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素质教育观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素质教育观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相对的,何为“应试教育”呢?“应试教育,是指严重违背教育方针和科学规律,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实际,以应付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主要目的的封闭落后的淘汰的教育模式”。[1]还有的学者定义为:“那种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2]从这两个定义看差别不大,都指“应试教育”是一种功力性的教育,一种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这种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注重教育短期效应的选择教育模式,它实质上就是对教育本质的异化。
那何为素质教育呢?我们先从“素质”一词解释。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3]从定义可以看出,素质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本体属性,它既是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人类发展的空间。而“人们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探索过程中,对素质的解释,无论在内涵或外延方面都突破了素质的经典含义,其所揭示的意义由单纯的先天禀赋到先天禀赋与后天教养结合;有单纯的发展可能到发展可能与发展条件结合;即指已开发的人的身心潜能,又指社会文明成果在人身心结构中的积淀和内化;即指人的个体素质,又可指群体素质。即,人的素质是指人们先天的自然性与后天的社会性的一系列基本特点与品质的结合”。[4]则素质教育就可定义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体构建素质的综合结构与发展机制,用以满足主体创造需要的教育”。[5]它就是教人们懂得人的素质的“待1确定性”决定了人的“未完成性”,因而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教育家们的使命就是教授教育者学会驾驭它。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教育领域中的深刻变革,是教育现代化的主旋律。它的提出符合客观要求与历史必然性。如何才能把素质教育办好呢?教师先进的教育观念是很重要的条件,所谓教育观念,“是指按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见,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教育结构、教育过程以及教育发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在深化教育改革中起着导向、调控的作用”。[6]它是对教育普遍规律、本质问题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对教育过程行为进行调节、规范和约束的一种内在的力量;是对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的超前预测、提炼。所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关系到素质教育实施好坏的关键条件。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区别。
一、“应试教育”中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往往是教育者在生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它是教育者‘相信’的而未必是清楚地‘意识到’的东西,因此具有‘根深蒂固’的特点,所以转变教育观念绝非易事”。[7]在单一、封闭的“应试教育”下,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目标上
在实施素质教育以前,我们崇尚师道尊严,教师和学生很少交流,难以沟通。我们总要求学生手放在背后,好像学生把手放在其他自然的位置,就听不懂得似的。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观念中有封建专制、宗法制和家长制的遗风。主要表现在:1、忽视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面对问题时缺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机会。2、忽视学生体验。教师在授课时,使用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缺少与学生互动,很难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从而内化知识。3、忽视学生的个性。教师以同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给不同学生一样的知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专制,必然扼杀自由和创造力。没有了自由,学生也就没有了激情、创造和体验,只有听命、麻木和对立。学生有追求自由的本性,而这与专制的代言人老师就构成了对立。
(二)教育内容上
在“应试教育”下,教师把教学内容分成了应考与非应考两大类、重点与非重点两大板块,知识结构不健全,教学的着力点,就是那些对考试有用,体现为“量”的部分。而真正对学生素质发展产生作用的“质”的方面则被严重削弱,使教学内容呈现出很大的表面性。有一位学者曾经这样说:“垂钓者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吃草莓,就用草莓去钓鱼,而要关注鱼喜欢吃什么,乘‘需’而入。”同理,教师不能因为自己喜欢教什么,就用什么去教学生,而要关注学生喜欢什么和需要什么,重学生意志,至少应该将学生之外的意志转化为学生的意志,使之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否则,就会导致教师把智育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内容,忽视学生应有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得高分的学生反映的只是对知识的掌握,而其实际能力却很可能大相径庭,其创造力、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与其今后的生活、工作关系极为重要的方面都不一定是高分。
(三)教育方法上
传统课堂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只重考试的课本内容和各种升学资料的死记硬背,不重实践和手脑并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布置大量的作业和练习,随意砍掉或挤占某些课程,特别是体育课、文娱活动以及休息时间,使学生生活在沉重的压力中。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法机械刻板,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业,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并未形成真正的学习能力,因而难以适应新的学习,也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教育评价上
伴随着“应试教育”而产生的评价考核体系越来越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分数成了学校学生价值的“货币”表现。诸如学生升学、编班、编座位、评选“三好学生”等都与学生的考分挂钩。一张试卷定终身,教师以分数来评价学生,过分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即基础教育成为了“升学教育”。小学的教育目的是升初中,初中的教育目的是升高中,高中的教育目的是升大学。这种评价方法使教育产生了相当的局限性,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培养既有科学文化基础又有实践技能的各种创造性人才,也不利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二、素质教育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自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最根本的一点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目前这场变革已由经济领域向更为广泛的其他领域拓展,因此教育价值观念以及相应的人才观、质量观也必须变,这是大势所趋。教育观念的转变必须结合我国人民的生活需要、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目前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目标上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未来的教育是兼顾社会与个体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价值观。但人才规格的要求与“应试教育”所能提供的人才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并且人类生活进步的需要也决定了“应试教育”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改变“应试教育”下的教育目标,确立素质教育下的教育目标,已势在必行。
