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学科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学科知识

体育学科知识范文1

体育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施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必须立足课堂,以优化教学策略,打造优质高效的体育课堂为根本,坚持向40分钟要质量,让学生在这堂课的真正学到知识,学到技能。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们的各种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体育教育的内涵也在日益丰富,教师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不仅注重教学过程,改变过去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而且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课堂教学的素质化。在体育教学中,除了和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关,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成为影响其学习的主要因素。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该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或者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而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最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激发;体育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8

一、 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体育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施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体育新课标以“五个领域目标”统领,按年级分三个水平段,体育课有明确的目标需要我们体育老师来实施。但是我们在工作中如果不能克服懒散、随意的作风,每节课没有明确的目标,或是制定了目标却不能去很好的落实,那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便成了一句空话。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围绕这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目标来完成,这堂体育课是能体现课堂教学实效的。

在体育课上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及能力,预设一些个性化的目标,对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对运动能力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一些难度,以帮助学生,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在课上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将要做什么,为了完成或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让学生真切的知道通过这节体育课“我”要学会什么,“我”的收获是什么,了解自己的得失与不足,更可以通过学生来评价上课的老师,监督老师的课堂教学。有目标的“练”,“练”的有目标,可以提高体育课上练习的效果和质量,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所以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强烈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有目标的学习。

二、 反思完善教学过程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1.学生与教学内容的适应程度

体育教学是一项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要上好体育课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体育理论、技能水平的掌握有所了解。选择适合本学段学生技能水平和身心发展需要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要掌握好教学的方向、进度和内容。教学内容应提供更多的师生及生生互动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享受参与运动的乐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尽量做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与教法得当与否

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重要因素关键在于体育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学生是否感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生认真研究教学策略。要保证体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要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新课标没有给体育教师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放手自主去选择一些体育教学内容。在愉快轻松的课堂参与氛围中,学生主体更加易于克服参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的机会,适时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评价、自我检验、以及对知识点的简单分析、对课堂教学提出一些要求的机会。在体育课堂上真正做到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参与时间、参与机会,以此来确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有效的教学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根据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情况合理地进行评价,并构建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解惑释疑、激励表扬等功能。它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实效,使现代的体育课堂更具有活力。

4.时间、场地、器材的保障

每个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都会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形成一定的努力方向。然后才开始对新内容进行探索,进行相互交流合作。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就是要先备场地、器材,这是上好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场地、器材安排适当与否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他们产生参与体育练习的需要和兴趣。不过有时也会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致使一些活动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这时,教师就应及时调整练习条件,要充分利用活动场地和辅助器材,用新异刺激手段和安排适宜练习环境。尽快排除干扰,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体育教学实效。

三、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保障

如今体育已经是一门以“三维”健康观为核心,涉及诸多学科知识的促进人身心全面发展的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把自己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是真正热爱自己学科的人。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精通学科知识,又要博采相关知识,还要有过硬的相关本领。为师者只有达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境界,才能胜任教师职业。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是教师业务水平的直接表现。做为一名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纲要,加强自身各项训练,严密组织教学,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才能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本保障。

体育课堂教学必须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施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是教学的生命。只要我们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思想,加强学习,全面贯彻新课标基本理念,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组织和调控好每一堂课,不断反思自已的教学行为并改进教学实践。如此坚持,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会真正得到发展,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体育学科知识范文2

摘 要 根据微课教学的特点,讨论微课弥补职业体能课程教学方法的欠缺、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情景化、并指导学生课外练习。对微课资源开发与建设存在资源堆砌、重复性大、实践性不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普遍不高等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微课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

一、前言

微课是高校教育资源建设新方向。随着微课的发展,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将得到大大的丰富,对于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微课也将起到重要的教学辅助作用。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可以增加学生对相关未来职业的特色体育知识和内容,使学生树立职业性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的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虽然在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在体育教学上的投入远远低于专业建设的投入。体育师资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单一,信息化技术水平不强,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的整体水平离高职体育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较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赋予体育课程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体系不明确,体育教学不能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终身体育与专业素质目标不明确。虽然职业实用性课程教学在教学目标、内容、组织方法、评价、资源等理论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理论研究转化为实践教学成果较少。不能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践支持。

