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标课程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标课程改革范文1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体育教学 改革方法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课程标准理念为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加大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的灵活性,实现由“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让每一名学生都从体育学习中受益。
一、初中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教学内容泛化,体育技能学习淡化
新课标强调“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等体育教学目标,而体育教学课程内容没有明确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教学目标则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例如,由于对“健康体育”的误导,初中体育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运动安全,导致在实施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一些不属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游戏、劳动等被引进了教学。又如,有些初中体育教师歪曲了“快乐体育”的内涵,将体育课当成了学生休闲玩耍以及释放压力的活动,教学生唱唱歌、跳跳舞等,单纯地追求“快乐”而忽略体育教育的本质。而这些课程内容的开发使体育课失去了自己的本质特性。教师在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难度和运动量不断降低,能体现力与美的“危险”体操动作没有了,能锻炼学生意志的耐久跑也没有了,稍有挑战的难度动作几乎全被砍掉了。
(二)师生主体关系曲解,教师主导地位淡化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体育课程中提倡中“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体育教师把课堂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课堂上,过去是教师问学生,现在完全成了学生问教师。教师围着学生兴趣转,放任其自由,因此出现了许多学生以各种理由拒绝参与稍有难度的运动,不肯吃苦的现象,而体育教师也失去了督促其参与必要运动的说服力,师生主体关系曲解,教师主导地位淡化。
(三)体育科学知识少,缺乏深度
从初中体育课堂的校本中发现,体育科学知识的内容较少且缺乏深度。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的学习,对体育科学知识了解不深,不知所学体育知识对身心健康到底有何意义。在初中教学中,几乎没有安排理论知识的讲授,只在技能动作学习中附带讲一讲,而由于时间的局限性,理论知识的学习经常知识蜻蜓点水,非常肤浅。
二、初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比较强调教师的教,学生只要跟着教师学就行,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二)对教材加以改造,提高练习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不同的年级规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而体育课程标准没有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选择性”,同时也对选择教学内容提出了以下要求: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性别的特征;②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③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④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⑤简单易行。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学校场地器材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产生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作为达成学习目标的手段。
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体育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内容,教师所采用的教法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法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教师的教,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和教法的研究。
(1)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只研究教法不重视学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加强教法的改革。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①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法、练习法、游戏比赛法等。②探究式教学。先让学生练习体会,然后教师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我在接力跑的起动时机、传接棒技术、垒球游戏中如何合理运用技战术、障碍跑的起跨距离等教学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③分层教学法。例如: 耐久跑教学时,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组,在练习距离、强度、休息时间和练习次数上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进步。
四、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终身体育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增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而且要培养体育能力,使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措施:①了解体育锻炼的目的,学会锻炼的方法。②留给学生自学自练的时间和空间。③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运用于体育实践,坚持锻炼持之以恒,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新课标课程改革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标准;中学课堂;教学改革
引言
现阶段,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的工作压力大或是学生的任务重等等。所以,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下,教师需要不断转变旧时期的教学理念以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因此,研究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不仅能够不断提升中学教学的氛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学教学的效果。
一、新课程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截至到现在,我国的教学依然没有进一步的创新,仍然是着重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是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等。因而,我国中学教学逐渐出现了一些高分但低能的不良现象。所以说,新课程下的中学数学课堂改革,对学生与教学都是有一定帮助作用的。因此,在新课程下的中学教学改革,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要让学生懂得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要养成喜爱思考的意识与习惯,更加懂得新课程下中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二、新课程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观
(一)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
在中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教师不仅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还要不断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一方面,中学数学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发展差异化,并要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化教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学生认为简单,而有的学生又认为很难。因而,这就要求了中学数学教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并要对于学生的学习程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案,从而进一步让学生喜爱上数学。另一方面,中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对中学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标中提到,中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并要主动创设与学生学习有关的情景。比如,巧妙性的提出相关问题,就可以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等等。
(二)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
中学数学的教学重点,就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其中主要包括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发散性等等。所以,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不仅只是单纯的向学生传输知识,而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独立解决能力等等。因而,确立以恩呢管理为中心的教育质量关,对于中学数学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一方面,中学数学教学质量应以学生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生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不再是教师的陪衬。另一方面,中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应以能力为主。
(三)确立人文关怀的学生情感观
第一,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树立学习情感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可以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提升数学成绩。第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生活,使数学的学习成为自己的本能需要。本质上,数学就来自生活,而生活中就处处有数学。一方面,数学教学要通过自身的感染力,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勇于发现学生自身的优点,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肯定。
三、推进数学教学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在传统时期的中学教学,教师的角色就是自编自导。但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中学数学教师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为主体的角色,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因而,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师,就要以学生为本,并逐渐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更加稳定、和谐的学生内心心灵。所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学生基本能力与基本态度的养成。但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二)大力倡导合作式学习方式