因而,1、教师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知识和能力,重视开挖潜能、启迪心智和增强后劲。2、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合理的需要,使学生有主动选择的自由和权力,有发展个性的机会。3、教师要树立民主教育思想,抑制自我中心意识,从专制走向民主,遇事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与学生多商量。素质教育不是就业教育或者高等专业教育,而是向儿童“提供”基本素质的普遍性教育,是公民教育,是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
(二)教育内容上
在教育部实施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中指出:中国青少年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学会合作,学会审美”6项。归纳一下,可以将素质教育的内容表述为如下四个方面:学习做人,指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知识,指掌握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习处世,指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习做事,指掌握基本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师要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上,教学生做事和做人,为人生打好基础。
(三)教育方法上
在教育方法上,教师首先要实施个性教育,科学地对待优生和差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益。其次,要以热情的态度,积极地帮助他们、表扬他们、肯定他们和激励他们,坚定他们的信念,树立他们的信心。最后,要善意地指出他们的错误和问题,友好地、耐心地帮助他们寻找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他们共同寻找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他们克服行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困难。
经过多年的改革,一些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结出来一些非常好的教学方法。比如,成功教育、希望教育和愉快教育等。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灵活运用这些方法,那么学生就会在同样的课业负担下,感受到较少压力。
(四)教育评价上
素质教育观的定义范文2
目前,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加深,我国越来越重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要想快速地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尽快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分析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现状,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师有所帮助,进一步推动小学数学改革进程。小学数学教学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怎样适应这个转变,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现就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与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和肤浅的认识。
1.素质教育与教学方法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1.1素质教育,简而言之,素质教育就是全面的发展教育和个性发展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它具有全面性、全体性、主体性等显著特征,即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实施教育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2何为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工作方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全面结合。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因此每一种教的方法在客观上都必须会造成一种与之相应的学习方法。故而教学方法问题不仅影响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将影响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大批新型的、具有创新科技和素质的人才。
2.实施小学素质教育,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实施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中心工作,是教学上的巨大转变,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是一次整体的规模性改革实验,加快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刻不容缓,是全面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关键。
2.1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数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对小学数学而言,主要是通过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应用于实践中。
2.1.1在知识的传授中注重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做些数学游戏。如:两个同学一个拿三角形,一个拿圆形放在起点,另一个同学出一道口算题,谁先算对就把自己的三角形或圆形向前移动一格。这样连续下去,谁先回到起点算胜利。如图:
根据练习中固有的思想内容进行,不要节外生枝地外加不必要的东西,要按照练习中所反映的儿童活动,选择儿童喜闻乐见和富有思想性、知识性等有关方面的内容。利用科学内容中的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如: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三百六十五天零五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为了方便,一年定为三百六十五天,叫平年。这样每过四年差不多就要多出一天来,把这一天加在二月里,这一年就要有三百六十六天,叫闰年。我国古代很早就知道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零四分之一天。这些不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1.2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相结合,即: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相结合。(定义、性质、定律、法则、公式等)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自觉的指导自己计算、画图、计量等。如:四则运算法则,四则运算定义是基础知识,而熟练的运用四则运算的定义和法则进行四则运算,去解四则运算应用题等等是基本能力。
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相互联系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基本技能的前提。算理不明,概念不清,就很难形成技能:反之,在形成技能的同时,又巩固了基础知识,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转变为数学能力。所以,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必须与训练能力相结合,让学生认真审题,理清解题的思路,使之提高数学能力,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素质。