三、高职院校职业体能课程中微课教学的现状研究

(一)微课的特点

“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并且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情景化、趣味化、可视化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中微课教学的现状研究

查阅文献资料可知,目前国内研究体育微课教学的文献较多,但是把微课这种教学形式运用到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目前还没有,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微课在体育教学应用中主要有二种形式,一是自主在线学习型。体育微课程教学的资源形象、具体、生动,有利于学生理解体育动作能够要领。在对动作技术要点讲解时,过去我们采用“讲解+示范”的形式讲授,以讲解为主,示范为辅。虽然讲解能够强调重点,但在示范时,由于示范动作瞬间完成,学生根本不能看清其过程。我们利用微课视频,可以将动作难点与新技术动作以慢速连续播放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细节,从而更好地掌握技术要领,加深学生对整个动作的认识。同时将微课程上传到资源网站,学生就可以通过在线学习方式课外进一步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运动兴趣的培养。二是室内教学插入型。在体育常识教学中,我们利用课件强大的交互性可以把学习的主动给学生,在具有代表性的画面、优美的动作技术、简明的文字显示加上生动的语音解说就可以让他们以很高的兴趣去了解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文化修养。

四、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中进行微课教学对策研究

第一,加大对职业体育课程中利用微课教学的宣传与普及。把微课教学这种形式运用到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中,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目前国内还没有人专门研究这个领域。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建设主要解决终身体育与职业身体素质需要的矛盾,而微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程矛盾。微课视频可以随意让学生下载,学生不仅可以在课上学习,课下练习使用,同时这个视频还可以保留到上班工作时,对其进行体育锻炼指导,预防职业病,延长职业时间,为学生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提供帮助。这需要对体育教师在这方面进行宣传与普及,让他们都了解微课教学在职业实用性课程中的地位,对教学的帮助,才能更好的将微课教学用到职业实用性课程中。

第二,建立微课教学资源平台。微课教学不是一位老师可以完成的,需要体育同行一起努力,建立起微课教学资源平台。微课教学平台不仅仅可以提供视频资源,还需要有知识导向、学习反馈、课后练习、师生互动等相关配套资源。微课教学平台的搭建是实现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很多学校都有精品资源课程建设,可以通过对精品资源课程中的资源进行改造,再加工,形成微课教学平台。

第三,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培训。教师在微课的教学中需要精心设计,充分准备,把日常积累的教学功底发挥出来,以实现个人教学风格、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综合水平的全面展示。在这一个锤炼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成长也将得以较快提升。微课为体育教师尝试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提供了一个契机,加深了对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的认识,自觉认识到需要加强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培训中心.2014.

体育学科知识范文3

关键词:素质教育视角;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69-06

中等职业学校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涵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涉及生存和从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基础素质、职业技术素质、创业素质)。课程体系构建是实现这个核心任务有效路径。以下笔者试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探讨素质教育视角下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素质教育视角下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终身发展原则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构建应体现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实施中,贯穿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全过程,培养学生由一技之长向全面发展、阶段性发展向终身发展转变,体现学生就业、升学、发展的统一。

(二)职业人文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构建,不仅要注重学生实用技术技能的训练,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人文教育,形成职业技术精神(探索精神、实证精神、创新精神等)。上述这些精神养成于从事职业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更是养成在从事工作实践前的素质教育中。蕴涵信仰、价值、态度和人性等丰富的人文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

(三)多元整合原则

职业教育的教育性、职业性、实践性、终身性,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构建体现的多元性。体现为课程体系在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形态及教学方法等构建上呈现的“多元整合性”(如图1所示),形成模块化、综合化、阶段化、柔性化、个性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和灵活的教学安排,突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四)移植扬弃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表现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上,取“学科中心”课程之所长,注重基础知识之间的系统性、融合性;在专业技能课程实践教学上,取“活动中心”课程之所长,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更趋于完整和合理;在专业课程开发上,取“能力中心”课程之所长,使课程的设置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在课程实施形式上,取“问题中心”课程之所长,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才培养发展形态上,取“个性中心”思想之所长,体现学生的个性化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课程的特殊需求。[1]

