整为选修课的平面设计课程“Photoshop”“Coreldraw”等,以适应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也要与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例如,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开设“局域网组建与维护”,那就需要从本校的课程体系,学生基础,师资力量等方面做全面的考察。“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是现在市场上急需的领域,前景很好。但作为略为高端的技能课程,如果在中职院校开设,我们的课程体系是否为开设此课程做好了充分的积累?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此项技术的基础?他们是否能理解掌握这部分知识,而学习“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这门课程前要掌握的网络基础是否开设了?我们的教师是否具备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设施设备是否齐备诸如此类的问题将影响到专业开设的成功与否!我们不能因为某些专业是“热门”专业,而一哄而上,却忽视了教育的质量,其结果可能与我们的希望背道而驰。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办出自己的特色。
三、教学计划合理设置与灵活性调整
1.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的关系,强化技能训练
理论是基础,是做好实训操作的前提。理解好理论知识,实训技能就会有的放矢。反过来,技能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与推动。二者要根据不同学科,处理好相应关系。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一科,对理论知识要求了解硬件组成和部件识别就可以,更多的是强调动手操作能力和维修经验的积累,因此可适当调整比例理论、技能比为4:6。其它科目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设置。
2.针对中职学生知识体系薄弱不足的问题,使课程模块化,以“必须、够用”为度,按能力培养的需要来确定课程内容,注意避免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
笔者从自己多年来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经验的角度上看,不要去片面的追求“大”而“全”。毕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是以“技能型人才”作为就业的“敲门砖”。而且,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中,对教学效率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现有学生的知识基础条件下,如何在如此短促的学期内高质量的完成授课内容,将是中等职业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过多的理论课程会使学生不堪重负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因此理论课程的设置,应以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为基础,选择一个以“够用”为度的平衡点。如我校计算机专业开设时就根据教师建议把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实践技能课程设置为2∶3∶5。如去除了《电工基础》这一理论课程,加大“平面动画设计”、“影视动画设计”等模块为代表的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在实践技能课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特点,以演示教学、实践指导为主,摆脱了枯燥的理论说教,强化了学生实践机会,即使理论知识不足的学生,只要愿意动手操作、有较好的审美能力都可以做出好的作品。学生学有所成,教师教有所得,社会对人才也求有所需,三全齐美,何乐而不为。
教学改革是我国各中职学校面临的一项艰巨的战略性任务,而教学则是一门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在教改中合理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位中职校教师所必须应对的课题。在专业教学改革中,我们面临的问题还很多,除本文中谈及的一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问题之外,还有很多之相关联的教改问题:如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技能方面的考核方式、创业教育问题等等。
各中职院校教改的步子可以再“大”一点,目光在放“远”一点,创新方式应当大力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有及时地转换思想,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才能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本校本学科特色的方法。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范文4
[摘要]“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路前行,既有赞美和鲜花,也有困难和险阻,随着改革的全面推开和重点突破,课程改革呈现出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已经由原本的改革探索逐渐变成一种教育常态,成为政府和学校的常规性工作;二是课程改革的第一推动力仍然是行政。
五年间,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跨越了特色发展与系统反思两个阶段,实现了义务教育与高中两个学段课程改革的衔接,通过一系列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文件,构建了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动力系统和制度保障,初步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课改典型持续涌现,广大干部、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明显,对教与学的研究持续重视,课堂教学质量获得明显提高,应该说,五年的课改在促进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然而,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比如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难题未得到根本性缓解等,已经成为制约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进入“十二五”,要想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既需要观念方面的深层次变革,也需要体制和立法等方面的强有力保障,毕竟课程改革已经到了真正的攻坚阶段,在新时期,需要有新的思想和魄力去推动。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G423.07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13-0003-11
一、概念界定与背景分析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概念界定:义务教育与高中两个学段改革开始衔接
本文中所论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包括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两个学段的课程改革。
北京市自2001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自2007年开始高中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在“十一五”期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两个学段的课程改革开始同步,两个学段之间开始了衔接,所以,本文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涵盖了两个学段的全口径改革。同时。鉴于两个学段的课程改革无论是在推进策略还是实施方案上都有明显区别,在涉及某些具体改革举措、问题论述时,也尝试分开来进行表述。
2.国家课程改革政策规定与要求: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虽遇众多问题。但必须坚持
不管课程有多少定义,有多宽广的外延和内涵,它从来不是教师或学生的随意性心理构建物,而是国家意志的重要载体,所以,国家和政府自然会对课程改革的政策及落实有明确而直观的规定和要求。《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意志和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深化课程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文件还进一步阐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带动了基础教育的整体变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程体系,一大批全面体现德育要求、反映人类文明成果的教材深受广大师生喜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高度重视: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注重学生成长过程和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正在形成: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积极变化,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扎实基础。不可否认,在改革进程中也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推进不平衡,一些地方和学校对于课程改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到位:学校办学条件不足,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课程资源、专业支持力量等服务保障体系较为薄弱: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评价、管理制度不配套:课程教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上述问题真实存在,不可回避,但继续深化推进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所以,从此方面讲。国家对课程改革的态度很明确,就是“不可能废止,只能逐步改进”。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范文5