2.1.3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本来就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教师不要只为了教而教。不要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知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学法的认识。如:向学生介绍我国传统的历史教育、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介绍当今时代的特点,使他们懂得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在教学中采取商量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征求学生意见,同学生一起学习,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导到学习上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如:指导学生自己编应用题,不定期的进行口算比赛,数学游戏活动等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学生在良性循环中受到教育。
2.2改变对教育的评价方法,是全面推进教改方法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是学生,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教学条件。素质教育的培养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在评价学校、教师、学生时,要全面地、科学地评价教育者或被教育者,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使他们摆脱教书不要只为学生分数而教,要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学生不再为分数而学,要根据自身的个性和特长,使自己学有所得。如: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提高学生的分数,不惜时间加汗水进行同一类型的重复训练,所谓已找到一门教书的“方法”,学生只会按教师设计的图画去临帖,这样不但封闭了学生内在的潜力,而且失去了学生的自发能力和创新机会。因此,打消教育者怕教改失败的顾虑,鼓励他们积极去改革教学方法,找到适合于探索素质教育的发展路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3加强教师培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是全面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导者,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2.3.1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和学历进修。为使素质教育顺利实施,教师必须要有崇高的师德,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要不断充电,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教师业务水平培训,提高教师学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素质教育观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数学素质;培养能力;数学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12-01
1.数学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目前,我国的数学教学正在由应试教育的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过渡,而这时也正是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的关键阶段。在当今的数学教学领域,"应试教育"仍占据主要的地位,各种升学考试、入学考试成为老师和学生追求的目标,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思维则被大大忽视了。数学教育中应有的陶冶人的情操、思维能力的培养被题海战、各种培训、单纯追求分数的提高取而代之了,严重地忽略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当前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1.1 滞后的数学教育观念。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封闭性、节奏缓慢等特点,相对来看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以及对公民整体数学素质的提高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数学教育观念滞后,教育素质培养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1.2 应试教育依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一直倡导提高素质教育,但如何将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很好地结合,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当我们将中学数学知识用某种新的数学理念去透视的时候,就有一个由于观念的历史演变带来的认识视角差。
2.当前数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是面向新世纪的、高要求的素质教育,其主要目标是普遍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包括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抽象能力、数学符号变换能力、数学应用能力以及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需要。数学教育对于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数学知识、数学观念、道德品质、美学修养、思维方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及各种能力的拓展。素质教育与传统应试教育相比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有明显的改变,给教师自主创新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也对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数学学科来讲,由于它是一门工具学科,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重要因素,能力必须体现在对某种知识的运用之中,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必须锻炼、提高能力,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学习新知识。数学中的德育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都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应该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数学学科,良好的数学基础和较高的数学能力就是指较高的数学素质和素养。所以,加强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能力就成为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能力又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等。而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作为数学学科,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堂为载体。所以,只有注重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数学基础;只有注重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
3.只有注重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素养
3.1 注重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的概念是最精炼、最严密的。加强课堂教学,就是要加强这些概念的教学,要真正做到字斟句琢,充分理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深刻含义。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书中的基础知识,还可以从概念的字里行间挖掘出丰富的内容,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对圆锥曲线定义的教学,由于几种圆锥曲线定义相近,那么对椭圆定义如果处理得当、研究细致,在后面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时,学生就会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分析研究,自己去独立完成;相反,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概念混淆,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应有的错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重视这一点,仔细分析、认真研究,一定要引导启发学生辩清概念,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同时,要学生能通过这类内容的学习,来培养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和概念的能力,并在其它的学科学习中加以应用。