(五)工作过程导向原则

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三段式课程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重构以“三以一化”(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模块化课程体系[2],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改的“必须”。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有效构建应当包括学科体系课程和行动体系课程两大类型的扬弃融合。即在知识培养总量相对不变的情况下,以职业功能、职业资格和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内容进行开发、重组、转换,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割裂向融合、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隔离向整合转变,形成与职业功能具有一致性的工作过程知识与技能,从而既保留课程的基础性特征,也凸显其职业教育特色。

二、素质教育视角下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类型

素质是能力的内在依据,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正朝向“七大”方面转变:培养目标――从“从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变;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向“工作导向”转变;课程类型――从学科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变;课程实施――从“学校为本”向“校企合作”转变;课程评价――从“一元”向“多元”转变;课程借鉴――从“(国外)模式复制”向“模式本土(化)”转变;课程转向――从“范式研究”向“课堂(现场)落脚”转变。[3]素质教育视角下课程体系构建要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化方向的前提下,吸取各种课程模式之长,实施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形态多元化、课程组合模块化、课程安排阶段化、课程学习个性化。

目前,素质教育视角下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可从三个层面进行构建。

(一)以人文教育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公共基础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两类,专业技能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两类。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即可按此框架构建[4](如图2),在此课程结构基础上设定人文课程内容(如表1)。

1.课程体系涵盖内容丰富,涉及领域要广。人文课程必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以及相关专业技能课程的素质教育内容所涉及的每一个学科领域,课程设置要整体考虑。

2.课程体系弹性度要高,可供选择的课程跨度要大。根据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学科范畴设计人文课程模块,每个模块由系列课程组成,各个模块之间形成一定的联系,使课程体系凸现整体功能。各模块课程的选定应注意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3.课程体系内容要活,课程比例有严格要求。推进“素质教育进课堂”工作,实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紧密融合。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比为4∶6,上下浮动不超过2%。任选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不少于10%(其中人文选修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课时比约为4∶6)。必修与限选公共基础课程(含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约占总学时的36%左右。必修与限选专业技能课程约占总学时的54%左右。

(二)以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体系构建(如图3)主要突出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能力培养,包括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的培养,以形成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1.课程体系建设强调形成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一般指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相应的知识,是学生基本生存能力,也是学生劳动胜任职业工作的本领。可细分为从业基本能力、上岗基础能力、专项工作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专业能力的呈现方式是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实施路径是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实践中,将获得的相关职业的技术技能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实践知识加以融合、转化。

2.课程体系建设强调形成学生的方法能力。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能力,是学生基本发展能力,也是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技能和新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能力。方法能力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呈现方式是学生获得一种思维结构,面临新的工作情境时,能从容有效地应对,学习新的知识,处理新的问题。实施路径是学生在新的工作情境中,超越已有的知识、方法和工作经验,去不断地学习、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3.课程体系建设强调形成学生的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它是学生基本生存能力,也是学生基本发展能力。可细分为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公共关系等能力。社会能力呈现的是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建立的一种情意结构,是学生在学会共事、学会做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正确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的是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

(三)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要求构建的是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的核心内涵。所谓工作过程系统化指一些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具有递进性的工作任务体系。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整合主线,以岗位需求为整合依据,以工作过程为整合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整合框架,整合课程各要素、各组成部分的排列与组合方式,课程的“职业活动发展”“学科知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学习动机发展”逻辑顺序关系,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融合。体现“三个联系”:一是课程开发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通过分析、综合,使工作过程中的各个部分有序,并使各个部分之间互相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重新设计课程,实现课程自身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二是课程设计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按照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顺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实现课程建设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三是课程实施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对学生从入学到走上岗位的整个在校期间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设计,实现课程教学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