数学新课标曾指出,教学活动必须要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上,以及应有的知识基础上。因而,数学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活动机会。但只有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可以真正的理解并进一步掌握与数学相关的知识与技巧等等。因此,在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大力提倡探究式以及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从而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且,还能让学生正确了解到学习数学的最佳方法与途径等等。所以,大力倡导合作式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数学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三)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数学的本质,就是让师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暴露,并进行一定的沟通与交流。因而,教师可以把数学教学就当做思维能力培养的一种过程。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进一步提升中学数学的教学氛围与教学效果。所以,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就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但教师需要注意多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应尽最大程度拉长学生的思维长度,并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状态,并通过这种状态找出适合学生的培训手段。
新课标课程改革范文3
【关键词】数学思想 数学方法 数学观点 师生观
课程改革到底“革”什么?有些人认为新课改是“换汤不换药”,换一本教材“教”而已。而我认为,新课改归根到底是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包括教学方式的转变――从“教”到“引”;知识技能掌握理念的转变――从“满堂灌”“书山题海”到“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强调自我的情感体验;教材观的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材变成我们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工具之一;评价机制的转变――从“唯分数论”到“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动力,但也是现今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下面就谈一下我对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用一些新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1. 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推导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第一,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
第二,引导学生计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第三,引导学生发现:
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第四,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2.数学教学过程中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的本质认识。首先,数学思想比一般说的数学概念具有更高的抽象和概括水平,后者比前者更具体、更丰富,而前者比后者更本质、更深刻。其次,数学思想、数学观点、数学方法三者密不可分:如果人们站在某个位置、从某个角度并运用数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那么数学思想也就成了一种观点。而对于数学方法来说,思想是其相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基础,方法则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对数学知识和规律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
二、分层次教学法的具体应用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视
分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进行探索,但不同的学生自身基础知识状况、对知识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他们接受知识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势必会产生“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结果,优生将对老师失去信心,觉得在课堂上学不到他们想要的知识,转而自己去扩充知识,但缺乏合理的指导,中等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而学困生则害怕吃,也吃不进去,这样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分层教学实际早已有之,不过是新课标给了它更大、更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已。
三、新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新课标课程改革范文4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机械基础教学
1.传统课程标准的弊病催生新课程标准下的机械基础教学
由于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耗时多,且学术性、理论性、抽象性过强,不适合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机械基础成为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机电类专业的必修课,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与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比较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只针对有所关联的专业进行开设,且在课程的设置上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强调的是基础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强调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是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并以操作性为重点。而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的受众不明确,老师也多照本宣科,学生也缺乏实践的机会,使得本来很实用的学科变成了纸上谈兵。
二、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教学的切入点
1.先实践教学再理论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大部分没进过工厂,对于机械方面的各种名词概念从未听过,也几乎没有见过机床设备。而传统教学模式一开始就是理论教学,学生对于没听过、没见过的各种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无法理解,在课程教学的初期就不会有很大的学习兴趣,对以后的学习更是没有积极性了。而在理论教学之前,先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去实习场地参观或者直接参加拆装实训,则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且由于有新奇感,很容易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2.理论教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事物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
例如,在讲解齿轮轮系时,讲到轮系的传动比的变化,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坐公交时经常可以看到司机师傅用右手拨动右侧的拨杆,为什么随着拨杆位置的变化,汽车行驶的速度会时快时慢?然后让学生讨论,因为学生对汽车的兴趣一般较大,所以讨论会比较激烈。最后让学生说出讨论的结果,教师再告诉学生,司机拨动拨杆是在调整汽车变速箱里齿轮轮系中的齿轮位置,从而改变轮系的传动比,从而改变汽车行驶的速度。经过这样的过程,课堂上的气氛就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大不少,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学习知识。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板书结合挂图以及少量的教具模型,进行课堂讲解分析。教学手段较为单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抽象并且较为枯燥,课堂气氛一般也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于这些传统教学方式产生的问题,可以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1)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各种零件的外形以及内部结构、传动机构中各个零件的相对运动通过FLASH等计算机软件演示给学生看,学生能够通过这些三维动态的画面演示,很容易地理解各种机构的运动原理。这样可以使教材上的内容更为生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进行“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例如,在讲解铰链四杆机构这一章节时,因为内容较为抽象,职校生一般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给他们一些长度不一的竹片,让他们用螺栓螺母将竹片组装成简易的四杆机构,然后针对课本上的四杆机构的类型以及运动原理,让他们用自己组装的四杆机构进行观察、讨论。最后,将各组的讨论结果向全班展示,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3)课堂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梯度。因为职校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应根据不同基础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分别提出要求。例如轮系这个章节,就可以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周转轮系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而对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不做要求,他们只要掌握定轴轮系的知识就可以了。
4.完成理论教学后,应转入实习教学
进行完理论教学后,应当进行实践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标课程改革范文5
一、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教学严重脱节,是农村初中英语课改顺利实施的巨大障碍
按理说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经过小学四年的英语学习,初中英语教学应该更轻松了。但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据了解,在小学英语被当作副科,在村小里情况就更糟糕,虽说也开设英语课,可竟然还有学校安排的任课教师自己连单词都不会读,又怎能胜任教学工作呢?小学英语考试也是流于形式,考试成绩不计分,所以考试的时候就给学生念答案或者干脆将答案写到黑板上让学生抄,这样,学生会去认真学习英语吗?学校、教师与学生没什么压力,许多人都认为反正到初中以后仍然要从头学,小学英语学得好与坏没什么关系。如此一来,就给初中英语教学增加更多的压力。
二、新教材有很多内容与农村学生生活实际脱节,操作难度大,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与学生的学习负担
比如,谈论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农村学生对音乐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何谈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喜好呢?再比如,谈论去某地旅游,好多农村学生根本没去过城市,更别说专程出去旅游,又怎么会谈论要到哪里去旅游的理由呢?