3.2 注重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做为一门工具学科,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从现行教材和大纲要求看,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从现代高考情况看,也不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数学问题中包含很多的表面条件和隐含条件,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充分研究这些表面的条件、挖掘隐含条件,从中寻找解题思路。有时哪怕一个小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解题的失败。如在三角函数问题当中,经常遇到内角和问题,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这一结论,但却常常忽视这一结论,最终造成解题的失败。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数学课堂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抓住解题关键,理顺解题思路,完成解题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才可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能力,才能在其它的相关学科中加以应用。
素质教育观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大学数学;数学素质;教育观念;分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111 ― 02
党的十报告里关于过去五年工作和十年基本总结中八次出现创新一词,这更加说明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未来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大学生无疑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主体力量,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决定我们国家科技创新的水平。数学素质作为人才科学综合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与创新能力有着直接关系,这也使得数学素质培养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数学作为大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其课程内容时时体现着理性主义的探索精神,处处闪烁着理性思维的光芒,在培养大学生数学素质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将数学素质教育融入大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培养大学生数学素质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如何在大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既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和技能,又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是每位大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一、数学素质的内涵与作用
数学素质是指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总和,是良好的数学意识、科学的思维品质、较强的创造能力和熟练运用数学语言能力的有机结合体。主要有数学意识、数学语言、数学技能和数学思维四个表现特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都将在大学期间形成,因此通过大学数学课程教育,使其在学习高等数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促进自身数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中得到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规律的能力,学会以丰富的数学语言、严谨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研究模式去探索奥秘,做出发明和创新的能力,进而更能够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更容易实现自我价值。
二、数学素质培养中现存的问题
大学数学课程作为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最基础课程,在人才的数学素质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到了诸多高校的高度重视,相继开展了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缺少时代感
目前高校中相当一部分大学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仍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在教学中高度注重教学内容的形式化、抽象化和严谨化的逻辑推导。面对大众教育时代的到来,自身教育观念没有与时俱进,仍以传授知识为己任,无法完成对大学生进行数学素质培养的新教学目标。
2.教材内容缺少实用性
大学数学的教材普遍强调高度完善和严谨的知识结构,而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定理的发现过程采取“浓缩”形式,掩盖了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忽视了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另外,教材对应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大学数学和各专业实际的脱节。
3.教学方法缺少多样性
大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目前仍沿袭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采用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的教学方式,也很少给予学生自主归纳抽象结论的机会,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另外,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的效果不够明显,参与其中的学生不多,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成绩评价缺少多元性
大学数学成绩作为评价大学生数学水平的标准是不科学的,因为这个分数只能代表学生针对一张试卷答题的分数,并不能反映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综合能力,更不能反映出其数学素质的高低。由于缺少多元化的成绩评价体系,好多学生只是为了考试答题而学习,增加了考试压力,忽视了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探究和对数学知识应用的思考。
三、数学素质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大学数学课程只是一门工具学科,是大学生学习其他专业领域课程的基础,因此传统大学数学教学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随着大学素质教育的广泛实施,大学数学课程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传统数学教学向以培养学生数学素质为指导思想的能力教育转变,这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将大学数学不仅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而且作为终身教育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以加强培养学生数学素质教育的观念为指导思想,善于运用知识载体,使学生在学会使用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理性思维的训练,寓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于大学数学教学之中。
2.推进教材内容改革
现行的大学数学教材内容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凝练已成为经典,但作为教材只有经典内容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增加现代化内容。可以把构成相关学科基础的偏微分方程等现代数学内容编入教材作为介绍或选讲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奠定基础。另外,要改变教材中仅有几个浅显的物理应用实例的现状,需要在教材中编入大量的高等数学解决各专业实际问题的实例,使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高等数学知识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应用。