2.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一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应尽可能涵盖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必需的工作内容或程序,并以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打破学科系统的、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确立的相关工作和学习内容。二是在工作情境中实施教学。以项目、任务等具有相对完整工作过程的主题学习单元实施教学,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整合于同一学习活动过程中。三是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课程在目标设定上体现所对应的职业能力需求。目标的确定,不只是源自开发者对课程的理解和定位,而是来自完成课程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3.课程体系的建设标准。[5]一是表述课程目标。体现为能力目标表述的明确性(获得这种能力必须是课程的培养目标);能力目标表述的对接性(课程内容的组织中必须能找到与这种能力对应的“落脚点”,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通过同一“工作对象”建立起直接联系)。二是描述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描述始终是“工作与学习的内容”,应包含工作任务、技术实践知识、技术理论知识以及拓展性知识,并按照工作程序和认知程序一体化的逻辑顺序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地进行组织,呈螺旋上升趋势。三是提出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及保障措施建议等。对教学建议描述应包含专业工作的对象、专业工作的工具、方法和组织以及对专业工作的要求三个维度;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则需对照教学目标,从做工和做人两个维度提供适度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并给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建议;对课程实施所需的师资条件、设备要求等相关保障措施也要在标准中予以明确。

三、素质教育视角下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实施路径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融合素质教育内容主要有四种方式:德育课程、文化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渗透式融合;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整合式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证书的嵌入式融合;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衔接式融合。这四种内容融合体现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之中,贯穿于职业教育整个教学过程。

(一)素质教育与公共基础课程融合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双重功能定位: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开拓视野,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培养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形成职业技能、转换职业岗位、接受继续教育提供必要的文化基础和条件。因此,素质教育视角下公共基础课程的实施要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人格品质结构的三位一体融合课程。

1.德育课程与素质教育融合。一是坚持德育为先与育人为本融合。发挥德育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门课程,渗透到教学、实习和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二是实施德育工作与人文素养教育的融合。以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成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敬业合作、有职业理想和创新精神的合格职业人。三是进行课程拓展与德育实施融合。利用课内外、校内外各途径,把思想道德要求、职业指导、职业规划、人文教育、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纪律观念、诚信和敬业精神等内容融通在课程教学之中,为学生以后在职业世界中寻找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奠定基础。

2.文化课程与素质教育融合。一是根据专业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开设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心理健康、人文教育综合课程、自然科学教育综合课程、艺术(音乐、美术等)类课程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将艺术课程纳入学校必修公共课,积极选用《名画百幅赏析》、《名曲百首赏析》、《古诗百篇赏析》读本,丰富学生人文素养和精神世界,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三是组织开设人文艺术讲座、竞赛、学生社团活动等,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法治观念、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二)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课程融合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功能定位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因此,专业技能课程中融合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课程设置中融合素质教育。一是核心(平台)课程设置上,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特点,既要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又要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二是方向性课程设置上,把素质教育贯穿到职业理论知识教学、实践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提高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三是选修课程设置上,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努力使学生通过对相应课程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能力,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学生上岗就业职业综合能力。

2.课程实施中融合素质教育。一是校内实训教学。引入和企业、车间的一线工作现场相一致的真实的职业环境,采用项目教学、模拟创业公司、案例教学、情景熏陶、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教学环境融合企业文化,教学内容体现生产经营流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二是校外实习教学。在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建设稳定的教学课堂,校企共同完成实训实习任务,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对社会的适应性,逐渐完成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3.课程改革中融合素质教育。突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心理素质和创业能力。一是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经营、管理、法律、公关、成本核算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二是与就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三是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产教结合和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课程活动中融合素质教育。[6]把人文素质教育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入各项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拓宽学生“职业”视野。一是主题(社团)活动。将专业技能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等各类主题文化活动建设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提升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二是专题讲座交流。经常邀请著名企业家、专家教授、社会名流、政府官员到学校作专题讲座或举办座谈会或文化沙龙等,介绍国家政策、社会热点、主流文化等,传递企业文化真谛,感悟企业文化魅力。三是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学校与社会及行业企业的联系,让学生在参与吃苦耐劳训练、沟通能力训练、合作能力训练、奉献社会训练中认识社会、增长使命感。

参考文献:

[1]覃宇环.“多元整合、动态优化”的高职课程模式研究.第二届亚太地区信息论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北京: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11.