关键词:企业调研;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成效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汽车综合控制系统应用与调试课程虽然已开设多个轮次,但由于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训设备等方面存在不足,如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吻合不好、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一些实训设备老化或损坏严重等,导致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不高,课程教学效果一般。因此,急需对本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改革的着眼点主要是将课程改革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按照企业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开发课程资料。这种课程开发方法要求课程开发者必须熟悉企业工作流程,以企业调研作为课程改革工作的起点。在整个课程改革过程中,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实际工作任务中必需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新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及教师素质等,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所需资料。这些课程教学资料的内容不仅要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而且相互之间要具有良好的自洽性。
2课程改革基本过程
2.1企业调研
调研单位主要是汽车销售与技术服务类单位。调研方法可采用专家研讨会、访谈法和问卷法。通过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岗位、职责以及他们对汽车综合控制系统应用与调试课程的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2.2 企业调研资料分析
对调研的数据进行充分分析和整理后,得出本课程的课程能力目标、课程学习任务及教学内容等。本课程的课程能力目标包括:学会设计简单的汽车单片机系统、能正确分析汽车单片机控制系统常用芯片和电路工作原理、学会用汇编语言编制简单的汽车单片机系统控制程序、学会检修汽车车载网络系统及学会检修汽车电控单元(ECU)。课程学习任务(即项目)为:简单的汽车单片机系统设计、汽车单片机控制系统常用芯片和电路分析、简单的汽车控制汇编语言程序编制、汽车车载网络系统故障检修及汽车电控单元故障检修。
2.3 课程教学资料开发
在充分利用调研资料的基础上,依次开发出本课程的、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新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基础,陆续开发出新的课程设计方案、项目指导书、项目任务书、校本教材、电子教案、案例集、习题集、试题库等教学资料。
3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在新课程标准中,详细介绍了本课程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能力解析表、课程内容、考核方案、教学文件开发意见及教学资源使用建议等内容。其中的课程内容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课程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紧密联系企业实际需要;在课堂教学上,采用了教学一体化方法,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相互穿插、紧密结合;通过采用讲解、分组学习、成果展示、辅导等方式进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分析与解决分析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职业基本素质。
4课程改革思路、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分析
4.1课程改革思路
本课程改革以工学结合为基本出发点,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开发新课程教学资料。具体改革思路如图1所示。
4.2存在问题分析
在本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课程改革项目组克服困难、努力进取,对课程模式、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但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具体情况如下:
(1)现有的实训设备不能较好地适应本课程教学需要。如原先的单片机实验箱是通用实验箱,与本课程教学所需要汽车单片机实训箱有一定差距。另外,这些实训箱损坏严重,不少实验箱已不能使用,无法完全满足教学需要。主要原因在于进几年未申请到财政专项经费,无法完成设备更新。
(2)需要购置汽车ECU维修所需要的全套设修设备,包括专用编程仪、可编程数字信号发生器、热风枪、电烙铁、等等。
(3)从事汽车综合控制系统应用与调试工作的汽车企业人员较少,调研的广泛性稍显不够。
(4)由于汽车厂家的技术壁垒,汽车ECU维修资料较为缺乏,给汽车电脑故障维修项目教学资料的开发带来不少困难。
(5)本课程是专业限选课程,以往采用理论加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建议以后能让一部分专业限选课程也采用一体化课程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将更好。
4.3后续改进措施
在客观条件成熟后,课程改革项目组将继续进行本课程的改进,以便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1)申报2013年财政专项,力争能够更新、新购到所需要的全部实训教学设备,建设成设施齐备、条件优异的汽车综合控制系统应用与调试实训室。
(2)将调研范围向部分从事单片机技术工作的非汽车类企业延伸,以便开发出更好的、更为典型的实际工作任务。
(3)与汽车ECU生产看展进一步的合作,以便能够浏览或学习到汽车ECU维修资料或技术资料,并开发出更好的汽车ECU维修方面的教学资料。
(4)在条件成熟后,申请对本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实践。
5课程改革成效
前面提及的各种调研资料为各种课程教学资料的改革提供了直接依据。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考核方法及教师队伍结构都围绕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技能培养确定。新课程教学资料具有如下特点:建立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目标,突出培养用人单位关注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爱岗敬业等职业素质;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任务(项目)为教学载体,每个学习任务(项目)均是来自企业真实工作任务;课程教学采用团队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生分组的合理性、学习过程引导与监控的及时性、课堂学习评价的准确性;课程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方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动手能力等关键职业能力;建立了"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并要求任课教师必须保持与汽车企业的联系,及时更新知识,提高实践水平,聘请汽车企业专家加入课程改革与教学。总之,本课程改革项目组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开发出的课程教学资料将不仅在教学文件本身的质量上有极大的提高,而且必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效促进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教育研究,2008(8).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范文6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项目课程;管理机制
当前,各高职院校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特别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不断成熟,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目标培养的项目课程开发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实现了“教学做”合一,使学生在仿真职场氛围中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2007年,我院顺应时代要求,启动了项目课程改革,并在改革实施过程中不断摸索管理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传统学科教育体系下的教学管理
课程内容设置偏重知识 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职升格或从大学分离、合并而成,课程内容设置只是简单地压缩本科内容,限于对概念、原理等系统知识的传授,注重知识的条理性、系统性,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少;加之教师对课程的认识缺乏源头性的研究和探讨,对所教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很少有深入的研究,很难对课程进行系统设计。课堂教学以“填鸭式”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吸收理解的情况,更谈不上师生互动。
课程实施两点式教学 传统学科体系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重理论、轻实践,排课采用理论与实践分开的方式,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进行,理论课程大多安排在普通教室或多媒体教室里,学生先学习理论,然后在实验室对教师的推理进行验证,所以排课管理也相对简单,习惯性地以两节为时间单位完成一个学习单元,课程内容安排以章节区分,或以某一个概念的学习为单元。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单一 多年来,高等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采用期末一卷定成绩的方式,或者平时成绩占有一定比例,但平时成绩只是根据考勤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而定,而且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虽然掌握了高深的理论,却毕业后到工作单位以后,面对工作却不知从何下手。
项目课程改革对教学管理机制的要求
高职项目课程是以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强调课程内容要结合具体的实际项目进行,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组织形式、考核方式、对任课教师的资格要求及教学设备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课程内容组织要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主,培养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课程内容的取舍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