3.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际背景下,学生之间的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要求和学习基础及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教学层次,针对每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数学素质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保障。
4.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大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数学研究学者,而是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不仅仅依赖于大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更取决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注重展现数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不能够把数学思维过程只看作是形式逻辑的推导,应该注重向学生展现概念与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渊源及过程,引导学生重温数学知识创建者研究该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体味思维过程的同时数学素质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
(2)针对数学问题情境开展探究活动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应该主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对其进行大胆猜想,并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不断地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同时使其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使自身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3)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融入数学建模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给学生讲授许多重要的定义、定理和公式,却割裂了它们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如果在讲授具体教学内容时与相应的数学模型结合起来,介绍数学建模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假设和验证来完成数学建模的全过程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大学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更好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作为大学数学教师,应该做到敬业而博学。只有自身不断地学习现代数学知识及相关领域知识,才能具备对学生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能力,才能促使学生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利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领域问题;只有自身不断地以实施数学素质教育为目的地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教学模式,才能切实发挥大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主阵地作用。
6.完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由于学生的数学素质不能够用一张试卷的分数来简单衡量,因此大学数学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评价体系也应注意向多元化方向完善。大学数学成绩的考核应采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部分评价,其中学习过程包括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随堂测验和数学小论文等,学习效果为期中和期末闭卷形式考试成绩。每部分在总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而且所占比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不同调整。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不是只为一次考试而学习,缓解了考试压力,利于自身数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是大学数学教学的灵魂,更是每位大学数学教师所肩负的使命。以上只是我们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质时发现的一些问题和针对问题解决探索和思考的一些方法和策略。我们相信通过全体大学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促进大学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最终目的。
〔参 考 文 献〕
〔1〕方艳溪.论数学素质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10,(03):43-46.
〔2〕彭再云,唐平,龙宪军.关于数学素质培养的方法与策略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73-75.
〔3〕陈冬,张立新,贾文敬.数学素质和应用型人才〔J〕.大学数学,2006,(04):11-13.
素质教育观的定义范文5
作为高职教育重要基础学科之一的高职数学,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在高职教育中更好实现育人价值,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这是摆在每位高职数学教育者面前的首要任务.本文将以数学文化为视角,在数学文化教育观指导下,结合高职数学教育实践,对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改革问题进行研究.
1.髙职数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高职数学教育及其研究与迅猛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形势不相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对数学教育目的和意义缺乏合理认识
人们通常将高职数学狭隘地理解为一种科学的语言和工具,忽视了其思想方法和人文精神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强调学生对数学定义、公式、算法的记忆和机械套用,而不是通过寻找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的交汇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带来的趣味与快乐.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丧失信心和学习兴趣,数学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没能得到应有的发挥.
1.2教学模式陈旧
由于高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数学授课学时数量偏少等原因,教师为完成数学教学任务,不得不沿袭传统教学模式,讲授内容的选择上删繁就简,主要以数学定义、公式和运算为主,与专业和实际问题的联系非常有限,更谈不上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精神和方法的融合,很难实现数学文化育人目标.
1.3数学文化传播渠道有限
在高职数学教育仍以知识教育观为主导的前提下,数学文化的传播受到自觉与不自觉的影响.一是在高职数学课堂上,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往往忽视了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精神和方法;在学习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时,也忽略了与之相关具有很好育人效果的数学史、数学家典故的引人.二是采取以数学文化公选课方式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高职院校也是不多见的.