[2]马成荣.职业教育“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

[3]周如俊.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演变・推变・嬗变――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历程的综述[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1(7-8).

[4]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EB/OL].http:///articles/2013/09/30/57192.htm.

[5]朱萍.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011(7-8).

[6]沈时仁.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

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lity Education: A Case Study

ZHOU Ru-jun

(Guann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Lianyungang 222500, Jiangsu Province)

体育学科知识范文4

关键词:课题式 选题指导 实例 体会 意义

一、前言

体育与健康课“课题式”教法是自主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题式”教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学习的探索者和研究者,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

二、高中“课题型”学习体育课课题选题指导实例对象举例

高中“课题型”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早在2009年进行尝试性教学, 实例对象为我校2009-2010学年高一学生。课题的选题由学生提出问题,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学效果良好。具体课题名称举例如下表所示:

课题名称 班级 小组成员 结题时间

1.体育课开展健美操,街舞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高一年级 本班学生和任课教师 略

2.提高短跑成绩的训练研究与分析 高一年级 本班学生和任课教师 略

3.学生能否在学校篮球联赛,田径运动会中担任裁判。 高一年级 本班学生和任课教师 略

课题分析

1.《体育课开展健美操,街舞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这个课题的提出源于学校健美操队和街舞兴趣小组的成员在校文化艺术节上精彩的表演。同学们观看选手的比赛后。在平时课余时间互相模仿舞台上选手的舞姿。偶然在体育课上就健美操、街舞和学生讨论,没想到学生谈论热情十分高涨。谈论后大家纷纷要求可不可以在课堂上学习街舞和健美操。就这样课后我对学生提出“体育课开展健美操、街舞教学的可行性分析”这个课题。几天后学生通过书本、网络查询反馈上来的资料很多。

具体归纳为:健美操和街舞对青少年的身体各方面的影响显著,可使学生的身体姿势,身体成份,身材比例得到改善,促进身体健康,体格健壮,姿态优美。健美操和街舞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品格,另外对青少年的心理的调节和缓解也有较大作用。

健美操和街舞可以改变青少年的不良嗜好,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交友。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趣味。

通过这个课题的提出,不仅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健美操和街舞以及练习健美操、街舞的意义。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健美操、街舞的学习兴趣。

2.《提高短跑成绩的训练研究与分析》

选题指导过程:此课题原为《对提跨栏跑成绩的研究》,申报表拿上来时是几位学生,他们说选这个题目是因为自己60米跨栏跑考核成绩全班不理想,他们也看过一些知名运动员如刘翔跨栏的比赛视频,想通过研究了解如何提高自己的跨栏跑成绩。我想,学生提出来的研究动机非常好,可这课题答案很明白,影响跨栏跑成绩的因素主要是摆动腿的攻栏,起跨腿的折叠、提拉,以及下栏后摆动腿大腿的积极下压等动作。只有这些技术动作掌握了也就提高了跨栏跑的成绩;我又想,跨栏跑技术动作较难。中学生只是了解相关知识就可以了。不如让他们了解怎提高短跑成绩;何不来个谈谈提高短跑成绩的训练方法。论证分析以后,学生把课题定为《提高短跑成绩的训练研究与分析》,课题定下来一周以后,也就是说如果研究方法采用实验法以及观看录和教学课件,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体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实现运动目标的感受,这样真正起到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课题研究应更有意义。

3.学生能否在学校篮球联赛,田径运动会中担任裁判。

研究动机来自本校,每年学校都要举办校篮球比赛,田径运动会。每届比赛都是任课教师担任裁判。比赛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纠纷。如果裁判的执法尺度掌握不好。容易给学生心灵造成伤害;以及给班级荣誉造成损失。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了解裁判执法规则以及对裁判规则的一知半解。