三、新教材的词汇量太大,不少单词拼写困难,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制约着教师的教授课程
“新目标英语”每个年级的词汇量就超过了1000个,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校毕业时达到的水平在这里根本就无法实现,因而学生上初中后,仅仅是英语词汇量方面,就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抱有畏难情绪。虽说考试时要求学生写的单词只限制在黑体单词,可如果平时仅要求学生写黑体单词的话,他们在记忆白体单词时的“度”很难把握,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来说,最多有一半的学生能记住单词,面对这么枯燥无味的单词,有多少学生能发自内心地想去学习英语呢?而教师如果逼着学生强记,势必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仅有的一点兴趣,一部分同学会因此彻底放弃英语学习,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前途。这无形之中给教师的教增加了新的压力,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重重困难。
四、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用英语思考的良好习惯
从八年级下学期开始的专题阅读教学的增加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对这样的长课文感到头疼,教师同样觉得有困难。原因在于课文中词汇量很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好多学生都没有养成用英语思考问题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要将英文译成中文,如果哪里不能译通顺,他就会觉得这篇文章没读懂,所以绝大多数教师在处理这样的课文时都采取逐句翻译的方式,认真分析讲解。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书本上、笔记本上记得满满的,教师的任务是完成了,可学习效果呢?我们总是在抱怨学生阅读能力差,可这差的根源在哪里呢?值得我们深思。
五、多数教师不能正确对待教材对写的训练和要求
新课标课程改革范文6
一、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阅读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阅读勤于思考,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共识。如我国先哲孟子强调"心之官则思",又如法国近代教育家卢梭指出:"为了使一个青年能够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硬让他采取我们的看法。"
首先,尊重思想自由,使学生敢想。在弘扬学生主体的实践中,对如何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不少人作了有益的探索。但对如何鼓励和保护学生的思想自由却少有涉及。只有允许思想上的自由,才会在阅读之后有心灵上的解放,才会有真知灼见的出现,而被禁锢的思想是产生不了独立的见解的。这是已被无数的历史事实所证明的。要使学生敢想,老师就必须热情鼓励和细心呵护学生的思想自由。如果教师在学生发表了一两个见解后就急于评价,会扼杀了其他同学富有创新的理解。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要珍视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讨论中有创见的同学,充分肯定讨论的结果,强化学习成功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评价,学会创新。
其次,要教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让学生会想。宋代学者陆世仪说过:"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意思是说独立的见解是想出来的,不去想就谈不上什么见解。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生会想,学生的独立见解就会如不竭的山泉汩汩流淌。再次是要注意从发散思维的、多角度的去思考阅读中的问题。发散思维提一种多向开展的思维,它不墨守陈规,不拘泥于一种想法,而是广开思路,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从不同方向进行探索,对问题做出多种答案。比如,《济南的冬天》,就可以在阅读和济南的感性体验中,找到该文章的独特精妙之处,也能看到很多不同的体验。
二、强化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改变僵化的单向阅读教学为双向互动教学。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阅读学习的关键。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激发学习学习兴趣的意识,但这个举动往往是建立在老师语言讲解基础上的,并不一定能真正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不一定能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因而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现代多媒体教学走进学生的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点,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望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将客体的教育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高智商、高情商的方向发展。例如我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阅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学生伴着轻柔的乐曲,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三味书屋的读书声,一边欣赏着百草园的景色,完全陶醉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趣点的开放,变“单一语言激趣”为“多个感官体会”,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正获得探究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并将这些乐趣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机,有一个阅读学习的良好开端。
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对深层次文章韵味的初体验能力的培养。
文章,特别是文学色彩比较浓厚的作品,作为一个独立的高级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个多重而复杂的文化语境以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对于文章的文本深度阐释,正是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最好的体现。就中学语文阶段而言,学生的阅历少,容易对阅读的文本造成一定程度的误读和隔阂。教师教会学生阅读,不仅体现在教会学生对科学的分段、句意的把握,而且体现在诱导和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初步的“体悟”能力,能够领悟文章中深层次的含义。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修辞的初步感觉,比如比喻、暗示、双关等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想象的初步的理解,体会艺术底蕴。
四、注重语感的培养,真正从汉语的特点入手,将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