1.4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存在一定差距
回顾当前高职数学教师的职业生涯,大多接受的是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普通大学数学教育,缺乏高职教育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系统培训,也缺乏数学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在高职教学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轻基础的背景下,基础课教师职后的专业技能知识培训机会远不如专业课程教师,基础课程改革环境与氛围也不及专业课程.因此,数学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相去甚远,导致数学课堂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对数学的总体印象与宏观把握,以至于学习了十几年的数学仍不了解数学的精髓,不清楚数学带给今后工作和学习的价值.
日本教育家米山国藏曾说过,学生进人社会后如果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初中或高中所学的数学知识,通常在出校门一两年内就会忘掉这些数学知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那些铭刻在大脑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精神会长期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作用.
因此,真正的数学教育是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忘却后所剩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这些是需要将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相融合的长期数学教育实践来实现的.
2.数学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2.1数学文化的内涵
关于数学文化的内涵,学术界至今虽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不同的学者分别从数学学科、文化、数学共同体、数学活动、系统等多种不同的角度对数学文化的内涵均有深人研究.在此,不妨采用南开大学顾沛教授从文化属性的角度给出数学文化狭义和广义的两种解释,即狭义的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数学文化,除上述内涵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
由此可见,数学文化是指一群人(数学家),当他们从事数学活动时,遵守共同的数学规则,经过长期的,历史的沉淀,形成了许多关于数学知识、数学精神、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等的共同约定,这些共同约定的总和就是数学文化.
2.2数学文化的特征
2.2.1思想性数学文化的精髓来源于数学思想,数学文化的思想性表现在数学文化能深刻反映出数学家对大量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创造性思维活动后所呈现出的本质认识.数学史上,无论是函数思想和方程思想等传统数学思想,还是建模思想和极限思想等现代数学思想,它们共同推动着人类思维的进步,也不断丰富着数学文化的内涵发展.
2-2.2人文性数学文化中蕴含着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和数学发展等丰富的人文元素,数学文化的人文性表现在透过数学文化的学习,不仅有助于领悟如何做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如何在探索真理途中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能帮助吸纳数学文化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进而得以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最终实现数学育人目标.
2.2.3艺术性所谓数学文化的艺术性是指数学文化在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呈现出的美好程度,不仅可从其语言、结构和表现方法上得以体现,还可以透过多种形式的数学美呈现出来.数学美主要表现在它的统一性、简洁性、对称性、协调性和奇异性上M如数学语言公式的简洁美、几何图形和变换中的对称美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统一并创新过程中表现出的奇异美等,无不诠释了数学美.
2.2.4应用性广义而言,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以及与文化的关系共同组成了数学文化,数学文化的应用性主要通过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表现出来.数学不仅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学科,而且还推动着新学科的诞生与发展?
3.高职数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3.1以数学文化为先导,树立数学文化教育观
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奠定了基础,高职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当前职业教育在立德树人为根本,fl艮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指导下,高职数学教育也应顺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数学文化的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和应用性为先导,树立将数学知识传授与数学文化教育融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贯通的高职数学教育观,使高职数学教育过程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过程.因此,高职数学教育要树立突出文化理念的高职数学教育观,不仅要具有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功利性功能,而且要具有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等素质教育的功能.
3.2以数学文化为素材,创新数学教学模式
数学文化蕴含着古今中外丰富的数学思想、精神和方法以及背后大量生动的数学家、数学史和数学美的故事,这些为实施高职数学教育提供了广泛素材.不能照搬普通大学里的数学学科知识体系,而是要在充分把握高职学生生源实际和适应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职数学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以数学文化的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和应用性指导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教师在讲授数学的定义、公式和算法等数学知识时,注意融入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古今中外一些数学家的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数学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数学思想、精神和方法等,进而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艺术力、想象力和意志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还要注意数学知识在专业知识中的广泛应用,有针对性地解决专业中的问题,实现数学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良性结合.