三、高中研究性学习体育课题选题指导体会

令我体会最为深刻是对课题:《学生能否在学校篮球联赛,田径运动会中担任裁判》和《体育课开展健美操,街舞教学的可行性分析》的选题指导,因为我把这两个课题组学生引导到体育运动中去体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实现运动目标的感受。于是我得到了一个观点:课题式学习体育课题意义除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以外,还有一种意义是为新世纪学生了解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创造了一条新的途径。

四、对高中课题式学习体育课题选题指导指导体会

对高中研究性学习体育课题选题的指导方法主要体现在课题论证这环节上,基本步骤是:首先耐心地听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从中思考这问题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哪些意义,做为一个课题是否具有可行性和价值性;接下来分析修改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再下来分析修改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最后修改课题名称确立课题。

五、意义

体育课题的研究是为学生了解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创造了一条新的途径;体育教师在平时教学当中注意运用与渗透“课题型”学习方式。其次指导教师对课题选题的指导尽力引导学生要亲身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而不要单单停留在查阅文献资料上去研究;指导教师注意提高自身的研究素养。最后这种课题研究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演变成一种新体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体育学科知识范文5

1 科学课以实验探究式教学为主——凸显科学探究价值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最为重要的方式。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在科学教学工作中,我校组织教师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小学科学课程的地位、作用、教材编排意图和实施意见,使每位教师认识到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要求建构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实践操作进行科学探索实验,体验探究过程,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的形成,凸显科学探究价值。

2 切实保障科学课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

2.1 重视科学教学

规范教学管理,确保科学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为加强科学实验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学校成立了科学实验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有教导处、总务处、政教处主任和实验室负责人组成。分工具体,责任明确,确保了本校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由副组长具体负责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管理工作,总务处主任负责仪器配备和有关实验用品购买,保证实验专项经费的正常使用,教导处负责实验教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具体管理。每个学期开学前都组织科学教师研读教材分析,制订学科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计划,并列出本学期应开设的实验及实验用具情况,特别是仪器室不能提供的实验资源,教师要分类列出,师生提前搜集生活中的实验材料,确保实验正常开出。

完善制度建设,保证科学教学工作实效。学校在推进科学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化过程中,建立了严格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先后完善制定《仪器室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等10项制度,对仪器设备的购置使用、保管、维护等明确了责任,并对实验管理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

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与求知欲,学校每月在各班评选实验小能手2人,将小能手的照片张贴到实验室专栏中,为其他同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树立榜样。同时在每月的“校园之星”表彰时予以表彰奖励,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以激发其他学生参与探究科学学习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2.2 实验教学规范化

实验用具提前准备。为充分发挥实验仪器应有的作用,学校实行科学教学单元备课制度。单元备课后,及早筹划、借用本单元使用的所有仪器,一方面教师提前熟悉实验,另一方面避免临时借用仪器出现遗漏的情况,直到本单元实验结束后将仪器完好的归还仪器室。

实验操作规范运行。教师在上课前预先做好实验仪器的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时,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预设实验过程和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教育学生严格按照实验规则,实验时谨慎、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并填写实验报告。对于具有安全隐患的仪器或材料进行实验前,严格向学生提出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在教师的监管下进行实验。

实验内容合理取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讲求实效的前提下学校将科学实验教学相关表册进行了修改整理,将复杂的表格变得简单明了,易于操作,诸如用学生的《科学活动手册》替代实验报告单。而对于科学教科书中的部分章节的内容,教师根据学校所处的区域环境和季节特点进行适当调整,灵活地处理教材、科学地删补内容,如四年级第二单元“新生命”,根据实际调整到五月份油菜花开花季节。

3 管好用好实验仪器——物清、账清、标志清

物清:学校对仪器专柜合理分类,常用仪器清楚明显,便于检索和使用。仪器摆放遵循上轻下重的原则,有效消除安全隐患。

账清:总务处设科学实验仪器固定资产明细账和仪器明细账,按统一编制的仪器目录编号顺序装订,做好财产登记,每学期根据增减情况补充一次,账表、账账、账物相符,做到了仪器的种类、数量、规格和存放地点清楚。

标志清:学校对将橱柜、仪器分类陈列,实施分类编号,做到了仪器编号等标志清楚;对于有毒药品及危险品,采取专柜专锁严格管理,要求用一次记一次,并处理好残余物品。

4 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教学与第二课堂、各类竞赛活动、学生日常生活和信息技术相结合

4.1 科学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学校开设了科学探究兴趣小组,利用现有实验教学设备,定期开展科学探究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气象组”“生物组”“科技组”等小组在老师的辅导下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2 科学教学与各类竞赛相结合

为凸显科学教学的实效,学校将科学教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与各类竞赛活动相结合。通过科技创新大赛、因特尔求知计划、明德项目等活动,鼓励学生在各种竞赛中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动手制作各种小发明、小创作,撰写科普小论文,各种竞赛活动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3 科学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校让科学走进生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搜集资源,自我探究、自我尝试,提高科学素养。在检测食物含碘的实验中,让学生课前搜集红薯、土豆、西红柿、馒头、米饭、萝卜、玉米等食物,进行分组实验,提高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将“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征清晰掌握;在种子发芽的实验中,师生共同准备绿豆、花籽等,共同制订实验计划,共同管理观察记录,学生连续观察两周后,认识到了植物的发芽、生长过程,也为数学的统计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

4.4 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体育学科知识范文6

关键词: 英语教学 问题 兴趣 意义

英语学科和语文学科一样,都是一门语言学科。如果说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那么英语则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英语学科的教育,很多地方幼儿园就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有的孩子几岁时就开始在家长的要求下,到各英语培训班学习,导致各种英语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尽管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英语,但是到了小学、初中,或是升入高中,真正爱好英语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很少,真正的英语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很少,即使成绩很好,但是熟练应用英语进行对话的人则更少。作为一线英语教师,我关注这一现象很久,觉得英语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正视并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英语学科的教学。

一、英语教学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一门语言的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因此,英语教学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纵观英语教学,我发现在幼儿园时期,老师们还是比较注重这一点的,把英语教学融入游戏中,和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很多孩子在这个时期能够掌握大量的单词和短句,基本的日常对话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到了小学甚至到中学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英语课丧失兴趣,问题出在哪呢?细究一下,就是学校和教师都把成绩放在第一位,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和语文、数学一样作为考试科目,衡量教师教得怎么样、学生学得怎么样,最终都是由考试的分数说了算。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太可能向幼儿园那样带着孩子边玩边学,这样的英语教学就带着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应付考试,如此功利性的学习,学生自然就丧失兴趣。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后,我反思自己的工作后认为,学习不能没有兴趣,失去兴趣的学习必然是痛苦的、是没有快乐的,不快乐的学习效果自然是相当弱的。于是,我试着在自己的工作中重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当然,我还面临学校对我的教学成绩的考核,因此,我必须找到一种平衡成绩和兴趣的方法,既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兴趣,又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事实上,这两点并不是矛盾的,相反,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成绩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而对英语失去兴趣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好到哪里。所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只会促进英语学科的学习并使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兴趣与成绩之间是和谐统一的,二者不矛盾。

二、英语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英语的意义

如果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从感性入手,还需要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学好英语有什么重要意义。那么,学好英语到底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呢?我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好英语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敞开。作为一门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是与世界交往与交流的必要工具。只有学好英语,才能适应这样的形势需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走出国门,到世界旅游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据统计,2014年,我国出境游人数首次突破一亿人次。试想,如果我们学好了英语,外出游玩时,会减少多少麻烦,会给我们的旅游带来多么愉悦的享受。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到跨国公司工作成为一种趋势,如果掌握好了英语这门语言学科,对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一种优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