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方式,适当引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先进教学手段,适当采取讨论式、案例式、项目式和模块化等多样化教学方法,适当引人反映数学家和数学史的专题记录片及影视作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深切地感受数学家的魅力,将对数学文化的体验与个人成长密切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文化意蕴,理解数学文化与诸多文化的交汇,使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而丰富多彩,从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融于数学文化的高职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可以学数学;在于创建大众数学教育而非精英数学教育环境,真正实现数学教育面向人人的价值目标.
3.3以数学文化为载体,拓宽数学教育渠道
五千多年的数学文明史证明,数学既是一门至高无上的科学,也是一门在生命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离不开的通用技术,还是一种人类文明进步史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更是一种促进人类思维发展到完美程度的理想精神.高职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前高职教育更加倡导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不断拓宽以数学文化为载体的数学教育渠道,充分发挥数学文化的育人价值和功效.不仅要在普遍开设的高职数学必修课堂上,将数学文化与高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用文化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通工具性与人文性链接的淤滞,实现工具性的数学课程充满人文气息,让学生带着情商与智商亲近数学,更应积极探索数学文化选修课的教学实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对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得到数学文化的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和应用性的熏陶,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3.4以数学文化为核心,提升数学教师专业素养
高职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以科学的教育观和高职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专业实际和本学科知识结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适宜的育人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教学目标.
实现高职数学文化育人观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数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教育艺术水平.数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数学教育质量,并且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也是高职数学教育改革的需要,而提高数学教师专业素质的途径在于提升其数学文化素养.因此,无论是高职院校相关部门还是数学教师本身,都应将数学文化纳人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修内容.
高职数学教育过程中,可以将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相互融合,在讲授大学数学的抽象定义、定理和公式之前,引入相关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在进行数学推理和演算之前,揭示出其蕴含的数学思想、精神和方法;在遇到隐含在数学图形、性质之中的或对称、或简洁、或奇异的数学美时,应直观地呈现出来;在专业领域应用时,应将数学不可替代的工具价值表现出来等,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通过知识的学习去感受数学文化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应用性,在提升数学素养同时提升人文素养,去实现一名数学教师的理想教学目标.
4.总结与展望
数学教育涵盖了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两个方面,数学知识主要是指数学中的公式、公理和法则等,以物质形式表现数学,而数学文化则以隐性的方式反映数学'二者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而培养学生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远比知识灌输更重要.当数学文化真正地渗人教材,到达课堂,融人教学时,数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喜欢和热爱数学,而这些数学思想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在未来的高职数学教育中,如何将数学文化的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和应用性与高职数学知识自然而有机的融合,如何通过开设数学文化公选课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均将成为高职数学教育者未来研究的课题.
素质教育观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基本品质
素质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基础教育领域率先开始,90年代逐渐进入高等教育,得到了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普遍认同,此后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倡导和推进。多年来,有关素质和素质教育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不少,但对素质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并不一致,素质及素质教育的概念不十分清晰,素质教育及实践过程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时至今日,中国GDP居世界第二,但国人素质未见大幅提升,素质教育被冠以“老大难问题”。有人说,素质教育知易行难,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有赖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因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不能满足大众需求是造成“应试教育”的直接成因,也是素质教育受阻的主要原因。当我们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今天,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实践依然举步维艰,这让笔者重整思路,反思并总结过去有关素质教育的努力和走过的路程,回到原点重新认识素质和素质教育,定义素质和素质教育。
一、素质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所谓“素质”,是指人们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比较稳定、内在和基本的品质。“素”是物的基本构成成分,如元素、要素、素养等;“质”是指构成物的根本特点, 如性质、本质、品质。 素质,就其本身讲,有先天素质、可能素质和现实素质。先天素质指人的先天生理特点,主要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先天素质是人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可能素质指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也叫发展潜能或发展潜力。而现实素质就是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等。在这一层次上,人先天的、可能的素质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通过内化,成为人的一种稳定的现实品质。
把素质的基本意义引用到教育领域,综合起来就是人的“基本品质”。它包含人在生理方面的基本品质和人经过“社会化”之后,作为社会人在心理意识方面表现出来的基本品质。素质是人的基本品质,而素质教育就是人的基本品质教育。人在心理意识方面基本的品质,主要包括人格、意志、情感、兴趣、气质、思维、主体意识、社会责任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等。这些基本的品质影响着一个人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决定着一个人如何做人、做事,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能否持续发展。所以,素质是指人们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基本”的品质,而“基本”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唯有基本的,才是稳定的、持久的,才具有普遍意义,也才能真正具有教育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按照“素质”的定义,“素质教育”应是以提升人的基本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升人的基本品质”,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这和教育自身的理想是一致的。教育是宽泛的概念,而素质教育像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一样,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也不是教育的泛化。例如,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在教育一词前加上其他限定词,如传统文化教育、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等。而素质教育与上述各类教育的不同在于:素质教育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这种素质教育或素质教育思想,可以在不同的教育(如职业教育和英语教育)中得到实施和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没有加深与扩展的必要,素质教育就是人的基本品质教育,这种教育自然就有其基础性和普及性。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是指把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从业和求知基础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职业)性、定向性而言的。素质教育所提供的是“基本素质”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如果把基础教育限于职业的、定向的训练,就会使本来应得到扩大发展的可能性空间过早地停滞、萎缩,也就无法指望学生很好地应付社会繁杂多变的“不确定性”。
素质教育具有普及性。普及就是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每一个社会公民基本素质的提高上,没有选拔和淘汰义务,也没有创新的任务,素质教育依照“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在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倡导尊重、发挥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强调“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也要学会关心他们,学着做日后合格的公民。教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把重心放在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正确处理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
有人认为: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这个内涵看起来很全面, 但仔细分析便可以看出,这个素质内涵说包括的内容并不都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最基本的品质。文化修养、业务能力是在个体基本品质提升的基础之上因人而异地、自主能动地、有选择地获得的,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思想品德修养,也往往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与信念、理想联系在一起。所以,“素质”应是人的“基本品质”。它指人在生理方面的基本品质和人经过“社会化”之后,作为社会人在心理意识方面表现出来的基本品质;而上述的素质内涵说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或“提升”了素质的内涵意义,当作为基本品质对学生和全民提出时,在实践中是难以做到的,也因此有了素质教育的“老大难问题”。
“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说是老问题,是因为几十年一直在努力,但一直没有完全解决;说是大问题,是因为它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和中华民族的未来;说是难问题,是因为它不仅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更涉及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用人制度等方方面面。”多年来,素质教育举步维艰,一路坎坷,没有明显效果,与人们对素质教育本质内涵的认识有关。这个被“善意”拔高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在操作层面上搁浅,也是必然。
二、素质教育是对人的基本品质的要求
社会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生活由每一天、每一秒组成,每一个社会人、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在体现着作为人的素质。素质教育,应该是对每个人的基本品质的要求: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人格修养。
学校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部分,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它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与社会经济结构完全匹配。哈佛大学前校长鲁登斯坦有一句名言:“社会变化得越快,大学这块变化相对少、思想观念相对独立的领地就越有价值。”大学不仅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适应当前需求设立的,大学还有更为重要的任务。它要传授的是一代又一代学生一生都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知识和方法,它要探求人类最有普遍意义和恒久价值的真理和学理,它更多地关注“应当怎样”和理想境界,而不是实际的操作和现实的妥协方案。在当前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教育应当建起一道无形的篱笆,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
《公民常识》一书的编者关澜20年前这样呼吁:“教育从来就是被当作实现某个具体目标的手段,而从来没有人喊出过什么也不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的合格公民。” 关于教育的有为与无为不属与本文讨论的范畴,但是多年来,我们清楚地看到由于教育存在的弊端而造成受教育者所缺失的,正是这些最基本的品质。 如今,中国社会需要人的基本品质的输入和不断重申――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徐汝舟译.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